《社会学概论》笔记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本章指导
一、学习目的
社会学研究是一项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章的学习主要是让大家了解社会学家是如何做研究的,以及如何评价他们所获得的社会事实和研究结论。
二、课前准备
1、阅读参考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版)的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对社会学研究方法有个大致了解;
2、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
1、由于本章的内容涉及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许多知识点同学平时接触不多,所以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耐心,理解课堂讲解的内容,并结合“知识库”中的经典案例来掌握社会学研究过程;
2、思考题和所列的参考书目希望同学们认真练习和阅读,这将有助于我们对问题的理解;
3、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方法论②概念③变量④操作定义⑤定量研究⑥定性研究
四、学习重点
1、社会研究的阶段;
2、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
重要概念:
1、社会学的知识结构有几种划分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是按社会学的课程划分:一般社会学(或者叫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分支社会学(或称部门社会学);社会学方法。
第二种是按知识的特征来划分:社会学理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无论哪种划分,社会学研究方法都是社会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那么什么是方法论呢?
方法论处于方法知识体系的最高层。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和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社会学研究的
方法论
实证主义人文主义
观点
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
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作纯
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
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
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
究结论
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
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
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
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
角
研究方式(典定量研究定性研究
型)
具体实行使用精确的统计语言描述社会
现象及其关系和变化趋势
结合人类行为主体对社会世界的
认识能力和能动特性、思维和意志
等,来描述或建构研究对象的经验
世界
研究逻辑概括为: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它的优点在于没有始点,也没有终点,研究工作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许多研究往往只包括其中一个或几个阶段。例如:有些研究从观察开始,直接进行实地调查,然后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而有些研究仅仅在抽象层次探讨理论性问题或致力于构造理论体系(如T·帕森斯),还有的研究根本不涉及任何理论,而仅仅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或仅仅提供一些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如有关工作、生活、消费或闲暇时间活动的调查。
社会学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理论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3、两种类型的经验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社会学经验研究是既不属于理论,也不属于方法一类的知识,但这些研究离不开理论指导和方法的运用,它是经验知识的积累,是社会学知识体系内极其重要珍贵的一部分。
两种类型的经验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
1、社会学家进行描述性研究的目的:弄清何时(when)、何地(where)、什么人(who)、发生了什么事(what),并运用统计数据和调查资料来描述社会现象。常见的描述性研究如犯罪统计、人口统计、舆论调查、电视收视率调查等等。
2、解释性研究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社会学一直感兴趣的问题是:事物为什么会发生?比如离婚率为什么上升?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有哪些影响?
其实有很多深入的经验研究都包括这两种类型,多是客观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估预测。比如: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布思的《伦敦居民的生活和劳动》,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以及毛泽东领导进行的一大批农村调查等。
社会学的经验研究记录当时社会的基本情况,给人以知识,给理论研究者以事实依据,是社会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解释
社学会理论是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既能指导研究,而从研究中能提炼出理论。社会学实践就是包括大部分理论和研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那么理论是怎样构成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理论构成有哪些基本要素(理论的功能:(1)解释功能;(2)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功能;(3)描述事件状况和性质;(4)预测未来事件或现象。)。
(一)概念和变量
1、概念:构筑理论的砖石,是对研究范围内同一类现象的概括性表达。
分类:实体概念--可直接观察到的人事或现象,如游行、青少年、建筑物等;
非实体概念--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如友谊、和平,社会关系、社会剥夺、社会歧视等。
社会学涉及的许多概念都是非实体概念。
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概念体系,包括理论的核心概念如马克思理论的“阶级”和“异化”概念,韦伯的“科层制”等;还包括专业术语,如社会事实、社会化、社会地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学术语。
概念都是通过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只是抽象程度不同。抽象程度低的概念比较容易
观测和操作,但包含信息量较少,反之,抽象程度高,包含的信息量大,但不容易在经验研究中运用,所以要对概念进行具体化。
2、变量: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如“人民”概念的具体化界定为:一个国家的所有人,这时就成了变量。青年:身体发育成熟,体力与智力处于旺盛增长阶段的人们。变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状态或属性,它反映了概念的可变动性,在规模、重量、速度、程度上变化的方式。如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等都是变量。
为了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要使用变量语言,因为它具有明确性和可观察性。
变量可分为各种类型: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上可分为--自变量(原因)和因变量(结果,已知的)。
迪尔凯姆《自杀论》中,要解释的是自杀率(高低),属因变量。
自变量为:宗教信仰--新教徒、天主教徒
居住地--农村、城市
社会阶层--穷人与富人
性别--女人与男人
把以上的自变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来,就是社会整合,把自杀归为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用社会整合可能解释自杀率。
4、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相联系形成:
相关关系--无法区分哪个因,哪个果,互为因果,如交往次数增加伴随着感情的增加,正相关。
因果关系--一个变量变化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如社会整合程度影响越轨行为。现代化程度提高伴随人们直接交往减少,负相关。
虚无关系--说明从某一个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
例如:性别与人才的关系,从性别差异中很难预则出他/她是否能够成才。在数据的统计分析中,通常要对虚无关系(虚无假设)进行检验,如果虚无假设被否定,那么对命题中各变量的关系就给予了更令人信服的证实。
(二)假设和经验概括
1、假设(hypothesis)
(1)定义:是关于两个变量或多个变量之间联系方式的尝试性(含有目前未获得充分证据的意思,因而只是一种尝试性假设。)陈述。它是在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是指对现象之间关系的陈述。),可以直接检验的,来自演绎或经验观察。它在研究中起相当重要作用。
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假设必须能够以变量语言来表述。
(例1、人类行为,像政治、经济行为,犯罪行为等是由社会和社会环境塑造的。
例2、父母观念影响子女择偶标准。
例3、未婚大龄青年学历都比较高。
例4、高收入家庭在娱乐上花费较高。
例5、启发互动式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验证假设过程中
逐渐。)
(2)假设在研究中作用
指导研究:科学研究一般以假设为起点,假设指导研究从何处入手,选择何种研究方式和调查方法,收集何种资料,何时结束研究等等。举例:收入水平(变量)越高,政治参与程度(变量)越高。说明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政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