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听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内容,掌握赏读诗歌思想情感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意味,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一课时一、课前导入: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补充: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
最终躬耕田园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其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1、居家读书时期(29岁前)2、三仕三隐时期(29岁至41岁)3、彻底归隐时期(41至62岁)学生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
总结归纳出陶渊明隐逸出世的思想。
那么,归田后的诗人是否真正做到隐逸出世、随性自然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这首诗歌来找找答案。
三、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提示字音、节奏,学生齐读后赏析诗歌。
四、师生互动,赏析全诗:1.不难发现,这一首写景抒情的咏怀诗,前八句侧重绘景,后六句侧重抒怀。
像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找意象----析意境----抓关键词、句-----悟情感”的方法来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精品课件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风来入房户 时易,不眠知夕永。 时易,不眠知夕永。”
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 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 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 深化“日月掷人去”之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 深化“日月掷人去”之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 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 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 季节之改移。所以不能够成眠, 季节之改移。所以不能够成眠,才知道黑夜之 漫长。种种敏锐感觉, 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一种深深 的悲怀。 的悲怀。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念此怀悲凄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 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 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 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 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 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白日沦西河 里辉,荡荡空中景。 里辉,荡荡空中景。”
起笔四句,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 河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河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而荡荡辉 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 廓大光明之境界, 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 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 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也可见渊明笔力 之巨。日落月出,又为下文“日月掷人去” 之巨。日落月出,又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 悲慨,设下一伏笔。 悲慨,设下一伏笔。
陶渊明(365—427)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材为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所作的《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二篇,全篇长度4节,每节4句。
该文章为议论文体,主旨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怀疑。
该篇文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诗歌的韵律和使用的典故上。
作为一首唐诗,它有着典雅的艺术形式和诗情画意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其学习的重要性所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2)熟练掌握文章的词汇、句式及典故;(3)理解《杂诗十二首》第二篇的主旨,领悟唐代民生状况和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和朗读唐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活动。
3.情感目标(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爱好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文化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的诗歌表达方式和韵律形式;(2)理解唐代民生状况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中的典故,并掌握其含义;(2)掌握唐诗的基本韵律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PPT、图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讲授,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用词、结构、主题和诗歌表达等。
2.示范法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和领会文章的意义和诗情画意。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唐诗和唐代文化影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唐代文化的初步认识。
二、讲解课文(20分钟)1.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帮助学生浏览全文,分析全文的词句使用和文本要素。
2. 逐节讲解本文的题材、情节、主题、词汇和典故等,重点讲解文章中使用的典故和神话故事(如“阴”、“阳”、“九天”、“仙”等)。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杂诗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和表现形式。
2.通过学习杂诗十二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其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从“杂诗十二首(其二)”入手,涵盖了王之涣、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五位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内容涉及到山水田园、人情世态等方面。
通过学习杂诗十二首,深入了解唐诗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开场导入在开始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杂诗的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通过发放相关文学资料和学生自学等方式,让学生预习课堂内容,提前认识杂诗十二首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和作品特点,准备与教师进行互动式探讨和交流。
3. 集中教学在传授和阐述相关知识和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表达,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杂诗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杂诗十二首的阅读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主题、文学形式等方面,逐一进行讲解和探讨。
例如:(1)《登鹳雀楼》让学生通过字词注释和赏析,掌握作者对壮丽山川和辽阔胸怀的表现方式,深刻理解大家普遍推崇和称誉杜甫作品的原因。
(2)《静夜思》通过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心灵世界和清新的与世无争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3)《赤壁》介绍《赤壁》的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了解刘备、周瑜等战力背后的人情细节,以及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以和为贵的深刻思考。
(4)《上邪》通过对这首王之涣的诗歌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其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冒险精神的倡导,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新意识。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吉林省市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感知层次:1.了解作者、作品,为“知人论世”作准备;2.了解诗歌内容,朗读并背诵全诗。
感受层次:1.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2.反复朗读,感受诗歌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感悟层次: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悲悽”的深意。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和多媒体;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3.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陶渊明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理想)(学生回答可能有“淡泊名利”“向往田园”等和“归隐”有关的词)导出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陶诗,看看“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是不是整天沉浸在“乐夫天命”之中。
投示课文题目《杂诗十二首(其二)》。
二、感知层次1.作者作品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课下注释⑦)陶渊明共有《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义熙十年(414),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2022年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其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难点:探究诗人选择归隐的必然性,从而感受陶渊明抒怀诗的质与真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诗歌是一个人内心最柔软处、最深刻处、最真情处的表达,所有文学体裁中,只有诗歌才能让我们看见一个精彩的灵魂穿越时空不朽而来。
〔二〕初赏诗歌,品其诗意1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PPT逐句显示诗句,学生品析,教师指导〕此句“沦〞为落下,“河〞也作“阿〞;“素月〞指白月。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一落一升,时光匆匆;起笔日月,心有乾坤。
首句就能表达诗人笔力之巨。
2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学生品析,教师指导〕“遥遥〞,高远貌,写出纵向距离之远;“荡荡〞,广阔貌,写出横跨空间之广,月洒清辉,无限光明,荡荡辉景,光明澄澈。
此二句,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
问题1:此时美景可能触发诗人怎么的情怀呢?〔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答:自然永恒广阔,岁月如梭,时光流逝。
3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学生分析,教师指导〕“房户〞指房门,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貌似诗人并没有我们直接,反而宕开一笔,由室外转室内,让我们在感受广阔的月色之后,聚焦一点。
夏去秋来,季节轮回,岂止月色让人生悲,四季匆匆,气候易变,不也让人哀叹。
4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学生分析,教师指导〕问题2:诗人不眠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答复,教师点拨〕答:诗人感觉敏锐,内心细腻,由日月、气候、季节的变换,想到人生苦短,所以心生悲伤,难以入眠。
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学生分析,教师指导〕“和〞读去声,此指交谈。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2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湖南省新邵县第一中学刘青桂一教学目的: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2学习作品表达“孤独忧思”之情的多种抒情方式。
3教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更真切的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诗歌的抒情方式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授相结合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鉴赏诗歌,通常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了解作者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探讨这种感情背后的原因;二是作者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有什么好处。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首推荐作品,编者已经告诉了我们其中所抒发的情感,那么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二、学习课文1 、结合注释自由读,思考:请大家打开书,阅读诗前的小字及注7。
书上说,诗歌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任何提示,你能从这样一首诗中体味到诗人的悲哀和寂寞情怀吗?能,请说说依据;不能,请回忆老师以前怎么教我们鉴赏诗歌的。
2 、指名朗读3 、讨论回答问题直抒胸臆欲言无予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悽抒情借景日(沦)月(出)风(来)叙事悟——不眠——知——挥杯劝影——(终晓)不能静(反复表达深沉激烈)小结:所以说本诗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这样的抒情方式,你能用另外的例子佐证吗?4、诗人是如何写“日月掷人去”的?讨论明确:日落月出,昼去夜来,从特定的时分写光阴流逝;气变时易,夏去秋来,以季节的改移暗示光阴流逝。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季节改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复表达,为下文写有志难伸的悲怆作了充分铺垫。
5、“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中的一“掷”一“骋”有何深刻含义?二者关系如何?讨论明确:两字极具力度感。
唯“骋”,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显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1.7.杂诗十二首(其二)[何维]【市一等奖】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2学情分析学生对诗歌的意思理解教透彻,重点放在对陶渊明诗歌情感的解读。
3重点难点理解“悲戚”的深意。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杂诗十二首(其二)一、导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二、诗歌鉴赏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师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9、作业: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选择本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70字。
(3)、阅读下面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文章。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观察量表
(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观
察
记
录
观察学生表现
评分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这两句的译文: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诗人想倾吐心中的孤独,现实中没人理解自己的苦闷,知音难觅。
结果: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6、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
意境:阮诗:清幽冷寂陶诗:空阔冷清
情感: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悽的原因。
8、小结: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度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人教版-语文-高二《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悲戚”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导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二、诗歌鉴赏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科目语文Leabharlann 年级高三班级
时间
题目
杂诗十二首(其二)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重
点
难
点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高二语文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XX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高二语文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时两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XX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管永东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鉴赏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朗读:《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的田园归隐生活画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他的《杂兴十二首》其二来感受陶渊明思想的另一面。
二、回顾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
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
到三十九岁时,其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
此后,他又为彭泽令,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杂诗十二首(其二)》获奖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张小刚一、教材依据:《杂诗十二首(其二)》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代诗歌,作者为东晋的陶渊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与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本单元主要要教会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欣赏诗歌,就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中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进而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旨。
二、教学定位:鉴于教学内容的定位,本节课主要的教学主要依托的是思维导引和以本悟本的教学方法。
思维导引,层层递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核心要点;以本悟本,见微知著,深挖文本内在逻辑勾联,提升思维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入门方法,能够读懂浅显的古代诗歌,基本能在教师的课堂实操引导下层层深入,把握诗歌的意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思维导引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已经能基本把握,但以本悟本,对文本内部的信息逻辑勾联思考并不深入,因此在这方面要强化其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自读体悟,感知文本内容。
2、能力目标:深析研读,理解诗作要旨。
3、情感目标:品评体悟,把握诗人情志。
四、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朗诵MP3音频六、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语:通过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导入。
引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记载导入,抛出问题:陶渊明晚年是不是依然心怀“猛志”呢?2、目标解读:目标解读目标层级方法实现形式目标知识自主的读诵读解文能力深刻的析悟本析情情感客观的评写作评人3、诵读(活动)读准字音句读,把握诗歌大意形式:小组诵读——集体诵读——音频范读4、导引提问:1)、本诗创作于什么时间?核心明确:夜晚——“素月”、“夜中”……2)、夜晚的景色如何?核心明确:宏大、开阔——“沦西河”、“出东岭”、“万里晖”、“空中景”……5、导引提问:“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面对如此良夜美景,作者的心里却不是“如无闲事”,而是心事重重。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悲戚”的深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欣赏(一)诵读感知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戚。
杂诗其二教学设计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河北清河中学李立芳学习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凄”的方法。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一、课前导入:“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古代文人常常作出的两种选择,就是说,一个人得志时就使天下都为天下苍生做些事,为国家社稷作一番贡献,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
然而一个人的选择真的能那么泾渭分明吗?身在官场,难道就没有过一丝一毫辞官的念头吗?归隐田园,就完全不想以前的政治抱负了吗?恐怕也不尽然吧,其实做出选择后可能依然会有矛盾纠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感受归隐后的他的内心的矛盾冲突吧。
二、回顾作者:陶渊明,一名_,字元亮,自号____,谥号____。
___时期___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明确:潜,五柳先生,靖节先生,东晋,田园。
三、齐读,初步了解诗意。
1.全班齐读全诗。
2.正音,再次诵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大致诗意。
四、赏析探究。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师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生答: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4.师问: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一、导入新课: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
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是否也是这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板书),看看诗人借诗歌表明了怎样的心迹。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二、诗歌鉴赏:
学生齐读全诗。
问1:这首诗最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
明确: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是“念此怀悲凄悽”中的“悲悽”
一词,即“悲伤”之意。
问2:诗人为什么“悲悽”?(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明确:“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两句揭示了心怀“悲悽”的原因。
具体意思是:时光飞逝抛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施展。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情感的。
问3:就主旨来看,“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两句暗含着一种什么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写的是太阳从西边的大河旁落下,月亮从东边的山岭上升起。
这种动态化的日月更替的景象暗寓着时光流逝、岁月不居之感。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两句写的是:天空中,万里之遥的月亮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作者是否想表现月色的迷人和心情的喜悦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问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的心情?
明确:就全诗的情感和主旨来看,“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冰凉,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孤寂凄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两句写的是:气候的变化(天气变得寒冷起来)让人突然明白原来是季节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变换,难以入睡成眠让人感到是如此的长夜
难熬。
为什么诗人不能入眠呢?此处似乎仍然没有答案,我们继续往下看。
问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两句说的是:我想倾吐自己的心声,却没有人应和我,我只好一个人举起酒杯劝自己的影子和我对饮。
作者到底要倾吐的是什么?结合后文来看,应该是“岁月刀刀催人老、空有壮志不得酬”的苦闷。
没有人应和,可以理解为没有人认同、理解诗人的苦闷,这说明现实中知音难觅,故而只好与孤影对酌。
总结:本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位长夜难眠、对酒独酌的诗人形象,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知音难觅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