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在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 1.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 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2.糖尿病相关临床指标评估:
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等。 3.并发症评估:
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酮症酸中毒;慢性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 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等评估。 4.饮食习惯:
自我管理处方是一种个体化的糖尿病教育管理工具,将 2 型糖尿病全 方位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以处方形式综合为一体,且随着处方的实施和 不断改进,能将 DSME/S 延续并形成持续支持的糖尿病教育管理行为改变 闭DSME/S 的支 持形式之一。自我管理处方应由有资质的糖尿病教育者或教育护士主导制 定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患者行为改变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具有 综合性、个体化、易操作、可持续改进的特点,是协助医务人员实施糖尿 病教育管理与支持以及指导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的实操性工具。 二、自我管理处方的理论依据
中国 2 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 2 型糖尿病患病率为 9.7%~11.6%[1,2],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作为慢性 终身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自身管理[3,4]。有效的糖尿病自 我管理教育和支持(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support, DSME/S)是协助糖尿病患者管理和维持自身健康行为的基础[5]。我国的 糖尿病教育管理起步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最初是医护人员组织住院糖 尿病患者进行授课,模式单一,患者学习比较被动。随着国外的成功经验 不断引入,以专业人员小组授课、个体化自我管理技能培训及病友同伴教 育相结合的 DSME 模式开始出现[6]。但目前我国糖尿病教育存在诸多问 题:如内容单调(以书本知识为主)、讲者随意性强、缺少系统评估和随 访、教育与行为改变脱节、脱离患者需求、缺乏个体化的教育和饮食、运 动计划以及制定的 DSME 计划无法很好地落实等[7,8,9,10]。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解读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解读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解读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征《共识》指出,2型糖尿病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按照严重程度分为认知减退、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和痴呆。

1.认知减退仅涉及单个认知域,症状轻微,患者常不自知,但脑部结构和功能已发生改变。

2.MCI患者1个至多个认知域量表得分较正常者降低1~2个标准差,而痴呆患者则多个认知域得分较正常者降低超过2个标准差。

3.痴呆患者在早期突出的症状是情景记忆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其他认知域功能下降也逐渐明显,并在疾病后期可以出现精神行为异常、谵妄等症状。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的流程当患者存在以下任意情况时,可启动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流程:年龄大于65岁主诉认知功能减退,存在不明原因跌倒,反复低血糖发作,自我血糖管理困难或具有抑郁、焦虑症状。

具体筛查与诊断流程(见图1)。

图1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流程注:MMSE: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a:认知功能受损;MMSE 得分≤17(未受教育)、≤20(1~6年教育)、≤24(7年以上教育)、MoCA得分≤13(未受教育)、≤19(1~6年教育)、≤24(7年以上教育)。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筛查与诊断工具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多个认知域的功能障碍,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的早期筛查十分重要常用的筛查与诊断工具包括神经心理评估量表、生物学标志物和脑影像学检查。

《共识》推荐如下:➤65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有焦虑抑郁、反复低血糖、不明原因跌倒、自我血糖管理困难等危险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接受认知功能障碍筛查。

➤神经心理评估量表是目前最常用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常用的认知功能障碍筛查量表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MMSE)以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脑脊液检查为痴呆患者的常规检查,在进行鉴别诊断和判断AD病理进程时,对拟诊断为AD的患者推荐进行总tau、tau蛋白上181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和Aβ42/Aβ40检测。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糖尿病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背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诊治糖尿病,中国专家委员会组织多位糖尿病领域的专家,制定了本专家共识。

诊断标准
本共识采用国际糖尿病联合会颁布的2017年新诊断标准,如下:
- 空腹血糖≥7.0mmol/L
- 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 随机血糖≥11.1mmol/L,伴有尿糖或糖尿病症状。

治疗原则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采用联合治疗,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方案,控制血糖水平达到个体化目标。

- 注意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运动和身体体重管理,积极控制不良的生活方式惯。

- 密切监测和控制糖尿病的合并症和危险因素,积极防治心脑血管病、眼病、肾病、神经病变等,并防止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为二甲双胍,对于不能耐受二甲双胍、合并肾脏病或心衰的患者,应采用其他口服药物。

- 在口服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目标血糖的情况下,应考虑胰岛素治疗,其中长效胰岛素治疗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 对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合并妊娠的女性患者,药物治疗需要注意药物安全性,需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

总结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和控制的慢性病,本专家共识提出了个体化治疗的原则和药物治疗的方案,对于广大糖尿病患者的诊疗及生活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性建议,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中国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中国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中国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
背景: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提高糖尿病的诊治水平,我国糖尿病专家共同制定了本专家共识,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目标:
本专家共识的目标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对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提出一致的指导意见,以促进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控制。

重点内容:
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表现,明确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分型,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2. 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自我监测等。

3. 合理用药原则:在选用药物时,考虑药物的效果、安全性和耐受性,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治疗和药物不良反应。

4. 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强调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并提出
预防和治疗的策略,如心血管病的防治、肾脏保护等。

5. 营养指导和教育: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教育患者自我
血糖监测和管理,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行为。

结论:
中国糖尿病诊治专家共识2023是当前临床诊疗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诊治水平,促进疾病的控制和预防。

临床医
生应该根据本专家共识的指导意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

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摘要糖原累积病Ⅱ型是目前所知唯一属于溶酶体贮积症的糖原累积病。

糖原累积病Ⅱ型患儿发病年龄不同,症状复杂,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

为了规范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3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的最新诊治研究进展及相关中国专家的临床经验总结,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治专家共识。

201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发布了我国“糖原贮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

该共识对提高我国成人和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规范化诊疗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过去数年间,国内外有关糖原累积病Ⅱ型的诊治、研究取得了很多新进展,国外陆续发布了数个针对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的指南,2015年特异性酶替代治疗(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ERT)药物重组人类酸性α-葡萄糖苷酶(recombinant human acid alpha-glucosidase,rhGAA)在中国获批上市。

为此,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13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10年来国内外有关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的最新诊治研究进展及相关中国专家的临床经验总结,采用名义群体法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治专家共识,为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一、临床分型及临床表现根据发病年龄、受累器官和疾病进展速度,糖原累积病Ⅱ型分为婴儿型庞贝病(infantile onset Pompe disease,IOPD)和晚发型庞贝病(late-onset Pompe disease,LOPD)。

根据起病年龄不同,LOPD又可分儿童型和成年型(18岁后起病)。

专家解读《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专家解读《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分型六 2型糖尿病(T2DM)
T2DM是糖尿病患者中最主要的群体,其主要发病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患 者临床表型异质性大,表现为:
• 通常发病年龄较大、体型偏胖及代谢紊乱 • 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无需依赖胰岛素治疗 • 可有明确的T2DM家族史 • 常有胰岛素抵抗相关表现,如黑棘皮、高血压、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多囊卵巢
体征主要包括患者面容、体型、皮肤表现、脂肪分布、性腺发育 及视力、听力等。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有哪些?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依据有哪些?
二、辅助检查 (一)胰岛β细胞功能
血清C肽是临床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主要指标,为区分糖尿病类 型的重要参考。在临床工作中,可用空腹C肽和随机C肽代替。 刺激后C肽<200pmol/L提示胰岛功能较差; 刺激后C肽<600pmol/L提示胰岛功能受损,应警惕T1DM或
常见的胰岛自身抗体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 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和锌转运 体8抗体(ZnT8A),多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T1DM。在已知胰 岛自身抗体中,GADA敏感性最高,建议将其作为糖尿病免疫 分型诊断的首选指标。 推荐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对所有糖尿病患者筛查GADA。对于 条件有限者,至少应在疑诊T1DM患者中筛查抗体。若GADA 阴性,应加测IA-2A和ZnT8A;如3个常见胰岛自身抗体均阴性 ,而临床表型仍疑似T1DM,有条件者可行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 胞检测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易感基因检测辅助分型。
分型四 GDM与妊娠显性糖尿病
妊娠期显性糖尿病:与GDM不同,妊娠期显性糖尿病是在孕期发现 的,已达到非孕人群糖尿病诊断标准,其糖代谢紊乱大多不会在妊娠 结束后恢复正常。患者糖代谢紊乱多发生在孕前,但未被发现,致使 其糖尿病诊断时间在妊娠期。 因此,建议将妊娠显性糖尿病按照非妊娠的筛查流程分型诊断。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

糖尿病分型诊断中国专家共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水平。

糖尿病的分型诊断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统一中国地区糖尿病患者的分型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对糖尿病的分型诊断进行了详细规定。

1. 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中国专家共识制定了以下的诊断标准:- 空腹血糖(FPG):≥7.0 mmol/L(126 mg/dL)- 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200 mg/dL)- 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2. 分型诊断根据病因和临床特征,中国专家共识将糖尿病分为以下几类:2.1 第一型糖尿病(T1DM)第一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缺乏或绝对不足导致的糖尿病,通常在青少年期发病。

其特点是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严重不足。

第一型糖尿病的主要标志是胰岛素依赖性,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治疗。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通常不建议用于第一型糖尿病的诊断。

2.2 第二型糖尿病(T2DM)第二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占据了绝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比例。

它主要与体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有关。

大部分T2DM患者表现为相对胰岛素缺乏。

诊断第二型糖尿病的主要方法是OGTT。

如果葡萄糖耐量试验的结果显示空腹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之内,但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超过7.8 mmol/L,那么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2.3 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间发生的一种临时性糖尿病。

其特点是妊娠期间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β细胞功能不足。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主要基于OGTT的结果。

如果在妊娠20周之后出现以下情况,则可诊断为GDM:空腹血糖≥5.1 mmol/L(92 mg/dL),1小时血糖≥10.0 mmol/L(180 mg/dL),2小时血糖≥8.5 mmol/L(153 mg/dL)。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完整版)
研究显示,DSME处方可改善治疗质量[11]。为了指导广大医护工作者更加规范、科学地运用指南,结合个体化需求,选择合适时机,量化确定自我管理的内容、目标、预期效果,与患者一起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复诊时间,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教育与管理学组组织专家编写"中国2型糖尿病自我管理处方专家共识"。本共识将从DSME处方的定义、理论依据、内容、形式、实践流程、应用时机、团队与技术这七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使用药物及注射装置的种类、患者注射部位的皮肤状况、注射前的准备工作(剂量调节和检查、胰岛素摇匀方法、部位选择、装针头方式、皮肤消毒等)、注射的操作方式(捏皮方法、进针角度、推注方法、停留时长、拔针方法等)、注射部位的轮换、注射部位皮肤问题的处理、胰岛素的保存方法等。
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以免遗漏信息。评估方式和评估内容视患者的年龄、病程、接受情况等而异,避免引起患者的抵触心理,评估的结果需要完整记录并且存档,作为下一次随访及复诊评估的参考。
(二)个性化目标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如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症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血糖,还要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改善生活方式,只有全面达标,才能有效控制糖尿病。目标设定注重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病程、预期寿命、并发症或合并症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1.控制目标:
(1)毛细血管血糖:空腹与非空腹;(2)糖化血红蛋白;(3)血压;(4)血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体重:体质指数;(6)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
(一)综合评估
在制定个性化自我管理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综合、系统的评估:
1.患者基本信息:
如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糖尿病类型、教育、职业、经济状况、病程、病史、用药情况、糖尿病家族史等。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管理共识(2022版)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管理共识(2022版)

ISPAD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管理共识(2022版)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肥胖比例的增加,2型糖尿病在青少年人群中发病率不断上升。

青少年2型糖尿病既不同于1型糖尿病,也不同于成人2型糖尿病(相比成人发病的糖尿病病程进展更为快速、也更难治疗),防控形势严峻。

近日,《国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学会(ISPAD):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管理共识(2022版)》重磅发布,该部共识纳入了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对2018版共识进行了更新,涵盖“筛查、诊断、药物管理、合并症/并发症管理”等全方面内容,共提出了上百项推荐意见,本文对核心内容进行编译分享。

「筛查篇」——关注危险因素共识建议:➤对于伴有2型糖尿病(T2D)危险因素,尤其是体重指数(BMI)≥85百分位的儿童青少年,考虑在青春期开始后或10岁以后进行T2D筛查。

A➤空腹血糖(FPG)、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2小时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作为筛查指标。

B➤血糖如果正常,之后建议至少每3年复查一次。

如果体重出现明显升高,心脏代谢指标恶化,有很强的T2D家族史,或有糖尿病前期的证据,建议每年筛查一次。

C➤筛查过程中,应对其他肥胖相关的共病[高血压(HTN)、血脂异常、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进行临床评估。

A「诊断篇」共识建议:出现高血糖症状、下列任一实验室值及胰岛自身抗体阴性可确诊2型糖尿病。

B·HbA1c≥6.5%·FPG≥7.0 mmol/L·OGTT 2h血糖≥11.1mmol/L(OGTT:无水葡萄糖剂量计算,1.75g/kg,最高用量75g)·随机血浆血糖≥11.1mmol/L「血糖控制目标」——血糖“6和8”,糖化“6.5”共识建议:➤建议FPG的控制目标为4–6 mmol/L。

E➤建议餐后血糖的控制目标为4–8 mmol/L。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前言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的急剧上升。

据2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道,全球糖尿病总数及经济支出逐年攀升,发展中国家尤甚,而中国上升速度则位居全球第一。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既不同于成人2型糖尿病,也不同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有其特征:胰岛β细胞功能快速衰竭,快速出现并发症并发展迅速。

由于儿童青少年肥胖日益增多,临床表现的重叠,区分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全国各地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征、诊疗经验及统计数据各有不同,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管理面临众多挑战。

【2型糖尿病定义和诊断】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往往合并其他代谢异常,由于后期β细胞功能衰竭,最终也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除了高血糖外,还可表现出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脂肪肝等。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随着疾病状态和病程的不同差异较大,可以是糖负荷高峰延迟,也可以是处于完全的低分泌状态。

有症状的成年患者在诊断时胰岛素分泌量已经缩减50%左右,而青少年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丧失可能更为迅速。

2型糖尿病的诊断分2步。

首先确定是否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然后再分型。

第一步: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基于症状和血浆葡萄糖检测。

目前我们仍然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和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共同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该标准以下4条中的1 条即可诊断糖尿病。

(1)空腹血糖≥7.0mmol/L,(2)糖耐量试验(用1.75g/kg 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最大不超过75g)2h血糖≥11.1 mmol/L,(3)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且随机血糖≥11.1 mmol/L,(4)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第二步:糖尿病分型。

儿童糖尿病中1型糖尿病占89.6%,2型糖尿病仅占7.4%,因此,儿童在糖尿病分型时,首先考虑为1型糖尿病,有如下线索者提示为2型糖尿病:明确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发病年龄较大、无需使用胰岛素治疗,或存在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表现,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等。

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 pdf

2型糖尿病缓解中国专家共识 pdf

《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是由中国专家委员会编写的,旨在规范临床医生在超重和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缓解2型糖尿病的相关临床诊疗工作,
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

共识中明确指出,2型糖尿病可以实现缓解,即减药、停药、远离并发症。

这意味着,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手术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
胖的2型糖尿病缓解,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物。

此外,共识还提出了一系列的治疗策略和实践指南,包括建立跨学科综合干预团队,形成配套管理流程,以及通过认知行为及心理干预来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2型糖尿病的缓解可能带来许多好处,如减轻患者心
理负担、增强患者依从健康生活方式的信心,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远期还可以延缓疾病进展速度,降低终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是,任何措施改善了导致
血糖升高的病理生理如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抵抗(IR)、肥胖等,均可减缓
血糖升高的速度或使高血糖逆转到相对低的水平且已被临床研究证实。

总的来说,《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实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法,有望帮助更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缓解,提高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关注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患者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2型糖尿 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能 力。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 和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减轻焦虑 、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06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深入研究2型糖尿病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1 2 3
血糖控制
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正常 范围内,减少高血糖对认知功能的损害。
血脂调节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提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减少血管 病变风险。
血压管理
严格控制血压,降低高血压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健康饮食
推荐地中海饮食或 DASH饮食,多摄入蔬 菜、水果、全谷类、优 质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如脑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影响大脑功能。此外,糖尿病肾病 等并发症也可能对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认知功能障碍对2型糖尿病的影响
自我管理能力下降
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患者自我管理 能力下降,如无法合理安排饮食、运 动及药物治疗等,从而影响糖尿病的 控制。
并发症风险增加
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增加患者发生糖尿 病并发症的风险,如低血糖、酮症酸 中毒等急性并发症,以及心脑血管病 变、视网膜病变等慢性并发症。
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共同病理基础
2型糖尿病和认知功能障碍可能存在共同的病理基础,如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炎症等,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 响糖尿病和认知功能的发病和发展。
相互影响
提高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

最新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最新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终身性代谢性疾病,目前没有被治愈的证据,但经研究证实,针对超重和肥胖的T2DM患者采取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包括强化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治疗)以及代谢手术治疗可以实现T2DM缓解。

什么是T2DM缓解?近期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2021共识报告:缓解2型糖尿病的定义和解释》,将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T2DM缓解的诊断标准;当HbA1c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空腹血糖<7.0 mmol/L或通过动态葡萄糖监测计算估计的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T2DM缓解的替代标准。

目前我国T2DM呈高发趋势,患者承受着心理、身体、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若能实现糖尿病缓解,对于患者及其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意义重大。

因此,由邹大进教授、张征教授、纪立农教授牵头组织国内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证据及ADA的共识报告,制定了一部符合我国糖尿病患者健康需求的《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以期指导临床医生规范开展T2DM缓解诊疗工作,帮助T2DM患者获得安全、有效且经济的干预措施。

2型糖尿病(T2D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但近年来随着T2DM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逐渐积累,这一认识也正在逐渐改变。

近4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升高,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超重和肥胖患病率的增加。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体质指数(BMI)从2004年的22.7 kg/m2上升到2018年的24.4 kg/m2,肥胖患病率从3.1%上升到8.1%[1]。

肥胖和T2DM关系密切,随着BMI的增加,T2DM患病率逐渐升高。

肥胖者的T2DM患病率是体质量正常者的3倍。

当男性和女性腰围分别≥85 cm和≥80 cm时,其糖尿病的患病率为腰围正常者的2.0~2.5倍[2]。

中国儿童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儿童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与 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有关。
儿童型糖尿病是指发生在18岁以下的 青少年和儿童身上的糖尿病类型。
规范化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 预防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至关 重要。
目的和目标
提高临床医生对儿童 型糖尿病的认识和诊 断水平。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医疗负担,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血糖控制目标
儿童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 标应尽量接近正常范围,以减少
并发症风险。
其他生理指标监测
体重监测
定期监测体重变化,以评估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 的效果。
血脂和血压监测
定期监测血脂和血压水平,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 发生。
肾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肾功能,以评估肾脏健康状况。
心理和社会健康监测
心理评估

诊断标准
根据OGTT、胰岛功能检查等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 和病史,综合判断是否符合儿童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对于不同类型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如1型糖 尿病多表现为胰岛功能衰竭,而2型糖尿病则多表现为胰 岛素抵抗或分泌不足。
01
儿童型糖尿病的治疗策略
饮食治疗
合理控制总热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 、活动量等,计算出合理的每
对儿童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以了解其情绪和行为问题, 及时进行干预。
家庭支持和教育
为患者家庭提供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糖尿病 。
社会支持
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减少社会压力。
就诊和随访安排
就诊流程
01
建立规范的就诊流程,使患者能够在需要时及时得到医生的帮
助。
随访计划
运动与饮食相结合

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儿童糖原累积病Ⅱ型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THANKS
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常有 低血糖及血酮体升高。
酶活性测定
可检测患者肌肉或肝脏中 酸性麦芽糖酶的活性,酶 活性降低是糖原累积病Ⅱ 型的特征。
基因检测
通过基因突变筛查可明确 诊断,并有助于分型及遗 传咨询。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 助检查结果,符合糖原累积病Ⅱ 型的特征性表现即可诊断。
专家共识意义
通过专家共识的制定和推广,可以规范我国Pompe病的诊断 和治疗流程,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 量和预后。
报告范围及目的
报告范围
本报告主要围绕Pompe病的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 床医生提供全面、实用的指导建议。
报告目的
通过解读中国专家共识,提高临床医生对Pompe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促进多 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模式的建立,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通过医院内的健康讲座、一对一咨询、患者互助 小组等多种形式,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教育支持。
心理干预策略选择和实践效果评价
心理干预策略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策略,如认知行为 疗法、家庭治疗、艺术治疗等,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实践效果评价
定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了解心理干预策略的实践效果,并根据评估结 果及时调整干预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心理健康。
深入研究糖原代谢通路
进一步揭示糖原合成、分解及调控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 供理论支持。
拓展遗传学研究
探索糖原累积病Ⅱ型的遗传背景及基因突变与疾病表型的关系,为 基因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发掘新的生物标志物
寻找能够反映糖原累积病Ⅱ型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 为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新的工具。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防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和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

然而,一些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还可能患有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是指患者在思维、记忆、学习和决策等方面出现障碍的情况。

为了更好地防治2型糖尿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中国专家们制定了以下共识:一、早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例如年龄大于65岁的患者、有基因遗传风险的人群等,应该进行早期的认知功能筛查。

通过一些简单的问卷或测试,可以及早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认知功能障碍情况。

二、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已经发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生活方式的干预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首先,要加强患者的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功能和记忆力。

其次,患者需要均衡饮食,增加摄入蔬菜水果的比例,减少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此外,合理控制体重和血压也对改善认知功能有帮助。

三、药物治疗:对于认知功能障碍较为明显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来帮助改善认知功能。

临床研究表明,一些脑血管活性药物和改善血糖控制的药物对改善认知功能有一定的作用,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五、家庭关爱和社会支持:2型糖尿病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支持对于他们的认知功能的恢复和改善至关重要。

家庭成员可以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社会组织和人员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服务和支持来帮助患者。

最后,中国专家认为,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内分泌科、神经科、心理科等多个专业的医生和专家。

各个学科的医生和专家应该加强交流合作,制定出更为科学和有效的防治方案,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

2021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重点内容2 型糖尿病(T2DM)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治疗。

但近年来随着T2DM 疾病谱的改变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这一认识正在逐渐改变。

为帮助我国临床医生在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中,规范开展缓解T2DM 的临床治疗工作,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使患者获得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特制定“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

T2DM 缓解的定义推荐:T2DM缓解的定义采用2021年ADA“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中对T2DM缓解的定义。

(证据级别4,推荐级别D)2021年ADA发布“2 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建议将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3月后,HbA1c<6.5% 作为T2DM 缓解的标准。

但在有些情况下,如存在血红蛋白变异、疾病影响红细胞生存时间以及HbA1c检测方法不规范等,HbA1c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FBG<7.0mmol/L 或通过连续葡萄糖监测(CGM)估算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T2DM缓解的替代标准。

在确定处于T2DM缓解后,仍需要每年复查HbA1c。

T2DM 缓解的机制推荐:T2DM缓解与纠正肥胖或显著改善体重、脂肪肝、脂肪胰、IR、高胰岛素血症相关,并与纠正高糖毒性及胰岛β细胞去分化与转分化相关。

(证据级别2a,推荐级别:B)推荐:积极进行体重控制,使BMI达到正常水平。

T2DM伴肥胖患者建议减轻体重≥10kg(最好>15kg)或减重≥10%。

(证据级别2a,推荐级别:B)T2DM 缓解的基本条件推荐:采用“ABCD”法评估T2DM缓解基本条件。

(证据级别4,推荐级别:D)解释➤排除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以及一些遗传因素导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这些类型糖尿病需针对其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方可使糖尿病得到缓解。

➤排除自身免疫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因受到持续的自身免疫攻击而进行性下降,患者的超重和肥胖比例较低。

中国儿童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儿童型糖尿病标准化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持续葡萄糖输注
对于反复发作的低血糖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患儿,应给予10%葡萄糖液持续静脉输注,直至血糖稳定。
激素治疗
对于胰岛素瘤导致的低血糖,可考虑激素治疗。
低血糖的处理
03
04
05
高血糖的处理
饮食控制
患儿应严格控制饮食,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
总结词
高血糖是儿童型糖尿病的常见症状之一,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多种并发症。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中国儿童T1DM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受限于国内医疗资源和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和不平衡,需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和规范化管理。
中国儿童T1DM的长期管理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内分泌科、儿科、营养科、运动科等,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和交流。
需要加强针对中国儿童T1DM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因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和支持。
进行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腰围等指标,计算体重指数(BMI)。
根据诊断标准,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是否为儿童型糖尿病。
鉴别诊断
要点三
尿崩症
尿崩症患者也有多尿、烦渴、多饮等症状,但尿比重较低,尿糖阴性,血糖正常或偏低。
要点一
要点二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也有多饮、多尿、夜尿等症状,但患者血压升高,低钾血症明显,血浆肾素活性降低。
儿童型糖尿病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需规范诊治。
儿童型糖尿病是指在14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生的糖尿病。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儿童型糖尿病可分为单基因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单基因糖尿病:由于单个基因突变导致的糖尿病,如MODY、新生儿糖尿病等。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治疗中的争议、改变及共识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治疗中的争议、改变及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年1月第50卷第1期Chin J Prev Med,January2016,Vol.50,No.1·3·所带来的更加沉重的疾病负担,提示经历了营养转型期的曾为贫困或营养不良的人群,其对肥胖和高血压具有更高的易感性,需要时刻关注,并应该同样被纳入儿童肥胖和儿童高血压的早期防治规划中,即在改善这些地区儿童营养、健康和体格发育水平的同时,防治由于过度追赶生长导致出现的发达地区儿童肥胖流行,这是重要且现实的问题。

参考文献[1]国家卫生计生委.图解: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EB/OL].[2015-11-01]./jkj/s5879/201506/4505528e65f3460fb88685081ff158a2.shtml.[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3]马军,蔡赐河,王海俊,等.1985—2010年中国学生超重与肥胖流行趋势[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9):776-780.DOI:10.3760/cma.j.issn.0253-9624.2012.09.002.[4]刘军廷,侯冬青,闫银坤,等.1985至2013年北京市学龄儿童健康水平变化趋势[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4,9(5):345-351.DOI:10.3969/j.issn.1673-5501.2014.05.08. [5]丁文清,董红孛,米杰.中国儿童青少年血脂异常流行病学现状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1):71-77.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01.017. [6]叶佩玉,闫银坤,丁文清,等.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5,36(8):876-880.DOI:10.3760/cma.j.issn.0254-6450.2015.08.025. [7]Newman WP3rd,Freedman DS,Voors AW,et al.Relation ofserum lipoprotein levels and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to earlyatherosclerosis.The Bogalusa Heart Study[J].N Engl J Med,1986,314(3):138-144.[8]Daniels SR,Greer FR,Committee on Nutrition.Lipidscreening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childhood[J].Pediatrics,2008,122(1):198-208.Doi:10.1542/peds.2008-1349.[9]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 WorkingGroup on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he fourth report on the diagnosis,evaluation,and treatmentof high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Pediatrics,2004,114(2Suppl4th Report):555-576. [10]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Barton M.Screening forobesity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US Preventive Services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J].Pediatrics,2010,125(2):361-367.Doi:10.1542/peds.2009-2037. [11]Liang Y,Hou D,Shan X,et al.Cardiovascular remodelingrelates to elevated childhood blood pressure:Beijing BloodPressure Cohort Study[J].Int J Cardiol,2014,177(3):836-839.Doi:10.1016/j.ijcard.2014.11.013.[12]Liang Y,Hou D,Zhao X,et al.Childhood obesity affects adultmetabolic syndrome and diabetes[J].Endocrine,2015,50(1):87-92.Doi:10.1007/s12020-015-0560-7.[13]Barker DJ,Hales CN,Fall CH,et al.Type2(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 mellitus,hypertension andhyperlipidaemia(syndrome X):relation to reduced fetal growth[J].Diabetologia,1993,36(1):62-67.[14]Mi J,Law C,Zhang KL,et al.Effects of infant birthweight andmaternal body mass index in pregnancy on components of theinsulin resistance syndrome in China[J].Ann Intern Med,2000,132(4):253-260.(收稿日期:2015-12-01)(本文编辑:梁明修吕相征)·文献速览·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治疗中的争议、改变及共识Cameron FJ,Wherrett DK.Care of diabet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ontroversies,changes,and consensus[J].Lancet,2015,385(9982):2096-2106.Doi:10.1016/S0140-6736(15)60971-0.糖尿病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前言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发病率的急剧上升[1]。

据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道,全球糖尿病总数及经济支出逐年攀升,发展中国家尤甚,而中国上升速度则位居全球第一。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既不同于成人2型糖尿病,也不同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有其特征:胰岛β细胞功能快速衰竭,快速出现并发症并发展迅速[2]。

由于儿童青少年肥胖日益增多,临床表现的重叠,区分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全国各地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征、诊疗经验及统计数据各有不同,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管理面临众多挑战。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分型,治疗、随访,并发症和合并症的评估及治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织专家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的最新指南,包括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指南,美国儿科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指南,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Diabetes)指南,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指南,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等,同时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成果,制订如下共识。

【2 型糖尿病定义和诊断】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往往合并其他代谢异常[3],由于后期β细胞功能衰竭,最终也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前言儿童青少年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发病率的急剧上升[1]。

据201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报道,全球糖尿病总数及经济支出逐年攀升,发展中国家尤甚,而中国上升速度则位居全球第一。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既不同于成人2型糖尿病,也不同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有其特征:胰岛β细胞功能快速衰竭,快速出现并发症并发展迅速[2]。

由于儿童青少年肥胖日益增多,临床表现的重叠,区分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全国各地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征、诊疗经验及统计数据各有不同,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诊治、管理面临众多挑战。

为进一步规范中国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诊断、分型,治疗、随访,并发症和合并症的评估及治疗,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织专家讨论,并参考国内外的最新指南,包括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指南,美国儿科协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指南,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Diabetes)指南,美国临床内分泌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ists)指南,加拿大糖尿病协会(Canadian Diabetes Association)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指南等,同时结合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成果,制订如下共识。

【2 型糖尿病定义和诊断】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往往合并其他代谢异常[3],由于后期β细胞功能衰竭,最终也可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除了高血糖外,还可表现出脂代谢异常,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脂肪肝等。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随着疾病状态和病程的不同差异较大,可以是糖负荷高峰延迟,也可以是处于完全的低分泌状态[3]。

有症状的成年患者在诊断时胰岛素分泌量已经缩减50%左右,而青少年患者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丧失可能更为迅速[4]。

2型糖尿病的诊断分2步。

首先确定是否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然后再分型。

第一步: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诊断基于症状和血浆葡萄糖检测。

目前我们仍然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和国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协会共同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该标准以下4条中的1条即可诊断糖尿病。

(1)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2)糖耐量试验(用1.75g/kg 无水葡萄糖溶于水作为糖负荷,最大不超过75g)2h血糖≥11.1 mmol/L(200 mg/dl),(3)有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且随机血糖≥11.1 mmol/L(200 mg/dl),(4)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

必须注意:作为诊断的HbAlc检测应该采用美国HbAlc标准化计划组织(NGSP)或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认证的方法进行。

后者使用的高压液相离子层析法(HPLC)是国际公认的金标法。

单纯以HbAlc诊断的人群和以空腹血糖或糖耐量诊断的人群并不完全重叠[5],在儿童中应用该标准也仍有争议,因此,单独以HbAlc诊断仍需慎重。

以上任何一种检测方法,如果没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必须于次日再加以复查才能确诊。

此外,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增高,若没有明确的糖尿病症状,也不能以此血糖值诊断,应在应激消除后复查。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诊断路径见图1。

图1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诊断路径图第二步:糖尿病分型。

儿童糖尿病中1型糖尿病占89.6%,2型糖尿病仅占7.4%[6],因此,儿童在糖尿病分型时,首先考虑为1型糖尿病,有如下线索者提示为2型糖尿病:明确的2型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发病年龄较大、无需使用胰岛素治疗,或存在和胰岛素抵抗相关的表现,如黑棘皮病、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等。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间的鉴别可参考表1。

在应用表1指标时要注意,临床上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时仍然较难鉴别,究其原因包括:(1)肥胖多为2型糖尿病的特点,但儿童肥胖发病率增加,导致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也有30%合并肥胖[8]。

(2)2型糖尿病诊断时如在急性期,不少也可合并代谢紊乱包括酮症或酮症酸中毒[9]。

(3)在一些地区和人群中,糖尿病发病率可高达15%,导致阳性家族史常见[10]。

(4)胰岛素及C肽释放试验的局限性。

由于各种原因,在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特定病程中胰岛素和C肽水平可有部分重叠。

如蜜月期时,1型糖尿病的C肽水平可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而急性高血糖时,由于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作用,也可导致2型糖尿病的C肽水平相对较低,如果临床病情稳定后数月C 肽水平仍然低下,则倾向于诊断1型糖尿病。

(5)自身抗体检测的不足。

自身抗体是区分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较为准确的方法,但由于检测方法不一,不同人群抗体谱不一,不能检测到所有参与自身免疫的抗体等因素,使其临床价值受限。

同时亚洲人群1型糖尿病患儿抗体阳性率往往比较低,所以自身抗体阴性不能排除胰腺自身免疫的存在。

另一方面,即使是很典型的2型糖尿病,也有可能存在胰岛细胞的自身免疫,在美国和欧洲国家,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也可有15%~40%出现自身抗体阳性[11]。

因此,对于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所有患儿,也应考虑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测。

抗体阳性的患儿或合并有Grave病,重症肌无力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相对来说更支持1型糖尿病,同时或考虑是否存在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病。

表1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7]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提高,单基因糖尿病的诊断率日益增加。

典型的单基因糖尿病有: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maternally 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伴有多系统的异常),新生儿糖尿病(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等等。

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12]。

所有6月龄前发病的糖尿病均应行基因检测。

儿童或青年期诊断者,如果不具备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的特点,且连续多代有糖尿病(提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则应考虑MODY基因检测[2]。

如青少年无肥胖而出现严重胰岛素抵抗,要考虑胰岛素受体基因检测。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刚开始诊断时可能难以明确分型,此时要引导家长和患儿把重点放在控制血糖上,暂时不要对分型过于焦虑,而后可通过治疗反应和追踪观察重新评估分型。

【2型糖尿病的治疗】一、治疗目的1 畅保持血糖在目标范围。

2 畅保证患儿正常生长发育。

3 畅预防及控制各种合并症。

二、治疗策略1 生活方式的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首要治疗手段[13],要注重全家的参与,同时还应包括营养师,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运动生理学家等在内的多学科教育和管理。

有效的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管理支持是近年来糖尿病教育的重点,可以延缓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包括参与各种培训计划,心理咨询等,应作为评估、监测和治疗的一部分。

患儿对疾病的态度、对治疗和预后的期望值、情感/情绪状态、与糖尿病相关的生活质量、资源(经济、社会和情感方面)以及精神病史等均与糖尿病预后密切相关。

对于糖尿病前期和高危患儿,更应强调生活方式干预以有效降低发病率。

2 饮食疗法: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者应接受个体化的医学营养治疗(MNT)以达到治疗目标。

MNT包括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营养评估诊断,制定相应的营养干预计划,以便在保证儿童青少年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纠正已发生的代谢紊乱,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从而延缓并减轻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MNT最好能由熟悉糖尿病MNT的注册营养师指导,制定个体化能量平衡计划。

据美国儿科协会2型糖尿病的指南[13],6~12岁儿童每日热量需控制在3765.6~5020.8kJ(900~1200kcal)为宜,13~18岁则需要每日5020.8kJ(1200kcal)以上。

目前糖尿病患者并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理想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比例;所以宏量营养素的分配应根据总热量摄入和代谢控制目标进行个体化评估。

许多饮食方式利于管理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包括地中海饮食、高血压控制饮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和素食[2]。

血糖控制达标的关键仍然是监测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

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如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为低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其供能比可达60%。

建议碳水化合物来自于低GI,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全谷)粉、荞麦、粉丝、黑米、粟米等,以及蔬菜、水果、豆类和奶制品。

整体应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推荐摄入量,应避免含糖饮料的摄入,减少含蔗糖食物。

同时,很多研究引入血糖负荷(GL)这一指标。

GL是食物GI与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的乘积,克服了单纯使用血糖指数或碳水化合物含量评估的不足。

研究表明高GL饮食明显增加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14],同时肥胖成人中,GL与HbAlc呈正相关[15]。

膳食总脂肪的摄入以每天占总能量的25%~30%为宜。

同时应增加植物脂肪占总脂肪摄入的比例,限制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供能比的10%。

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地中海式饮食结构可能对血糖控制和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有益,推荐富含长链ω-3 脂肪酸的食物(如富含脂肪的鱼类、坚果、种子),但目前证据并不支持补充ω-3 制剂。

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推荐蛋白质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5%~20%。

植物来源蛋白质,尤其是大豆蛋白更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

高蛋白膳食在短期内有助于减轻体重,但不建议超重或肥胖人群长期食用。

乳清蛋白有助胰岛素分泌,改善糖代谢,并在短期内减轻体重。

2型糖尿病患者摄入蛋白质能增加胰岛素应答,但不升高血糖浓度。

所以低血糖时不应用含蛋白质较高的碳水化合物[2]。

膳食纤维可改善餐后血糖代谢和长期糖尿病控制,谷物膳食纤维还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推荐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摄入量为10~14g/4184kJ(1000kcal)。

糖尿病患者如无维生素缺乏,常规大量补充维生素并无益处,因此不作推荐[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