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 第五章 植物种群 ▪ 第六章 植物群落 ▪ 第七章 世界植被地理
第一章 绪论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 类型
– 糙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光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功能
•糙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来自细胞器——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由单层膜围 成的管状、泡状或相互沟通的封闭的网状结构。内 质网膜可与外核膜相连,囊腔与核周隙相通。
植物对土壤的净化
• 吸收
监测环境
监测作用
监测植物
某些植物对有毒气 体十分敏感,当某些
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 的植物,可利用它们
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 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
它就能出现受害症状, 度,指示环境污染程
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 度,这种植物就称为
概浓度,可作为环境 污染程度的指示。
监测植物。
• 细胞质骨架
细胞器——质体(plastid)
• 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 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 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 细胞特有的结构。
• 类型
– 叶绿体(chloroplast) – 有色体(或称杂色体,
chromoplast)
– 白色体(leucoplast)
基粒 类囊体
内膜 外膜
细胞器——线粒体(mitochondrium)
植物地理学教案1
引言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的分布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
地球植被分陆地的和海洋的两部分,陆地植被中的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都在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海洋植物地理一直研究的很少,所以现在的植物地理学主要指陆地植物地理学。
地球上已知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还会有许多类型尚待发现。
在过去某个时期生活过而现在消失了的物种,也可能比现存的还要多。
无论现存的或过去生存过的植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地理分布。
每一个种(或属、科)都不是在地球表面普遍分布,而只是出现于某种生境,占据地表某一有限范围,它的分布的地理范围也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它所占据的地理范围的不同部分,它的分布多度也是不同的。
此外,植物种在自然界通常是与他种结合形成群落出现的,植物群落也同样具有自己的独特分布格局,植物种和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就是植物地理学所研究的对象。
植物地理学是地理学和植物学的一门边缘学科。
植物学家把植物分布看成是植物或植物群落的一种性质进行研究;地理学家则把植被作为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组分,是鉴别区域特征,进行自然区划时不可缺少的参量。
此外,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气候学、土壤学等密切相关,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帮助研究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现象。
植物地理学发展简史植物地理知识的萌芽十分古老。
在中国,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前的《诗经》就记载有植物分布的知识,里面多处提到“山”与“隰”(低下的湿地)生长着不同的植物。
特别是对“枢”(刺榆)和“榆”这两种性质非常相近的榆科树木,当时已观察到它们分布的生境不同:一在山地,一在于原。
约于公元前六世纪成书的《考工记》中,已提出因地形、气候差异,中国植物南北分布存在的界限。
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管子·地员》中,已述及山地植物的垂直分布现象以及阴、阳坡的差异,还记载了随地形变化的植物分布,列举了从水中到陆地依次更替的12种植物。
植物地理学2
植物地理学第3章第三章1、生态因子:直接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如光、热、水、无机盐、CO2、O2等元素中,缺少任何一个,植物都不能生长和生存。
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②土壤因子——土壤的结构、理、化性质等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2、德国化学家liebigBJ(1840)分析了土壤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认为植物的生长速率取决于供给量最少的土壤营养元素。
liebig指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称为“liebig 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
例如,如果土壤含氯量很低,即使磷和钾等其他营养元素的含量很高,实际产量仍然受台氯量的限制而较低。
很多研究发现,liebig最小因子法则不仅适用于土壤营养元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光和温度等其他生态因子也具有这种限制作用。
3、限制因子——限制一个植物生长或存活的任何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B1ackmanFF(1905)通过光合作用实验发现,植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4、所谓耐性定律,是指每株或每种植物对彤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耐性范围。
5、生态幅——植物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即耐性范围,这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1)植物的生态幅受到相互影响的多种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作用。
2)植物的生态幅还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表现为:第一,不同植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第二,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第三,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例如,植物在种子阶段的生态幅员冤,发芽时较窄,生长时变宽,以开花结果时最窄:第四,同种植物对同一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在不同环境中也不相同。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由花粉管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两个中央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
P152、个体发育:是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P153、系统发育:是指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P16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P26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P742、生态因子的分类:(1)、非生物因子:①、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②、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③、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向、坡度、坡位、坡形等。
(2)、生物因子:①、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
②、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③、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P74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⑴、直接作用:光照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条件是植物水分代谢活动的主控因子,温度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一切生理过程,营养条件则与植物有机质形成、转化密切相关。
光、温、水与营养是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最直接的基本生态因子,称为生存条件。
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直接抑制植物生命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
⑵、间接作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地形因子的各种特性影响光、温、水与营养等生存条件的分布与组合,从而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分布。
动物啃食、寄生、风、火、土壤侵蚀等部分或全部地破坏植物的现象,称为干扰。
⑶、阶段性:生态因子对植物具有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版)期末复习
绪论1.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植被:一个地区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第一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1.植物命名物种命名称为学名。
用拉丁文命名。
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
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
2.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孢子体发达,配子体退化种子植物孢子体较蕨类植物来说更加发达,配子体进一步退化,并依附在孢子体上,使它们与蕨类、苔藓植物区分开来。
(2)有花粉管的形成种子植物在受精过程中有花粉管的形成,借助于花粉管将不动精子送到雌配子体与卵结合,使植物体的受精作用摆脱了对水分的依赖。
(3)形成种子由于种子对胚具有保护作用,因此使它能够渡过不良环境,保证了种族的繁衍。
种子的形成是植物界进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飞跃。
(4)具有裸露的胚珠(5)孢子叶聚生成球花(6)具有多胚现象3.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1)被子植物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花由花被(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等部分组成。
雄蕊是由小孢叶转化而来,分化为花丝和花药两部分。
雌蕊是大孢叶的特化为子房、花柱和柱头,是花中最重要的部分。
花的颜色、大小、形状、气味、传粉特性多种多样。
(2)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胚珠包藏在心皮构成的子房,经受精作用后,子房形成果实,种子又包被在果皮之。
果实的形成使种子不仅受到特殊保护,免遭外界不良环境的伤害,而且有利于种子的散布。
被子植物的果实形态多样。
(3)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在它们的生活史中占绝对优势,木质部是由导管分子所组成,并伴随有木纤维,使水分运输畅通无阻。
(4)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
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达到了最简单的程度。
小孢子即单核花粉粒发育成的雄配子体只有2个细胞或者三个细胞。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_植物地理学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第一节概述一、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环境是指植物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此外,为了区别一般的、广泛的环境与植物体周围具体而直接的环境,把后者称为植物的生境(habitat)。
如河谷环境分为河床、河漫滩、牛轭湖等不同生境。
有时特别划出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以示直接影响植物的那些局部状况,如森林的树冠内部和表层的小环境在数厘米距离内就有很大差别,也不同于外面大环境。
二、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分类按照生态因子的性质,可以把生态因子分成两类,六个基本类型。
1)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2)生物因子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1)Libig最小因子法则。
即植物生长好坏依赖那些表现为最低量的化学元素,这一规律被称为最低量定律。
2)限制因子。
(Blackman,1905)进一步提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的数量、有效的概念。
他列举五个能够控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子,即可利用CO2的水分数量、太阳辐射强度、叶绿素存在数量、叶绿体温度等,认为其中的任何一个若处于最低量时就将控制这个过程的速率,甚至在其他因子都很丰富的情况下也会使光合作用过程停滞,这样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强烈不足(或过多)的影响,呈现出极端衰弱或休眠状态。
超过此区以外的部分,则称为致死区。
处在适宜区的生态因子固然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它的强度发生一些变化时,对植物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即不起限制作用;当生态因子偏离适宜区时,每增减不大的数量通常就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西南大学 2018级 植物地理学【最新 最全 期末重点】【教学大纲思考题】
绪论【重点、难点】1.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2.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复习思考】1.植物地理学与生态文明的关系?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3.地理科学专业为什么要学习植物地理学?4.简述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5.简述你家乡的植被状况。
6.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生物圈(biosphere)2.植被(Vegetation)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了解植物分类原则、分类方法、分类系统及命名方法;了解各类植物主要特征、代表种及常见种、发生及其与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
【重点、难点】1.植物的命名、植物界各大类群的特征2.植物进化与地球环境【复习思考】1.举例说明植物的命名法则。
2.论述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
3.论述被子植物的发展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
4.分析地球生命耦合系统。
5.如何在野外识别植物?举例说明。
6.试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特征。
7.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种(species)2.种群(population)3.双受精现象4.个体发育(ontogeny)5.系统发育(phylogeny)第二章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掌握植物区系的概念,了解植物分布区的形成及演变原因,了解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应用,了解生物入侵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1.植物分布区的形成及演变、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2.中国植物区系的特点及区划【复习思考】1.植物分布区的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2.物种形成的理论有哪些?3.影响植物分布区变化的因素有哪些?4.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有哪些?及分区5.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主要因素6.我国生物入侵的现状如何?7.世界植物区系分区1.植物区系(flora)2. 物种形成(speciation)3.地理替代种(vicarious species)4.成对种5.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6.地理残遗分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学习目标】1. 认知类目标:掌握主要生态因子(光、水、温度)对植物个体生活的影响及植物的适应策略;了解营养元素、生物条件、地形条件及风、雪、火对植物的影响;熟悉生活型的概念,了解不同的生活型和生活型的不同分类体系,掌握植物生活史与适应策略。
植物地理学总结
植物地理学1. 植物地理学定义: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是生产者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对环境的作用(净化环境,监测环境)3. 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植物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是指其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特殊性质。
植物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地域性、综合性、交叉性、独立性和边缘性。
植物地理学:研究内容基本可归纳为植物区系地理(floristic Plant geography ) 和植被地理(vegetation geograph ) 两大方面。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相似的个体种群: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为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各群在空间上忽有间断,种群内基因交流比较容易进行。
变种:种内如果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有分布在一定的空间地域。
2. 植物分类的原则和依据人为分类法(artificial,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年) 实例:李时珍(1518-1593)对药用植物进行分类。
分为五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
林奈(linnaeus,1707-1778)将植物分为24纲。
依据:雄蕊的数目和长短、雌蕊中心皮的联合情况。
自然分类法(natural,林奈以后,公元1753年到现在)特征:这种系统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刨学、古生物学、植物化学、植物生态学、细胞学等不同的角度,力求客观的反映出植物界的亲缘关系和演化系统。
现代植物分类系统:恩格勒(Engler)分类系统,哈钦松(J. Hutchinson)系统,塔赫他间(A. Takhtajan)的系统,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两界系统(林奈,1753):植物界、动物界❖三界系统(海克尔,1866):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四界系统(科普兰,1938):原核生物界、原始有核界、后生植物界、后生动物界❖五界系统(怀塔克,1969):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生态学理解的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广义理解植物界:植物、真菌和原核生物❖16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宣布:植物界分为绿色植物、褐色植物、红色植物和真菌。
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植物地理学引言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和.是自然环境的有机部分.生物膜:地表上下100m的区域,生物繁衍最集中的范围.植物有机体占生命有机体的99%.植物的生态作用:1、平衡地球现代大气成分2、维护地球系统的生态平衡3、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4、植物与人类生存植物地理学研究对象: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第一节植物分类种是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植物种内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种内如有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空间区域,据此可划分出变种。
如有一些个体,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没有一定分布区),可列为变型。
种内还可分出若干亚种,即形态变异稳定,分布上或季节上与种内其他个体有隔离的类群。
植物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植物的命名:林奈的双名法,并使用拉丁文避免词义发生变化和误解,双名即属名加上种名。
植物界的大类群:一、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包括细菌门和蓝藻门。
1)细菌门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一般几微米大小,具纤维素细胞壁,无细胞核。
营养方式:分为寄生细菌和腐生细菌2种。
寄生细菌能致人畜和植物病害;腐生细菌分布最广,生活在动植物的遗体上、土壤、污水、人及动物的消化道中。
生殖方式:细菌的生殖方式是营养繁殖,一个细菌分为两个细菌。
环境不宜时,细菌可形成芽孢,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
2)蓝藻门蓝藻也是没有细胞核膜的单细胞生物。
它和细菌的主要差别是含有叶绿素a,以及数种类胡萝卜素、藻蓝素。
二、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1)藻类植物藻类植物是自养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分化,多为单细胞个体,或为多细胞丝状体、球形体或枝状体。
藻类植物的光合器均具有叶绿素a 和β-胡萝卜素。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的学科。
它探讨了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变化,并分析了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植物的分布区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植物区系的划分、植物的迁移和扩散等。
一、植物的分布区域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区域。
地球上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这些条件决定了植物的分布。
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种类和数量的调查和研究,确定了植物的分布区域,揭示了不同地域植物分布的规律。
二、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
植物群落是指生长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具有相似生境条件的植物种群的集合体。
植物地理学通过对不同地域植物群落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规律,揭示了不同地域植物群落的形成原因和演替过程。
三、植物区系的划分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区系的划分。
植物区系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分布区域,它是植物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单位。
植物区系的划分是根据植物的分布特点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进行的,它反映了不同地域植物分布的共性和差异性。
四、植物的迁移和扩散植物地理学研究了植物的迁移和扩散。
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断变化的,植物地理学通过对植物迁移和扩散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分布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植物的迁移和扩散可以通过风、水、动物等媒介传播,也可以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和繁殖方式实现。
植物地理学是生物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了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
通过对植物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环境要求,为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植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对生态学、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总结起来,植物地理学主要研究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和形成原因,包括植物的分布区域、植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植物区系的划分以及植物的迁移和扩散等内容。
通过对植物分布的研究,可以了解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环境要求,为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完整版)植物地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1分生组织(具有持续分裂能力的细胞群)位置: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
2成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分泌组织。
2.3植物的器官器官(organ):是由多种组织构成、在外形上有显著形态特征和特定功能、易于区分的部分,是组成植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器官的类型营养器官(vegetative organ):根、茎、叶生殖器官(reproductive organ): 花、果实、种子根的类型一株植物根的总体称为根系,包含主根及它分支的各级侧根、或不定根或它分支的各级侧根。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
《植物地理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解释下列名词植物地理学生物圈二、问答题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一、解释下列名词物种双名法孢子植物种子植物高等植物低等植物颈卵器植物维管植物茎叶体植物叶状体植物世代交替同形世代交替异形世代交替无性世代有性世代孢子体配子体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原核植物真核植物裂生多胚现象简单多胚现象显花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二、填空题1. 蓝藻细胞由()和()组成,在电镜下观察前者分为()层,后者分化为()和()两部分。
2.葫芦藓的蒴帽前身是(),属于()部分,具有()作用。
3. 葫芦藓的配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蒴可分为()、()和()等结构。
4. 苔藓植物在其生活史中是以()发达,()处于劣势,()寄生在()上为显著特征,另一个特征是孢子萌发先形成()。
5. 地钱的营养繁殖主要是(),其生于叶状体背面中肋上的()中。
6. 地钱雄生殖托的托盘呈(),雌生殖托的托盘呈()。
葫芦藓植株上产生精子器的枝形如(),产生颈卵器的枝形如()。
7. 从蕨类植物开始,植物体已经有了真正的()、()和()的分化和()的分化,生活史中()体和()体都能独立生活,但()体占优势。
8. 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为()和(),无性生殖器官为()。
9. 大多数真蕨植物的每个孢子囊群还有一种膜质的保护结构,叫做()。
10.蕨类植物的主要营养体属于()体。
11.裸子植物在植物界的地位介于()和()之间,其主要特为()、()、()()和()。
14. 裸子植物通常可分为()、()、()、()和()等五纲。
18.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进化,这主要体现在被子植物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征∶()、()、()、()和()。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
植物地理学主要内容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分布和演化的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区系、植物生态、植物演化等内容。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及其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等。
一、植物的地理分布:植物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地理区域植物种类和分布的差异,揭示了植物在地球上分布的格局。
植物地理学以分布学为基础,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采集标本的方式,对植物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揭示了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适应性和适应规律。
例如,不同大陆和高山地带的植物种类和组成有所不同,热带和寒带的植物分布格局也不同。
二、植物区系:植物区系是植物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于植物种类在地理区域上的划分,研究了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点。
植物区系的划分是根据地理区域内植物种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的,例如我国被划分为东北区、华北区、西南区、台湾区等。
植物区系的划分有助于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和演化历史。
三、植物生态:植物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研究植物的生态特征和生态位。
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态角色,揭示了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例如,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中植物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研究植物在资源利用和物种间竞争中的策略,了解植物的生态位和适应机制。
四、植物演化:植物地理学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分子遗传进化,揭示了植物的演化历史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于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格局和遗传变异的分析,可以了解植物的起源、扩散和分化。
例如,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植物分布格局和基于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可以揭示植物物种的起源和亲缘关系。
总之,植物地理学主要研究植物在地理环境中的分布、区系、生态和演化等内容。
通过研究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分子遗传进化,揭示了植物在地球上的分布格局和演化历史,为植物保护、生态恢复和自然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植物地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拓展。
植物地理学
植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个结构单元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极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物分布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地球环境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若干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2 物种分类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由大到小)3 植物界的大类群:(1)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藻两门。
特点:起源古老,细胞结构简单、没核膜、没有细胞核、属单细胞生物。
繁殖方式为直接分裂。
(2)真核藻类和真菌、地衣:藻类:真核型藻类的细胞具有核、线粒体、质体等细胞器。
有性生殖。
真菌门:多核型单细胞菌,细胞壁为多糖类的几丁质。
没有叶绿素,完全异样型。
繁殖方式多样。
地衣门:自养型的蓝藻或绿藻与异养型的真菌共生体。
(3)苔藓和蕨类植物:苔藓植物门:植株呈叶状或有茎叶分化,为自养型,营光合作用,但没有跟的分化,吸收功能有营养体表面执行。
(4)种子植物:以种子进行繁殖。
裸子植物门:孢子体发达、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胚珠裸露,由胚珠转成的种子也裸露,雌配子体保留有颈卵器,产生种子;形成球花;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形成花粉管,受精作用不受水的限制;具有多胚现象。
分类:苏铁、银杏、松杉、买麻藤被子植物:种子植物的一类,胚珠生在子房内,种子包在果实里。
胚珠介绍本花或异花雄蕊的花粉而受精。
主要特征:具有真正的花;胚珠有心皮包着,形成果实;孢子体高度发达;配子体进一步简化;出现双受精现象和新型胚乳;生长方式和营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
分类:双子叶植物纲(木兰纲)单子叶植物纲(百合纲)4 植物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个体发育:是指某种植物从他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再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中包括形态上和生殖上各方面的发展变化。
系统发育:就是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指一个类群的形成历史,也可以之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植物地理学马丹炜第二版课后答案下载
4.(配子体)、(孢子体)、(孢子体)、(配子体)、(原丝 体)。 5.(胞芽)、(胞芽杯) 6.(边缘波状的圆盘状)、(边缘指状深裂的圆盘状)、(一朵小 花)、(顶芽) 7.(根)、(茎)、(叶)、(组织)、(孢子体)、(配子体)、 (孢子体) 8.(精子器)、(颈卵器)、(孢子囊) 9.(孢子囊群盖) 10.(孢子体) 11.(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孢子体发达)、(具有裸露的胚 珠)、(孢子叶聚生成球花)、(配子体退化,寄生在孢子体上)、 (形成花粉管)(具有多胚现象) 12.(裂生多胚现象)、(裂生多胚现象) 13.(密被褐色茸毛、先端羽状分裂,基部柄状)、(珠领),(珠 鳞)、(珠托)、(套被)、(心皮) 14.(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 纲) 15.(针叶植物)、(球果)、(球果植物) 16.(新一代孢子体)、(雌配子体)、(老一代孢子体 ) 17.(分离)、(半合生)、(合生) 18.(具有真正的花)、(具有雌蕊,形成果实)、(具有双受精现
造基本相同。 异形世代交替:在有世代交替的生活史中,配子体和孢子体的形态构 造不同。 无性世代:植物的孢子体发育阶段,称为无性世代(孢子体世 代) 有性世代:植物的配子体发育阶段,称为有性世代(配子体世 代)。 孢子体:双倍体的植物体,因行无性生殖即孢子生殖,故称为孢子 体。 配子体:单倍体的植物体,因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故称为配子 体。 无性生殖:植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进入生殖生长阶段,产生具有 生殖功能的细胞,这些细胞不经过两性的结合可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通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一种繁殖方 式。 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它生命中的某一个阶段(孢子、合子、种 子)开始,经过一些发展阶段,再出现当初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其 中包括形态和生殖上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系统发育:即生物种族的发展史。可以只一个类群形成的历史,也可 以指生命在地球上起源和演化的整个历史过程。 原核植物:植物体由原核细胞组成的植物,包括蓝藻和细
植物地理学:第三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主要内容
• 概述 • 光照条件 • 温度条件 • 水分条件 • 营养条件 • 生物条件 • 地形条件 • 风、火、雪 • 植物生活型与适应策略
第一节 概 述
1 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2 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 3 植物的生态适应
1.环境的概念与类型
CAM植物
植 植物类群 物 、
大部分绿色植物,不包括藻类、蕨类植物 肉质植物,如波萝、
如水稻
和针叶树,常见于有花 仙人掌、景天属植
植物,如玉米,甘蔗、 物等
高梁、狗尾草等
C4
生境特征
广泛
开阔、温暖、盐生
开阔、干旱、温暖、
植 物
维管束鞘细胞
和 CO2固定途径
无花环型结构 Calvin循环
初始酶及对CO2亲 Rubisco酶
- 生长阶段:种子-幼株-成株 - 生境: 适宜-不适宜 - 部位:下、内部叶-上部叶
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1)概念: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积的有机物所含
的能量,占照射在单位地面上的太阳光能量的比率, 小于5%,一般为1%~2%
(2)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 提高复种指数 - 延长光照时间 - 合理密植、优化株型 - 选育新品种
光
光反应
叶绿体
C 反应
三C糖 (PGA)
GAP
H2O
O2
CO2
CO2+2H2O*
(CH2O)+O2*+H2O 糖
光合作用
细胞呼吸
纤维素 淀粉 其他有机化合物
5C糖
RuBP
CO2
Calvin
循环
3C糖
PGA
C3 途径与光呼吸
Rubisco
植物地理学5.2 植物生活与环境—光照条件
出 量
CO2
CO2
光合速率与呼吸 速率相等时的光 照强度
光补偿点
光合速率 达到最大 值时的光 强
光饱和点
光合速率
光抑制
净 光总 合光
合
光强超过一 定范围后, 光合功能下
降的现象
光照强度
黑暗中释放的CO2量
植物的光合午休现象
阳性植物(a)与阴性植物(b)光补偿点(CP)示意图
高粱
C4植物特点: 叶片具花环 结构, C4植物对CO2的净 固定是由叶肉细胞和维管 束鞘细胞密切配合而完成 的。没有光呼吸。
细胞呼吸 纤维素 淀粉 其他有机化合物
CAM植物
CO2
细胞呼吸
夜晚 白昼
糖
纤维素 淀粉
CO2
其他有机化合物
PEP羧化 OAA 酶
Calvin 循环
苹果酸 苹果酸
CO2
液泡
CAM途径
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等日照植物日照时间14小时812小时中等日照地理分布起源于北方温带和寒温带起源于南方热带和亚热带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间性植物植物对光照长短的反应类型植物对光照长短的反应类型一些常见植物的临界日长一些常见植物的临界日长植物名称光周期类型24小时昼夜周期中的临界日长h北京大豆中熟短日植物15一品红短日植物125美洲烟草短日植物14短日植物155天仙子285长日植物115白芥菜长日植物14长日植物13菜一年生长日植物1314光光敏敏色色素素吸收红光066um无生物活性促进短日照植物开花限制长日照植物开花吸收远红外073um有生物活性限制短日照植物开花促进长日照植物开花红光照射白色全光照射远红外照射红光吸收型红光吸收型prp66prp66远红外吸收型远红外吸收型pfrp73pfrp73吸收峰在吸收峰在660nm660nm是生理失活型比较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植物生活与环境—植物生态类群的分化第一节概述一、环境的概念与类型环境是指植物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环境的各种组成要素称为环境因子,其中一些可对植物产生一定影响的特称为生态因子。
为了强调生态意义,常常把环境中全部生态因子综合组成的那一部分,称为生态环境。
此外,为了区别一般的、广泛的环境与植物体周围具体而直接的环境,把后者称为植物的生境(habitat)。
如河谷环境分为河床、河漫滩、牛轭湖等不同生境。
有时特别划出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以示直接影响植物的那些局部状况,如森林的树冠内部和表层的小环境在数厘米距离内就有很大差别,也不同于外面大环境。
二、生态因子及其生态作用(一)生态因子概念及分类按照生态因子的性质,可以把生态因子分成两类,六个基本类型。
1)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光,温度,降水,风等。
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地形因子――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2)生物因子植物因子――植物之间的机械作用,共生,寄生,附生等关系。
动物因子――摄食,传粉,践踏等。
人为因子――垦殖,放牧、采伐等。
(二)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三)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1)Libig最小因子法则。
即植物生长好坏依赖那些表现为最低量的化学元素,这一规律被称为最低量定律。
2)限制因子。
(Blackman,1905)进一步提出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的数量、有效的概念。
他列举五个能够控制光合作用速率的因子,即可利用CO2的水分数量、太阳辐射强度、叶绿素存在数量、叶绿体温度等,认为其中的任何一个若处于最低量时就将控制这个过程的速率,甚至在其他因子都很丰富的情况下也会使光合作用过程停滞,这样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强烈不足(或过多)的影响,呈现出极端衰弱或休眠状态。
超过此区以外的部分,则称为致死区。
处在适宜区的生态因子固然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但是它的强度发生一些变化时,对植物并不能产生显著的影响,即不起限制作用;当生态因子偏离适宜区时,每增减不大的数量通常就会造成显著的影响。
生态因子越接近最低和最高点,它的限制作用表现得越充分。
三、植物的生态适应(一)植物适应的概念1)适应(adaptation)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活和繁殖后代,此现象称为适应。
2)可逆性或弹性反应。
如将植物遮荫便引起一定的生理过程变化,恢复正常光照时可能又恢复过来,这称为植物的可逆性或弹性反应。
(二)生态幅1.生态幅的概念与特征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的范围大小称为生态幅。
2.植物的适应类型广生态幅种和窄生态幅种3.生态幅与分布区(三)植物内稳态(四)植物耐受限度的调整1.驯化2.休眠3. 周期调整(五)植物的需求性每种植物完成个体生活史需要一定的物质、能量和条件作保证,这种关系称为需求性。
所谓有利条件即能满足植物需求性的条件。
当植物获得适宜的光照、温度、水分和营养时才可能实现最高生产力。
(六)生态类群和生态型生态类群和生态型各种植物无论亲缘远近,凡对某一生态因子表现出在生理、形态、结构或物候诸方面较一致的适应特征,具有相似需求性和忍耐力的,就可以划归同一种(适应某因子的)生态类群。
同一生态类群中的不同植物在相似环境条件下进化,即接受相似的自然选择,即使属于不同起源(亲缘关系很远)的分类群,在此时也可能产生某些相似的适应特征,呈现趋同现象。
反之,同一科或属内的不同种类长期生活在不同生境,接受不同性质的自然选择,可能产生不同的适应特征,分化为不同的生态类群。
第二节光照条件太阳辐射不仅制约地球表层外营力作用过程,更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始能源,但后者需通过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完成。
植物借助叶绿素等色素获得光能,,形成碳水化合物,光能遂转用于水的光解,释放游离氧并固定来自体外的CO2变为化学键能,每固定1mol碳,可以获得477kJ(114 kcal)潜能。
生命的活动正是光能和碳素在有机体内的转化、储存、运移、积累和消耗等多种复杂的过程。
一、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一)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烈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固碳途径与植物适应类群1)C3途径与C3植物。
在光合作用中形成具有三碳的中间产物,包括绝大多数绿色植物均属此类,其光呼吸消耗已同化碳素达50%或更多,致使净光合作用降低。
2)C4途径与C4植物。
起源热带的玉米、高粱、黍类、狼尾草、苋、马齿苋、地肤、滨藜等,因在光合作用固定CO2过程中形成苹果酸等四碳化合物得名。
它们突出的特点是从空气中吸收CO2很强,能利用低浓度CO2。
在有光时虽然呼吸速率随光强度增加而加大(光呼吸),但却能固定光呼吸释放的CO2,提高CO2利用率。
3)CAM途径与CaM植物二、光强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一)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光照强度制约着光合作用及有机物产量。
在黑暗中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依然进行,消耗着储存的有机物,表现为植物向外界释放CO2。
在较微弱的光照下,植物光合作用便已开始,并从外界吸收CO2。
当光强达到某一水平时,光合作用吸收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彼此平衡,此时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超过补偿点后,光合作用强度几乎与光强度成比例地增长,有机物合成量超出呼吸消耗量的数额就是净光合作用。
净光合作用增长到一定程度趋于稳定,即使提高光照强度也不再起促进作用,此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二)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1.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群根据植物对光强的适应,可以划分出阳生植物、阴生植物与中生植物三种生态类群。
此外,有时单独分出另一类条件阴生植物(或称耐荫阳生植物)。
这些类型的判断和分析,在作物栽培、营林造林、引种驯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约100lx即可,所以能够忍耐荫蔽,阳生植物则需要500-1000lx,如果长期低于此值将造成饥饿而生长不良,或受荫部分枝叶枯落。
它们对强光利用能力也不同,阳生植物的光饱和点在20000-25000lx左右,而阴生植物约在5000-10000lx左右就达到光饱和。
高粱和玉米等C4植物的光饱和点比小麦等其他阳生C3植物要高得多,即使中午直射阳光强度达10万lx(约1-3cal/cm2·min),仍未完全饱和。
可见它们对强光照的利用率很高。
阴生草类和苔藓仅对弱光利用比较有效,所以光合强度曲线斜率在初始时较大(上升快)。
3.植物耐阴性阴生植物对生境的适应除呼吸作用较弱外,还反映在较充分利用光能上。
阳生植物呼吸比较旺盛,需要较强光照才能补偿消耗。
阴生植物叶面积与叶重比值较高,叶片较大较薄,叶细胞排列疏松,气孔经常开放,这些有利于在弱光下进行光合作用。
阳生植物则常具小而厚的叶片,具有适应强烈辐射及其带来的高温、干旱等条件的能力。
一些被子植物长期生活于非常荫蔽的生境中,光合作用强度不高,有机产物短缺,几乎完全不开花结实,而借助根状茎等地下器官进行营养繁殖。
另外一些完全营腐生生活,体内不具叶绿素,如雀巢兰、斑叶兰、水晶兰(鹿蹄草科)等。
另一类适应荫蔽森林环境的方式,是落叶林下的一些类短生植物,其生活史的特征实质上是避荫性适应。
当早春乔木未长出新叶时,林下光照充足,气温已回升,紫堇、绵枣儿、顶冰花这类多年生植物利用该时机,迅速生长发育,待数周后,当新树叶长满时这些植物已开花结实转入休眠状态。
这种类型称为类短生植物。
树冠的结构特征也常用来判断树木耐荫性。
忍耐低光强度能力较高的树种(如云杉、冷杉、山毛榉等),具有枝叶浓密的树冠,活枝条在树干上着生的位置较低(即枝下高较矮)。
不耐荫蔽的树种如松、桦、栓皮栎等则与前者相反,一般是枝叶稀疏、树冠透光、枝下高较高等特征。
许多种果树需要强光而不耐遮荫,它们的树冠内部如枝条过密便出现生长衰弱、发育不良、花果稀少等后果。
经过整形剪枝使树冠通风透光,才能提高产量。
4.植物对光能的利用(三)光强与水生植物分布水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水越深处光合作用越弱。
当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称为补偿深度,这是水中光合植物垂直分布的下限。
补偿深度随水的透明度而变化。
海藻的垂直分布较有规律:绿藻的色素与维管束植物相似,主要利用红光,需要较强的光照,分布在水的上层,可比拟为阳生植物;红藻含有较多藻红素,能够利用微弱的青绿光,分布在深层(也有在浅层处的),可比拟为阴生植物;褐藻含有藻褐素很多,分布在中层(或浅海底)。
三、光质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一)可见光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绿色植物利用可见光区(380-760×10-3μm)中大部分波段进行光合作用,这部分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它恰好是能量较高的部分。
各种色素吸收的光能波长不同。
例如叶绿素a对蓝光吸收为对红光吸收的1.5倍,叶绿素b对蓝光吸收则为对红光吸收的3倍,它们对绿光都吸收很少。
类胡萝卜素包括几种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均是黄色至红色的色素,它们仅仅吸收蓝紫光。
因此植物含有的色素组成影响其对不同波长光能的利用。
红光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有利于植物的伸长生长。
使用红光偏多的白炽灯和吸收紫外光的玻璃温室,就可能产生营养生长过盛现象。
另据实验证明,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形成。
(二)其他光的生态影响与植物适应强烈的紫外线对细胞原生质有破坏作用,主要是254-280×10-3μm波段最为突出,但到达地面的极少。
高山植物所在地方空气稀薄尘埃少,大气透明度高,紫外线较多,高生长受抑制,茎节间缩短,组织分化加快,机械组织发达,加以土壤贫瘠、低温和大风影响,植株多呈莲座状或球状、匍匐状。
海拔较低的地方紫外线影响较小,但生长素仍受短波光抑制,以致白昼生长速度常不及夜间。
生长锥内生长素受侧方光线影响,在迎光一面生长素少于背光面,所以背光面生长快于迎光面,产生所谓植物向光运动。
四、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一)光周期与植物繁殖适应各种植物开花季节很有规律,春桃秋菊各依定期,深受光照和黑夜时间长短变化制约,这称为光周期现象。
美国学者加纳(Garner)与阿拉德(Allard)(1920)发现有些烟草在北温带夏季不开花,秋季不结实便被冻死,若保留在温室内长到初冬才开花结果,接着将这批种子种下去,到翌春四月又开花。
这就表明当昼短夜长时它才能开花。
用人为缩短夏天白昼时间(加罩黑布)方法,会使烟草夏季开出花朵。
凡具有这种特性的植物称为短日(性)植物(每日光照8-12小时),如菊花、棉花、水稻、玉米、高粱等等(多为晚熟性作物)。
另有些植物如小麦、甜菜、菠菜等,每天日照越长,开花越早(每日光照14小时以上),称为长日(性)植物。
还有一些中日(性)植物,需要中等日照时间来形成花芽。
另外也存在着对日照长短不敏感的植物,四季均可开花,称为中间性植物(这要排除过冷、过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