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四经世济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农耕文明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 一、先秦至明清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1.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1)精耕细作的表现 ①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日渐推广,汉代的二牛 一人犁耕法、三国时期的翻车、唐代的曲辕犁和筒车,促使精耕细作的农 业生产模式不断成熟与发展。 ②生产技术、生产经验:包括选种、施肥、轮作等在内的经验和技术的 积累,在《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著名农书中都有记载和收 录。 ③土地的占有和使用:先秦建立在土地国有基础之上的井田制的耕作方 式是“千耦其耘”,自战国以来以地主私有、君主私有、农民私有为主的 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主体,另外还有以均田、屯田等形式存在的部分 国有土地,但一家一户经营,仍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答案:D
3.[2023·榆林市一模]清代前期,南方各地形成“一田二主”制度, 土地所有权裂变为占有权和使用权,两者可以单独典卖。有些富裕的 人甚至绅缙、土豪,往往置买土地使用权,再行出佃;也有的在购得 土地使用权后,使用雇工经营。这一土地制度的实施( )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确定该学习小组研究的主题,并概括 材料中体现的研究角度。(6分)
答案: 主题: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2分) 研究角度: 材料一角度,宋代店铺商标广告意识增强; 材料二角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个研究宋史的新主题,并说明 理由。(6分)
发现问题 史学新论以“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明清社会变革的一大特 点”为学术情境,探究认识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 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感悟明朝至清朝中叶商业的市场化、都 市化。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2·山东济宁期末]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

这一思潮( )A.旨在推翻封建制度B.引发了社会的变革C.具有民主启蒙色彩D.摆脱了儒学的束缚2.[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6月测试]明清时期永佃制盛行,地主只能收租完粮,无权随意增租夺佃或干预佃农耕作,而佃农可退佃、转租或典卖佃权。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B.农民已摆脱人身依附关系C.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3.[2022·山东青岛胶州实验中学质测]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则达69057件。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 )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4.[2022·山东青岛黄岛区期末]清代前期钱铺银号已经比较普遍地开展了存、放款业务,但钱铺银号在实际放款中,利率并不统一,关系交好与否、借贷形式、种类差别均影响利率高低。

这说明( )A.民间资本促使政府职能转变B.钱铺已经转变为近代银行业C.借贷交易秩序亟须规范D.商业资本借贷发展迅速5.明清时期,“善书”在民间广为流行,这类书籍多由士绅编撰,内容侧重倡导忠孝友悌、济急救危、受辱不怨,戒饬攻诘宗亲、凌逼孤寡等,以奉劝世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善书”的流行( )A.确立了理学思想的主导地位B.强化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C.阻碍了官方意识形态的推广D.冲击了儒家经典的神圣性6.[2022·青岛黄岛区期中]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试题)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检测试题)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时期官员奏事的流程,这一时期是( )奏本通政司内阁皇帝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2.学者周良霄指出,明清的极端专制主义皇权很大程度上是受元朝影响的。

宋朝的君主专制相对来说有一些开明色彩,可到明朝却成了另外一个样子。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集中表现在( )A.皇帝直接领导六部B.内阁拥有了票拟权C.司礼监代理批红权D.设置东厂和锦衣卫3.明朝,宦官比内阁更多地获得皇帝的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宦官专权的表现有( )①代理批红②票拟③控制锦衣卫④监视官民言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倭寇的侵扰自元朝末年开始,到明朝嘉靖年间大爆发,史称“嘉靖大倭寇”。

现代史学家认为:倭寇问题最终得以解决,戚继光、▲等名将的抗倭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彻底消除的原因却是私人海外贸易的合法化。

这里的▲是( )A.俞大猷B.郑和C.李自成D.郑成功5.《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而对后世子孙的训诫。

在祖训首章,朱元璋告诫子孙:“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据此推测,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来自( )A.满族B.藏族C.蒙古D.倭寇6.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7.中国古代某机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其属官都是皇帝宠眷的亲信,他们“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该机构是( )A.唐朝的政事堂B.明朝的内阁C.清朝的南书房D.清朝的军机处8.雍正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题11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题11

课题11从明朝建立至清朝前中期的统治【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知识点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知识点二清朝前中期统治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行政管辖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3.统治危机的初显(1)内部危机——农民起义①背景:清朝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

②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

(2)外部危机——闭关锁国①背景: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②概况: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________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________”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③评价: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知识延伸——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皇帝裁决前,一般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宰相制度形成。

(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

(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

(5)明太祖时期,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

2.学术情境——明太祖加强皇权皇帝与宰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

皇帝和宰相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

这个规则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综合提升1 中国古代史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综合提升1 中国古代史

综合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化朝代主要内容特点影响建立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乡里;严刑峻法皇权至上;官员任命开始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发展两汉设“中朝”;各州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削弱相权;削弱封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削弱了相权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宋:收精兵(兵):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制钱谷(钱):设转运使,设三司;削实权(权):设通判、文臣出任知州。

元: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削弱宰相和地方的权力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顶峰明清时期明:废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

清: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并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日趋腐朽;阻碍社会进步二、明清时期的中国和西欧明清时期的中国对比同时期的西欧国家政治封建专制皇权高度加强,统治黑暗腐败,人民没有自由和民主专制——民主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经济虽然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但农业仍占主导地位,男耕女织是绝大多数中国农民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农业——工业工商业发达,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八股取士、文字狱,实行文化专禁锢文艺复兴,近代科学诞生;启蒙运文化制,钳制思想——自由动,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科学文学艺术繁荣,思想活跃;科技世界领先对外政策盲目自大,只允许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封闭——开放开辟新航路,发展海外贸易,拓宽资本主义发展和活动空间,进行殖民扩张综合国力在农耕文明的传统轨道上继续滑行,综合国力日趋衰弱衰弱——强大在工业文明的近代化进程中快速发展,日益强大对比结论近代中国落伍,19世纪以后面临巨大挑战;西方国家日益强大秦汉大一统助推了文化共同体的形成热点分析文化共同体是在同一核心价值观念的约束和引导下,持有共同的文化记忆、接受大致相同的文化理念、拥有共同的文化精神生活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历史专项精编

(3)宋元至明清时期1.[2024届·吉林·模拟考试]1125年,宋使许亢宗奉命赴金,途经“契丹东寨”,记录道:“当契丹强盛时,虏获异国人,则迁徙杂处于此……故此地杂诸国风俗。

凡聚会处,诸国人语言不能相通晓,则各为汉语以证,方能辨之。

”这表明( )A.通用语言具有重要作用B.民族交往促进语言融合C.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D.民族团结推动边疆稳定2.[2024届·河南·模拟考试]1240~1241年,杨惟中在燕京(今北京)建立太极书院,旨在“继学传道”,书院内设置周子(周敦颐)祠,墙壁上镌刻着《太极图》。

同一时期,宋理宗诏令张载、程顺、朱熹等从祀孔庙。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 )A.南北正统思想存在差异B.北宋政府力图挽救统治危机C.理学的影响力得到增强D.儒家的正统地位遭到了冲击3.[2024届·广西·模拟考试]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

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

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

据此可推断(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4.[2024届·贵州·模拟考试]宋真宗时期,王禹偁上疏提到:“臣本鲁人,古籍济上,未及第时,一州止有刺史一人、司户一人,当时未尝阙事。

自后有团练推官一人,太平兴国中,增置通判、副使、判官、推官,而监酒、椎税算又增四员。

曹官之外,更益司理。

”材料意在强调当时北宋( )A.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地方事务日益繁杂C.官僚体系庞大臃肿D.行政官员相互制约5.[2024届·安徽·模拟考试]北宋初年,“交趾、海南诸国连岁人贡,通关市,商人岁乘舶贩易外国物,自三佛齐、勃混城,犀、象、香药珍异之物充盈府库,始议于京师置香药易院,增香药之直,听商人市之。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三宋元至明清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及明清的鼎盛与危机含解析通史版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质检三宋元至明清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及明清的鼎盛与危机含解析通史版

专题质检三宋元至明清:多民族政权由并立到统一及明清的鼎盛与危机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2021广东肇庆三模)964年,宋太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地方度支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不得占留。

宋太祖此举意在( )A.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B.限制地方长官的征税权力C.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D.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2.(2021山东威海期末)从表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A.历史解释带有时代的选择性B.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复杂C.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D.历史研究方式决定历史结论3.(2021重庆名校联考)2009年8月,在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干河陈村一建筑工地出土近250千克铁钱,钱币上多有“政和通宝”“大观通宝”“崇宁通宝”(“政和”“大观”“崇宁”均是宋徽宗的年号)等字样。

据文物部门推测,这批钱币应是其主人在离开时匆忙掩埋于地下的。

那么,这批钱币最有可能是其主人( )A.为躲避当地的农民起义军进攻而埋B.为躲避山寨的贼寇劫掠而埋C.为给后代子孙留下继承的家业而埋D.为躲避金军的南下袭扰而埋4.(2021湖北鄂州一模)《辽史》记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材料中辽用汉制治理的地方是( )A.燕云十六州地区B.黄河中下游地区C.辽河上游一带D.淮水、大散关以北地区5.(2021江苏南通调研)明朝洪武年间,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职纠内外官员。

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这一官职的设置( )A.以大驭小体现古代政治特色B.开启中国古代地方监察体制C.是制约相权膨胀的理性措施D.是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6.(2021山东聊城期末)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得到明穆宗批准,明朝开放漳州月港,允许商民申领“文引”,与“东、西诸番贸易,惟日本不许私赴”。

历史-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专项提分集训 中国古代史100题(51-100题)(含答案解析)

历史-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专项提分集训 中国古代史100题(51-100题)(含答案解析)

集训02 中国古代史100题(2)51.(2023·湖北襄阳·襄阳四中校考模拟预测)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祀卫鼎”内壁铭文,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土地纠纷,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王室大臣。

经过调解,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三有司等官员进行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

铭文内容()A.表明西周分封制遭到破坏B.反映当时存在部分私有土地C.可用于研究西周青铜制造D.说明周王室的权威遭到挑战【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项类单项选择题。

据次题干信息可知,本题是本质类、推断类选择题。

据题干信息可知,铭文中内容讲述了西周共王五年正月,一个叫裘卫的人与邻居邦君厉发生土地纠纷,并将该事报告给刑伯等王室大臣。

经过调解,裘卫以“田五田”交换邦君厉靠近水源的“田四田”,三有司等官员进行实地勘察、划定地界,并办理了手续。

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当时的主要土地制度是井田制,这反映了西周当时在井田制之外还存在部分私有土地,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铭文中记载的土地纠纷,未涉及分封制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反映铭文中记载的土地纠纷,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周王室的权威遭到挑战,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52.(2023·湖北襄阳·襄阳四中校考模拟预测)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

下表为宋朝部分官员出席曲宴的记载,出席人员变化反映出()时期太祖朝真宗朝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

自是遂以为例”曲宴记载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A.宋初治国方略的调整B.科举制度日益完善C.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D.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五单元训练12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五单元训练12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20分)1.(2023·浙江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睡虎地秦简·厩苑律》中规定“假铁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受勿责”,即农民借用铁质农具,在正常使用过程中自然磨损不能使用的,做一个书面说明,交还原物,不需农民赔偿。

这说明()A.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B.政府重视耕作工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C.商鞅变法的效果显著D.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2022·宁波模考)在汉代司法中,儒家经典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的司法官吏首先用儒家经典去分析案情,再用儒家经义去解释法律、断案量刑,被称为“春秋决狱”。

这种做法的负面影响是()A.压制其他学派,导致儒家独尊B.道德凌驾法律,削弱法律权威C.法律解释随意,严刑峻法虐民D.维护宗法等级,固化社会阶层3.(2023·杭州高三模拟)“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以丧服等级表明亲属范围和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制度。

它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并用作刑事法律判罪定刑的一个标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古代人治为主,法治为辅B.中国古代统治者主张以法入礼C.中国古代律令呈现儒家化的特点D.服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定法律的唯一标准4.(2022·浙江高三考前模拟)《宋刑统·盗律》中对于侵犯商人私人财产的处罚规定相当严重,如“诸夜无故入人家者,笞四十,主人登时杀者勿论”;有敢于“烧人舍屋及积聚之物而盗者,计所烧减价,并赃以强盗论”;“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

材料体现() A.宋代政府惠商的经济政策B.宋代新的经济观念的确立C.宋代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宋代法律体系完善5.(2023·常州模考)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练习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2023天津红桥一模)明朝后期和清朝前中期长三角地区急递铺(传递军政信息的基层驿传机构)数量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松江府和苏州府嘉定一带(今上海境内)。

该现象反映了当时( )A.邮驿体系日臻完善B.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C.地方自治不断加强D.加强海防建设的需要2.(2023山西大同期末)明朝甘薯引进后,首先在闽粤部分地区得到推广。

到18世纪前期,长江流域许多地区都已有甘薯栽培,出现了“高山海泊无不种之,闽、浙贫民以此为粮之半”的局面。

甘薯的引进( )A.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B.表明中国与美洲往来频繁C.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D.反映出江南经济地位重要3.据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记载:擅兴奇祠,赀(注:罚)二甲。

可(何)如为奇?王室所当祠固有矣,擅有鬼立(位)殹为奇,它不为。

这一规定意在( )A.加强思想统一B.打击地方祭祀C.节省财政开支D.完善法律体系4.(2023山东潍坊一模)王安石在《上五事札子》中指出:“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今一旦变之,使行什伍相维,邻里相属,察奸而显诸仁,宿兵而藏诸用。

”这一论断旨在( )A.减少变法改革的阻力B.宣扬法家思想C.抨击反对派的保守性D.强调以民为本5.唐朝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写道:“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该诗反映了( )A.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B.社会治理制度完善C.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固化D.羁縻政策成效显著6.(2023辽宁沈阳二模)雍正即位后将太子人选写为密诏,当众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写一份内容相同的密诏自己收藏,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

之后乾隆发布谕旨称:“总之,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7 第15单元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7 第15单元 第43讲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一、中国古代史1.中国古代成文法出现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朝,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以礼法结合为特征的中华法系。

中国古代侧重于以德治为主的教化。

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在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中华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中华文化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中华文化既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二、世界古代史1.食物生产: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商业贸易: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3.居住环境:村落是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聚居点,为人类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生活环境。

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决定了世界各地民居的特点。

4.政治制度:雅典和斯巴达分别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和寡头政治的代表,罗马经历了从共和国到帝国的演变。

中古西欧的政治制度以法国、英国为代表,分别形成了等级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5.文化样式: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深刻影响了地中海周边区域。

阿拉伯人继承了西亚、北非、希腊、罗马文明的传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东亚的朝鲜和日本的文化及东南亚文化既有本土文化的底蕴,又受到中华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

因大洋阻隔而与欧亚大陆缺乏交流的美洲独立发展起印第安文化。

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欧基督教文明在此基础上形成。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练习(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

阶段过关卷(一)古代中国一、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34分)1.(2022·湖州高三模拟)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

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答案B解析良渚文化处于新石器后期,据不同墓葬的显著规模差异可以看出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由此推断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故选B项。

2.(2022·济南模拟)下图是某学者绘制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

他意在说明()A.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B.对百家思想研究尚有不足C.儒学走向正统的必然性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答案A解析据图示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间大都存在师徒或熟识关系,这种关系明显有利于他们思想的相互传承与联系,故选A项。

3.(2022·绍兴高三月考)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起兵反晋,宣称自己是“汉氏之甥,约为兄弟”,立国号为“汉”,追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并声称“吾所欲除者,司马氏耳”。

材料反映出西晋末年()A.匈奴族与汉族关系较好B.司马氏的统治遭到士族反对C.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D.蜀汉政权的影响较为巨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匈奴人刘渊宣称自己与汉朝皇帝的关系以及将国号定为“汉”,体现了他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晋末年民族交融趋势日益明显,故C正确。

4.(2023·温州模拟)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

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

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交融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与交流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四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__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基础练专题四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__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
答案
3.C 由材料“其录取须依定额,不得挤占民卷”可知,设置官卷就是为了保证普通百姓的科考不被挤占名额,因此官 卷之法的推行有利于保障科举取士的公平,故C项正确;官卷的设置实质上是对官僚科考进行一定的约束,并非维护 官僚特权,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科举考试的内容发生变化,因此官卷的设置对官员素质的提高并无直接的影响, 排除B项;“保证”吏治清明的说法夸大了官卷之法的作用,排除D项。
创新1+1
情境创新+命题创新
创新1+1
1. 新考法·对比考查[2023四川百校联考]明代前期,督抚官员以行使监察职能为主,此外还处理地方特定事务;到明 代中后期,督抚逐渐演变为中央派驻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监察职能已不再是其主要职能,但在行政序列上,督抚依 然隶属于都察院系统。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 A.地方监察效能的提升 B.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 C.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 D.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经典3+2
4. [2021湖北卷]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 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创新1+1
3. 新情境·官卷之法[2023辽宁名校联考]官卷之法始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庚辰科会试,“凡系大臣子弟,另编字 号”,其录取须依定额,不得挤占民卷。有记载称:“江南乡试,俗名第十九名为官元,以官卷中式最高名数以第十九名 为止。”据此可知,官卷之法的推行 A.维护了官僚特权 B.提高了官员素质 C.有利于取士公平 D.保证了吏治清明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练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1.公元前124 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的学习科目为“五经”,一律由儒学五经博士教授,同时下令全国各郡国设置学校。

汉武帝的这些措施A.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B.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C.确立了儒学在文化上的主导地位D.推动了儒学走向世俗化和生活化2.《诗经》祭祀诗中商人多神化商汤、武丁等祖先,崇尚先王的暴力和武功;而周人塑造的祖先则多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们赞颂祖先带领民众在治理田畴、勘察居住点、建筑房屋等方面的贡献。

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A.践行儒家民本观念B.执政观念趋向理性C.尤其重视基层治理D.开始强调以文治国3.永乐三年,他率领二万七千八百多人,分乘二百零八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航海壮举,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这一壮举,史称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法显西行D.空海求法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600多年来,中国与亚非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

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A.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C.推动明朝政治革新进程D.扩大海外贸易的规模5.造成下图所示漫画中“悲剧”的措施是A.使枢密院与“三衙”分权B.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C.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D.枢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权力6.汉代妇女盛行自由改嫁,而唐代中、上层妇女大多选择守寡。

这种变化折射出A.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B.唐代妇女更自由富足C.妇女贞节观念愈淡薄D.程朱理学观念已普及7.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是A.契丹、党项、女真、蒙古B.鲜卑、女真、蒙古、匈奴C.契丹、吐蕃、女真、满洲D.鲜卑、女真、党项、蒙古8.“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交往。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阶段测试卷(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

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

”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2、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

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

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B、王室逐渐衰微C、宗法制度瓦解D、殷人旧俗影响3、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

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

这一变化反映了A、王室权威已经荡然无存B、私有制的兴起发展C、贵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4、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

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

这些都体现出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5、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疾疫的部分记载。

由此可见,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政府主导疫情防控事务C.救灾防疫体系完备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6、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人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三经国序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话题三经国序民__宋元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国家治理
识秦朝政治制度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
激活思维 秦的统一和制度创新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秦汉
政治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关注点2 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模式的演变[史学新论] 汉武帝规定 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 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 “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 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 国与汉郡无异。
4.汉代的郡国并行制 为了巩固刘家一姓的天下,汉初在延续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在地方 上分封一些同姓诸侯国,形成犬牙交错的地方管理形态。但后来诸侯 国力量增强,汉代出现了王国问题。 5.唐朝节度使与藩镇割据 唐朝后期节度使的权力很大,节度使任免官吏和选择继承人,独立 掌握本地税收。节度使即军队统帅,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 权。 6.北宋地方割据问题的基本解决 从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从行政上,派文臣任 地方官,设通判监督。从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这样基本解决 了地方割据的问题,但是也导致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关注点4 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的精彩瞬间[史学新论] 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概括起来讲,就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高度成 熟,并开始起步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新的近代社会转型,晚明恰是转 型的起点。在社会结构方面,由农业转向工商业者增多,城乡人口流 动加快,自由雇佣劳动者队伍扩大,市民阶层出现。在政治方面,封 建君主专制控制力减弱,东林党、复社等近代政党雏形出现,向公众 领域扩展。在社会习俗方面,由崇尚节俭朴实转向崇尚消费和奢华。 在思想文化方面,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或出现近代思潮萌芽。 ——张显清在《晚明社会的时代特点》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高中总复习第1轮课时作业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检测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朝廷派往杭州担任通判。

下列有关宋代通判这一官职说法正确的是( )A.使节度使成为虚衔B.统管地方的财政C.为地方各州最高长官D.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2.下图为我国某一朝代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该朝代为(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3.下表为唐宋时期科举进士的录取情况。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提倡文官制度B.完善了科举制度C.文学发展的结果D.加强君权的需要4.北宋与辽相互征战,未有结果,双方最终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

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通过这项协议( )①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②收回了燕云十六州③为宋辽之间的经济往来创造了条件④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5.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 )A.匈奴族统治者B.契丹族统治者C.党项族统治者D.女真族统治者6.宋仁宗时蔡襄曾说:“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

”甚至有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

这表明当时( )A.文武官员皆通过科举入仕B.政府无意收复北方边土C.统治者推行重文抑武政策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破坏7.据史书记载,某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该少数民族兴起于( )A.陕北、宁夏一带B.阿尔泰山地区C.辽河上游D.黑龙江、松花江流域8.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提到一少数民族政权“以蕞尔小国,存在两百年之久,竟也成宋人西陲大患。

宋对其战争不利,不得不以岁币换取和平”。

建立该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女真B.党项C.契丹D.蒙古9.12世纪金世宗在位期间,对内励精图治,革除弊政,做到了“家给人足,仓廪有余”,史称( )A.文景之治B.开元盛世C.大定之治D.康乾盛世10.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新课标2024_2025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02古代中国的经济分解试题全国卷含解析

02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24·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全部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清代江南的租佃制【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全部权的变迁,解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解除B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解除D项。

【答案】C2.(2024·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汉代土地兼并与自耕农经济【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状况而非农夫的生产热忱,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宋元—明清)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
1.宋太祖即位后,下诏编写前代史书。

宰相王溥主持编纂的《唐会要》、《周世宗实录》两书于建隆二年(961)完成,王溥主持的《五代会要》成书于乾德元年(963)。

此外,臣僚还撰写了不少关于五代的史籍。

宋初的上述做法()
A.凸显了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B.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诉求
C.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D.践行了程朱理学的政治主张
2.表1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议表
和议名称两国关系岁币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宋称辽主为弟30万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夏受封为夏国主25.5万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宋向金称臣50万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宋称金主为叔40万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宋称金主为伯60万
导致表1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D.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3.辽中京大定府始建于1007年,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

研究表明,辽中京城(如图1)规整有序,改变了上京“以东为尊”、随形就势的布局,设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三重城均只在南墙开门,有贯穿南北的中轴线。

据此可知,辽中京城的营建()
A.彻底改变了游牧行国体制
B.因地制宜而形成方正布局
C.反映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图1 辽中京遗址平面图
D.体现了辽代文化的二元性
4.元朝人认为:“中国”的疆域是元统治地区加上南宋统治的江南;“中国”的人民是汉人和少数民族两大部分;“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两大系统。

这反映了元朝()
A.民族矛盾的缓和B.多元一体格局逐步兴起
C.文化的兼收并蓄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5.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

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
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如图2、图3。

图2、图3两种农具的使用()
A.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B.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图2 戽斗图图3 秧马图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D.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
6.宋代盛行论财婚姻,商人“榜下捉婿”成为一种婚姻文化,这一现象遭到士大夫的批评。

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

这反映了当时()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升B.商品经济发展引发观念冲突
C.门第族望不再是婚姻的要求D.科举改革导致社会阶层流动
7.图4为南宋学者陈淳编写的蒙学教材《启蒙初诵》(节选)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主导蒙学教育B.蒙学教材注重思辨
C.伦理道德得到重塑D.儒学教育的世俗化图4 《启蒙初诵》(节选)
8.元代王祯说:“今之为农者,见小近而不虑久远,一年丰稳,沛然自足,侈费妄用,以快一时之适,所收谷粟,耗竭无余,一遇小歉,则举贷出息于兼并之家,秋成倍称而偿之,岁以为常,不能振拔。

其间有收刈甫毕,无以糊口者,其能给终岁之用乎”。

由此可见,王祯主张()
A.加强社会优抚B.节用济凶C.禁止民间借贷D.减轻赋税
9.明代张萱在《西园闻见录》中记载,州县“官府每举一事,必称旧例。

例之所有,虽觉其不宜,不得辄改;例之所无,虽知其便,不得轻开。

此法守之所循,而事机之所滞也”。

这反映出明代()A.官吏因循守旧影响行政效率B.内阁职权下移妨碍行政事务
C.政治体制僵化导致权力失衡D.中央集权削弱制约社会治理
10.2010年,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郑和船队“海外代购”金锭(如图5),
其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

这枚金锭是()
A.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 B.明朝废除海禁政策的见证
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表 D.世界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图5 “海外代购”金锭11.明嘉靖年间,蒙古各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不满足于朝贡马市贸易,强烈要求更大规模的、包括民间贸易和生产资料交换在内的互市贸易,不惜大兵压境。

明廷连年抗战,兵费浩繁,财政匮乏,不得不考虑蒙古的要求。

为此,明政府()
A.在长城沿线设置重镇,派驻重兵B.设立金融机构——日升昌票号
C.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D.设立会馆以供商人停宿、储运
12.明朝末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不堪准噶尔贵族的压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

但他们不忘祖国,不断派人向明、清朝廷奉表入贡。

在噶尔丹叛乱时,出兵协助清军阻击叛军,得到康熙帝奖赏。

清朝也派官员长途跋涉探望土尔扈特部。

这表明()
①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叛乱失道寡助②土尔扈特部的国家认同坚定明确
③伊犁将军的设置加强了边疆管辖④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3.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富豪潘允端的日记显示,从粮食种植、水利兴修、花木栽培、蔬菜培育到购买农具、出售产品、发放工资等各种农庄生产、管理事务,他都全部参与。

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生态农业已具规模
C.农业经营方式革新 D.租佃关系较为成熟
14.李贽道:“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

是谓物各付物,天地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

”这一主张()
A.反映了小农经济繁荣 B.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彰显了人文自由精神 D.强化了理学思想地位15.下列关于图6曲线解释正确的是()
A.①出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齐民要术》
B.②四大发明的外传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
C.③出现包含当时许多科技成果的《梦溪笔谈》
D.④西学的传入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图6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增长曲线
16.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

”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百姓。

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

上述做法旨在()
A.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B.泯灭个人正当私欲
C.强调礼法结合并举 D.树立法律绝对权威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计52分)
17.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宋韵文化是宋代生活习俗、制作工艺、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社会规范、政治理念等的总和,集中反映了宋代思想观念、人文气质、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是宋代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是高度浓缩的精神要素集合。

它是见之于学术思想的思辨之韵、文学艺术的审美之韵、发现发明的智识之韵、生产技术的匠心之韵、社会治理的秩序之韵、日常生活的器物之韵。

作为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的璀璨明珠,宋韵文化产生于宋代,但又不局限于宋代,体现了一种积淀、一种渗透、一种传承,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王国平《研学宋韵:关于宋韵文化的思考》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视角,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宋韵文化“独有的时代精神特质”的理解。

(12分)(要求:观点提炼准确,史实运用合理,论述逻辑清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