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 INR 的即时检测与患者自我管理: 按要求监测INR 是房颤患者安 全有效的抗凝治疗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房颤患者的INR 检测主要在医院 的中心实验室完成, 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保证监测质量, 但因流程较为复杂、 等候时间较长、需使用静脉血标本等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 依从性。新近我国开始引进INR 即时检测技术( poin-t o-f care test,POCT) , 该技术易于操作, 只需一滴指血, 可即时报告检测结果, 大大简化了抗凝治 疗的检测流程, 为INR的门诊、急诊快速检测以及患者家庭监测提供了便利 。临床研究显示, 与每月进行一次高质量的临床检测相比, 服用华法林的患 者应用POCT 技术进行家庭自我监测同样有效。 规范化的POCT 技术操作时保证检测结果可靠性的关键, 因此需对POCT 仪器使用者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 确保其技术操作的标准化。若发现POCT 结果异常增高或降低, 建议在医院中心实验室采集静脉血复核检测结果, 并 视情况对抗凝治疗方案作出必要的调整。欧美国家的经验表明, 建立房颤 专科门诊或抗凝治疗门诊是提高房颤患者抗凝治疗覆盖率、预防血栓栓塞 并发症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部分大型医院已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 索, 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值得在国内大中型医院继续推广。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房颤动( 房颤)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04 年所发表的数据, 我国 30 岁至85 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 , 其中80 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 以 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 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 缺血性卒中的每年发生率( 约5% ) 是非房颤患者的 2~ 7 倍。预防卒中的新发与复发应成为房颤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中的主要内容。越 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对于发生卒中风险增高的患者,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有助于显著 降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然而在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未得到抗凝治疗。进一步增 强对房颤及其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加强血栓栓塞并发症( 特别是卒中) 的预防对 于改善患者预后进而减轻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 有多种口服抗凝药物应用于临床, 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 为促进与规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降低缺血性卒中等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 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心律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 专业委员会、与心律失常联盟( 中国) 组织国内专家制定了此专家共识。
2.3 ������ 阿司匹林在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中的作用: 关于阿司匹林 用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价值一直存在争议。虽然一些学者认为对于 血栓风险较低(CHADS2 评分0~ 1 分) 者可考虑选择阿司匹林治疗,但这一 建议缺乏充分证据。新近一项纳入132, 372 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大型队 列研究提示, 无论阿司匹林单独应用或与华法林联合应用, 均不具有显著的 抗栓疗效, 却增加出血风险。因此, 关于阿司匹林在房颤患者血栓事件预防 中的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2.4 ������ 新型口服抗凝剂: 新型抗凝药物可特异性阻断凝血瀑布中某一关 键性的环节, 在保证抗凝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出血风险。目前正在研发或 已经上市的新型抗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Xa 因子抑制剂、IX 因子抑制剂、组织因子抑制剂以及新型维生素K 拮抗剂, 其代表药物包括直 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以及直接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与阿哌沙班。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 更便于患者长期治 疗。
2 ������
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
2.1 ������ 华法林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60 余年以来, 华法林一直 广泛应用于临床, 在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药通过减少凝血因子II、VII、IX 与X 的合成等环节发挥抗凝作用。只有 所有依赖于维生素K 的凝血因子全部被抑制后才能发挥充分的抗凝作用, 因 此华法林的最大疗效多于连续服药4~ 5 天后达到, 停药5~ 7 天后其抗凝作 用才完全消失。
2.1.6������ 应用口服抗凝药物时出血风险的评估: 抗凝治疗可增加患者出血 性并发症风险, 因此在治疗前以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对患者出血风险进行 评估, 并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目前有多种评估方法应用于临 床, 其中HAS-BLED 评分系统被认为是最为简便可靠的方案。评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2 分者属于出血低风险患者, 评分≧3 分时提示患者出血风险增高。需要指出 的是, 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增高, 这些患者接受 抗凝治疗的静获益可能更大。因此, 只要患者具备抗凝治疗适应证( CHADS2 评分≧2 分) 仍应进行抗凝药物治疗, 而不应将HAS-BLED 评分增 高视为抗凝治疗禁忌证。对于此类患者应注意筛查并纠正增加出血风险的 可逆性因素, 并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华法林治疗的初始剂量宜更低( 1.0mg~ 1.5mg/ d) , 对凝血指标的监测频度亦应增加。启动华法林治疗时 或调整剂量期间需要每1~ 2 日检测INR, INR 达标后每2 周检测1 次。
2.1.1 ������ 研究证据: 迄今已有多项随机化临床研究论证了华法林在房颤 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在密切监测INR 的情况 下, 为中、高危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缺血 性卒中的风险, 其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阿司匹林、以及阿司匹林联合氯 吡格雷。对现有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表明, 华法林治疗可使房颤患者发生卒 中的相对危险度降低64%, 每年发生卒中的绝对风险降低2.7%。若仅计 算缺血性卒中, 应用剂量调整的华法林治疗可使其相对风险降低67% , 且 在预防卒中初发与复发时获益幅度相同。华法林治疗可使全因死亡率显 著降低26%, 而颅内出血发生率很低。这项荟萃分析同时发现, 房颤患者 应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中断用药或抗凝强度不足可显著增高发生卒中的 风险。
荐老年患者应与一般成年人采取相同的INR 目标值( 2.0~ 3.0) 。
INR 的监测频度应视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应用华法林治疗初期, 至少应 每3~ 5 日检测一次INR。当INR 达到目标值、华法林剂量相对固定后, 每4 周检测一次即可。如患者在接受华法林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用了可能影响华 法林作用的药物或发生其他疾患, 则应增加检测频度, 并视情况对华法林剂 量做出调整。增强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 抗血小板药, 非甾 体类抗炎药, 奎尼丁, 水合氯醛, 氯霉素, 丙咪嗪, 西咪替丁等。一些广谱抗 生素可因减少维生素K 的合成而增强华法林的作用。减弱华法林抗凝作用 的常用药物包括: 苯巴比妥, 苯妥英钠, 维生素K, 雌激素, 制酸剂, 缓泻剂, 利福平, 氯噻酮, 螺内酯等。一些中药( 如丹参、人参、当归、银杏等) 可 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产生明显影响, 故同时接受中药治疗时亦应加强监测 。一些食物( 如葡萄柚、芒果、大蒜、生姜、洋葱、海带、花菜、甘蓝、 胡萝卜等) 也可增强或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在用药过程中也需予以注意 。
2.1.3 ������ INR 增高或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处理: 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 若 患者INR 高于目标值或出现出血性并发症, 应予以积极处理。 2.1.4 ������ 禁忌证: 下列情况下暂不宜应用华法林治疗:1) 围手术期( 含眼 科与口腔科手术) 或外伤; 2) 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3 ) 中重度高血压( 血压 ������ 160/100mmHg) ; 4) 凝血功能障碍伴有出血倾向; 5) 活动性消化性溃 疡; 6) 妊娠; 7) 其他出血性疾病。 2.1.5 ������ 局限性: 虽然华法林的抗凝效果肯定, 但该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 不同个体之间应用华法林后凝血机制受影响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 且无法预测,因此其有效剂量变异幅度较大。其次, 该药的抗凝作用易受多 种食物和药物的影响, 在用药过程中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并及时调整药 物剂量, 由此影响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建立健全房颤门诊或抗凝治疗 门诊, 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师对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 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局限性。
2.4.1������ 达比加群酯: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作用于凝血酶( 即IIa 因子) 发挥抗凝疗效。达比加群酯为前体药物, 其活性形式是达比加群。 RE-LY 研究( 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long term anticoagulant therapy) 提供了达比加群酯在房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中的临床证据。该研究旨在评 估房颤患者应用两种剂量的达比加群的疗效和安全性及其与华法林的比较 。共入选18113 例患者, 研究前6 个月之内经心电图证实存在房颤, 受试者 CHADS2 评分平均为2.1。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分别接受达比加群酯 110mg bid、150mg bid 以及华法林治疗, 根据INR 值( 目标值2.0~ 3.0) 调 整华法林剂量, 中位数随访时间2年。研究结果显示, 达比加群酯110mg bid 组、150mg bid 组和华法林组一级有效性终点( 卒中或体循环血栓) 发生率 分别为1.53% 、1.11% 、1.69% 。华法林组的一级安全性终点( 大出血) 发生率高于达比加群酯110mg 组( P = 0.003) , 但达比加群150mg 组与华 法林组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没有统计学差异( P = 0.31) 。
虽然已有确凿的研究证据表明, 为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增高的房颤患者进 行规范化抗凝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我国大多数房颤患者并未 应用抗凝药物。而在应用华法林的患者中, 多数未系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 率( INR) , 或INR 保持在无效的低水平( 1.3~ 1.5) 。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其中临床医生对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危害性的认识不足以及 对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治疗所伴随的出血风险增加的过度担忧可能是其主 要原因。实际上, 只要遵照相关指南原则正确掌握适应证并按要求监测凝 血功能, 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获益远超过其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1������ 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分层与抗凝治疗原 则
合理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措施, 但与此同时 亦将增加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此, 在确定患者是否适于进行抗凝治疗 前应评估其获益风险比, 只有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获益明显超过出血性并 发症的风险时方可启动抗凝治疗。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水平与 其基线特征密切相关, 根据基线特征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是制定正确的抗 凝治疗策略的基础。目前CHADS2 评分系统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评估工 具。随着CHADS2 评分的增高, 房颤患者未来发生缺血性卒中的风险逐渐 增高。若无禁忌证, 所有CHADS2 评分������ 2 分的房颤患者均应进行长期口 服抗凝药治疗。若房颤患者CHADS2 评分为1 分, 可应用阿司匹林( 100mg ~300mg, qd) 治疗, 部分患者也可考虑应用口服抗凝药治疗。CHADS2 评 分为0 分时一般无需抗凝治疗。
2.1.2 ������ 用药方法: 虽然美国等指南推荐华法林的起始治疗剂量为5mg~ 10mg/ d, 但由于种族和体重差异, 我国人群达到INR 目标值所需的华法林剂 量可能低于欧美国家患者, 因此在应用华法林治疗时应从较低剂量( 如 1.5mg~ 3.0mg/ d) 开始。初始剂量治疗INR 不达标时, 可按照1.0mg~ 1.5 mg/ d 的幅度逐渐递增并连续检测INR, 直至其达到目标值。特殊人群( 如老 年人、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心力衰竭、肝脏疾病、近期曾进行手术治疗、 或正在服用可增强华法林作用的药物者) 应从更低剂量( 如< 1.5mg/ d) 开始 用药。 在应用华法林治疗过程中, 应定期监测INR 并据此调整华法林剂量, 将 INR 控制在2.0~ 3.0 之间。虽然上述INR 的目标值主要来自于欧美国家的临 床研究结果, 但目前并无证据显示中国患者需要采用较低的INR 目标值。若 INR 不达到上述范围, 可能会因抗凝作用不足而不能有效的预防血栓栓塞事 件。一些学者认为老年患者应用华法林治疗时宜采用较低的INR 目标值( 1.8~ 2.5) , 但这一观点缺乏大型临床研究证据。队列研究提示, 接受华法林 治疗的房颤患者, INR 在1.5~ 2.0 范围时卒中风险增加2 倍。因此, 本共识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