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品德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品德发展

摘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文化与价值观相互间交织、渗透与冲突给学生的品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他们道德认知变模糊,道德情感趋于干涸,道德评价深陷相对主义;唯有在德育内容上凸显主流价值观教育,在德育过程上突出学生的道德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注重实践体验。才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品德发展的新出路。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流价值观品德发展

21世纪的今天,多元文化时代已然到来。文化的多元必然导致价值的多元,“多元价值是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同质单一性向异质多样性转变的必然结果,……相对于此前封闭、单一性的社会,多元社会的开放和价值的异质、多样性,使价值标准由一元转向多元。”[1]多元价值社会的最大特点,充分照顾到了每个人的利益,都持有同样的话语权威,也就更容易发挥个人的主体性。然而,多元价值也使得道德标准不再明确,学生从而产生了道德选择的困惑和迷茫。因此,当前社会我们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品德生长,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巨大课题。

1 多元文化及特点

“多元文化”概念的产生,应该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1909年,美国作家伊斯雷尔·赞格威尔提出著名的“熔炉论”,将美国喻为能

使“所有的欧洲民族……融化和再生的熔炉。”而针对伊斯雷尔·赞格威尔的观点,美国犹太籍哲学教授霍勒斯·卡伦却提出了猛烈的批判,卡伦认为“人们可以选择和改变自己的服饰、政治信仰、伴侣、宗教和哲学等,但无法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祖父母(即自己出生的文化背景),强制一个犹太人放弃犹太文化,等于要求他停止生存,……真正的美国精神应该是‘所有民族间的民主’,而不是某一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绝对统治。”[2]1924年,卡伦随后在他发表的文集中,首次提到“多元文化主义”一词。然而,西方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社会问题的涌现,如人权运动、民族问题、种族歧视等,则成为“多元文化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土壤,随后逐步演变成为一种文化思潮。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多元文化”的内涵仍然争论不休,但对其核心的思想已有一定程度的认同。英国学者 C.W.沃特森(Conrad William Watson)给出最简单的回答,他认为多元文化“意指一个社会里存在多种文化”。[3]而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家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Banks)则认为:“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由不同信念、行为、肤色、语言的多样文化所组成,其彼此关系是相互支持,且均等存在”。[4]我国也有学者对此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如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是指“蕴含了一定道德观念、情感风格、传统习俗、精神追求的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总和。”[5]综合以上学者观点,笔者认为,要深入把握多元文化的真正内涵,还需把握其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在文化样态上,注重存异的同时忽视了求同

在多元文化的视域中,允许不同文化发出自己的声音,体现文化的主体性,这是多元文化的基本样态。然而,从古往今来的文化发展中,“求同”与“存异”已是基本的发展规律,两者不可偏废。“‘存异’展现的是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求同’所反映的则是相互增强了解、促进融合的进程;‘存异’不可能只是‘井水不犯河水’似的共处,‘求同’也不一定就是对弱势族群文化的完全同化。”[6]其实,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同时也是一个不同文化交织、渗透和融合的历史。多元文化注重“存异”的同时,忽视了“求同”的重要性,必然有悖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1.2 在文化交流上,注重平等的同时忽视了甄别

“平等”,应该是诸多多元文化主义者谈论最多的一个词,也被视为是多元文化的核心要义。他们普遍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单一的价值和原则,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价值基础和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相互间的地位是平等的、独立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在他们看来文化本身并没有尊卑之分、优劣之别。然而,文化确实存有精华与糟粕之分,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针对女性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诸如此类的文化如果还在受到尊重,得到坚持,那么,人类社会就没有进步可言。坚持文化的平等,确实需要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看待文化的百花争鸣,然而要坚守住文化选择的底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1.3 在文化传承上,注重传统的同时忽视了创生

在多元文化主义者看来,各民族保持住自己的传统文化也是历史的进步。认为每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安身立命之地,也理应始终保持住其原貌。然而,传统并非一成不变,其实,“文化是生生不息的绵延过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吐故纳新,并与其他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因此,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更需要多元文化的有机统一。“一个时代的文化建设必须站在求同存异的立场上,立足于最广大民众的共同生活和整体利益,既要承认文化的多元与差异,又要扩大价值共识,在不同文化中寻找交汇点,以构建民众共同接受与追求的主导价值观。”[7]因此,在精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图景中,实现文化间的融通、创生,应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2 多元文化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多元趋势,各种价值观、生活方式或并行不悖或相互冲突。这样的文化局面,势必会给学生品德发展带来冲击和影响。

2.1 道德认知变得模糊

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价值的多元,面对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不断袭击,学生在应对中,既有发现的欣喜,当然也出现了接收时的迷茫。在一元时代构建起来的核心文化与价值观,此时已经消解,甚至教师道德权威也逐步被虚弱。什么样的文化与价值观才值得顶礼膜拜,谁

也说不清楚。此时,学生的道德认知变得模糊,道德判断能力在弱化。

2.2 道德情感趋于干涸

在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狂轰滥炸之下,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发育成熟程度还没有那么高,道德判断力尚未形成,面对此状况多少会产生一种无所适从、无所归依的迷茫状态。在缺乏有效的家长和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甚至产生焦虑、惊恐不安、冷漠等状态。久而久之,就养成一种“事不关己”的心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设置的狭小空间之中,与世隔绝。其实,这也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对学生心理侵蚀的一个体现。由于总是固步自封,缺乏丰富的道德实践,道德情感就越发变得干涸。从另外角度来讲,缺乏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就很难催生出社会需要的道德行为。

2.3 道德评价陷入相对主义

众所周知,道德不同于法律,法律具有独立执行其意志的权利机构,而道德则没有类似的权利机构,社会道德的正常运转,依靠的社会中千千万万人的自觉——自觉律己与主动律他,不管是律己还是律他,其内在力量就是道德评价。道德评价还可以促进个体将外在的伦理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而“在个人的道德发展中,道德信念确立以后,道德评价并没有就此退隐,实际上,它是伴随终生的道德活动:个人通过自我的道德评价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接近自己所设立的道德理想,并从中获得道德上的满足。”[8]这也成为人们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