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
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
• 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
• HFNC具有改善气体交换和减少呼吸功、降低呼吸频率、增 加肺容量等生理优势。
• HFNC适应证:
• 轻-中度呼吸衰竭(100 mmHg,pH≥7.30)。
mmHg≤PaO2/FiO2<300
• 轻度呼吸窘迫(呼吸频率>24次/min)。
• 对常规氧疗或NIV不能耐受或有禁忌证者。
七 治疗
• 抗菌药物的应用: • 应用途径和时间: • 药物治疗的途径(口服或静脉给药)取决于患者的进食能 力和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最好给予口服治疗。 • 抗菌药物的推荐治疗疗程为5~7 d,严重感染、合并肺炎、 支气管扩张症等适当延长抗菌药物疗程至10~14 d。 • 呼吸困难改善和脓痰减少提示治疗有效。
五 AECOPD患者的严重性评估
• (2)急性呼吸衰竭-不危及生命: • 呼吸频率>30次/min • 使用辅助呼吸肌 • 精神状态无变化 • 低氧血症可以通过文丘里面罩吸氧(FiO2为25%~30%)而 改善 • 高碳酸血症即PaCO2较基线升高(或升高至50~60 mmHg)
五 AECOPD患者的严重性评估
七 治疗
• 初始抗菌疗效:
• 初始经验治疗反应不佳应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
• (1)寻找治疗无效的非感染因素。
• (2)重新评价可能的病原体。
• (3)更换抗菌药物,使之能覆盖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肺 炎链球菌和非发酵菌,或根据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对新的抗 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调整。
七 治疗
• 其他治疗:
• 不推荐AECOPD患者进行经验性抗流感病毒治疗,包括鼻病 毒。仅仅在出现流感症状时间<2 d并且正处于流感暴发时 期的AECOPD高危流感患者方可尝试使用。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2016-10-26 Neurosurgery气道管理是所有重症患者基础治疗的重要内容,气道管理不当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重症患者的气道管理包括气道评估、氧疗、人工气道的建立、维护和撤除、呼吸支持治疗及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防治等。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联合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共同发布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共识(2016)》。
人工气道的建立1.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出现呼吸中枢功能不全、气道不畅、呼吸功能不全时必须建立人工气道2.人工气道主要指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也包括口咽通气管和喉罩等临时气道保护措施。
3.在建立人工气道前,应该对操作难度进行评估4.建立人工气道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避免操作导致的继发损害人工气道的管理1.需要定期对人工气道进行评估:人工气道建立并给予必要的呼吸支持措施后,患者呼吸、通气、氧合状况改善,缺氧得以缓解。
必须严密监测人工气道的通畅程度、固定是否妥善、气囊压力情况等。
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固定状态并随时进行调整以确保妥善固定。
无论是气管插管还是气管切开导管,都有移位甚至脱出的风险。
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人工气道的位置也会改变。
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整可能会出现导管脱出和位置异常,威胁患者生命。
气管插管在口腔内可能打折或扭曲,如果不进行定期检查很难发现。
气管切开管相对容易固定,但在皮肤外固定良好的情况下,皮下段和气管内部分可能出现位置改变,如尖端脱出气管移位到皮下层或管口与气管成角造成气管局部压迫等,应及时调整。
应定期评估人工气道是否通畅,及时调整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人工气道的内壁常常因黏附痰液造成气道狭窄甚至阻塞。
痰液黏稠、气道湿化不充分和不充分的痰液引流是主要原因。
呼吸时可以听到人工气道口因气流流速明显增快增强的气流声,甚至可以听到哨音。
吸痰时吸痰管进入不畅和痰液黏稠具有重要提示作用。
必要时可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
通过定期的评估并调整气道湿化和痰液引流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气道痰痂形成。
多重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专家共识(2024)解读PPT课件
辅助检查项目选择及意义解读
常规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等,用于评估患者的基础生 理状况,辅助诊断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
病原学检查
通过采集咽拭子、痰液等样本进行病原体检测, 明确感染源,有助于精准治疗。
影像学检查
如X线、CT等,可直观显示肺部感染情况,评估 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要点
专家共识制定目的与重要性
规范诊疗行为
通过制定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统一的诊疗指南,规范多重 病原体流行期间呼吸道感染的诊疗行为。
提高诊疗效率
专家共识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对多重病原体感染的 识别和诊疗效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保障患者安全
统一的诊疗标准和规范有助于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降低因诊疗 不当导致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
地域性差异
不同地区的病原体流行情况存在差异,这可能与人口密度、交通状况、卫生条件等多种因 素有关。因此,在制定防控策略时需因地制宜。
人群易感性
不同年龄段和人群对病原体的易感性不同。如儿童、老年人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容易 受到感染。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应加强预防接种和健康教育工作。
03 临床诊断策略与标准
02
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推 广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 趋势,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
03
全球化防控合作的加 强
面对多重病原体流行的挑战,全球各 国将进一步加强防控合作,共同应对 疫情威胁,保障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多重病原体流行现状
1 2 3
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共存
目前,多种呼吸道病原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 胞病毒、腺病毒等在同一时期共存,导致感染情 况复杂。
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评估及治疗专家共识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
它的主要特点是气道炎症和支气管痉挛,导致了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的症状。
针对儿童哮喘的治疗,一个关键的方面是评估和治疗儿童哮喘的小气道功能障碍。
小气道功能障碍是儿童哮喘的重要特点之一,它的存在导致气道阻力增加、气流受限和通气不足。
因此,对于儿童哮喘的评估和治疗,必须充分考虑小气道功能障碍。
为了提高对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专家们进行了共识的建立。
首先,对于儿童哮喘的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包括临床症状评估、呼吸功能评估和炎症评估三个方面。
临床症状评估主要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包括频繁的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存在和程度。
呼吸功能评估可通过肺功能测试进行,包括峰流速(PEF)和用力呼气容积(FEV1)等指标的测量。
炎症评估可通过血液和呼吸道标本的实验室检查进行,包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气道炎症标志物的测定。
其次,对于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治疗,专家们一致认为应该采取综合治疗的策略。
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炎症和缓解症状的药物,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等。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环境管理和教育指导两个方面。
环境管理包括避免诱发哮喘的因素,如烟雾、污染物和过敏原等。
教育指导包括正确使用药物、遵循治疗计划和健康生活方式等。
最后,专家们还指出,对于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应该是个性化的。
个性化评估和治疗意味着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治疗方法。
这需要医生充分了解患儿的病情、生活环境和家族史,以制定出最适合该患儿的治疗方案。
总之,儿童哮喘小气道功能障碍的评估和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过程,需要综合各种评估工具和治疗方法。
专家们的共识为儿童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指导,并强调了个性化评估和治疗的重要性。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全文)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全文)呼吸困难(dyspne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国外文献报道,9%~13%社区成人有轻至中度的呼吸困难症状,≥40岁者中15%~18%、≥70岁者中25%~ 37%有呼吸困难症状。
美国每年因呼吸困难急诊就诊达300万~ 400万人次。
研究显示,呼吸困难为心肺疾病住院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某些疾病中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而且与心脏疾病死亡关系更明显。
呼吸困难的病因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血液、精神等多个系统,进行鉴别诊断需要系统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因其在临床诊治中常发生误诊,故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十分重要。
1999年和2012年美国胸科协会( ATS)发表了关于呼吸困难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在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尤其对呼吸困难的定义、语言表述及评估和诊断流程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ATS相关文件及近年发表的有关呼吸困难的重要文献,经认真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在呼吸困难的定义、描述、评估及处理等方面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
一、呼吸困难的定义目前我国通用的教科书中对呼吸困难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
2012年ATS呼吸困难共识中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某种包括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a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reathing discomfort that consists ofqualitatively distinct sensations that vary in intensity)。
ATS的定义是狭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仅将呼吸困难作为患者主诉,从而将呼吸困难定义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
2020版: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全文)和流行概况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尤其对五岁以下的儿童造成严重威胁。
早产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原发免疫缺陷的婴幼儿更容易受到感染,病情也更加严重。
然而,目前还没有RSV疫苗或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该病毒感染。
唯一可用于预防RSV感染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抗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2儿童RSV感染的病理生理特点及致病机制2.1病理生理特点RSV感染主要侵犯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死亡。
这些病理生理特点可能导致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严重疾病。
2.2致病机制RSV感染的致病机制包括直接细胞毒性和免疫反应。
RSV感染会激活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导致炎症反应和细胞损伤。
此外,RSV感染还可以干扰宿主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3儿童RSV感染的诊断标准3.1临床表现儿童RSV感染的临床表现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等。
3.2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儿童RSV感染,包括鼻咽拭子或喉拭子的RSV抗原检测、呼吸道分泌物的病毒核酸检测等。
4儿童RSV感染的治疗方法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治疗儿童RSV感染。
临床上采用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的方法,包括保持水分平衡、氧疗、支气管扩张剂等。
5儿童RSV感染的预防措施5.1个体预防个体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已感染的人、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等。
5.2集体预防集体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儿童疫苗接种、加强儿童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措施等。
帕利珠单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RSV感染的方法,但目前尚未引进国内临床应用。
RSV是最常见的婴幼儿ALRTI病原,其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根据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抗RSVIgG抗体阳性率从1到6个月龄为71%,随后逐渐上升,在6到12个月龄、1到3岁、3到6岁和6岁以上分别为84%、89%、96%和98%,20岁以上则达到100%。
呼吸困难的诊断、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培训小结
呼吸困难的诊断、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培训小结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自己呼吸不畅或不能满足需氧量。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短期的或慢性的。
呼吸困难可以是多种疾病或病因的结果,因此正确的诊断、评估与处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呼吸困难的诊断中,首先需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
通常会询问患者的呼吸频率、气急感、胸闷感、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同时还需要了解患者是否有任何相关疾病史,例如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等。
身体检查也是必要的,包括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节律、呼吸深度等指标,还可以检查患者的胸廓运动、呼吸音等。
在评估呼吸困难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氧合状态、二氧化碳水平和酸碱平衡状况,帮助确定患者是否存在呼吸性酸中毒或碳酸潴留。
胸部X线、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肺部情况,确定有无肺部病变、积液、肿块等。
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排除是否存在心脏病引起的呼吸困难。
处理呼吸困难的方法可以有药物治疗、氧疗、物理疗法等。
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因和具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
对于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应首先保证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可以给予吸入氧气和支持呼吸;对于慢性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例如给予抗感染治疗、支气管扩张剂等。
对于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患者,需要控制心脏病病情,例如使用利尿剂、抗心力衰竭药物等。
综上所述,呼吸困难的诊断、评估与处理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辅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根据患者的病因和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呼吸困难的处理也需要多学科的配合与合作,包括内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等专家的参与,以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
精选ppt
5
二、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和常见病因
呼吸困难的性质可能与特定的病理机制相关,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可能与气流受限、 呼吸肌力减退有关;胸部发紧感可能与支气管收缩、气道感受器刺激增加有关;空 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可能与呼吸驱动增加有关。但应强调的是,呼吸困难的感受 可能仅与个人的感受经验有关,并与患者的精神状况及所处环境有密切联系,同时 也与患者的表述方式有关,可能是社会、文化心理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4
二、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和常见病因
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呼吸系统的机械负荷增加、神经肌肉 功能下降、呼吸驱动异常增加、呼吸反射异常及精神异常等综合因素有关。
目前认为,呼吸肌力减退在呼吸困难的感受中并非必要因素,反射化学感受器刺 激增加可诱发呼吸困难,肺部的迷走神经c纤维参与呼吸困难感受的产生过程。
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1)通气功能障碍:①腹部或胸部巨大肿块;②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支气管炎;③气管内肿瘤;④肺间质纤维化;⑤脊柱后凸及侧弯;⑥淋 巴管性肿瘤;⑦肥胖;⑧中枢及外周气流受限;⑨胸膜肥厚;⑩胸壁及膈肌扩展 受限或膈肌麻痹;⑩肺扩张受限;⑾胸壁烧伤后焦痂形成;⑿气管或喉头水肿或 狭窄。(2)呼吸泵功能减退:①重度过度充气;②神经肌肉疾病;③肥胖;④胸腔 积液;⑤气胸;⑥脊髓灰质炎。(3)呼吸驱动增加:①心输出量减少;②有效Hb 减少,如中毒等;③低氧血症;④肾脏疾病;⑤肺内呼吸感受器兴奋增加。(4)无 效通气:①肺毛细血管毁损;②肺大血管阻塞。(5)心理异常因素:①焦虑;②躯 体化障碍;③抑郁;④诈病等。
中国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管饲
口服营养
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呼吸危重症病人, 可以通过鼻饲或胃管等方式进行管饲, 提供营养物质。
对于能够经口进食的呼吸危重症病人, 应该尽可能地鼓励他们自主进食,选 择高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的营养 需求。
静脉营养
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或消化吸收障碍的 呼吸危重症病人,可以给予静脉营养, 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营养 物质。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提高护理人员对 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 和应用水平,促进病人康复。
中国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专 家共识概述
共识的形成与内容
形成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呼吸危重 症病人的治疗需求日益增长,营 养支持治疗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 手段。
主要内容
该共识详细介绍了呼吸危重症病 人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方法、 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建议。
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评估
1 2 3
观察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如呼吸困难、食 欲减退等,可以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
监测病人的营养指标 通过监测病人的营养指标,如体重、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等,可以了解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营养支 持治疗的效果。
比较治疗前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日常生活 能力、心理状态等,可以全面评估营养支持治疗 对病人的影响。
共识的重要性和影响
临床指导意义
为医护人员在呼吸危重症病人的营养 支持治疗方面提供了明确、实用的指 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推动行业进步
该共识的发布促进了呼吸危重症病人 营养支持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推 动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
共识的未来发展方向
继续研究与实践
鼓励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呼吸危重症病 人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策略。
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前言:随着呼吸系统疾病的不断增加,重症呼吸系统疾病也随之增加。
这些疾病会对气体吸入、肺部气体交换和气体转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心肺功能障碍,增加死亡率或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呼吸重症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1.概述1.1 概念:呼吸重症康复是基于全面评估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锻炼、教育和行为改变等,旨在改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促进健康行为。
1.2 流行病学:急慢性呼吸衰竭是呼吸重症和重症医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问题。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是老年患者主要死因之一。
长期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目标:1.3.1 改善通气状况和维护现有功能:呼吸功能训练、呼吸肌有氧训练和整体运动康复训练是改善肺功能的关键。
早期采取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咳嗽训练、放松训练、体位引流等方法,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此外,重症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患者的常见疾病或并发症,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痰液排出和肺部炎症控制,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
1.3.2 早日促进身体功能恢复:不能进行有效锻炼的患者,可使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骨骼肌生长、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短期内改善重症患者骨骼肌代谢、保持肌肉功能的COPD和充血性心衰患者。
心肺康复是以功能恢复为基础。
1.3.3 预防并发症:①严重的肌萎缩和肌无力。
②关节僵直、挛缩。
③内分泌系统改变。
④深静脉血栓(DVT)。
⑤预防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
1.4 基本原则:①多学科合作,进行心肺功能评估。
②保证管线正常运转,注意输液管、导管的放置、呼吸机管道管理、关注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及患者反应。
③治疗方案要循序渐进。
④保护自己及患者,防止传染。
⑤关节活动训练与肌力训练。
⑥呼吸康复与心脏康复并重。
1.5 康复介入及暂停时机:1.5.1 康复介入时机:康复介入应该在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
四、呼吸困难的评估方法
目前尚无通用的呼吸困难评估方法。呼吸困难的评估包括临床感知情况评估、呼 吸困难感受严重程度评估及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和负担等三方面。呼吸困难的严 重程度与导致呼吸困难疾病的严重程度常不一致,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评估不能代 替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的评估。
临床评估呼吸困难时,详细询问病史、患者症状感受并结合诊断性检查是诊断呼 吸困难的重要基础,有助于确定大部分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患者 的呼吸困难病因。一般而言,如果病因判断正确和处理得当,呼吸困难会有所减 轻,并可提高活动耐力。对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者,应行呼吸病学、心脏病学等 专家多学科会诊,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呼吸困难原因。
中文对呼吸困难表述的常用词语有“胸闷”、“喘息”、“气短”、“气促”、 “气急”、“憋气”、“气不够用”、“胸部紧缩感”、“呼吸力”、“呼吸压 迫感”、“窒息感”。
患者讲述呼吸困难为劳力性,常提示有心肺疾病,最常见于心功能不全、支气 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影响呼吸肌肉的疾病,常因限制患者活动而表现 得非常明显。
二、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和常见病因
呼吸困难的性质可能与特定的病理机制相关,如劳力性呼吸困难可能与气流受限、 呼吸肌力减退有关;胸部发紧感可能与支气管收缩、气道感受器刺激增加有关;空 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可能与呼吸驱动增加有关。但应强调的是,呼吸困难的感受 可能仅与个人的感受经验有关,并与患者的精神状况及所处环境有密切联系,同时 也与患者的表述方式有关,可能是社会、文化心理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系统在中国应用的专家共识
disease(Revised 201 1)[EB/OL].[2013-04-06].http://
2.肺功能:以FEV,占预计值%为50%为界,划分高、低 风险分层,不再进行80%和30%的进一步分级。 3.急性加重:以前1年≥1次住院为判断急性加重风险 的指标,划分高、低风险分层。住院≥1次(包括急诊留观) 为高风险组,如果未曾住院则为低风险组。 建议问诊的内容包括:(1)除了剧烈活动外,你会感到 气短吗?(2)是否检测过肺功能,结果如何?(3)去年是否 因为急性加重住过院?通过上述3个问题对病情进行综合
虽然肺功能仅用气流受限严重程度,不足以描述慢阻肺 的全貌。但肺功能分级沿用多年,必然有其优势所在,大多 数研究结果显示,肺功能分级和远期风险(如急性加重、病死 率等)有良好的一致性。气流受限原本就是慢阻肺的核心, 因此,肺功能分级仍是评估患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地 位不可替代。 近十余年来,各国的慢阻肺指南及2001年之后的慢阻 肺全球策略,均以大家熟知的FEV.占预计值%的80%、 50%和30%为界,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4个级别。 其实上述界值的划分并未经过充分的临床验证,主要是为了 临床和教学方便。慢阻肺全球策略2011年版中,依然保留 了原有的肺功能4个分级,但实际上,在综合评估的田字格 中,仅采用FEV.占预计值%的50%为界值,将患者分为高 风险和低风险两个级别。如此以来,80%和30%界值似乎 失去其原有进一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意义。 二、症状评估 慢阻肺全球策略2011年版中提出两套症状评估系统, 即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问卷(mMRC)和慢阻肺 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问卷,但其各自存在优缺点。 mMRC的使用简便,但仅有呼吸困难程度一项指标,不够全 面,且与反映患者生命质量的经典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 的相关性较差。在慢阻肺全球策略2013年更新版中,症状 评估部分还提到临床慢阻肺问卷(CCQ)评估,这比CAT问 卷还要复杂。相比较而言,CAT涵盖了症状、活动能力、睡眠 和社会影响在内的8项指标,与SGRQ的相关性较好。慢阻 肺全球策略2011年版中提出mMRC的0~1级或CAT<10 分为少症状组,mMRC/>2级或CAT≥10分为多症状组。建 议选择两个标准之一即可,没必要同时应用,且建议优先选 用CAT评估方法。但实际上,两种评分系统并不完全平行 一致。同样的患者用两种评分系统,可能会导致分组不同, 最终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采用 mMRC≥2级进行症状评估,A、B、C和D组患者分别为 20.5%、6.8%、36.7%和35.9%;而用CAT≥10分来评估, 上述4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1%、19.2%、9.1%和 63.3%,评估结果差异很大;但如用mMRC≥1级进行评估, 则4组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8%、18.5%、10.1%和 62.5%[51。上述结果表明,mMRC≥1级与CAT≥10分更一 致,而非慢阻肺全球策略2011年版提出的mMRC≥2级与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解读
提高诊断和治疗水
平
本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全面的 指导和建议,有助于提高医生的 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 诊的发生。
降低手术风险
通过加强围术期管理,本共识有 助于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 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手术安 全性和预后。
促进多学科合作
本共识强调了多学科合作在OSA 患者围术期管理中的重要性,有 助于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 合作,提高整体医疗水平。
心理支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术后需要 给予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和积极面对疾病。
06
未来展望与建议
加强科研力度,提高诊疗水平
深入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病机制
01
通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一步揭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
发病机制,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规范围术期管理
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南。本 共识通过总结专家经验和最新研究进展,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术前、术中和术后 管理建议。
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提供权威指导
本共识由多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专家共同制定,代表了当前领域内的最新认识和最佳实践,为患者和医 务人员提供权威的指导。
上气道狭窄和阻塞,但其发病并非简 单的气道阻塞,实际是上气道塌陷, 并伴有呼吸中枢神经调节因素障碍引 起。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夜间睡眠打鼾、呼吸暂停、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等。严重 者可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诊断
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诊断OSA的金标准,通过监测患者 夜间睡眠时的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口鼻气流、胸腹呼 吸运动等指标,可以准确判断呼吸暂停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呼吸困难(dyspne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国外文献报道,9%~13%社区成人有轻至中度的呼吸困难症状,>40岁者中15%~18%、≥70岁者中25%~37%有呼吸困难症状。
美国每年因呼吸困难急诊就诊达300万~400万人次。
研究显示,呼吸困难为心肺疾病住院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某些疾病中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而且与心脏疾病死亡关系更明显。
呼吸困难的病因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血液、精神等多个系统,进行鉴别诊断需要系统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因其在临床诊治中常发生误诊,故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十分重要。
1999年和2012年美国胸科协会(ATS)发表了关于呼吸困难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在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尤其对呼吸困难的定义、语言表述及评估和诊断流程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ATS相关文件及近年发表的有关呼吸困难的重要文献,经认真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在呼吸困难的定义、描述、评估及处理等方面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
―、呼吸困难的定义目前我国通用的教科书中对呼吸困难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
2012年ATS呼吸困难共识中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某种包括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
ATS的定义是狭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仅将呼吸困难作为患者主诉,从而将呼吸困难定义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
我国的呼吸困难定义则为广义呼吸困难的定义,既包括了患者主观症状感受,也包括了患者的客观体征表现。
但我国呼吸困难的定义未指出患者主观感受与客观感受间的关系,易使人误解为呼吸困难必须同时伴有客观呼吸费力的表现。
本共识认为,呼吸困难的界定是深入研究呼吸困难的基础。
呼吸困难既可以是患者表述的一种症状,又可以作为医生判断病情的依据。
虽然呼吸困难是一种患者的主观感受,但医生还应关注呼吸困难的客观表现,因此对广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不仅应含有患者主观感受及体征描述(如端坐呼吸,发绀等),还应包括对患者主观感受之外的附加客观表现的描述(如呼吸费力等)。
因此本共识将呼吸困难定义为:呼吸困难指患者的某种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空气不足、呼吸不畅、呼吸费力及窒息等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伴或不伴呼吸费力表现,如张口呼吸、鼻翼扇动、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等,也可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患者的精神状况、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心理因素及疾病性质等对其呼吸困难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呼吸困难性质的分类有多种,按病程分为急性呼吸困难与慢性呼吸困难;急性呼吸困难是指病程3周以内的呼吸困难,慢性呼吸困难是指持续3周以上的呼吸困难。
按病因可分为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血源性呼吸困难和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其中肺源性呼吸困难又分为呼气性、吸气性和混合性呼吸困难。
二、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和常见病因呼吸困难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呼吸系统的机械负荷增加、神经肌肉功能下降、呼吸驱动异常增加、呼吸反射异常及精神异常等综合因素有关。
目前认为,呼吸肌力减退在呼吸困难的感受中并非必要因素,CO2反射化学感受器刺激增加可诱发呼吸困难,肺部的迷走神经C纤维参与呼吸困难感受的产生过程。
脑成像研究证实,呼吸困难的感受与大脑边缘系统尤其与大脑岛区有关。
呼吸困难具体的病理机制为:来自外周的化学/迷走神经C纤维感受器的传人信号经大脑边缘系统和感觉运动皮质区的感觉中枢处理,呼吸肌肉的神经冲动增加。
但这种神经冲动由于呼吸肌力减退、麻痹或机械负荷增加而变为通气异常感受信号。
这种异常的通气感受信号由肺部迷走神经受体及呼吸肌的机械感受器传入大脑感觉运动皮质,最终产生呼吸困难感受。
呼吸困难的某些性质可能与特定的病理机制相关,如劳力性(work/effort)呼吸困难可能与气流受限、呼吸肌力减退有关;胸部发紧感(tightness)可能与支气管收缩、气道感受器刺激增加有关;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air hunger/unsatisfied inspiration)可能与呼吸驱动增加有关。
但应强调的是,呼吸困难的感受可能仅与个人的感受经验有关,并与患者的精神状况及所处环境有密切联系,同时也与患者的表述方式有关,可能是社会、文化心理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依据病理机制,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有:(1)通气机械功能障碍:1.腹部或胸部巨大肿块;2.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炎;3.气管内肿瘤;4.肺间质纤维化;5.脊柱后凸及侧弯;6.淋巴管性肿瘤;7.肥胖;8.中枢及外周气流受限;9.胸膜肥厚;10.胸壁及膈肌扩展受限或膈肌麻痹;11.肺扩张受限;12.胸壁烧伤后焦痂形成;13.气管或喉头水肿或狭窄。
(2)呼吸泵功能减退:①重度过度充气;②神经肌肉疾病;③肥胖;④胸腔积液;⑤气胸;⑥脊髓灰质炎。
(3)呼吸驱动增加:①心输出量减少;②有效Hb减少,如中毒等;③低氧血症;④肾脏疾病;⑤肺内呼吸感受器兴奋增加。
(4)无效通气:①肺毛细血管毁损;②肺大血管阻塞。
(5)心理异常因素:①焦虑;②躯体化障碍;③抑郁;④诈病。
三、呼吸困难性质的语言表述呼吸困难应该主要依靠患者的自我描述进行判定。
患者对呼吸困难的描述可能对呼吸困难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提示。
但呼吸困难的具体表述患者间存在差异,常见的表述呼吸困难的英文用语有"urge to breathe(急促呼吸感)"、"unsatisfied inspiration(吸气不满意)"、"like breath hold(似呼吸抑制感)"、"feeling of suffocation(室息感)"、"starved for air(空气不足感)"、"need for more air(空气缺乏感)"、"hunger for air(空气渴求感)"、"breath does not go in all theway(气息不顺畅感)"、"breaths felt too small(气息量变小)"、"cannot get enoug hair (空气不够感)"等。
尚缺少对中文描述呼吸困难常用语的研究。
中文对呼吸困难表述的常用词语有"胸闷"、"喘息"、"气短"、"气促"、"气急"、"憋气"、"气不够用"、"胸部紧缩感"、"呼吸费力"、"呼吸压迫感"、"窒息感"等。
而患者对呼吸困难的语言描述具有文化、地域及语种的差异。
对呼吸困难症状的表述应有具体内容,以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
如患者表示胸闷,在问诊中应注意患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感觉"吸气不足",还是"气不够用"等等。
对呼吸困难的具体描述可能对病因有更明确的提示作用。
对呼吸困难性质的描述可能更利于对其病因的鉴别诊断,如"劳力性(work/effort)"、"胸部发紧感(tightness)"、"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air hunger/unsatisfied inspiration)"等症状的描述,这也是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应该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
并非所有的呼吸困难均与劳力性相关,患者讲述呼吸困难为劳力性,常提示有心肺疾病,最常见于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影响呼吸肌肉的疾病,常因限制患者活动而表现得非常明显。
有胸部发紧感的呼吸困难,常为支气管收缩时的感受。
一些研究显示,胸部发紧感是早期哮喘的主要症状'随着气道狭窄加重,患者常伴随劳力性呼吸困难和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
胸部发紧感多与刺激气道感受器相关,即胸部发紧感是来自肺部对刺激感觉传人,并非是一种与劳力相关的感受。
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是-种感觉空气不足(不够用),常常也有患者表述为空气饥饿感、吸气不满意或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急促呼吸感。
这种呼吸困难表示患者肺通气与呼吸驱动不匹配,通过增加呼吸驱动而诱发出来。
患者吸气相不适感多于呼气相,但仅有很少数患者主动用此类语言来描述其呼吸困难,患者的这种呼吸困难描述多由医生提示或问诊而获得,研究显示,具有空气渴求感/吸气不足感的呼吸困难并无疾病特异性。
四、呼吸困难的评估方法严重程度的评估是呼吸困难评估中的难点。
不同疾病的呼吸困难评估方法也多有不同,目前尚无通用的呼吸困难的评估方法。
呼吸困难的评估包括临床感知情况评估、呼吸困难感受严重程度评估及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和负担等三方面。
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与导致呼吸困难疾病的严重程度常不一致,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评估不能代替不同疾病的严重程度的评估。
对急性呼吸困难主要进行临床感受评估和严重程度评估,主要通过病史、临床表现与体征及症状问卷等方法;对急性呼吸困难者应首先评估其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症状是否进行性加重,迅速判断气道、呼吸和循环情况,以便进一步临床处理;对慢性呼吸困难,应侧重于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和负担,以便进行长期治疗与管理,主要通过综合问卷或疾病特异性问卷等方法评估。
临床评估呼吸困难时,详细询问病史、患者症状感受并结合诊断性检查是诊断呼吸困难的重要基础,有助于确定大部分心脏疾病、肺部疾病和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呼吸困难病因。
一般而言,如果病因判断正确和处理得当,呼吸困难会有所减轻,并可提高活动耐力。
对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者,应行呼吸病学、心脏病学等专家多学科会诊,有助于发现潜在的呼吸困难原因。
对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评估常用一些测量工具,较常用的有:英国医学研究协会的呼吸困难量表(mMRC)、Borg量表、可视Analog问卷(VAS)、WH0呼吸困难问卷、ATS呼吸困难评分、基线呼吸困难指数(BDI)、变化期呼吸困难指数(TDI)等。
评估呼吸困难症状的影响与负担的常用测量工具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呼吸困难因素问卷(CRQ)、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肺功能状况评分(PFSS)、计算机自适应BDI/TOI、计算机自适应CRQ等。
目前虽有很多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但各种方法所得结果间可比性差,导致对疗效的比较与评价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