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知识点汇总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1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753d962ccc7931b765ce1584.png)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学习目标】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要点梳理】要点一、全等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要点二、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要点诠释: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6)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等等.要点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要点诠释: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今后研究其它全等图形的重要工具.【典型例题】类型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1、下列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图形的为()A. B.C.D.【答案】A【解析】B,C,D选项中形状相同,但大小不等.【总结升华】是不是全等形,既要看形状是否相同,还要看大小是否相等.举一反三:【变式】(2014秋•岱岳区期末)下列各组图形中,一定全等的是()A.各有一个角是45°的两个等腰三角形B.两个等边三角形C.各有一个角是40°,腰长3cm的两个等腰三角形D.腰和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答案】D;解析:A、两个等腰三角形的45°不一定同是底角或顶角,还缺少对应边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本选项错误;B、两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不一定相等,所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本选项错误;C、40°角不一定是两个三角形的顶角,所以,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故本选项错误;D、腰和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可以利用“边角边”证明全等,故本选项正确.类型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2、(2016•厦门)如图,点E,F在线段BC上,△ABF与△DCE全等,点A与点D,点B与点C是对应顶点,AF与DE交于点M,则∠DCE=()A.∠B B.∠A C.∠EMF D.∠AFB【思路点拨】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即可得到问题的选项【答案与解析】∵△ABF与△DCE全等,点A与点D,点B与点C是对应顶点,∴∠DCE=∠B,故选A.【总结升华】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D≌△ACE,AB=AC,写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答案】AB和AC是对应边,AD和AE、BD和CE是对应边,∠A和∠A是对应角,∠B和∠C,∠ADB和∠AEC是对应角.类型三、全等三角形性质3、已知:如图所示,Rt△EBC中,∠EBC=90°,∠E=35°.以B为中心,将Rt△E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D,求∠ADB的度数.解:∵Rt△EBC中,∠EBC=90°,∠E=35°,∴∠ECB=________°.∵将Rt△EBC绕点B逆时针旋转90°得到△ABD,∴△________≌△_________.∴∠ADB=∠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由旋转的定义,△ABD≌△EBC,∠ADB与∠ECB是对应角,通过计算得出结论.【答案】55;ABD,EBC;ECB,55【解析】旋转得到的图形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总结升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解题.4、(2014秋•青山区期中)如图,△ABC≌△DEC,点E在AB上,∠DCA=40°,请写出AB的对应边并求∠BCE的度数.【思路点拨】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即可,根据全等得出∠ACB=∠DCE ,都减去∠ACE 即可.【答案与解析】解:AB 的对应边为DE ,∵△ABC ≌△DEC ,∴∠ACB=∠DCE ,∴∠ACB —∠ACE=∠DCE —∠ACE ,即∠BCE=∠DCA=40°.【总结升华】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将△ABC 绕着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20°,B 点落在B '位置,A 点落在A '位置,若AC A B ''⊥,则BAC ∠的度数是____________.【答案】70°;提示:BAC ∠=∠B A C ''=90°-20°=70°.。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 三角形3 第3课时 利用“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

1. 已知两边,必须找“夹角” 2. 已知一角和这角的一夹边, 必须找这角的另一夹边
课堂练习
1. (济南·期中) 如图,AC 与 BD 相交于点 O,∠1 =∠2,
若用“SAS”说明△ABC≌△BAD,则还需添加的一个
条件是 ( D )
D
C
A. AD = BC
B. ∠C =∠D
B
D
C
所以△ABD≌△ACD (SAS).
所以 BD = CD.
D
E
议一议
如果“两边及一角”条件中的角是其中一边的对角
,比如两条边分别为 2.5 cm;3.5 cm,长度为 2.5 cm 的
边所对的角为 40° 情况会怎样呢?
结论:两边分
别相等且其中一
组等边的对角相
40°
40°
等时,两个三角
形不一定全等.
典例精析
例1 下列条件中,不能说明△ABC≌△DEF 的 是( C ) A.AB=DE,∠B=∠E,BC=EF B.AB=DE,∠A=∠D,AC=DF C.BC=EF,∠B=∠E,AC=DF D.BC=EF,∠C=∠F,AC=DF
C. AO = BO .
D. AC = BD
1
A
2 B
2. 已知:如图,AB = AC,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试说明:BD = CD.
解:因为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A
所以∠BAD =∠CAD.
在△ABD 和△ACD 中,
因为 AB = AC,
∠BAD =∠CAD, AD = AD,
新知一览
三角形的内角和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专题4.1认识三角形(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知识讲解)-七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专项讲练(北师大版)

专题4.1 认识三角形(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 理解三角形及与三角形有关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文字、符号语言及图形表述方法;2. 理解并会应用三角形三边间的关系;3. 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及重心的概念,学会它们的画法及简单应用;4. 对三角形的稳定性有所认识,知道这个性质有广泛的应用.【要点梳理】要点一、三角形的定义及分类1. 定义: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特别说明:(1)三角形的基本元素:①三角形的边:即组成三角形的线段;②三角形的角:即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③三角形的顶点:即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2)三角形定义中的三个要求:“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3)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表示,顶点为A 、B 、C 的三角形记作“△ABC ”,读作“三角形ABC ”,注意单独的△没有意义;△ABC 的三边可以用大写字母AB 、BC 、AC 来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a 、b 、c 来表示,边BC 用a 表示,边AC 、AB 分别用b 、c 表示.2.三角形的分类(1)按角分类:特别说明:①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②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钝角的三角形.(2)按边分类:特别说明:①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都叫做腰,另外一边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腰与底边夹角叫做底角;②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要点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推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特别说明:(1)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的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的线段长之和大于最长线段的长,则这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直角三角形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3)证明线段之间的不等关系.要点三、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的数学语言:如下图,AD 是ΔABC 的高,或AD 是ΔABC 的BC 边上的高,或AD⊥BC 于D ,或∠ADB=∠ADC=∠90°.注意:AD 是ΔABC 的高∠ADB=∠ADC=90°(或AD⊥BC 于D);特别说明:(1)三角形的高是线段;(2)三角形有三条高,且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3)三角形的三条高:(ⅰ)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内部,三条高的交点也在三角形内部;(ⅱ)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且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ⅲ)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的交点是直角的顶点.2、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连线叫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中线的数学语言:如下图,AD 是ΔABC 的中线或AD 是ΔABC 的BC 边上的中线或BD =CD =BC. 特别说明:(1)三角形的中线是线段;(2)三角形三条中线全在三角形内部; (3)三角形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这一点叫三角形的重心; (4)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数学语言:如下图,AD 是ΔABC 的角平分线,或∠BAD=∠CAD 且点D 在BC 上.注意:AD 是ΔABC 的角平分线∠BAD=∠DAC=∠BAC (或∠BAC=2∠BAD=2∠DAC) . 特别说明:(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线段; ⇔21⇔21(2)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并且都在三角形的内部;(3)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形内部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4)可以用量角器或圆规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要点四、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后,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不变了,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特别说明:(1)三角形的形状固定是指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不会改变,大小固定指三条边长不改变.(2)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很有用.例如,房屋的人字梁具有三角形的结构,它就坚固而稳定;在栅栏门上斜着钉一条(或两条)木板,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使栅栏门不变形.大桥钢架、输电线支架都采用三角形结构,也是这个道理.(3)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也就是说,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确定后,不能确定它的形状,它的各个角的大小可以改变.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有广泛应用,如活动挂架,伸缩尺.有时我们又要克服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如在门框未安好之前,先在门框上斜着钉一根木板,使它不变形.【典型例题】类型一、与三角形有关线段??三角形的边段??概念??分类1.如图所示,(1)图中有几个三角形?(2)说出CDE ∆的边和角.(3)AD 是哪些三角形的边?C ∠是哪些三角形的角?【答案】(1)图中有:ABD ∆,ADC ∆,ADE ∆,EDC ∆,ACB ∆,共5个;(2)CDE ∆的边:CD ,CE ,DE ,角:C ∠,CDE ∠,DEC ∠;(3)AD 是ADB ∆,ADE ∆,ADC ∆的边;C ∠是ABC ∆,ADC ∆,DEC ∆的角.【分析】(1)分类找三角形,含AB 的,含AD (不含AB )的,含DE (不含AD )的三类即可;(2)根据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一一找出,利用三角形两边的夹角即可找出;(3)观察图形,找出含AD 的三角形,先找AD 左边的,再找AD 右边的即可,根据三角形内角的定义,角的两边是三角形的边,找到第三边,在∠C 的内部在线段看与角的两边是否相交即可解:(1)图中有:以AB 为边的三角形有∠ABD ,∠ABC ,以AD 为边的三角形有∠ADE ,∠ADC ,再以DE 为边三角形有∠DEC ,一共有5个三角形分别为ABD ∆,ABC ∆,ADC ∆,ADE ∆,EDC ∆;(2)CDE ∆的边:CD ,CE ,DE ,角:C ∠,CDE ∠,DEC ∠;(3)AD 是ADB ∆,ADE ∆,ADC ∆的边;C ∠是ABC ∆,ADC ∆,DEC ∆的角.【点拨】本题考查三角形的识别,三角形的基本要素,三角形个数,观察图形找出图中的三角形,三角形的组成,找以固定线段的三角形,和固定角的三角形,掌握利用分类思想找出所有的图形,三角形的边与角,共线段三角形以及共角三角形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以BD 为边的三角形有哪些?分别写出来;以∠1为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分别写出来.【分析】先根据BD 边找三角形,再根据∠1找三角形.解:以BD 为边的三角形有:∠BDC ,∠BDO ,以∠1为内角的三角形有:∠EOC ,∠ACD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边的概念,学会分类的方法找三角形是本题的解题关键.2.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若a ,b ,c 满足22()()0a b b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答案】ABC 的形状是等边三角形.【分析】利用平方数的非负性,求解a ,b ,c 的关系,进而判断ABC .解:∠22()()0a b b c -+-=,∠0a b -=,0b c -=∠a =b =c ,∠ 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拨】本题主要是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熟练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点,例如三边相等为等边三角形,含90︒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等,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1)∠ABC 中,∠A =30°,∠C =∠B ;(2)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答案】(1)锐角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分析】根据角的分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即可.解:(1)∠∠A =30°,∠C =∠B ,∠A +∠C +∠B =180°,∠∠C =∠B =75°,∠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2) ∠三个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2∠3,∠可求得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30°,60°,90°,∠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问题.类型二、与三角形有关线段??构成三角形条件??确定第三边取值范围3.判断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拼成三角形?为什么?(1)3cm 、8cm 、4cm ; (2)5cm 、6cm 、11cm ; (3)5cm 、6cm 、10cm ;【答案】(1)不能,因为3cm +4cm <8cm ;(2)不能,因为5cm +6cm =11cm ;(3)能,因为5cm +6cm >10cm【分析】略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三条线段a ,b ,c 能组成三角形吗?你是用什么方法判别的?【答案】三条线段a ,b ,c 能组成三角形,理由见分析【分析】只需要利用作图方法证明b a c b c -<<+即可.解:三条线段a ,b ,c 能组成三角形,理由如下:如图所示,根据线段的和差可知b a c b c -<<+,∠三条线段a ,b ,c 能组成三角形.【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线段的尺规作图,证明b a c b c -<<+是解题的关键.4.己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5和7,第三边的边长a .(1)求a 的取值范围;(2)若a 为整数,当a 为何值时,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大,最大值是多少?【答案】(1) 212a << (2)当11a =时,三角形的周长最大为23【分析】(1)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求解即可得到答案;(2)由(1)取最大值即可得到答案.(1)解: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7575a -<<+,即212a <<,∠a 的取值范围是212a <<;(2)解:由(1)知,a 的取值范围是212a <<,a 是整数,∠当11a =时,三角形的周长最大,此时周长为:571123++=,∠周长的最大值是23.【点拨】本题考查三角形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举一反三:【变式】已知:ABC 中,5AB =,21BC a =+,12AC =,求a 的范围.【答案】38a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列不等式求解即可.解:∠AB BC AC 、、是ABC 的三边,∠AC AB BC AC AB -<<+,即:a -<+<+12521125,解得:38a <<,故答案为:38a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不等式组;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及解不等式组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类型三、与三角形有关线段??三角形的高??作图??求值(等面积法)5.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点A ,点B ,点C 均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 画出ABC 中BC 边上的高AD ;(2) 直接写出ABC 的面积为___.【答案】(1)见分析 (2)8【分析】(1)结合网格图,直接利用三角形高线作法得出答案;(2)结合网格图,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得出答案.(1)解:如图所示:AD 即为所求;1【变式】如图:(1) 用三角尺分别作出锐角三角形ABC ,直角三角形DEF 和钝角三角形PQR 的各边上的高线.(2) 观察你所作的图形,比较三个三角形中三条高线的位置,与三角形的类型有什么关系?【分析】(1)根据三角形高的画法画图即可;(2)根据(1)所作图形进行求解即可.(1)解;如图所示,即为所求; (2)解:由(1)可知,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为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三角形外部.【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画三角形的高,三角形高线的交点,正确画出三角形的高是解题的关键.6.如图,,AD AE 分别是ABC 的中线和高,3cm AE =,26cm ABD S =△.求BC 和DC 的长.【答案】8cm BC =,4cm CD =ABD S =是ABC 的中线,得到解:由题意,得:BD AE ⋅4cm ,是ABC 的中线,12BD BC =∠4cm,28cm CD BC BD ===.【点拨】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高线和中线.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中线是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中点所连线段,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D BE ,分别是ABC 的高,若465AD BC AC ===,,,求BE 的长.2ABC S =分别是ABC 的高,1122ABC S BC AD AC =⨯=⨯45AD BC AC ===,,,462455BC BE ⨯==24BE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等面积法求解是解题的关键.7.如图,在ABC 中()2AB BC AC BC BC >=,,边上的中线AD 把ABC 的周长分成70和50两部分,求AC 和AB 的长.【答案】5636AC AB ==,【分析】先根据2AC BC =和三角形的中线列出方程求解,分类讨论7050AC CD AC CD +=+=①,②,注意答案是否满足条件,即是否满足题目给出的条件、是否满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设BD CD x ==,则24AC BC x ==,BC 边上的中线AD 把ABC 的周长分成70和50两部分,AB BC >,①当7050AC CD AB BD +=+=,时,470x x +=,解得:14x =,441456AC x ∴==⨯=,14BD CD ==,50501436AB BD ∴=-=-=,36AB ∴=,36286456BC AB AC +=+=>=,满足三边关系,5636AC AB ∴==,;②当5070AC CD AB BD +=+=,时,450x x +=,解得:10x =,441040AC x ∴==⨯=,10BD CD ∴==,70701060AB BD =-=-=,60AC BC AB +==,不满足三角形三边关系,所以舍去,5636AC AB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和三边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已知AD 、AE 分别是ABC 的高和中线9cm,12cm AB AC ==,15cm BC =,90BAC ∠=︒.试求:(1) ABE 的面积;(2) AD 的长度;(3) ACE △与ABE 的周长的差.2ACE △的周长-ABE 的周长)解:ABC 是直角三角形,2191254(cm )2ABC =⨯⨯,AE 是BC 上的中线,BE EC ∴=,ABE ACE S S ∆∆∴=,2127cm 2ABE ABC S S ∆∆∴=; )解:BAC ∠=,AD 是BC 1122AD BC ∴⋅=AB AC AD BC ⋅∴=)解:AE 是BC BE CE =,ACE 的周长-ABE 的周长和ABE 的周长差是3cm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熟练掌握相关的性质与公式是解决此题的关键.8.如图,ABC 中,90C ∠=︒,8cm AC ,6cm BC ,10cm AB =.若动点P 从点C 开始,按C →A →B →C 的路径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 .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1) 当t =___________时,CP 把ABC 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2) 当t =___________时,CP 把ABC 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3) 当t 为何值时,BCP 的面积为12?【答案】(1)6(2)6.5(3) 2或6.5秒先求出ABC的周长为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时,12cmBC+=速度即可求解;)根据中线的性质可知,点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进而求解即)分两种情况:∠P在AC1)ABC中,∠8cmAC,6cmBC,10cmAB,∠ABC的周长861024cm=++=,∠当CP把ABC的周长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时,点P在AB上,此时212t=,解得6t=.故答案为:6;)当点P在AB中点时,把ABC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此时213t=,解得 6.5t=.故答案为:6.5;)分两种情况:∠当P在AC∠BCP的面积16 2CP⨯⨯4CP=,24t=,t∠当P在AB∠BCP的面积=12=ABC面积的一半,∠P为AB中点,213t=, 6.5.故t为2或6.5秒时,BCP的面积为12.【点拨】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三角形的周长与面积,三角形的中线,难度适中.利用分【变式】已知ABC的面积为S,根据下列条件完成填空.图1图2图3(1) 1AM 是ABC 的边BC 上的中线,如图1,则1ACM 的面积为 (用含S 的式子表示,下同);2CM 是1ACM 的边1AM 上的中线,如图2,则2ACM △的面积为 ;3AM 是2ACM △的边2CM 上的中线,如图3,则3ACM △的面积为 ;…… )中的求解可得规律,利用规律即可求解.是ABC 的边上的中线,ABC 的面积为11122ACM ABC S S S ==; 2CM 是1ACM 的边AM 2, 12111244ACM ACM ABC S S S S ===;3AM 是2ACM △的边2CM 上的中线,如图3,231128ACM ACM S S S ==, 故答案为:12S ,14S ,1)解:∠112ACM SS =,211124ACM ACM S S S ==2312ACM ACM S S ==,以此类推,可得12n ACM S ⎛⎫= ⎪⎝⎭2022=2022ACM S故答案为:202212⎛⎫ ⎪【点拨】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中线的性质,熟记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三角形的面积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是9.如图,CE 是ABC 的角平分线,EF BC ∥,交AC 于点F ,已知64AFE ∠=︒,求FEC ∠的度数.【答案】32︒ ACB AFE ==∠是ABC 的角平分线,12BCE ACB =∠FEC BCE =∠本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变式】如图,点E 为直线AB 上一点,B ACB ∠=∠,BC 平分ACD ∠,求证:AB CD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求解即可.解:BC 平分ACD ∠,ACB BCD ∴∠=∠,B ACB ∠=∠,B BCD ∴∠=∠,∠AB CD ∥.【点拨】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熟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ABC 中,按要求画图:(1) BAC ∠的平分线AD ;(2) 画出ABC 中BC 边上的中线AE ;(3) 画出ABC 中AB 边上的高CF .【分析】(1)画出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D 即可;(2)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中线AE 即为所求;(3)过点C 作CF BA ⊥交BA 的延长线于F ,CF 即为ABC 中AB 边上的高.(1)解:如图,AD 即为所求;(2)解:如图,中线AE 即为所求;(3)解:如图,高CF 即为所求.【点拨】本题考查了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本作图方法.举一反三:【变式】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中:''';(1)画出ABC沿CB方向平移2个单位后的A B C'''的重叠部分面积为多少?(2)ABC与A B C重叠部分面积为'''即可;)根据题意画出ABC沿CB个单位后的A B C)正方形的边长为,根据图形进行求解即可.'''如图所示:解:(1)ABC沿CB方向平移2个单位后的A B C(2)∠正方形的边长为1,9.下列图形中哪些具有稳定性?【答案】(1)(4)(6)中的图形具有稳定性.【分析】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可直接进行求解.解:具有三角形稳定性的有(1)(4)(6).【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稳定性,熟练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1)下列图形中具有稳定性是;(只填图形序号)(2)对不具有稳定性的图形,请适当地添加线段,使之具有稳定性.【答案】(1)∠∠∠;(2)图见分析【分析】根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只要图形分割成了三角形,则具有稳定性.解:(1)具有稳定性的是∠∠∠三个.(2)如图所示:【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因此要使一些图形具有稳定的结构,往往通过连接辅助线转化为三角形而获得.【变式2】如图(1)扭动三角形木架,它的形状会改变吗?如图(2)扭动四边形木架,它的形状会改变吗?如图(3)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形状会改变吗?为什么?归纳:∠三角形木架的形状______,说明三角形具有______;∠四边形木架的形状______说明四边形没有______.【答案】图(1)扭动三角形木架,它的形状不会改变,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图(2)扭动四边形木架,它的形状会改变,四边形不稳定;图(3)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形状不会改变,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归纳:∠是三角形,稳定性;∠四边形,稳定性.【分析】∠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进行解答即可;∠根据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进行解答即可.解:图(1)扭动三角形木架,它的形状不会改变,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图(2)扭动四边形木架,它的形状会改变,四边形不稳定;图(3)斜钉一根木条的四边形木架的形状形状不会改变,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归纳:∠由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知,三角形木架的形状不会改变,这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故答案为:是三角形,稳定性;∠四边形木架的形状是四边形,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故答案为:四边形,稳定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比较简单.。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三角形同步串讲

【例4】△ABC中,∠1=∠2,G为AD的中点, BG交AC于点E,F为AB上一点, CF⊥AD于点H,下面判断正确的有( B )
① ∠A=30°,∠B=∠C。 ② ∠A:∠B:∠C=1:1:2。 ③ ∠A比∠B小20°,∠C比∠B小40°。
思考:一个三角形既是直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各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五.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 2. 3. 4.
5.
6.
复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 的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最长的边小于另外两边之和. 三角形任意一边的长度小于另外两边之和大 于另外两边之差. 知三边:一挑(最大边);二加(另两边);三比(比 最大边与另外两边的和.四断(是否三角形). 一边的长介于另外两边的和与粗之间.
内蒙古包头瑞星教育原创精品课件——版权所有
第三章 三角形
七年级(下册)
点→线(两点定线)→角(两线)→(面)图→体
学习几何 基本规律
一个图(三角形、四边形---)形的定义,性质,判定
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全等、相似、对称、位似----
第一单元:认识三角形
一.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表示方法
1. 2. 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 次相连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基本元素: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三角形 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点叫三角形的顶点; 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 角形的角;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为三 角形的基本元素(三三得九)。 三角形的表示:顶点为A,B,C的三角形表示 为△ABC,读作“三角形ABC”。符号“△” 表示三角形。三条边也可用每条边所对的顶 A 点对应的小写字母表示。
B
∠A+∠B=90°
4.1认识三角形(3)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课件+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

巩固提能
1.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 A )
A.∠1= ∠BAC
B.∠1= ∠ABC
C.∠1=∠BAC
D.∠1=∠ABC
2.如图,AE是△ABC的中线,点D是BE上一点.若BD=5,CD=9,则
CE的长为( C )
A.5
B.6
C.7
D.8
3. 如 图 ,AD 是 △ABC 的 中 线 ,AB=5,AC=3,△ABD 的 周 长 和
B.BD是△ABC的中线
C.AD=DC,BE=EC
D.AD=EC,DC=BE
2.如图,在△ABC中,∠B=67°,∠C=33°,AD是△ABC的角平分
40°
线,则∠CAD的度数为__________.
3.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21cm,AB=6cm,BC边上中线AD=
7cm
5cm,△ABD的周长为15cm,则AC的长为_________.
所以∠BOC=180°-(∠OBC+∠OCB)=180°-65°=115°.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A=n°,则∠BOC的度数为多少
(用含n的式子表示)?
解:因为∠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所以∠OBC+∠OCB= (∠ABC+∠ACB).
在 △OBC 中 , ∠ BOC=180°-( ∠ OBC+ ∠ OCB)=180°- (∠
=
×45°=22.5°.
因为DE∥BC,所以∠EDC=∠BCD=22.5°.
因为∠B+∠BDC+∠BCD=180°,
所以∠BDC=180°-70°-22.5°=87.5°.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4.3.2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如图,∠A=∠D,要使△ABC≌△DBC,还需要补充一个条件:
利用“角边角“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所以△BEC≌△CDA(AAS).
解:因为AD是△ABC的中线,所以BD=CD.
因为CF⊥AD,BE⊥AE,
所以∠CFD=∠BED=90°.
BED=CFD,
)
在△BDE和△CDF中,因为
BDE=CDF,
利用“角角边“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又因为OE⊥AB,OF⊥CB,所以∠OEB=∠OFB.
在△BAC和△EAD中,因为
如图,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AC∥DB,且AE=BF,那么△AEC≌△BFD的理由是(
所以CE=AD=5 cm,BE=CD,
所以△BDE≌△CDF(AAS).
利用“角边角“判定两三角形全等:
两角及其 夹边
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
或“ASA”).
几何语言:
在△ABC与△A'B'C'中,
∠=∠',
='',所以△ABC≌ △A'B'C' (
∠=∠',
ASA
).
1.〈厦门〉已知:如图,点B,F,C,E在一条直线上,∠A=
∠D,AC=DF,且AC∥DF.
试说明:△ABC≌△DEF.
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应用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并进行简单地推理.
如图,CE⊥AB,DF⊥AB,垂足分别为E,F,AC∥DB,且AE=BF,那么△AEC≌△BFD的理由是(
)
∠ACB=∠F
B.
所以△BEC≌△CDA(AAS).
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说明什么条件,简言
完整word版,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第四章知识点汇总(全)

第四章 三角形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三条重要线段 中线高线全等图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SSS三角形 SAS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ASAAASHL (适用于Rt Δ)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作三角形一、三角形概念1、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称为三角形,可以用符号“Δ”表示。
2、顶点是A 、B 、C 的三角形,记作“ΔABC ”,读作“三角形ABC ”。
3、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即边AB 、BC 、AC ,有时也用a ,b ,c 来表示,顶点A 所对的边BC 用a 表示,边AC 、AB 分别用b ,c 来表示;4、∠A 、∠B 、∠C 为ΔABC 的三个内角。
二、三角形中三边的关系1、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用字母可表示为a+b>c,a+c>b,b+c>a ;a-b<c,a-c<b,b-c<a 。
2、判断三条线段a,b,c 能否组成三角形:当两条较短线段之和大于最长线段时,则可以组成三角形。
3、确定第三边(未知边)的取值范围时,它的取值范围为大于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即.三、三角形中三角的关系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
2、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三类:(1)锐角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我们通常用“Rt Δ”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直角∠C 所对的边AB 称为直角三角表的斜边,其余两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钝角三角形:即有一个内角是钝角的三角形。
a b c a b -<<+3、判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主要看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
4、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乘积的一半。
四、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是指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北师大版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三角形 复习课件 (26PPT)

考点攻略
►考点一 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例 1 下列各组长度的线段为边,能构成三角形( D ) A.7 cm、5 cm、12 cm B.6 cm、8 cm、15 cm C.8 cm、4 cm、3 cm D.4 cm、5 cm、6 cm
[解析] 7+5=12;6+8=14<15;4+3=7<8;4+5 =9>6.
例 7 如图 3-4,山脚下有 A、B 两点,要测出 A,B 两 点的距离,在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 A、B 两点的点 O,连 接 AO 并延长到 D,使 AO=DO,连接 BO 并延长到 C,使 BO=CO,量得 CD=12 米,那么山脚 A、B 两点的距离为 _____1_2_米___.
图 3-4
图YK-2-4
[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可得△ABC≌△EDC,进而 AB=ED. 解: 根据题意,在△ABC 和△EDC 中,
∠ABC=∠EDC=90°, BC=DC, ∠1=∠2,
所以△ABC≌△EDC(ASA). 所以 AB=DE(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解:设腰长为 a,底边长为 b. 则由题意 2a+b=10.而 2a>b, ∴b+b<10,∴b<5. ∵a、b 为整数, 讨论当 b=4 时,则 a=3. 当 b=3 时,a=3.5(舍). 当 b=2 时,a=4. 当 b=1 时,a=4.5(舍). 所以三边长为 3,3,4 或 4,4,2.
►考点二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
解:(1)在△ABC 中, ∠BAC=180°-∠B-∠C =180°-44°-72° =64°; (2)因为 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所以∠CAD=12∠BAC=12×64°=32°. 在△ACD 中,∠ADC=180°-∠CAD-∠C =180°-32°-72°=7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知识点
汇总
一、三角形及其有关概念
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三角形的表示:三角形用符号“Δ”表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ΔABc”,读作“三角形ABc”。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作用: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两边时,可确定第三边的范围。
证明线段不等关系。
一般地,对于三角形的某一条边a来说,一定有|b-c|<a<b+c成立;反之,只有|b-c|<a<b+c成立,a、b、c 三条线段才能构成三角形;特殊地,如果已知线段a最大,只要满足b+c>a,那么a、b、c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如果已知线段a最小,只要满足|b-c|<a,那么这三条线段就能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的关系:
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底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三角形按角分类:
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把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又有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是两条直角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种重要线段:
三角形的中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交点在三角形的内
部。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定义: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三角形的高线:
定义: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
性质: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在它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线的交点是它的斜边的中点;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它的外部;
区别
相同
中线
平分对边
三条中线交于三角形内部
都是线段
都从顶点画出
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
角平分线
平分内角
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三角表内部
高线
垂直于对边
锐角三角形:三条高线都在三角形内部
直角三角形:其中两条恰好是直角边
二、图形的全等
全等图形: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性质:全等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及有关概念: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表示:
全等用符号“”表示,读作“全等于”。
如ABcDEF,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DEF”。
注意:记两个全等三角形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边边边: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边角: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角角边: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边角边: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注意: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边对应相等;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
用尺规做三角形“SAS”“ASA”“SSS”
题目: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b,c.
求作:ABc,使AB=c,Ac=b,Bc=a.
作法:
作线段AB=c;
以A为圆心b为半径作弧,
以B为圆心a为半径作弧与前弧相交于c;
连接Ac,B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题目二: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n,∠α.
求作:ABc,使∠A=∠α,AB=,Ac=n.
作法:
作∠A=∠α;
在AB上截取AB=,Ac=n;
连接B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三角形。
题目三: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α,∠β,线段.
求作:ABc,使∠A=∠α,∠B=∠β,AB=.
作法:
作线段AB=;
在AB的同旁作∠A=∠α,作∠B=∠β,
∠A与∠B的另一边相交于c。
则ABc就是所求作的图形。
作图题的一般步骤:
已知,即将条件具体化;
求作,即具体叙述所作图-+形应满足的条件;
分析,即寻找作图方法的途径;
作法,即根据分析所得的作图方法,作出正式图形,并依次叙述作图过程;
证明,即验证所作图形的正确性。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全等三角形,或构造出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把较难测量或无法测量的距离转化成已知线段或较容易测量的线
段的长度,从而得到被测距离。
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先明确实际问题应该用哪些几何知道解决;
根据实际问题抽象出几何图形;
结合图形和题意分析已知条件;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