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骨病变诊断详述
头颅CT的简读
![头颅CT的简读](https://img.taocdn.com/s3/m/742c67ad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04.png)
常见的颅内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等。CT扫描可以观察到脑膜增厚、脑实质病变 等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颅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颅骨病变
总结词
颅骨病变是指发生在颅骨上的疾病, 如颅骨骨折、颅骨肿瘤等。
详细描述
颅骨病变可导致头痛、呕吐、视力障 碍等症状。CT扫描可以观察到颅骨的 形态和结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颅 骨病变具有指导意义。
头颅CT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 果和随访病情,对于脑部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02
头颅CT扫描技术
扫描前的准备
患者准备
确保患者无金属饰品、义齿等物 品,以免干扰CT扫描结果。
病史了解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药物史等 ,以便在扫描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 。
签署知情同意书
确保患者或家属了解CT扫描的相关 风险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 书。
出诊断结论。
读片中的注意事项与误区
避免主观臆断
在读片过程中,应避免主观臆断,应客观地分析图像中的信息。
注意图像细节
在读片过程中,应注意图像的细节,如病变的边缘、密度和增强表 现等,这些细节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
避免过度解读
在读片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解读,对于不确定的病变,应结合临床 资料和后续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04
头颅CT的读片技巧与注 意事项
读片前的准备
了解患者病史
在开始读片前,应仔细了解患者 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便更好
地理解CT图像。
确定扫描范围
根据临床需求,确定CT扫描的范 围,以便获取到病变部位和周围
结构的完整图像。
熟悉正常解剖结构
熟悉头颅的正常解剖结构,以便 在CT图像中准确识别异常病变。
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
![颅脑常见病变的CT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d6af25b13c1ec5da51e27089.png)
病例一
中毒
CO中毒脑损伤的发病机理:
CO吸入人体进入血液后,迅速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 蛋白(HBCO),HBCO不仅不能携带氧,而且还影响氧合血红蛋 白的解离,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阻碍氧的释放和传递,导 致机体内形成低氧血症,引起组织缺氧。在人体各种组织中, 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往往首先受累,尤以基底节最为明显 。急性CO中毒导致脑缺氧后,脑部血管先发生痉挛,而后扩张, 渗透性增加而诱发脑细胞内水肿。由于缺氧和脑水肿后的脑 血液循环障碍,可造成小血管内血栓形成,缺血性坏死,软化或 广泛的脱髓鞘病变。
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8-12岁及40-60岁,无 性别差异。
常因肿瘤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后就诊发现,临 床症状依其原发部位、发展方向而定,常表现在颅内压增高、 视觉障碍及内分泌症状。当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时引起 视觉障碍,压迫第三脑室、室问孔时造成脑积水,向下压迫垂 体时产生内分泌症状。
部颅骨内板下间隙增宽,脑室系统扩张。
病例四
男,10岁,外伤1天 左侧颞顶枕叶见不规则脑沟回样钙化,局部脑沟增宽加深,
蛛网膜下腔增宽。 Sturge-Weber综合征
Sturge-Weber综合征
又称颜面部血管瘤--青光眼综合征、皮肤--软脑膜血管瘤病 等,系由于胚胎发育6周时血管系统发育不良,影响到脑、骨 膜、皮肤的血管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三方面:
头昏,无恶心呕吐,无四肢抽搐。就诊于云阳县人民医院就 诊,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包块伴局部骨折缺损,今
为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门诊以“左侧额顶部颅骨病变”
收入。
病例九
患者女,27岁 主诉:G1P0孕35周先兆早产(双胎),嗜睡、失语3h。 主要表现:剖宫产术后1天血压升高,头痛,测血压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与诊断描述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与诊断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9a7763bdbb4cf7ec4afed0bb.png)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https://img.taocdn.com/s3/m/a374e40802020740be1e9b65.png)
颅脑正常影像学表现1.颅骨平片正常颅骨平片表现,因个体、性别和年龄而异。
颅板分内板、外板和板障。
内、外板呈高密度线形影,板障居中,密度较低。
颅板厚度因年龄和部位而不同。
颅缝包括冠状缝、矢状缝和人字缝,呈锯齿形透亮影。
颅缝内可有缝间骨。
侧位上可显示蝶鞍的形态、大小及结构。
其正常前后径平均11.5mm,深径平均9.5mm,形状分为椭圆形、扁平形和圆形。
后前位上,内耳道显示在眼眶内,两侧对称,宽径不超过10mm,两侧相差不超过0.5mm。
生理性钙化主要有松果体、大脑镰、床突间韧带和脉络膜丛等部位钙化。
生理性钙化的移位仅对颅内占位病变起提示作用。
2.脑DSA颈内动脉经颅底人颅后,先后发出眼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终支为大脑前、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极动脉、胼缘动脉、胼周动脉等;大脑中动脉主要分支依次是额顶升支、顶后支、角回支和颞后支等。
这些分支血管多相互重叠,结合正侧位造影片容易辨认。
正常脑动脉走行迂曲、自然,由近及远逐渐分支、变细,管壁光滑,分布均匀,各分支走行较为恒定。
3.脑CT(1)颅骨及空腔:颅骨为高密度,颅底层面可见低密度的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等。
鼻窦及乳突内气体呈低密度。
(2)脑实质:分大脑额、颞、顶、枕叶及小脑、脑干。
皮质密度略高于髓质,分界清楚。
大脑深部的灰质核团密度与皮质相近,在髓质的对比下显示清楚。
尾状核头部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体部沿丘脑和侧脑室体部之间向后下走行。
丘脑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
豆状核位于尾状核与丘脑的外侧,呈楔形,自内而外分为苍白球和壳核。
苍白球可钙化,呈高密度。
豆状核外侧近岛叶皮层下的带状灰质为屏状核。
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内囊,分为前肢、膝部和后肢。
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的带状白质结构为外囊。
(3)脑室系统:包括双侧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内含脑脊液,为均匀水样低密度。
双侧侧脑室对称,分为体部、三角部和前角、后角、下角。
(4)蛛网膜下腔:包括脑沟、脑裂和脑池,充以脑脊液,呈均匀水样低密度。
30种颅脑疾病MR诊断经典总结
![30种颅脑疾病MR诊断经典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35aaa4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59.png)
30种颅脑疾病MR诊断经典总结正常脑MRI——正常脑组织在MRI像上,灰⽩质界限清楚,在T1WI上⽩质信号⾼于灰质,在T2WI上灰质信号⾼于⽩质,各脑叶,脑沟,脑裂,脑池及脑室形态⾃然,⽆变形及增⼤或缩⼩,各中线结构居中。
脑⾎管疾病——脑梗死MRI平扫缺⾎性脑梗死表现为⽚状或扇形长T1长T2信号,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占位效应,出⾎性梗死则表现为病变区内含合并短T1信号,增强扫描梗死早期可见病变区内动脉强化影象,亚急性期则出现脑回样强化,陈旧性梗死⼀般⽆强化,腔隙性梗死则表现为⼩斑点样长T1长T2信号,⼀般⽆需要做增强扫描。
病例1:缺⾎性梗死脑梗死的部位,形态,平扫信号特点及增强扫描所见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积梗死合并脑⽔肿或脑肿胀时可产⽣显著的占位效应,甚⾄可以引起中线移位,不可误认为脑肿瘤。
病例2:出⾎性脑梗死出⾎性梗死是在缺⾎性梗死基础上因在灌注发⽣的梗死区内出⾎,因此,其主要MRI表现为在⽚状长T1长T2信号中出现出⾎信号,其内的出⾎信号在急性出⾎⼀般为短T1短T2信号,亚急性期出⾎为短T1长T2信号。
病例3: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为深部脑组织的⼩⾯积梗死,好发部位为基底节,丘脑,脑⼲,⼩脑及脑室旁⽩质区。
应写清病灶的部位,⼤⼩,数⽬,鉴别诊断时应注意与脑⾎管周围腔隙相鉴别。
颅内出⾎颅内出⾎在MRI检查中除具有CT的⼀般形态学表现外,主要表现为出⾎信号的不同,在出⾎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现⾼信号,T1WI呈现低信号或中⼼呈现低信号,周边⾼信号,T2WI呈现低或极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和T2WI均表现为周边⾼信号,中⼼低信号;慢性期T1WI和T2WI均为⾼信号,T2WI⾼信号周围可见含铁⾎黄素沉积的⿊边;残腔期T1WI呈现低信号,T2WI呈现极低信号。
脑出⾎周围⽔肿呈现长T1长T2信号,有⼀点需要说明,在疾病分类上⼤多数作者将硬膜下,硬膜外及蛛⽹膜下腔出⾎分在脑外伤中,本书之所以将这些疾病归⼊颅内出⾎⼀并讨论,主要考虑到各种颅内出⾎在MRI信号演变⽅⾯有共同规律。
CT检查报告单头颅
![CT检查报告单头颅](https://img.taocdn.com/s3/m/72febe54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f.png)
CT检查报告单头颅头颅CT检查报告患者信息:性别:男年龄:40岁检查日期:2024年1月1日临床症状:本次检查患者因头痛、眩晕和视力模糊等症状就诊。
过去没有类似的症状,无外伤史。
无明显的其他疾病史。
检查方法:头颅CT扫描,使用64层螺旋CT进行检查。
扫描方式为层厚5mm,间隔5mm。
检查结果:脑干和脑回正常,颅骨未见明显异常。
以下是具体的检查结果:1.头颅结构:-颅骨: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现颅内骨折线索。
-颅底:未见异常充盈缺损,基底池未见明显异常。
-窦道:未见明显异常,洞房副窦通畅。
2.脑部结构:-大脑半球:形态、密度均匀,对比剂未见明显强化或病变。
脑室大小和形态未见明显异常。
-小脑:大小、密度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脑干:形态正常,未见明显异常。
-第四脑室:大小适中,形态正常。
-脑池:脑池通畅,未见明显异常。
3.血管影像:-颅内动脉:未见明显异常,脑血管通畅。
-颅内静脉:未见明显异常,静脉系统通畅。
-血管壁:未见明显钙化或脂肪沉积。
4.颅内软组织:-脑实质:未见明显强化或异常密度区域。
未见占位性病变。
-海马体:大小及形态正常,无异常信号。
诊断意见:1.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排除颅内结构病变的可能性。
2.根据临床症状,可能是原发于头部其他部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意见与建议:患者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头部疾病有关,并非来自颅内结构异常。
建议进一步检查以下内容以明确诊断:-颈椎CT或MRI:排除颈椎相关病变,如椎动脉供血不足等。
-视力检查:排除眼部疾病导致的视力模糊。
-全面体检:排除慢性疾病、代谢紊乱或药物不良反应等其他可能。
注意事项:1.本次检查只对颅内结构进行了评估,未对其他头部病变进行检查。
2.仅依据CT图像进行诊断报告,最终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脑部影像诊断学 pdf
![脑部影像诊断学 pdf](https://img.taocdn.com/s3/m/5ab2fed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d.png)
脑部影像诊断学pdf以下是对脑部影像诊断学的简要概述,仅供参考:脑部影像诊断学PDF一、颅骨影像诊断颅骨是头部的保护结构,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颅骨的形态、密度和骨折情况。
常见的颅骨病变包括颅骨肿瘤、骨髓炎、颅骨骨折等。
颅骨影像诊断常用X线平片和CT检查,通过观察颅骨的形态、密度和骨折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二、脑实质影像诊断脑实质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实质的形态、密度和结构。
常见的脑实质病变包括脑肿瘤、脑血管病变、脑炎等。
脑实质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实质的形态、密度和结构,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三、脑室影像诊断脑室是脑内部的空腔,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常见的脑室病变包括脑室扩大、脑室肿瘤等。
脑室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四、脑池影像诊断脑池是脑内部的一系列间隙,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池的形态、大小和位置。
常见的脑池病变包括脑池炎、脑池肿瘤等。
脑池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池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五、脑膜影像诊断脑膜是覆盖在脑表面的薄膜,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膜的形态、密度和增厚情况。
常见的脑膜病变包括脑膜炎、脑膜肿瘤等。
脑膜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膜的形态、密度和增厚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六、头皮影像诊断头皮是头部的皮肤层,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头皮的形态、密度和病变情况。
常见的头皮病变包括头皮肿瘤、头皮感染等。
头皮影像诊断常用X线平片和CT检查,通过观察头皮的形态、密度和病变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七、脑血液循环和血管病变影像诊断脑血液循环是维持脑功能的重要环节,其影像诊断主要关注脑血管的形态、密度和血流情况。
常见的脑血管病变包括脑血管狭窄、脑血管畸形等。
脑血液循环和血管病变影像诊断常用MRI和CT检查,通过观察脑血管的形态、密度和血流情况,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颅脑基本病变的CT诊断PPT课件
![颅脑基本病变的CT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8291603968011ca2009103.png)
1
颅脑基本病变的CT诊断
2
头颅CT基本解剖
3
第二层蝶鞍层面
4
第三层鞍上池层面
5
第四层三脑室下部层面
6
第五层三脑室上部层面
7
第六层侧脑室体部层面
8
第七层侧脑室顶部层面
9
第八层大脑皮质下部层面
10
第九பைடு நூலகம்大脑皮质上部层面
11
颅脑损伤
12
头皮和颅骨损伤
头皮损伤(scalp injury)
1. 脑白质的推压征 2. 脑室系统变形 3. 皮层静脉内移(增强扫描) 4.中线结构移位而没有其他占位病变征象 5. 脑灰白质结合部远离颅骨内板
36
subacute
37
subacute 38
Isodense subacute hemorrhage ingression of subcortex vein in contrast scan
24
a.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
(1)均匀一致的高密度(70-80Hu),范围广 (2)血肿常呈新月形(crescent)或“3”形 (3)脑室受压变形 (4)中线结构多向对侧移位 (5)常不伴有骨折 (6)血肿可位于天幕、大脑镰与脑实质间
25
急性硬膜下血肿不典型CT表现:
1、血肿密度不均匀 2、血肿呈梭形 3、同侧脑室扩大
15
Comminuted and depressed fracture 16
depressed fracture
17
脑外血肿、积液和积气
18
19
一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血肿位于硬脑膜和颅骨内板之间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和诊断描述
![颅脑各病变MRI表现和诊断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1ea48863c850ad02de80412b.png)
颅内及脊髓各病变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A VM(属脑血管畸形):平扫:见毛线团状(或蜂窝状血管流空影),(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无明显占位征象,与血管(大脑前或中或后动脉)关系密切,边界欠清晰,形态欠规则,团块状边缘于FLAIR呈高信号。
MRA:见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引流静脉及静脉窦。
椎管内血管畸形:平扫:双侧上颈段脊髓增粗,内部可见排列紊乱异常流空血管团。
由双侧椎动脉颅内、颅外分支供血。
增强扫描:畸形血管团明显强化,清晰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平扫:见片状(于T1WI呈低信号(或无信号)且于T2WI上呈高信号)或(长T1长T2信号),(Ⅰ级周边见片状稍长T1稍长T2信号、Ⅱ级周边见片状长T1长T2信号),(Ⅰ级未见明显占位征象;Ⅱ级轻度占位征象,周围组织见稍受压)。
诊断要点:1)肿瘤直接造成的信号强度及占位征象。
2)Ⅰ、Ⅱ级坏死囊变少,占位效应轻,强化程度低。
3)Ⅲ、Ⅳ级信号多不均匀,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4)小脑星形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半球,囊肿有瘤,瘤中有囊,坏死囊变多见,占位效应重,强化明显。
(分级主要依据累及范围,形态,钙化、坏死程度,占位效应,主要根据DWI扩散程度)。
少突胶质细胞瘤:平扫:见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周边见小片状长T1长T2信号,轻度占位效应(Ⅰ级)、占位征象重(Ⅱ级)。
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1)多发于幕上半球。
2)钙化少,水肿重,囊变,出血,强化明显。
3)多见于成年人。
鉴别:星形、钙化性脑膜瘤、室管膜瘤、钙化性A VM、海绵状血管瘤、结核球。
室管膜肿瘤:第四脑室多见。
平扫:于第几…..脑室(侧脑室、或脑池、或脑实质)见斑片状异常信号灶,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T2WI呈高信号(为主),内见多个片状长T1长T2信号区(囊变)。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09c1850c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e.png)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各位尊敬的患者:您好!感谢您选择我们医院进行颅脑CT检查,以下是对您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的报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一、检查目的和方法颅脑CT检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和脑部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头颅和脑部的解剖结构及异常情况。
在本次检查中,我们采用了X光技术配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横断面的图像呈现,以提供关于头颅和脑部内部结构的信息。
二、检查结果详解1. 颅骨:颅骨结构正常,未见明显骨折、骨质改变、畸形等异常。
2. 脑组织:脑组织密度均匀,脑沟回纹理清晰,脑室形态正常。
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占位性病变。
脑实质区域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血管分布正常。
3. 脑出血:脑内未见明显出血灶。
4. 脑梗塞:脑血管通畅,未见明显缺血梗塞灶。
5. 大脑卒中:脑血管通畅,未见卒中区域。
6. 脑肿瘤:脑组织未见明显肿块,脑实质区域无占位性病变。
7. 脑脊液:脑脊液分布正常,未发现异常聚集。
8. 颅内结构:脑膨出、脑疝等压迫征象阴性。
三、检查结果分析根据CT检查结果,您的头颅和脑部结构没有明显异常,表明您的颅脑功能正常。
同时,也未发现卒中、颅内疾病等病变,是一个良好的结果。
CT检查无创、简便、快速,能够为医生提供有关头颅和脑部的详细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总体情况综合分析,由专业医生进一步解读,了解病情。
2. 检查结果只是客观反映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态,并不排除您存在其他疾病或隐患的可能性。
如有任何不适症状或持续的临床疑点,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3. 在检查中,我们竭力做到了精确细致,但仍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若有疑问或不满意之处,您可以随时向医院进行反馈以便进一步处理。
五、总结与建议综合上述检查结果,您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
颅脑CT检查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仍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
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f6a233bdf18583d048645947.png)
枕骨鳞部。皮样囊肿:更常见于前部和中线
额骨皮样囊肿
二者都起于板障,骨侵蚀外板多 于内板,有扇贝样的外板,边缘 硬化
平扫CT 表皮样囊肿和皮样囊肿:透光病灶 钙化罕见 板障膨胀,内外板变薄 增强CT 常见薄层、微弱的边缘强化
颅骨皮样囊肿
鞍区软骨肉瘤
岩枕裂软骨肉瘤
斜坡脊索瘤图解
好发年龄:30-50岁
好发部位:蝶枕软骨 结合处,以斜坡为中 心
破坏性的肿瘤侵蚀了 蝶骨和枕骨底部
骨质碎片特征性的悬 浮在肿瘤实质内
位于斜坡的中线破坏性病变 CT可见病变内破坏的骨碎片
平扫CT:蝶骨占位性病变, 伴有骨质破坏和肿瘤内高密 度灶 增强CT:显示不均匀强化, 伴有肿瘤内囊性坏死区
额骨骨瘤
颅骨的恶性肿瘤或肿瘤样病变
❖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 Ewing肉瘤 ❖ 骨肉瘤 ❖ 骨髓瘤 ❖ 颅骨转移瘤
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
定义:任何系统都可出现的郎格罕细胞增殖 形成肉芽肿。受累的严重程度与年龄成反 转关系;50%LCH病例为单骨性
高峰年龄:1岁(单发),2—5岁(多发) 发病部位:以额骨、顶骨多见,其次为枕骨
肿瘤增大后侵犯下方的鼻咽 部、上方的海绵窦和蝶鞍、 侧方的颈静脉孔和蝶鞍 后方的基底动脉和脑干、前 方的蝶骨体、蝶窦和筛窦
斜 坡 脊 索 瘤
斜 坡 脊 索 瘤
1.T1加权像信号不定, 一般为略低信号,有 时可见局灶性高信号 2.T2加权像为典型的 高信号 2.矢状面显示脑桥前部 呈指压状改变
两 例 脊 索 瘤 的 不 同 表 现
枕骨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瘤
❖ 最多见于颅面骨,仅含有骨组织 ❖ 分为致密型、松质型、混合型 ❖ 在平片及CT上,致密型表现为半球形、分叶
颅骨病变的分类和影像表现
![颅骨病变的分类和影像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59e7b0633687e21ae45a916.png)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颅骨骨
化纤维瘤
• 影像学表现: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颅骨骨
CT:膨胀性骨质破坏,多数为密度不均的多房性囊性肿块化,纤少数维为瘤致
密骨化性团块,边缘骨壳形成。肿块内可见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区、 网状纤维性分隔及骨性分隔。
A.男性,46岁。右侧额骨板障内见骨质膨胀性破坏,其内密度不均匀,中心 呈磨玻璃样改变,周围可见不规则低密区,病灶未跨越颅缝。B.右侧颞骨骨质膨胀性 破坏,以外板破坏明显,其内密度不均匀,可见点片状钙化
一 良性继发性颅骨肿瘤 板障内上皮
样及皮样瘤
• 青壮年,颅骨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主要位于中线周围,以 额骨顶骨多见,源于异位的外胚叶组织。
• CT表现为病灶区板障局限性增宽,内外板膨出、菲薄或消 失,缺损骨边缘清楚。病灶常有完整的包膜,CT值高低不 等,可为脂肪密度至软组织密度,增强后无明显强化。CT 值常在-70—120HU之间
• 恶性
• 成骨细胞瘤(成骨肉瘤)、纤维肉瘤、软骨肉瘤等
• 良性
• 脑膜瘤,颈静脉球瘤等
• 恶性
• 骨髓瘤、转移癌等
继发性颅骨肿瘤
一 良性原发性颅骨肿瘤
• 骨瘤是成骨性良性肿瘤,占骨良性肿瘤的8%。颅多见骨于骨膜瘤内
化骨的骨骼,以11-30岁最多,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颅骨 外板; • 一般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可分为致密型和疏松型
• 好发于青年人,病程缓慢,但生长活跃,疼痛和肿 块是最常见的主诉。
• X线多见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X 线及CT 检查以
病灶外围可见薄壳样钙化为特征。
右侧额骨肉瘤
病史:男性,30岁。右额部包块逐渐性长大伴疼痛2月 入院。 查体:右额部包块2.5cmx2.0cmx2.0cm,质中,界欠 清/固定,表面皮肤未见破损。
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颅骨骨折、脑挫裂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85a9a15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b.png)
双侧额叶大片低密度区 ,双侧侧脑室脑室前角 受压变小
双侧额叶、左颞叶广泛低密 度区,两侧额叶见多发小出 血灶,左颞叶见血肿形成, 左侧脑室受压变窄,局部脑 沟消失,中线结构向右侧伤的首选方法 • 颅骨骨折不在于骨折本身,而在于骨折所引起的
脑膜、脑、血管和神经的损伤 • 脑挫裂伤有颅内高压、局灶性脑损伤的症状体征 • 好发于着力点或对冲部位,额颞极下 • CT:局部低密度水肿中散在点片状出血灶 • MRI: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 • 出血期不同,信号不同
右侧颅骨骨折。骨折延伸到了右侧人字缝,造成颅缝分离。
蛛网膜颗粒压迹
颅骨内板局限性凹陷,颅板光滑、无骨质破坏、硬化边
脑挫裂伤(cerebral contusion and laceration)
• 概念:脑实质损伤而软脑膜仍完整者称为脑挫伤 ,而脑实质损伤伴软脑膜撕裂称为脑裂伤,二者 常同时存在,故合称脑挫裂伤。
线性骨折:显示为僵硬线条状低密度影,常伴有 帽状腱膜下血肿或骨膜下血肿,颅内常合并硬膜外 血肿;
凹陷骨折:呈圆锥状凹入,骨片移至颅内,常刺 破硬脑膜造成局部出血,形成血肿可压迫脑组织。
影像学表现
颅底骨折常累及颅底孔道,从而损伤通过的神经 血管,并可发生鼻窦黏膜增厚、窦腔积血,前中颅 底骨折多见。可出现脑脊液鼻漏、耳漏、“熊猫眼 ”征、鼻出血和颅神经损伤等临床症状。
CT检查时应根据临床表现,重点观察以免遗漏病 变。三维重组则立体显示了骨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有利于手术治疗
影像学表现
• X线表现: 可发现颅盖部的骨折,但其分辨力低,图像为
重叠影像,对细微骨折显示困难。
• MR表现: 主要用于评估并发症,并非用于急性期检查。
线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
舟状头诊断标准
![舟状头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4b6a82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d.png)
舟状头诊断标准
舟状头,也被称为颅缝骨化症,是一种罕见的颅骨发育异常。
其特征是头部形状异常,前后径增加,而左右径减小,形似船只。
这种病症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
以下是舟状头的诊断标准:
1. 头部形状异常:头部形状呈现出明显的舟状,即前后径增加,左右径减小。
这种形状异常是诊断舟状头的主要依据。
2. 颅骨骨化异常:颅骨骨化异常是舟状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颅骨的骨缝过早闭合,导致颅骨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进一步加剧了头部形状的异常。
3. 伴随症状:舟状头患者可能会出现其他相关症状,如视力问题、癫痫发作、智能发育迟缓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可能提示舟状头的存在。
4. 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其他成员患有舟状头,则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倾向。
家
族史是诊断舟状头的重要参考因素。
5. 医学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CT或MRI等医学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颅骨的异常形态和骨缝的闭合情况,从而进一步确认舟状头的诊断。
以上是舟状头的诊断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舟状头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各项因素。
若怀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患有舟状头,请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CT诊断报告模板 头颅
![CT诊断报告模板 头颅](https://img.taocdn.com/s3/m/cc09e1275727a5e9856a615b.png)
《CT诊断报告模板》--头颅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各脑室、脑池大小形态显示正常,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异常。
脑外伤(颅脑损伤):1.左/右侧额/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双凸状/梭形高密度区,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双侧额/颞/顶部颅骨线性骨折,余脑内未见异常。
2硬膜下血肿(分急性和慢性,急性为高密度,亚急性为等密度,慢性为低密度。
)双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可见一新月状高、低或等密度,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脑室受压变形,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骨窗条件下可见/未见骨折线,余脑内未见异常。
3脑挫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脑室可受压变形或移位,但中线结构多无移位。
余脑室脑池系统显示形态正常。
颅骨无明确骨折。
4脑挫裂伤脑实质内见不规则低密度区,中间伴有不规则高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脑室脑池系统显示正常或变小。
颅骨无明确骨折或伴有骨折。
颅内占位性病变1单发和多发占位(1)单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混合密度,中间可见囊状低密度或不规则钙化周边伴有低密度,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向对侧移位,增强后病变呈不规则强化或明显增化,颅骨骨质无变化。
多见于胶质瘤。
水肿范围大病变小多见于转移瘤或3-4级胶质瘤,转移瘤多见于脑皮层(质)区。
(2)多发占位脑实质区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混合密度或高密度,周围大片水肿带明显,病灶与水肿成反比,增强扫描后见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及小结节状强化,周围水肿无强化,中线结构向左/右侧偏移。
多见于转移瘤。
脑囊虫脑实质内可见多发圆形低密度区/高密度钙化,增强扫描无强化/小结节状环形强化,并见环内头节,可有灶周水肿,脑室、池显示正常,中线无移位。
蛛网膜囊肿脑裂、脑池扩大,其内充满液体与脑脊液密度一致,边界清晰,局部脑组织可推压移位,可有局部颅骨受压变薄,增强扫描无强化,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中线结构无移位。
颅骨透照试验
![颅骨透照试验](https://img.taocdn.com/s3/m/8780efa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9.png)
颅骨透照试验颅骨透照试验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和评估颅骨和颅脑的疾病、损伤和异常。
该检查利用X射线穿透组织的原理,通过拍摄颅骨透射图像来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头颅结构和可能的异常。
本文将对颅骨透照试验的原理、应用、优势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颅骨透照试验基于X射线技术,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检查方法。
在该检查中,患者会被要求躺平,将头部放置在X射线机和检查台之间的特定位置。
X射线机从一侧向头部发射X 射线,并通过接受器从另一侧接收X射线。
接受器会将接收到的X射线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生成颅骨透射图像。
颅骨透照试验主要用于评估头颅的结构和异常,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相关疾病。
它可以显示颅骨的大小、形状和结构,包括颅骨的骨质密度、骨缺损、骨折和颅内损伤等。
此外,它还可以观察和评估颅骨与颅脑的关系,检查颅骨下的脑组织有无异常压迫或肿瘤。
通过颅骨透射图像,医生可以了解头颅的整体状态,并进一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颅骨透照试验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该检查无创、无痛,对患者没有任何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感。
其次,它提供了快速和准确的颅骨结构图像,为医生提供了更详细和全面的参考。
此外,颅骨透照试验是一种相对低成本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医疗机构和患者。
最后,由于其简便性和易操作性,颅骨透照试验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患者,包括儿童和老年人。
然而,颅骨透照试验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由于使用X射线技术,检查前需要告知患者有关辐射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对于孕妇和怀孕可能性的女性,应避免该检查,以防止辐射对胎儿的潜在危害。
其次,由于颅骨透照试验只能提供颅骨的结构信息,对于一些颅内病变,如脑肿瘤和颅脑损伤等,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扫描和MRI等,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颅骨透照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和诊断颅骨和颅脑的疾病和异常。
它通过X射线技术拍摄颅骨透射图像,为医生提供了颅骨结构和颅骨与颅脑的关系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颅骨病变诊断详述
*导读:头颅骨病变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在X线平片上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的骨溶解,颅骨破坏从虫蚀样改变直至巨大缺损或呈穿凿样改变,形状不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缺损,边缘锯齿状。
初发或进展病灶边界模糊,且常见颅压增高,骨缝裂开或交通性脑积水,可伴有头痛。
但于恢复期,骨质在于边缘逐渐清晰,出现硬化带,骨质密度不均,骨缺损逐渐变小,最后完全修复不留痕迹。
颅骨骨折:颅骨骨折的重要性不在于颅骨骨折本身,而在于颅腔内容的并发损伤。
按骨折形状分类为:线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儿童生长性骨折。
凹陷或粉碎骨折的骨折片,既可损伤脑膜及脑又可损伤脑血管和颅神经。
颅骨骨折约占颅脑损伤的15-20%,可发生于颅骨任何部位,以顶骨最多,额骨次之,颞骨和枕骨又次之。
一般骨折线不跨过颅缝,如暴力过大,亦可波及邻骨。
头颅正侧位可确诊。
由于骨折形态不同,其治疗及预后亦各不相同。
颅骨增生:多表现为颅骨和(或)厚度增加,分为弥漫性和局限性两种。
弥漫性颅骨增生常见于系统性疾病如畸形性骨炎、石骨症、肾性佝偻病、肢端肥大症和地中海贫血。
局限性颅骨增生多由局部骨质病变引起或继发于邻近病变的刺激如脑膜瘤、骨瘤、骨
肉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慢性骨髓炎和陈旧性骨折等。
穿凿样改变颅骨破坏:多发性骨髓瘤骨骼X线检查可见多发性溶骨性穿凿样骨质缺损区或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
巨大颅骨缺损:颅骨缺损,大都因开放性颅脑损伤或火器性穿透伤所致,部分病人是因手术减压或有病颅骨切除而残留骨缺损。
近年来由于对重型颅脑损伤脑压较高的病例,盛行去骨瓣减压之法,因而人为的巨大颅骨缺损亦为数不少,实际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是无需施行大骨瓣减压术的,大多是在手术时创促中作出的决定,不无欠妥之处。
可试用钙剂及维生素D治疗。
面部畸形严重的可切除突出部,以达到整容的目的。
一般认为,病变引起的视力受损是由于视神经孔狭窄压迫视神经造成的。
所以如果骨纤维异常增生综合征位于眶部,应该早期切除,并进行视神经管减压,可以有效预防视力减退,并且手术造成神经系统受损的危险并不大。
如果已经出现视力受损,更应该早期手术进行视神经减压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头颅骨病变的诊断,头颅骨病变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头颅骨病变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