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

合集下载

《书愤》的教学教案

《书愤》的教学教案

《书愤》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的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书愤》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把握《书愤》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深入理解作者的愤世嫉俗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书愤》,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收集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

(3)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问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书愤》,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书愤》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书愤》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愤世嫉俗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书愤》的情感体验,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背诵《书愤》,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书愤》的鉴赏文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汪曾祺和他的文学成就。

2.理解文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

3.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增强文学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方法1.讲授和学生自主阅读结合。

2.小组讨论和展示。

3.写作指导和点评。

五、教学内容1. 作者简介汪曾祺是一位中国当代文学大师,具有丰富的文学成就,作品涵盖小说、随笔、书信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文人的文人”。

2. 文章概述《书愤》是汪曾祺的一篇散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对书的热爱和书中所包含的智慧、道理等。

文章情感深沉,思想深刻,意蕴丰富,推陈出新,是一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散文。

3. 主题分析文章主题突出,通过对“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精神世界中的追求和思考,同时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时代的洞察。

在文化与时代、传统与创新的矛盾中,作者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表达对时代中浮躁和灵魂贫乏的批判和警醒。

4. 篇章结构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环保袋的丢弃为引子,引出作者对于书的热爱;第二部分通过对书的种类和现状的描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通过对书的起源和历史的追溯,呼吁人们借鉴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历史经验;第四部分则归纳了作者的思考和对社会的警示。

5. 语言表达作者语言生动、犀利,充满感染力,既有积极向上的表达,也有对当代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

其中,描写作者在书店寻找书籍时的场景形象丰富,如“书店,小小的,卖书的,靠近咖啡馆,闻得到咖啡的味道”的描写极具想象力。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引入文章主题,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书的看法。

2. 学生阅读每个小组分配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抓住文章主题,理清篇章结构。

3. 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集体讨论,就文章主题、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讨论,准备讲解。

4. 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这首古诗。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中的主要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中的情感,培养对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2.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书愤》的诗意,并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2.2 诗歌手法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理解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

三、教学难点3.1 诗句的深层含义: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3.2 诗人的生活背景:学生需要通过研究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准备4.1 教学材料:教师准备《书愤》全文和相关注释、译文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或文章。

4.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多媒体资料。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故事,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

学生朗读《书愤》全文,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

5.2 诗句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解释生词和难句。

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深入理解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5.3 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和分享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5.4 情感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背景。

学生通过写作或讨论,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或鉴赏活动,拓展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6.1 知识与技能:教师通过听写或默写测试,评估学生对《书愤》诗句的记忆和理解。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借景抒情、用典等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其爱国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领悟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大意。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用典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4、点拨法在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爱国诗人的诗句,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等,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爱国情怀。

提问学生:在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而引出陆游的《书愤》。

2、作者及背景介绍介绍陆游的生平经历,重点突出他的爱国思想和坎坷的仕途。

讲解《书愤》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时的心境和社会环境。

3、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教师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初步体会诗歌的大意。

4、诗歌赏析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让学生讲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描绘的战争场景。

讲解诗歌中的用典,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塞上长城”,让学生理解用典的含义和作用。

探讨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早年的壮志豪情到如今的悲愤无奈,让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

《书愤》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诗中的意象与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分析诗中的典故与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理解“书愤”的含义。

2.诗歌解读(1)学生自读全诗,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与表达技巧。

例:【第一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解读:诗人回忆年轻时对世事的看法,认为世事艰难,而中原地区的景色壮丽,令人向往。

【第二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解读:描绘了战争中的景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悲壮。

【第三句】“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解读:诗人自嘲自己曾立志守卫边疆,但如今已老,镜中的衰鬓先于斑白。

【第四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忠诚、勇敢的赞美,认为出师有名,永载史册。

3.分析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课堂小结5.课后作业(1)背诵《书愤》。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书愤》,使学生深入理解了陆游的爱国情怀,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1.《陆游诗集》2.《古诗词鉴赏词典》3.网络资源:陆游生平介绍、相关诗词解读等。

六、教学时间1课时七、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2、学习诗歌运用对比、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把握诗人的形象。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比、用典等。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复杂深沉的情感,理解其爱国情怀的内涵。

(2)领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仁人志士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为国家的命运而奔走呼号,却往往壮志未酬。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感受他那悲愤激昂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1210 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2、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年)春,此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已是 61 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及作者情感。

2.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3. 通过学习《书愤》,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书愤》的字词解释及句子翻译。

2. 分析诗文中的意象,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书愤》的深层含义及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字词含义、句子翻译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及作者情感。

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诗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诗文内容,分析字词含义、句子翻译。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领悟作者情感。

4. 实例分析:选取优秀的学生作文,分析其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

5. 写作实践: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诗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6. 作业讲评:挑选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较浅,难以领悟作者的情感。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实例分析和写作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模仿诗文创作,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作业讲评环节,我注重挑选优秀作业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情况,评价学生在诗文鉴赏和情感表达方面的进步。

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 定期检查学生的写作作业,了解他们在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方面的进展,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模仿《书愤》的创作风格,写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诗歌。

《书愤》的教学教案

《书愤》的教学教案

《书愤》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学生能够解读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情感。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1. 《书愤》的诗意和情感。

2. 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分析。

2. 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书愤》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书愤》,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展示分享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5.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6.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诗人的生活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7.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愤慨和壮志未酬的情感,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8.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9.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书愤》,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短文。

10. 板书设计《书愤》诗人:陆游诗意:愤慨、壮志未酬、爱国情怀、人生哲理意象:梅、菊、夜雨、孤灯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七、评价与反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提供积极的反馈,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测验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八、拓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书愤》以及陆游其他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拓展活动,如文学欣赏讲座、诗歌朗诵会或者参观陆游纪念馆等,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学习诗歌。

《书愤》教案(付卫平)

《书愤》教案(付卫平)

《书愤》教案(付卫平)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书愤》的作者陆游及其生平背景。

掌握《书愤》的文体特点和艺术风格。

1.2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沦陷和个人命运的愤慨,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解析《书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分析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3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比喻。

感受诗人情感的转变和抒发。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比喻。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享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3.3 实践法让学生模仿《书愤》的文体,创作自己的诗歌。

评价学生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陆游的生平图片和简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其作品的兴趣。

4.2 讲解诗歌分析诗的结构、韵律和意象。

讲解诗中的典故和比喻,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4.3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情感变化,分享自己的感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4.4 诗歌创作让学生模仿《书愤》的文体,创作自己的诗歌。

评价学生的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4.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诗人的愤慨和向往。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互动和思考能力。

5.2 诗歌创作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他们在模仿《书愤》文体方面的表现。

5.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5.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创作能力和课后作业,给予综合评价。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诗文;(2)能够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3)能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记忆;(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信自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2)诗文中意象、情感和主旨的分析;(3)诗文表达技巧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文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3)诗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韵律美;(2)让学生默写诗文,加强记忆;(3)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文中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对诗文的感悟;(3)教师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5. 写作实践:(1)让学生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出改进意见;(3)教师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四、课后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1)学生是否能理解并背诵诗文;(2)学生是否能分析诗文中的意象、情感和主旨;(3)学生是否能运用诗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学生参与度如何,学习效果如何;(3)教师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3.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诗文的兴趣是否提高;(2)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是否增强;(3)学生是否养成了勇于表达、自信自强的品质。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十分值得学习,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愤篇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书愤》教案(优秀3篇)

《书愤》教案(优秀3篇)

《书愤》教案(优秀3篇)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

书愤教案(通用10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白描、对比等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激情,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起感悟。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古诗《书愤》教案

古诗《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书愤》;(2)理解古诗《书愤》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书愤》;(2)学会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会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古诗《书愤》的诗意和背景;2. 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古诗中较为生僻的字词释义和理解;2.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3.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和爱国情怀。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古诗《书愤》的文本、译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2. 准备与古诗相关的辅导资料和思考题;3. 准备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2)阐述古诗《书愤》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解读诗歌。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古诗《书愤》的诗意和特点;(2)强调学生对古诗的背诵和理解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古诗《书愤》。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

《书愤》教案(6篇)《书愤》教案 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教师明确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篇1 一、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陷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绝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忆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炽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慨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斥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成功的场面,这说明南宋人民有才能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忆。

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炽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局部。

回忆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书愤教案及反思范文

一、《书愤》教案二、学科领域:高中语文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书愤》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1. 《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2. 诗人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 理解并把握《书愤》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书愤》的诗意和诗艺。

3.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互动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课文《书愤》及相关背景资料。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分析诗歌内容。

1. 导入:简要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分享与展示:各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九、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陆游的其他诗作,加深对诗人的理解。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书愤》教学案例分析七、学科领域:高中语文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文本解读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陆游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 分析《书愤》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案《书愤》教案1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

披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一.由《示儿》导入,背诵。

谈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关于陆游的文学常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

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

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三.写作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鉴赏品味诗歌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明确: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对比2.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

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明确: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 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明确: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五.拓展阅读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

你还能列举陆游其它的此类诗句并作简要分析吗?明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赏析:词中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老体衰,反映了作者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事的愁苦心情。

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他胸怀报国鸿图,匹马单枪驰骋于万里疆场,确实想创立一番不朽的业绩。

“觅封侯”不能单单理解为陆游渴望追求高官厚禄,因为在写法上作者在这里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

陆游这样写,说明当年他在梁州的时候,也曾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可是,陆游的愿望并未变成现实,后两句便是眼前生活的真实写照:睡梦里仍然出现旧日战斗生活的情景,说明作者雄心未已,睁眼看看眼前,“关河”毋庸说已经无影无踪,当年的战袍却早就被尘土所封,满目是凄凉惨淡的景象。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

“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这是因为,两者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完全是一致的。

情感真挚,丝毫不见半点虚假造作;语言通俗,明白如话;悲壮处见沉郁,愤懑却不消沉。

所有这些,使陆游这首词感人至深,独具风格。

六.总结一心报国的英雄却壮志难酬,空度岁月,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

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

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书愤》教案2【学习要点】1.探究诗歌的结构。

2.通过对比阅读探究有相同因素的诗歌的情感手法的不同。

☆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诗歌的结构。

【探究活动】1.律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

请你结合《书愤》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的结构章法的题目,律诗十分讲究起承转合,注意和意境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要点二:探究诗歌的情感。

【探究活动】1.《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书愤》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临安春雨初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在临安写的。

这首诗的首联表示对仕途的厌倦与失望,并透露客居京华的懊悔;颔联用明媚的春光作背景,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颈联呈现一个极闲适的境界,却在背后,藏着诗人壮志未酬的感慨与牢骚;尾联是自我解嘲,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可见,在内容上,这首诗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在风格上,如果说《书愤》近似杜甫的话,这首诗更近似苏轼的一些作品,写得优美动人,富于情趣。

【探究活动】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的异同的题目,所给的材料基本有相似的地方,或是题材相近,或是作者相同,抑或是抒情的手法有相似之处,答题时要抓住诗歌的侧重点进行分析。

【讨论明确】《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课堂提升】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

韦诗的“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书愤》教案3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诗作背景】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