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3)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学生需要了解东汉末年豪强势力的崛起,以及其对社会矛盾的加剧影响。
(4)东汉的衰亡:学生需要掌握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以及曹丕篡汉建魏,东汉的终结。
2. 教学难点:
(1)光武帝刘秀的重农抑商政策:学生对于光武帝的重农抑商政策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史料进行解释和引导。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东汉的兴亡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东汉的兴亡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东汉的兴亡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地图、图片等,直观地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进行在线教学,提供丰富的史料、图表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3)历史情景剧:制作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情景剧,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东汉的兴亡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东汉的兴亡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东汉建立与光武帝的改革内容握情况,为东汉的兴亡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东汉的兴亡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东汉的兴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东汉的兴亡”。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上承西汉的强盛,下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教材首先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包括刘秀称帝的经过和初期的统治措施。
接着重点阐述了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黑暗,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然后介绍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通过对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的兴衰历程,认识到封建统治的腐朽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学科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相对较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
知道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以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和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光武帝刘秀的统治政策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从东汉的兴衰中汲取历史教训,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会导致社会动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措施和作用。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说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2.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专权三、黄巾起义1.张角借“太平道”宣传和组织群众2.“苍天已死,黄天当立”3.184年起义爆发4.黄巾军的失败和历史作用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课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本课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二、提问有关文景之治及汉武帝大一统的问题以后,教师指出,西汉前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时,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达到了西汉的鼎盛时期。
但是,从汉武帝以后,西汉便开始由盛而衰。
后来,西汉是怎样结束的?东汉又是怎样建立的?以此导入新课。
三、“光武中兴”一目分三个部分讲。
第一,东汉的建立;第二,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1.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2.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第三,光武帝统治以后,经济恢复,人口增加。
出现“中兴”局面。
“光武中兴”一词,比较费解。
教师应作解释:西汉后期至王莽时期残破的社会局面,经过光武帝刘秀十多年精心治理,转变为比较安定的局面。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使衰败的汉朝重新振兴,所以谥号“光武”。
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一生中几个阶段:①参加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起积极作用;②以地主阶级代理人身分重建汉政权;③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中兴局面。
教师在讲课中要忠实于史实,对刘秀作出以肯定为主要方面的一分为二的评价。
课本中的插图及小字,有助于学生对刘秀和东汉前期社会的理解,应指导阅读,但均不作要求。
西汉、王莽政权、东汉分别建立在公元前后,教师可用右面的纪年表将两汉政权时间标志出来,以帮助学生对公元前后的识别。
四、“外戚和宦官专权”一目,首先要讲清楚外戚和宦官各是什么人,然后讲清楚他们为什么能专权,最后在外戚和宦官中各举典型人物为例展示具体形象。
课文小字关于梁冀的文字叙述比较详尽,可指导学生阅读,也可由教师叙述,但不作要求。
宦官侯览的为非作歹,骄横专断也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了宦官统治的腐败和黑暗,教师要指导学习。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说课稿(2024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三棵《东汉的兴衰》,西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第五课。
主要讲述光武帝刘秀顺应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二、学情分析我授课的主要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
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没多久,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但求知欲强,好奇心较重,参与积极性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涉及概念进行讲述,在课堂上给与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敢想敢说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课程标准、教材)1、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处理方法:运用材料教学法引导学生归纳光武帝稳定政权采取的措施。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学生在学习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后,进一步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以及董卓之乱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为后续学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学生对于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黄巾起义以及董卓之乱等事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掌握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了解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经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复杂性,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建立的过程,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经过。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腐败和衰落的原因,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东汉时期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建立的过程,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本节课内容涵盖了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七年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他们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会对东汉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产生浓厚兴趣。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掌握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2.难点: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如光武中兴、锢之祸等,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西汉历史,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建立、光武帝刘秀的改革、东汉的中兴和衰亡等关键历史事件。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光武中兴、锢之祸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问和难点,教师进行讲解,梳理东汉历史的发展脉络。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教材从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开始,介绍了东汉初期、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以及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内容。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能对东汉时期的史实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不够深入。
学生可能对光武帝、明帝、章帝等东汉初期的皇帝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内容可能了解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和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和地图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历史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东汉时期的背景和重要人物,引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分别讲解东汉初期、中期和后期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3.分析:通过对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内容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的原因。
4.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一节历史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王朝的建立、明章帝的统治、和帝的统治、对外关系、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建立起知识体系。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明章帝、和帝等帝王的事迹,了解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光武帝、明章帝、和帝等帝王的事迹,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明章帝、和帝等帝王的事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宦官专权、锢之祸、黄巾起义等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把握东汉成立的大体史实,明白得“光武中兴”显现的缘故,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进程与方式(1)通过对照“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的地方,培育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缘故的分析、试探,培育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育学生观看、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熟悉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大体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聪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擅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擅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缘故。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割裂的过渡时期。
尽管东汉前期显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专门快就走向衰落。
本课要紧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擅权、黄巾起义的内容。
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形进行补充)3.教学方式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预备]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进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雄”,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在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度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程,并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王,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1.光武中兴(1)东汉的建立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立东汉情况。
东汉兴亡说课稿人教版
东汉兴亡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课题是“东汉的兴亡”。
东汉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衰变迁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东汉的建立、政治制度、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最终的衰亡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东汉的建立东汉的建立始于公元25年,刘秀在一场农民起义后,推翻了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自称光武帝。
光武帝的上台,标志着汉朝的中兴。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政权,包括恢复汉室的宗庙制度,以及对功臣进行封赏,确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
二、政治制度东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继承了西汉的体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所改革和调整。
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行政管理体系。
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职,负责国家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事务。
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东汉还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颁布了《汉律》等法律法规,以维护社会秩序。
三、社会经济状况东汉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得到了重视。
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如减免赋税、兴修水利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有所进步,特别是丝绸业的繁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扩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四、东汉的衰亡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成为导致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皇权日益衰弱,宦官和外戚干政,导致朝政混乱。
同时,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使得中央政权名存实亡。
加之自然灾害和社会矛盾的激化,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黄巾起义等。
最终,在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东汉正式灭亡,三国时代拉开了序幕。
总结:东汉的兴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王朝更迭案例。
它的兴盛与衰败,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东汉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文化发展,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课件(20张)
•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下,真正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通过学生观察陶院落模型图,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肯定农民起义的历史功绩,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 所让以我在 们教去师感的受引那导波与澜激壮励阔下的,历真史正----的--《把东课汉堂的交兴给亡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太注后重重 文用治自,己善的于亲用戚人,纳导谏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而注且重学 文习治习,惯善处于于用转人型纳时谏期;,认知也基本上处于感性认知阶段,需要不断的予以启发、提示。
起义失败。但是,其给东汉统治 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吸取前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 3、自学讨论,师生合作教学法
带来了沉重打击,使其一蹶不振。 本课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对于刚从小学毕业跨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更有许多奇思妙想,既需要及时
鼓励,也需要正确引导。 (1)光武中兴的具体表现。 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 吸取前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 (通过学生观察陶院落模型图,培养学生自主分析的能力。 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 吸取前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
四、说学法
• (1)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带 着问题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探究精神。)
• (2)小组讨论和讲练结合法。(通过学生 观察陶院落模型图,培养学生自主分析 的能力。 )
五、 说教学程序
• 1、 情景导入 • 多媒体播放视频《黄巾大起义》。让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含反思,说课稿)
第13课东汉的兴衰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提示:时间事件背景措施西汉初期高祖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让士兵还乡务农2.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3.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东汉初期光武措施社会经济凋敝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2.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3.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4.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从背景方面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灭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新人教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注:小故事:
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
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
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
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
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
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
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
本文档仅供文库使用。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百度用户上传文档可以得到一定的积分,下载有标价的文档则需要消耗积分。
当前平台支持主流的doc(.docx)、.ppt(.pptx)、.xls(.xlsx)、.pot、.pps、.vsd、.rtf、.wps、.et、.dps、.pdf、.txt 文件格式。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基础知识后,接触到的又一重要历史时期。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从而加深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认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黄巾起义、东汉的衰亡等四个部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春秋战国、秦朝、汉朝等历史知识,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知识相对较为陌生,对于东汉的兴亡过程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正处于发展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东汉的兴亡过程,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2.教学难点:黄巾起义的原因及其对东汉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事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重点阐述黄巾起义的原因及其对东汉的影响。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兴:光武帝建立东汉盛:东汉时期的统治衰:黄巾起义亡:东汉的衰亡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刘秀建立东汉、光武中兴、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东汉的灭亡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的相关知识较为陌生。
在生理心理特点上,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尚需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掌握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衰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生动展示东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和统治状况。
3.课堂讲解:针对自主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深入理解东汉的兴衰过程。
4.案例分析:以黄巾起义为例,让学生分析起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说课稿)
一、说教学理念
在新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精神指导下,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贯彻以下教学理念:大视野的课程观、生本位的学生观、探究式的学习观、对话式的学法观、引领式的教师观、快乐式的课堂观和过程性的评价观。
二、说教材地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三单元是以秦汉王朝的兴亡为主线,展示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历程。
《东汉的兴亡》是本单元第五课。
本课从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再到东汉后期黄巾起义,清晰地再现了大汉王朝在东汉时期由治到乱的全过程。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王朝无论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还是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历史时期,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但历史知识储备还不够充分,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需要老师对本课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等基本史实,熟悉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探究本课的知识要点;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其历史作用;通过史料的对比研读,了解推动历史发展的原因。
通过师生对话,感悟东汉兴亡的历史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东汉兴亡的基本史实,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东汉的兴亡;认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六、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和我个人教学特色,我决定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1、整合教材:在整合中明确教学内容。
本课将东汉的兴亡整合为五个环节:新起点:改朝不换代;新高点:光武中兴;现衰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临灭亡:黄巾起义;再回首:感悟历史。
这既是本课内容的整合也是三维目标的整合。
在课堂板书中,我用几个关键词即建立、中兴、衰败、灭亡、感悟——五个词把这节课的内在结构与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来,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层层递进、深入浅出。
2、过程:本课的设计强调历史发展的线性化过程和规律性线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3、比较:在比较中拓宽视野。
强调中西对比,古今对比。
本节课对汉朝不同时期的改革进行对比思考,从而凸显出东汉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4、生成:在生成中升华,这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要思想。
尤其是本课第五部分——“再回首:感悟历史”,让学生在充分感悟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自然而然的感情流淌和对历史规律、启示的总结。
5、愉悦:在愉悦中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在师生之间轻松、愉快、平等的显性和隐性交流互动之中度过的,有新奇、有欢笑、有感动、有快乐!
七、学法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我非常重视学法指导。
本课选择的学法主要有:1. 信息整合法 2. 合作探究法 3. 对比法
八、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我有一个特长,会画画!而且是抽象派的!这是我的代表作:(在黑板上画一个十字架)!请问大家,这幅画像什么?
生:加号、十字架、十字路口、“十”字、坐标轴、瑞士国旗、准心、合纵连横、十字军东征……
师:非常好!学习历史思维很重要!我们发现,同样一幅画,以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得出的结论是不一样的!作为历史老师,我以历史的思维和视角来看这幅画,我认为这是就是一种纵向和横向的思维。
如纵向——时间,横向——空间;纵向——古今对比,横向——中西对比;……
师: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历史的思维结构走进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设计意图: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曾经说过“当你把授课的内容建立在学生的个体意义之上时,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半。
”本课导入通过一幅简笔画,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
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引出本课的指导思想和主题,从而起到一个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2.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紧扣教材,构建基础知识框架。
(二)合作探究,掌握重难点知识。
环节一:新起点:改朝不换代
探究1:光武中兴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结合王莽当政时期和东汉初年社会情况的相关材料,师生共同探究光武中兴的历史背景。
过渡:由于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导致王莽建新代汉及改制;王莽改制失败,造成社会混乱与社会矛盾加剧;而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朝的战乱,致使东汉初年社会满目疮痍,最终导致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
环节二:新高点:光武中兴
探究2:学生通过阅读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分析改革措施对东汉起到怎么样的作用?同时把这部分内容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比较,讨论刘秀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合作探究两者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的共同点。
(光武帝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1、刘秀亲身经历农民起义战争,感悟到官逼民反的道理,认识到只有爱惜民力,才能发展生产,稳定秩序;2、借鉴了西汉初年的治国经验。
两汉初年不同改革的共同点:1、统治者善于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实施轻徭薄赋之法,保持政策的稳定和持续;3、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等。
)
设计意图:用列图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从两汉初期的改革中直观的系统的体悟历史。
通过讨论、探究分析总结历史,进而突破重点。
过渡: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内部矛盾难以解决,使得人治大于法治,尤其是皇帝制度的存在,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身上,当皇帝年幼或者无能时,大全极易旁落。
东汉王朝就经历了这样的历史。
环节三:现衰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探究3:通过课本《东汉宅院画像砖》和《陶院落》两幅图片,以及外戚梁冀骄横统治的相关史料,了解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体会东汉由治世到乱世的转变。
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外戚和宦官都是豪强地主中最腐朽的集团,他
们借助强大的经济实力,把持朝政交替专权。
2、封建专制下皇权至上和皇位世袭制的存在。
光武帝改革中央“虽置三公”,但“事归台阁”,使得所有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
当皇帝年幼或无能时,大权极易旁落到外戚或宦官之手。
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端。
最终导致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难点。
过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集团内讧不断,政治异常黑暗,最终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环节四:临灭亡:黄巾起义
探究4:学生说出黄巾起义的经过。
展示相关史料:一是崔寔的《政论》中记录有汉代著名民谣:"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
吏不必可畏,从来必可轻。
奈何望欲平。
"表达了民众对于统治阶级“吏”的压迫勇敢抗争的坚韧意志。
二是课后知识拓展“州牧割据”。
结合课本内容,探究东汉末年社会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阶级间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
过渡:东汉王朝最终没能实现长治久安,中国历史又进入到由乱而治、由治而乱的恶性循环。
那么,学习这段历史,我们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
环节五:再回首:感悟历史
探究5:东汉的兴亡给我们带来哪些感悟和启示?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思考和感悟中充分体会封建社会发展进程的特点、规律和启示的认识,直击主题,升华情感。
3.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为了强化认识,整合教材,培养学生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本课的课堂小结概括为:一条主线:东汉的兴亡的历程;两个方面:中兴与衰亡。
(三)第三步:整体感知,探讨单元主题内在联系。
4、板书设计:
我主张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凸显本课重点内容及逻辑结构,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本课板书设计如下:
新起点:东汉建立
新高点:光武中兴
现衰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临灭亡:黄巾起义
再回首:感悟历史。
5、当堂检测
九、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感觉成功之处主要:
1、整个教学活动由新课程理念作指导,有教育理论为支撑。
2、对教材进行了合理、富有创意和逻辑的整合和设计。
3、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了多元教学目标。
4、对导入进行了精心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