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牧童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1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古诗简介《牧童诗》是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
该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翻译/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注释1、陇(lǒng):通“垄”,田垄。
2、长安:唐代京城。
3、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创作背景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
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
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诗原文翻译及赏析2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古诗《牧童》赏析
古诗《牧童》赏析牧童①[唐] 吕岩草铺②横野③六七里,笛弄④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⑤黄昏后,不脱蓑衣⑥卧月明⑦。
作者简介吕岩(796年——?),也叫吕洞宾。
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
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
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注释①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②铺:铺开。
③横野:辽阔的原野。
④弄:逗弄,玩弄。
⑤饱饭:吃饱了饭。
⑥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⑦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在草地上)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
《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原文及翻译赏析1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古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翻译赏析
古诗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翻译赏析《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吕岩。
其古诗全文如下: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前言】《牧童》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注释】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翻译】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鉴赏】《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b/943htm,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原文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牧童》教案一、课前游戏看图猜古诗二、揭题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
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
课件出示蓑衣指生读。
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反馈时的引导。
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
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五、品读感悟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
关于描写牧童的古诗周敦颐《牧童》
关于描写牧童的古诗周敦颐《牧童》
《牧童》原文:
年代: 宋作者: 周敦颐
东风放牧出长坡,谁识阿童乐趣多。
归路转鞭牛背上,笛声吹老太平歌。
关于描写牧童的古诗周敦颐《牧童》
《牧童》诗人周敦颐档案: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敦实,别称濂溪先生,又称周元皓,因避宋英宗旧讳改名敦颐,字茂叔,号濂溪。
北宋五子之一,程朱理学代表人,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
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学界公认的理学鼻祖,称“周子”。
[1] 因仕宦生涯,经常迁徒。
虽收生传道授业,但无长随门生,有影响者不多,程颢、程颐曾以师礼事之,但实为学友。
周氏学术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间杂佛学。
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论。
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
后人编成《周子全书》。
d i v c l a s s = "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_ m s g " b d s f i d = " 9 6 " > d i v c l a s s = " d o w n l o a d _ c a r d _ t i t l
e " s t y l e = " t e x t - d e c o r a t i o n : n o n e ; " b d s
f i d = " 9 7 " > 0 sQ 嶯蟘橯 gr 鍅剉銼讒 hT fe 悩 0 gr 鍅 0 . d o c 0 / d i v >。
5古诗《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 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 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 明月。
来两个小孩撑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借助风力使船前进呀!
他灵感顿生,提笔写下:“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 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 •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天高云淡。一对小孩,坐在一叶
小舟上。他们俩在互相争辩着今天要去干什么。你一言, 我一语,十分激烈。 • 船行了好久,他们累了,就停了下来。可船并不能一 直停在河上呀。怎么能不用竹篙和船浆,让船前进呢?他 们冥思苦想,绞尽脑汁,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好办法。 • 突然,其中一个小机灵鬼尖叫起来:“啊,我想到办 法啦!”“快快快,快告诉我呀!”那个小机灵鬼指了指 船舱中的伞。另一个脑袋瓜也好使,马上就明白了。他们 打开伞,对着船前进的方向撑去。 • 这时,一旁满心愉快闲游的杨万里,看到了他们的行 为十分不解,便招呼那两个小孩童,问清了原因。“哈哈 哈…”他不禁为这小哥俩的行为笑了起来。他大笔一挥, 提笔就写。 • “多么可爱、多么聪明的孩子啊!”注视许久,他又 满心愉快地闲游去了。而这首表达了杨万里喜爱儿童的诗 则流传了千古。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牧童诗(黄庭坚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牧童诗宋代:黄庭坚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标签古诗三百首、赞颂、儿童译文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注释陇:通“垄”,田垄。
长安:唐代京城。
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赏析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关于作者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牧童古诗_古诗大全
牧童古诗_古诗大全
[原文]
牧童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
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
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
感到安宁。
《牧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牧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古诗简介《牧童诗》是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
该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翻译/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注释1、陇(lǒng):通“垄”,田垄。
2、长安:唐代京城。
3、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创作背景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v三年辛卯(1051年)。
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
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2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关于牧童的古诗大全
关于牧童的古诗大全牧童,是大自然中最纯真的孩子,他们在风吹草动的原野上,与牛羊为伴,享受着天然的宁静与自由。
古代文人的笔下,牧童常常成为了宇宙间最美的景色。
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古人们为牧童创作的美丽诗篇吧!1.山中牧童 - 白居易牧童遥指杏花村,外有河桥兔自繁。
天地无私草木乐,月华明悦人欢喜昏。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牧童的诗,诗人以淡泊恬静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牧童在山野中放牛的情景。
杏花村、河桥兔、明月之下种种景致,都让牧童感到欢喜和愉悦。
2.出塞 - 王之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有河山永寂寞,不看牧童却看羊。
这首诗是王之涣经典之作,它以壮丽的诗句勾勒出千里荒原上孤独无依的牧童形象。
诗人通过对河山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乡村四月 - 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描述乡村四月的景色为主,但其中也不禁让人联想到牧童的存在。
诗中虽没有直接描绘牧童的形象,但绿遍山原、子规声里、闲人少等字句,无不让人想起那些在春天里奔跑在原野上的牧童们。
4.饮马长城窟行 - 王之涣塞上牧逢春晓,胡尘昨夜入关头。
九仞双崖内,一道千峰游。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鹿归,何虑白头翁。
这是一首描写骑黄牛的牧童和他在长城窟间漫步的诗。
诗人以独特的描写手法,将黄牛、歌声、归途等细节特别凸显出来,使人仿佛走进了这幅画面。
5.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以牧童歌唱的舞台大放光彩,展示了李白对人生欢乐豪爽的追求。
关于牧童的古诗刘驾《牧童》
关于牧童的古诗刘驾《牧童》
牧童指放牧牛、羊的儿童。
《吕氏春秋·疑似》:“入於泽,而问牧童;入於水,而问渔师。
”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刘驾的《牧童》,供大家阅读。
《牧童》原文:
年代: 唐作者: 刘驾
牧童见客拜,
山果怀中落。
昼日驱牛归,
前溪风雨恶。
关于牧童的古诗刘驾《牧童》
《牧童》诗人刘驾档案:
刘驾,唐(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司南,江东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
与曹邺友善,俱工古风。
邺先及第,不忍先归,待于长安。
大中六年,(公元八五二年)亦中第,乃同归越中。
时国家承平,献乐府十章,帝甚悦。
累历达官,终西子博士。
驾著有集一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唐诗人。
字司南,江东人。
与曹邺为诗友,俱以工于五古著称,时称“曹、刘”。
初举进士不第,屏居长安。
大中三年(849),唐王朝收复河、湟失地,刘驾献《乐府》十首表示祝贺。
大中六年(852)登进士第,官终国子博士。
刘驾印章其诗敢于抨击统治阶级的腐化昏庸,能够反映民间疾苦。
辛文房称其“诗多比兴含蓄,体无定规,兴尽即止,为时所宗。
”(《唐才子传》卷七)《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十八首,编为一卷。
小学古诗: 《牧童》
小学古诗:《牧童》牧童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铺:铺开。
横野:辽阔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赏析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
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
”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仅仅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
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
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但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小牧童的古诗词
小牧童的古诗词
1、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
2、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清·袁枚《所见》
3、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唐·韩愈《石鼓歌》
4、御路叠民冢,台基聚牧童。
——唐·王贞白《金陵怀古》
5、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唐·王维《淇上田园即事》
6、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唐·卢肇《牧童》
7、芳草自生宫殿处,牧童谁识帝王城。
——唐·刘沧《邺都怀古》
8、牧童见客拜,山果怀中落。
——唐·刘驾《牧童》
9、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
——唐·成彦雄《村行》
10、菊酒携山客,萸囊系牧童。
——唐·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其三》
11、牧童歌上前山去,愁杀江天行路人。
——明·孙承恩《江上曲》。
20首描写古代牧童的古诗词,一首诗,一幅画,吹响牧童的短笛!
20⾸描写古代牧童的古诗词,⼀⾸诗,⼀幅画,吹响牧童的短笛!“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归去横⽜背,短笛⽆腔信⼝吹”多美的农耕⾃然画⾯,可是久在城市⾥忙碌,便向往古代乡村的牧童⽣活,放⽜读书、⽆忧⽆虑、悠闲度⽇。
⼀⾸诗,⼀幅画,吹响牧童的短笛!1、牧童词唐代:李涉朝牧⽜,牧⽜下江曲。
夜牧⽜,牧⽜度村⾕。
荷蓑出林春⾬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2、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卧⽉明。
3、村晚宋代:雷震草满池塘⽔满陂,⼭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短笛⽆腔信⼝吹。
4、牧童唐-卢肇谁⼈得似牧童⼼,⽜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曲,何愁南北不知⾳。
5、村⾏唐-成彦雄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
骑⽜不顾⼈,吹笛寻⼭去。
6、牧童宋-黄庭坚骑⽜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尽不如君。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8、杂感宋-陆游⽼⼦倾囊得万钱,⽯帆⼭下买乌犍。
牧童避⾬归来晚,⼀笛春风草满川。
9、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满陂,⼭衔落⽇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背,短笛⽆腔信⼝吹。
10、次韵和真长四季牧童宋-黄庶怯⾬宜晴不识愁,去随青草牧春⽜。
⽆⼈古路歌兼笑,归去⼭花插满头。
11、暮村宋-赵釴夫阴村烟树暝黄昏,⼀簇⼈家半掩门。
看尽栖鸦啼噪后,牧童归去⾬声繁。
12、秋⽇⼭⾏宋-释云岫半坞⼣阳红树叶,⼀村鸡⽝野⼈家。
牧童歌笑⽜⽺下,太古淳风尽属他。
13、春吟四绝宋-张榘沙渚清泠蒲叶⽔,野亭和暖杏花风。
此中佳趣⽆⼈会,⽜背斜阳卧牧童。
杨柳阴初合,村童睡正迷。
⼀⽜贪草嫩,喫过断桥西。
15、所见清代:袁枚牧童骑黄⽜,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
16、⽥家元⽇唐代:孟浩然昨夜⽃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荷锄随牧童。
⽥家占⽓候,共说此年丰。
17、渭川⽥家唐代:王维斜阳照墟落,穷巷⽜⽺归。
《牧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牧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牧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1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古诗简介《牧童诗》是宋代文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诗。
该前两句描写牧童悠然牛背上吹短笛的情景,后两句即事论理,拿牧童和长安名利客对比,表达了作者赞颂牧童清闲恬适,不追求名利的生活的情怀,黄庭坚认为人应活得悠闲自在,不应受名利所驱。
翻译/译文牧童骑着牛远远地经过山村,他把短笛横吹着,我隔着田陇就能听到,哎,多少到长安求取名利的人啊,机关算尽都不如你(牧童)啊。
注释1、陇(lǒng):通“垄”,田垄。
2、长安:唐代京城。
3、机关用尽:用尽心机。
创作背景在《桐江诗话》中记载,该《牧童诗》为黄庭坚七岁时创作,即皇祐三年辛卯(1051年)。
有一天,黄庭坚父亲黄庶邀请几位诗友一起在家饮酒吟诗。
其中一位说:“久闻令郎少年聪慧,何不让他也来吟一首!”这时,黄庭坚想起了吹笛子的小牧童,便以牧童为题,作一首诗。
赏析/鉴赏这是一首饶有理趣,借题发挥的警世诗。
前两句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
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
“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后两句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
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牧童诗》原文及翻译赏析2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和静县第三中学的赵晓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词三首》中的《牧童》。
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思考。
一、说教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课文为我们再现了童年生活的多彩与纯真,在学习中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是单元教学的重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阅读要求和本册教材特点,同时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熟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所以在教学中,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说教法、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流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
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
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
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重点读写“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
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
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
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
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
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
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
——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之处。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
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童
蓑
铺自由
弄自在文化
卧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