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张瑞敏
张瑞敏的工作要点总结
张瑞敏的工作要点总结
张瑞敏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他的领导下,中国移动已经成为全
球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之一。
他的工作要点总结如下:
1. 经营战略和市场营销:张瑞敏是中国移动的战略领袖,他确保公司与业界接轨并
快速适应市场变化。
他推动公司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方面加强投资,促进公司向数字化转型。
在市场营销方面,张瑞敏主张以客户为导向,注重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提高品牌竞争力。
2. 技术创新和产业合作:张瑞敏重视技术创新,确保公司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领先。
他倡导产业合作,将包括设备供应商、内容提供商等在内的合作伙伴加入公司生态圈,提
高公司整体竞争力。
3. 管理能力和组织建设:张瑞敏在公司内部注重管理和组织建设,推动公司向平台化、数字化转型,并致力于打造一个优秀的员工团队。
他强调推动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
培训,确保员工拥有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4. 社会责任和合规管理:张瑞敏认为,公司除了为股东创造价值,还有社会责任,
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
他注重公司的合规管理,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公司的声誉
和公信力。
5. 国际化战略和跨国业务拓展:张瑞敏推动公司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与国际业界
的联系,促进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拓展。
他注重跨国业务拓展,推动公司进入新的市场和领域,实现业务多元化和全球化。
综上所述,张瑞敏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下,注重公司的技术创新、市
场营销、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工作,积极推动公司国际化战略和跨国业务拓展,
努力实现公司的发展和转型。
张瑞敏谈管理读后感
张瑞敏谈管理读后感读完张瑞敏谈管理的相关内容,就像是被一个智慧的长者拉着唠了一通管理的家常,可这“家常”里却满是让人拍案叫绝的金点子和大智慧。
张瑞敏就像是一位管理界的武林高手,他的管理理念像是一套绝世武功。
他提到企业管理要不断创新,这在我看来就如同武林高手不能总是守着旧招式,不然迟早会被对手打败。
企业也是如此,要是一直沿用老一套的管理模式,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里,那只能是坐以待毙。
他敢于打破传统的层级制度,就像打破武术里那些繁文缛节的门派规矩一样。
把决策权下放,让每个员工都能成为一个小的决策中心,这多酷啊!就好比每个小喽啰都能根据实际情况自己施展拳脚,而不是啥都得听掌门的命令,等命令下来,黄花菜都凉了。
还有他强调的用户体验,这就像是练武之人得了解对手的弱点一样。
企业要是不把用户放在心上,不琢磨用户到底想要啥,那就像一个拳手不知道对手怕什么拳路,只能瞎打一气。
张瑞敏说的是把用户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这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就像是专门为用户量身定制的武功秘籍,一招一式都能打到用户的心坎上。
他对待员工的态度也很值得点赞。
他不是把员工当成简单的干活机器,而是看成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这就好比一个门派里,掌门不是把弟子当成只会干活的苦力,而是当成能传承门派、发扬光大的关键人物。
他给员工机会去尝试、去犯错,就像师父让弟子在实战中成长一样。
员工在这种环境下,能没有干劲吗?肯定都像小宇宙爆发一样,充满了创造力。
张瑞敏谈管理让我明白,管理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棒瞎比划,而是要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员工的心里,就像武功要融入到武者的血液里一样。
这管理理念不仅仅适用于那些大企业,对于我们小打小闹的小团队或者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启发。
比如我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也可以像张瑞敏管理企业那样,灵活调整,注重自己这个“用户”的需求,自己给自己创新学习方法,说不定也能练出一套独一无二的“学习秘籍”呢。
这趟张瑞敏的管理之旅,收获满满,让我看到了管理的无限可能。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生——张瑞敏阐释最难做也最应该做的事
鸡蛋从内部打破是新生——张瑞敏阐释最难做也最应该做的事张瑞敏在6月27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创新发展论坛”上演讲时引用一个比喻,鸡蛋从外面打破一定是人们的食物,如果从内部打破则一定是新的生命。
对海尔而言,一直在探索试错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创新进入深水区,触及到最难做也是最应该做的事——组织调整。
张瑞敏最新的讲话透露出三个信息点:一、这是一个必须自我颠覆的时代。
二、为什么一定要自我颠覆?三、怎样进行自我颠覆?以下是现场演讲内容:第一,这是一个必须自我颠覆的时代。
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被颠覆了。
传统时代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驱动力是规模和范围(钱德勒)。
规模就是做到最大,范围就是做到最广,由此来提高门槛让竞争者很难进入。
而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平台。
平台就是快速配置资源的框架,在互联网上,各种资源可以无障碍沟通。
现在电商就是最典型的平台,阿里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做到一万亿的规模,实体店也有做到一万亿的,比如沃尔玛,但是经过了很多年的时间。
电商之所以可以快速颠覆传统连锁店,就是资源在网上可以快速配置的结果。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就像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卷首语说的一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如果跟得上它就是最好的时代,如果跟不上就是最坏的时代。
有一个比喻非常好,鸡蛋从外面打破只是人们的食物,但从内部打破就会是新的生命。
对海尔来讲,需要的就是从内部打破,即自我突破、自我颠覆、自我挑战。
第二,为什么一定要自我颠覆?因为从来都是企业必须适应时代,而没有时代去适应企业的。
所以海尔有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如果你认为你成功了,那一定是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你不可能永远踏准时代的节拍。
我们现在要踏上的节拍是互联网的节拍,踏准这个节拍很难,因为互联网把传统的很多经典管理理论都颠覆了。
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是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在1776年《国富论》第一章讲的就是分工,用的是制针的例子,一个人可能一天也做不了一根针,但是分工就可以做很多。
[创业]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1.doc
[创业]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1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1-1900:09------------------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感悟文章来源\《IT经理世界》----有人说,让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家谈管理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当前大多数的中国企业还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还在寻找企业生存的夹缝,寻找发展壮大必需的资源。
无疑,此时的企业家可能还没有那么多的闲暇时光来“纸上谈兵”。
----因此,很难期待哪一个中国企业家会有一套系统完整的管理理论,但是他们对自身管理实践的总结、对企业经营的感悟,往往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带着某种智性的闪光,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这也说明真正的管理是简单的,是明了的,是有着某种文化悟性的。
----虽然能够找到的不是很多,但是这些点滴的管理感悟,却折射出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每一次进步。
柳传志:管理房屋论----柳传志对管理的总结,语言简洁明了,但却切中问题的要害,发人深剩----“你先给他一块布裁鞋垫儿,裁好了再给他一块布去学做西服,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他的真实才干。
”这些再简单不过的大白话,却道出了企业人才培养的真谛。
----“领军人物好比是阿拉伯数字中的1,有了这个1,带上一个0,它就是10,两个0就是100,三个0是1000。
”如此概括企业管理核心人才的特质,要比各种管理理论对领导者素质的描述更形象直观。
----企业界耳熟能详的“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是柳传志经营联想多年的经验结晶。
而今他又有新论:管理就像房屋的结构。
屋顶是价值链的直接相关部分——怎么生产、销售、如何研发等等。
这一部分是运行层面,包括研发策略、销售策略、降低成本策略等诸多方面。
这个层面在不同行业是完全不同的,如麦当劳快餐与联想电脑在相关方面肯定不一样。
第二部分是围墙,这主要是管理的流程部分,如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等。
在这一部分由于有科学规律可寻,好的企业之间虽略有差距却大致相同。
张瑞敏_中国管理教父
产品无积压,销售无降价,企业无三角债;海尔 开工资了。员工代表喊出了三句口号:“孙部长
十大企业家
不奇怪,就像他的理论带有浓浓的
中国特色一样,很多他这个时代的
企业家都被打上了毛的烙印,即便
是他们从来没有觉察过。
有人问过张瑞敏,你的偶像是
谁?他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松下幸之
助。这位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有着
“经营之神”的美誉。
其实,张瑞敏今天的成功和 30
海尔的企业文化和内部管理方法一度成为人们争相研究和仿效的信条
在央视的经济人物典礼上,他说:“我有一 吃一惊。他边吃边说:味道不错,微波炉很好。
个愿望,如果我遇到韦尔奇,我会向他请教。” 随后他说了那句影响中国企业家的话:“你讲
可当韦尔奇真来中国和企业家交流时,他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就要比人家管理得
却又缺席了。有人问他为什么,张瑞敏回答: 更好。”
“就是听贝克汉姆讲三天三夜,也解决不了中
点是什么。但至少有一点,从来没有人怀疑 哈佛大学教授研究的对象,即“海尔文化激活
过— ——张瑞敏是中国最优秀的管理大师。
休克鱼”案例。
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开创了海尔特色的
类似的案例有很多,就像是张瑞敏的管理
管理模式—— —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 OEC 理论一样多:“休克鱼疗法”、“斜坡理论”、“五
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式发展道路。张瑞敏
二 洲管理学院、日本神户大学等商学院做了 16 却直接把目光盯住美国市场。
个案例,涉及海尔的企业兼并、财务管理、企业
他说:“非要争论在美国设厂好不好没有
文化等方面,特别是颇具权威的瑞士洛桑国际 多大意义,因为单凭争论本身永远不会出结
管理学院为海尔做的“市场链”案例已被纳入 果,不如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一个结果。就像德
张瑞敏谈管理读后感
张瑞敏谈管理读后感读完张瑞敏谈管理的相关内容,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充满智慧和实战经验的奇妙之旅。
张瑞敏在管理上的理念和做法,给我感觉就像一个超级厨师,面对海尔这道大菜,从食材的挑选(人才选拔)到烹饪的手法(管理模式),再到最后的摆盘(品牌塑造),每一步都精心雕琢。
他的“人单合一”模式特别吸引我。
这就好比是给每个员工都量身打造了一把专属的“宝剑”,让他们在市场这个大战场上,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攻克的“城堡”(目标)在哪里。
员工不再是大机器里的小螺丝钉,而是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小老板”。
以前,我以为企业里的员工就像棋盘上的棋子,只能按照上面的命令走。
但是张瑞敏打破了这个常规,他让棋子都变成了有自主意识的“小棋手”,这可太酷了。
张瑞敏对创新的执着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就像一个永远在探索新地图的探险家。
在他的带领下,海尔敢于涉足那些别人不敢去的“管理荒地”。
他不怕在创新过程中摔跟头,就像一个学习骑自行车的孩子,摔倒了拍拍土继续骑,直到把自行车骑得又快又稳。
这种创新精神就像注入海尔体内的一股强大能量,让海尔不断地推陈出新,无论是产品还是管理方式。
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张瑞敏的表现也很让人钦佩。
他就像一个沉稳的舵手,当风暴来临,别的船都慌了神的时候,他却冷静地调整着海尔这艘大船的航向。
他不会因为暂时的困难就放弃长远的目标,而是把危机看作是改变和提升的机会。
这就好比玩游戏遇到了大BOSS,他不是想着逃跑,而是琢磨怎么把这个BOSS打败,然后获取超级装备。
我也在想,张瑞敏的这些管理理念虽然很棒,但要完全复制到其他企业可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毕竟每个企业就像一个独特的生物,有自己的基因和生长环境。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管理智慧成为一座灯塔,为众多在管理海洋里航行的船只照亮方向。
总的来说,张瑞敏谈管理就像一本秘籍,里面充满了让企业变得强大的魔法咒语。
我这个管理的门外汉,都仿佛从他的话里找到了一些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智慧,比如让自己像一个小公司一样去经营自己的生活,给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然后不断创新地去实现它们。
案例作业:张瑞敏论管理(1)
张瑞敏论管理张瑞敏,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1984年受命,接手青岛电冰箱厂,迄今为止在海尔工作了20多年,与员工一起共同缔造了今日海尔“帝国”。
2003年8月出版的美国《财富》杂志国际版推出一项叫做“美国及美国以外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的排行,张瑞敏名列第19位,是唯一入选《财富》评选的美国以外的全球商界领袖“梦之队”(其中包括巴菲特、比尔.盖茨等重量级人物)的中国企业家。
海尔以及张瑞敏何以获得这么多的荣誉呢?答案就是张瑞敏的管理之道。
张瑞敏属于非常罕见的兼具领导与管理才能的管理者之一。
一个企业要想实现国际化的大目标,就必须“用牢固的基础管理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
张瑞敏说过企业管理是企业最根本、最重要的基础。
中国的企业管理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又没有形成自己的成套体系。
这就需要摸索,更需要有管理的创新。
如果没有坚实的企业管理基础,很多企业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
张碲敏通过学习和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管理理念和方法。
对市场、产品,张瑞敏有自己的见解。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
”“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市场目标的确定不是以个人能力为限,而是以用户满意度为准。
”“市场是每个人的上级。
”“质量无止境,企业无边界,名牌无国界。
”张瑞敏一上任就提出:“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1985年,张瑞敏带头把76台有质量缺陷的冰箱全部砸烂。
如今,在海尔科技馆里的那把“阁名遐迩”的大铁锤,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
这一锤所砸出的不仅是质量意识,砸出的还是一种崭新的观念,从此,质量意识结结实实地印在海尔人的心中。
海尔做了7年的冰箱,从冰箱扩展到其他的家电产品,当时国内争论很多,很多人都认为,按现在企业的实力,再做其他产品不一定能做得好,但张瑞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冰箱做好了,再做第二个、第三个产品,逐渐扩大规模。
企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在有效管理的基础之上。
解读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
解读中国式管理的三个终极难题企业家谈中国式管理实录对于企业管理方法,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企业的一线管理者。
张瑞敏将海尔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推向世界,一直致力于企业内部的管理创新,打造出一套海尔模式。
现代化管理程式中的国外案例与中国企业未必水土相服,张瑞敏对中国国情下的企业管理有着自己的看法。
以下整理自张瑞敏2009年6月12日在沃顿全球校友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难题1:怎么样做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管理我和杰克·韦尔奇有一个会谈,谈了很多问题,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韦尔奇如何能够把GE做到世界最大,但是又做到了世界最小。
意思是说他把公司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公司里每一个人又能够充分地发挥、体现自己的价值,其实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在中国很难做到这一点。
他说中国的企业文化和美国有非常大的不同,在美国很多方面可以放权,因为美国的财务制度非常完善,完善到了自己都不了解,但是可以帮助企业有系统地推进。
让员工更多地创新,因为在这个制度下反而会觉得受到很多的束缚。
GE在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在中国,员工很愿意随意改动一些东西,中国没有一些非常完善的制度,这是两个国家在管理上非常大的差异。
其实我们自己在国外设立工厂或者是和国外公司打交道后,也感觉到文化的不同。
比如说我们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一个工厂,我们的人过去告诉美国生产线的工人应该怎么去操作,但是过了几天再改动一下,美国工人就不干了。
他说你前两天告诉我那样干,今天又告诉我这样干,到底哪个是对的。
这就体现了一个“法”的概念,但是中国工人的这个概念并不是很强烈。
中国的管理一定要适合中国自己的国情。
难题2:怎么样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管理创新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提出来的挑战就两个字:速度。
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
有人说农业时代解决饥饿工业征服空间,信息工业征服的是时间,所以对企业来讲,时间是制胜的关键,能不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
先要做企业信息化,然后再提升企业信息化。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难题
中国式管理的三大难题2007年8月12日中国服装时尚网在不远的从前,中国管理者从对西方式的管理是何等的崇拜和模仿,不过,没多久,我们又掉头又说这西方式的管理不是个东西,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于是,中国式管理的思想又应运而生(关键是市场有需求),大有全面取代西方式管理之势也。
中国式的管理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孕育而生的,从理论上来说,应该可以解决许多中国式的问题,或者说中国独有的问题,但是,以笔者的个人观点来看,这中国式管理却也存在三大难题。
难题一:尊敬中国人敬天敬地,就是不敬人,古语有说是文人相轻,其实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却是人人相轻,开车的看不起走路的,走路的看不起扫路的。
同时,国人不但对在自己之下的人看不起,对在自己之上的人也看不起,总要在心理上找些平衡的,别人发财,一定是坑蒙拐骗,投机倒把。
偷税漏税发得不义之财。
别人升官,一定是黑金开道,对阿谀奉承才升的官。
别人娶美女,总要怀疑这美女在历史上有什么不清白的地方~~~~总之,看不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
谁也看不起谁,自然谈不到尊敬这么一说。
不过,国人虽然缺少尊敬别人的习惯,却有着希望别人尊敬自己的强烈心理需求,这个用俗话来说,叫给面子。
在管理工作中,同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管理者看不起被管理者,被管理者也看不起管理者。
都却又同时希望获得对方的尊敬,此为中国式管理的第一难也。
按说这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敬,是有效管理的基本前提,毕竟,这管理的核心就是管人,管理者只有真正尊敬下属,才有可能提升管理绩效,同样,作为下属,对管理者从其职务到个人,也应该尊敬才是,但是,国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原因何在?国人为什么不习惯尊敬别人?这与国人千百年来的人生价值取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方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差异,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不断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这对生产力发展得以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人与人的关系则强调自由平等(所以西方人非常注重人权)。
在中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则讲究和谐共处,追求天人合一。
张瑞敏管理箴言100句
张瑞敏管理箴言100句1、管理者要是坐下,部下就躺下了。
2、管理就是行动。
3、管理就是树立榜样。
4、高层管理不等于高高在上。
5、管理者必须进行问题管理,而不是危机管理。
6、干部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怕什么。
7、没思路的领导不想互动,没控制力的领导不敢互动。
8、干部怎样对待问题?要100%地落实责任,即“见数也见人”的原则。
每个1%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100%的责任,100%的责任人。
9、干部怎样对员工?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氛围。
10、干部怎样对市场?创与闯。
既要创新、创造;又要有闯劲、冲劲。
11、干部怎样对待管理?悟性和韧性。
12、干部的目标:做超级领导,即你的领导水平达到了能够让下属在没有领导的时候仍能够正常工作。
形成有活力的员工,有合力的组织。
13、干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14、如果你或你的部门没有了上升的空间,也将失去生存空间。
15、终端的问题就是领导的问题。
16、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
17、重复出现的问题是作风上的问题。
18、部下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是不能提高部下的素质是你的责任。
19、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
20、管事先管人,管人带作风。
21、渐进就是守旧。
所以经营理念创新,就要反渐进,必须一步到位。
22、不只做一颗螺丝钉,要经营一部机器。
23、先画靶子再打枪。
24、特殊论就是给问题放行。
25、“立刻办”是奔着有预算的目标立刻办;“想想看”是没有预算的闭门造车。
26、开发的是市场而不是产品。
27、市场目标的确定不是以个人能力为限,而是以用户满意度为准。
28、对市场目标的确定就是以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增值为标准。
29、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减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车厢都减速。
30、零增长不等于零需求。
31、有效供给才能创造出市场。
32、海尔人只有创业没有守业。
33、海尔国际化战略能否成功,主要是靠每一个海尔人的国际化,有了每一个人的国际化才能保证海尔集团的国际化。
34、企业竞争力的实现取决于创新的细胞——SBU。
张瑞敏的管理理念
张瑞敏的管理公式包括英特尔总裁葛洛夫在内,一些国外的企业家曾经诚恳地分析过中国的企业现状。
他们认为:华人这个民族对财富几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华人似乎对组织的运作缺乏足够的热情与关注。
在这方面,张瑞敏无疑是个例外。
对于组织的运作,他是超乎寻常的热情与关注。
“中国从80年代初引进日本的管理,但并不成功,重要之点是只注重形式,忽视了思想和内容。
”他说。
当年,他第一个抡起铁锤,砸烂质量有问题的冰箱,轰然砸醒了员工: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他的海尔创造了OEC管理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精细化,零缺陷”。
他还认为,管理中国企业只能用中国式的管理模式。
他制定的公式是: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海尔管理模式。
他把实现管理的“最高层次自主管理”作为自己的目标,说:“海尔的管理并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数字标准,而是提升整个企业的凝聚力,增强每个职工的责任感。
”1995年5月,成立近80年的松下电器公司首次带着自己的企业文化来中国交流。
这家公司的参事薄信兴听了海尔的企业文化介绍,参观了空调器厂。
在紧张整洁有序的生产现场,工人们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墙上各种精细的统计报表、职工合理化建议箱、攻关揭榜栏等等使他大为震惊:“在海尔这样的企业介绍松下的管理,我感到紧张和信心不足……松下得加油干,不然就赶不上海尔了!”都说,海尔的成功是因为有了一个张瑞敏。
而了解海尔的人往往又有一个相同的结论:只要张瑞敏在海尔,海尔就尽可放心。
可张瑞敏却说:“并非如此。
我在海尔与海尔一定健康发展不能简单划等号。
你可能把企业做上去,你又可能把它做垮,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事例不单中国,在世界上也举不胜举。
一着不慎,企业就可能垮在自己手上。
”也就是这个原因,他只能让自己永远不停地跋涉着。
对于张瑞敏,工商界有三个疑问:一、张是“老三届”加上三年业余学习,没有学院派背景,哪来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超人的智慧?二、与有颇多微词的诸多企业领导人大相径庭,张在上下内外,人缘极佳,几乎是没有争议的人物,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三、张也是八十年代创业,九十年代崛起,好多人都倒下了,为什么张这么稳,这么“长寿”?张瑞敏读了不少书,是企业家中少有的“饱学之士”。
论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管理特色
论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管理特色工商管理3班陈思宇孙晶晶海尔集团的崛起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个”神话” .1984年,海尔还是一个亏欠147万的小型电冰箱厂;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自张瑞敏接受它后, 它竟然创下了营业额年均增长80%的神奇速度,并发展成为2007年全球营业额1180亿远的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如今,海尔将眼光投向世界,创立了自己的全球品牌.海尔的成功决非偶然,这辉煌战果的背后离不开它英明的管理者___张瑞敏的辛勤努力. 张瑞敏不是神,没有三头六臂,他对海尔的成功管理都源自于管理学最基础的方法,他把管理学的根基和精髓吃透,在管理学的原则中自由起舞.一、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⑴万事先计划,方针带头走张瑞敏很早就想好了海尔的发展之路,打出了”品牌战略”,之后海尔每一步的发展都是围绕着这个方针进行的.首先是”质量品牌”,其中”76台冰箱被砸”事件为张瑞敏计划的实行奠定了基础.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后来海尔又七年磨一剑,创立品牌.7年时间里,海尔只做了冰箱一个产品。
到1991年,海尔冰箱产量突破30万台,产值突破5个亿;全国100多家冰箱企业,海尔唯一产品无积压,销售无降价,企业无三角债;海尔商标在全国家电唯一入选“中国十大驰名商标”。
紧接着,张瑞敏又打出了”出口创牌”一招,先难后易,在发达国家顺利打响了企业的品牌.没有良好的计划能力,即没有作为管理者制定战略、定义目标、开发计划的前瞻性,企业是不能持久发展的.只有有了一个明确且正确的战略方针,企业才能朝着既定的道路前进,不断发展,而这一点正是张瑞敏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表现突出的地方.⑵组织有序,企业效率高企业就是一部大机器,每个部门都是其中的零部件, 只有安排有序,各司其职才能使企业顺利运转.因他提出了“市场链”理论,从根本上对原来的业务流程做彻底的重新设计,把直线职能型的结构转变成平行的流程网络结构,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被各种职能部门割裂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性流程。
解密张瑞敏的领导力
46员工命运的“授权”几千年来,我国普通百姓一直是受压抑的。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民“当家作主人”了,但多数人的职业发展基本还掌握在“计划经济”手里,自己的升降荣辱都要看上级的脸色。
当这样的“主人”,其实并没有多大意思。
正是出于对这种现象的反思,以及对员工内心需求的深刻了解,张瑞敏决心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他说,虽然只是一名普通员工,“但你的命运不是领导赐予的,而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 这句话并非虚言,更不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画饼”,而是有着实实在解密张瑞敏的领导力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奇迹是有目共睹的。
在《财富》杂志2011年7月公布的“世界500强公司”排行榜中,有69家中国企业赫然在列。
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与国家电网更是连续两年以上保持了前10强的佳绩。
在这样一个企业“群雄并起”的国度里,论地位,海尔谈不上有多显赫;论规模,海尔也没有多大的分量;论历史,在众多“中”字头企业面前,海尔只能算是个小字辈。
然而,如果要谈到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全球商业领域内的影响力,海尔这样一个“没有政治背景”、“没有垄断地位”、“没有政策保护”的“三无”企业的领导人——张瑞敏,却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平心而论,张瑞敏可以说是对我国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贡献突出的一位,是企业领袖中的典范。
文/周施恩在的制度安排。
海尔众所周知的“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才选拔原则,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虽然“伯乐”技艺高超,但个人的一己之力始终是靠不住的,而且也容易产生“打击人才”、“重用奴才”等不公平现象。
而一旦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和公平的竞争机制,那就等于把伯乐高明的“相马”标准量化到了制度上,使它变成了公平、透明的发展阶梯。
只要有能力、有业绩、有发展潜力,谁都可以“拾级而上”。
这就在无形中把命运的决定权还给了它本来的主人,其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可想而知。
爱护有加的监督在中国,第一个公开置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一“千古名训”的,恐怕就是张瑞敏了。
海尔推出“倒三角”架构 张瑞敏管理模式求变
张瑞敏很久没有针对管理模式的声音了,在过去的中国企业几轮模式变革中,海尔一直处于前端,是中国企业学习的目标。
而今,张瑞敏带着他的全新管理模式再次站到风口浪尖,接受考验。
在探索新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海尔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出了“倒三角”组织结构、虚实网结合的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以及业务流程再造等新的管理实践模式。
现在,海尔集团总部的很多大楼的入口,都贴着倒三角架构图,随时提醒员工其管理模式之变。
海尔似乎从不走可借鉴的探索路线。
新模式的推行,或许显得更加艰难。
流程之变海尔将原来的高层决策、安排资源、基层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变为,基层根据客户要求提出资源要求,高层提供支持的模式。
这种变化改变了海尔整个运营流程和信息系统。
海尔首先在冰箱本部进行试点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表示,全世界的组织结构大概都是正三角,海尔把组织结构做了调整。
从“正三角”到“倒三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和创新。
在当代企业里头,与美国全食超市的做法可能有点类似。
海尔现在应该逐渐地开始清晰起来。
信息要快要准,整个网络体现的是即时性,这对中国企业是非常大的挑战。
要快可能不难,但要准的话就难了,因为很多人还是从自身利益出发。
所以现在中国市场快是很快的,“山寨”都是第一时间可以造出来,但并不是一种有秩序的快。
这就需要与中国人的习惯做斗争,做到快而不乱。
“倒三角”的组织架构,就是使一线员工直接面对市场终端需求,倒逼企业体系提供支持资源,变传统的领导下令为一线员工主动让用户满意。
最高领导在上面,提供支持和资源。
这样一层层下来,员工在最下面,最底层的员工是直接面对用户的。
这可以让每个员工成为自主经营体。
张瑞敏在近期的集团内部高级经理人日清会上曾表示,用机制引导员工服务用户、创造用户资源,这是我们最有价值的创新行动。
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首席市场官周云杰表示,从组织转型来看,是“正三角”向“倒三角”转化,组织一转之后,就变成上面的单元在第一时间聆听市场声音,聆听用户的声音,然后把这个声音传递到企业,企业内部要做出快速的反应。
管理大师张瑞敏管理思想精髓: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面对很大挑战
张瑞敏:创造新的商业模式面对很大挑战新浪财经讯2011年4月21日-22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道农研究院《绿公司》杂志主办的“2011中国绿色公司年会”在青岛举行。
图为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发言。
张瑞敏: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
在这个会议上,我想谈一下企业的商业模式的创新问题。
因为我自己感觉,这个话题与大会的主题是密切相关的。
大会的主题就是全球变局下领先者的责任和创新。
我们面临的全球变局就是从传统经济时代进入到互联网时代,这对所有企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我们不能适应这个挑战,不能在互联网时代具备企业的竞争力,那么不要说成为一个绿色公司,就连企业的生存也非常困难。
其实企业就是有时代性的,如果不能适应这个时代,只能被时代所抛弃。
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在这个时代,企业必须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基本都是过去的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在现在互联网时代显然不适应。
一、为什么要创新商业模式(一)互联网时代的制造——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比如说制造,过去全世界对中国企业的评价就是大规模制造非常有竞争力。
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必须改变,从大规模制造必须改变为大规模定制。
虽一字之差,但差距非常大。
大规模制造的时候,一个型号抓住一个定单可以生产几十万上百万,但是大规模定制时代,可能仍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订单,但却变成几十上百个型号。
确切地说,企业和用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改变了,过去传统经济下,不对称的主动权在企业手里,我生产什么,用户被动接受什么。
而现在主动权到了用户手里,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所有的产品,所有的价格,都可以进行选择。
这就不是以企业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这是非常大的改变。
如果你不能改变,还抱着低成本、大规模制造的旧模式肯定不行。
(二)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从以“价格+广告”卖产品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卖服务传统模式下营销的优势在哪儿呢?就是价格+广告。
张瑞敏商道真经_第八章 让海尔长”第三只眼”——张瑞敏论遇挑战
“中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长三只眼睛:第一只眼睛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以凝聚内部员工的才智为上;第二只眼睛盯住用户,以用户利益为上;第三只眼睛盯住外部环境机遇,不仅是国内市场改革开放的机遇,还有世界经济的大机遇。
第三只眼对中国企业来说尤为关键。
”让海尔长“第三只眼”张瑞敏如是说:“在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定时期,企业必须是三只眼,盯政策和政府的第三只眼尤其重要,不然许多机遇就会失之交臂,企业悔之莫及。
”精彩解读海尔的企业发展之路之所以越走越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对机遇与挑战的时候,一次也没有放过。
张瑞敏认为,海尔现在还能生存,是因为具备识别机遇的眼力和抓住机遇超前发展的办法。
张瑞敏经常给员工讲推销员卖鞋的故事:两位推销员到非洲的穷山僻壤推销鞋,可是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和把握却大相径庭。
一位推销员认为,当地的土著人根本不穿鞋,绝对没有销售市场;另一位推销员则持相反的观点:正是因为土著人从不穿鞋,才给销售带来了潜在的市场,而且未来潜力不可估量,甚至有可能独占非洲市场。
同样的机遇,两种观点体现出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看问题的角度,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把握机遇的能力高下。
对于抓住机遇的问题,张瑞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在不同的时期,企业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
张瑞敏说:“计划经济下,企业长一只眼盯住领导就够了。
市场经济下,企业要长两只眼,一只盯住员工,达到员工满意度的最大化;一只盯住用户,达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
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企业还要再长第三只眼睛,用来盯住国家政策。
”这就是张瑞敏提出的著名的“三只眼”理论,也是他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浓缩。
张瑞敏提出的“三只眼”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主要是针对企业如何把握各种变化,抓住各种机遇等问题而提出的。
海尔就是“长了三只眼睛”的企业,而张瑞敏就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指挥官,富于创新精神的设计师。
他在指挥广大员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抓住了各种稍纵即逝的机遇,发展海尔,壮大海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题1:怎么样做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管理?
去年11月我去美国波士顿,和杰克.韦尔奇专门有一个会谈,谈了很多问题,我问的第一个问题是:韦尔奇如何能够把GE做到世界最大,但是又做到了世界最小。意思是说他把公司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公司里每一个人又能够充分地发挥、体现自己的价值,其实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在中国很难做到这一点,我请他谈一下他的体会。他说中国的企业文化和美国有非常大的不同,在美国很多方面可以放权,因为美国的财务制度非常非常完善,完善到了我自己都不了解,里面有非常复杂、非常详细的内容,但是可以帮助我把这个企业有系统地推进。我让员工更多地创新,因为在这个制度下反而会觉得受到很多的束缚。GE在中国也有很多企业,在中国员工很愿意随意改动一些东西,中国没有一些非常完善的制度,这是两个国家在管理上非常大的差异。
中国的管理一定要适合中国自己的国情,这在国外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问题,但是怎么样来做又遇到了一个问题,现在金融危机来了,很多企业感觉到现在还谈什么管理,能过得去就行了。所以大家抱着能“过冬”的思想。
今年1月1号温家宝总理到海尔视察,我谈了这方面的想法,现在很多企业不考虑什么管理不管理的问题了,就是考虑能“过冬”就行了。作为海尔我们的想法不应该是“过冬”,应该是“冬泳”,金融危机过去后你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以前是廉价劳动力生产产品出口,你如果还是低水平生产产品出口的话没有多大的意思,所谓的“冬泳”是在金融危机中不但不能放弃管理,应该把管理提高一步。所有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就是两大问题:一个就是库存非常多,二是应收帐款收不回来。特别是江浙一带欠的非常多。一般企业采取的作为是库存只好再降价、再销售,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冬泳”就是把我的管理提高到可以消除库存、消除应收帐款问题,这样可以把整个企业的管理进行提高。
第一步把各个组织结构颠覆了。按照职能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的,是一个中三角,企业最高领导在最上面,然后是次要领导,然后是一级级领导下来,到最下边一定是员工。但是员工面对的就是客户。客户所反映的问题员工要逐级反映上去,领导再做决策下来,这里面除了内部的消耗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能够非常好地直面市场、快速做出决策。现在就把这个三角形倒过来,变成倒三角。客户在最上面,然后是一线经理、员工直面客户,最后一级级下来,最高领导成了最下面的了。这样企业的最高领导从原来的发号施令变成在最下端为一线经理提供资源。所有的部门在这当中都为了一线经理和客户提供资源,从发号施令者变成提供资源者。
集团内部的各个部门因为都要面对客户,所以要打破各部门间的壁垒,我们叫做自主经营体,大家共同来达到客户的价值。
今年4月份我到美国佛罗里达和郭士纳(IBM公司前任董事长)谈了,他写了《谁说大象不能跳舞》,就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交流,我画了这张图,从正三角到倒三角,我们现在是这么做的,你觉得怎么样?他说我在IBM做头的时候想这么做,但是我没有做。他说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方法肯定是好的,但是当时没有做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点:第一,如果你在上面叫一线经理变成一个个的经营体,经营团队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市场上一些新的机会就不会关注了,只会关注他对的客户,这样会丧失很多新的机会。第二,一线经理团队对着客户,身后的资源不能及时提供给他,他要回过身来找资源,对客户的关注下降了。因为这两个原因当时在IBM没有采用这个方法。
最近我看到一个报道,丰田汽车说它在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之所以受到影响,就是因为它偏离了丰田之道。(相关报道请参见《中国企业家》2009年第10期“丰田:回归即拯救”一文)原来的丰田之道并不是表面所说的精益管理,而是我生产的汽车一定是有用户要的。现在我们的零库存做到现在,也做到在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出来后不是放在仓库里去,而是哪个商场、哪个用户已经定了,所以我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就是用户要的产品。而不是像很多中国企业为仓库采购、为仓库销售,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的企业信息化从这里切入就是以用户为中心做的。
当时我跟温总理说这个要靠创新,佛教禅宗上有一句话“凡墙都是门”,只要你创新,所有竖在你面前的墙都可以通过去。如果不能创新的话在你跟前的一堵门也过不去。这是我想说的第一点,怎样用创新来适合中国的国情。
难题2:怎么样在互联网时代进行管理创新?
现在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提出来的挑战就两个字——速度。谁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有人说农业时代解决饥饿工业征服空间,信息工业征服的是时间,所以对企业来讲时间是制胜的关键,能不能在第一时间满足客户的需求。德鲁克有一句话,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就是它最大的影响。对于企业来讲只能做到和用户的零距离,如果和用户零距离你就赢了。
这就体现了一个“法”的概念,但是中国工人的这个概念并不是很强烈。比如,让日本人擦5遍桌子,但是中国人可能今天擦5遍,明天就擦3遍了。我们把日本的一家工厂并过来,研发了非常好的产品,在全世界都卖的非常好,我们就给这个研发团队特别的一份奖励,结果他们不同意。为什么呢?让这些人来干就开发出很好的产品,如果不让他们干,让其他的人干也会开发出很好的产品,这是我们的决定,而不是他们的能力问题,不可以给他们单独奖励,最后把钱还是平均了。日本人的这种团队精神也是和中国不一样的。
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进入到云计算时代之后,没有人去买服务器了,肯定只买服务就行了。就像没有任何一个单位说我买一个发电机,自己给自己发电就行了。但是你买什么样的服务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了。这个服务一定要和市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难题3:什么商业模式上的创新王道?
我谈谈海尔自己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的探索。到底这个商业模式是什么样的,现在有很多说法,所谓的商业模式不管怎么说就是一条,能不能创造客户价值。如果说你能够创造客户价值,能够体现客户价值,这个商业模式就是对的了。像丰田的精益管理、戴尔的直销模式。
高质量地帮助用户找到他需要的产品,现在用户面对的不是你一个企业,而是全球很多企业,要高质量地帮助用户找到他需要的产品要求你的产品在全球中非常有竞争力。这是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讲,从现在开始,通过金融危机来转型是非常大的挑战。
我们现在具体探索的就是虚实网结合,所谓“虚网”就是互联网,所谓“实网”就是最后一公里,也就是鼠标加及时服务。用户在互联网上点鼠标之后我应该是第一时间送达,这就需要跟实网——物流、营销服务等结合。现在在实网方面我们正在努力地往前推进,因为中国的市场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中国农村,现在扩大内需主要是农村,中国有2812个县,35000个乡,64万个行政村,一个县就有上百万人,广东地区有些地方一个很小的地方、一个县可能GDP就可以突破千亿,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个网络深入下去就非常困难了,所以我们从县、乡、村一点点往下铺。
今天在这里我想讲三点:第一个是怎么样做适应中国国情的管理;第二,在信息化时代怎样做管理上的创新;第三,海尔自己在商业模式创新上的探索。
中国现在有一个MBA悖论,一开始大家对MBA非常狂热,只要有了MBA的学生、受到MBA的教育企业管理一定能够上去。当然MBA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一个MBA“退烧”的问题,用了之后觉得不像期望的那么高。主要原因是MBA案例大部分是国外案例,很少有中国自己的,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改革开放后中国主要是学习日本的管理方法,而不是管理模式,比如像丰田这种管理模式。引进MBA还有一个是不是水土相服的问题,我自己也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这和“虚网”——互联网要结合起来,他点了鼠标后你怎么样送达。国外很多大的物流公司到中国来希望和海尔进行合作。他的很多方面都比我强,但是就差一点,就是最后一公里。现在中国政府在推“家电下乡”,我们在“家电下乡”全国中的份额是最大的,是第一位的。就是因为我建设了庞大的网络。另外还有很多外国品牌和我是竞争对手,比方说美国、欧洲、日本的家电电器品牌都是我的竞争对手,但是他现在把农村的销售委托给我。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办法配送,也没有办法服务,到每个村、每个县是很难的。
这也是中国企业面临的很大的问题,比如说编成统一数据,2008年中国家电企业库存周转天数是64天,们自己在2008年初库存周转天数是32天,差不多是中国平均周转天数的一半。尽管我们的流程再造现在已经降到了三天。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很痛苦的。我们的销售在这个过程中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咬着牙做了之后,把全流程的信息化都做起来了。很多中国的企业基本上还是卖库存,我们能够是开始卖服务了,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做。
中国很有意思,村里很重要的是村长,村长如果觉得我用海尔的产品很不错,村里的村民大概都会同意。因为他可以给你一定的优惠政策,比方说电价可以给你优惠一点。另外我们村的电工,如果说谁买了海尔家电我可以免费给你修理,村民当然会很高兴了。另外中国农村的电价是很有意思的,不是和城市电价一样,很贵。为什么很贵呢?因为有很多费用都摊到电价里去。农民买电器买得起,但是用不起。
其实我们自己在国外设立工厂或者是和国外公司打交道后,也感觉到中国企业内部的文化和美国、日本的都有非常大的不同。比如说我们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一个工厂,我们的人过去告诉美国生产线的工人应该怎么去操作,但是过了几天,按照美国的条件可以再改动一下,美国工人就不干了。他说你前两天告诉我那样干,今天又告诉我这样干,到底哪个是对的。所以不能随便改。
先要做企业信息化,然后再提升企业信息化。作为企业信息化来讲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媒体报道中国企业ERP不能够成功的有93%,也就是说可以做到ERP的只有7%,而这7%还不一定能够成功。媒体上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和做ERP的咨询公司打官司,说你给我做ERP,给我承诺做到什么程度,现在没有做到,我要求你索赔。这说明一个很大的问题,做信息化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还没有做到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然后就要求做信息化,其实做不到的。现在中国企业做的油水分离,本来业务就像水一样,现在把信息化做的像“油”一样,放在水上面。有点儿像《圣经》马太九章的一句话,没有人把新酒放在旧皮袋里去,如果把新杯放在旧皮袋里去旧皮袋一定会爆裂,新酒也会爆裂,所以只能把新酒放在新皮袋里。原来的业务流程就像旧皮袋一样,现在的信息化像新酒一样,把新酒装到旧皮袋中去肯定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