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于民俗中的谐音,你知道多少
关于端午节的谐音词
关于端午节的谐音词
关于端午节的谐音词有:
1. 段聚集:端午节是一个聚集家人、朋友的节日。
2. 端午饺子: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3. 豆腐干午:端午节时品尝干豆腐的美味。
4. 端午游泳:端午节有些地方还有游泳比赛的传统。
5. 端午奇幻:端午节上的各种传统活动让人感到奇幻有趣。
6. 端午调味:端午节期间,人们用特殊的调味品来烹饪食物。
7. 短武戏:端午节期间表演的一种特色戏曲演出。
8. 端午短信:人们用短信发送祝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
9. 顿舞蹈:端午节时,舞龙舞狮等舞蹈表演非常盛行。
10. 捅麻将:端午节家人聚会时,可能会一起打麻将娱乐。
以上为关于端午节的谐音词,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端午谐音梗的字
关于端午谐音梗的字端午谐音梗,是指将端午节的相关词汇或概念与其他词语进行谐音嬉笑的创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有趣的端午谐音梗吧!一、饮食篇1. 粽子:谐音“宗子”,暗指端午节是纪念父系家族的节日,所以每年端午节都要吃粽子,以示对祖先的尊敬。
2. 粽叶:谐音“宗业”,意指传承祖业的重要性。
端午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祖先的智慧和勤劳。
3. 龙舟:谐音“弄狗”,暗指端午节是一个让人玩得狗血淋头的节日,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载歌载舞,共同度过欢乐的时光。
4. 汤圆:谐音“糖缘”,意味着端午节是一个甜蜜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分享甜蜜的团圆时光。
二、习俗篇1. 划龙舟:谐音“画龙”,暗指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2. 赛龙舟:谐音“塞龙头”,意指端午节是一个让人们放松身心的日子,大家可以暂时把烦恼和压力塞进龙头里,尽情享受欢乐。
3. 穿艾草:谐音“穿爱草”,暗指端午节是一个表达爱意的好时机,人们可以通过穿艾草来向自己心爱的人表达爱意。
4. 贴符咒:谐音“贴福粘”,意指端午节贴符咒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好运,让幸福粘在身边。
三、传说篇1. 屈原:谐音“驱怨”,暗指端午节是一个驱赶不好的事物的日子,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排解自己的郁闷和不快。
2. 白蛇传:谐音“败射传”,暗指端午节是一个让人们将失败射向远处的日子,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摆脱困境。
3. 后羿射日:谐音“厚衣射日”,暗指端午节是一个天气逐渐转热的时候,人们要注意穿好衣服,防止中暑。
四、寓意篇1. 端午节:谐音“短午节”,暗指端午节是一天时间短暂的节日,人们要珍惜时间,好好享受这一天的快乐。
2. 粽子:谐音“纵子”,意指端午节是一个人们放纵自我的日子,可以吃吃喝喝,尽情享受。
3. 龙舟:谐音“弄狗”,暗指端午节是一个让人们可以放飞自我的日子,尽情玩耍,尽情欢笑。
4. 艾草:谐音“爱草”,意指端午节是一个表达爱意的好时机,人们可以通过赠送艾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常见谐音歇后语
常见谐音歇后语1.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例子:每次去奶奶家,她的布置都外甥打灯笼——照旧,一点变化都没有。
2.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例子:他今天打牌可真是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啊!3.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例子:这事儿啊,就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明明白白的。
4.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例子:这家店的服务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怪不得生意那么火。
5.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例子:他的脑筋终于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想到好办法了。
6.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例子:那可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的大厨啊!7. 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例子:哇,他这技术,简直就是飞机上挂暖瓶——高水平(瓶)。
8.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例子:他呀,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咯。
9.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例子:你看他那样子,肯定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0.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例子:哼,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看谁最后赢。
11.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例子:那家伙做事,简直就是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12. 猪鼻上插葱——装象(相)。
例子:他就是猪鼻上插葱——装象(相),其实啥都不懂。
13.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例子:我的心现在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14.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例子:那小偷现在就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15. 打破砂锅——问到底(纹到底)。
例子:他那性子,肯定会打破砂锅——问到底(纹到底)。
16. 芝麻开花——节节高。
例子:咱的生活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呀。
17. 兔子尾巴——长不了。
例子:他那嚣张劲,就像兔子尾巴——长不了。
18. 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例子:你这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嘛。
19. 竹篮打水——一场空。
例子:他忙活了半天,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20. 老虎屁股——摸不得。
巧用谐音妙趣横生
巧用谐音妙趣横生作者:杨先武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7期所谓谐音,就是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构成语义的变化,而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它存在于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用谐音字表达意思,不仅含蓄委婉,而且生动有趣。
一、谐音与民俗我国民俗中的谐音运用随处可见,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场合,人们往往借谐音来表达美好的祈愿。
如春节吃年糕、丸子,则寓意“年年高”“团团圆圆”。
吃年夜饭时,家家户户餐桌上必有一条鱼,谐音“年年有余”。
民间的年画、剪纸等工艺品也常用谐音取意。
如喜鹊立于梅枝,叫“喜上眉梢”;五只蝙蝠从天上飞下,叫“福从天降”。
古人常以猫、蝶组成图案,赠送老年长者。
因为猫同“耄”,蝶同“耋”,以谐音取“耄耋”之寿即长寿之意。
二、古诗词中的谐音谐音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手法,即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
这种双关语在古代诗词中经常见到。
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晴”与“情”谐音双关,借用天气阴晴之“晴”,暗指爱情之“情”。
李商隐的《无题》一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谐音双关)、蜡炬燃烧,来表达对恋人的思念以及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的痛苦。
古代的人在离别时,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柳”者,“留”也。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表达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三、谐音与歇后语歇后语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的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其后一部分常常借用谐音来表意,例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青菜煮豆腐——一青(清)二白;空棺材出葬——木(目)中无人;飞机上吹喇叭——响(想)得高。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传统民俗中的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很多词语都有着独特的谐音现象,这一
现象不仅仅是语言学上的一个技巧,更是表达文化内涵和沟通情感的
一种工具。
首先,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被广泛应用于吉祥祝福和祭祀
仪式中。
例如,“鱼”与“余”音同,寓意“年年有余”;“桔”与“吉”音似,取吉祥如意的意思;“苹果”与“平安”谐音,寓意平
安如意。
这些谐音的应用,不仅传承了中国人喜庆、愉悦的民俗风情,也向人们传达了幸福、吉祥的主题。
其次,谐音现象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还被运用于文字游戏、歌谣、
儿歌等方面。
例如,“蚂蚁”和“码头”谐音,“瞪眼瞪得大,看见
了码头有蚂蚁”成为了童年记忆中的经典儿歌。
这些谐音不仅在娱乐
中起到了乐趣化的作用,还有利于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提高了文化
认同感和归属感。
再次,谐音现象也经常被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
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诗歌、歌谣、小说等作品中,常常运用谐音进行修辞,以
达到表达情感、描绘形象等的目的。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音似“勇”,可以理解为“天生我
材必有勇”,表达出诗人的自信和豪放。
总之,谐音现象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
一种文化现象。
它在传递说话人的情感和意图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华
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继承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其传
统特色,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
民俗中的谐音寓意
民俗中的谐音寓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为什么画一只“伏”在古树下的“梅花鹿”呢?原来“伏”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寓意读书就会有福、禄,先生向学生灌输功名利禄的良苦用心由此可见一斑。
谐音这种修辞格在我国民俗中应用非常广泛,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等场合,人们往往巧借谐音寄寓深意,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求。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许多人家将门上的“福”字倒过来贴,祈求“福到”。
吃年夜饭时,家家户户餐桌上必有一条鱼,谐音“年年有余”。
过年吃年糕、丸子,寓意“年年高”“团团圆圆”。
正月初一拜年,许多人家都会捧出一道由红枣和板栗做成的“枣栗茶”,谐音“早利”“早早得利”。
不少地方的年轻人在谈情说爱时常送手帕作为定情之物,因为它横也是丝(思),竖也是丝(思),寓意“情思绵绵”。
一旦结婚,女方定以红布裹上芹菜、韭菜作陪嫁,以“芹”谐“勤”,“韭”谐“久”,祝愿两口子勤劳致富,恩爱永久;作为迎娶的一方,则在被褥中、枕头下放上通红的筷子、饱满的红枣,以表“快快得子、早生贵子”之意。
在新婚夫妇床上撒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
河南等地,姑娘出嫁陪送的被子要七月做或十月做,以图“齐备”“十全十美”;拜天地时供桌上的大斗用麦麸和食盐填满,并燃上香、放上艾草,取意“有福有缘”“夫妻相爱”。
在东北农村,新媳妇上车时怀里抱把斧子,“斧”“福”谐音,寓意“有福”。
庆祝生日时,把“寿”字写成圆形的篆书,五只蝙蝠围绕四周,称“五福(蝠)捧寿”。
在室内张挂猫、蝴蝶与富贵花的图画,祝愿寿星“耄(猫)耋(蝶)富贵”。
生意场上的人在安排宴席时,往往上一道“发菜”,寓意“越吃越发”。
不少商店的名称为“金利来”,以图生意兴隆、财源滚滚。
许多酒家把“发菜炖猪蹄”叫做“发财到手”,于人于己都有吉祥之意。
民间的年画、剪纸等工艺品大多借物咏人,谐音呈祥。
谐音歇后语
谐音歇后语谐音歇后语是一种机智、幽默的语言游戏,通过运用谐音这一语言技巧,将两个或多个词语的发音相似之处进行巧妙组合,以达到产生笑点、引起共鸣的效果。
谐音歇后语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句是引子,后一句是答案。
这种语言游戏在中国的民间文化中很常见,不仅令人捧腹大笑,还能起到增强记忆力的作用。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有趣的谐音歇后语。
1. 刷牙牙膏:这句歇后语的谐音是“说话打了嘴巴”。
这句歇后语通过将“刷牙牙膏”这个词的发音与“说话打了嘴巴”的谐音相结合,达到幽默的效果。
2. 两头蛇:这句歇后语的谐音是“妈妈生了双胞胎”。
这句歇后语通过将“两头蛇”这个词的发音与“妈妈生了双胞胎”的谐音相结合,展示了人们对童话故事里的奇幻生物的想象。
3. 四海一家:这句歇后语的谐音是“同学都挤在一起”。
这句歇后语通过将“四海一家”这个词的发音与“同学都挤在一起”的谐音相结合,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校园中亲密无间的友谊。
4. 手机充电:这句歇后语的谐音是“报警给交警”。
这句歇后语通过将“手机充电”这个词的发音与“报警给交警”的谐音相结合,让人忍俊不禁。
5. 七嘴八舌:这句歇后语的谐音是“会议都没结果”。
这句歇后语通过将“七嘴八舌”这个词的发音与“会议都没结果”的谐音相结合,形象地讽刺了一场无头苍蝇般的会议。
6. 四四方方:这句歇后语的谐音是“寿星要过生日”。
这句歇后语通过将“四四方方”这个词的发音与“寿星要过生日”的谐音相结合,让人产生了对生命的庆祝。
以上只是几个谐音歇后语的例子,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类似的语言趣味。
谐音歇后语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可以用来增强记忆力和刺激思维。
通过挖掘和运用语言的多层次含义,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谐音歇后语的创作离不开对语言的敏感和灵活运用。
它不仅要求人们对词语的词义和音韵有深入的了解,还需要运用巧思将两者巧妙结合。
除了幽默感,歇后语还具有快速表达思想、调动情绪的功能。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
汉语谐音的运用及其文化心理意义汉语谐音是指在语言表达中利用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形成幽默或创造出有趣的说法。
它广泛应用于民间俚语、幽默笑话、情感表达以及商业广告等各个领域。
汉语谐音的运用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欢乐,还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心理意义。
首先,汉语谐音在民俗中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特色的民间文化。
中国民间有许多谐音的谚语、俗语和成语,这些说法利用了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表达智慧和思想,传递人们对社会、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例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中的“己”和“莫”谐音,“己”代表自己,“莫”表示别人,“己莫”谐音“积莫”,意思是通过不被别人所知来保持自己的隐私。
民俗中的谐音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演变和丰富,形成了个性化、情感化的传统文化。
其次,汉语谐音在幽默笑话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幽默是一种抒解压力、增添欢乐的方式。
在汉语笑话中,谐音被广泛运用来创造幽默效果。
通过利用相同或近似的发音来打破原词的语义框架,创造出新的意义,从而引发笑声。
比如,“有一个人走过来,老板看见了,就说:‘您来得正好,我正好最近想要换个‘桂’,麻烦你能去买一个吗?’走过来的人听了,立马转身逃跑,回头喊道:“你以为我看不出来,你要的是个‘贵’字!”这个笑话利用了“贵”和“桂”谐音,产生了搞笑的效果。
此外,汉语谐音在商业广告中被广泛运用。
商业广告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增加记忆点,常常采用谐音和创造性的说法。
谐音带给人们一种愉悦的感觉,并且容易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从而提高广告的传播效果和销售力。
例如,一家卖鞋的品牌可以打出“鞋‘包’有好,鞋‘标’有道”的口号,利用“包”和“标”与“保”和“饱”谐音,来突出自己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
这种巧妙的运用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还能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总的来说,汉语谐音的运用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巧,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心理传达方式。
通过谐音,人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发他人的共鸣和欢笑,传递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智慧。
民间风俗中的谐音现象
民间风俗中的谐音现象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带来乐趣。
在民间风俗中,谐音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语言游戏,它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谐音现象不仅能够增添语言的趣味性,还能够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谐音现象的概念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字音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在语言中有着相互呼应、相互联系的关系。
谐音现象是指利用这种语言现象进行语言游戏或表达情感的现象。
谐音现象在民间文化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表现为歌谣、俗语、谚语、谜语、儿歌等形式。
例如“鱼跃龙门”中的“鱼”和“余”谐音,“开门七件事,挂钟八字匙”中的“七”和“起”谐音,“四季平安”中的“四”和“死”谐音等。
二、谐音现象的文化意义谐音现象在民间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不仅能够增添语言的趣味性,还能够传递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谐音现象在民间文化中的几个典型应用:1、祈福祝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祈求平安、幸福、健康等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谐音现象在这些祈福祝福的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一帆风顺”中的“顺”和“舜”谐音,寓意着一帆风顺、平安顺利;“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中的“福”和“富”谐音,寓意着幸福富足、长命百岁。
2、儿童教育谐音现象在儿童教育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猫儿腻”中的“腻”和“逆”谐音,告诫孩子们不要做逆耳之事;“鹤立鸡群”中的“鹤”和“和”谐音,寓意着要与众不同、出类拔萃。
3、社交礼仪在社交礼仪中,谐音现象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结婚时送礼物要讲究礼数,送什么礼物也要讲究谐音。
例如送“鹅”和“鱼”寓意着“鹅鱼同游”,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送“糖莲子”寓意着“甜甜蜜蜜”。
三、谐音现象的表现形式谐音现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表现形式:1、歌谣歌谣是一种民间诗歌,多用于儿童游戏和娱乐。
歌谣中常常利用谐音现象,使歌谣更具有趣味性和记忆性。
例如“小蝌蚪找妈妈,游啊游啊越来越近,快点快点,妈妈在岸边”,其中的“岸”和“安”谐音。
100个有趣的汉字谐音
100个有趣的汉字谐音以下是一些有趣的汉字谐音:1.骑驴看唱本——走着瞧2.瞎子进烟馆——胡撞3.粪桶吊脖子——臭不可言4.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5.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6.七仙女嫁董永——采取主动7.三个铜板豆腐——兜着走8.三把刀相架——狠心肠子9.三分面加七分水——十分糊涂10.三根毛搓绳子——粗枝大叶11.骑驴看唱本——走着瞧12.瞎子进烟馆——胡撞13.粪桶吊脖子——臭不可言14.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15.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16.七仙女嫁董永——采取主动17.三个铜板豆腐——兜着走18.三把刀相架——狠心肠子19.三分面加七分水——十分糊涂20.三根毛搓绳子——粗枝大叶21.好的,以下是更多的有趣的汉字谐音:22.七仙女嫁董永——采取主动23.三个铜板豆腐——兜着走24.三把刀相架——狠心肠子25.三分面加七分水——十分糊涂26.三根毛搓绳子——粗枝大叶27.八抬大轿请不去——架子大28.九牛二虎之力——蛮力29.九牛二虎之力——蛮力30.一个和尚挑水喝——无奈之举31.一个圣人挑水喝——左右为难32.人上一百,五颜六色——形形色色33.人过一百,五音不全——不全五音34.人人头上戴顶帽——无法无天3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不远必36.刘玄德得了赵子龙——人生所向37.刘备遇见诸葛亮——明白了38.月亮上的桂树——高不可攀39.月光里的巨石——明摆着40.宋江的军师——无用(吴用)41.花木兰从军——冒名顶替。
42.豆腐渣糊门——敷衍了事43.画蛇添足——多此一举44.外甥打灯笼——照旧(舅)45.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46.梁山上的军师——无用(吴用)47.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48.船到桥头——自然直49.飞蛾扑火——自取灭亡50.百米赛跑——争分夺秒51.水中捞月——一场空52.十五个人聊天——七嘴八舌53.七仙女嫁董永——采取主动54.三个铜板豆腐——兜着走55.三把刀相架——狠心肠子56.三分面加七分水——十分糊涂57.三根毛搓绳子——粗枝大叶58.八抬大轿请不去——架子大59.九牛二虎之力——蛮力60.一个圣人挑水喝——左右为难61.人过一百,五音不全——不全五音。
吉祥寓意的俗语有哪些谐音作文
吉祥寓意的俗语有哪些谐音作文1、每年有足够多的(鱼)。
2、鸡(鸡)香如意。
3、永远(酒)。
4、久了(酒)。
5、萍萍(瓶)安安。
6、和平久远(酒)远。
7、一切都很好(鸡)。
8、鸡(鸡)香如意。
9、平(瓶)平(鹌鹑)安。
10、平安酒(酒)远。
11岁(破)岁平安。
吉祥的同音字有哪些?例如,当你打破东西时,你想说破碎和破碎。
加冠(官)绝蝙蝠兽(福寿)连续筷子箸(快)乐乐钱蝉身(包)希望能帮到你!谁知道用谐音1、福下(福到)的吉祥话。
2、年年有鱼(比年年多)。
3、柿子(凡事)如意。
4、冠(官)进贵族。
5、蝙蝠兽(福寿)是连续的。
6、筷子和筷子(快)乐乐。
7、钱蝉身(裹)。
1、贴春联贴春联这种春节活动自宋代开始流行。
每年过年都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称“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期间贴,故称春联。
春联的来源之一是桃符号。
起初,人们将桃木雕刻的人像挂在门边以辟邪。
后来,他们又在桃木上画了门神像,再简化,在桃木上刻上门神的名字。
春联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作品。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挂上红色的春联。
一副喜庆温馨的春联,表达了人们喜迎新春、领受祝福、期待新生活的美好祝愿。
2、把“福”字倒贴在我国,人们经常用“福”字来表达对幸运、幸运、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每到辞旧迎新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在房门上贴上“福”字,寓意吉祥进门。
很多地方把“福”字倒贴,用“下来”和“到”的谐音表示“福已到”。
3、窗花窗花不仅提升了节日气氛,还集装饰、观赏和实用于一体。
剪纸是我国非常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因多贴在窗户上,故又称“窗户”。
窗花以其独特的概括和夸张,将吉祥物和美好祝愿表达的淋漓尽致,为节日装点了旺盛的节日。
研究报告谐音资料整理
研究报告谐音资料整理
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词汇在发音上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谐音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具有幽默、诙谐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谐音的资料整理:
1. 水果谐音:
- 苹果(皮),谐音“平负”,代表着平均分配。
- 葡萄,谐音“朴淘”,表示朴素、平凡。
- 菠萝,谐音“拨罗”,指移动或转动。
2. 动物谐音:
- 鸭子,谐音“亚喳”,意为压低声音。
- 兔子,谐音“如子”,表示温顺、可爱。
- 猫,谐音“杂”,代表废物、垃圾。
3. 地名谐音:
- 北京,谐音“被警”,表示警察聚集的地方。
- 上海,谐音“深海”,可用于形容事情的复杂程度。
- 广州,谐音“光坐”,表示无事可做、闲散。
4. 成语谐音:
- 画蛇添足,谐音“画世套手”,意思是过分补充,弄巧成拙。
- 吃醋,谐音“吃足”,指嫉妒。
- 龙凤呈祥,谐音“笼封呈箱”,形容冗长。
5. 姓名谐音:
- 李明,谐音“离鸣”,象征着离别、分手。
- 王莉,谐音“忘理”,表示健忘、冷漠。
- 张虎,谐音“站乎”,指排队、等候。
6. 数字谐音:
- 一丢丢,谐音“逸兑兑”,意为小心谨慎。
- 四四方方,谐音“死死防防”,形容非常谨慎或严密。
- 九九归一,谐音“久久贵意”,表示长时间的思念。
以上是一些关于谐音的资料整理,以供参考。
谐音是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可以为日常交流或创作带来更多的乐趣和幽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一、谐音的概述(一)谐音的定义“和谐”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使人们在语言运用上讲求音韵和谐,委婉含蓄。
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
语言中的谐音正是反映这种文化现象。
谐音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代替本字,使语句表达出双层含义,也叫做双关。
(二)谐音产生的基础1.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数量很庞大,统计起来要有八万多个,汉语中音节与读音的比例大概为一比十,这就说明汉字中同音字大量存在。
例如,文学语言大师赵元任创作的那首《施氏石狮史》,全文87个字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却只有一个读音“shi”,这就可以说明汉字同音字的大量存在,足以用一个读音来表达出一个故事。
由于汉字的同音字多这种特点就给文人写作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技巧,通过谐音的来抒发“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思想情感。
因此,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
2.联想是谐音产生的心理活动基础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比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因此联想成为人们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看到哪个字哪些话,我们总会联想到生活中的阅历以及经验,这就是谐音产生的心理基础。
比如在中国传统中,一对新人结婚的时候,窗前的窗花图案上通常有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这就让人们联想到“喜上眉梢”。
寓意着新人今后的生活是欢欢喜喜的。
二、民俗文化中的谐音(一)民俗民俗是人们生活的风俗和习惯。
不同地方的人民由于生活的环境和思想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崇拜,在这些民俗文化中,随处可以看见谐音的存在。
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新年,人们要吃饺子,这是因为饺子外形像金元宝,是宋代钱币“交子”的形状,为了取吉祥之意,人们便将“交子”的谐音“饺子”这种食物作为新年里必须要吃的食物,也寓意着吉祥多福。
同样作为中国人民在节日饭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鱼”,人们都喜爱吃鱼或者在有喜日子的时候一定要摆上一道鱼,或在庭院里养几条金鱼,来自谐音“金玉满堂”,象征家庭美满,后代兴旺。
谐音的名词解释
谐音的名词解释谐音是指不同字形、意义的汉字或词语,在发音上十分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中并不少见,常常给人带来一种幽默和有趣的感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有趣的谐音及其含义。
一、儿童谐音解析1. 岁寿(儿童):岁寿,意指一个人的年龄和寿命。
然而,在这个谐音中,寿跟“兽”的发音非常接近,因此,有人开玩笑称“岁寿”为儿童谐音,“岁兽”更为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情况,呼应了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兽性”逐渐觉醒的现象。
2. 玩命(晚名):玩命常用来形容人极端努力工作或追求某个目标。
然而,在字形和发音上,玩命与晚名谐音,引发人们一种有趣的联想。
或许玩命的人在追求梦想时常常熬夜,导致晚上的名字发音变得模糊不清。
二、食物谐音的玩味1. 龙凤呈祥(笼奉祥):龙凤呈祥是古代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和美满的一个形象。
而当龙凤谐音为“笼奉祥”时,带来了全新的意义。
这个谐音让人想到一种理所当然的习俗,即用美味的食物“笼奉祥”来祈求好运和福气。
2. 和他(喝它):和他谐音为“喝它”,这个谐音在汉语中给了人们一个有趣的联想。
在一些段子中,人们常常开玩笑说“和他费劲搞不定,还不如直接喝它”。
这个谐音通过幽默的方式,传达了人们在遭遇困难时,采取简单直接的方法的心态。
三、生活用品的谐音趣事1. 洞房花烛夜(懂凤花主页):洞房花烛夜是古代新婚夫妇结婚后的第一晚,是他们彼此敞开心扉、享受幸福时刻的时刻。
而当“洞房花烛夜”发音接近“懂凤花主页”时,这个谐音带来了一种互联网时代对浪漫爱情乌托邦的幽默讽刺。
这种对比同时也反映了当下社会中追求异性的美好、完美无缺的趋势。
2. 倾斜度(请屎毒):倾斜度常常用来形容某个事物的倾斜程度。
而当倾斜度与“请屎毒”谐音时,这个谐音呼应了一种特殊的服务需求。
有人开玩笑说:倾斜度如何,请屎毒帮你评估,毕竟“请屎”是倾斜人心的最高境界。
四、动物谐音引人深思1. 鸳鸯双栖(鸳鸯双齿):鸳鸯双栖是指伉俪和睦,共同生活在一起。
春节习俗中的谐音
春节习俗中的谐音
春节习俗中的谐音有:
1、过年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2、年节时,若不小心打碎碟碗,会说:“岁(碎)岁平安,岁岁平安。
3、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4、过年吃年糕,寓意生活像芝麻开花——年年高,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5、压岁钱,民间传说有一种叫“祟”的怪物,每年除夕就会出来捉小孩儿,于是老人们便在小孩脖子上挂八文钱,以驱“祟”,俗称“压祟”。
而“祟”与“岁”谐音,故将“压祟”称“压岁”。
虽已无镇版邪之意,但美好祝福却与以前无异。
6、年画中出现的大公鸡被民众说成是谐音"吉",吉利的意思。
民间风俗中的谐音现象
民间风俗中的谐音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语言的运用中,谐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民间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谐音的运用十分丰富,不仅在文学、戏曲、诗歌等艺术形式中广泛应用,同时也在民间风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以民间风俗中的谐音现象为主题,从语言、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探讨谐音在民间风俗中的应用与意义。
一、谐音在民间风俗中的应用谐音是指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字词发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不同。
在民间风俗中,谐音的应用可以说无处不在。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其中很多对联都是利用谐音来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
例如,“岁岁平安”与“岁岁平稳”谐音,“福到底了”与“福倒地了”谐音,“步步高升”与“步步高陞”谐音等等。
这些对联利用谐音的特点,不仅增加了对联的趣味性,更能传达出节日祝福的寓意,成为民间风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春节期间的对联外,谐音在其他民间风俗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婚礼上的“喜饼”、“喜糖”、“喜酒”等,都是利用“喜”与“洗”、“戏”、“息”等字的谐音来表达新人幸福美满的心愿。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吃月饼,其中很多月饼的名称也是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节日祝福,例如“月满轻盈”、“中秋团圆”等。
此外,谐音还常常被用于命名,例如“龙凤胎”、“财源广进”、“安居乐业”等,都是利用谐音来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二、谐音在民间风俗中的意义谐音在民间风俗中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趣味性,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谐音的应用可以增加人们的欢乐感。
民间风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谐音的应用,可以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些乐趣和娱乐,增加生活的色彩和情趣。
其次,谐音的应用可以传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民间风俗中,谐音常常被用于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例如“福”与“富”、“喜”与“洗”、“财”与“彩”等。
这些谐音的应用,不仅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更能够让人们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和追求。
有意思的谐音大全及答案100个
有意思的谐音大全及答案100个1、空梭子补网——没法治(织)。
2、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3、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4、秀才的毛巾——包输。
(包书)。
5、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子(好大的掸子)。
6、一二三四五六七——王(忘)八。
7、肩膀上放烘笼——恼(脑)火。
8、猪八戒拍照——自找难堪(看)。
9、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10、城隍庙的鼓——鬼瞧(敲)。
11、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12、赵匡胤卖包子——御驾亲征(蒸)。
13、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14、隔窗吹喇叭——名声在外(鸣声在外)。
15、鱼池里下网——多余(鱼)。
16、精装茅台——好久(酒)。
17、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表面。
18、枣核截板——没几句(锯)。
19、线板上的针——憋(别)着。
20、和尚拖木头——出了事(寺)。
21、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22、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23、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24、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25、放牛的吃螃蟹——不待言(带盐)。
26、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27、一条腿的裤子——成了群(裙)。
28、大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29、泥水匠整耗子——敷衍(眼)了事。
30、河边洗黄莲——何(河)苦。
31、盐店里谈天——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32、画上的马——不奇(骑)。
33、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34、和尚的脑壳——没法(发)。
35、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36、狐狸骑老虎——狐假(驾)虎威。
37、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38、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39、梁山泊军师——无(吴)用。
40、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41、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42、挖了眼的判官——瞎管(鬼)。
43、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44、灯草拐杖——做不了主(做不了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涨姿势:民俗中的谐音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谐音就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
谐音是存在于各种语言中的共同现谐音与中国民俗象,但在汉语中尤为突出。
它存在于汉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深深地烙上了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印记。
湖北大学文学院的王俊卫发表在汉斯学术期刊《国学》的一篇文章,从语音角度对谐音进行分类,重点落脚于谐音与民俗的表现方面,进而揭示这一现象后面的民族文化心理。
1.与衣服有关的谐音民俗
上海松江新娘嫁妆中,被面不用格子料,因在当地方言中,“格子”与“格嘴”谐音,而“格嘴”则是吵架的意思,这有悖于我们追求家庭和睦传统观念。
以前,汉族人给死者穿的寿衣,其衣料以绸料居多,而最忌缎料,这是因为“绸子”与“稠子”谐音,可庇佑子孙兴旺;“缎子”则音同“断子”,有断子绝孙之嫌;另外,“死人穿寿衣,内衣不订纽扣,只缝飘带,因为“纽子”与“扭子”谐音,这都是从谐音角度进行趋吉避讳的处理,以期给后人带来好运,避开灾祸。
2 . 与饮食有关的谐音民俗
江苏启东、海门一带,过年吃赤豆饭,吃了赤豆饭,寓意来年能出头,因当地“赤豆”与“出头”谐音;闽南一带过年的习俗是吃萝卜,闽南话中“萝卜”叫“菜头”,与“彩头”谐音,吃了“菜头(彩头)”,就有了好彩头,生活就更幸福美满。
在湖南,下餐馆一般不点“芹菜”,因当地语言中,“芹”与“穷”音近,故湖南人把芹菜叫“喜菜”;热情好客的山东人饭桌上忌言“蒜”,因“蒜”谐“散”,以避与家人分散之讳;上海人忌饭桌上讲“鹅”,因“鹅”与“我”同音,“吃鹅”与“吃我”同音,易让人产生不适之感,于是“鹅”被称为“白乌龟”。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文化的国家,中国人在饮食方面不仅追求色香味的有机统一,对饮食名称也颇具讲究。
很多地方利用谐音取名以求好运,也用谐音规避不详之物,从而使饮食不单单是解决温饱问题,还迎合了人们祈盼好彩头的心理。
3. 与居室有关的谐音民俗
住房作为“家”的物质外化,从破土动工到装修、入住都存在着许多禁忌。
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栽柳”,原因是“桑”与“丧”谐音,出门见桑,有出门见丧之嫌,不吉利;柳树是不结籽的,即“无籽”,谐“无子”,若栽于屋后,恐有绝后之患。
居室饰物图案的选择上,剪纸中鱼饰物图案的,谐音“吉庆有余”;喜鹊立在梅枝饰物图案的,谐音“喜上眉头”;三只羊饰物图案的,谐音“三羊开泰”;五只蝙蝠饰物图案的,谐音“五福临门”;白菜饰物图案的,谐音“百财”、“摆财”;壁上悬挂鞋饰物图案的,谐音“辟邪”;案桌上摆放钟、瓶饰物图案的,则谐音“终生平安”。
以前盖房多用木料,选择这些材料颇有讲究。
人们一般喜欢用榆木做房梁,“榆梁”谐“余粮,寓意生活富足;忌用桃木、锻木、椿木等,因为“桃”字与逃难、逃荒的“逃”谐音,“锻”与断子绝孙的“断”字谐音,“椿”字在某些方言中与“冲”谐音,这些树做建筑木料是相当不吉利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场所,这里是维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保持家人的健康与长寿的一个载体,所以人们很重视对家的经营,从建材到装饰,都极力运用谐音来趋吉避害。
4. 与礼仪相关的谐音民俗
结婚的新人要送石榴,石榴多子儿,送石榴,谐音“多子”,亦即“多子多福”之意,也有人认为送石榴除了谐音“多子”外,还可以谐音“多子儿”,即“多钱”(“子儿”可指钱)。
上海人去医院探视病人,一般不会带“苹果”,因为在当地语言中,“苹果”与“病故”谐音,
这样便不符合希望病人早日康复的本意。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非常讲究“礼尚往来”,但什么场合送什么礼物,怎么去送礼物最合适,是有讲究的。
在中国的礼仪文化中,馈送别人礼物时,要适当从谐音的角度考虑考虑礼物的寓意。
文章指出,谐音大量存在于民俗的衣食住行、节日、礼仪和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趋吉避讳的民族心理。
(文章源于:千人智库- eww141111z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