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传播与传统文化消解

摘要: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其技术优势,以文化工业生产的方式,用大众化的文化商品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本真内涵, 对传统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与观念等造成了剧烈的冲击,凸显出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巨大的解构作用。针对此现象,本文首先从文化概念入手,对传统文化的特征做出界定,指出“文化消解”概念的意义;其次从“文字消解现象”、“传统价值观陷落与社会道德失范现象”、“媒介帝国主义冲击民族文化现象”等三个层面分析,指出大众传播发展导致“文化解”的存在表现与形势的严峻性;再从后工业社会背景出发探讨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对传统文化发展前景进行瞻望,提出见解与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统文化;文化消解;后工业社会

长期面对电脑屏幕工作,敲击键盘,习惯用智能ABC输入法编写文案的你,偶然有一天拿起笔,也许是修一封家书,也许是撰一则公文,或也许只是摘一些资料,这时你却发现许多自己惯常使用的文字的确切写法,在你即将落笔的那一刻,竟如被风吹过的烟雾般凭空消散了。任凭你苦苦思索,固执地徘徊在你脑海里的只有这些文字的读音。你大概也能猜出造成自己书写苦恼的原因。没错,正是你在工作中长期依赖的电脑汉字输入法。电脑输入技术的进步,使你得以摆脱书写,庞大的字库,众多的备选汉字,让你只需轻轻瞟一眼,就能找出自己所要的文字。当你正为人类的这一伟大发明暗自称好时,却不知道,无形中它也令你忘却了众多文字的正确写法。

粗心的你,也许只把它当作日常生活中不足挂齿的笑谈,但是,事实上,它却鲜明地折射出现代大众传播体系与文化互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下,大众传播以其技术优势,以文化工业生产的方式,用大众化的文化商品不断消解着传统文化的本真内涵,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概念分析:文化、传统文化与文化消解

在理解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消解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相关概念有一百多种。英国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指出,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上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合整体。”[1]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分为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最深层的东西,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2]而所谓的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在于: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被称为传统文化的东西,必定是在社会机体组织及人的心理—生理结构中有着生命力和潜在影响力的东西,这些业已积淀为人的普遍心理—生理素质的因素时刻在规范、支配着人们未来的思想、行为,不具备这一特征,就不能划归到传统文化的范围。[3]总的来说,传统文化侧重强调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延续性,观念道德的规范性,以及民族、地域的特点与个性。然而,今天,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感、道德规范性和民族个性正在慢慢丧失,传统的艺术、知识得不到传承,信仰与习俗被无情抛弃,道德与法律失却了规范的力量。这些现象,用一个专业名词加以描述,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消解”。而在传统文化消解的过程中,大众传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媒介,特别是电

子媒介的发达,使以媒介文化为主流的大众文化迅速蔓延,甚至在全球覆盖;高雅艺术所构筑的将大众文化拒于其外的森严壁垒在日甚一日的大众文化声浪中土崩瓦解。瓦尔特•本雅明曾悲观地预言,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将使它们失去昔日的"灵晕"。如今,新技术更催生了繁多的文化现象、娱乐形式、生活方式,譬如各种形式的摇滚乐,视频技术,异地对话的网络技术,无处不在的广告,以及兼具文学色彩的手机短信等等。在传统文化被解构和"审美泛化" 的事实背后,大众传播巨大的解构作用得到全面凸显。

二、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消解的具体体现

如上所述,迅速膨胀的现代大众传播在传统文化的消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开篇的小案例,彰显的只不过是大众传播技术前进步伐对文化知识存续的撕裂作用,是大众传播对文化消解的微不足道的体现之一。在现实中,大众传播怎么消解传统文化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众传播对传统文化的“文字消解”

文化有两个必备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4]追求文字本真内涵的深刻性正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因为文字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使之得以在现实中存续,而且文字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的沉淀。十五世纪,古登堡铅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宣告了印刷时代的到来。印刷技术将话语通过文字固定下来,理性和批判意识得以形成、发展与延续,文化得到广泛的传播,文字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智慧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字的阅读,人们得以进入传统;同时,文字作为抽象的符号,迫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度思考,否则无法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而思考在无形中增强了承载在文字内的传统文化的活力,使之得到确切的理解与贯彻而非仅仅停留在浮嚣的表层。因此,文字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表征。然而,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今天,文字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印刷与电子媒介中均出现了文字消解的现象。

“读图时代”的到来,宣告了文字在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介中独霸天下局面的终结。摄影技术的进步,图象处理工艺的日臻完善,使人们对图片的审美观感获得满足的同时,也导致了报刊杂志中图片使用的泛滥。街头的报刊亭里,十几份报纸的头版争奇斗艳,通栏的大字标题,套彩的巨幅照片,刺激着你的视觉神经。翻开杂志,明星近照,香车美女,锦衣华服,充斥视野,文字让位于图片,成了图片的陪衬与补充。印刷媒体对图片的过分追求,潜意识里引导受众淡漠了文字。

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更是声势逼人。兼容图象、声音与文字于一体,电视的多媒体特点使文字的功能更加弱化。动态图象与声音配合的叙述方式,使人们通过图片与声音就能获得信息,排挤了文字的表意。另外,电视的伴随性特点,也消解了文字。收看电视新闻的同时,只要电视声音足够大,你可以在屋内四处走动,一边干活,一边接收信息,而无需像读书报一样把自己局限在文字前面。这同样也导致了部分印刷品读者的流失。

文字消解反映在现实,就是阅读率的下降和青年人学习中错别字的增多。以阅读率为例,据新华网《2004年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国民识字者读书率2003年比1999年下降了8.7个百分点,其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大概只占5%左右;无独有偶,2003年2月日本《读卖新闻》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该国有48%的人承认自己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