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简介本文档是针对小儿腹泻疾病的诊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小儿腹泻疾病。

定义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可带有水样,且伴有腹痛或呕吐的症状。

病因小儿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感染性原因: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 饮食原因:如进食不洁食物或不耐受某些食物。

- 药物原因:如使用某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 其他原因:如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问题。

诊断小儿腹泻的诊断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病史:了解患儿的相关病史,如症状出现的时长和频率等。

-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腹部触诊等。

- 粪便检查:进行粪便常规和病原微生物检查,以确定病因。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感染性腹泻:根据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 饮食性腹泻:建议停食1-2天,饮食过程逐渐恢复,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 药物性腹泻:停用导致腹泻的药物,并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对症治疗。

- 其他原因腹泻: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调理或对免疫系统问题进行干预。

预防预防小儿腹泻的方法主要包括:-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生食熟食分开、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 合理饮食:饮食清洁卫生,避免过多进食刺激性食物。

- 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接触患有传染性腹泻的人。

- 接种疫苗:按照医生建议进行相关疫苗接种。

注意事项在处理小儿腹泻疾病时,注意以下事项:-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需及时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

- 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应包含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确保患儿的营养需求。

- 根据病情进行就医:如果腹泻持续时间长、严重程度加重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以上为小儿腹泻疾病的诊疗指南,仅供参考。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儿的实际情况而定。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泄泻(腹泻病)诊疗方案【中医病名】泄泻(TCD编码为:BNP110)【西医病名】腹泻(ICD10编码为:K52.904)小儿泄泻是婴幼儿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以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要临床病症。

本病四季皆可发生,尤多发于夏秋两季。

一般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

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殷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黏稠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

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泄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在消化道出现异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稀薄、呈现液体状态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有很多种病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和药物等引起,严重的腹泻会给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儿科腹泻病,制定诊疗指南十分有必要。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儿科腹泻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病程、腹泻性质、大便频率、是否有血便、发热情况等。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呕吐、腹痛、腹胀、是否有腹部包块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2.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3.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建议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保证儿童营养和水分的平衡。

4.抗菌治疗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儿童,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盲目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5.抑制腹泻药物治疗针对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使用抑制腹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吗丁啉、吡坦霉素、洛哌丁胺等。

但是应该慎用,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年龄进行选择。

6.病因治疗对于明确的非感染性腹泻,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针对乳糖不耐受,要通过饮食调整使之远离乳糖;对于胆汁酸吸收不良,可采用药物疗法,如奥美拉唑等;对于过敏性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评估病情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病情和预后。

根据病情的好转程度和复发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8.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调整儿童腹泻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同时,也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

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纠正钠、钾、钙和氯等电解质的紊乱。

在进行儿科腹泻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科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对儿童腹泻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小儿腹泻病常规诊疗

小儿腹泻病常规诊疗

小儿腹泻病【概述】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

【诊断标准】1、诊断依据: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2、病程分类(1)急性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3、病情分类(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4、病因分类:(1)感染性腹泻:如霍乱、痢疾及其它感染性腹泻(亦可称肠炎)等。

(2)非感染性腹泻:如食物性、症状性、过敏性等。

5、脱水程度判断:(以等渗性脱水为例)6、脱水性质判断(1)等渗性脱水:血清钠为130-150mmol/l(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为〈130mmol/l(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为〉150mmol/l7、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尿、大便常规、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查、有条件可查腹泻病毒4项。

(2)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有中、重度脱水表现要查血气分析。

(3)疑似细菌感染的可做大便培养(琼脂试纸)。

(4)可疑过敏性腹泻的可做食物过敏源检查。

8、对慢性腹泻病还需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治疗方案】1、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2、一般治疗:(1)护理:勤洗臀部,勤换尿布,对感染性腹泻应注意隔离消毒。

(2)调整饮食:严重呕吐者可暂时禁食4-6小时(不禁水),尽快恢复母乳喂养及原来已习惯的饮食,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避免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食物。

病毒性肠炎常继发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对疑似病例可暂时予去乳糖配方乳1-2周,腹泻好转后转为原有喂养方式。

过敏性腹泻需转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

(3)感染性腹泻病:根据病原菌的种类选用抗菌素。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1. 病史:患儿可能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3. 主要体征:若患儿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状。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5.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小儿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泄泻急迫,气味秽臭,腹痛胀满,烦渴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泄泻则表现为大便溏薄,色淡质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泄泻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虚证泄泻的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7.疗效评价: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大便检查结果。

实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等恢复正常时间为标准;虚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溏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改善为标准。

8.预防与调护:预防小儿泄泻的关键在于加强饮食管理,避免乳食不节、饮食不洁。

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手的清洁,哺乳用具要定期消毒;合理喂养,适时添加辅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时邪。

9.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加强对小儿泄泻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中医药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一、小儿腹泻病诊断1.根据患儿大便形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粘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可作出腹泻诊断。

2.根据病程分类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上。

3.对腹泻病患儿须评估有无脱水和电解质紊乱:⑴脱水程度评估:分轻、中、重三度。

⑵尽可能对中、重度脱水患儿行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

4.根据患儿粪便性状、粪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初步估计病因,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粘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

必要时进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

5.对慢性腹泻病还须评估消化吸收功能、营养状况、生长发育等。

二、小儿腹泻病治疗1.脱水的预防及治疗⑴预防脱水。

从患儿腹泻的一开始,就给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且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ORS或其他清洁饮用水;非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婴儿,应选择ORS或食物基础的补液如汤汁、米汤水和酸乳饮品或清洁饮用水。

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6-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的患儿或成人能喝多少给多少)直到腹泻停止。

⑵轻至中度脱水。

口服补液及时纠正脱水,应用ORS,用量(ml)=体重(kg)×(50~75),4小时内服完;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并辅导母亲给患儿服用ORS液。

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①持续、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②ORS液服用量不足,③频繁、严重呕吐;如果临近4小时,患者仍有脱水表现,要调整补液方案;4小时后重新评估患儿的脱水状况,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案。

⑶重度脱水。

采用静脉用的糖盐混合溶液,需到医院进行;首先以2:1等张液20ml/kg,于30-60分钟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以迅速增加血容量,改善循环和肾脏功能;在扩容后根据脱水性质(等渗性脱水选用2:3:1液,低渗性脱水选用4:3:2液)按80ml/kg继续静滴,先补2/3量,婴幼儿5h,较大儿童2.5h;在补液过程中,每1-2小时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如无改善,则加快补液速度;婴儿在6小时后或较大儿童在3小时后重新评估脱水情况,选项择适当补液的方案继续治疗;一旦患者可以口服,通常婴儿在静脉补液后3-4小时后,儿童在1-2小时后,即给予ORS。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

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一、病史采集(一)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8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

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

(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

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

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

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

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

中医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

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前者多于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有关;后者多由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痢疾、霍乱和食物中毒等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法定传染病不包括婴幼儿腹泻之内。

二、治疗方法
1.艾灸疗法
【主穴】止泻穴(足外踝直下、赤白肉际)
【操作】操作者右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足外踝直下、赤白肉际的止泻穴,距离1寸左右旋转左手指保护患儿止泻穴附近,至操作者手感到温热为度。

左右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次
2.推拿疗法
【主穴】长强、大椎。

【操作】患儿取俯卧位,裸露脊背部,医者立于患儿股部后方,沿脊柱两侧撒少许滑石粉,先用右手在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两遍,使肌肉松弛,气血流通;医者用右手中指端,揉患儿尾椎骨端长强穴20次,以通调督脉之经气;医
者以两手拇指指腹抵在患儿尾骨处向上推挤,再以示指捏提皮肤,两手交替沿脊柱自尾骨端长强穴向上,边推、边捏、边放,直至捏到大椎穴为止,患者有脱水或进食困难者按轻、中度、重度脱水静脉补液治疗。

3.中药外敷疗法
【药物】生姜10g,花椒2g,小茴香2g。

【操作】上述药物共捣烂,装入布袋(8cm×8cm),封口。

将药袋摊平敷于患儿脐部,外用塑料纸(10cm×10cm)覆盖以防药袋水分蒸发,用绷带缠绕于腰部固定好,松紧适宜。

每次贴敷8~10小时,将药渣倒掉,换装新鲜药物再敷,直至腹泻停止。

同时,对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均给予静脉补液。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

小儿泄泻诊疗方案疗效评估及优化小儿泄泻是指儿童出现频繁、水样便溏、次数增加的症状。

对于小儿泄泻的诊疗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儿年龄等因素。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诊断要点、治疗原则和疗效评估及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分析小儿泄泻的病因非常复杂,常见的包括感染性因素(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非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先天性肠道异常等。

因此,在制定诊疗方案时,需要确定泄泻的具体病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二、诊断要点小儿泄泻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1.临床表现:水样便溏(每日大便4次以上),便次明显增加;2.病史询问:了解病程、发病前饮食、既往用药史等;3.体格检查:全面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包括体温、皮肤粘膜、肠鸣音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指标等。

三、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原则如下:1.对症治疗:根据患儿的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如补液、控制便次和便质等;2.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病毒治疗、抗菌治疗、抗寄生虫治疗等;3.营养支持:对于液体丧失过多的患儿应给予充分的液体补充,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需要进行适当的营养支持;4.肠道保护: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应给予肠道保护药物,维持肠道正常功能。

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临床症状改善:观察患儿的泄泻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如便溏次数减少、质地变稠等;2.肠道功能恢复: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是否逐渐恢复正常,如肠鸣音增强、腹胀消失等;3.实验室检查指标:重复检查血常规、粪便常规等指标,观察是否恢复正常。

如果疗效不佳,则需要优化治疗方案,包括:1.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频率: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频率;2.换一种治疗药物:如果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以尝试更换另一种治疗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3.考虑并发症:对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需要及时处理并发症,如感染、营养不良等。

泄泻中医儿科诊疗常规

泄泻中医儿科诊疗常规

泄泻一、病名: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若倾泻之状者为泻,然近代多泄、泻并称,统称为泄泻。

《内经》称本病证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且对本病的病机有较全面的论述,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湿胜则濡泻。

”《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说明风、寒、热、湿均可引起泄泻。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指出:“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人五脏,……下为飧泄。

”《素问·举痛论篇》指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说明饮食、起居、情志失宜,亦可发生泄泻。

另外《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曰:“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五气所病,……大肠小肠为泄。

”说明泄泻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大小肠有关。

《内经》关于泄泻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张仲景将泄泻和痢疾统称为下利。

《金匮要略·呕吐秽下利病脉证治》中将本病分为虚寒、实热积滞和湿阻气滞三型,并且提出了具体的证治。

如“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气利,诃梨勒散主之。

”指出了虚寒下利的症状,以及治疗当遵温阳和固涩二法。

又说:“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谵语,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提出对实热积滞所致的下利,采取攻下通便法,即所谓“通因通用”法。

篇中还对湿邪内盛,阻滞气机,不得宣畅,水气并下而致“下利气者”,提出“当利其小便”,以分利肠中湿邪,即所谓“急开支河”之法。

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小儿腹泻病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 入院24 小时内完成病历。

2. 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3. 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4. 有无中毒症状。

5. 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检查
1. 全身体检,注意生命体征及脱水情况。

2. 血常规、大便常规,电解质及肾功能检查。

3. 病毒学检查,大便细菌培养。

诊断
1. 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即可诊断,病因未明确之前,统称腹泻病。

2. 尽可能找出腹泻的病因以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 合理饮食。

2. 控制感染。

3. 消化道粘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

4.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 脱水程度、中毒症状严重又缺乏相应检查及治疗手段者需送上级医院治疗。

疗效标准
1. 治愈:大便次数、性状恢复正常,脱水纠正。

2. 好转: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明显好转,脱水基本纠正。

3. 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出院标准凡达到临床治愈或好转、病情稳定者可出院。

儿童腹泻病规范化诊治(转发)

儿童腹泻病规范化诊治(转发)

口服补液盐的循证高度
被全球权威医学专刊
--《The Lancet》(中文译名:柳叶 刀)
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进展
口服补液盐的推出和运用 是当代最伟大的公共卫生 成就之一
WHO前总干事Gro Harlem Brundtland博士
ORS III补液及止泻作用机制
------ 调节肠道水、电解质代谢平衡
80
--
10
10
111
111
311mosm/ 311mosm/l l
2/3张
2/3张
低渗ORS 2.6g 2.9g -1.5g 13.5g
75 20 65 10
75 245mosm/l
1/2张
ORSⅢ治疗轻中度脱水与静脉补液
----同样有效、开始治疗更为迅 速!
73例中度脱水的病毒性腹泻患儿 ORT与IVF同样有效:4h时补液 成功率和住院率,ORT不逊于 IVF ORT开始治疗更为迅速 中度脱水,ORT更合适
ORSIII与标准ORS比较
---能减少粪便量,减少呕吐率,减少静脉补液率
--15个随机对照试验,包括2397例儿童急性腹泻患者,腹泻病程不足5天
--分组:接受低渗ORS或标准ORS的治疗
0%
-10%
-20%
-30%
静脉补液率
-40% -33%
粪便量 -20%
呕吐发生率 30%
荟萃分析结论: 13个试验:减少粪便量20% 6个试验:降低呕吐率30% 9个试验:减少静脉补液率33%
• Children who are able to receive oral rehydration therapy (ORT) should not be given IV fluids (I, A).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

小儿腹泻诊疗常规【诊断要点】(一)轻型腹泻多数由饮食不当或肠道外感染引起,少数亦可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或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1.临床症状较轻,1天腹泻次数多在10次以下,大便黄色或带绿色,水分不多。

偶有呕吐。

2.病儿精神较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

3.大便镜检仅有少量白细胞及脂肪滴。

4.注意检查肠道外感染的病灶,如中耳炎等。

(二)重型腹泻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也可由轻型腹泻转化、部分与患儿营养不良有关。

1.腹泻、呕吐较严重每天排便一般在10次以上至数十次者。

大便常呈水状或蛋花汤状,含水分可达数十毫升,急骤冲出,无里急后重。

呕吐较频,每天可在10次以上。

2.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症状因腹泻与呕吐导致液体丢失及摄入不足引起。

(1)脱水脱水临床表现与脱水程度有关。

一般将脱水分为三度,见表6-1。

表6-1脱水的临床分度按同时丧失的钠和水的比例,脱水又分为等渗、高渗与低渗,见表6-2。

临床所见多为等渗性脱水。

表6-2各型脱水特点(2)酸中毒唇周灰暗,呼吸深快(6个月以下的婴儿,呼吸改变可不明显)等。

(3)低血钾肌张力减低,心音低钝,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膝反射迟钝或消失,可有心电图改变。

见于营养不良的慢性腹泻,或急性腹泻脱水纠正后。

【处理要点】(一)轻型腹泻的治疗1.治疗肠道外感染病灶。

2.调节饮食,有呕吐频繁者可先禁食数小时,然后先喂米汤,再用脱脂奶,逐渐恢复正常喂养。

3.对症处理一般选用助消化及收敛等药物,如蒙脱石散,妈咪爱等。

4.口服补液,少量多次。

(二)重型腹泻的治疗1.饮食疗法吐泻严重者禁食(一般6-12h),待脱水基本纠正,吐泻好转时逐渐恢复饮食。

可从糖水、米汤开始,然后奶(每侧仅喂3-5min,因第1部分奶含脂肪较少),或稀释脱脂牛奶,随病情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2.控制感染3.液体疗法、用量见表8-5。

表8-5不同程度脱水补充液量和电解质量参考表。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2010年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也称小儿腹泻,其主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或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的乳食,为小儿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尤以两岁以下的婴幼儿更多见。

本病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是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等,其病变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清浊相干,并走大肠,遂成腹泻。

腹泻病按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泻.[诊断]1、临床表现1.1 病史:常有喂养不当,腹部受凉或呼吸道,泌尿系及皮肤感染等肠道外感染病史.1.2 症状:腹泻可轻可重,轻者一日数次,大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重者一日十余次或几十次,大便呈蛋花汤样或稀水样.部分病例伴有腹痛,大便带粘液, 里急后重.严重病例伴频繁呕吐,厌食,烦躁,精神萎糜等中毒症状,且有不同程度脱水和电解质紊乱.1.3 分型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1.4 病程分类:2 周以内为急性,2 周至 2 月为迁延性,2 月以上为慢性.2、辅助检查2.1大便常规:镜检可见脂肪滴或红,白细胞.2.2病原学检查:有条件者可作大便培养和病毒学检查.2.3血生化检查:包括血清钠,钾,氯,钙和二氧化碳结合力等.2.4血常规检查 :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多.[治疗](一)中医治疗1、常证(1)伤食泻主证: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微黄. 治法:消食化积. 方药:保和丸加减. 还可采用灸法,取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交界处,以艾条温和灸两侧穴位,各10~15分钟,每日灸2~3次。

此法亦适于其他证型腹泻。

亦可采用推拿法,揉外劳宫,清板门,清大肠,摩腹,揉足三里。

(2)风寒泻主证:泄泻清稀,中含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外治法选熨脐法,干姜、艾叶、小茴香各20克,川椒15克为末,鲜生姜30克捣烂,上药为末纳纱布袋中,敷脐,上臵热水袋,昼夜连续,5天为1个疗程。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

小儿泄泻诊疗常规

泄泻【概述】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泄泻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幼幼集成·泄泻证治》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荣卫。

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而下降,而泄泻作矣。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疲,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2)诊断依据有饮食不节病史,以大便次数及性状改变为主的临床表现,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3)类证鉴别与痢疾(细菌性痢疾)鉴别:大便稀,有粘冻或脓血,便次增多,里急后重,腹痛明显。

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均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2.辨证要点常证(1)湿热泻症状: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风寒泻症状: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方案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

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脾胃虚弱导致运化失常所致。

泄泻常年都可发生,夏秋两季较为多见,秋冬两季发生的泄泻易酿成流行。

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惊风。

本证包括西医学消化不良、小儿肠炎、秋季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或多达10次以上,色淡黄,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们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3.重者泄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及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病原体。

[鉴别诊断]应与痢疾鉴别。

痢疾初起大便稀,便次增多,腹痛明显,里急后重,大便有粘冻,脓血。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病因大便稀烂夹乳片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多由伤乳伤食引起;大便清稀多泡沫,色淡黄臭气不重,多由风寒引起;水样或蛋花样便,色黄褐,气秽臭多属湿热;大便稀薄或溏烂,色淡气味不臭多属脾虚;大便清稀,完谷不化,色淡无臭多属脾肾阳虚。

2.辨轻重泄泻病程短暂,大便次数不多,精神尚好为轻证;泻下急暴,次多量多,神萎思睡,面色苍白或灰白为重证。

3.辨虚实泻下来势急骤,量多腹胀或腹痛者多为实证;泄泻日久,泻下缓慢,腹胀喜按者多为虚证;迁延日久难愈,或急或缓,腹胀拒按者多为虚中夹实。

二、治疗原则实证以祛邪为主,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治以健脾益气,健脾温肾。

虚中夹实宜扶正祛邪,;补中有消或消中有补,消补兼施。

有伤阴、伤阳证者,宜养阴温阳。

除内服药外,尚可结合针灸、推拿、外治等法治疗。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小儿腹泻病的中型腹泻患者.一、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

断:第一诊断为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K52。

904)(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4—94)。

准》(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年).2.疾病分期(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3.疾病分型(1)轻型(2)中型(3)重型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临床常见证候:风寒泄泻证湿热泄泻证伤食泄泻证寒湿泄泻证脾虚泄泻证脾肾阳虚泄泻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

方案”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

2.患儿适合,监护人同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急性泄泻≤7 天/疗程,迁延性及慢性泄泻≤14 天/疗程.(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小儿泄泻(TCD 编码:BNP110)和小儿腹泻病(ICD-10 编码: K52。

904)的患儿。

2.中型腹泻者。

3.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大便轮状病毒检测,夏季需检查大便培养(3)C-反应蛋白(CRP)(4)电解质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肌酶、大便培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2.阴竭阳脱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病情危急,多需西医急救)【治疗原则】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法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消食导滞,祛风散寒,清热利湿。

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补脾温肾。

泄泻变证,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

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外治、推拿、针灸等法治疗。

中医分证论治常证1.伤食泻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焦山楂、建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腹胀腹痛加木香、炒枳壳、厚朴、槟榔;呕吐加藿香、生姜、白茯苓。

2.风寒泻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苏叶、白芷、生姜、大腹皮、厚朴、陈皮、半夏、苍术、茯苓、甘草、大枣。

寒重,加木香、砂仁、干姜;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神曲;小便短少加泽泻、猪苓、车前子;表寒重加荆芥、防风。

3.湿热泻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热重于湿,加连翘、马齿苋清热解毒;湿重于热,加滑石、车前子、茯苓、薏苡仁;腹痛、里急后重加木香、白芍;口渴加生石膏、芦根;夏季湿浊中阻加藿香、佩兰;呕吐加竹茹、半夏。

4.脾虚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扁豆、薏仁、砂仁、桔梗。

胃纳不振,舌苔腻,加藿香、佩兰、焦山楂;腹胀不舒加木香、枳壳、厚朴;腹冷舌淡,大便夹不消化物,加干姜;久泻不止,内无积滞者,加肉豆蔻、芡实、石榴皮。

5.脾肾阳虚泻治法:补脾温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常用药:太子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附子、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

脱肛加炙黄芪、或酌加柴胡、升麻;久泻不止加诃子、石榴皮、芡实。

变证1.气阴两伤治法:益气养阴,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炙甘草、乌梅、木瓜、莲子、山药。

久泻不止加山楂炭、诃子、芡实;口渴引饮加石斛、玉竹、天花粉、芦根;大便热臭加黄连。

2.阴竭阳脱(病情危急,多需西医急救)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炙甘草、附子、龙骨、牡蛎。

西医治疗治疗原则:调整进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

饮食疗法:清淡、易消化饮食,量由少逐渐增多。

液体疗法:治疗脱水、平衡电解质、纠正酸碱失调。

分口服补液、静脉补液。

补钾、镁、钙。

抗感染治疗:选用头孢哌酮、青霉素等。

口服黄连素。

病毒性腹泻可选用干扰素。

保护胃肠道粘膜:选用思密达口服。

微生态疗法:选用妈咪爱、三联或四联活菌片等口服其他治疗(1)针灸针法:足三里,天枢,止泻穴(关元上5寸),呕吐加内关,腹胀加公孙,发热加曲池。

用提捻手法进针,针入2-3寸,留针5-10分钟,适用于各种腹泻。

灸法:中脘,神阙,天枢,关元,足三里,隔姜艾条灸,反复计15-20分钟,适用于久泻,风寒,寒湿,脾肾阳虚泻。

拔罐:取大肠俞(双侧),以3-5cm口径拔罐,闪火法,将罐扣于上穴5-10分钟,每天1次,用于各种腹泻。

(2)推拿常用穴位:脾经、大肠、小肠、腹部、脐部、龟尾、七节骨等。

操作方法:揉脐200次,摩腹5分钟,推上七节骨100次,揉龟尾200次,补脾经300次,推大肠100次,推小肠100次。

加减:风寒加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寒湿加揉外劳,揉天枢,按脾俞、胃俞、推坎宫,揉中脘;湿热者,加揉中脘,搓脐、脐角,内运八封;脾虚,加推扳门,揉脾俞、胃俞,捏脊,揉按足三里;脾肾阳虚,加揉肾俞。

(3)外治疗法1、健脾止泻敷脐方药物:苍术赤苓猪苓党参木香丁香等功效:益气健脾化湿止泻主治:脾胃气虚型胃炎、肠炎、痢疾、功能性消化不良。

适应症:腹痛、腹胀、倦怠乏力、气短、汗出、纳差、泄泻稀便、大便不成形、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等脾胃气虚或肝脾不调证。

2、清肠止泻敷脐方药物:当归硼砂辰砂木香黄连乌梅等功效:清肠化湿止痢止泻主治:脾胃湿热型胃炎、肠炎、痢疾、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痢下赤白、肠鸣、痢下不爽、舌淡、苔黄腻、指纹红暗,脾胃湿热或脾胃寒湿证。

3、温脾止泻敷脐方药物:吴萸五倍子辰砂官桂丁香冰片等功效:温中健脾,收涩敛肠。

主治:脾胃阳虚型胃炎、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

适应证:腹胀、腹痛、泄泻、胃痛、畏寒肢冷、呕吐、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指纹淡暗,寒邪直中、脾胃寒湿等证。

【特色护理】1嘱患者卧床安静休息,避免紧张,以减少肠蠕动。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环境清洁,及时倾到排泻物。

寒湿和脾肾虚泄泻室宜向阳;湿热泄泻室内宜凉爽干燥。

泄泻期间宜进清淡流质或半流质,恢复期按病情逐渐给予易消化软食,鼓励多饮水或淡盐水或绿茶。

忌红薯、芋头、土豆等易产气胀之物。

中药汤剂宜热服。

湿热型宜温服。

注意保持臀部及肛周皮肤干燥。

每天用清水冲洗并擦干,以防皮肤感染。

严密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有无里急后重。

及时准确留取大便标本。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

如见下列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①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燥无弹性,腹胀无力等;②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厥冷,尿少或无尿,脉微弱等。

2施护要点湿热证肛门灼热疼痛者,可用苍术、黄柏煎水坐浴,擦干后可涂黄莲膏;湿热呕吐时,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内关等穴;发热加曲池,有疏泄邪热之作用;寒湿腹痛者,可局部热敷。

腹痛明显可艾灸中脘、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次选2~3个穴灸10min。

肾阳虚弱泄泻不能自控者,可针刺关元、气海等穴,达到温补肾阳的作用,黎明前泄泻是其特点,应注意保暖。

食滞胃脘脘腹胀满者,针刺足三里、天枢、中脘、内关、合谷等刺激,呕吐加内关,如针刺3次后,效果不佳,在此穴用艾灸重灸,有健运和胃、消积止吐之功效;脾肾虚弱腹痛纳呆者,作腹部热敷,可艾灸或隔疚足三里、中脘等穴。

婴幼儿腹泻【入院标准】一、症状: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尿量减少,经必要的门诊治疗无效。

二、主要阳性体征:Ⅱ°以上脱水体征。

三、辅助检查:大便镜检,白细胞(+),脓球(±),红细胞(±)。

【出院标准】一、症状和体征:精神佳,症状和体征消失。

二、血常规、大便常规检查正常,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纠正。

【疗效判定】好转:大便次数比治疗前减少、大便性状改善;脱水或酸中毒减轻或纠正;大便常规提示好转。

治愈:大便次数和性状恢复正常、大便常规和病原学检查正常。

未愈:症状、体征、检查无好转或加重。

【难点分析】小儿腹泻病是婴幼儿时期的多见病、常见病之一,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纳呆甚则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迁延不愈者可出现营养不良,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根据中医理论,其病因大致分为感受时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我科采用中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运脾化湿,但临床中部分患儿对于口服剂型难以服用,这也是我院儿科临床中中药难以全面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改进措施】对于本组病种,根据传统中医的一此外治法,结合现代临床的实践,可以在服用中药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如选用木香、黄连、黄柏、仙鹤草、蒲公英、炒枳壳加减汤剂直接作用于肠道,可适用于肠道肠道湿热型患儿。

以及采用手法推拿、捏脊法,中药敷脐散(五倍子、辰砂、五味子、冰片等制成)外贴于神阙穴,都可以推广用于腹泻病患儿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