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型城镇化说明书(提纲)

合集下载

潍坊家乡习俗纪录片文案提纲

潍坊家乡习俗纪录片文案提纲

潍坊家乡习俗纪录片文案提纲潍坊,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潍水穿城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自公元前221年,周文王灭商后,诸侯国、齐国和楚国在山东建立了齐国、卫国、鲁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是当时诸侯的天下格局。

周天子封其国都于齐地,有齐梁四大诸侯之说。

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深厚让我们一起走进潍水之畔的名城——潍坊吧!一、城市概况潍坊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东临黄海,西接北京,南濒渤海,北临黄海,总面积11261平方公里,总人口70.8万,常住人口536.99万。

潍坊是著名的侨乡、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城区常住人口219.34万人,城镇化率为68.2%,比2015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地级城市第7位。

潍坊拥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国际花园城市。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潍坊是世界上拥有三大水库之一,最大蓄水量达64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库——潍水,常年保持在30摄氏度以下,有3600多条河流在境内入海。

水资源总量达到143.7亿立方米,居全国前列。

)的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潍坊市是著名的侨乡和海港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新中国经济建设十大改革开放先行区之一,中国著名生态休闲城市等称号。

是全国首批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的市县。

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中部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东北亚区域性枢纽中节点城市和鲁西地区北大门与京津冀腹地结合部经济中心城市。

......为支撑,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保障,潍坊在国家一系列战略部署中处于重要位置。

.....未来大有可期!期待它以蓬勃崛起之势再次崛起中腾飞!1、区位优势潍坊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群核心位置,位于胶东经济圈中心地带,位于环渤海经济圈、鲁西经济圈、中原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圈等区域地理中心点上。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概述新型城镇化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探索出一种更加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新型城镇化强调通过优化城市规划、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式,促进城市和农村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

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 人口导向:新型城镇化注重满足人们对良好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交资源的需求。

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社会福利,吸引农民工和农民进城定居,促进城市化进程。

2. 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控制城市扩张速度、提高建设质量和推广绿色建筑等措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 效率提升:新型城镇化推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科学化、智慧化和信息化。

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管理模式,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产业结构优化:新型城镇化致力于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引导和吸纳各类优质产业和人才进入城市,提升城市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1. 城市规划与布局: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用地利用、交通布局、公共设施建设等要素,确保城市的发展符合整体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要求。

2. 城市治理与管理:加强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监测和调控机制,提高城市的治理效能和市民的获得感。

3. 城乡融合与农村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动和共享。

4. 绿色低碳与环境保护:加强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技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 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和支持新兴产业和创新创业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造更多财富,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

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1.25•【字号】潍政办字〔2020〕114号•【施行日期】2020.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部门、单位:为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存量资源配置效率,有序推进我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的意见》(鲁政办字〔2020〕 32号)要求,经2020年9月29日市政府第六十二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工作目标坚持全面调查、规划管控、分类开发、完善保障、动态管理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思路,强化政策引导,完善保障措施,因地制宜确定认定标准,充分运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推动城镇低效用地入库管理、规划引导、分类开发,有效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内容(一)开展城镇低效用地调查。

综合运用第三次国土调查、不动产信息登记、“亩产效益”评价、工业用地绩效调查评估等成果,对2009年第二次土地调查确定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开展全面调查,摸清位置、面积、用途、容积率、投入产出水平、环境状况、基础设施配套水平等用地现状,查清土地权属关系,了解土地权利人意愿等信息。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含市属各开发区,下同)政府(管委会),以下均需各县市区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二)合理确定开发范围。

城镇低效用地是指经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确定为建设用地中的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建筑危旧的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权属清晰、不存在争议,不含闲置土地以及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历史遗留建设用地。

新型城镇化考评细则

新型城镇化考评细则

新型城镇化考评细则新型城镇化考评细则:一、背景与目的⑴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⑵目的本细则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城镇化考评体系,对各地的城镇化进程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基础性支撑和指导。

二、指标体系与权重分配⑴指标体系⒉⑴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情况●水、电、气供应设施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⒉⑵居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就业状况●公共服务供给情况⒉⑶生态环境保护●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生态保护区建设情况⒉⑷社会发展●教育水平●医疗服务供给情况●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情况⑵权重分配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和现实情况,为各指标分配相应的权重,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三、考评方法与流程⑴考评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和专家评估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⑵考评流程●数据收集与准备●指标权重分配●数据统计与分析●评估指标计算与综合评价●结果呈现与汇总四、评估报告与使用⑴评估报告内容评估报告应包括:●各指标的评估结果及解读●各地区排名情况●城镇化进程存在的问题与建议⑵使用方式评估报告可作为各级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和政策的参考依据,也可供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进行战略决策和规划。

附件:附件一:指标权重分配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城镇化: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包括建设城市、扩大城市规模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等。

⒉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以人的需求为导向,注重城市环境的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

⒊评估报告:对特定问题或对象进行评估后的报告,包括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一、引言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城乡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与方法(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通过对相关政策文件和学术文献的梳理,了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和政策背景;实地考察了多个城镇化建设项目,获取直观的感受和第一手资料;发放问卷收集了居民对城镇化建设的看法和需求;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代表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各方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面临的困难。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状(一)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我国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逐渐扩大。

许多中小城市通过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城市框架不断拓展。

(二)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各地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产业发展,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一些城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了特色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的交通、能源、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系统不断优化;电力、通信等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逐步完善。

(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增加,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在城镇中的布局更加合理,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一些城镇的产业发展仍处于低端水平,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城镇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31•【字号】鲁政字〔2023〕193号•【施行日期】2023.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鲁政字〔2023〕193号潍坊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呈请批复〈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潍政呈〔2023〕2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潍坊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潍坊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潍坊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73.95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73.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114.0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96.71平方千米以内。

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17.02亿立方米;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46.86%。

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落实蓝线、绿线、黄线、紫线、历史文化保护线、防灾减灾等各类控制线,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新型城镇化发展方案

新型城镇化发展方案
4.生态环境保护
(1)环境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பைடு நூலகம்环境质量。
(2)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四、政策措施
1.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
2.规划引导:强化规划引领作用,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合理控制城镇规模。
3.体制改革: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5.生态环境:确保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三、核心策略
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城镇路网结构,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2)供排水设施:加强城镇供水排水设施建设,确保供排水安全。
(3)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2.产业结构优化
(1)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2)创新能力: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
3.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1)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医疗: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3)社会保障: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4.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环境治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提升环境质量。
(2)生态建设: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四、政策措施
1.政策支持: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加大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
2.规划引导:明确城镇发展定位,合理控制城镇规模,强化规划引导作用。
3.体制改革: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新型城镇化要“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要“新”在哪里?

一 聚 焦 ●
一 I 一 ■
叠 露 &
自 = ;
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
一 乡一体的新型工农、 城乡关系。

浙 江 省 金 华 市 委 书 记 陈 一 新 认
震 璺
i l



^ 鑫 —{
一 凌

l l I I — l 一 一 — 研 ■ ≯ ’ ' : ; _ - 噩 . 鍪 , 一 , . 一 ~ . , … 会
到这一 段特 别高 兴。 ”
城 镇 化 挤 占耕 地 , 另一 方 面 青 ; l 士
个市民家庭免费发放一本 《 市民文 明守则》 , 供市民学习, 规范市民言
在家 门口上班 , 日子 过 得 踏实
结合十八大报告 商 丘 市 委 书记陶明伦谈_ 了自己的想法 “ 推


2 0 f } 追 2 0 1 3 . 0 2
样 外 出 打 工 的 人 ,不 要 受 欺 负 ,能
了埔 .
农民异地转移,进城务工经商。新
型城镇化 既要鼓 励和支持异地转移
就 业 ,更 着 眼 于 积 极 发 展 小 城 镇 和
探索 新型 城镇 化不 同发展 模式
- j



十八大报告提 出,加快 完善城 社保等 方面,与城里 人享受差不了
新型城镇 化、工业化带 动 “ 打 交换和公共 资源均衡配置 ,形 成 以 待。固
2 0 1 3 . 0 2 f } j 。 2 1 ■

J ,
J / l \ ,1
√ 凋推进 J ・
为了让进城农民说话更文明,举 i

青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青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计划》的通知

青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青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计划》的通知

青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9年青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5.31•【字号】青政办发〔2019〕26号•【施行日期】2019.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关于印发《2019年青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计划》的通知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属各开发区管(工)委会,市直各部门、单位:《2019年青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计划》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予印发,望认真贯彻实施。

青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5月31日2019年青州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计划为加快推进我市山东省第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结合我市2019年重点工作,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2019年青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镇、街道、开发区,市直各部门、单位要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当作“五强四宜”美丽青州建设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的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调度进度、交流经验,形成全市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严格落实责任。

各单位要按照工作分工,抓好分解事项落实。

牵头部门要制定推进计划,确定工作标准、阶段目标和工作措施;责任单位要按照工作分工,细化任务目标,制定工作推进时间表、路线图,层层落实责任,抓好具体工作开展。

三、建立调度机制。

6月5日前,请各相关单位按《2019年青州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计划》,填报年度投资、目前投资和当前进度等内容,及时报市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同时,请各牵头部门同时报送一名分管领导和联系人(姓名、职务、电话)。

从6月25日起,每月25日前报送工作进度。

潍坊市总体规划

潍坊市总体规划

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目录一、城市现状概况 (1)1.1.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区位优势 (1)1.1.1地理位置1.1.2政区建制1.1.3区位优势1.2.自然条件 (3)1.2.1 土地资源1.2.2 水资源1.2.3 森林资源1.2.4 矿产资源1.2.5 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区建设1.3.经济社会概况 (3)1.3.1 经济概况1.3.2 社会概况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4)2.1规划的指导思想与编制依据 (4)2.1.1指导思想2.1.2编制规划依据2.2 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4)2.2.1城市性质2.2.2城市人口规模2.3 城市发展目标 (5)三、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6)3.1郊区空间发展规划 (6)四、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7)4.1城市总体布局现状及布局规划 (7)4.1.1居住用地4.1.2公共设施用地4.1.3工业用地4.1.4道路广场用地4.1.5绿地建设五、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5.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1)5.1.1公路5.1.2铁路5.1.3港口5.1.4机场5.2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17)六、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8)6.1 现状概况 (18)6.2 用地规划 (19)6.2.1商业用地布局6.2.2 文化设施用地布局6.2.3体育设施用地布局6.2.4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6.2.5教育科研设计用地布局七、居住用地规划 (20)八、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21)8.1工业用地 (21)8.2仓储用地 (21)九、绿地系统规划 (22)9.1规划布局 (22)9.2中心城区绿化 (22)十、城市景观规划 (22)10.1城市风貌分区 (23)10.2城市景观骨架 (23)10.3中心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框架 (24)十一、历史名城保护规划 (24)11.1潍坊市域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4)11.2重要文物古迹恢复规划 (25)11.3 中心城市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 (25)十二、远景规划期限及目标 (27)12.1 规划期限 (27)12.2 规划理念和目标 (27)12.3远景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 (28)12.4 远景城市空间扩展方向 (28)12.5 远景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8)12.5.1 总体布局结构12.5.2 居住用地布局12.5.3 工业用地布局12.5.4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一、城市现状概况1.1.地理位置和政区建制、区位优势1.1.1地理位置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东邻青岛、烟台,西连淄博、东营,南接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湾,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东西连接沿海与内陆、南北承接环渤海湾与长江三角洲的枢纽城市,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

城镇化发展中的“诸城模式”及效应分析

城镇化发展中的“诸城模式”及效应分析


部留归镇街 , 纳税额 10 万元以下的市属企业税 00 收划归所在镇街。市 、 镇街 、 社区三级管理体系的 确立 和完善 ,构筑起城乡一体化发展 的新格局 。 2 1 年 6月 , 00 诸城市委 、 市政府决定撤 销全部行 政村 , 由原先 14 个建制村合并成 2 8 29 0 个农村社 区。 由此 , 延续 了几千年 的农村建制 , 被社 区取代 , 诸城也成为全 国首个撤销全部建制村的城市 。 ( 推动城市 的要素和资源流转 到农 村 , 三) 促 进城 乡 和谐发 展 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 构建城乡一体化发 展的经济格局 。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 社区经济 , 形 成了城 乡经济互相支撑 、互促共进的 良好局面 。 20 年 , 市完成地 区生产总值 42亿元 , 09 全 0 实现 地方财政收入 2 .亿元 , 4 6 其中镇街经济总量 占全 市的 5 %以上 ,城乡居民收入 比例是 1 6 1远 0 . :, 8 远低于全国 3 3 1 . : 的比例。 3 二是统筹城乡社会发 展, 创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管理体制 。 诸城市着力 推进城市功能 向农村延 伸和农 村社 区功能城市 化, 倾心打造高效便捷的“ 两公里服务圈”依托设 , 在社 区中心的服务平台 ,使政府公共服务普惠于 广大农民群众 ,城乡居 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与 社会保障 , 城乡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 城镇化建设 中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四1 “ 诸城模式” 最突出的亮点是城乡一体 的生态 环境 。把主城 区改造 、 农村社区建设 、 产业结构调 整与优化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推进城市 和社 区建设生态化 , 构筑城乡一体化 的生态环境。 近年来 ,先后关停 4 家污染企业 ,淘汰小锅炉 2 80多台 、 0 落后设备 4 0 台( )碳 排放 、 氧 2多 套 , 二 化硫削减指标均处全国领先水平 ;以打造水生态 和绿色生态为切人点 , 先后对全市 1 条河流进行 2 综合整治, 主要流域水质平均达到三类以上 ; 全市 森 林 覆 盖 率 达 3% , 城 市 的大 街 小 巷 , 8 诸 到处 都 是茂密的林网和花草掩 映的楼房。 走进农村社 区, 栋栋楼房坐落在绿树丛 中, 呈现出生态化 、 低碳 化、 绿色化 的现代城市景象 , 形成 了城在林 中、 林 在城 中、 人与 自 然相亲相融的人居环境。 二 、诸城 模 式” “ 的基本 经验 及 特点 ( )诸城模式” 一 “ 的基本经验 诸城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牢固树立统筹发 展的理念, 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的重大工程, 通过创新机制 、 完善功能 、 培育文化等 举措 , 出一 条城 乡 和谐发 展 的新 路子 , 推进城 走 为 乡一体化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主要表现在 : 1 . 坚持用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来推进农村城镇 化 和城 乡一体 化 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 夯实以工促农基础。 该市积极实施“ 工业强市” 战略, 逐步形成了经济发 展靠支柱产业拉动 、支柱产业 由骨干企业带动 、 骨 干企业靠品牌产品支撑的工业经济格局。 09 , 20 年 销售收人过亿元的企业 13 利税过千万元的企 6 家,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1.14•【字号】鲁政发〔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2年1月14日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目录前言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章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第一节筑牢城镇数字底座第二节健全智慧服务体系第三节提升精准智治能力第四节推动城乡智慧协同第五节构建区域创新高地第三章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聚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第一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第二节创新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第三节增强城市生态安全韧性第四节彰显齐鲁山水人文特色第四章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扎实迈向全民共同富裕第一节统筹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布局第二节推动城镇体系结构均衡协调第三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第四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第五节聚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六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协同高效第五章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第一节发挥内外循环枢纽功能第二节加快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第三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第四节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第六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强化组织协调第三节加强监测评估第四节凝聚实施合力前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国内深刻复杂的发展形势,准确理解和把握山东省在全球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方向,科学谋划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发展趋势、彰显山东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对于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10.09•【字号】鲁发[2014]16号•【施行日期】2014.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鲁发[2014]16号)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省委和省政府各部门(单位),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深入推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对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统筹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重解决好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县域本地城镇化、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等问题,推进山东新型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各地要科学规划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推进试点示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2014年10月9日。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2.3《城市化》教学设计

2.3《城市化》教学设计潍坊实验中学高一王建亮【课标链接】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的要求是: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笔者认为,本节主要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自主预习,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二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城市化三个阶段的特点,提高分析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影响的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对城市化类比分析的方法。

3.激情投入,享受成功,体味人和城市的和谐。

【教学重难点】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初期、中期、后期的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271高效课堂模式,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预习,结合预习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点评质疑,老师适时点拨提升。

【教学过程】学生课前需要完成的内容如下:Ⅰ.教材助读一.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2.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分别是什么?(读图2.17总结)3.城市化的标志?意义有哪些?(落实课本32页第一段)二.世界城市化进程1.世界城市化(读图2.19总结)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 ”形曲线。

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处于哪一阶段?2.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见下表)。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农村人口转移不出来,不仅农业的规模效益出不来,扩大内需也无法实现。

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这样几个特点和要求:(1)规划起点高。

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2)途径多元化。

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

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

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3)聚集效益佳。

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

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4)辐射能力强。

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

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5)个性特征明。

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

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指基于人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水平为核心,以人为本、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城市化和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的一种城镇化模式。

为了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下是一个3000字的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1. 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到2035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0%以上。

2.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城市环境品质。

3. 保障农民利益:确保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有收益,实现农民增收、稳定农村基本经营收入。

4.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二、政策支持1. 完善土地制度:对城镇化建设中需要用地的,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流转,确保农民合理补偿和权益保护。

2. 加强财政支持:增加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工程投资。

3. 加强产业支撑: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特色小镇,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4. 优化人才政策:加大对城市人才和农村科技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

5. 完善社会保障: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为农民和城市居民提供基本保障。

三、重点任务1. 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避免城市过度扩张,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

2.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3. 推动农民就业创业:鼓励农民到城镇就业创业,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

4.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造农村危房,加大农村住房保障力度,提供农民居住补贴和贷款支持。

5.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6. 加强环境保护:增加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新型城镇化内容

新型城镇化内容

新型城镇化内容新型城镇化:塑造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内容。

一、优化城市规划,打造宜居城市新型城镇化要求在城市规划中注重人文关怀,追求宜居环境。

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区域,使各类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居民的需求。

其次,要注重绿化建设,增加公园、绿地和植被覆盖率,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此外,还要注重交通规划,提升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

二、建设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新型城镇化强调提供全面、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要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建设优质学校和教育设施,提供良好的教育条件。

其次,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障和健康服务。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三、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环境新型城镇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首先,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要加强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此外,还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倡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

四、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新型城镇化要求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推动城市的现代化转型。

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城市创新能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还要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

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完善社会服务、推动绿色发展和促进经济发展,我们可以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山东省__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__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城市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通知各市、县(市)人民政府: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

2009年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各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推进城镇化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省城镇化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必须看到,我省城镇化发展与东部发达省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的问题突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发展滞后,制约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确定我省十二五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从农村转移出120万人口,任务十分艰巨。

为推进全省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加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

各市要加强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明确城镇化发展战略,编制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确立城镇化发展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

要及时研究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城乡统筹、低碳生态城市、城乡管理、小城镇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模式与机制。

各地在推进城镇化中,既要积极稳妥、统筹兼顾,又要分类指导、大胆创新。

东中西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要实行差异化的城镇化发展策略。

东部地区要坚持区域统筹,突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实行集群发展、组团发展,优化城镇网络,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中部地区要坚持整体推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西部地区要坚持多元多极的发展思路,在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加快发展县域中心城市,重点培植一批经济强镇,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吸引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二、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

把城市群作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增强对城镇化的承载能力。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

(完整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新型城镇化完美版一、引言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内容,为相关部门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1.1 定义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它强调城市与农村的融合发展,注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2 特点- 人口导向:以人为本,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环境友好:注重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建设。

- 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融合。

- 社会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 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2.1 规划建设2.1.1 城乡规划整合2.1.2 城市品质提升2.1.3 环境保护与修复2.1.4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2.1 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2.2 土地流转市场建设2.2.3 宅基地制度改革2.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3 农民工市民化2.3.1 农民工权益保障2.3.2 农民工社会保险2.3.3 农民工居住条件改善2.4 城乡融合发展2.4.1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2.4.2 农村公共财政改革2.4.3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改革2.4.4 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3.1 土地制度改革政策3.2 城市规划建设政策3.3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3.4 农村公共服务改革政策五、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4.1 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法律行为,保障城市发展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4.2 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法律,主要用于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交易和保护,促进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
1)每章6000-10000字
2)撰写要点结合幻灯进行扩展,每个要点一定要讲透,不可浮皮潦草。


灯明天发给大家,可以先着手开始。

3)正文、图表格式统一(见格式模板)
4)所有数据一致统一到2011年,2012年数据不出现,待新数据出版后集
中更新。

5)图文对应,幻灯中的完整清晰图插入正文
6)细化提纲不定之初,尽快沟通
7)8月2日晚之前把说明书和调整后的ppt发送给我!
第一篇规划基础篇第一章区域概况(朱孟晓)
一、胶济咽喉
二、地形多样
三、资源丰富
四、文化厚重
五、基础雄厚
六、改革前沿
七、空间广阔
第二章规划编制背景(范玉波)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省内背景
四、潍坊市背景
第三章规划框架(范玉波)
一、规划原则
二、规划依据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编制框架
第二篇发展条件篇
第四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历程与现状(刘爱梅)
一、城乡居民点变迁
1、城市发展历程
2、小城镇发展历程
3、农村发展历程
二、建国后城镇化发展历程
阶段划分、各阶段发展特征、动力机制变迁等
三、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现状(朱孟晓协助)
1、优势条件
(1)5、6条左右
2、劣势条件(整合成最核心、最深层次的5-6条)
(1)城镇化进程滞后
(1)城镇化发展不均衡
(1)城镇化质量不高
(1)户籍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
(1)城镇化的推进机制尚不稳健
(1)城镇化动力不足
(1)城乡差距显著
(1)城镇体系不健全(以上为面上的问题,以下为点上的问题)(1)中心城市不强
(1)中心城市发展束缚大
(1)县级城市发展不均衡
(1)小城镇带动能力不足
(1)农村社区服务能力有限
第五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条件(朱孟晓、范玉波)
一、潍坊市经济社会基础
1、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表达这样几层意思:
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市场体制不断健全,但是面临一系列结构问题:
巩固提升的压力较大
人均占有水平相对较低,亟需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
传统要素仍是经济的基本支撑
产业结构调整需加快推进
2、区域经济差异性明显,趋向于错位、非平衡的发展形态(朱)
3、人口流动加速,就业矛盾突出(范)
4、城乡一体化亮点突出,但公共服务缺口依然巨大(范)
5、资源总量大,但供需矛盾突出(范)
6、生态本底格局好,但保护压力不断凸显(范)
7、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保护开发的水平亟待提高(王金岩)
二、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范)
1、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达到新高度(每一条都要落到对潍坊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上,可以重新梳理思路)
2、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包括城镇化作为最大内需的地位)
3、国家区域发展布局调整(包括蓝黄红、胶东高端产业区建设)
4、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5、信息化与快速交通发展
6、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提速
第六章潍坊市城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李少星)
一、县强区弱条件下的城镇化
二、快速交通方式变革条件下的城镇化
三、农业产业化推动下的城镇化
五、良好自然生态格局上的城镇化
六、经济发展、转型背景下的城镇化
七、社区全覆盖背景下的城镇化
第三篇目标战略篇
第七章新型城镇化内涵(刘爱梅)
再多看看文献,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行更深入解读,解释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本质区别,比如新型城镇化是不是:
规划引领的城镇化(强调规划严肃性,区别于传统城镇化)
产业主导的城镇化
民生保障的城镇化
生态环保的城镇化
开放推动的城镇化?
在这种总结基础上,对原有写作提纲再进行调整,有思路后及时详细沟通。

一、城镇化由空间城镇化走向人的城镇化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三、城镇体系由点状分散发展走向网络发展
四、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
五、由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走向绿色、低碳
第八章潍坊新型城镇化发展特色(徐光平)
一、地域区位特色:三区叠加、胶济咽喉
二、城镇体系特色:四位一体、组群发展
三、空间布局特色:一群三带、两河贯通
四、产业发展特色:四个基地、高质高效
五、人口转移特色:就地就近、
六、发展动力特色:内生动力、多元驱动
第九章潍坊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和战略(徐光平)
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分阶段目标
3、指标体系
二、发展战略
1、城镇组群网络化
2、产业发展链条化
3、文化生态资源化
4、公共服务社区化
5、农村资源资产化
6、重点城镇突破式发展战略
7、制度创新系统化
第四篇空间布局篇
第十章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景建军)
一、人口总量预测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三、人口和城镇化分布
第十一章空间总体布局(王金岩)
一、布局理念(李树香)
二、生态框架(李树香)
三、空间结构回顾与现状(加强现状分析)
四、城镇空间布局趋势(把政策环境里面城镇群成为主体形态一块内容充实到这里)
五、城镇化空间总体布局
第十二章城镇化空间布局要点(王金岩)
一、一群(双核)
二、三带
三、两河
第十三章城镇化发展分级指引(李少星、景建军)
一、分级原则
二、中心城市发展要点
三、县市发展要点
四、小城镇发展要点(现状、区划调整、产业布局散)
五、城乡社区发展要点
第五篇支撑体系篇(四个支撑要强化跟城镇化的关系,每一章至少有一节要明确这个
问题)
第十四章产业发展支撑(景建军)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策略
三、第一产业发展(发展思路、布局)(落实到城镇化、尤其是小城镇发展上,即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如何互动)四、第二产业发展(落实到城镇化)
五、第三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王金岩))(落实到城镇化)
第十五章基础设施支撑(张战峰)
一、原有专项规划要点
二、发展条件变化
1、新情况(现状变化)
2、新理念(一体化管理措施、排水生态化处理、绿道等)
3、新要求(和新布局对接)
三、基础设施布局调整
1、交通
2、排水
3、电力电信
4、热力燃气
5、防灾减灾
四、基础设施引导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比如适度超前?有些交通枢纽发展成为新城镇?如何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你提出的交通走廊?等,梳理一下,想几条,要点是体现如何直接的支撑、促进。

第十六章公共服务支撑(张战峰)
一、现状
二、原则
三、目标
四、配置标准(四级、人口细分级)
五、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城镇化发展的策略
跟基础设施一样,梳理一下,想几条,要点是体现如何直接的支撑、促进。

比如学校、医院、商业、文化娱乐、行政办公等设施对人口集聚的影响,如何促进、放大、引导这种效应?
第十七章资源生态支撑(李树香)
一、生态
二、水
三、土
四、能源
五、资源生态保障、促进城镇化的要点
比如生态区、水库区群众如何融入城镇化进程,没想太好,可能会跟休闲旅游相重叠,发散考虑一下。

如何支撑、如何促进。

第六篇动力机制篇
第十八章动力机制重塑(李少星)
一、经济融合
二、社会共享
三、文化参与
四、生态互动
五、体制市场化
第十九章制度创新规划(王瑞)(考虑经验借鉴和重点破解的政策环节)
一、人口转移与市民化制度(空间布局)
农业人口转移(明确首先转哪些人,也就是政策设计指向的对象)+土地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民补贴重点对象调整+社保+户籍+引导转移目的地+市民化
二、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制度(产业支撑)
促进产业发展政策,产业转型、扩容+引导产业布局+产业吸纳力提高三、资源生态保障制度
转移支付+生态补偿+资源价格调整+主体功能区
四、基础设施保障制度
考虑怎么建,投融资+土地+民间投资
五、公共服务保障制度
考虑城乡一体,均等化,公共服务延伸,投融资+土地+规划
第二十章实施保障机制(王瑞)
一、组织保障
二、法律保障
三、风险防范
四、行政区划调整
五、监督考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