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与技术操作教学内容
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外科手术,是现代医学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战胜病魔、重获健康的关键。
然而,要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外科医生必须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
首先,无菌原则是外科手术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手术区域必须保持绝对的无菌状态,以防止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入,从而避免感染的发生。
在手术前,医生和护士会对手术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手术场所也会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医生会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患者的手术部位也会进行细致的消毒和铺巾。
在手术过程中,任何可能导致污染的操作都要被严格禁止,比如手术人员的手臂不能越过无菌区域,一旦无菌物品被污染,必须立即更换。
其次,准确的术前诊断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在决定进行手术之前,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尽可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只有明确了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和程度,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方案。
如果术前诊断不明确就匆忙手术,可能会导致手术效果不佳,甚至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再者,手术切口的选择也是一项重要原则。
切口的位置和大小应该既能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方便医生操作,又要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比如,在腹部手术中,切口通常会选择在肌肉纹理的方向,这样可以减少肌肉的切断,降低术后疼痛和切口裂开的风险。
同时,切口还要考虑到美观的因素,尤其是在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的手术。
另外,轻柔细致的操作是外科手术中必须始终遵循的原则。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要避免粗暴地牵拉、挤压组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出血。
对于重要的血管、神经和器官,要格外小心地加以保护。
例如,在甲状腺手术中,要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以防止术后出现声音嘶哑和低钙抽搐等并发症。
止血彻底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手术中的出血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不仅会影响手术视野,增加手术的难度,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外科医师基本)
外翻缝合法
3.连续水平褥式外翻缝合法:常用于
血管壁的吻合。
减张缝合
皮内缝合法
皮内间断缝合
皮内连续缝合
(二)结扣的分类
(三)打结方法
1.单手打结法 2.双手打结法 3.持钳打结法
术中剪线
外科拆线
• 适应证 • 1.无菌手术切口,局部及全身无异常表现,
已到拆线时间,切口愈合良好者。面颈部 4~5日拆线;下腹部、会阴部6~7日;胸部、 上腹部、背部、臀部7~9日;四肢10~12日, 近关节处可延长一些,减张缝线14日方可 拆线。
适应证
1. 常规检查:创伤或手术后要常规检查创面,看是否存在 感染、出血、开裂等异常情况,初次换药时间依具体部 位、手术方式不同而不确定,一般在 24-48 h 内需检查 手术切口情况。 2. 有变化时:变化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如外敷料脱落、 敷料被渗出液浸透、敷料被外来物污染,患者突然出现 伤口剧烈疼痛、肿胀,肢体末梢动脉搏动减弱或肢体皮 温改变等。 3. 诊治所需:依照原治疗计划,可能需要松动拔除或更换
常规消毒,清洁伤口由内向外 消毒,污染伤口由外向内消毒。
处理创面 覆盖创面、包扎固定
安置病人、整理用物
1.有缝线反应,可消毒后酒 精湿敷。 2.有积血、积液的 切口,需要拆除缝线,清除 脓液、异物,清创后放置引 流物。或用镊子由创口处稍 加分离一引般流覆。盖面积超出伤口四周3-
5cm,胶布固定方向应与身体长 。 轴方向垂直。
切口选择原则
➢ 切口应选择在病变附近, ➢ 要够大,便于显露和通过最短途径达到病变部
位而不损伤重要解剖结构, ➢ 愈合后不影响生理功能; ➢ 还要考虑手术中必要时延伸切口。
皮肤切开的方法
切皮时术者右手持刀,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固定切 口上下端(或由助手固定切开上端),使切口两侧的皮肤 绷紧,执刀与皮肤呈垂直切开,适当用力一刀切开皮肤 全层,避免多次切割,不可使皮肤随刀移动。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术及手术基本操作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术及手术基本操作一、外科基本原则现代医学正在迅速进展,早先曾认为“外科”与“手术”同义。
外科医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就认为手术、手法等(机械作用)能使外科疾病完全治愈。
显然,“外科就是手术治疗”是片面的观点,不仅不利于病人,而且有碍外科学的进展。
医学的现代模式已演进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外科学的研究以及外科基本原则的探讨,自然也应遵循这种医学模式。
1.外科治疗适应症和方法的选择作出正确的诊断明确治疗目标和选选择择各种疗法治疗计划和修正2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的或关键性措施,但手术处理不当会造成并发症或死亡,因此手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现代外科不仅以临床经验为基础,而且有相应的理论指导、新技术的运用以及实验研究的基础。
手术处理时总的要求,是爱护组织、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以及促进伤口愈合。
贯彻无菌术的原则既要有手术计划,又要经过探查确定术式手术遵循基础科学原理重视手术基本操作麻醉与手术相配合2.外科的综合治疗原则心理治疗维护生命器官和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感染的防治功能练习和其他后继治疗二、无菌术无菌术起源于Listet创用石炭酸预防手术伤口化脓(1867),迄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随着医学进展,无菌术的方法和理论不断有所发展。
作为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必要措施之一,无菌术的范畴已从单纯的抗菌(消毒)和灭菌,扩展到有关的临床工作程序和医院管理,既要求工作人员树立无菌观念,在一切诊疗工作中贯彻无菌术原则。
(一)伤口沾染的来源1.皮肤2.鼻咽腔3.感染病灶和有腔器官4.空气中的微粒5.器械、用品、药物等无菌术的目的就是防止上列各种途径的致病菌沾染。
Laufman曾将预防手术后感染的措施归纳为5D:①外科工作人员(包括麻醉师)的训练(discipline);②改善病人的抗感染能力(defense mechanism);③应用消毒剂和抗菌药(drugs);④手术室的合理设计(design);⑤必要的着装、器械、用品(devices)。
《外科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第二节
章第一节第二节•教案背景与目的•第三章概述•第一节:外科感染•第二节:创伤与战伤目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估与反馈教案背景与目的课程背景《外科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涵盖了各种手术操作及其相关理论知识。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手术基本操作和技能,包括手术器械使用、手术缝合、止血等。
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针对手术器械使用和手术缝合进行深入讲解,是外科学学习的基础内容。
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手术器械;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手术缝合操作。
情感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三章概述包括外科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及基本原则等。
外科学基本概念和原则常见外科疾病及其治疗外科手术基本操作围手术期处理涵盖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介绍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如切口、止血、缝合等。
阐述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处理措施,包括病人的准备、麻醉选择、术后护理等。
第三章主要内容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学习方法建议01020304认真听讲多看多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拓展阅读第一节:外科感染外科感染概述外科感染定义外科感染分类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感染;根据病原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
常见外科感染类型及特点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疖痈丹毒急性蜂窝织炎外科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原则诊断原则治疗原则第二节:创伤与战伤创伤定义创伤分类创伤评估030201创伤概述包括擦伤、挫伤、切割伤等,处理原则为清创、止血、包扎、预防感染。
软组织损伤包括肝脾破裂、胃肠破裂等,处理原则为积极抗休克、手术治疗为主。
腹部损伤处理原则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注意预防并发症。
骨折与关节脱位颅脑损伤包括肋骨骨折、气胸、血胸等,处理原则为保持呼吸道通畅、恢复胸壁完胸部损伤0201030405常见创伤类型及处理原则战伤特点及救治策略战伤特点伤情复杂、伤势严重、多发伤和复合伤多见、感染率高。
救治策略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如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等;及时清创、预防感染;重视心理干预和康复治疗。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在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无瘤和微创等基本原则,应尽可能避免手术后的感染、肿瘤的播散或病人机体组织不必要的损伤,以利于病人术后康复,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第一节无菌原则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和周围环境。
—旦皮肤的完整性遇到破坏,微生物就会侵入体并繁殖。
为了避免手术后感染的发生,必须在术前和术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即无菌技术。
它是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灭菌(sterilization),又称消毒(disinfection),是指将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全部杀灭或消除,使之达到无菌处理。
多用物理方法,有的化学品如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故也可用于灭菌。
抗菌(antisepsis)则是指用化学方法杀灭存在的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一)手术用品的无菌处理方法1.物理灭菌法包括热力、紫外线、放射线、超声波、高频电场、真空及微波灭菌等。
医院常用的有热力和紫外线灭菌,其他方法均因可靠性差或对人体损害性大,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紫外线灭菌主要用于室空气消毒,因此本节只介绍热力灭菌。
它包括干热灭菌及湿热灭菌,前者是通过使蛋白质氧化和近似炭化的形式杀灭细菌,包括火焰焚烧、高热空气。
后者通过使蛋白质凝固来杀灭细菌,包括煮沸、流通蒸气和高压蒸气。
⑴高压蒸气灭菌法:是临床应用最普遍、效果可靠的灭菌方法。
此法所用灭菌器的式样有很多种,但其原理和基本结构相同,是由一个具有两层壁能耐高压的锅炉所构成,蒸气进入消毒室,积聚而产生压力。
蒸气的压力增高,温度也随之增高,当温度达121~126℃时,维持30分钟,即能杀死包括具有极强抵抗力的细菌芽胞在的一切细菌,达到灭菌目的。
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需要灭菌的各种包裹不应过大、过紧,一般应小于55cm×33cm×22cm;⑨包裹不应排得太密,以免妨碍蒸气的透入,影响灭菌效果;③易燃或易爆物品如碘仿、苯类等,禁用高压蒸气灭菌法;锐利器械如刀剪等不宜用此法灭菌,以免变钝;④瓶装液体灭菌时,要用玻璃纸或纱布包扎瓶口,用橡皮塞的,应插入针头排气;⑤要有专人负责,每次灭菌前都要检查安全阀的性能。
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
列问题:
(1)切口需要接近病变部位,最好能直接到达手术区; (2)切口在体侧、颈侧以垂直地面或斜行切口为好,体 背、颈背和腹下以靠近正中线的矢状切口比较合理; (3)切口应避免损伤大血管、神经和腺体的输出管,以
免影响术部组织或器官机能;
一、组织切开分离
6.注意事项 (4)切口的大小必须适当;
(5)手术刀应与皮肤、肌肉垂直,防止斜切或多次在
一、组织切开分离
2.皮下组织和筋膜的分离 ( 3 )组织分离根据操作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锐性分离(切开)和钝性分离。
①锐性分离(切开)是用手术刀或剪在直视下将组织切 开或剪开。分离时,动作要准确,精细,一次切剪组织不应 过多,不要损伤邻近器官和组织。其用于分离重要神经血管 ,切除肿瘤或用于较致密的组织,如腱鞘、粘连组织和疤痕 等的分离,对组织损伤较小。
留下线尾,在一侧打结。常用于具有弹性、无太大张力的较
长创口。用于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血管、胃肠道的缝合。
简单连续缝合
三、组织缝合
2.连续缝合法 ( 2 )表皮下缝合法 缝合在切口一端开始,缝针
刺入真皮下,再翻转缝针刺入另一侧真皮,在组织深处打
结。应用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切口。最后缝针翻转刺向对 侧真皮下打结,埋置在深部组织内。一般选择可吸收性缝
第二针平行第一针从一侧到另一 侧穿过切口,缝线的两端在切口
上交叉形成“×”字型,拉紧打
结。用于张力较大的皮肤缝合。 十字缝合法
三、组织缝合
1.结节缝合法 (5)压挤缝合法 缝针刺入浆膜、肌层、黏膜下层
和黏膜层进入肠腔。在越过切口前,从肠腔再刺入黏膜到黏
膜下层。越过切口,转向对侧,从黏膜下层刺入黏膜层进入 肠腔。在同侧从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到浆膜刺出肠表面。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技术及手术基本操作
无菌术
◆涉及的定义:
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微 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 细菌芽孢的方法。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 到消毒的作用。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 消毒剂。
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包括细 菌芽孢在内)。
包含物理、化学、气体熏蒸灭菌。
16பைடு நூலகம்
无菌术
第一、伤口沾染的来源 第二、清除细菌的方法 第三、手术室消毒 第四、器械用品消毒 第五、手术人员的准备 第六、病人手术区的消毒处理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技 术及手术基本操作
1
◆ 外科疾病大致分位五类:
1、损伤
2、感染
3、肿瘤
4、畸形:先天性畸形、先天
性心脏病、唇裂等
5、其它性质疾病:肠梗阻、
尿路梗阻、甲亢、下肢静脉曲
张
2
◆外科手术遵循的原则:
1、无菌原则 2、无瘤原则 3、微创原则
3
无瘤原则:
无瘤原则:应用各种措施防止手术操作过 程中离散的癌细胞直接种植或播散。
⑺、洗手人员只能接触已消毒的物品。 ⑻、手术进行时不可开窗通风或用风扇,
的疾病为对象。 内科----一般以应用药物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为对象。 手术处理总的要求是爱护组织、最大限度
地保存功能及促进伤口愈合。
10
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
1、贯彻无菌术原则 无菌术包含术前、术中、术后的有关处理。 2、既要有手术计划,又要通过探查确定
术式。
11
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
17
第一、伤口沾染的来源
1、皮肤 2、鼻咽腔 3、感染病灶和有腔器官 4、空气中的微粒 5、器械、用品、药物等
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
二、手术止血
在手术过程中,因组织被切开、分离、切除等操作,手 术创口必然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出血,手术术野积存的血液不 仅妨碍术野的清晰,使组织分辨不清,延长手术时间,增加 手术困难,而且容易发生二次损伤。大量出血未及时制止, 可导致患病动物失血量增加,引起血压下降,导致休克,严 重者可引起死亡。因此,术中应迅速而彻底的止血。
二、手术止血
1.物理止血法 (1)压迫止血法 适用于毛细血管渗血和小血管出 血;用纱布压迫出血的部位,如机体凝血机能正常,压迫片 刻,出血即可自行停止。为了提高压迫止血的效果,可选用 温生理盐水、1%~2%麻黄素、0.1%肾上腺素、2%氯化溶液 浸湿后扭干的纱布块做压迫止血。
二、手术止血
1.物理止血法 (2)钳夹止血法 用止血钳最前端夹住血管的断端, 钳夹方向应尽量与血管垂直,如机体凝血机能正常,压迫片 刻,出血即可自行停止。如果效果不理想,还可以将止血钳 扭转1~2圈,轻轻去钳即可。
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
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
一、组织切开分离 二、手术止血 三、组织缝合 四、打结 五、剪线 六、拆线
外科手术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打开手术通路、 进行主手术和闭合创口。打开手术通路,充分暴露术野, 是保证后续主手术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对于一些深部手 术尤为重要。
一、组织切开分离
1.皮肤的切开 (1)紧张切开法 由术者与助手用手在切口两旁或 上、下将皮肤展开固定,或者用拇指及食指在切口两旁将皮 肤撑紧并固定,刀刃与皮肤垂直,用力均匀地一刀切开所需 长度和深度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切口,必要时也可补充运刀, 但要避免多次切割,重复刀痕,以免切口边缘参差不齐,出 现锯齿状的切口,影响创缘对合和愈合。
一、组织切开分离
2.皮下组织和筋膜的分离 (1)皮下结缔组织分离时先将组织刺破,再用手术刀 柄、止血钳或手指进行剥离。 (2)筋膜和腱膜的分离时,用刀在其中央做一小切口 ,然后用弯止血钳在此切口上、下将筋膜下组织与筋膜分开 ,沿分开线剪开筋膜。筋膜的切口应与皮肤切口等长。若筋 膜下有神经、血管,则用手术镊将筋膜提起,用反挑式执刀 法做一小孔,插入有沟探针,沿针沟外向切开。
《外科学》教案
皮肤疾病分类与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对皮肤疾病进行准确分类和诊断。
治疗原则与方法
遵循“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促进康复”的治疗原则,采取药物治 疗、瘢痕等严重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
04
CATALOGUE
手术操作技巧与规范
手术基本操作技巧
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操作、病例讨论、小组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 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教学等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02
CATALOGUE
外科学基础知识
人体解剖与生理基础
人体解剖概述
01
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理解人体解剖在外
掌握各种缝合方法,如单纯缝合、内翻缝 合、外翻缝合等,根据组织类型和手术需 求选择合适的缝合方式。
围手术期处理流程
术前准备
完善术前检查,评估患者手术耐受力,制定手术方案 ,进行术前讨论和患者沟通。
术中处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处 理术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术后处理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指导患者 进行康复训练。
《外科学》教案
目 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外科学基础知识 • 常见外科疾病诊疗 • 手术操作技巧与规范 • 临床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 • 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
01
CATALOGUE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外科学》课程概述
课程性质
《外科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各种疾病 的手术治疗方法和技巧。
手术并发症预防措施
感染预防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 加强切口护理和换药。
外科手术基本操作
外科手术基本操作第一节组织切开(一)皮肤切开的基本原则:充分显露,减少损伤,适宜切口,利于重建1、切口应选择在病变附近2、尽量与该部位血管和神经路径平行,组织损伤少3、愈合后不影响生理功能4、经过的组织层次尽量少,有利于缝合(二)皮肤切开的要求1、切口大小以方便手术为原则2、切开时要用力适当,方向要精确3、力求一次完成4、遵循解剖学层次第二节组织分离技术(一)锐性分离:用锐利的刀或剪在直视下作细致的切割与剪开。
常用于较致密的组织,如腱膜、鞘膜和瘢痕组织等的剥离。
对组织损伤较少,宜在直视下进行,动作应精细准确。
用刀分离法:刀刃宜锋利,刀刃应与所需切开的组织或组织间隙垂直,每次只切开一短距离.有时在两层组织间进行平面的解剖,刀刃与组织平面成一钝角。
用剪分离法:将剪刀闭合伸入组织间隙,然后张开分离,仔细观察确无重要组织及血管后,再剪断.最好不直接剪,而用推剪的方法,即将剪刀尖微张,轻轻向前推进。
操作要较细致、准确。
一般不致损伤重要组织,解剖也较迅速。
(二)钝性分离用血管钳、闭合的解剖剪、刀柄、剥离子、海绵钳夹纱布团、手指及各种特殊用途的剥离器如膜衣剥离器、脑膜剥离器等分离疏松组织的方法。
如分离正常解剖间隙、较疏松的粘连、良性肿瘤或囊肿包膜外间隙等.(三)分离的注意事项1.必须清楚被分离器官或病灶的周围关系,在未辨清组织以前,不要轻易剪、割或钳夹,以免损伤重要组织或器官。
2.操作要轻柔细致准确,使某些疏松的粘连自然分离,显出解剖间隙。
对于因炎症等原因使正常解剖界限不清楚的病例,更要细心与耐心地轻柔细致准确地解剖分离.3。
分离技术是多种操作的结合,为了分离不同病灶及周围组织器官,必须多种技术结合使用。
第三节手术野的显露(一)选择合适的麻醉肌肉松弛,才能获得良好的显露,特别是深部手术,手术野狭窄,操作困难,手术很难顺利完成,造成不应发生的损伤.(二)理想的切口选择1.距病灶要近;切口长短适中,既能保证术野的充分显露,又要避免不必要的组织损伤。
《外科学授课教案》
《外科学授课教案》Word版第一章:外科学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掌握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
理解外科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和地位。
1.2 教学内容外科学的定义和起源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外科学的重要性和地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外科学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外科学定义和起源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外科学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的掌握。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外科学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能力。
第二章:外科解剖学2.1 教学目标掌握人体主要部位的外科解剖结构。
了解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
熟悉外科解剖学在手术操作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人体主要部位的外科解剖结构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外科解剖学在手术操作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体主要部位的外科解剖结构。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
实践操作法:进行解剖模型操作,加深学生对外科解剖学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人体主要部位的外科解剖结构的理解。
解剖图谱识别:评估学生对人体器官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的掌握。
解剖模型操作:评估学生对外科解剖学在手术操作中的应用能力。
第三章:外科病理学3.1 教学目标了解外科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变化。
学会对外科疾病进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3.2 教学内容外科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变化外科疾病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外科病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病例分析法:分析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变化。
实践操作法: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学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外科病理学定义和重要性的理解。
病例分析:评估学生对常见外科疾病病理变化的掌握。
外科手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
外科手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外科手术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治疗方法,它通过手术操作来诊断、治疗或缓解疾病和损伤。
在进行外科手术之前,医生和医疗团队需要进行详细的准备工作,确保手术过程安全、有效。
下面将介绍外科手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
第一步: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病患的身体状况和病情。
此外,医生还将希望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预手术检查,如血常规、尿液分析、心电图和胸部X光等。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手术的风险和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第二步:术前教育在进行手术之前,医生将对患者进行术前教育。
他们会向患者解释手术的目的、需要的准备和可能的风险。
患者也可以提出任何关于手术的问题和疑虑。
这一步骤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手术过程和术后护理。
第三步:麻醉手术前,麻醉师会和医生一起评估患者的麻醉需求。
根据手术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麻醉师将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腰麻。
麻醉师还会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的安全和有效。
第四步:手术操作手术操作是整个手术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
医生和手术团队将根据需要的手术方法和操作流程进行操作。
在手术期间,医生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确保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手术团队成员需要密切协作,互相配合以完成手术。
第五步:手术过程监测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手术团队会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他们会观察心率、血压、呼吸和麻醉深度等指标,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医生将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第六步:手术结束手术完成后,医生会对手术区域进行缝合或使用其他恢复性技术,以促进伤口愈合。
随后,患者将被送入恢复室,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观察。
第七步:术后护理术后,在恢复室观察一段时间后,患者将被送入病房继续恢复。
术后护理包括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医生和护理团队还会向患者提供必要的饮食、活动和伤口护理指导。
总而言之,外科手术的基本步骤和操作流程包括:术前准备、术前教育、麻醉、手术操作、手术过程监测、手术结束以及术后护理。
美容外科手术操作原则及基本技术
美容外科手术操作原则及基本技术一、操作原则1.无菌:严格掌握无菌技术,包括手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器械的灭菌和最大限度防止手术野的污染。
应在思想和习惯上养成高度的无菌观念,且有规章制度保证并严格执行。
2.无痛:无痛性手术是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完善麻醉有利于手术操作、术后恢复及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3.微创:培养爱护组织的良好观念,要求每一手术步骤要尽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创伤,要使每一操作都具有目的性,手法要轻柔、准确、熟练和迅速。
4.无血:手术中必须确切止血,尽量防止术后形成血肿、创口出血或渗血。
5.无死腔:手术中必须彻底消除死腔,防止术后形成血肿及感染。
6.无张力缝合:创口缝合时应力求达到无张力的缝合。
二、基本操作技术1.皮肤切口设计原则隐蔽;尽量平行皮纹方向或按轮廓线做切口;避开重要的血管神经;避开功能活动部位。
2.皮肤切开的方法做切口时应使用锋利的刀片,一次性切开皮肤全层,切忌拉锯式切开,造成不整齐的切口线,同时刀片应与皮肤垂直或呈45-60角,要求切口缘对合紧密、无张力、无外翻。
3.剥离与止血(1)剥离:剥离组织时要求层次清楚,动作轻柔。
剥离以锐性剥离为主,或找准剥离间隙,尽量减少出血、减轻创伤。
(2)止血:手术中应迅速彻底止血,减少失血量,保持手术视野清晰,避免术后出血。
常用止血方法有:压迫止血法;电凝止血法;结扎止血法;其他止血法;药物止血法、血管阻断法、头发血管夹止血法等。
4.缝合技术美容外科对缝合的要求:创口对合整齐、无张力、无死腔残留、轻度外翻、缝线不宜过粗、针距不宜过宽。
常用缝合方法如下:(1)间断缝合法:每逢一针即打结,缝线互不相连,缝合时进针角度应与皮面垂直,带或不带皮下组织,使创缘平整并稍外翻。
面部切口可采用5-0、6-0尼龙线或丝线,针距4mm,边距2mm。
(2)双重间断缝合法:适用于深的伤口的缝合。
为消除死腔和减少皮肤缝合张口,增加皮下缝合。
(3)straith缝合法:此法是先从深层进针,浅层出针,再由对侧伤缘皮下浅层进针,深层出针,打结在深层,然后间断缝合皮肤。
外科技能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外科技能的基本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了解相关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外科专业的兴趣,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教学内容1. 外科基本操作:无菌技术、手术器械使用、缝合技术、止血技术等。
2. 外科疾病治疗: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原则及手术方法。
三、教学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外科专业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二)外科基本操作教学(30分钟)1. 无菌技术:讲解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演示无菌手套、口罩、手术衣的穿戴方法。
2. 手术器械使用:讲解手术器械的种类、用途和保养方法,演示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方法。
3. 缝合技术:讲解缝合材料、缝合方法及注意事项,演示皮肤、筋膜、肌肉的缝合操作。
4. 止血技术:讲解止血方法及注意事项,演示血管钳、结扎线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外科疾病治疗教学(25分钟)1. 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讲解常见外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
2. 外科疾病治疗原则:讲解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如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3. 外科手术方法:讲解常见外科手术方法,如阑尾切除术、甲状腺切除术等。
(四)实践操作(4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别进行无菌操作、手术器械使用、缝合技术、止血技术的实践操作。
3.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课件-外科手术基本操作
缝合的基本原则
缝合要求及方法
缝合的基本步骤
1、进针 3、出针
2、拔针 4、夹针
缝合的基本原则
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 (一般腹部皮肤针距1cm、边距0.5cm, 肠吻合针距0.3cm )
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
(过紧造成卷曲、重叠甚至组织切割 和缺血坏死;过松则遗留死腔,易 形成血肿并招致感染。)
T形缝合法(了解)
减张缝合法(了解)
应用于缝合处组织张力大、全身状况较差为防止切口裂开所用方法
皮内间断缝合(了解)
皮内缝合应用眼科三角针、小持针钳及0号丝线
皮内连续缝合(了解)
常用于外露皮肤切口缝合。此法缝合对合好、愈合疤痕小、美观
剪线
粗线、深部组织、扣结少、重要部位可留长些
拆线
拆线时提长线的一端、向拆线的一侧将缝线拉出
外科手术基本操作 之一
外科手术基本操作
1
切开
2
止血
3
缝合
切开
切口及 选择切 口的原 则
切开方 法及要 点
选择切口的原则
1、切口应接近病变部位,通过最短途径以最佳视野 显露病变
2、损伤组织要少,不牺牲重要或过多的神经、血管, 以免影响生理功能。
3、顺皮纹切开 面部、颈部切开应顺皮纹或皱纹线 进行
连续锁边缝合法
操作省时,止血效果好,缝合过程中每次将线交错, 多用于胃肠道断端的关闭,皮肤移植时的缝合。
8字缝合法
由两个间断缝合组成,缝扎牢固省时,如筋膜的缝合。
贯穿缝合法 也称缝扎法或缝合止血法
此法多用于钳夹的组织较多,单纯结扎有困难或线结容易脱落时。
内翻缝合法 常用于胃肠道吻合和膀胱的缝合
常见缝合方法
皮肤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
皮肤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
皮肤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包括手术器械的消毒、手术区域的准备和操作人员的手部卫生等,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2. 充分麻醉: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
根据手术的部位和程度,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如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等。
3. 切口设计:切口的设计应考虑到手术的目的、术后美观和功能恢复。
尽量选择隐蔽的位置,并确保切口的方向和形状有利于手术操作和术后愈合。
4. 组织保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周围的正常组织,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使用精细的器械和技术,减少对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创伤。
5. 止血和缝合:有效控制手术区域的出血,确保手术视野清晰。
根据需要使用电凝、结扎或止血剂等方法进行止血。
缝合时要选择合适的缝线和缝合技术,以达到良好的愈合效果。
6. 术后护理:手术后要给予适当的护理和指导,包括伤口护理、抗生素应用、疼痛管理和康复指导等。
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注意伤口的清洁和保护,避免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7. 瘢痕最小化:尽量减少手术造成的瘢痕形成。
采用精细的缝合技术、使用可吸收缝线以及适当的术后处理,可以降低瘢痕的明显程度。
8. 患者安全:在整个手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舒适度。
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是手术操作的首要原则。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皮肤外科手术操作原则可能会因手术类型、患者情况和医生的经验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任何皮肤外科手术之前,患者应详细咨询专业医生,并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技能(1)
一、手术刀
• 执刀方式
(二)手术刀的传递
二、手术剪
手术剪 正确
错误
手术剪的传递
三、血管钳
血管钳的传递
手术镊的传递
五、持针钳
持针Βιβλιοθήκη (二)持针钳的执握方法把抓式 指扣式
掌指法 掌拇法
其他常用钳类器械
七、缝合针与手术用线
七、缝合针与手术用线
(二)手术用线
• 1.可吸收缝线
(absorbable suture) 主要有肠线(catgut)及 合成纤维线。
➢ 荷包缝合
单纯对合缝合 ——单纯间断缝合法
(interruptedsuture)
• 最常用、最基本的缝合方法,常用于皮 肤、皮下组织、肌腱的缝合。每缝一针 打一个方结。
• 此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一 针折开后,不影响整个切口。缺点是操 作费时,所用缝线较多。
单纯对合缝合——“8”字缝合(figure-of-eightsuture)
内翻缝合——胃肠道浆肌层缝合法
• 间断垂直褥式内翻缝合(Lembert) ——最常用的一种加固胃肠吻合口的缝合方法,
缝线与切口垂直,作褥式缝合,缝一针便打一 个结
• 间断水平褥式内翻缝合(Halsted)——缝
线与吻合口平行,作褥式缝合,缝一针便打一 个结
内翻缝合——胃肠道浆肌层缝合法
• 连续水平褥式浆肌层内翻(Cushing) ——可用于胃肠道前后壁浆肌层的吻合。缝 合方法类似于Connells缝合,只是缝合的层 次有所不用。这种方法缝针仅穿过浆肌层 而不是全层。
• 缝合牢靠 • 常用于肌腱缝合及较大血管的止血。 • 内“8”字 • 外“8”字
单纯对合缝合——单纯连续缝合法(continoussuture)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技术及手术基本操作
外科基本原则、无菌技术及手术基本操作一、外科基本原则第一:外科治疗适应症及方法的选择:同一疾病提出不同的治疗主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由经验医学为主向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发展。
1、作出正确的诊断-----前提病史、体征-----理学检查非常重要,是一个医生的基本技能,不可能完全由客观检查代替,因此临床医生对理学检查应精益求精。
辅助检查-------虽有些检查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全面性,但只是起辅助诊断作用。
2、明确治疗目标和选择各种疗法目标-------救治病人的生命和(或)改善生活质量。
3、治疗计划的制定和修正常按诊疗常规,疗效不佳时应及时修正。
4、利用EBM指导外科临床实践EBM含义:有目的、正确的运用现有最好的科学依据来指导对每位病人的治疗。
其核心思想是谨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应用当代最佳证据,对个体病人医疗作出决策。
第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手术----外科治疗的主要或关键性措施。
手术处理总的要求是爱护组织、最大限度地保存功能及促进伤口愈合。
1、贯彻无菌术原则无菌术包含术前、术中、术后的有关处理。
2、既要有手术计划,又要通过探查确定术式。
3、手术遵循基础科学原理切开、引流、摘除、切除、重建等手术都是为了促使机体从病理状态转变为或接近于生理状态。
4、重视手术基本操作做到准确、细致、轻巧、迅速,尽量减少组织创伤、出血、细菌污染等。
5、麻醉与手术相配合第三、外科的综合治疗原则1、心理治疗:疼痛、经济、风险等2、维护生命器官和其他重要器官的功能呼吸、循环功能、肾功能、颅脑等3、感染的防治预防感染-----医院;外科医生的无菌术原则治疗感染------抗生素、手术切除病灶、引流,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如输血、球蛋白、改善营养状态等。
4、功能练习和其他后续治疗二、无菌术无菌技术是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涉及的定义: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及技术操作要求在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无瘤和微创等基本原则,应尽可能避免手术后的感染、肿瘤的播散或病人机体组织不必要的损伤,以利于病人术后康复,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第一节无菌原则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和周围环境。
—旦皮肤的完整性遇到破坏,微生物就会侵入体内并繁殖。
为了避免手术后感染的发生,必须在术前和术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即无菌技术。
它是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由灭菌法、抗菌法和一定的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所组成。
灭菌(sterilization),又称消毒(disinfection),是指将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全部杀灭或消除,使之达到无菌处理。
多用物理方法,有的化学品如环氧乙烷、甲醛、戊二醛等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故也可用于灭菌。
抗菌(antisepsis)则是指用化学方法杀灭存在的微生物或抑制其生长繁殖。
(一)手术用品的无菌处理方法1.物理灭菌法包括热力、紫外线、放射线、超声波、高频电场、真空及微波灭菌等。
医院常用的有热力和紫外线灭菌,其他方法均因可靠性差或对人体损害性大,不能得到广泛应用。
紫外线灭菌主要用于室内空气消毒,因此本节只介绍热力灭菌。
它包括干热灭菌及湿热灭菌,前者是通过使蛋白质氧化和近似炭化的形式杀灭细菌,包括火焰焚烧、高热空气。
后者通过使蛋白质凝固来杀灭细菌,包括煮沸、流通蒸气和高压蒸气。
⑴高压蒸气灭菌法:是临床应用最普遍、效果可靠的灭菌方法。
此法所用灭菌器的式样有很多种,但其原理和基本结构相同,是由一个具有两层壁能耐高压的锅炉所构成,蒸气进入消毒室内,积聚而产生压力。
蒸气的压力增高,温度也随之增高,当温度达121~126℃时,维持30分钟,即能杀死包括具有极强抵抗力的细菌芽胞在内的一切细菌,达到灭菌目的。
使用高压蒸气灭菌时应注意如下几点:①需要灭菌的各种包裹不应过大、过紧,一般应小于55cm×33cm×22cm;⑨包裹不应排得太密,以免妨碍蒸气的透入,影响灭菌效果;③易燃或易爆物品如碘仿、苯类等,禁用高压蒸气灭菌法;锐利器械如刀剪等不宜用此法灭菌,以免变钝;④瓶装液体灭菌时,要用玻璃纸或纱布包扎瓶口,用橡皮塞的,应插入针头排气;⑤要有专人负责,每次灭菌前都要检查安全阀的性能。
⑵煮沸灭菌法:可用于金属器械、破璃及橡胶类物品,在水中煮沸100℃以后,维持15~20分钟,一般细菌可被杀灭。
应用此法时应注意:①物品需全部浸入水中;②橡胶类和丝线应于水煮沸后放入,15分钟即可取出;③玻璃类物品用纱布包好,放入冷水中煮。
如为注射器,应拔出针芯,用纱布包好针筒、针芯;灭菌时间从水煮沸后算起,如中途加入物品则应重新从水煮沸的时间算起。
2.化学灭菌法锐利器械、内镜和腹腔镜等不适于热力灭菌的器械,可用化学药液浸泡消毒。
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下列几种:⑴70%酒精:它能使细菌蛋白变性沉淀,常用于刀片、剪刀、缝针及显微器械的消毒。
一般浸泡30分钟。
酒精应每周过滤,并核对浓度—次。
⑵2%中性戊二醛水溶液:它可使蛋白质变性,浸泡时间为30分钟,用途与70%酒精相同。
药液需每周更换一次。
⑶10%甲醛溶液:能干扰蛋白质代谢和DNA合成,浸泡时间为20~30分钟。
适用于输尿管导管等树脂类,塑料类以及有机玻璃制品的消毒。
⑷1:1000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溶液:浸泡时间为30分钟,亦可用于刀片、剪刀、缝针的消毒,但效果不及戊二醛溶液,故目前常用于持物钳的浸泡。
⑸1:1000氯已定(洗必泰)溶液:浸泡时间为30分钟,抗菌作用较新洁尔灭强。
注意事项:①浸泡前,器械应去油污;②消毒物品应全部浸在消毒液内;③有轴节的器械应把轴节张开;管、瓶类物品的内面亦应浸泡在消毒液内;④如中途加入其他物品应重新计算浸泡时间;⑤使用前应将物品内外的消毒液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气体熏蒸灭茵适用于室内空气及不能浸泡且不耐高热的器械和物品的消毒。
如精密仪器、纤维内镜等。
手术室应用较多的是福尔马林熏蒸法,所用熏箱一般是由有机玻璃制成,分成2~3层、每层通过孔洞相通。
在最底格放一器皿,内盛高锰酸钾和40%甲醛,需消毒的物品放在上面各层。
福尔马林的用量按熏箱体积计算,一船用量为40~80ml/m3,加入的高锰酸钾(g)与福尔马林的用量(ml)比为1:2。
此法可消毒丝线、内镜线缆、手术电凝器等,熏蒸1小时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二)灭菌的监测由于灭菌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处理时必须加以监测。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仪表监测即依靠灭菌设备上的有关仪表,如温度计、压力计等进行控制,并通过自动记录仪记录备查。
2.化学指示剂利用化学物质特征性的颜色或其他反应指示作用因子的强度和时间。
3.生物指示剂直接用细菌的存亡来证明是否达到灭菌的要求。
4.程序监测根据灭菌处理的程序作回顾性或前瞻性监测。
手术室工作中使用较多的是化学监测法,近年来化学指示剂的发展较快,既可指示作用的强度又可指示作用的时间,已广泛用于高压蒸气、环氧乙烷和甲醛熏蒸灭菌。
有贴于包外的化学指示胶带或胶签,用于表示该物是否经过灭菌处理;也有放于包内中央的指示卡(管),用于表明包内物品是否达到灭菌要求。
(三)无菌物品的保存1.设无菌物品室专放无菌物品,所有物品均应注明消毒灭菌日期、名称以及执行者的姓名。
2.高压灭菌的物品有效期为7天,过期后需重新消毒才能使用。
3.煮沸消毒和化学消毒有效期为12小时,超过有效期限后,必须重新消毒。
4.已打开的消毒物品只限24小时内存放手术间使用。
5.无菌敷料室应每日擦拭框架和地面1~2次,每日紫外线灯照射1~2次。
6.无菌敷料室应专人负责,做到三定:定物、定位、定量。
7.对特殊感染病人污染的敷料器械应作两次消毒后再放回无菌室。
手术室中的器械经消毒灭菌后还应注意防止再污染。
运送灭菌后的手术包、敷料包等,不论从供应室领取或是手术室内周转,均应使用经消毒的推车或托盘,决不可与污染物品混放或混用。
手术室内保存的灭菌器材,应双层包装,以防开包时不慎污染。
小件器材应包装后进行灭菌处理,连同包装储存。
存放无菌器材的房间,应干燥无尘,设通风或紫外线消毒装置,尽量减少人员的出入,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四)手术室管理的基本要求1.个人卫生和健康手术室工作人员应严格讲究卫生。
手指甲应剪短,有呼吸道疾病、开放伤口、眼鼻喉部感染者,均不宜进入手术室。
2.手术室制度⑴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制度:严格遵守无菌原则,穿手术室备好的衣、裤、鞋,戴口罩、帽子,保持清洁安静。
禁止吸烟或大声喧哗。
有呼吸道感染及化脓性病灶者原则上不进入手术室。
加强工作计划性,减少出入手术室的次数。
⑵手术室参观制度:参观人员应穿手术室准备的衣、裤、鞋,戴口罩、帽子。
每间手术室参观人员不超过3人。
参观时严格遵守无菌规则,站在指定的地点。
参观者不得距手术台太近或站立过高,不得随意走动。
参观感染手术后不得再到其他手术间参观。
⑶消毒隔离制度:每次手术后彻底清扫洗刷,清除污染敷料和杂物,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接台手术需照射30分钟后才可再次施行手术。
所用物品、器械、敷料、无菌物品应每周消毒一次。
打开的无菌物品及器械保留24小时后应重新消毒灭菌。
氧气管、各种导管、引流装置等用后浸泡在消毒液内消毒,并每天更换消毒液一次,定期作细菌培养。
无菌手术间与有菌手术间相对固定,无条件固定者,应先施行无菌手术,后施行污染或感染手术。
⑷手术室空气消毒:手术室内空气应定期消毒,通常采用乳酸消毒法。
100m3空间可用80%乳酸12m1倒入锅内,置于三脚架上,架下酒精灯加热,待蒸发完后将火熄灭,紧闭30分钟后打开门窗通风。
(五)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在手术过程中,虽然器械和物品都已灭菌、消毒,手术人员也已洗手、消毒,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手术区又已消毒和铺无菌布单,为手术提供了一个无菌操作环境。
但是,还需要一定的无菌操作规则来保证已灭菌和消毒的物品或手术区域免受污染,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包括:1.手术人员穿无菌手术衣后应避免受到污染,手术衣的无菌范围是腋前线颈部以下至腰部及手部至肘关节以上5cm。
手术台边缘以下的布单均属有菌区域,不可用手接触。
2.手术人员及参观人员尽量减少在手术室内走动。
3.非洗手人员不可接触已消毒灭菌的物品。
4.洗手人员面对面,面向消毒的手术区域,只能接触已消毒的物品。
5.如怀疑消毒物品受到污染应重新消毒后再使用。
6.无菌布单如已被浸湿,应及时更换或盖上新的布单,否则可将细菌从有菌区域带到消毒物的表面。
7.不可在手术人员的背后传递器械及手术用品。
8.如手套破损或接触到有菌的地方,应另换无菌手套。
前臂或肘部碰触有菌地方,应更换无菌手术衣或加套无菌袖套,污染范围极小的也可贴上无菌胶膜。
9.在手术过程中,同侧手术人员如需调换位置时,应先退后一步,转过身,背对背地转到另一位置。
10.作皮肤切口及缝合皮肤之前,需用70%酒精或2.5%~3%的碘酊涂擦消毒皮肤一次。
切开空腔脏器之前,应先用纱布垫保护周围组织,以防止或减少污染。
第二节无瘤原则1890年,Halsted创立乳腺癌根治术,首次阐述了肿瘤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即不切割原则和整块切除原则。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防止复发为目的的无瘤原则逐渐得到重视。
无瘤原则是指应用各种措施防止手术操作过程中离散的癌细胞直接种植或播散。
不恰当的外科操作可以导致癌细胞的医源性播散,因此,肿瘤外科必须遵循无瘤原则。
(一)侵袭性诊疗操作中的无瘤原则1.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肿瘤的播散途径及形式各不相同,应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以及生物学特性等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
穿刺活检(needle biopsy)即借助穿刺针刺入瘤体,抽吸组织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有导致针道转移的可能,因此,经皮内脏肿瘤穿刺应慎用,特别是对血供丰富的软组织肉瘤不宜采用穿刺活检。
切取活检(incisional biopsy)是指切除部分肿瘤活检,有可能导致肿瘤播散,应慎用。
切除活检(excisional biopsy)即将肿瘤完整切除后活检。
因不切入肿瘤,故可减少肿瘤的播散,是一般肿瘤活检的首选方式。
体积小位于皮下、粘膜下、乳腺、淋巴结等处的肿瘤,宜行切除活检。
无论何种操作方法,均应操作轻柔,避免机械挤压。
2.活检术的分离范围和切除范围在解剖分离组织时,尽量缩小范围,注意手术分离的平面及间隔,以免癌细胞扩展到根治术切除的范围以外或因手术造成新的间隔促进播散。
在切除病变时,应尽量完整,皮肤或粘膜肿瘤的活检应包括肿瘤边缘部分的正常组织,乳头状瘤和息肉的活检应包括基底部分。
3.活检操作时必须严密止血,避免血肿形成,因局部血肿常可造成肿瘤细胞的播散,亦造成以后手术的困难。
对肢体的癌瘤应在止血带阻断血流的情况下进行活检。
4.活检术与根治术的衔接活检术的切口应设计在以后的根治性手术能将其完整切除的范围内;穿刺活捡的针道或瘢痕也必须注意要在以后手术时能一并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