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合集下载

新时代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新时代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新时代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吴双远(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南宁530007)[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各级领导干部是这场革命中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他们的信念、决心和行动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意义重大。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依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

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从根本上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本文通过分析新时代对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出的新要求,阐述领导干部缺乏法治素养的影响,并结合南宁市实际情况,提出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法治新时代领导干部法治素养[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4-0055-06DOI:10.19499/ki.45-1267/c.2020.04.010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大的立论创新。

领导干部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他们的信念、决心、行动等综合构成的法治素养,成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具体行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因此,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代有兴革:新时代对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提出了新要求从1986年开始的“一五”普法提出的“法制观念”,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七五”普法规划提出的“法治素养”,这些说法的变化不是简单的概念转换,而是对法治内涵认识的深化,是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律知识和法治能力等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对领导干部的新要求。

(一)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要适应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作者:郭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这种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不妨概括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应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系统部署的新征程中,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核心表述,具体来看:首先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

一直以来,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始终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权力本性决定了法治的要义在于约束和规范公权力,促使其沿着社会公益最大化方向行使。

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其能否正确行使手中权力、避免公权私用等至关重要。

其次是充分尊重和保障权利。

在实践中这一要求是具体的、生动的。

领导干部若强化此理念,在工作中就能及时顺应民意、倾听民意、回应民意,告别简单的官僚思维和稳定思维。

再次是发扬民主。

民主与法治关系的密切性决定了法治素养必须高度重视发扬人民民主,以民主推动和深化法治进程。

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明显的“商谈对话”的时代,我们已经不是按照一种硬性命令模式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和秩序,我们更经常地通过对话,直接参与到自己给自己创造秩序的过程中了。

新时期,这种“对话”或“参与”在各个领域的表现都极为明显,且这种趋势也将伴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逐步加强。

最后是最大程度促进公正。

法治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大化,尽管法治并非万能,但没有法治的底线保障和规范厘定,公平正义就难以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公平正义也将因为法律程序规定或实施不足而出现瑕疵,抑或是造成巨大伤害的冤假错案。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领导干部应当也要具备足够的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指领导干部对法律及其实施的认知、理解,对法律尊重、遵守、维护的态度与表现,并在工作中能够运用法律思维和法律手段处理监管、协调、调处等事务,保证社会治理有序、公正和公平。

以下是我认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一、执法必须符合法律原则领导干部执法时必须遵循法律原则,特别是公平、公正、适用、依法程序等原则。

公平和公正是执法的底线,任何执法行为都应当遵循公平和公正原则,不偏不倚,不徇私情。

适用原则则是指执法人员应当适用现有的法律规范,不能凭个人意志随意裁量。

依法程序也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执法行为都应当按照程序规定进行,不能违反程序规定随意行事。

二、法律观念要深入人心领导干部应当培养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并将其贯穿到工作中的各个环节。

将法律观念深入人心,将其纳入到决策方案、推进项目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同时以身作则,为下级干部树立起一个好的榜样,增强了整体组织的法制素养。

三、能够运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法律是保障公正、公平、公开深受社会尊重的一种工具,领导干部可以运用这种工具解决问题,用法律的力量规范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够提高整个组织的法治意识。

四、对法律敬畏和遵守领导干部应当对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并在日常工作中自觉地遵守法律规范。

要认真学习和掌握各项法律法规,将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严格自律、彻底遵守,不能轻视或违反任何的法律和规则。

领导干部应当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认识到法律是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工具。

五、切实加强法治知识培训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加强法治知识培训非常重要。

制定专门的法律培训计划,加强法律学习、注重实践,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同时,要重视现场教育、集中学习和经验交流,在日常工作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和对法治工作的意识。

领导干部要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领导干部要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领导⼲部要做学法、尊法、守法、⽤法的模范2019-04-11法律是我们⼀切活动的⾏为规范和底线,也是领导⼲部政治标准和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领导⼲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法,争做学法、尊法、守法、⽤法的带头⼈,带头维护法律权威,努⼒提⾼运⽤法治思维和法治⽅式深化改⾰、推动发展、化解⽭盾、维护稳定的能⼒,进⽽带动全体公民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为建设法治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领导⼲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法是全⾯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全⾯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场⼴泛⽽深刻的⾰命。

要把法治中国建设的蓝图和纲领落到实处,虽然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但关键在于各级领导⼲部的态度、决⼼和⾏动。

应当看到,领导⼲部是我们党执政的⾻⼲⼒量、中坚⼒量,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法治轨道上促进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要靠领导⼲部去组织、去推动,需要领导⼲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有⼀个⼤的提升;领导⼲部负有保障法律实施、法律执⾏的基本职责,能不能推动和确保秉公执法、公正司法,直接关系到法治权威的树⽴,关系到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法治建设的成效;领导⼲部是法治实践的引领者、⽰范者,⾃⾝带头了、做好了,才能以上率下,带动全体⼈民弘扬法治精神,积极投⾝法治中国建设。

⼆、领导⼲部要带头树⽴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精神(⼀)增强⾛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觉性和坚定性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部在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保持⾼度⾃信和坚强定⼒。

要深刻认识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正确道路,深刻认识这条道路的丰富内涵和核⼼要义,深刻认识这条道路的独特价值和政治优势,做到虔诚⽽执着、⾄信⽽深厚,不为杂⾳噪⾳所惑,决不搞全盘西化、照搬照抄。

(⼆)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全⾯推进依法治国的⾃觉性和坚定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

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

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
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增强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1. 加强法治教育:通过组织法治培训、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提高领导干部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法治意识。

2. 树立法治观念: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彻底摒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决不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3. 强化法治实践:鼓励领导干部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如参与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通过实践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法治宣传、营造法治氛围、弘扬法治精神等措施,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使领导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的熏陶和影响。

5. 建立法治考核机制:将法治素养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科学的法治考核机制,对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总之,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只有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才能更好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
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

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
领导干部在学习法律用法制度方面应该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组织规定。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领导干部应该深入学习宪法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家法律体系,及时掌握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并将宪法和法律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2. 加强法律学习:领导干部应该加强对专业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运用法律条文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3. 培养法治意识: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法治意识,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决策、依法执法,任何时候都要按照法律和法规来处理问题、制定政策。

4. 依法用权: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依法为民、公正守法,做到法定职责和权限,不蓄意滥用权力,不违法乱纪。

5. 严格执行制度: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组织和组织部门的纪律规定,履行好组织安排和决定,不得对制度规定进行私自解释和随意变通。

6. 推动立法工作:领导干部要积极参与立法工作,为国家法律的制定提供合理建议和意见,推动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总之,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是确保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法治素养,注重实践操作,真正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执法、依法治党。

领导干部法治课讲稿范文

领导干部法治课讲稿范文

领导干部法治课讲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干部、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为大家分享关于领导干部法治课的内容。

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去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更是如此,因为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关系到群众对我们的评价和信任。

因此,法治课是我们追求优秀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法治的基本概念。

所谓法治,是指以法律为基础、法治为手段、法纪为准绳来规范社会生活和管理国家,实现法律的权威和法治的统治。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是公平正义的保障,也是行为规范的依据。

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应该学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自觉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约束。

其次,我们需要明确领导干部法治课的意义和目的。

领导干部法治课的目的就是要加强我们对法治观念的认识,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正确行使权力,依法履职尽责。

法治课是我们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和提升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做好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基础。

接下来,我想重点强调一下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法治素养。

首先,我们要带头守法。

领导干部作为党和政府的代表,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严守法律底线,不能触碰法律红线,做到遵纪守法、遵守公德、遵守道德。

其次,我们要明确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我们在思考和决策问题时要依法依规进行,不能凭个人喜好和意愿来行事,而是要站在法律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依法办事。

再次,我们要加强法律学习。

作为领导干部,我们应该不断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最新法律法规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应对法律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要构建和谐治理格局。

领导干部要注重依法行政,强化法律监督,建立健全法治机制,推动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最后,我希望大家在领导干部法治课学习中保持积极的态度,真正理解法治的重要性,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己的法治素养,为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如何提升法治素养作者:禹治洪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6年第9期禹治洪法治素养主要是指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水平,它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理念、法律信仰和法治实践等。

领导干部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少数”,其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党执政兴国和治国理政的成效,事关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指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从其踏入干部队伍的那一天起就要开始抓,加强教育,培养自觉,加强管理,强化监督。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笔者认为重点应抓好三个方面:抓住法律信仰这个前提。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只有掌权者信仰法律,才能保证权力真正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才能保证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真正落实。

首先,要培养领导干部对法律的崇尚感。

法律虽然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行为规范,但仅靠国家强制力是不能实现其所蕴含的全部价值的,一些地方出现的“权大于法”、“以权压法”、“信权不法”等问题,其实质还是某些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和法律信仰缺失造成的,因此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第一位的就是要抓住领导干部法律信仰这个关键,应把遵法作为法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把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把法律信仰的培养贯穿领导干部法治学习教育的全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从其内心深处激发领导干部崇尚法治的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行动中践行法治,终身坚守法治,真正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其次,要培养领导干部法律的敬畏感。

习近平总书记不只一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尊崇法治,敬畏法律。

培养领导干部对法律的敬畏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强化法治理念、法治举措在制度层面的落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同时,让领导干部始终“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另一方面,加大对违法领导干部的惩戒和警示教育的力度,让领导干部始终警钟常鸣,牢记法律底线不可触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思维作为领导干部,具备法治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法治思维是指一个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问题形成的一种思维意识和思维方式。

具备法治思维能够帮助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职责,保持公正、平等和稳定的决策,推动社会发展和治理的法治化进程。

首先,领导干部应该有法律意识。

法律是治理社会的基础,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领导干部要时刻铭记法律的约束,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确保决策合法合规。

这需要从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开始,了解法律体系和法律原则,以及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

同时,还要始终牢记法律的适用性,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进行法律合规性的审视。

其次,领导干部应该坚持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一种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原则。

领导干部要注重依法履职,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法律规定的政策,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和依法解决问题的原则,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监督。

同时,要高度重视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防止滥用职权、违规操作等行为的发生。

再次,领导干部应该倡导公正和平等。

法治最根本的价值在于保障公平正义。

领导干部要强化公正和平等意识,在处理各种事务和决策中,做到公正无私、平等对待。

要坚守法律的底线,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防止权力寻租、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

同时,要尊重并保障个人权利,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守法用权,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和教育活动,引导和推动社会公正和法治思维的形成。

最后,领导干部应该注重制度建设和执行。

法治思维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制度的遵守和执行上。

领导干部要加强制度意识,尊重和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要严格执行制度,杜绝任性、随意和个人偏好的行为。

要推动制度的完善和落地,加强制度的宣传和培训,让每一个干部都能深入理解和遵守制度,确保制度有效运行并得到广泛认同。

同时,要关注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完善,确保长效发展和社会稳定。

试论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试论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科教论坛 ScienceandEducationForum346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试论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文/王宏灵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领导干部;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素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所谓“法治素养”指的是通过后天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法治思维方式,运用法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法律知识,二是法治意识,三是法治信仰,四是法律运用。

韩非子曾说过:“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主体,他们法治素养的高低事关党的兴衰成败和国家发展大局。

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到:“增强依法执政本领 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

”新时代,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是增强其依法执政能力的主要途径。

新时代对领导干部也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要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势在必行。

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提出大致经历了如下历程:1、 1997年9 月,党的 十五大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3月,修改后的《宪法》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4、2007年10 十七大: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指在决策、执行和监督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决策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以法律为准绳,以法治为保障,以法律程序和原则为指导,注重合法性、公正性、程序性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尊重法律、专注法治,这意味着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思维方式:
1. 法治意识:领导干部应当时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树立法治意识,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同时也要传递法治观念,引领团队成员依法行事。

2. 法律素养:领导干部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学和法律知识,熟悉宪法、法律法规等相关法律文件,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做到在权力行使和决策中不偏不倚,不滥用职权。

3. 法律意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当能够主动关注和应用法律规定,将法律纳入到工作中的决策过程中,以确保工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4. 法治思维: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从法治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法治思维来分析、总结和解决问题,做到遵纪守法、依法行政。

5. 法律风险意识:领导干部应当具备识别和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有效预防和避免法
律风险对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离不开培养和提高法治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注重法律素养的考察,同时也需要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问责。

只有领导干部具备了法治思维,才能够更好地引领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为社会治理、国家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法治素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

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法治素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规则性思维法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

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思维。

规则性思维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

先立规矩后办事要求重点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在法和政策的关系上,以法为重。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治国理政所依之法主要是指狭义的法律,而非法规、规章,更不是政策。

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尽快实现法规、规章的升级换代。

即使立法条件不成熟,也应尽可能提高制度层次,减少规范性文件的适用空间。

当然,法治社会的规则并非只有法律。

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也要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不能主要依靠会议决定、批示、指示办事,不能动辄特事特办。

二是在立法和改革的关系上,立法先行。

实践表明我国过去奉行的“先实践探索后立法”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立好规矩再办事强调的是规矩的质量。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有规矩也不一定成方圆。

治国理政,光有规矩、仅有法可依是远远不够的。

规则性思维不仅要求先立规矩、有法可依,更强调规则可遵循、法律可依,也就是说法律和规则要求人们做的必须是其能够做的,必须让人们对法律和规则先心“服”后行“从”。

法律和规则不是越严越好。

而要达此目的,必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得法律制度具备公开、明确、稳定、可预期、无内在矛盾、可遵循、具有同一性等品质。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合法性思维法治意味着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服从法律的统治。

领导干部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领导干部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领导干部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领导者的素质就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在领导实践中的体现,重点表现为领导干部具有什么样的权力观、价值观、政绩观、发展观。

一是正确的权力观。

所谓权力观,是指人们对待权力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它包括对权力来源的看法,对权力性质的具体认识以及对如何使用权力的态度。

二是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思想、观点)。

正确的价值观对人生道路将产生重要的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许多走上错误道路的领导干部,首先是由于价值观出了偏差。

有的人一味追逐名利,认为权力至上,金钱至上,不与他人比工作、比贡献,只是比职位、比待遇,越比越不知足,越比越感觉“心理不平衡”。

价值观出了问题,人生目标迷失了方向,行为就难免偏离轨道。

三是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就是对干部履行职责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的总看法。

工作政绩是考察干部的重要方面,应予以重视。

四是科学的发展观。

能否正确理解和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是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具体体现。

2.知识素质。

领导者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及其从事领导实践的能力,都与其自身的知识素质密切相关。

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

领导者应具有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综合性知识。

就是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

包括文、史、哲、艺术、科学技术等常识及现代经济知识。

二是领导学知识。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知识。

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

三是专业知识。

每位领导者都要努力成为所领导领域的内行,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习。

学无止境,要“活到老,学到老”。

当前,严重的问题在于对学习的不重视,一些同志总是借口工作忙,不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36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36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成为一个具有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身体要强壮一个高素质的干部,首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在生理能上有健全的体质,才具有从事实践活动的物质载体,能够承受繁重的工作,在各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保持精力充沛、斗志旺盛、卓有成效地胜任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比如没有强健的体质,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体力不支、力不从心.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揭示的一个浅显哲理就是健康的身体是做好革命工作的基本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从精力上说,能够顶着干八小时工作,这一点切不要忽视.做四个现代化的闯将,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行的,没有干劲是不行的,没有精力是不行的.不管你的见解多么高明,比如没有精力,要做好工作是很困难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二、心理要健康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对一个干部来说,事业是否获的成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质来满足体能的消耗,而且要接受心理上的诸多挑战.因此.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难以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心理素质,主要是指情感、性格、意志、心理调适、心理保健、心理体验等方面的要求.一个高素质的干部,要有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稳定的情绪;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果断的魄力;要有坚定的信念,乐观向上的信心,执着明确的追求;要有身处逆境的忍耐力和身处顺境的自控力,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能保持心理调适,胜不骄、败不馁;要有知人之明和自知之明,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理解人、尊重人、帮助人,诚实宽厚待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要善于顺应时势和潮流,目光远大,胸襟开阔,豁达大度;要有良好的节操,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三、智力要发达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能力.它主要表现在认识与反映的机敏性、广阔性和深刻性上.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智商愈高,对事物的认识愈深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愈强.高素质的干部,应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良好的记忆力,深透的理解力,敏捷的思维力,执着的注意力,同时还要有调查研究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一个高素质的干部,要通过不断获取知识来提高智力,只有以知识为基础,智力为条件,才能耳聪目明,胸有大志,腹有良谋,行有建树,在领导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四、政治要过硬遵守党的政治生活准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能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经的起任何政治风浪的考验.政治过硬,要在思想上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贯彻始终,一切从人民最大利益出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奉献无悔,一切以人民答不答应、赞不赞成、满不满意、拥不拥护来检验工作,始终把自己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当好人民公仆.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五、理论要精深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有较深的理论造诣.在理论上,要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现象和各种社会思潮,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政治坚定,具有时代精神、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同时,要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理论,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一个不能站在理论高度思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高素质的干部.,应当站在理论高度思维,不盲从迷信,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取的领导主动权,领导人民不断获的事业的成功.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六、知识要丰富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是一个精通本职业务工作的专家.而作为一个精通本职业务工作的专家,必须以丰富渊博的知识为基础.业务素质是指从事业务活动时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它除了要求必须具备从事本职业务活动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求通晓与本职业务知识相关的各种知识,同时还要求必须具备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一个高素质的干部,需要博学多才,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文化素养,需要文理渗透、通晓百家,能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推古人、后知来者.在自然科学领域,不仅有数、理、化和生物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懂的天体宇宙、气象地质、现代科学和商、工、农、医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仅要有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基本知识,而且要懂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政管理学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些文学、艺术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对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在体育、书法、歌舞、美术等方面也略知一二.知识的多寡,往往同业务能力成正比,知识愈丰富,对干部的决策能力、领导水平、气质风度、感情意志、思维方式、指挥艺术、价值尺度等都有直接的主要影响.一个高素质的干部,不仅要成为本职工作的专家,而且要成为专家中的杂家,才能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全局的决策、指挥能力,增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七、法治要遵循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做到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坚持依法行政.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领导干部必须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法律条文,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按法律要求从事自己的业务活动,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集体、公民的合法权益.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人治”的封建余毒仍未彻底根除.“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坚持依法治国,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为之努力奋斗的使命.八、纪律要严明.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要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组织、下级与上级的关系,要把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条铁的政治纪律加以遵守.要坚决反对个人专断,反对分散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极端民主化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央决定了的东西,各级党组织决定了的东西,在没有改变以前,必须服从,必须按照党的决定发表意见,不允许对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任意散布不信任、不满和反对的意见.”绝不允许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和脱离于组织之外.作为领导干部,知道的机密多,还必须遵守保密纪律,保守党和国家秘密.同时,还必须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成为被领导对象的楷模.“对于违反党纪的,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执行纪律,做到功过分明,赏罚分明,伸张正气,打击邪气.”要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凡违反纪律的,必须从严处理,以维护纪律的严肃性.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一、品德要高尚高素质的干部必须有高尚的品德情操.品德素质,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从社会主义道德讲,要坚持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树立共产主义思想,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一切为人民利益着想,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奋开拓,乐于奉献,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和人民利益,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社会公德讲,要文明礼貌,举止庄重,谈吐文雅,分寸适度;要平等待人,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要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要勤劳勇敢,谦虚好学,艰苦奋斗;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生态;要遵守法纪,遵守公共秩序,遵守规章制度;要尊老爱幼,扶残助弱,乐于助人;要明辨是非,分清敌我,爱憎分明.从职业道德讲,要在职业内部,团结合作,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荣辱与共;要热爱本职,树立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对业务精益求精;要忠于职守,诚实劳动,热心服务,有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要遵守职业纪律和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职业作风和自觉奉献精神.从家庭伦理道德讲,要坚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计划生育,赡养父母,尊敬老人,抚养和教育子女,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夫妻间要互敬互爱,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体贴,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责任分担,苦乐共享.二、作风要正派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经的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过好权力关、金钱关、名位关、人情关和生活关.坚持热情诚恳,给人以亲切感;求真务实,给人以责任感;用语婉转,给人以宽松感;言之有据,给人以信服感;言而有信,给以人信赖感;不偏不倚,给人以公正感;廉洁勤政,给人以楷模感.要为官一任,表率一方,在信念与追求、权力与金钱、原则与人情、是与非、荣与辱、的与失、苦与乐等方面,以高尚的情操赢的社会的敬重和人民的爱戴.三、用人要公道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必须善于选贤任能,用好干部.高素质的干部,应当是善于团结大多数、发挥众人聪明才智的众望所归者.因此,必须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选好人、用好人,对人的选用,重德才、重公论、重实绩、看本质、看主流、看发展,求贤、求能、求实,不求全责备.要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用才之道,容才之量,护才之胆,为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求贤若渴,选贤任能.同时,要敢于同任人唯亲、拉帮结伙等不正之风坚决斗争.四、决策要科学领导干部的一个最主要职能是从事领导决策.决策能力是领导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的集中体现.高素质的干部,要提高想全局、抓大事、谋大略、献大计的战略素质,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高屋建瓴,统筹宏观,驾驭全局,增强领导工作的有效性.要保证决策的正确和执行有效,必须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实行民主决策和集体决策;在决策前,要充分发挥参谋机构的作用,搞好调查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在决策中,要遵守决策程序,坚持反复论证、比较、鉴别,力求科学化,防止个人专断、武断、寡断;在决策执行过程中,要抓好检查督办和信息反馈,总结经验,对某些失误的或错误的决策进行纠正,对某些不完善的决策进行补充.。

提高领导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提高领导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

提高领导干部和行政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

全面提高法治素养。

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不仅需要具备党性修养、理论思维、战略眼光、辩证思维能力等多种素养,而且必须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

实践中,不少领导干部违法犯罪都与不学法、不懂法、缺乏基本法律常识有关。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不断提升法治素养,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无论是部门还是个人,都必须遵守党纪国法,在法律和纪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工作,确保社会生活的安定、有序。

加强深化法治学习。

广泛学习法律理论知识,学习用法治推进科学发展、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问题的典型事迹,提高对法治价值和精神的认同,强化法治意识。

领导干部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教育,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至上的观念、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观念、法大于权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权力必须受到制约的观念,真正把法治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0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

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

在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强化法律意识,提高法治素养,让法律成为领导干部知识体系中的基础内容。

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的理解

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的理解

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的理解
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全面依法治国是指国家治理的
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就是在国家各项事务中,依法进行统一管理和决策。

领导干部作为国家政府机构和组织的关键成员,他们担负着领导、管理、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职责。

首先,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起到了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们秉持法律精神,严格遵守法律,以身作则,引领全体公民依法办事。

通过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他们树立了良好的法治形象,为广大公民和
其他官员树立了榜样,推动全社会遵纪守法。

其次,领导干部具有监督、执行和维护法律的责任。

他们需要积
极监督下属和相关机构,确保他们依法履职。

此外,他们还要负责执
行法律和法规,保障国家的法治权威,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他们的努力,各项法律得以有效落实,国家法制建设能够得到完善和发展。

最后,领导干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要注重法治素养的提升。

他们
需要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增加法治意识和能力,提高对法律问题的判
断和处理能力。

只有具备一定的法治素养,领导干部才能更好地履行
自己的职责,为全面依法治国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他们在全面依法治
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示范引领、监督执行和法治素养的提升,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作者:黄桂梅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2期摘要: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各大会议上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在推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发挥模范作用,在法治素养方面要有更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一、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新时代领导干部必备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应有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实践能力。

领导干部作为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其法治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领导干部作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军,提升法治素养,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在改革中做到于法有据,使改革不偏离法治的轨道,从而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面对新征程新目标新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重考驗,普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因素。

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更加扎实地推进法治建设,努力在全国工作的各个方面实现法治,为中国法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障,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领导干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理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因此领导干部具有法治意识、法治信仰、法治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一些领导干部在法治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法律认知不够,缺乏全面性系统性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推进,领导干部学习法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对基本的法律知识特别是与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从总体上看,很多是停留在表面上。

领导具备法治素养材料

领导具备法治素养材料

领导具备法治素养材料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组织和团队的领导者,具备法治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具备法律常识、法治思维和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引导团队走向合法合规的方向。

以下是一些领导具备法治素养所需的材料:
1.法律知识书籍:领导者需要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以便在领导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

一些基础的法律知识书籍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

2.法治思维教材:领导者需要具备法治思维,以便在组织和管理中更好地遵循法律法规。

一些法治思维教材包括《法治思维与现代管理》、《法治思维与领导力》等。

3.法治意识培训材料:领导者需要具备高度的法律意识,以便在领导工作中更好地遵循法律法规。

一些法治意识培训材料包括《法治中国建设》、《守法经营手册》等。

4.法律法规宣传材料:领导者需要在团队中宣传法律法规,以便团队成员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

一些法律法规宣传材料包括《十九大系列讲解:依法治国》、《守法经营手册》等。

以上是一些领导具备法治素养所需的材料。

作为领导者,具备法治素养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团队,也能更好地推动组织的发展。

- 1 -。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怎样的法律文化素养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怎样的法律文化素养

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怎样的法律文化素养第一篇: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怎样的法律文化素养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怎样的法律文化素养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分工明确,有机运作的整体。

领导干部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在推动社会发展,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进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如今,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一个法治时代。

当前,中央强调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法治保障,依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领导干部在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高低、运用法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廉洁公正、依法办事,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减少和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直接关系到其能否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领导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文化素养,不仅可以增强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自觉性,而且能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依法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团结。

那么,领导干部究竟应该具备怎样的法律文化素养呢?一、正确的法律信仰理念。

美国学者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当人们不信仰法律以后,法律就将形同虚设,从而致使法治被人治所替代。

法律的正义和目的性是法律成为信仰对象的内在要求。

当我们树立了正确的法律信仰理念,我们就会产生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自觉地服从法律的约束,从而法律的实施才能够最终实现。

二、良好的权利意识。

众所周知,领导干部的手中拥有者种种大大小小的权利,因此,培养正确的权利意识是领导干部自身法律文化素养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传统法律思想中,普通百姓的权利意识极为贫乏,而义务本位的思想却极为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公权力的取得和行使都需遵守一定的程序,司法要遵守程序法,立法、行政同样要遵守程序,领导干部应当树立程序性思维。
某种程度上讲,法治强调程序正义甚于实体正义,因为法治的根本任务在于规范约束公权力,不借助于正当程序,公权力将很难被“关进笼子里”,实质正义也无从实现。《决定》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以及要求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就是在强调程序的重要性。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法治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规则性思维
法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思维。规则性思维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
其次,政府不总是以公权力的行使者身份出现,政府是市场上最大的买家,诚信的政府是诚信社会的基础。当政府是市场参与者时,领导干部应当切实重视权利的实现和义务的履行,既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也要避免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的市场失信行为。
最后,特别强调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政府不仅是权力的担当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同时也是市场的平等参与者,领导干部处理社会矛盾时也应坚持权义性思维。不管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当下的社会矛盾,都需要弄清事实,明确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进而公平、合理、妥善处理。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权责性思维
有权必有责。与权利可放弃、可转让不同,权力必须行使、不可放弃、不可转让,不作为或乱作为均需承担责任。
权责应相当。有限政府不仅仅意味着权力有限,也指责任有限。对领导干部来说,权力和责任应当匹配。责任过轻不能纠正滥用权力行为,也不足以威慑潜在违法行为,但责任也不是越重越好。
贯彻权责性思维,首先要求制度设计上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应相当。既要避免有权无责,也要防止权责错位;既要注意权力与责任在类型配置方面的相当,实现刑事、民事和行政责任的合理平衡配置,改变重“行”轻“民”现象,也要注意某一责任类型中责任程度的相当。其次,实践中既要保证用权当负责,也要避免无权乱负责。一方面要将法律文本规定的责任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避免“老实人吃亏”。另一方面要防止不问青红皂白滥施责任。任何法律责任的追究都应满足一定的构成要件,遵守特定法律程序。不问原因、不问过错、不问真正的责任者,以及不遵守程序的追责表面看来很严格,实际上往往是不妥当的。
法治意味着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服从法律的统治。对于公权力而言,法定职责必须为,否则构成不作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否则构成乱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凡事都应事先问一下“这合法吗?”或者“这有法律依据吗?”与之不同的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因此,老百姓只需问“这违法吗?”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程序还应正当,否则走程序将沦为“走形式、走过场”。程序的正当性来源于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参与、自治、及时终结和公开。“中立”要求程序参与各方不得因程序设计而受到不公正对待或享受特殊优待,“自己不得作自己的法官”和回避原则即是“中立”的体现。“排他”是指每一个程序独立、依法展开后,非经特定程序,不得更改,即排斥与其相同程序的再次重复与冲击。“平等参与”要求接受程序法律后果的各方当事人在相同条件下,从程序主持者获得相关信息,并有相同的机会向程序主持者陈述自己的看法。“自治”要求程序的参与基于自愿,不得强迫。“及时终结”要求程序符合效率原则,应有时限,要有终点,不能没完没了。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权义性思维
合法性思维首先要求合乎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不同的法律,效力等级不同,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解释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当法律文本规定不一致时,应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确定应当依据或适用的法律,也就是说要找准、用准法律依据,既要杜绝“黑头的不如红头的、红头的不如白头的”现象,也要避免根据个人喜好或利益选择性适用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统一与尊严。
法治要求权利至上,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以人为本应以人的权利为本。法律通过权利和义务调整社会关系。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权义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首先从权利、义务两个纬度分析、认识社会关系,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平等配置、一体尊重、公平保护市场主体的权利。同时,他人的权利就是公权力的边界,领导干部在行权履责过程中,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即使对权利进行限制,也应当遵守限制权利的条件,比如征收的公共利益、程序正当和公正补偿条件。
其次,合法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根据法律的原则、法治的精神去填补法律漏洞、解释适用法律,既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恣意解释、适用法律,“打擦边球”、“搞变通”等应当尽力避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能绕开具体规定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最后,合法性思维要求正确对待“坏法”。“坏法”的存在在所难免,在我国当下立法质量总体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问题是,领导干部能不能以法律法规“不好”为由拒绝执行?与明目张胆违法违规不同,以法为“坏法”为由拒不遵守、执行的现象,在我国的实践中比较常见,且容易为人们宽宥。其实,这恰恰是值得警惕的。对领导干部来说,这一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德治、人治思维更为接近,有时会更有利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因而更具诱惑力。但问题是,一般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好法”或“坏法”的最佳判断者?一旦允许随意突破一条“坏法”,在潘多拉盒子打开以后,就意味着成千上万条的“好法”将可能因此而受牵连,进而危及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因此,在当今中国,即使是“坏法”,也必须给予足够的尊重,在没有依法修改或废除之前,不能任意突破。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程序性思维
先立规矩后办事要求重点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在法和政策的关系上,以法为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治国理政所依之法主要是指狭义的法律,而非法规、规章,更不是政策。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尽快实现法规、规章的升级换代。即使立法条件不成熟,也应尽可能提高制度层次,减少规范性文件的适用空间。当然,法治社会的规则并非只有法律。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也要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不能主要依靠会议决定、批示、指示办事,不能动辄特事特办。二是在立法和改革的关系上,立法先行。实践表明我国过去奉行的“先实践探索后立法”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立好规矩再办事强调的是规矩的质量。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有规矩也不定成方圆。治国理政,光有规矩、仅有法可依是远远不够的。规则性思维不仅要求先立规矩、有法可依,更强调规则可遵循、法律可依,也就是说法律和规则要求人们做的必须是其能够做的,必须让人们对法律和规则先心“服”后行“从”。法律和规则不是越严越好。而要达此目的,必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得法律制度具备公开、明确、稳定、可预期、无内在矛盾、可遵循、具有同一性等品质。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合法性思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