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控制管理制度(精编版)

合集下载

环境噪声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环境噪声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区域内所有产生环境噪声的单位和个人。

三、管理职责1. 环保部门负责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3. 单位和个人应自觉遵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承担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责任。

四、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 控制噪声源(1)工业噪声:企业应采用低噪声设备、工艺和原材料,对噪声源进行技术改造,降低噪声排放。

(2)建筑施工噪声: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采取隔声、吸声、消声等措施,降低噪声排放。

(3)交通运输噪声:交通运输部门应加强车辆管理,推广使用低噪声车辆,严格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减少噪声排放。

2. 环境噪声监测(1)环保部门应定期对环境噪声进行监测,掌握噪声污染状况。

(2)单位和个人应配合环保部门开展环境噪声监测工作。

3.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设施(1)企业应配备噪声污染防治设施,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2)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施工噪声。

4.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1)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2)单位和个人应自觉遵守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共同维护生活环境。

五、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监督与处罚1. 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2. 对违反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处罚。

3. 对举报环境噪声污染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六、附则1. 本制度由环保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保护环境,维护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宁,根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包括噪声源的发展和利用、噪声防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噪声监测和治理、违法行为的处罚以及相关行政执法等。

第二章噪声源的发展和利用管理第三条各单位和个人在进行噪声源开发利用前,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并按照规定执行。

第四条噪声源的开发和利用项目应当具备相应的环境保护设施,并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营。

第五条噪声源的开发和利用单位应当定期对噪声源进行巡查和维护,并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六条噪声源开发和利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定期向环境保护部门提交噪声源的运行数据和治理情况报告。

第三章噪声防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第七条噪声防治设施应当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和维护,并经过环境保护部门的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八条噪声防治设施的维护管理由噪声源采取自行维护或委托专业维修单位进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第九条噪声防治设施应当定期进行检测和维修,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设施的有效运行。

第四章噪声监测和治理第十条噪声监测应当由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检测设备的机构进行,并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监测。

第十一条噪声监测结果应当及时向环境保护部门报告,并按照规定公开发布。

第十二条噪声监测结果达到或超过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的,噪声污染治理单位应当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确保噪声污染达标。

第五章违法行为的处罚第十三条对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罚,包括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

第十四条噪声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理由环境保护部门依法进行,并根据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罚和整改。

第六章相关行政执法第十五条对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相关行政执法,应当按照《行政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

噪声管理制度12篇

噪声管理制度12篇

噪声管理制度12篇【第1篇】噪声防护管理制度为搞好本单位噪声作业的平安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平安,使企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按照《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规矩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全部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企业应实行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平安和健康。

4、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5、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6、当班工人天天对噪声举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企业应托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举行一次检测,每三年举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7、新、改、扩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准时采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控制,必需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评查,没有评查或评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8、对于噪声超过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需实行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标准要求。

在无法彻底消退噪音的状况下,必需给员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削减或减轻对员工的听力伤害。

9、企业应支配接触噪音的从业人员定期举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0、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

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举行乐观治疗。

:小学绿色网吧管理制度校本培训管理制度卫星接收站管理制度前厅部仪容仪表管理制度【第2篇】施工环境管理体系:施工噪声的监测施工噪声的监测项目平安环保部负责对施工现场举行场界噪声测量并填写测试记录。

a) 测试的时光:结构、装修等各施工阶段,于施工开头后3 日内举行1 次;各阶段施工正常举行后再举行一次, 测量时光分为昼间及夜间两部分,夜间测量为在22 时以后举行。

办公区域噪音控制管理制度(精选)

办公区域噪音控制管理制度(精选)

办公区域噪音控制管理制度1.引言随着现代办公环境的发展,噪音控制已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噪音不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为了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办公环境,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本制度旨在明确噪音控制的管理措施和操作规范。

2.制度目标本制度的主要目标包括:▶降低办公区域噪音水平:通过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办公室内部和外部的噪音影响。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

▶保障员工健康:减少噪音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确保员工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高效工作。

3.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办公区域,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区▶休息区▶其他相关工作场所4.噪音源分析4.1办公设备噪音办公设备(如打印机、复印机、空调、电脑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噪音。

噪音水平的高低与设备的品牌、型号、维护情况有关。

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新高噪音设备是降低噪音的有效手段。

4.2人员活动噪音人员的交谈、走动、接打电话等活动会产生噪音。

这类噪音往往无法完全消除,但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来减少其影响。

例如,鼓励员工在特定区域进行交谈、使用耳机接打电话等。

4.3外部噪音外部环境( 如施工声、交通噪音等)也是办公区域噪音的重要来源。

针对外部噪音,可以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如双层窗户、隔音墙等)进行控制。

5.噪音控制措施5.1办公室布局与设计▶合理布局:在办公区域内,尽量将噪音源(如复印机、打印机等)放置在远离员工工作区的位置。

▶区域划分:设置安静区、讨论区和社交区,以便员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作环境。

▶绿色植物:适当放置绿色植物,可以起到吸音的作用,减轻噪音对员工的影响。

5.2噪音隔离材料的使用▶隔音材料:在办公室装修时,使用隔音材料( 如隔音墙、地毯、吸音板等)来降低噪音传播。

▶窗户隔音:对于外部噪音,可以采用双层玻璃窗或专业隔音窗,以减少噪音渗透。

噪声危害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噪声危害防治管理制度范本

噪声危害防治管理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控制环境噪声污染,创造安静适宜的城市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定义本管理制度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管理制度所称噪声污染,是指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制定的标准,妨碍人们工作、学习和其它正常活动的现象。

第三条适用范围凡在本市辖区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管理制度。

第四条管理职责市、区、县(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统一管理。

各级公安部门负责机动车辆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监督与检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管辖范围内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检查部门和检查人员有义务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六条公众参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不受噪声污染的义务,有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的权利。

直接受到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减轻、排除噪声污染的危害。

第二章环境噪声标准和监测第七条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规定的各类区域,按照本市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划分,并制定相应的环境噪声标准。

第八条环境噪声监测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对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要求配合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如实提供相关数据和资料。

第三章噪声污染防治措施第九条噪声源控制控制和消除噪声源是控制和消除噪声的根本措施。

各单位应改革工艺过程,采用低声或无声设备代替产生强噪声的设备和工艺,并将噪声源远离工人作业区和居民区。

第十条噪声传播控制采用隔声、吸声和消声等措施,控制噪声的传播。

具体措施包括:1. 隔声:用吸声材料、吸声结构和吸声装置将噪声源封闭,防止噪声传播。

常用的有隔声墙、隔声罩、隔声地板、门窗等。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 (精选)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 (精选)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1.1目的和依据1.1.1为规范单位内噪声排放和噪声控制管理,维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环境的良好状态,特制定本噪声控制管理制度。

1.1.2本制度的依据包括《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规和标准。

1.2适用范围1.2.1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内所有涉及噪声排放和噪声产生的部门和岗位。

1.2.2各部门应结合本制度制定具体的噪声控制管理实施细则,并不断优化与实际情况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二、噪声环境评估与监测2.1噪声源辨识2.1.1对单位内可能产生噪声的设备和工艺进行全面调查,明确噪声源。

2.1.2对于新引进的设备和工艺,要在引进前进行噪声环境评估,确保其噪声水平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

2.2噪声监测2.2.1建立噪声监测点,对单位内的主要噪声源进行定期监测。

2.2.2制定噪声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频率、监测时段等,以全面了解噪声环境状况。

三、噪声控制与治理3.1噪声控制设施3.1.1针对噪声源,建立相应的噪声控制设施,包括隔声、吸声、降噪等措施。

3.1.2对于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的噪声源,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确保噪声排放符合标准要求。

3.2工艺优化3.2.1通过工艺优化和设备更新,降低噪声源产生的噪声水平。

3.2.2在新项目规划中,要考虑噪声对环境的影响,选择低噪声产生的设备和工艺。

四、个人防护措施4.1个人防护装备4.1.1针对噪声工作环境,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耳塞、耳罩等。

4.1.2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培训,确保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

4.2作业控制4.2.1对于需要在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要采取轮班制度,减少单个人员在噪声环境中的工作时间。

4.2.2鼓励对噪声环境中的作业过程进行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改造,减少人员直接参与的噪声源。

五、员工健康监测5.1职业健康档案5.1.1建立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档案,记录每位从业人员的噪声接触情况。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1]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1]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1. 引言为保障公司员工的工作环境安静舒适,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减少噪声对员工身心健康的影响,特制定本《噪声控制管理制度》(以下简称“本制度”)以规范和管理噪声控制工作。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部门和员工。

2. 管理标准2.1 噪声控制责任公司每个部门的主管应负有保证部门内噪声控制的责任,并且配备专职噪声控制人员,负责噪声控制工作的执行和监督。

2.2 噪声防护措施在公司内部办公场所、工厂车间、机房等工作区域,应采取必要的噪声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安装并保持良好的隔音设施,如隔音门、隔音窗、隔音墙等;•使用噪声控制设备,如噪声吸收器、噪声抑制器等;•布置合理的工作区域布局,将产生噪声的设备隔离或远离员工工作区;•定期检查和维护噪声控制设备,确保其有效运行。

2.3 噪声源管理针对公司内存在的常见噪声源,部门主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

具体管理措施如下:•优先考虑选择低噪声、高效能的设备;•建立维护保养计划,确保设备按照规定进行定期维护;•使用减振垫、减振器等降低设备震动和噪声传递;•定期检查设备的工作状况,及时发现并修复噪声异常问题;•采购符合噪声控制标准的耳机、耳塞等防护用品供员工使用。

2.4 噪声控制培训公司应定期组织噪声控制培训,以提高员工的意识和知识水平,使其能够正确有效地采取噪声控制措施。

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噪声的危害和影响;•噪声防护知识和技巧;•噪声控制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耳塞、耳机等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3. 考核标准3.1 噪声控制评估公司将定期进行噪声控制评估,以确定噪声控制工作的效果和改进方向。

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各部门的噪声控制工作情况;•噪声控制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员工对噪声控制措施的反馈意见;•公司内部噪声水平的监测结果。

3.2 噪声控制检查公司将定期进行噪声控制工作的检查,以确保各部门和员工遵守噪声控制管理制度。

噪声环境管理制度(5篇)

噪声环境管理制度(5篇)

噪声环境管理制度1 目的控制和管理生产运行活动中产生的噪声,保护和改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健康,实现社会责任。

2 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厂区生产运行活动中产生噪声的防治与管理,包括本厂范围内进行施工作业的外来单位。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____)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____)三级标准。

3 职责3.1 安环部是噪声环境归口管理部门,对噪声污染进行管理和考核,负责噪声污染的环保改进方案。

3.2 生产部控制生产运行活动中的噪声污染。

3.3 仓库部控制运输活动产生的噪声。

4 工作内容4.1 主要噪声源:4.1.1 车间机械装置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如升降机运行,空压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

4.1.2 运输活动产生的噪声4.2 生产活动噪声控制:4.2.1 生产部应根据防止噪声的有关要求督促员工严格执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4.2.2 生产部应对产生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按照《设施与工作环境控制程序》进行巡检和维护保养,保证设备设施正常运转,降低噪声音量。

4.2.3 对生产过程、设备运行中产生的高噪声,安环部应组织生产部提出具体治理方案,从而减轻噪声污染。

4.2.4 对操作岗位上无法解决的高噪声问题,生产部应采取隔声等防护措施,确保岗位操作人员不受到噪声污染的影响。

4.3 运输车辆噪声控制4.3.1 厂区内实施限速、限鸣号等控制措施,确保降低运输噪声4.3.2 仓储部对外来运输车辆宣讲有关规定,控制外来车辆噪声。

4.4 安环部至少每____个月组织一次厂界噪声检测。

管理体系试运行过程(认证前)需进行一次检测。

检测单位必须具有相关法律资质。

检测结果记录在《环境和安全监测情况一览表》内。

4.5 安环部监督噪声环境控制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或新的法律法规要求提出改进方案。

5 相关文件5.1 《设施与工作环境控制程序》CY/QES-P-105.2 《监视与测量控制程序》CY/QES-P-215.3 《岗位安全操作规程》CY/AH-W-015.4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____5.5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____6 记录6.1 《环境和安全监测情况一览表》R-P21-8是指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相关部门制定的,用于管理和控制噪声环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噪声控制管理制度
温馨提示:该文件为本公司员工进行生产和各项管理工作共同的技术依据,通过对具体的工作环节进行规范、约束,以确保生产、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优质进行。

本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1、目的
加强噪声的控制管理, 减少噪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使用范围
本程序使用公司内在生产、办公、生活和其他活动所产生的噪声的控制。

3、职责
3.1 安全环保部负责全处范围噪声治理工作的监督。

3.2 各部室、生产车间负责本部室、车间范围内的噪声控制管理。

4、管理规定
4.1 公司存在的注意噪声源:
a)各种机电设备运转产生的噪声, 如煤气风机、振动筛、各类泵等。

b)车辆、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

c)工程施工产生的噪声。

d)其它
4.2 噪声的控制措施
4.2.1 机电设备噪声的控制措施
a)在操作中严格遵守机电设备的操作规程, 防止因误操作而产生异常噪音。

b)按照机电设备的检查与维护要求, 定期做好加注润滑油, 更换易损件, 紧固各个零部件等工作。

c)加强各种机电设备的巡检工作, 遇到突发情况时, 及时修理产生异常噪音的设备, 缩短异常噪音的排放时间。

d)尽可能将噪声源与工作人员相隔离, 减少噪声对接受者的影响。

4.2.2 车辆机械设备噪声的控制措施
a)严格遵守车辆、机械设备操作规范, 防止因误操作而产生异常噪音。

b)定期对车辆、机械设备的主要部件进行维修和保养, 保持其技术性能良好, 使其排放的噪声符合有关技术标准。

c)检查车辆、机械设备的状态时、注重对其噪声的监测, 对超过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机械设备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d)加强车辆、机械设备的检查工作, 遇到突发情况时, 及时修理产生异常的车辆、机械设备, 缩短异常噪音的排放时间。

e)进入公司区域内的车辆及外部车辆禁止鸣喇叭。

4.2.3 工程施工中噪声的控制措施
a)工程主管部门应要求施工单位作业时, 符合国家规定的GB125-90《建筑
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b)施工单位在管理处区域内作业时, 应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和合理的作业时间安排, 尽量减少对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c)对超过噪声标准的作业, 应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并提前告知相关部门。

4.2.4 对其它类噪音的控制措施
a)在使用音响设备时, 应注意音量的大小, 并且禁止在办公室区域内大声喧哗。

b)在办公室区域内尽量减少各种办公设备的工作时间, 用完后就及时关闭。

c)加强门窗的密封性, 做到随时关闭门窗, 将工作人员与噪声源隔离开。

4.2.5在各种生产活动中, 应注意改进工艺流程及工作程序, 减少各种设备因长时间运转所产生的噪声。

4.2.6及时更换超过使用年限的设备。

在购置新的设备时, 应进行评价, 其噪声排放标准要符合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在同等条件的情况下, 应优先选择低噪声的设备及车辆, 以减少噪声的排放。

4.3 接受者的防护
4.3.1 根据实际情况, 允许处于噪声环境下的人员适当配备耳塞, 耳罩等防护用品。

4.3.2安排工作时, 尽可能允许处于噪声环境中的暴露时间, 以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