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
教育即生活———历久弥新的光辉思想
教育即生活———历久弥新的光辉思想摘要: 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的思想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重新认识这句至理名言,剖析目前我们制度化教育因远离生活而导致的盆景教育的后果,有助于新课程理念之一的‚回归生活‛深入人心。
关键词: 盆景教育; 教育即生活; 回归生活国际数学大师丘成桐曾对‚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比美国学生扎实‛的观点毫不客气地泼了瓢冷水:‚这都是多少年来可怕的自我麻醉!我不认为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学得有多好。
‛并引发了关于‚中美基础教育孰优孰劣‛的大讨论。
有人说他揭去了中国教育的最后一块遮羞布;有人说他击碎了中国教育的一枕黄粱梦;有人认为‚我们对基础知识这个概念可能有误解,认为基础知识就是掌握的书本知识有多少,其实基础知识应该包括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办法‛;有人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追求快、难、多时,不得不省略或舍弃那些妨碍这一追求的东西,而在我们省略和舍弃的东西中,却包含着很多对增长智慧和发展创造力来说最重要的条件、最根本的基础‛;还有人认为,‚我们需要一场考试革命‛。
这些论点都有道理。
事实上,除了这些弊端之外,我们更要考虑的是,我们的教育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已过于遥远,而美国的教育却是在生活世界中展开的。
我们也许会记得80多年前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至理名言,却可能忘记了它所要揭示的内涵和表达的谆谆提醒。
教育,当它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时,‚儿童的人格就会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满足‛[1](P12)。
脱离了生活,就会使儿童成为不自然、不自由、不自主的‚盆景‛,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创造力和天真无邪的快乐。
其实,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教育寓于生活———一种历史的真实在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文/俊采星驰汇集整理一、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
其父是“捷克兄弟会”16世纪初捷克出现的一种新教派,会员多为下层贫民。
的成员,夸美纽斯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12岁时,父母双亡,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
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
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
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1642年,夸美纽斯来到瑞典,为那里的学校编写教科书。
不久,他又应邀到匈牙利担任学校教育顾问,并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另外几部教育著作,如《论天赋才能的培养》《泛智学校》《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准则》《世界图解》等。
1654年起,夸美纽斯辗转波兰和荷兰,最后移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直至逝世。
夸美纽斯生活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产生出来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夸美纽斯所属的捷克兄弟会十分重视儿童的教育,主张实行普及的初等教育,企图通过教育来杜绝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受此影响,夸美纽斯把教育摆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终身致力于教育的改革与推广工作。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受教育,都有发展的天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知识、有道德、有信仰的人,为来世作好准备。
由此出发,他批判了当时学校的种种弊端,认为它们是儿童才智的屠宰场,只知道死记硬背,传授的全是一些无用的知识,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违背了自然的秩序。
我国近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我国近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我国近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思想
代表人物教育思想评价
蔡元培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五育:军国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
育,美感教育。
2、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
①抱定宗旨,改变校风。
大学应该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
②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③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④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教育独立思想
①教育经费独立
②教育行政独立
③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
④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毛泽东评价蔡元培:“学界
泰斗,人事楷模”。
黄炎培1、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技能并重。
实现“学校无不用之成材,学校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
2、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敬业乐群”,“利居众后,责在
人先”。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使
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
业”。
晏阳初提倡“四大教育”“三大方式”(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学校、家庭、社会式)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
动的提倡者与实践家,被
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
梁簌溟1、乡村建设的实质是一个中国文化改造的问题。
2、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是合二为一的。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
主张以人类的生活
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社会即学校”,把学
校中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中去;“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
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
他为“万世师表”。
近代西方九大教育家教育思想
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讲授原理要通过实际事例 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 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 教学内容
夸美纽斯:学前教育:体育,百科全书式的智育,德育,游戏;
卢梭:婴儿期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为主,儿童期掌握一些道德观念,青年期是必须学
教师应坚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国家应提高教师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谢谢观看!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容
:认识心灵的科目(宗教与宗教教学),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自然科学与数学), 统一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科目(语言);
斯宾塞:1.生理学和解剖学是最重要的部分 2.逻辑学、数学等社会科学 3.心理学和
教育学 4.历史 5.文学和艺术;
乌申斯基:开设民族语、历史、地理、数学、自然科学等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课程;
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家教育思想
教育 目的教育 方法教学 内容教学 原则
思想 基础
斯宾塞
第斯 多惠
一 教育目的
教育家
夸美纽斯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 福禄培尔 第斯多惠 斯宾塞 乌申斯基 马克思
教育目的
为现实的人生服务,培养具有“学问、德行和虔信”的人,为永生做准备 培养“自然人”,培养忠诚的爱国者
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二 教学方法
教育家
夸美纽斯 卢梭
裴斯泰洛齐 赫尔巴特 福禄培尔 第斯多惠 斯宾塞 乌申斯基 马克思
教学方法
分科教学(自然科学、艺术、语文) 按照儿童的年龄进行自然教育,反对“积极教育”,主张“消极教育”
最新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
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
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
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
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2.“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为学校而办学校,在学校与社会中间人为地 造了一道高墙,以至于“学校是学校,社会是社会”,学校与社会隔绝; 改良主义的教育固然已经觉得学校是离不开社会的,提出了“学校社会 化”、“学校即社会”的主张,把社会的东西,诸如公安局、卫生局等, 拣选几样,缩小一下,请到学校里来,但这样的学校不过象是一个大鸟 笼,鸟笼再大,即使再塞一些树枝,它也决不是鸟世界,同样,学校即
谢谢关注
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 。并认为单靠读书,欲求得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是不可能的。为此,他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 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作为职业教育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4.职业道德教育的思想 黄炎培非常重视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他认为,职业教 育的概念,从内涵上讲,应该包括职业技能的教授学习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训 练,二者缺一不可。离开了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真义。 职业道德的培养训练,其基本内容是“敬业乐群”。所谓“敬业”,是指 “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对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 “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 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己谋生,更是为群 服务。
化。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
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 造是孙子”。从作入手求知识、求创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
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这个 定义下,先生与学生失去了通常的严格的区别,在做上相教相学倒成 了人生普遍的现象。反对注入式教学,教服从与学,教、学又服从于 做(生活需要)。“教学做合一”反对的是不顾学的教,不顾做的教、 学。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学家、政治家及社会活动家。
他的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和借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陶行知以崇尚实践、尊重个性和关注社会实际为教育理念基础,提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介绍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一、启发式教育思想陶行知主张启发式教育,即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陶行知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会导致学生的机械记忆,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创造力。
相反,启发式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出了“三自教育”原则,即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这种教育理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陶行知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例如,许多学校引入了“问题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这种启发式教育不仅帮助学生建立了扎实的知识体系,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情感教育思想陶行知认为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他强调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基础,关注学生的情绪、态度和价值观。
陶行知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和健康心理。
他提倡教育家要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思想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
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情感教育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和谐,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三、实践教育思想陶行知的实践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他认为,教育不能仅限于教室,而应通过实践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家精神解读
中国近代教育家精神解读
以下是对中国近代教育家精神的一些主要解读:
爱国主义和国家责任感:许多近代教育家将教育事业紧密联系到国家兴衰和社会进步之中,强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具备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
他们认为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领导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途径。
注重实用主义和实践能力培养:一些教育家强调实用主义,倡导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平等教育和普及教育:近代教育家关注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平等问题,倡导普及教育,致力于使更多的人获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他们强调教育是改善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崇尚人文精神和全面发展:有的教育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强调全面发展,提倡“德、智、体、群、美”全面素质教育。
他们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审美素养。
探索教育理念的创新:在社会变革的时期,一些教育家勇于挑战传统,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变革。
他们主张摒弃陈旧观念,迎接新的时代,倡导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自由思考。
这些精神代表了中国近代教育家对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他们的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
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文/俊采星驰汇集整理一、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一)直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自觉性原则(四)巩固性原则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一)论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
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117页。
凡是无用的东西都应当抛弃。
夸美纽斯指出,泛智教育并不是要求人们通晓一切科学和艺术;人生是短暂的,而知识则是无限的;因此,应当学习那些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所帮助的知识,为生活而学习。
(二)论教科书他的名著《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诞生。
二、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
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论自然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
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
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主要分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简述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容
简述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容陈鹤琴(1890-1962),原名陈文华,湖南衡阳人。
中国近代教育界知名人士,被誉为“古今教学英豪”,曾任全国教育会常务副会长。
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河南新乡地处湘西南,曾任湖南大学教授,被誉为“南方接引东方之明”。
他在南方宣传西方教育思想,受到众多学子的欢迎。
陈鹤琴追求独特而私人的教育思想,以育人为主要任务,倡导教育按照具体情况深思熟虑,贯彻落实,彰显教育者的智慧。
他认为,学生的个性特质是最重要的,在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兴趣、才能与志向,注重学生的精神境界。
他提出的“学莫若尔时”的教育理念,把学习的充满机遇的动态性作为教学的主轴,以重视学习的创新动机和方式,追求深层次的学习,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能够见到他的精神。
陈鹤琴改进社会主义教育,结合中国国情,宣传新式学校,并力主国民教育,他认为育人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实际处境,做好准备,积极思考未来。
他突出重视教育心理学及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倡导教师以情感与学生相处,重视语言、文字、实验、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把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的核心,强调学生要有思想自由,勇于追求真理。
陈鹤琴受到众多学者的称颂,他被誉为“古今教学英豪”,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把实践教育纳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强调劳动实践和自我教育,使学生可以将知识实践化,同时做到劳动和智力的充实发展。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从国家民族的角度出发,力求把人才培养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把未来的希望放在前沿的尖端,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出去,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推向世界,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
总之,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时代发展为导向、强调实践教育、秉持育人为主的智慧教育观。
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精神境界,倡导教师以情感与学生相处,重视语言、文字、实验、活动等多种学习方式,推动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国家归属感的新一代人才。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近现代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在教育理论方面,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教育家,出于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教育水平,实现振兴祖国的愿望,处于不同的立场,依据不同的理念,采取不同的方法,苦心孤诣,探索改造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之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教育理论,使中国教育理论从简单模仿进入自我创造和初步民族化的阶段。
一、蔡元培教育思想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
1912年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奠基人。
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培养国民强健的体魄,强兵自卫,抵御外侮;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目的在于国富民强;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目的在于防止出现智欺愚、强凌弱、贫富悬殊现象,是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的根本;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的首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和高远的见识,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美感教育即美育,目的在于陶冶性情,使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情感。
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美育还具有和宗教相同的性质和功能,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
总之,“五育”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但五育不是平分秋色,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适应了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
1927年全国教育会议通过的教育宗旨: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就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
2、北京大学的改革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是一所充满封建官僚习气的学校,学生多为封建官僚子弟,入大学堂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学术空气淡薄,封建文化泛滥,曾更换五任校长仍未能改变北大的风气。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一、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思想
1935年,“一二· 九”运动爆发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开展,陶行
知立即号召“山海工学团”的师生参加救亡运动。1936年2月,发起成立“国难
教育社”,并拟定《国难教育方案》,主张推行国难教育,唤醒大众组织起来救 国。同年7月,陶行知应世界新教育会议的邀请,赴伦敦参加了第七届年会,并
受“全国各界救国会”的委托,以国民外交使节的身份,到欧美等国宣传中国人
举足轻重的地方大员。在督理地方期间,张之洞尤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创办了
一批著名的书院和新式学堂,并大力提倡留学教育,对中国地方教育的发展和近 代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其著作由许同莘编为《张文襄公全集》。
(二)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此一思想在他的代表 西学应世事”。所谓“中学”, 张之洞认为主要是《四书》、《五经》、中国 “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言,考史以通我中国历代之治 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
大众的、创造的”四大教育方针。1946年7月25日,因脑溢血而与世长辞,年仅
55岁。周恩来在他逝世后,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指出,“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 着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
克”,毛主席称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1、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
年),他又作了《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演说,指出:教育要
深知“儿童心身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进而 提出教育“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家及其主要的教育思想
(1868一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
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补编修。
戊戌维新变法失败,深感清政府腐败无能,弃官南返,开始从事教育和革命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移居香港,后病卒于香港。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1)提出了著名的自由主义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认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在“共和精神”的指导下,接受五个方面的教育: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才能完成,(2)主张“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3)强调发展个性,崇尚自然。
为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强调要有“自动”、“自学”、“自助” 的精神,防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4)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还支持“勤工俭学”和“工学互助”活动。
其著作辑有《蔡元培全集》陈独秀【近代】(1879—1942)中国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字仲甫。
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18年和李大钊一起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积极参加并领导五四反帝爱国运动。
1920年12月,任广东省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
曾试图改革当时的教育,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创始人之一,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
1924年著文主张收回教育权,支持教会学校学生的斗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因犯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27年被撤销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职务。
1929年被开除出党。
著作辑为《独秀文存》胡适【近代】(1891—1962)中国近代学者、教育家。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早年在上海梅溪学堂、澄忠学堂和中国公学求学。
1910年赴美留学。
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受业于杜威,获哲学博士学位。
自称“受杜威先生实验主义哲学的绝大影响”,实用主义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
他一生参加学术活动的领域较广泛,在哲学、文学、历史和教育等方面,均有专门论著。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人物汇总
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人物汇总在近几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的观念与思想出现的频次越来越高,本期老师帮助大家梳理中国近现代教育学家的重要思想与观点。
一、蔡元培(一)人物介绍及评价: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
他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毛泽东评价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观点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造就“完全人格”。
1912年,他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美感教育。
2.改革北大的教育实践(1)抱定宗旨,改变校风;(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这是他治理北京大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3)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具体内容包括:一、扩充文理,改变“轻学而重术”的思想;二、沟通文理,费科设系;三、改年级制为选科制。
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独立的基本要求可大致归结为:一、教育经费独立;二、教育行政独立;三、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四、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4.练一练【多选题】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与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包括( )。
A.教学做合一B.五育并举C.大职业教育主义D.教育独立【答案】BD。
解析:A项属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C项属于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二、梁启超(一)人物介绍及评价: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观点家及思想家。
(二)观点1.1896年,梁启超于《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论师范》,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他竭力提倡师范教育,把师范教育当作“群学之基”,强调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
2.练一练【单选题】中国近代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著作是( )。
教育学近代教育学家生平思想介绍
教育主张
• 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强调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 展规律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强调:教育遵守自然秩序;教育根据儿童天性
• “泛智”思想
泛智:广泛、全面的智慧 泛智教育:实现泛智教育的工具,着重强调:人人均需受教育;人人均需学习一 切
• 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 等一系列教学原则
教育思想的评价
优点: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存在着天性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生长等偏
激的观点,在当时这种思想有着巨大的反封建教育的进步意义,他要 求尊重儿童的自由和兴趣,鼓舞学生通过自己的实地观察,结合实际 生活主动地、自觉地掌握有用的知识。他提出必须把儿童作为教育的 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引导、鼓励他们主动学习所有这些都表 明卢梭反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性,这种强调儿童是教育主体的思想,开 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
近代教育学的创立
17世纪到19世纪末
生平介绍
• 夸美纽斯(1592——1670)
• 出身于一磨坊主家庭,是西方近代教育理论 的奠基者 • 17世纪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 用班级授课制度 • 主要著作:《母育学校》、《大教学论》、 《语言和科学入门》、《世界图解》
教育思想
• 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 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 所需要的教育。 • 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 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 • 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 悲惨的生活境况。 • 与夸美纽斯、卢梭一样,裴斯泰洛齐将教育适应自然作为 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 缺点: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有的概念不够清晰 • 启示:当代教育也要重视直观,强调儿童在实际观察事物获得感性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总结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可以说是在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演进的。
他们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提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近代中国的教育家主要包括:谭嗣同、梁启超、张之洞、陈寅恪等。
他们共同关注教育与国家建设的紧密联系,认为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谭嗣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教育兴国”的口号,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他主张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以适应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梁启超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先驱,他主张教育应该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强调教育的功能与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才。
他提出了“立德、教学、求真”的教育理念,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学识同等重要。
张之洞是晚清时期的知名教育家,他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教育是拯救国家的关键所在。
他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他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主张提高农民和女性的受教育机会。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代表,他提倡实事求是的教育原则,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和探索。
他认为,只有实事求是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用之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反对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
这些教育家的思想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共同强调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他们都主张注重实用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他们强调教育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倡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的思想围绕教育与国家建设的密切联系展开,他们主张实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推荐5篇]
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推荐5篇]第一篇:近现代外国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近现代外国教育家教育思想荟萃文/俊采星驰汇集整理一、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其中的《语学入门》一书很快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大教学论》的中译本曾于193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一、论教育适应自然(一)直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自觉性原则(四)巩固性原则三、论学制和班级授课制四、论教学内容和教科书(一)论教学内容夸美纽斯的教育和教学思想是与他的“泛智论”密切相关的。
夸美纽斯一方面强调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儿童;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
他说:“只有那些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三、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一个律师家庭。
他母亲是一个聪惠而有教养的人,对赫尔巴特十分关心。
她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家庭教师来培养赫尔巴特。
在她和家庭教师的精心培养下,赫尔巴特在语言、逻辑学、哲学等方面都学得很好,特别是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2岁进文科中学学习以后,他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著作,13岁即写了一篇哲学论文。
17岁对毕业班同学就一个哲学问题作了一次报告,深受师生好评。
1794年他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
毕业后到瑞士一个贵族施泰格尔家里当了三年家庭教师,教育施泰格尔的三个孩子。
这三年的家庭教师工作对他一生影响极大。
通过对三个孩子的教育,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兴趣。
他非常认真地工作,并不断地总结经验,每两个月左右写一份工作报告给施泰格尔,三年共写了24份。
这些报告为他以后撰写教育著作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教育家那些历久弥新的教育思想教研前沿2012-12-24 19:53一、陶行知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形成“生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的教育智慧抗日战争期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把“生活教育”理论运用在培养“人才幼苗”的实践中。
育才学校择优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优秀儿童,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条件聘请大批专家学者担任教师。
校内不仅教学生文化课,还努力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陶行知又派学生戴爱莲等人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学习《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在校内组织演出。
他还倡导学习“南泥湾精神”,带领师生开荒30亩,建立了育才农场。
这种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引人瞩目的创举,使陶行知独特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誉满中外。
陶行知有这样一则教育学生的故事。
有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长陶行知发现制止后,命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男生早已等着挨训了。
可是陶行知却笑着掏出一颗糖果送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高兴地又掏出第二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
”男生更惊疑了。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
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颗糖果递过来,说“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果,我没有更多的糖果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
”陶行知的教育观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我们反思今天的教师如果还不敢放手发动学生去“学”,还在孜孜不倦地“以教为中心”,不妨回到陶行知那儿找寻力量,“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二、蔡元培提出“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以及“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
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设想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
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以“沟通文理,废科设系”为原则设置学科;采取“选科制”的教学制度和教授治校的行政管理方式。
蔡元培的教育智慧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
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
蔡元培在教师聘任上采取的是“学诣”第一的原则,对于具有真才实学,教学热心,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的学者,不管他的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应加以聘任。
北京大学根据这一原则对教师队伍进行充实和整顿,一方面延请学有所成、富有声誉的专家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一方面辞掉了一些不称职的中外教师。
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但对佛学有独到见解,引起学术界注意,为蔡元培所赏识,被聘为北京大学的印度哲学教席。
蔡元培在师生中提倡道德修养。
上任伊始,他即告诫学生要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针对北大缺乏高尚的娱乐和自发的组织,学生不得不于学校以外寻求不正当消遣的情况,他倡导成立了各种体育会、画法研究会、书法研究会、演剧会等,培养学生的正当兴趣。
对于教师,蔡元培历来以学识为重,认为个人的品行应由自己负责,学校不宜多加干涉。
但是对于那些即使富有学术声誉,但私生活糜烂,甚至诱引学生与之堕落的教师,坚决解聘。
蔡元培的教育观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
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我们反思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已经习惯于对学生的掌控与钳制,热衷于替代、包办学生的一切,这甚至已经成为教师的“集体无意识”。
蔡元培所提出的“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或许可以纠正我们原有的教育理念,让我们可以真正做到“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三、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目的在于“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其中,“做现代中国人”包含5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
提出五指教学法,主张幼儿教育如同手指与手掌,应当涵盖健康、科学、社会、艺术、语文5种其本项目,手指与手掌骨肉相连不能单独而存,要注意教材的连贯性及整体性。
此外,家庭教育理论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指出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普及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知识,使广大家长都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
陈鹤琴的教育智慧一天,陈鹤琴询问一个小女孩“小朋友,你见过小松鼠吗?”她说“看见过的。
”“小松鼠有多大呢?”女孩双手比画了一下,两寸多的样子。
陈鹤琴追问“你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女孩说“在书上。
”陈鹤琴发现这样的幼儿园根本就不适合儿童,于是他在家里办起了幼儿园,这就是著名的“鼓楼幼稚园”,第一批孩子只有12个人。
陈鹤琴让孩子们接触大自然,尽量满足他们的天性,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最重要的工作”,亲自购置和制作玩具,开创性地把木偶戏引入儿童教育。
鼓楼幼稚园从一开始就立意冲破旧式幼教制度的束缚,是现代中国幼儿园教育模式的试验田。
陈鹤琴一生的志向,就是让全国儿童都能身心健康,都能享受教育。
儿童健康是幼儿园课程第一重要的。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让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
在户外劳动时,陈鹤琴自封为“老狮子”,并亲切地称其他教师为“大狮子”,儿童是“小狮子”,打破了师幼界限。
通过共同劳动,“老狮子”、“大狮子”与“小狮子”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
陈鹤琴认为,溺爱与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法只能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
为此,他常常带着孩子在草地上跌打滚爬,操拳练武,或者领着孩子摸鱼虾、螺蛳,捡卵石,让孩子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长。
陈鹤琴的教育观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
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
我们反思不知从何时开始,溺爱与专制成了我们对待儿童的两大“法宝”,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在乐此不疲地实践着。
但这样真的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吗?在陈鹤琴的眼里,让儿童在自然的怀抱中,自由生长,才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才是真正满足儿童的发展要求。
四、晏阳初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先教识字,再实施生计、文艺、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以造就“新民”,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教育、经济、自卫、卫生和礼俗“六大整体建设”,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
教育智慧“五四”运动之后,晏阳初回到中国。
与朱其慧、陶行知等人创建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任总干事。
先在长沙、烟台等地进行城市平民识字教育实验。
1926年之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
选取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造实验室”,进行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实验。
试图通过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医治中国社会的“愚、穷、弱、私”四大病症,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与本土化,以及为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行探索。
他号召知识分子“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回到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中间去。
并身体力行,将“科学与民主”的口号,转化为文化启蒙、科学启蒙、民主启蒙与个体意识启蒙的具体实践。
在他的倡导下,一大批中高级知识分子,包括学有所成的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纷纷舍弃了城市中待遇优厚的职位与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携妻将雏,来到乡间,开始了乡村建设的实验,掀起了现代史上著名的“博士下乡”运动。
“定县实验”前后达10年之久,创造了乡村平民学校、生计巡回训练实验学校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形式。
他们还编制了不同程度不同对象使用的字表、词表、简化汉字,以及各种类型与不同程度的平民千字课本(城市平民、农民、士兵与初级、高级等)、历史图说、国族精神讲话等一系列平民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