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面纱》的小说版及电影版
看那《面纱》下的中国——比较毛姆的同名小说与电影中的中国形象
是什 么也没 得到。 ”真正的 。道” 是无从 追寻的 。 人也不可能凭借“道”获得任何实际的利益,它 只能 是人从 万般 经历中 对生活 产生 的一种 顿 悟。而凯蒂也最终从她在中国内陆的那些奇特 的经历中,踏上了得“道”之路,在瓦尔特去世 后,凯蒂回到家乡,获取了老父的原谅。并决定 独立承担起抚养女儿和赡养父亲的责任。她在 心里准备好了,无论发生什么,她都会以轻松 乐观的态度去按受。这正是庄子所推崇的人生 哲学 ——以 平常 心笑对 人间亭 ,顺 应自然 天 道。此时的凯蒂在幻觉中看到一幅令人屏息的 美丽景象,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它穿 过稻田.越过小河,在广阔的土地上起起伏伏, 一直 延伸到 眼睛看 不到的地 方。如 今她明 白 了。假如她沿着眼前这条越来越清晰的小路前 行,或许所有她做过的错事蠢事,所有她经受 的磨难.并不全是毫无意义的,那将是一条通 往安宁的路。”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指引下.凯蒂 学会了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完成了 她的 精神 重塑 。
身对现代化的迫切要求。他兀自沉浸在自己描 述供充 满异域风 情的写作 素 材。而且,《面纱》中出现的所有中国人物在作 品中没有一句“台词”,更没有任何显露内心世 界的独白,这些“他者”在作品的英语语境中完 全处于失语状态,任由作者“以引起人们兴趣 的方式”去加以“描述”和“代言”。
毛姆于 1919年开始游 历中国长达四 个月 之久。此时的文明古国刚刚从鸦片战争、英法 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的噩梦中醒来,喘息未定 之时又遇上清王朝没落、军阀割据、瘟疫肆虐、 革命频起的动乱年代。他根据在中国的所见所 闻,分别创作出以中国为背景的散文集《在中
国的屏风上:》( 1922) 和小 说《面纱:》( 1925) 这两 部作 品集中 反映了 毛姆对中 国文化 的好奇 和 情有 独钟。 他把 儒道互 补的中 国传 统文化 看 作是治愈西方精神分裂的智者哲学。在《面纱》 中,他巧妙地安排了凯蒂与在中国工作多年的 海关 司关员 韦丁顿 的一次谈 话。她 告诉韦 丁 顿:“我在寻找某种东西,但是到底找的是什么 我也不能确定。但我知道这对我很重要,如果 我最终找到了,我的生活将会变得大不一样。” 此时的凯蒂刚刚开始习惯疫区的生活,在修道 院帮助修女照顾孤儿。她似乎已经意识到曾经 的生活是那样的空虚.终日沉浸在对爱情虚幻 的梦想之中。而忽略了身边需要她帮助和关怀 的人。她急切地希望为自己漂泊不定的灵魂找 到一个归宿之地。深谙中国文化的韦丁顿微微 一笑 ,仿佛 知道凯 蒂孜孜以 求的人 生意义 和 精神 寄托实 际上就 是古代哲 学家庄 子所说 的 。道”.他对她说:“道。 有的人从鸦片里寻求这个
试比较《面纱》的小说版及电影版
试比较《面纱》的小说版及电影版摘要:本文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情节、故事场景的转换,以及个别人物安排的转换、小说和电影中人物命运的安排几方面比较了小说版《面纱》和电影版《面纱》的异同。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面纱》小说版电影版异同一、小说创作背景小说《面纱》创作的时代背景为二十世纪初。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精神危机。
工业革命给西方带来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给西方人民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和舒适,但物质上的追求却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领域,进而造成了人的异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揭露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在此期间,西方基督教已渐渐不能胜任拯救西方文明的使命,不少对西方文明的前途抱有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他们希望在古老、质朴的东方文化中找到西方文化中所缺失的东西,以拯救西方文明。
而毛姆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
毛姆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新加波、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南太平洋中的英属和法属岛屿。
毛姆丰富的游历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毛姆根据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别于1922年创作了散文集《在中国的屏风上》,1925年创作了小说《面纱》。
从这两部作品中,读者可看出毛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也可看出毛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互为补充的哲学看作是拯救西方精神文明的一道良药。
二、小说主要情节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英国女子凯蒂,拥有靓丽的容颜并虚荣无比,成天沉迷于伦敦浮华的社交圈,为了避免成为老姑娘,接受了性格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并跟其到中国居住。
出于对婚姻的不满,对瓦尔特性格的不满,凯蒂与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
在发现了妻子的不忠之后,瓦尔特展开了可怕而又独特的报复计划,执意要求凯蒂跟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陆,去平息一场当地正疯狂肆虐的瘟疫:霍乱。
面纱 观后感
面纱1 电影讲述了20年代一对年轻的英国夫妇来到中国乡村生活的故事,在这美丽却凶险的环境中,他们经历了在其英国家乡舒适生活中绝对无法想象和体验的情感波澜,并领悟到了爱与奉献的真谛。
故事以女主角吉蒂开篇,为了逃离20年代伦敦浮华却又空虚的社交圈,也为了防止自己变成一位老姑娘,吉蒂接受了沉默寡言的医生沃特·费恩的求婚。
费恩在把吉蒂带到上海后,便迅速地投入到了他的细菌学研究中去。
孤独的吉蒂和迷人的已婚男子查理·唐森发生了婚外情,当费恩发现时,他羞恨交加。
为了报复,也为了重整自己的生活,费恩决定孤注一掷,带着吉蒂远走霍乱肆虐的偏远城镇。
沃特从一尘不染的研究室走向了瘟疫流行的最前线,他慢慢地协助控制了当地的疫情。
吉蒂则开始在一家由法国修女住持的修道院兼医院中做义工,并逐渐找回了生活的勇气和意义。
沃特和吉蒂终于可以互相敞开心扉,但就在他们日渐亲密的同时,沃特染上了霍乱。
沃特的生死决定了他们新近迸发出来的激情能否转化为永恒的爱。
小说《面纱》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但丁的诗句:“请记住我,我就是那个皮娅,锡耶纳教养了我,而马雷却把我毁掉,那个以前曾取出他的宝石戒指并给我戴上的人,对此应当知晓。
”这是《地狱》的一部分,而关于皮娅的传说是这样的:皮娅是耶锡纳的一位贵妇,她的丈夫怀疑她红杏出墙,但慑于她家族的背景,不敢动手致她于死地,就把她投入了马雷马的城堡,以期她在城堡的有毒的蒸汽中死去,但她久久未能毙命,他最终忍无可忍,把她从窗子里扔了出去。
爱情,背叛与死亡。
小说《面纱》“以其对人类欲望,恐惧和道德等内在世界的准确建构,而成为一部艺术的杰作。
看完面纱原来,我以为,仅仅是煽情原来,我以为,仅仅是言情出乎意料,《面纱》给了我一个惊喜。
是怎么样的一种哀伤,可以像瘟疫一样,不知不觉潜入心间?是说爱情,可是似乎比爱情更重;是一种悲剧,可是似乎比悲剧更让人揪心;是失而复得?还是大彻大悟?隔了一层面纱,世界变得不真实……原来心与心的距离,有的是时候也只有一层纱。
《面纱》解析
《面纱》解析
《面纱》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凯蒂的成长历程,深入探讨了人性、爱情和婚姻等主题。
故事中,凯蒂由于年轻时的轻率,嫁给了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随后在香港遇到英俊潇洒的查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然而,丈夫发现了他们的私情,为了惩罚凯蒂,决定带她去往中国的瘟疫之地。
在这个过程中,凯蒂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卑劣和无助,但也发现了生命中更为珍贵的东西。
小说中通过凯蒂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凯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女孩,但在面对爱情和婚姻时却显得轻率和自私。
她渴望自由和爱情,但又在道德和责任面前犹豫不决。
她的矛盾和挣扎体现了人性中的善与恶、自私与无私的冲突。
此外,《面纱》也深刻地探讨了婚姻的主题。
在婚姻中,夫妻双方应该相互尊重和信任,但凯蒂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却充满了欺骗和冷漠。
凯蒂的丈夫为了惩罚她,不惜将她带到危险的地方,这种行为暴露了他内心的狭隘和自私。
而凯蒂则在婚姻中失去了自由和幸福,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
小说中还通过描绘凯蒂与其他人的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凯蒂与查理之间的私情暴露了人性的欲望和冲动,但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责任和勇气。
凯蒂在与丈夫的较量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但她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和坚强。
她开始懂得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不再轻率地对待自己的感情和婚姻。
最后,《面纱》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现实。
只有在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评毛姆小说《面纱》与同名电影的两种结局
一孙怡1 (1.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
【摘要]
崔
鑫2
050031;2.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0)
毛姆的长篇小说《面纱》是最受读者欢迎而最为评论家所诟病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于1925年问世之
后。曾多次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2006年,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和耶瑞电影发行集团联手,再次将这部经 典之作搬上银幕。虽然电影版《面纱》改编自这部小说,但两者结尾却有很大不同。作为两种完全不同门类的艺 术,电影与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本文从揭示人性和艺术感染力两个角度审视和探讨两个结尾所引发的 思考。 [关键词】 毛姆;《面纱>;揭示人性;艺术感染力 附于男人,失去自我。
教师版,2008(02). [2][英]w・s・毛姆.面纱[M].阮景林,译.重庆:重庆出版 社。2006.
人——丈夫、情人、父亲——女主角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
和心路的转变,而那些男人具体怎样其实都不重要的。小 说的最后一段里说,“过去结束了,让死去的人死去吧”, 死去的沃特在女主角的心中到最后也并没有多么重要,关 键的是女主角看清了自己的生活的意义。作为一个女性, 她决定“无论未来发生什么,都用轻松乐观的心态去接 受”,沃特带她走过的是一条“通往安宁之路”。这样的结 尾可能让人觉得很寒,为沃特感到不值,但现实的人性就 是这样。电影《面纱>虽然也是一部好片,但在人性的探
父亲是谁的孩子。这个结尾实在不够公平——没有人应为
自己的错误永远背负十字架,没有人为自己曾经不小心犯 下的错误而永远无法翻身。一般人看书看电影,总是希望 看些美好的画面美好的故事,生活本来就已经有压力有苦 难,娱乐还是开心些好。尽管电影《面纱》也不是开心的 娱乐影片,但是总体氛围的平和与内在感情的起伏变化形 成一种张力,使观众真正从情感上受到震撼。 毛姆作品的结局常常是开阔明朗的,总是在一片混沌 的音响中给出了一个坚定的大调和弦,指出一条明确的康 庄大道。他自己的生命也许正是以这种低开高走的方式行 进的,童年的不幸并未使他放弃找寻和表达。因为生活在 疾苦之中的幼年,使得他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所 以他笔下的主人公都不乏既丰满又矛盾化的个性,他们不 是高尚的、完美无缺的,因而更具有真实性,但他们无一 例外具有一种人性上的完整,尽管他们中的大半都只是像 你我这样的普通人。 [参考文献] [1】黄佩君.出轨与救赎——解读毛姆<面纱>[J].疯狂英语:
试比较《面纱》的小说版及电影版
试比较《面纱》的小说版及电影版作者:谢敏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8期摘要:本文从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情节、故事场景的转换,以及个别人物安排的转换、小说和电影中人物命运的安排几方面比较了小说版《面纱》和电影版《面纱》的异同。
关键词:《面纱》小说版电影版异同一、小说创作背景小说《面纱》创作的时代背景为二十世纪初。
二十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精神危机。
工业革命给西方带来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给西方人民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裕和舒适,但物质上的追求却在不断地侵蚀着人们的精神领域,进而造成了人的异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揭露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弊病,战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在此期间,西方基督教已渐渐不能胜任拯救西方文明的使命,不少对西方文明的前途抱有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将目光投向了东方,他们希望在古老、质朴的东方文化中找到西方文化中所缺失的东西,以拯救西方文明。
而毛姆就是其中的一位作家。
毛姆的足迹遍布印度、缅甸、新加波、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大陆和南太平洋中的英属和法属岛屿。
毛姆丰富的游历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毛姆根据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分别于1922年创作了散文集《在中国的屏风上》,1925年创作了小说《面纱》。
从这两部作品中,读者可看出毛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也可看出毛姆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互为补充的哲学看作是拯救西方精神文明的一道良药。
二、小说主要情节小说《面纱》中的女主人公英国女子凯蒂,拥有靓丽的容颜并虚荣无比,成天沉迷于伦敦浮华的社交圈,为了避免成为老姑娘,接受了性格孤僻的医生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并跟其到中国居住。
出于对婚姻的不满,对瓦尔特性格的不满,凯蒂与布政司查理·唐生偷情。
在发现了妻子的不忠之后,瓦尔特展开了可怕而又独特的报复计划,执意要求凯蒂跟随他前往遥远的中国内陆,去平息一场当地正疯狂肆虐的瘟疫:霍乱。
然而正是在中国内陆充满危险而又美丽的环境中,瓦尔特和凯蒂都经受了无法想象的情感波澜,最终两人终于敞开心扉,接纳彼此。
《面纱》阅读感想
《面纱》阅读感想“你说,面纱所遮住的,到底是人性之恶,还是人性之善呢?”面对这个问题,我在毛姆先生的《面纱》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面纱》以凯蒂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背叛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与传统小说中女主角的美好形象不同,凯蒂肤浅庸俗,甚至让人有些讨厌。
然而,这种真实的刻画却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复杂性。
就像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常常在犯错后告诉自己要痛改前非,但却总是在不经意间重蹈覆辙。
毛姆的作品总是需要读者具备足够的耐心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他擅长揭示人性的灰暗面。
《面纱》也不例外,在最后百分之十的情节中,竟然出现了好几个大反转,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戏剧性。
关于小说中的爱情观,我想先“吐槽”一下。
曾经年少的我,对“我对你根本没抱幻想,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的势利和庸俗,然而我爱你;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这段话有着深深的误解,以为这是一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偏爱。
但现在我明白了,这其实是源于瓦尔特对凯蒂皮囊的吸引。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始于颜值,终于灵魂的契合。
只有合适的灵魂,才能相互吸引,长久相伴。
在毛姆的笔下,人性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着许多灰色地带。
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凯蒂在爱情和背叛中痛苦挣扎,最终在生与死的考验中,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心,实现了自我救赎。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的生活是否需要面纱?我们是应该隔着面纱去看朦胧美,还是揭开面纱去看真实美呢?毛姆先生用一种血色浪漫的方式,让凯蒂亲手揭开了唐生的面纱,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真相。
他告诉我们,人性中有罪恶、欲望和美好,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面对人性的灰暗面,就选择逃避或戴上虚假的面纱。
只有正视人性,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曾经想看透这生活的复杂与无为,勾勒一幅精密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
试比较《面纱》的小说版及电影版
景 的 转 换 , 及 个 别 人 物 安 排 的 转 换 、 说 和 电 影 中 人 物 以 小
命 运 的 安 排 几 方 面 比较 了 小 说 版 《 纱 》 电 影 版 《 纱 》 面 和 面
的异 同 。
关 键 词 :《 纱 》 小 说 版 电 影 版 面
小 说 创 作背 景
命 给 西 方带 来 了空前 繁 荣 的 物质 文 明 ,给西 方 人 民带来
了 物 质 上 的 富 裕 和 舒 适 ,但 物 质 上 的 追 求 却 在 不 断 地 侵
蚀 着 人 们 的 精 神 领 域 . 而 造 成 了 人 的 异 化 。 一 次 世 界 进 第 大 战 的爆 发 就 揭 露 了西 方 近 代 资 本 主 义文 明 的 弊 病 , 战
改动。 在小说里边出现的中围人物都是处于无声状态的 , 没 有 一 句 对 白 , 没 有 任 何 的 内 心 独 白 。毛 姆 之 所 以 会 这 也
一
、
小 说 《 纱 》 作 的 时 代 背 景 为 二 十 世 纪 初 。 二 十 世 面 创 纪 初 的 西 方 社 会 正 经 历 着 一 场 空 前 的 精 神 危 机 。 工 业 革
英 国人 , 论 置 身 于本 国之 外 的何 处 , 是选 择 住 在 有说 无 总
英 语 的 侍 者 的 旅 店 里 边 ,他 们 也 很 不 愿 意 去 学 习 并 了 解
他 国 的 语 言 及 文 化 。 这 种 特 点 在 身 为 英 国 人 的 毛 姆 身 上
也 不 例 外 。 姆 在 游 历 亚 洲 各 国 期 间 , 是 随 身 带 着 英 国 毛 总 官 员 的 介 绍 信 , 住 在 当 地 官 员 的 家 中 。 在 他 国 的 生 活 并 他
面纱电影艺术鉴赏
视角与叙事手法
视角与叙事手法
1
小说和电影都采用了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聚焦于上海湄潭府这一 特定场所
这种视角的选择使得故事充满悬疑,观众始终保持着一种距离感, 好奇地探究着角色们的动机,通过倒叙的手法,成功地呈现了吉蒂和 沃特从相识到相爱再到矛盾的过程,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而吉蒂这一角色的蜕变与成长,更是为所 有女性观众提供了有力的启示:只有勇敢 面对生活的困境与挑战,才能找到真正的 自我与幸福
-
THANKS!
义
通过吉蒂的角色塑造, 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女 性在追求独立和自我价
值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结语
结语
《面纱》从小说到电影的成功转变,既 保留了原作的精神内核,又在叙事手法、 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有所创新
通过深入探讨爱情、背叛、成长和救赎 等主题,电影为现代观众提供了思考生 活真谛的机会
通过情感与道德的冲突展现,观众得以 窥见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冷酷的吉蒂重塑
电影对吉蒂这一角色进 行了重新塑造,使她更 具有道德上的复杂性。 在她的冷酷外表下,隐 藏着对爱情的渴望和对 自我价值的追求。这样 的处理方式让观众更能 理解她的选择和行为
情感与道德冲突
情感与道德冲突
原著中情感与道德的冲突贯 穿始终,反映了人性的脆弱
和欲望与恐惧的挣扎
电影通过心理描写和内心独 白等手法,深入剖析了角色
人物塑造与改编
吉蒂与沃特
小说中的吉蒂对查理抱 有极大幻想,而沃特则 显得个性十足。电影中 强化了沃特对吉蒂的深 情,同时淡化了查理的 自私自利,让观众更加 同情沃特的角色。在关 键的沃特之死情节上, 电影通过隐去关键信息 ,赋予了这一事件更悲 情的色彩
《面纱》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中的叙事时空研究
2020年第4期第22卷总第163期巢湖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ohu UniversityNo.4,2020Vol.22General Serial No.163DOI:10.12152/j.issn.1672-2868.2020.04.016《面纱》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中的叙事时空研究唐玫胡琴(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池州247000)摘要:以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中篇小说《面纱》及其同名电影改编渊2006版)为研究文本,结合热拉尔•热奈特和西摩•查特曼的叙事学理论,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对比两个文本中时空的呈现遥通过研究发现,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都呈现出了时间和空间的二元性:两个文本都采用了异于原始故事时间的叙事时间系统,而由于叙事手段和媒介的差异,二者呈现出不同的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遥经过这样的差异分析,深入探讨叙事学在两种符号系统之中展开言说的意义,认真审视两种相异的媒介对叙事时空的影响,以及媒介变化与时空二元转换之间的关系遥关键词:叙事学;《面纱》;电影改编;时空二元性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868(2020)04-0103-06Study on the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Presented in The Painted Veiland Its Film AdaptationTANG Mei HU Qi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Anhui247000) Abstract:With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s novel,The Painted Veil,and its film adaptation(2006)as the research texts,and Gerard Genette's as well as Seymour Chatman's theories of narratology as theoretical support,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presentation of time a nd space in the above two tex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ory and discourse,and draws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the novel and the film show the duality of time and space:they both have adopted narrative time system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 story time system,and present different story space and discourse spac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narrative means.Through the analysis,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narratology in the above two different symbolic systems is explored in depth,and the impact of two different media on narrative time and spac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media and the switch between story and discourse are carefully examined.Key words:narratology;The Painted Veil;film adaptation;duality of time and space引言自第一部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诞生之后,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了电影创作的蓝本,而作家们也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越来越多地借用电影的表现手法,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日益频繁”事实上,小说和电影都可以被归类为叙事行为,但二者所采用的叙事媒介不同一前者通过人物叙事,而后者则通过声音和图像,有时以角色作为辅助”更重要的是,电影(特别是叙事电影)总是模仿和借用小说中的叙事手段”可以说,叙事性作为文学与电影都具备的特性,是两者之间最紧密的纽带”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热奈特的相关论述袁时间和空间是任何叙事文本都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而学者雅培认为,叙事是我们的物种组织其对时间的理解的主要方式[1]”他的观点表明,时间是任何叙事文本都必不可少的要素”西摩•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一书中则表示:“故事事件的维度是时间袁故事存在物(指人物和环境)的维度则是空间”[2],这一论述无疑肯定了空间在叙事文本中的重要性”虽然空间在叙事文本中的收稿日期:2019-11-15作者简介:唐玫(1987-),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英美文学研究103巢湖学院学报展现不如时间复杂,但重要程度却丝毫不逊。
毛姆《面纱》:一场跨文化的爱情冒险
《面纱》:一场跨文化的爱情冒险想象一下,你是一位20世纪初的英国美女,突然被扔进了中国的风景如画的山水之中,这是不是有点像穿越剧的开场?《面纱》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不仅带你穿越时空,还让你深入探讨爱情、婚姻和自我发现的奥秘。
一、人物:不只是名字,是故事的灵魂基蒂·费恩,我们的女主角,是个典型的“颜控”,她的婚姻选择更像是一场时尚秀,而不是心灵的契合。
而她的丈夫瓦尔特·费恩,一个沉默寡言的科学家,他的爱深沉而复杂,就像他研究的细菌一样,需要显微镜才能看得清楚。
至于查理·汤森,他是那种典型的“渣男”,帅气、风趣,但就是不靠谱。
二、情感冲突:爱情里的“过山车”基蒂和瓦尔特的婚姻,就像是一场没有火花的烟花表演,平淡无奇。
而查理的出现,就像是突然扔进火堆里的火柴,瞬间点燃了基蒂的激情。
但是,当激情退去,留下的是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对真爱的渴望。
基蒂的内心戏,比任何一部肥皂剧都要精彩。
三、文化碰撞:东西方的“舞蹈”《面纱》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它还巧妙地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基蒂和瓦尔特在中国的经历,就像是一场跨文化的“舞蹈”,他们必须学会在不同的文化节奏中找到自己的步伐。
四、主题与象征:揭开“面纱”“面纱”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它代表了基蒂对自己真实感受的遮蔽,也象征着文化之间的隔阂。
随着故事的发展,基蒂逐渐揭开了这层面纱,不仅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也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结论:一场心灵的成长之旅《面纱》是一部让人深思的小说,它不仅仅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故事,更是一次心灵的成长之旅。
毛姆用他那幽默而犀利的笔触,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文化的多样性。
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对爱情、婚姻和自我有了全新的认识。
《面纱》就像是一部精彩的电影,每个角色都鲜活地跳跃在纸上,每个情节都充满了转折和惊喜。
它不仅让你思考,还让你笑,让你哭,最重要的是,它让你成长。
这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之作。
评毛姆小说《面纱》与同名电影的两种结局
作者: 孙怡[1];崔鑫[2]
作者机构: [1]石家庄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2]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93-9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 毛姆;《面纱》;揭示人性;艺术感染力
摘要:毛姆的长篇小说《面纱》是最受读者欢迎而最为评论家所诟病的一部作品。
该小说于1925年问世之后,曾多次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
2006年,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和耶瑞电影发行集团联手,再次将这部经典之作搬上银幕。
虽然电影版《面纱》改编自这部小说,但两者结尾却有很大不同。
作为两种完全不同门类的艺术,电影与小说在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
本文从揭示人性和艺术感染力两个角度审视和探讨两个结尾所引发的思考。
面纱影评--2021年
面纱影评--2021年面纱影评(一)这个片子已经看了比较久了。
回国期间又看了一遍。
回来又看了一遍。
一直没有写什么,因为这个片子从始至终都给人一种缓慢平静不事声张的感觉,看了喜欢,也并神情没有要奔走相告的急切心情。
国内当时上档和黄金甲冲突,还掀起一阵子小范围的保卫面纱的媒体运动。
未果,倒是爱德华·诺顿影展在上海悄悄应邀参加,已届不惑的诺顿(!时间过得真快,初见他在Primal Fear里面还嫩得能掐出水)并不似自己扮演的角色那般张狂,斯文地出席宣传,赞同行,赞剧组,赞中国,在DVD花絮外边感谢观众。
然后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很快显现出来在媒体关注的热点之外。
这个戏他将要了六年,他同时也是制作人,他亲自邀请Naomi Watts出演Kitty这个角色,虽然Nicole Kidman前段时间也在考虑范围之内。
他研究原著小说的背景,也为故事发生地-二十年代的南方中国小山村-做足准备,主要包括当时的政治环境,人文环境等等。
小说原作者毛姆如果泉下有知,也应该感到欣喜吧。
毛姆的小说很尖刻,但同时也很细腻。
《面纱》并不是毛姆最著名的小说,不过抄写他显然擅长写这种在大灾难中个人救赎的故事,而且他的故事过场往往也并不温情和给人以鼓舞,反而是酸楚和轻浮让人印象更为深刻,这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关,也多少反映在《面纱》里头沃特这个人物身上。
这一切都做得举重若轻,这不是倾城之恋,也不是霍乱该时期的爱情,我说过这个片子的格局其实并不大,在瘟疫和生死面前,爱情只能是慰藉,结局也并不一定宿愿。
Kitty的迅速结婚和白流苏比较有几分相像,只不过她到接下来也并没有真正爱上Walter。
Walter对Kitty的一见钟情可以说是有同等悲剧性的,他并不知道她想什么,自己又能给什么,也不会知道如何去爱。
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软弱无力的人,相反,他决定带Kitty到霍乱疫区,其实是较为冷酷的。
特别是当时他已经知道Kitty红杏出墙,Walter并没有找墙外的Charlie摊牌,甚至他经过两人两人长夜的房间,莱桑代利县都只是轻轻走过而没法推门捉奸(后来Kitty问他为什么,他说:It didn”t worth it,又说maybe I”m too proud to fight)。
《面纱》阅读感想
《面纱》阅读感想《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一部经典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的洞察而著称。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对爱情、人性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说以一段深情的表白开篇:“我对你根本没有抱幻想。
”男主人公瓦尔特的自白让人心生疑惑,他明知眼前的女子虚荣、愚蠢且空洞,却依然深爱着她。
这种深情令人惊讶,也让人不禁思考爱情的本质。
在小说中,爱情并非是主题,而是人性的一部分,它可以让人变得盲目、冲动和自私。
电影版《面纱》中,瓦尔特去世时,凯蒂猛然醒悟自己已爱上他,但小说里,直到瓦尔特死去,凯蒂也没有爱上他。
这残酷的真实让人感受到爱情的无奈和悲哀。
瓦尔特的死,对凯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也成为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在瘟疫区的所见所闻,让她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逐渐褪去了虚荣和自私的外衣。
凯蒂的心灵成长是小说的核心主题之一。
她在瘟疫区与修女们的接触,让她看到了无私的奉献和对生命的尊重。
韦丁顿的话也让她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不用思考那是否镜花水月,她们的生活本身已成为美丽的东西。
”这些道理在她心中埋下了种子,促使她对自己的过去进行反思,并为未来的生活寻找新的方向。
当凯蒂带着孩子从瘟疫区回去时,她决定跟随父亲去一个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她对女儿的期望,表达了她对自身错误的认识和对女儿未来的美好期许。
这种女性意识的觉醒,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成长的力量。
小说的尾声如一首挽歌,既祭奠了瘟疫中死去的魂灵,也为曾经的凯蒂送别。
太阳升起,驱散了雾气,一条崎岖的小路出现在眼前,这象征着凯蒂和瓦尔特前往瘟疫之城的路,也是每个人心中的“道”。
最终,一切都与爱情无关,而是关于生命的探索和自我的救赎。
《面纱》让我看到了爱情的多面性和人性的复杂性。
它揭示了爱情的盲目和冲动,也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救赎的可能。
同时,小说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追求真正的自我实现。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爱情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生命的探索。
毛姆的《面纱》:生活的面纱之下,人性的弱点一览无余
毛姆的《面纱》:生活的面纱之下,人性的弱点一览无余电影《华丽的面纱》“别掀开被那些活着的人称之为生活的华丽面纱。
”这是毛姆的小说《面纱》封面上的一句话,是的,我劝你不要揭开生活的面纱,以免你在面对真实的时候感到绝望,留下一层华丽的面纱,留给人一些光鲜的外表,也给自己留下一点亮丽的东西。
是的,我劝你不要掀开生活的面纱,以免你在看清所谓生活的真相之后鄙视自己,因为面纱之下,人性的弱点一览无余,欺骗、虚伪、虚荣、庸俗、罪恶、无知、愚昧······揭开面纱,你有勇气面对这些吗?但我又多么希望,你能一层一层剥开生活的面纱,因为你将看到人生的真相,在真相里,你将有机会得到救赎。
这就是面纱,这面纱下人性和神性相互缠绕,借由此,人可以堕落进地狱,也可以走向天堂。
25岁的时候,凯蒂和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男子结婚,原因是妹妹已经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准爵士”未婚夫,而凯蒂一直作为家里的骄傲,她的母亲为她安排各种排场不小的宴会,希望年轻漂亮的女儿凯蒂能够嫁入豪门,却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她游猎在各色男子之间,既没有明确地拒绝他们,也没有自己看得上眼的,转眼就到了25岁,母亲对凯蒂也不耐烦起来,恰好,一直爱慕着的瓦尔特,适宜地向凯蒂表白,凯蒂不理解瓦尔特,甚至对这个矮个子、沉默的细菌学家有些看不起,但是想到自身的情况,“跟她同岁的姑娘早就嫁了人,她再也懒得去探望她们,瓦尔特可以给她带来新的生活。
她不想落在妹妹多丽丝的后面。
”她答应嫁给了瓦尔特。
嫁给瓦尔特之后,凯蒂和瓦尔特一起回到了瓦尔特工作的香港。
在香港,凯蒂保持着丰富的社交活动,瓦尔特尽管知道凯蒂不爱自己,甚至知道凯蒂看不起自己,但对凯蒂依旧无微不至,他爱凯蒂!尽管他们两个的治理水平和认知层次都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但他就是爱他,凯蒂鄙视瓦尔特,觉得他冷漠、自制,连进卧室都要先敲门,和瓦尔特的婚姻,在凯蒂看来,就是摆脱自己当时困境的一个工具,带着对瓦尔特的鄙视,凯蒂认识了花言巧语的有妇之夫唐生,凯蒂以为自己遇到了爱情,她背叛了瓦尔特,并且毫无愧疚,他们在某个小旅馆约会,并且越发肆无忌惮,她和唐生趁瓦尔特出去工作就在家里约会,她追求着和唐生的那份“炽热”的感情,这层名叫爱情的面纱,让凯蒂以为自己拥有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甚至为此可以毫不犹豫地牺牲生命。
《面纱》阅读感想
《面纱》阅读感想在阅读完电影版的《面纱》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迫不及待地找来原著进行阅读。
毛姆叔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将故事从伦敦带到了中国,又带回到了伦敦,在短短几万字的篇幅中,展现了生生世世的悲欢离合。
当我看完原著,再回头看当初写的那篇影评,不禁感到自己的幼稚和可笑。
电影版给了我们一个好莱坞式的皆大欢喜结局,满足了我们对圣母白莲花的渴望,也为这个复杂的世界留下了片刻的纯真。
然而,毛姆叔的作品却让我看到了赤裸裸的现实和无情。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伟大的人格和伟大的爱,爱情也往往远离道德的约束。
在原著中,凯蒂并不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角色。
她愚蠢、轻佻、头脑空虚,却自视甚高。
她不爱沃尔特,却因为他的地位和财富而嫁给他。
她的偷情行为不仅背叛了沃尔特,也伤害了自己。
然而,毛姆并没有将她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展现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她在面对修女时的惧怕和鄙夷,以及在沃尔特弥留之际的同情心,都表明了她并非完全无情。
沃尔特是一个孤傲冷淡的人,他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细菌学研究中。
他不屑于对别人使用武力,是因为他出于高傲的品格。
但他又对凯蒂一片深情,甚至为了报复她而带她来到瘟疫最严重的地区。
他的独白让人心痛:“我知道你愚蠢、轻佻、头脑空虚,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的企图、你的理想,你势利、庸俗,然而我爱你。
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然而我爱你。
为了欣赏你所热衷的那些玩意我竭尽全力,为了向你展示我并非不是无知、庸俗、闲言碎语、愚蠢至极,我煞费苦心。
我知道智慧将会令你大惊失色,所以处处谨小慎微,务必表现得和你交往的任何男人一样像个傻瓜。
我知道你仅仅为了一己之私跟我结婚。
我爱你如此之深,这我毫不在意。
据我所知,人们在爱上一个人却得不到回报时,往往感到伤心失望,继而变成愤怒和尖刻。
我不是那样。
我从未奢望你来爱我,我从未设想你会有理由爱我,我也从未认为我自己惹人爱慕。
对我来说能被赐予机会爱你就应心怀感激了。
每当我想到你跟我在一起是愉悦的,每当我从你的眼睛里看到欢乐,我都狂喜不已。
《面纱》读后感
《面纱》读后感当我读完《面纱》,竟没有注意到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心中忽然为它留下的简洁之感而感到惊讶。
这种简洁,是我读完此书的第一感受。
的确,这是一部中篇小说,篇幅不过七八万字,但简洁的叙述却与篇幅无关。
我猜测,这或许正是它在众多毛姆作品中饱受批评的原因之一:它的主题不够深刻(有多少人曾感叹“它本可以描绘出更复杂的人性、更多变的人生”),它的故事不够复杂(有人将其称为“包法利夫人”的通俗涉外版),它的人物没有一个具备哪怕是最常见的“人性光辉”,它的长度不足以称为巨著,它的背景也不够特殊生僻(再加上一场瘟疫),行文也不优美深沉,更谈不上叙述形式上的技巧……可以想象,它是一部让批评家们“无话可说”的作品。
然而,这种简洁之感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一直认为,《面纱》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写得那么“深”,也没有刻意塑造人物或深入挖掘其内涵。
它轻盈、游离,始终与核心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是一个故事。
甚至某些片段的反讽意味都不那么强烈。
一些评论家将其称为“女性意识觉醒的杰作”,但实际上,我们在女主人公凯蒂身上只能看到若隐若现的“觉醒”的影子。
换句话说,作者并没有给故事画上一个浓墨重彩的句号,而是留下了这种“距离感”,也正是这种“距离感”成就了它,消解了故事可能带来的任何一种所谓的“意义”。
毛姆一直给我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感是通过平实的语言和不动声色的叙述建立起来的。
与许多野心勃勃的小说家相比,他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而在毛姆身上,他所有的才华似乎都源于这种最原始的才能——讲故事的能力。
正如在《面纱》中,我们能感受到的那样,他总是隐藏在故事的深处,扮演着一个冷眼旁观的叙述者的角色,从不将语调语气、形式技巧等置于故事之上。
这也是小说在给予我们简洁之感的同时,又不失打动人心的力量的最重要原因。
电影《面纱》上映了,相比之下,它更像是评论家笔下的那部小说《面纱》,经历了瘟疫和动乱,凯蒂最终爱上了丈夫,是宽恕与爱,是女性自我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