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和突触传递教学提纲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f89d42de8bd63186bcebbc71.png)
通道开放→Ca2+内流→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
合→突触后膜对Cl-通透性升高→使膜电位的绝
对值增大,突触后产生IPSP →突触后神经元 不易爆发动作电位→神经元抑制
EPSP与IPSP的区别 EPSP 前膜释放递质的性质 兴奋性递质 IPSP 抑制性递质 提高K+、CI-通透 性,尤其是CI-
时间总和:不同时间产生的输入信号到达同一 个细胞,引起细胞兴奋或兴奋性改变的现象称 为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将不同来源的输入信号在同一时间 到达同一细胞,引起细胞兴奋或兴奋性改变的 现象。
四、突触活动的调节
(一)突触前活动的调节
突触Ca2+数量 有关):
提高Na+、K+通 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透性,尤其Na+
后膜电位变化
突触后神经元
去极化
超极化
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神经元突触传递过程与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过程相似,
但也有不同: 1)神经元突触有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之分,递质对突 触后膜的作用及其机制也不同。 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是1对1的。
离子通道型受体
Ach受体
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它以电紧张的方式扩 布到终板膜周围的一般的肌细胞膜,使后者也发 生去极化,并且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触发一 次向整个肌细胞作全或无式传导的动作电位,从 而完成一次神经-肌肉传递。
5. ACh的失活 突触间隙内有大量的AChE附着 于终板膜表面,特别是其皱壁
胆碱能神经元在轴浆内合成 ACh,贮存在末梢的 囊泡内。 安静状态时,少量囊泡随机地释放,作用于突触 后膜,在终板膜产生微终板电位。 当神经冲动传至末梢时,末梢去极化,末梢的膜 的Ca2+ 通道开放,Ca2+ 内流,囊泡中的ACh大 量释放。
第三讲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第三讲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4fe8b6de28ea81c758f57872.png)
• 回返性抑制:
– 某一中枢的神经元(A)兴奋时,其传出冲动沿轴突 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B),后者(B)兴奋时,经其轴突外传到与原来 兴奋的运动神经元(A)构成的突触处,释放抑制性 递质,使运动神经元(A)超极化。
• 传入侧支性抑制:
– 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兴奋与其直接相连的下 一个神经元(假定为伸肌运动神经元),同时发出侧 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来 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其反射结果是伸肌收缩,屈肌 舒张。
• 长时程电位与:1)突触前较多数量的递质 的释放;2)突触后的变化有关。
• 意义:与记忆有关。
(二)突触后抑制
•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 由突触后膜出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因 此称为突触后抑制。
• 意义:可使机体组织对环境刺激作出协调反 应。
• 分类:回返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传入侧支性抑制
• 神经肌肉传递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高敏感性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信号传递过程
动作电位→ 神经未梢质膜去极化 →
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 Ca2+内流,囊泡 迁移 → 囊泡膜与轴突膜融合 → 囊泡破裂→ ACh倾囊释放(量子释放)→ACh进入接头间 隙→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合,增加Na+ 和K+的通透性,除极化,产生EPP
四头肌
半腱肌
• 突触活动还可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受体来 进行调节。
• 自身受体:接受自身神经元释放的递质的 作用而发挥介导作用的受体.
• 异源受体:接受不同类型神经元释放的递 质的作用而发挥介导作用的受体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04 突触传递与突触活动的调节
![《动物生理学》教学课件:04 突触传递与突触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6c9ecb62da38376bae1faea9.png)
传入侧枝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调节
突触的连接形式
突触后抑制
三 突触后电位及突触的总和
突触前抑制
第三节 神经递质系统 乙酰胆碱—阿托品 山莨菪碱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γ-氨基丁酸(GABA)--抑制性递质 5-羟色胺--抑制性递质
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高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生理完整性 双向传导 非递减性 绝缘性 相对不疲劳性
图2-21
图2-22
第二节 神经元突触
电突触:相邻细胞通过其缝隙连接使电流从一个细胞 直接流向另一细胞 交互突触 整流突触
化学突触:使用扩散的递质分子在两细胞间传递信息
四 突触活动的调节
第四章 突触传递与突触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神经肌肉接头 第二节 神经元突触 第三节 神经递质系统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机能特征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拮抗Ach-R 筒箭毒碱
AchE抑制剂 毒扁豆碱 新斯的明 有机磷农药
阻Ach释放 肉杆毒素: 化妆
神经传导的一般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2.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 奋的特征: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详解演示文稿
![第四章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详解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65483008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a7.png)
兴奋传递的其他方式
电突触 (electrical synaptic trasmission)
非突触性的化学传递
(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局部神经元回路
(Local neuronal circuit)
第五十八页,共82页。
第五十九页,共82页。
电突触X线衍射示意图
3.其他递质也有此作用
第五十六页,共82页。
二、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1. 结构 抑制性中间 轴-轴型突触 基础 神经元
2.产生 突触后膜超 突触前末梢释放的
机制 极化(IPSP)兴奋性递质↓→突
触后膜 EPSP↓
3.突触后 ↓
不变
膜兴奋性
4.潜伏期 较短
较长
持续时间 第五十七页,共82页。 较短(10 ms) 较长(100-200 ms)
降低
兴奋性
6.在信息传递中 突触后神经 突触后神经
作用
元产生动作 元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易产
电位或易化 生动作电位
第四十四页,共82页。
第四十五页,共82页。
中枢神经系统突触膜分化两种类型
a.Gray I型,不对称,通常为兴奋性的 b.Gray II型,对称,通常为抑制性的
中枢抑制
——突触后抑制
神经元信息传递过程中,通过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
方式。由于它的发生大多与轴突前末梢的持续去极化发生有关,故又称去极
化抑制。
NEXT
第五十三页,共82页。
(3)机制: 先刺激轴2
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92fc0372c8d376eeafaa315c.png)
A.实验布置; B.终板区邻近部位记录到的终板电位和动作电位; C.不施加刺激时自发出现的微小终板电位。
• 递质是以一个突触小泡作为基本单位来释 放的,Katz等人将这样一个突触小泡的递 质称为一个单位量子(quantum)。以突触 小泡作为基本单位释放递质叫做量子释放。
上述结构提示,此处传递 信息是由前膜囊泡释放递质 ACh来完成的。
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特征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是说神经肌肉 接头传递兴奋速度缓慢,花费时间较长。一般 耗时0.5ms以上;青蛙达3~4ms。
3、高敏感性:容易受理化因素影响,易疲劳。
二、神经肌肉接头的电—化—电传递过程
第四章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两个细胞密切接触并能传递信息的特殊部位叫做 突触(synapse)。
兴奋从一个细胞传给另一个细胞的过程叫做传递。 因此突触是两个细胞传递信息的特殊结构。
从突触信息的传递方式来看,分为两种:
1、电突触:两个细胞之间存在着紧密连接或者缝 隙连接,允许电信号直接通过。
2、化学突触:通过前一神经元释放化学递质,与 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完成信息传递。这种传 递方式比较普遍。
证据:将神经肌肉接头置于无Ca2+的溶液中,再刺激 神经,神经末梢则不再释放Ach。伴随着细胞外液中 Ca2+浓度的升高,刺激神经引起Ach的释放逐渐增多。
终板电位的产生
被释放的Ach通过扩散到达终板膜上,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 结合,主要打开了终板膜上的Na+通道,Na+内流导致终板膜上终 板电位的产生。这标志着“电-化-电”的信息传递完成。
“突触传递”的教学
![“突触传递”的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def2fb79f242336c1eb95ee0.png)
发 现过程 和神经递质 的发现过程介 绍使 学生理解神经
经元连接的就像 网一样 密切 , 没有 间 隙。但 西班牙科
学家卡哈尔却认为 神经元 间是存在 有间 隙的 , 此结构 称为突触 , 并通过 大量 的实验验证了 自己的假设 , 由此 建立了神经元 理论 。因高尔基 的卓越 贡献 , 他获 得 了
被突触 间隙的神经 递 质酶催 化 降解 而失去 活性 , 钠离
子通道关 闭 , 神经信号终止 。
设计意 图 : 过前面大量 的铺垫 , 师用专业 的语 通 教 言讲述 突触传 递过 程 , 学生 能够认 真 、 极 、 效 地接 积 有
受知识 。
利用学生 时下感 兴 趣 的话题 ( 星 吸毒事 件 ) 明 吸
物质就是 乙酰胆碱 ( 神经递质的一种 ) 。因两位科 学家 的卓越贡献 ,96年 洛伊 和戴尔 获得 了诺 贝尔奖 。我 13 国生理学家 张锡均 曾在 戴尔 实验 室进修 , 他与 同事 加 德姆共 同建立 了蛙腹 直 肌定量 测定 乙酰 胆碱 的方 法 , 成为测定 乙酰胆碱 的经典技术 , 至今仍被采用 。
引学生注意力 。紧紧 围绕神经递质 的化 学本质展 开话
题 , 过神经递质发现过程到神经递质 的作用过程 , 通 最 后到毒 品的作用 原理 , 使整节 课从 逻辑 上变得 层层 递
进。
2 5 突触 传递 的特 点 教 师 提 问 : 神 经信 号 在 轴 . ① 突、 突触 、 突上 分别以什么信号传递 ?②神经信 号在 树 突触上 的传递 途径是 : 突触 前膜 一突触 间 隙一 突触 后
4第四章 突触传递与突触活动
![4第四章 突触传递与突触活动](https://img.taocdn.com/s3/m/adf724f07c1cfad6195fa723.png)
3.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征:
(1)化学性兴奋传递 (2)单向性传递(N纤维→肌纤维) (3)兴奋传递有一定的时间延搁(突触延搁) (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敏感性)
是电-化学-电的过程: N末梢AP→Ach+受体→EPP→肌膜AP
4.影响N-M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因素(了解): (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松剂(驰肌碘)。 (2)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新斯的明。 (3)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抗体破坏Ach受体) (4)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美容?
①它可降低轴浆黏度, 有利于小泡移动; ②它消除突触前膜的负 电位,便于小泡与突 触前膜接触和融合。
3.神经递质的失活 失活的三种方式:
⑴由特异的酶直接分解; ⑵被细胞间液稀释后,进入血液循环带到一定场 所分解失活; ⑶被突触前膜吸收后再利用。 注: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采用不同的方式失活, 可能是上 面的一种、两种或三种并用。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爆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
终板电位 endplate potential(EPP):是终板
膜处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Ach与终版膜受体结合,改变终板膜对钠、钾 的通透性,使他们在各自
化学梯度性沿离子通道快速流动,使终板膜去极化而产生。
EPP的特征:无“全或无”现象;有总和现象; EPP的大小与Ach释放量呈正相关。
二、神经递质分类
1.乙酰胆碱(Ach):第一个确定
的神经递质,广泛存在于中枢 和周围神经系统中。 2. 生物胺类 ① 去甲肾上腺素(NE) 同属儿茶酚胺(CA) ② 肾上腺素(Ad) ③ 多巴胺(DA) “爱情毒药”多巴胺 ④ 5-羟色胺(5-HT),爱哭?怪你的5-羟色胺(低)去
突触和突触传递
![突触和突触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b4af3bfe1a37f111f0855b0f.png)
Charles Sherrington Synapse
Synapse
突触定义
突触是指神经元和另一个细胞之间的功能性连接。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另一个细胞是神经元;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另一个细胞为神经元或非神 经元细胞, 如肌肉细胞 (神经肌肉接头)。
神经元-神经元突触
突触后
突触前 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PSP时间总和:
突触后神经元同一突触部位,在不同的时件内产生两个或多 个EPSP,形成EPSP总和;
突触可塑性(LTP and LTD)
突触可塑性(LTP and LTD)
突触可塑性(LTP and LTD)
突触抑制(突触调节的方式)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类型
影响化学性突触传递的因素
1. 递质释放因素:Ca2+ 2.递质清除的因素 3. 受体因素
突触传递的特征
1. 单向传递 2. 突触延搁 (0.3 to 0.5 ms) 3. 兴奋的总和 4. 兴奋节律的改变 5. 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膜电位 的变化
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突触和突触传递
神经网络如何实现信息传递?
突触生理学
一、 突触概念与分类 二、 突触的基本结构 三、 突触传递的过程(重点)
突触后电位(难点)
Section A 突触概述和定义
Charles Sherrington “syndesm”
(Verrall: synapse)
“Such a special connection of one nerve cell with another might be called synapse”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突触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突触](https://img.taocdn.com/s3/m/aa483f6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4.png)
高中生物试讲教案突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理解兴奋传导过程中的神经冲动传递机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示意图、实物模型等形式,加深学生对突触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实验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神经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2. 神经冲动在突触中传递的机制。
三、教学内容1. 突触的定义和分类。
2. 突触结构:突触前端、突触后端、突触间隙。
3. 突触传递过程: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端,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端结合,传递冲动信号。
4. 突触传递机制:包括兴奋传导和抑制传导。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突触的认识和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突触的概念、结构和功能,重点讲解突触传递过程和机制。
3. 示意图解释:展示突触的示意图,让学生理解突触传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4. 实物模型展示:用实物模型展示突触的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突触的构造。
5.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突触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的功能。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突触的重要性和应用。
五、课堂评价1. 学生能够口头描述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物模型和示意图理解突触的传递过程。
3. 学生能够利用实验验证突触传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4.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表现出对突触的兴趣和理解。
六、扩展延伸1. 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突触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应用领域。
2. 可以与其他学科或实际生活中的突触应用进行交叉讨论和研究。
3. 可以设计更复杂的实验,深入研究突触传递过程中的机制和调控方式。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教学设计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0d92344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35.png)
《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和机制。
(3)了解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突触的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分析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神经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2)让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的精细和复杂,增强对生命的敬畏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突触的结构和功能。
(2)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和机制。
2、教学难点(1)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机制。
(2)突触传递的单向性原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传递的过程和机制等重点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的结构模型、神经冲动传递的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神经递质的作用、突触传递的特点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人在受到刺激时产生反应的视频,如手指碰到火焰迅速缩回,引导学生思考神经冲动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
2、讲授突触的结构(15 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讲解突触的组成部分,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结合示意图,详细介绍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特点,如突触前膜内含有突触小泡,突触后膜上有受体等。
(3)让学生观察突触的结构模型,加深对突触结构的理解。
3、讲解神经冲动在突触处传递的过程(20 分钟)(1)以动画形式展示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膜时的情况,讲解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2)强调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扩散,以及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的过程。
(3)解释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从而实现神经冲动的传递。
《生理学:突触和突触传递》
![《生理学:突触和突触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138121230740be1e650e9aa4.png)
-突触和突触传递
神经网络如何实现信息传递?
突触生理学
一、 突触概念与分类 二、 突触的基本结构 三、 突触传递的过程(重点) 突触后电位(难点)
Section A 突触概述和定义
Charles Sherrington “syndesm”
(Verrall: synapse) “Such a special connection of one nerve cell with another might be called synapse”
EPSP时间总和: 突触后神经元同一突触部位,在不同的时件内产生两个或多 个EPSP,形成EPSP总和;
突触抑制(突触调节的方式)(自学)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
突触后抑制
突触后抑制类型
感觉神经元
传入侧支性抑制(交互抑制)
突触后抑制类型
回返性抑制 (负反馈)
关于这节课
Section A 突触概述和定义 Section B 突触的分类 Section C 突触的结构 Section D 突触传递(重点) Section E 突触后电位(难点)
思考题
1.简述经典化学性突触结构和突触传递过程。 2.简述神经递质囊泡循环过程和递质灭活形式。
3.何谓突触后电位?分几种类型及产生的机制?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曲张体
曲张体
电突触
1×105
电突触结构, 电镜结构(A), 模式图(B)
电突触分icroscopy of a split open junction shows hexameric composition. Elevated Ca2+ causes the apparent pore in the center of the hemichannel to close.
突触和突触传递
![突触和突触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19f6d9d1a58da0116c1749e1.png)
突触小泡的循环
神经递质摄取:突触囊泡以主动转运方式将神经递质摄入囊泡内,其能量
来自囊泡膜钠离子—钾离子产生的电化学梯度。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经扩散 或细胞骨架蛋白组成的轴浆运载系统,移回突触前膜的活化区。
4. 神经递质突触前释放的调制
• 突触递质的调制过程 a. 神经元内在过程:静息膜电位或动作电位发放的变化引起 b. 神经元外部过程:其他神经元的突触输入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 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 后膜发生抑制性变化。
三、突触结构
(一)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在可兴奋组织中,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构成电 信号的直接传递。
1. 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突 触间隙极窄,约 2-4nm左右;突触前、后膜的 构造完全相等,无增厚,紧相贴附,突触前膜 无突触囊泡。电信号的传递是通过连接子通道 进行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慢性疾病,也就 是说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在多种病因的影响下,不能将“信号” 正常传递到肌肉,使肌肉丧失了收缩功能,所以临床上就出现 了眼睑下垂、复视、斜视,表情肌和咀嚼肌无力表现为表情淡 漠、不能鼓腮吹气等,延髓肌无力则出现语言不利、伸舌不灵、 进食困难、饮食呛咳等。免疫学研究显示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抗受体抗体干扰突触传递所致。问题出在突触后,递质与受 体结合受阻。
二、突触的概念
• 现代的突触定义: “两神经元之间或与感受细胞/效应细胞之间以及同
一个神经元突起之间结构上特化的机能联系部位”。
二、突触的分类
1. 根据突触结构和传递机制不同分类:
•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借离子流(局部电流)为媒介构成 电信号的直接传递。主要见于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大脑内, 心肌和平滑肌细胞间也存在这种突触。
第三章 突触和突触传递
![第三章 突触和突触传递](https://img.taocdn.com/s3/m/053846d5de80d4d8d05a4f45.png)
哥伦比亚大学的Kandel以海兔为研究对象, 在突触水平研究了学习与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 发现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均发生在突触部位。 “短期记忆”的机制是由于离子通道受影响, 使更多的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长期记忆需要生 成新的蛋白质。他因此获2000年诺贝尔医学生 理学奖。
一百多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侧面 研究了突触的结构与功能,在 突触生物化学、 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展, 并且还广泛开展了突触局部形貌学、突触分 子构筑学、比较突触学的研究,已逐渐发展 成为神经生物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突触学(经网络学说
Golgi(意大利解剖学家)创造了一种神经 组织选择性染色方法,能染出百分之几的完 整神经细胞(1873年),1885年用其母语 发表了他的一些研究结果,提出了神经联系 的“网状学说”。
Cajal(西班牙解剖学家)在Golgi研究的基 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神经元学 说 ” ( 1888 , 1891 年 ) 。 Cajal 用 Golgi 方 法染出了大量分离的、着色完全的神经细胞, 并无迹象表明连续网的存在,从而确立了神 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连接沟通的概念。
基本要求
• 1.掌握: 突触的概念、结构特点、分类及作用; 离子通道和受体的概念。
• 2.熟悉: 突触可塑性; 神经递质释放的主要过程及影响递质释放的
主要因素。
3.了解: 突触小泡的形成、转运与再循环。
内容纲要
突触
突触研究简史 突触的概念 突触的分类 突触的结构 突触的传递 突触后电位 突触的整合 突触的可塑性
• 每个神经元有很多突触,如大脑皮质锥体细 胞约有3万个突触,小脑中有的细胞多达20 万个突触。成千上万的神经元通过突触构成 不同水平的多级神经元环路,进行细胞间的 信息传递。
05第4章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
![05第4章突触和突触传递第5章N递质和调质](https://img.taocdn.com/s3/m/d52b135c58fafab069dc0262.png)
um,神经-肌肉接点的间隙可达50~60 um。在电镜下常常能观察到牢触
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物 质.经证明是一种含糖基的物质,其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和突触后
膜产生物理性的连接。
通常认为,突触间隙内的物质组成可能有特异性,在细胞之间的相互 识别以及突触发生的机制中都有一定的作角。现已证明,突触前膜与突触 后膜都能通过胞饮方式从间隙中获得某些物质。
7.局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达到一定值时,可导致突触后 动作电位;若在抑止性突触,抑止性突触后电位则使突触 后不易发生冲动。 8.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结合,导致膜通透性改变产生突 触后电位。 9.突触前,后膜含递质水解酶与其他的存在与突触前、 后膜使递质失活的机制。 10.突触前、后膜的变化可受化学因素的影响 11.跨突触的突触传导是单向的 12.通过时空的总和,局部的后突触电位有整合作用 13.传递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的作用。
二、神经递质合成、释放
• 1、合成
• 合成的条件:存在合成物的原材料和酶系。
• 2、释放
• 胞吐的主要过程:突触小泡受钙离子的影响移向触前膜 并与前膜融合-融合处面向突触间隙方向出现破裂口- 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和其他内容物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 Ca2+的重要作用:
• 3、失活
• 已知失活的三种方式:①是由特异的酶分解该种神经递 质;②是被细胞间液稀释后、进入血液循环到一定的场 所分解失活;③是被突触前膜吸收后再利用。
6.突触前动作电位引起类似的反应也可以跨过突 触后膜,但后膜电位改变时,突触后电位不会倒相。
7.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达到一定值也可导致突触后 冲动的产生。 8.无这种改变 9.不存在这种变化 10.不存在类似的情况。 11.多数情况是双向,偶尔也是单向传导 12.类似,但许多是1比1的,很少整合性 13.传递受温度变化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触小泡的循环
神经递质摄取:突触囊泡以主动转运方式将神经递质摄入囊泡内,其能量
来自囊泡膜钠离子—钾离子产生的电化学梯度。有神经递质的囊泡经扩散 或细胞骨架蛋白组成的轴浆运载系统,移回突触前膜的活化区。
1. 突触前成分
•主要由突触前膜和突触囊泡等组成。突 触前膜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 状膨大,在印染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环扣 状,附着在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 轴突上。
பைடு நூலகம்
2. 突触间隙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度因突触类型不同而异,约20nm。CNS中 的突触间隙一般为10-30nm,神经-肌接头的间隙可达5-60nm。
连接子
连接子
呈六角形,前后膜上各有一个 半通道,每个半通道是由6个连接蛋 白构成,突触前后膜上的半通道对 接 形 成 通 道 , 通 道 外 径 2nm , 内 径 1.5nm。
三、突触结构
(一)化学性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是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信息传递的主要 形式,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和突 触间隙所构成,呈单向性传导。突触前 后膜厚约7.5nm。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 突触前膜去极化→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 2+内流→突触囊泡向突触前膜靠 近和融合→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后膜受体与递质相互作用→后膜离子通道开放或关闭→突 触后膜去极化或超级化→突触后电位→多余递质失活→突触囊泡返回质膜
2.突触传递特点
• 单向传递: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 而不能逆向传递。
突触间隙内有电子致密物质,主要 作用可能是使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产生 物理性连接,利于从突触前膜释放的神 经递质扩散到突触后膜。突触前膜和突 触后膜都可以通过胞饮方式从间隙中摄 取某些物质。
3.突触后膜
厚薄不一,一般在此膜的深面有电子致密物质层,以颗粒物质和埋在其 中的细丝为特征,此层的厚度直接影响突触后膜的厚度。
3.突触前神经递质的释放
通过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形式将事先在胞体合成并且转
运过来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 量 子 式 释 放 ( quantal release ) , 即 一 个 小 囊 泡 直 径 约50nm,单个囊泡所含的递质总 量为一个量子,一次动作电位可 诱导一批类似的囊泡释放。
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 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 后膜发生抑制性变化。
三、突触结构
(一)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
在可兴奋组织中,通过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构成电 信号的直接传递。
1. 结构:
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突 触间隙极窄,约 2-4nm左右;突触前、后膜的 构造完全相等,无增厚,紧相贴附,突触前膜 无突触囊泡。电信号的传递是通过连接子通道 进行
突触小泡的循环
融合(fusion)/出胞(释放,release):突触前膜动作电位使钙离子 通 道开放,钙离子大量内流触发突触囊泡与突触前膜完全融合。
突触小泡的循环
移位:包被囊泡去除外衣,移位至轴浆中成为循环的突触囊泡。
突触小泡的循环
内质体融合:循环的突触囊泡与内质体融合。
突触小泡的循环
出芽:从内质体萌生形成新的突触囊泡。
• 在递质释放过程中,突触前末梢 的去极化及钙离子内流是诱发递 质释放的关键因素。
突触小泡的循环
从突触小泡的胞吐作用到小泡恢复可以分为7个时相:
锚靠(docking):突触囊泡锚靠在突触前膜的特定区域— 活化带。
突触小泡的循环 激活:锚靠后,突触囊泡须经历一成熟过程,才可
在钙离子内流的触发下,与突触前膜的快速融合。
突触和突触传递
二、突触的概念
• 狭义的突触指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一个神经元形成 的功能接触点。后来,随着突触形态学证据不断增多,其定义 发展为: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机能上密切联系与结构上特殊 分化的部位,它代表着解剖结构上特化的与生理机能上专一的 传递兴奋和抑制的区域,即信息传递的特殊区域。
• 化学性突触——借化学递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根据其递质又 可分为乙酰胆碱能、多巴胺能、谷氨酸能、GABA能突触等。
• 混合性突触——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面上,可有化学传递 和电传递两种结构并存,称为混合性突触(mixed synapse)。
二、突触的分类
2. 按照神经元接触部位不同,可分为:
• 轴—树突触:最常见,可以是轴突与树突 干或树突棘相突触,多为不对称型,据认 为是兴奋性突触。
• 轴—体突触:可为对称型或不对称型,但 以对称型为多。
• 轴—轴突触:多在轴丘处或轴突起始处或 轴突末梢部,大多具有突触前抑制作用。
• 树—树突触:具有双向极性,即构成突触 的两个树突之间可以互相传递冲动。
二、突触的分类
3.根据突触生理作用分类:
兴奋性突触——突触前膜释放 的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引起突触 后膜呈现兴奋性(膜的去极化)。
➢ 突触后膜上含有受体蛋白和离子 通道蛋白,还含有一些酶类、线 粒体和神经微管等。
四五、、突突触触传传递递
是指经典的化学突触传递过程,可简单概括为3部分:
突触前神经轴突末梢的电信号转
电
--
化
化为化学信号;
学
化学物质到达突触后神经元;
电 传
突触后神经元将化学信号转化为
递
电信号;
1.突触具体传递过程
二、突触的概念
• 现代的突触定义: “两神经元之间或与感受细胞/效应细胞之间以及同
一个神经元突起之间结构上特化的机能联系部位”。
二、突触的分类
1. 根据突触结构和传递机制不同分类:
• 电突触——通过缝隙连接,借离子流(局部电流)为媒介构成 电信号的直接传递。主要见于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大脑内, 心肌和平滑肌细胞间也存在这种突触。
• 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慢, 约需0.5ms。
• 总和:通常兴奋性突触每兴奋一次不足以触发突触后神经 元兴奋,而需同时传来一连串兴奋或许多突触前神经末梢 同时传来兴奋。
•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性:缺氧、CO2增加或酸碱度改变都可 以改变突触部位的传递活动。
• 对某些药物敏感:突触后膜的受体对神经递质非常敏感, 因而某些药物也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传递过程,阻断 或增强突触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