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融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融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了解国内外融媒体建设的基本情况、特点与规律,对当前国内融媒体环境变化的热点现象、重要特征、典型案例和发展方向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能够明晰融媒体与社会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2.理解媒介环境变化的相关理论,把握融媒体社会作用与影响的基本内容,遵循大众传播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并运用融媒体影响分析的普遍规律。
3.掌握融媒体现状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步骤,主动构建融媒体分析的框架和影响,掌握融媒体产品与消费者测量的基本要求。
4.准确把握与解读融媒体建设、合理选择与使用效果分析方法、恰当组织与设计融媒体影响分500析流程、科学实验与整合社会影响分析手段、有效开展与提升分析效果评估,以及灵敏反馈与推进融媒体与社会分析实施的能力。
5.树立科学的融媒体观,具有强烈的融媒体效果分析实践的愿望与兴趣,能够形成自觉地融媒体效果分析的专业态度与学术热情。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501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502503504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505五、课程建议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建议教材(2)蔡雯,《融媒体建设与创新(新世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文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年2.主要参考资料(1)彭兰,《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年(2)张成良,《融媒体传播论》,科学出版社,2020 年(3)[美]理查德·林,译者:刘君/郑奕,《习以为常:手机传播的社会嵌入》,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年(4)胡怀福/周劲,《王者融归:媒体深度融合 56 个实战案例》,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年(5)喻国明、韩婷、杨雅,《媒介用户的使用体验》,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 年(6)人民日报社,《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7-2018)》,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 年(7)窦锋昌,《全媒体新闻生产:案例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年(8)刘燕南,《跨屏时代的受众测量与大数据应用》,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年(9)温怀疆/何光威/史惠,《融媒体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年(10)谢金文,《新闻媒介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年(11 喻国明、吴文汐、许子豪、刘佳莹,《中国人的媒介接触》,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年506507。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新媒体概论课程类别:课程性质:计划学时:计划学分:先修课程:选用教材:适用专业:课程负责人:二、课程简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频繁接触新媒体,并通过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社交互动和支付交易等各种活动。
新媒体已经形成了全新的业态,全方位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新媒体和人们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但很多人仍然不太了解新媒体,无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性来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和工作效率。
尤其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业的蓬勃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比较大,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人员,除了需要掌握基本的采、写、编技能外,还必须了解并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的用户研究、新媒体运营等技能,因此学校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会更高,也更全面。
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的相关知识,我们编写了《新媒体概论》一书。
本书通过介绍新媒体的界定、类型、特征、产业、发展概况、运营和管理等知识,搭建了一个由新媒体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思想构筑的学习框架,并将新媒体相关理论和应用详尽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希望读者能在学习本书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学习框架和培养相关能力。
三、课程教学要求体描述。
“关联程度”栏中字母表示二者关联程度。
关联程度按高关联、中关联、低关联三档分别表示为“H”“M”或“L”。
“课程教学要求”及“关联程度”中的空白栏表示该课程与所对应的专业毕业要求条目不相关。
四、课程教学内容五、考核要求及成绩评定六、学生学习建议(一)学习方法建议1.按照本书的目录从头到尾依次学习,阅读书中提供的大量案例;2.通过在线视频讲解来学习与巩固所学知识,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取更多的资源;(二)学生课外阅读参考资料七、课程改革与建设本书以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为基础进行编写,对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本书系统介绍了新媒体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相关知识。
《新媒体营销传播》课程教学大纲2024新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新媒体营销传播理论基础 • 新媒体营销策略制定与实施 • 社交媒体运营管理及案例分析
目录
• 网络广告投放技巧及效果评估 • 短视频制作与传播技巧 • 微信小程序在营销传播中应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差异化竞争策略
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品牌形 象塑造等方式,与竞争对手形成差
异化。
竞争分析
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市场份 额和营销策略,为制定差异化策略 提供依据。
消费者需求洞察
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提供满足消 费者期望的产品或服务。
价格策略制定及调整方法
成本导向定价
根据产品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来制定价 格。
对个人在新媒体营销领域职业发展的规 划与思考
行业前沿动态关注及趋势预测
新媒体技术的最新发展 ,如人工智能、大数据
、5G等
01
新媒体营销策略的变革 ,如私域流量运营、 KOL合作等
03
未来新媒体营销行业的 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分
析
05
新媒体形态的创新,如 短视频、直播、虚拟现
实(VR)等
02
法律法规对新媒体营销 的影响及合规性要求
提出改进措施。
03
渠道协同
加强不同销售渠道之间的协同 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
04
渠道管理
建立完善的渠道管理制度和激 励机制,提高渠道成员的积极
性和忠诚度。
04
社交媒体运营管理及案例 分析
社交媒体平台选择及账号规划
社交媒体平台类型及特点
了解不同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的定位、用户 群体及内容特点,为选择适合的平台提供依据。
传媒社会学教学大纲

《传媒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本课程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其作用是介绍传媒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传媒,解读传媒现象和活动。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等,培养学生利用社会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来解读传媒和当今的传媒现象,。
传媒社会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本课程采取多媒体课堂讲授、课堂互动讨论、学生课后自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课程的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首先是为学生了解传媒社会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正处于建设阶段的学科,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其能够帮助学生从社会学的理论高度理解和研究传播现状;其次,帮助学生以一种批判和务实的眼光,看待现今的传媒现实和传媒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其媒介素养和通过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要求:(一)系统、完整地学习传媒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识记重要知识点。
(二)透过理论学习、典型案例分析等,全面掌握和了解传媒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客观全面地看待传媒的各个面向。
(三)关注新闻传媒行业的热点与动态,能够利用本课程所学专业知识,解释当今的传媒现象、传媒活动,并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评判。
三、课程内容与知识点本课程介绍传媒社会学的基础概念、理论渊源、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在基础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上,从传媒类型、传者、传媒内容、受众、传媒效果、传媒与个人、传媒与经济、政治和文化、传媒与社会和谐、社会发展、传媒与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九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解读和学习。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讲授内容为比较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讲授过程还注意理论联系实践,提供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穿插声音、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感。
每节课都力争能结合经典、具体和最新、最贴切的案例,与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
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媒体与社会英文名称:Media adn Society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专业本16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媒体是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社会是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通过媒体了解社会的种种情况,媒体解决了社会上知识传播的区域性,让更多的人知道社会各处的信息。
媒体是因为社会的存在才产生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才不断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媒体的发展。
作为新闻专业学生,认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要学习并理解媒介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的作用,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跨1个学期,分为《第一章媒介、符号、人》、《第二章传播的领域界定和大众传播》、《第三章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发展的过程》《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第六章大众媒介的种类和媒介融合》、《第七章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第八章新、旧文化冲突中的大众传播媒介》、《第九章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和《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第四、五、七、九、十一章。
《第四章 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的重点章节是《第二节 媒介环境理论》。
《第五章 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的重点章节是《第一节 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技能是社会地位的标志》、《第二节 大众传播媒介周围的特殊社会群体》、《第六节 人是媒介的奴隶吗?》。
《第七章 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的重点章节是《第二节 花环下的侵略》、《第四节 大众传播媒介扒光了人们的衣服》、《第五节 对大众媒介的忧虑》。
《新媒体传播》教学大纲

《新媒体传播》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11103702课程名称:新媒体传播学时/学分:32/2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开课教研室: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传播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所有新闻学专业和广播电视编导学生的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教学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尤其掌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第二,通过对新媒体知识的了解,使学生增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以及新媒体产业运营模式的了解。
总之,这门课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
了解新媒体对媒介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理论及应用性技术和方法,学会新媒体运作方式和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
其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研制电子教案和多媒体幻灯片,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成绩考核形式:灵活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新媒体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理解和掌握媒体与新媒体的定义;明确媒体的发展历程;掌握新媒体的本质。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媒体、新媒体、各种传统媒体的定义,了解各种媒体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新媒体的本质及其特征。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新媒体的定义和媒体的发展。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准确理解新媒体的本质。
4.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体及新媒体的定义一、媒体的定义二、新媒体的定义三、新媒体与媒体的关系第二节媒体的发展一、第一媒体报纸二、第二媒体广播三、第三媒体电视四、第四媒体互联网五、第五媒体新媒体第三节新媒体的本质一、新媒体的本质二、新媒体的特征第二章新媒体的传播1.教学基本要求掌握传播与传播学相关概念;了解新媒体传播特性与影响。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新媒体概论是一门介绍新媒体概念、特点、发展历程以及未来趋势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以及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方式,同时掌握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为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应对新媒体挑战做好准备。
二、课程目标1、理解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新媒体的类型和传播方式。
2、了解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掌握新媒体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3、学习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掌握新媒体营销的基本技能。
4、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新媒体概述1、1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2、2新媒体的种类和类型3、3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第二章:新媒体的传播方式2、1新媒体的传播特点21、2新媒体传播的途径和方式211、3新媒体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第三章:新媒体的运营策略和技巧3、1新媒体的运营理念和策略31、2新媒体营销的技巧和方法311、3新媒体运营中的风险和挑战第四章:新媒体实践操作4、1新媒体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41、2新媒体实践操作的案例分析411、3新媒体实践操作的实践项目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新媒体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传播方式等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的新媒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运营策略。
3、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新媒体的运营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估学生的课堂表现。
2、作业: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4、实践项目:根据实践项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024年)《多媒体技术(含实验)课程》课程教学大纲

2024/3/26
26
2024/3/26
07
CATALOGUE
课程总结与展望
27
课程重点回顾与总结
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
包括多媒体数据的表示、处理 、存储和传输等方面的基本原 理和方法。
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
详细介绍了多媒体数据压缩编 码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标准, 包括音频、图像和视频等数据 的压缩编码技术。
H.26X系列标准
包括H.261、H.263、H.264/AVC、H.265/HEVC等,是目前主流的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AVS系列标准
我国自主研发的视频编码标准,包括AVS、AVS2等,具有高效的压 缩性能和自主知识产权。
视频压缩方法
常见的视频压缩方法包括变换编码、预测编码、统计编码等,它们通 过去除视频信号中的冗余信息来实现压缩。
视频类型
根据图像信号处理方式的不同,视频可分为模拟视频和数字视频两 大类。
视频格式
常见的视频格式包括AVI、MP4、MKV等,它们采用不同的编码方式 和封装格式。
2024/3/26
20
视频编辑与处理软件介绍
Adobe Premiere Pro
一款专业的非线性视频编辑软件,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和高级编辑 功能。
2024/3/26
随着5G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数据的 传输和处理将更加高效和便捷,这将为多媒体应 用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建议学生继续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前沿动态,学习 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 力。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媒体技术的创新 和应用,为推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01
02
03
声音与音频
阐述声音的产生、传播及 接收原理,介绍音频信号 的基本概念。
《新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 203952课程名称: 新媒体设计与制作英文名称: New Media Applications课程类别: 专业选修课学时: 32学时学分: 2学分适用对象: 2015编辑出版学1班考核方式: 考试先修课程: 无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 《新媒体设计与制作》是新闻与传播类本科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通过系统化、理论化地梳理当前新媒体上各类应用软件的基本类别与发展情况, 结合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 来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中各类应用软件的发展历史与演变规律, 提高学生对于新媒体与各类应用软件的认识, 培养学生在媒介、社会、文化方面的分析与思考能力, 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社交类软件、音视频类软件、生活类软件等方面。
此外, 本课程还将融合新媒体的实践, 教授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新媒体设计与制作的使用与操作方法, 加强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英文简介:Ne.Medi.Application.i.a.electiv.cours.fo.undergraduate.majorin.i.Journali munication.sociology.psycholo g.an.othe.disciplines.i.systematicall.an.theoreticall.sort.ou.th.contempo rar.basi.categorie.an.developmen.o.variou.app.i.ne.medi.s.tha.student.wil w.o.variou.apps.Th.cours.a im.a.raisin.studen.awarenes.o.ne.medi.an.variou.apps.an.developin.thei.th inkin.an.analytica.abilit.abou.media.societ.an.culture.I.cover.socia.soft ware.audi.an.vide.software.lif.software.Anothe.importan.consideratio.i.t. .an.operat.so m.relevan.app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本课程是针对新闻学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当前新媒体各类应用软件的基本类别与发展情况, 来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新媒体应用软件的演变历史与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体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媒体与社会英文名称:Media adn Society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6 学分: 2适用对象:新闻专业本16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无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新闻学专业的专业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媒体是社会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社会是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通过媒体了解社会的种种情况,媒体解决了社会上知识传播的区域性,让更多的人知道社会各处的信息。
媒体是因为社会的存在才产生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才不断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媒体的发展。
作为新闻专业学生,认识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要学习并理解媒介在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的作用,关注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跨1个学期,分为《第一章媒介、符号、人》、《第二章传播的领域界定和大众传播》、《第三章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发展的过程》《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第六章大众媒介的种类和媒介融合》、《第七章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第八章新、旧文化冲突中的大众传播媒介》、《第九章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第十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和《第十一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第四、五、七、九、十一章。
《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的重点章节是《第二节媒介环境理论》。
《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的重点章节是《第一节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技能是社会地位的标志》、《第二节大众传播媒介周围的特殊社会群体》、《第六节人是媒介的奴隶吗?》。
《第七章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的重点章节是《第二节花环下的侵略》、《第四节大众传播媒介扒光了人们的衣服》、《第五节对大众媒介的忧虑》。
《第九章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的重点章节是《第五节缺乏有权威的“意见领袖”》。
《第十一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的重点章节是《第四节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第五节受众对传播过程的被动控制》。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媒体与社会》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结合讨论法和学生试讲法。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媒体与社会》教学时数分配表(六)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段京肃:《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参考书:[英]伯顿著,史安斌主译:《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七)说明本课程是专业选修课。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评分办法:平时占20%,期中占20%,期末占60%。
三、教学内容纲要《媒体与社会》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媒介、符号、人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人是符号的动物”的深层涵义。
2. 理解符号是怎样反作用于人的,分析媒介与信息力的关系。
3. 掌握媒介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4. 综合应用理论知识,分析经济和社会落后发展地区,怎样将自己的媒介符号体系纳入全球主流媒介和符号体系中。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人是符号的动物第二节符号和媒介影响人、改造人第三节物质文化向符号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过渡第四节媒介是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有效手段第五节媒介与信息力第二章传播的领域界定和大众传播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人类传播活动的主要类型。
2. 熟悉自我传播的特点。
3. 分析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和群体传播的规模多大为好。
4. 理解跨文化传播中“文化霸权”和“媒介帝国主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自我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三节群体传播第四节组织传播第五节公众传播第六节大众传播第七节跨文化传播第三章大众传播媒介产生发展的过程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劳动在人类语言产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 理解媒介的产生和换代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时代性标志,认识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对传统媒介的意义。
3. 掌握文字如何制造了社会的不平等。
互联网和移动媒介在建设文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4. 综合分析电子媒介给社会带来的最大变化,讨论“互联网是媒介发展的终点吗”议题。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交流的需要取决于主观还是客观第二节前语言时期有媒介吗?第三节语言的作用有多大第四节文字是永恒的吗?第五节印刷术的最大获益者是谁第六节电子媒介改变了生活第七节互联网和多媒体不是媒介发展的终点第八节媒介将持续“流”下去第九节大拇指突然忙碌起来第四章大众传播媒介与环境的正反关系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人类社会环境是如何决定媒介形成的。
2. 理解媒介成熟后如何影响环境的变化。
3. 掌握现阶段媒介环境的特征。
4. 综合分析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媒介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节媒介环境理论第五章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作用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数字原住民的特点及未来社会地位情况,弭合数字鸿沟的方法。
2. 理解媒介怎样赋予人的社会地位,媒介变化如何决定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
面对媒介力量的不断强大,人类如何保持自己的控制力量。
3. 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同主流社会的结合如何完成。
文化侵略和文化霸权的危害。
现代化媒介是如何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的。
4. 讨论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掌握了先进媒介技术的人总是受到社会的尊重。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掌握大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技能是社会地位的标志第二节大众传播媒介周围的特殊社会群体第三节新媒介催生了新阶级第四节“信息原住民”的出现和“数字鸿沟”第五节媒介与文化的多元化第六节人是媒介的奴隶吗?第六章大众媒介的种类和媒介融合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提出“远离电影”口号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人无法摆脱媒介的影响和控制。
2. 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社会功能。
媒介欣赏功能是如何实现的。
大众传播媒介为什么要刻意追求同受众的“平等交流”。
3. 掌握面对电子媒介的不断发展,传统报纸是如何开展“第二次创业”的。
新媒介技术是如何解决传播过程中双向沟通的难题。
4. 讨论新媒介是否会完全取代传统媒介。
虚拟社会能替代实现社会吗?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传统媒介会消失吗?第二节传播的媒介和欣赏的媒介第三节什么样的媒介是“万能”的第四节世界戴在手腕上第五节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第七章大众传播媒介的势利与控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为什么说媒介是最大的“势利眼”,默多克是如何成为世界“焦点访谈”的策划者和制造者的。
2. 理解强势国家和民族如何凭借大众传播媒介完成文化的扩张,“受众是大众媒介的主要商品”。
3. 掌握大众报纸的“多数法则”,媒介控制的三大社会加力量。
4. 综合分析“媒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媒介从产生到进入生活是一个“不可逆过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体面前可能人人平等吗第二节花环下的侵略第三节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贫富通吃第四节大众传播媒介扒光了人们的衣服第五节对大众媒介的忧虑第六节媒介最终听谁的第八章新、旧文化冲突中的大众传播媒介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媒介是文化进步的先导手段和载体,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职业弱点。
2. 学习大众媒介在制造“新生活”的同时如何又变成了“新生活”本身。
3. 掌握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分野是如何形成的。
4. 综合分析大众媒介创造“明星”的意义和作用。
举例说明媒介是如何不仅告诉我们“想什么”,而且告诉我们“该怎么想”的。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大众传播媒介到底是谁的?第二节传统文化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积淀第三节进入新生活的大众传播媒介第四节大众媒介毒如蝎第五节警惕媒介崇拜第九章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和社会阶层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地球村”和“全球化”的概念。
2. 理解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分析政府在改善经济落后地区大众传播媒介发展中的作用。
3. 掌握造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信息交流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4. 综合分析弱势阶层在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呈现状况。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东西之间强弱之间信息交流不平衡的事实第二节同样的钱办不了同样的事第三节资金短缺,投入回报周期太长第四节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第五节缺乏有权威的“意见领袖”第六节无大投入则无大产出第七节观念落后,不容否认第八节大众传播事业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第十章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
“培养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2. 理解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内容,传播的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
3. 掌握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阐述“知识鸿沟理论”在现阶段的意义。
媒介霸权是如何形成的。
4. 综合分析传播者权威和人格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
分析大众传播媒介议程设置的典型案例。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传播效果理论的由来和重要性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节传播学效果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第十一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一、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受众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
2. 理解受众反馈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3. 掌握受众的个人差异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表现。
4. 综合分析“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位置与作用第二节受传者的分类及其特点第三节受传者研究的内容”第四节受众对传播活动的主动控制第五节受众对传播过程的被动控制第六节受众的培养与改造大纲制订人:李建萍大纲审定人(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制订日期:201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