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正式)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检测标准与程序必须依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的检测标准和程序。
检测标准应包括有害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或危害健康的因素。
程序应明确检测范围、频次、方法和技术要求。
2. 检测点设定与标识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作业环境等特点,确定危害因素可能存在的关键区域,并在这些区域设定检测点。
检测点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客观反映作业环境的危害状况。
同时,要在检测点进行标识,包括检测点名称、位置和危害因素种类等信息。
3. 检测设备与维护选用符合检测标准要求的设备进行检测,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数据的准确性。
同时,要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购置、使用、维修和报废等情况。
4. 检测数据记录与分析对检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测时间、检测人员、检测方法和检测结果等信息。
根据需要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对,以评估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及对作业环境的影响。
5. 检测结果通知与整改将检测结果及时通知到相关生产部门和员工,让他们了解危害因素的存在情况和预警提示。
对于超出标准的危害因素,必须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并监督整改落实情况,确保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
6. 职业健康监护与医疗对接触危害因素的员工进行职业健康监护,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健康状况跟踪和必要的医学治疗。
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和医疗保障措施,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
7. 事故应急与报告制定针对可能发生的职业病和危害健康事故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职责和措施。
一旦发生事故,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和报告相关部门。
同时,要对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总之,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检测制度,不断优化改进,确保作业环境的危害因素得到有效控制,为员工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保护作业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的检测与评价。
第三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
第四条公司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确保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贯彻执行。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第五条公司设立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公司职业健康工作。
第六条职业健康管理委员会下设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工作。
第七条各部门职责:(一)安全主任负责组织岗位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登记;(二)行政部负责联系对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三)实施检测方根据检测情况形成检测和评价报告;(四)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三章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第八条危害因素的识别应根据公司相关岗位接触或产生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物质的浓度、类别等,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
第九条危害因素的识别主要内容有:(一)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二)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三)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四)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五)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六)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
第十条危害因素的识别时机:(一)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二)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工艺发生变化时。
第四章检测与评价第十一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第十二条检测项目包括:(一)化学有害因素:如粉尘、气体、蒸汽、毒物等;(二)物理有害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三)生物有害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四)其他有害因素:如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4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减少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提高工作环境的质量,制定本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制度。
二、监测管理的目的和范围1. 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监测和控制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确保职工在安全的环境下从事工作,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2.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作业场所,包括企事业单位、工厂、办公场所等。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主体1.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应由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负责。
2. 监测工作可以由企事业单位内部的职工进行,也可以委托专业的职业安全健康机构进行。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程序1. 监测计划的制定企事业单位应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明确监测的频率、对象和方法。
监测计划应定期更新,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方法的选择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应科学、准确,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
3. 监测设备的购置和使用企事业单位应根据监测需要,购置合适的监测设备,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
监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检验和校准,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4. 监测数据的记录和分析监测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应及时记录和保存,便于后续分析和管理。
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问题。
5. 监测结果的报告和处理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给相关部门或单位负责人,同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的超标情况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控制及防护措施,确保职工的人身安全。
五、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的措施1. 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要全面覆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化学因素:监测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暴露时间等。
(2) 物理因素:监测噪声、振动、辐射等的水平。
(3) 生物因素:监测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存在和繁殖情况。
2. 监测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3. 监测结果应及时通报给受监测人员,并告知相关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管理,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生产作业场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管理工作。
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目的和任务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1. 掌握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浓度(强度)及变化趋势,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 评价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时发现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
3. 科学合理地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任务包括:1. 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调查、监测和评价。
2. 建立、健全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档案。
3.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职业病病人并采取相应的治疗、防护措施。
4. 提出改进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建议,并监督实施。
三、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组织和管理1. 用人单位应当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2.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及劳动者接触情况,制定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计划,并组织实施。
3.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4. 用人单位应当将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定期向劳动者公布,并在生产作业场所设置公告栏或者警示标志。
四、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和程序1.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2. 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采样、检测、分析,并保存监测数据。
3.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监测数据,评价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并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本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本一、引言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产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
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和提高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制定一个完善的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至关重要。
二、监测制度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本监测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对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监测,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适用于所有生产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车间、实验室、加工车间等。
三、监测内容和指标1. 噪声监测1.1 噪声来源的种类、数量和能量分布;1.2 噪声的频谱和时间特性;1.3 噪声的评价指标,如A声级、C声级、噪声暴露限值等。
2. 气体监测2.1 监测的气体种类和浓度范围;2.2 气体的来源、生成过程和扩散情况;2.3 气体监测的设备、方法和频率;2.4 气体浓度的评价指标和限值。
3. 尘埃监测3.1 尘埃的来源、成分和浓度范围;3.2 尘埃的生成机理和扩散情况;3.3 尘埃监测的设备、方法和频率;3.4 尘埃浓度的评价指标和限值。
4. 光照度监测4.1 光照度的来源和分布情况;4.2 光照度监测的设备、方法和频率;4.3 光照度评价指标和限值。
5. 温度监测5.1 温度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5.2 温度监测的设备、方法和频率;5.3 温度评价指标和限值。
6. 湿度监测6.1 湿度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6.2 湿度监测的设备、方法和频率;6.3 湿度评价指标和限值。
四、监测方法和流程1. 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和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 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的时间、频率和地点;3. 进行现场监测,记录监测数据和观测结果;4. 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判断是否存在危害因素超标;5.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跟踪监测效果;6. 定期汇总监测数据,形成监测报告,提供给相关部门和员工参考。
五、监测结果的处理和应对措施1.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源头、改进工艺、加强通风等;2. 加强卫生保健,提供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培训;3. 建立健全的事故应急预案,确保员工在紧急情况下的安全;4. 定期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维护,提高生产环境的安全性;5. 定期进行危害因素监测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1 目的为了规范公司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检测规定,明确公司环境监测项目、指标、监测周期,规范监测分析方法,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检测、噪声、及其它危害因素的监测。
3 职责3.1 安全科负责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报警仪的配置与管理。
3.2安全科组织制定公司环境监测项目、并有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监测。
3.3安全科负责每年的职业危害计划制定和具体落实4.4 噪声监测4.4.1 监测方法GB 12349-1990 工业企业公司界噪声测定方法。
4.4.2 监测地点4.4.2.1 工作场所⑴;生产车间4.4.3监测周期每年一次4.4.4 监测指标4.4.4.1公司区噪声指标⑴;生产车间≤80dB5粉尘检测5.1检测方法GBT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空气排放标准5.2检测地点6.2.1工作场所[1] 生产车间5.3检测周期每年一次6.4监测值标不大于30mg\m37.由安全科负责协调专业检测机构每年对公司区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点。
并对全体员工,以职业危害因素告知牌的形式进行告知。
并存档。
8.由安全科进行监督,车间组织学习。
使每一位员工对所处的工作环境了解,充分利用好劳动保护用品。
10.每年对职业危害环境及所检测数据由职业危害组织机构成员进行一次(职业卫生环境因素评价)并存档。
11.根据尘毒物质经营逸散和产生噪声范围,工人经常停留或持续操作的地带,能反映工作实际接触素、噪声地点作为监测点。
12.凡属同种物质存在同一区,不应以作业岗位确定监测点,应按实际情况确定检测点。
13.在同一地点有两种毒物存在时,应分别按实际存在的毒物的种类确定若干个监测点。
14.在同一个地点有混合性粉尘存在时,只确定一个粉尘监测点。
15.尘毒监测点及噪声监测点一经确定,即应作为固定的监测点,并建立监督记录。
16.尘毒、噪声监测点不得随意增减和变动,因故需要增减或变动时,必须安全科审批。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作业场所是劳动者进行工作的地方,其中存在很多可能会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的危险因素。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其身体健康和安全,就需要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本文将从制度的必要性、检测的目的和内容、制度的实施和保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制度的必要性1.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业场所存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如化学物质、噪音、尘埃等等,这些因素可能引发各种职业病和事故,危害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通过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可以对作业场所有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减少劳动者的健康风险。
2.促进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建立,可以推动作业场所进行安全生产管理。
通过对危险因素的检测和评估,可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提升作业场所的安全管理水平,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能促使作业场所落实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增加劳动者遵守和执行的自觉性。
3.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通过定期检测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企业形象,树立企业的社会道德形象。
二、检测的目的和内容1.目的2.内容(1)化学危害因素检测:包括检测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有害液体和有害粉尘等。
可以通过采集样品,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估其对劳动者的影响程度。
(2)物理危害因素检测:包括检测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噪音、震动、放射性物质、高温、低温和辐射等物理因素。
可以通过使用仪器和设备,进行定量分析和测量。
(3)生物危害因素检测:主要是检测可能存在的各类微生物和生物制品对劳动者的影响,如细菌、病毒和霉菌等。
可以通过取样、培养和分离等方法,评估其对人体的生物学危害。
三、制度的实施和保障1.建立完善的检测机构和技术团队2.检测的周期和频次应根据不同的作业场所和危害因素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检测周期和频次。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防备和掌控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损害,确保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益,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订立。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作业场合,包含生产车间、办公区域、仓库等。
第三条本制度由企业管理负责人负责执行,并由企业安全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和帮助实施。
第四条订立、修改和解释本制度的权力归属企业管理负责人。
第五条全部员工应当遵守本制度,不得违反或绕过规定。
第二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和义务第六条企业管理负责人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责任,确保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的开展,包含但不限于:聘请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引导作业场合的环境改善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掌控工作。
第七条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应当帮助企业管理负责人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具体职责包含但不限于: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跟踪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变动,提出相应的防备和掌控措施。
第八条全部员工应当乐观搭配企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扰或拦阻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三章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内容和方法第九条企业应当依照国家标准和法规的要求,订立作业场合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和周期,具体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不安全化学品、粉尘、噪声、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
第十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的内容和方法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监测结果应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企业应当与合格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机构合作,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
第十二条作业场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周期一般为每年一次,当发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按时,应及时进行二次检测和掌控。
第四章监测结果的处理和掌控措施第十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应当及时报告企业管理负责人和企业安全环保部门,并依照相关规定妥当保管监测记录。
第十四条当显现职业病危害因素超出国家标准的情况时,企业应立刻采取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调整工作流程、改善工作环境、供应个人防护设备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总则1.1 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和健康,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带来的风险和损害,订立本规章制度。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全部作业场合,包含办公区域、生产车间、仓储区以及其他员工进行工作的场合。
1.3 定义•职业危害因素:指在作业场合可能对员工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噪音、有害气体、灰尘、放射性物质等。
•周期检测:指对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的检测和评估。
•专业机构:指经相关机构认定并获得资质的机构,负责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估工作。
二、管理标准2.1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计划2.1.1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实际情况,订立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周期。
对于特殊作业场合,如有必需可以缩短检测周期。
•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周期一般不超出一年,实在周期依据作业场合的特点和危害因素的种类确定。
•检测计划应提前编制,并报经企业法务部门审核批准。
2.1.2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内容•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应掩盖作业场合内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包含但不限于噪音、有害气体、灰尘、放射性物质等。
•检测内容应包含对作业场合空气质量、噪音水平、灰尘浓度、辐射剂量等指标的检测和评估。
2.2 职业危害因素掌控管理2.2.1 掌控措施的订立•依据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订立相应的职业危害因素掌控措施,并纳入作业场合管理制度。
•掌控措施的订立应综合考虑工艺、设备、工作方式等因素,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2.2.2 实施掌控措施•组织作业场合负责人、作业人员和相关部门紧密搭配,确保掌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掌控效果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整改。
2.3 职业危害因素个体防护管理2.3.1 个体防护用品的配备•依据作业场合职业危害因素的特点和程度,确定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并合理配备给作业人员使用。
2024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三篇)
心理社团社长总结作为一名心理社团的社长,我认为在执掌社团这一职位上收获了很多经验和启示。
在此我将总结自己的社团工作经验,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未来的社团社长们有所帮助。
首先,作为社长,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领导能力。
社团的运营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和组织能力。
作为社长,我需要带领团队成员共同制定社团的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并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领导团队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发挥团队成员的潜力,如何培养他们的能力,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团的活动。
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领导者,我应该成为榜样,要以身作则,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为团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沟通能力也是社团社长必备的一项能力。
作为社长,我需要与社团成员、其他社团和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倾听与回应,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解决问题。
我也经常组织会议和互动活动,以帮助团队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团队精神。
另外,时间管理能力也是社团社长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社长的工作往往繁忙且琐碎,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因此,我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分配工作的优先级,提高工作效率。
在日常工作中,我经常使用日历和任务管理工具来帮助我跟踪工作的进度,确保任务能够按时完成。
同时,我也鼓励成员们学习时间管理技巧,提高个人工作效率。
除了以上几点,我还发现在社团工作中需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的管理。
团队建设是社团长远发展的基础,只有团队合作良好、团结紧密,社团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因此,我致力于培养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精神,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团队凝聚力。
同时,社团长期与学校和其他社团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努力遵循公平、负责、尊重的原则,以友善和合作的态度与他人合作。
然而,社团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例如,资源不足是社团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本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本一、概述为了保障生产作业场所职工的安全与健康,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造成的损害,制定本监测制度。
本制度旨在明确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及责任分工,以确保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二、目的本监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1. 防止职业危害因素对职工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2. 及时发现和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程度和分布情况;3. 验证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有效性;4. 提供科学依据,为采取相应的职业危害防护和职业健康管理措施提供基础;5. 为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提供依据。
三、监测对象本监测制度适用于生产作业场所职工可能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 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和蒸汽;2. 噪声、震动和辐射;3. 化学物质和生物因素;4. 机械性因素和物理因素。
四、监测内容1. 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剂量、容器或设备等监测;2. 相应的危害防护设施的有效性监测;3. 生产作业场所的环境监测;4.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五、监测方法1. 定期监测:按照一定的周期和频率进行监测,对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环节、设备、作业岗位等进行监测。
2. 特殊监测:对特殊情况下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如异常情况下的事故、突发事件等。
3. 随机监测:对生产作业场所进行随机监测,以全面了解职业危害因素的存在情况,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处理。
4. 个人监测:对职工个人进行监测,包括接触职业危害物质的时间、方式、频率等。
六、监测责任分工1. 负责监测计划的制定和调整;2. 负责监测内容的确定和执行;3. 负责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维护和校验;4. 负责监测结果的分析和报告;5. 负责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归档;6. 负责监测效果的评估和总结。
七、监测结果的处理与管理1. 监测结果应及时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并送相关部门备案。
2. 监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监测对象,对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整改建议和措施。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范本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范本一、目的和依据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避免工作场所危害因素对员工和生产过程的不良影响,制定本检测制度。
本检测制度制定的依据是《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对生产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估其对员工健康和安全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达到预防和控制危害因素的目的。
二、适用范围本检测制度适用于所有生产作业场所,包括工厂、车间、生产线等。
三、检测内容1.噪声对工作场所的噪声进行检测,确保噪声水平符合国家标准。
检测过程应考虑各种工作状态和生产设备的运行模式。
2.有害化学物质对生产作业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包括空气中的有害气体、粉尘等。
检测结果应与相关标准进行对比,确保不超过规定的容许浓度。
3.工作环境温度对工作环境温度进行定期检测,确保符合国家标准,避免因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造成员工健康问题。
4.通风对生产作业场所的通风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测,确保通风良好,空气流通畅通。
5.光照对工作场所的光照水平进行检测,确保光照强度符合标准,避免因过强或过弱的光照造成眼睛疲劳或视力问题。
6.振动对生产设备的振动水平进行检测,确保振动符合相关标准,避免因长期暴露在强烈振动环境下导致身体损伤。
7.辐射对可能存在的电磁辐射、离子辐射等进行检测,确保辐射水平符合规定,避免对员工健康造成影响。
四、检测频率和方法1.对于噪声、有害化学物质、工作环境温度、通风、光照、振动、辐射等危害因素的检测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新建生产作业场所: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全面检测。
-增设或修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在投入使用前,应进行检测。
-定期检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制定定期检测计划,确保危害因素的检测和评估工作持续进行。
2.检测方法应符合国家标准或相关规范,使用符合要求的检测设备和仪器进行。
五、检测结果评估和处理1.对于检测结果超过相关标准或规定的容许浓度的危害因素,应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员工健康和安全。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3篇)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生产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也逐渐增加,给工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二、危害因素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生产作业场所的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有害气体、粉尘、噪声、辐射、高温、低温等。
这些危害因素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大损害。
因此,建立一套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危害因素的存在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防护。
这对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三、危害因素监测的内容1.各种有害气体的监测:包括但不限于甲醛、苯、苯并芘、一氧化碳、氨气、二氧化硫等。
通过定期对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气体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有害气体超标的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粉尘的监测:包括但不限于石棉尘、二氧化硅、铅尘、煤尘等。
通过对作业场所粉尘的监测,可以了解粉尘浓度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粉尘控制措施,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3.噪声的监测:通过对作业场所噪声的监测,可以了解噪声的强度和频率,采取相应的噪声控制措施,保护工人的听力健康。
4.辐射的监测:包括但不限于电磁辐射、紫外线辐射、射频辐射等。
通过对作业场所辐射的监测,可以了解辐射的强度和频率,采取相应的辐射控制措施,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5.高温、低温的监测:通过对作业场所温度的监测,可以了解高温和低温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温控措施,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四、危害因素监测的方法1.现场监测:通过在作业场所安装监测设备,定期对各项危害因素进行监测。
监测设备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例如可用光谱仪监测有害气体,噪声计监测噪声等。
2.数据采集与分析:对监测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以便了解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监测报告的编制与发布:根据监测结果编制监测报告,并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工人。
监测报告应包括监测结果、问题分析和相应的措施建议。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3篇)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检测制度。
下面是一个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大致流程:1. 制定检测计划:根据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计划。
确定检测的对象、方法、频次和责任部门等。
2.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根据计划,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包括空气中的有害粉尘、毒物、放射性物质等的浓度、噪声水平、照明强度等因素的检测。
3. 样品采集和检测:采集现场照片和视频,并采集空气、水、土壤样品等进行实验室检测,获取准确的数据。
4. 数据分析与评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存在职业病危害的风险,评估风险的程度。
5. 风险评价与防护措施建议:根据评估结果,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风险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包括技术措施、工程措施、个体防护措施等。
6. 定期复测与监督: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复测,监督防护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作业场所进行调整和改进。
以上是一个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的基本流程,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根据不同作业场所的特点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确保检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二)一、前言职业病是在特定的职业环境和职业行为下,由于一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作用于人体,导致工人发生的一类疾病。
在作业场所中,职业病的发生和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建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和要求1. 目的:建立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旨在全面了解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情况,为作业场所职业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2. 要求:(1)制度适用范围广泛,涵盖各类作业场所和职业病危害因素;(2)制度包含详细的检测要求和报告程序;(3)制度要求在检测过程中保护工人的健康和权益;(4)制度要求相关检测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5)制度要求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文件编号: AQK—Z—12—2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提高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等有关规定, 结合我公司实际, 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德阳市南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范围内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第三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以下简称检测)包括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因素(有毒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的空气样品采集、运输、保存、检验;物理因素测量, 以及检测档案管理。
第四条检测工作类别包括日常检测、评价检测、监督检测、事故性检测。
第五条检测部门应该按照有关规定,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日常的检测;委托由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定期检测工作。
第六条检测部门对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场所, 应该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 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必须停止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危害因素经治理后, 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方可重新作业。
第二章前期工作第七条为保障检测工作规范进行, 公司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该签订委托协议书。
协议书内容包括检测项目、检测时间、检测地点或岗位、检测报告书出具方式、费用结算等。
第八条公司应向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如实提供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原辅材料、产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个人防护措施、岗位设置及接触时间等相关资料。
开始现场检测时, 安全消防环保科协助做好此项工作, 并对工作场所生产运行状况及职工职业接触情况负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负责。
第三章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第九条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工作场所检测, 使用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记录单 (以下简称记录单)。
记录单由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检测人员现场填写, 填写内容完整, 真实, 不可缺项, 并由公司陪同人员签字。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1.目的为适时监测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保护员工免受职业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各分厂单位粉尘区、高温区、噪声源区及有毒有害气体区,主要具体位置:备煤分厂皮带区、配煤区和粉碎区,炼焦分厂皮带区及焦炉周边区域,回收分厂各作业区。
3职责3.1安全环保处负责组织进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并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3.2各分厂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日常管理,配置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设置警示标志,督促员工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内容公司生产活动中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场所和岗位必须按国家规定进行危害因素监测。
4.1验收监测公司新、改、扩项目必须严格执行三同时原则。
工程竣工后要进行职业危害验收监测,验收不过关的项目不得投入生产。
____年度监测4.2.1粉尘监测,包括备煤分厂煤场管理、配煤工段及炼焦分厂焦炉工、运焦工段等岗位,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2噪声监测,包括各分厂泵房、风机房等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3高温监测,焦炉及周边区域,检测频率为____次/年。
4.2.4有毒有害气体监测,化产回收区域,监测频率为____次/年。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2)是指针对作业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和制度,以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危害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心理等因素。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噪音、振动、放射性物质、高温、高压、高海拔、激光辐射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目标和要求: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监测的范围、监测的频次和监测的指标等。
2.监测方案和方法:制定监测方案和方法,包括监测的对象、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的步骤等。
监测方法可以采用现场监测、定点监测、定期检测等方法。
3.监测设备和设施:配置相应的监测设备和设施,包括测量仪器、监测装置、采样器材等。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健康安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为了保护员工的健康权益,减少职业危害风险,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的监测制度势在必行。
本文旨在探讨一个完备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范文,以供参考。
二、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目的本监测制度的目的在于对生产作业场所中存在的各类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危险源,确保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三、监测范围和对象3.1 监测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生产作业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工厂、工地、实验室等各种职业场所。
3.2 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各类职业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噪音、尘埃、放射性物质、振动、高温等。
四、监测内容和方法4.1 监测内容(1)化学物质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确认其对员工健康的潜在危害。
(2)噪音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产生的噪音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听力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3)尘埃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产生的尘埃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呼吸道和皮肤的影响。
(4)放射性物质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使用的放射性物质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的辐射风险。
(5)振动监测:对工作场所中产生的振动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骨骼和神经系统的影响。
(6)高温监测:对工作场所中的高温环境进行检测分析,评估其对员工身体机能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4.2 监测方法(1)物理检测方法:采用各类物理设备,如测量仪器、分析仪器等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量检测。
(2)生化检测方法:采集工作场所中的样品,通过化学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
(3)环境监测方法:采用环境监测站等设备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如温度、湿度、气压等。
五、监测结果分析与应对措施5.1 监测结果分析监测部门根据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潜在风险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危害等级划分。
5.2 应对措施(1)危害等级较低的情况下,监测部门将监测结果向相关部门通报,并建议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提供个人防护用具等。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本单位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的监测工作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有效预防职业病发生,保护员工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二、引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09主席令18号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年主席令60号《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3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2009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7号《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生部违法减法卫法监发[2002]63号三、职责与分工设备安全部:负责监督本制度的执行.公司各部门:日常工作中贯彻执行本制度。
四、内容与要求1、公司以设备安全部、人事行政部为基础成立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配置兼职管理人员.组长:副组长:组员:(1)督促各部门建立、健全员工职业健康档案,并对从事能发生职业病危害的员工发放《职业病危害告知》,进行上岗前培训,做好职业卫生的预防和防护工作。
(2)每位新进厂员工必须提供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有、无职业病史健康证明。
(3)对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在册员工,应由设备安全部负责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健全员工健康监护台账.(4)对已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上报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部门,并积极协助调查处理.2、生产作业场所运用先进技术或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改善劳动条件,确保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3、设计有害作业的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的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并按规定做到“三同时",涉及有害作业项目应进行职业危害预评价报告和进行职业卫生审查验收。
4、涉及有害作业场所必须符合:(1)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2)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3)涉及有害作业场所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和区域警示线,配备有效的应急防范设备的救护、抢险用品,并设置通讯报警装置。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三篇)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是为了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在生产作业中进行监测和评估职业危害因素的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1. 监测对象:确定需要监测的职业危害因素,如化学物质、噪声、振动、粉尘、放射性物质等。
2. 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的具体方案,包括监测的频率、监测方法和监测仪器的选择。
3. 监测人员:确定负责监测的人员,他们需要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使用监测仪器并解读监测结果。
4. 监测记录:记录监测结果,包括监测时间、地点、监测值等信息。
5. 监测结果评估: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判断职业危害因素是否达到危害的程度,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6. 监测报告:根据监测结果编写监测报告,向相关部门和员工通报监测结果和评估意见。
7. 监测改进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改进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
8. 监督检查: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监测中的问题。
通过建立和实施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的危害,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二)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职业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职业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这些危害因素常常存在于生产作业场所中,对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直接或者潜在的危害。
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对于减少劳动者职业危害,保障其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我国生产作业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并加以实施和评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制度,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生产作业场所的安全生产环境。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
检测制度
(编号:AQ-CYSH-ZH-33)
二0一一年一月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制度
一、目的
为加强对作业场所的监督和管理,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危害,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主要包括生产各生产运行部甲、乙类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甲、乙类化学品的仓库。
三、职责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委托潍坊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检测,公司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外协调和安排检测事宜。
四、程序
1.公司对有毒有害作业场所每年6-8月份委托潍坊市职业病防治所进行一次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公布在公告栏中,以便员工了解职业危害程度及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2.检测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以便检测机构能提取到真实的样品和做出符合真实环境的检测结果。
3.检测点要全面,所有检测点均要取样。
4.对检测有异常(即超标)的项目企业安全委员会要发放“整改通知书”进行整改,对企业不能立即完成整改的项目亦须做好计划,限期完成,并在整改完成前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
5.对所有检测记录由企业安全委员会建档并妥善保管,保存期限为永久性保存。
五、相关记录
《隐患整改通知书》AQ-CYSH-B-15
《检测报告》
时间:年月日带班领导:
无故不来值班或马虎失职,出现事故,追究责任。
若遇事不能到位值班,应事先请假,幼儿园派人顶替。
3.发生不安全事故,要保护好现场,报告有关领导或报警。
4.夜间值班,临睡前应巡视校门是否上锁,观察校园四周是否有异常现象。
及时制止外人进入校园干扰、破坏。
6、此表由值班人员记录,幼儿园收存备查。
值班电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478-51 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制度(正
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
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检测规定,明确公司环境监测项目、指标、监测周期,规范监测分析方法,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检测、噪声、及其它危害因素的监测。
三、职责
安环部负责有毒有害等危险岗位安全设施的配置与管理;组织制定公司环境监测项目、并联系有专业检测机构进行监测;负责每年的职业危害计划制定和具体落实。
四、噪声监测
4.1 监测方法
GBZ/T 189.8-22-007 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八部分:噪声。
4.2 监测地点
生产装置及附属设施所产生噪声源的地方
4.3监测周期
每年一次
4.4 监测指标
4.5公司噪声指标≤80dB
五、化学有害因素
7.1检测方法
GBZ2.1-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7.2检测地点
生产车间、储罐区、化验室及附属设施
7.3监测周期
每年一次
7.4监测值标
所检测化学毒物规定接触限值
六.由安环部负责协调专业检测机构每年对公司区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点检测。
对全体员工进行告知,并存档。
七.由安环部进行监督,车间组织学习使每一位员工对所处的工作环境了解,充分利用好个体保护用品。
八.根据尘毒物质经营逸散和产生噪声范围,工人经常停留或持续操作的地带,能反映工作实际接触因素、噪声地点作为监测点。
九.凡属同种物质存在同一区,不应以作业岗位确定监测点,应按实际情况确定检测点。
十.在同一地点有两种毒物存在时,应分别按实际存在的毒物的种类确定若干个监测点。
十一.尘毒监测点及噪声监测点一经确定,即应作为固定的监测点,并建立监督记录。
十二.尘毒、噪声监测点不得随意增减和变动,因故需要增减或变动时,必须安环部审批。
请在这里输入公司或组织的名字
Enter The Name Of The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