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模型思想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不断发展,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也正经历着革新,教学的目标已经不是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而是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除了掌握基本运算之外,还应当建立一种数学思维模型或是培养一种善于运用数学思维模型的能力。
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建立数学模型思想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以及建立模型思想后学生学习的优势,旨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模型;建模思想;教学策略;意义引言: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一种积极主动构建数学模型的思想对于孩子们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教育的变革以及社会的要求与发展,建立数学模型思想已经变成了大势所趋。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解题,更要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师主动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的含义,而且会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只有当学生们脑海中主动搭建出数学模型时,遇到问题便会顺手拈来,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1有关数学模型思想的概述建立模型思想是一种清晰明了的学习方式,它很早就被使用一直延续至今,最早可以追溯到前苏联时期。
当时有数学家认为无论学习的是哪一门学科,其落脚点都是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但人们并不是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而是将实际问题提取出来,形成一种模型、由具体的事件转化为抽象的理论模型,然后深入了解讨论这个模型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教学而言,建立数学模型思想其实就是把一系列杂乱无章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基本的模型,这个模型就像是特定的数学公式一样,当学生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拿出这个模型进一步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难题。
这种方法是很值得推崇的,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模型的建立仍然是十分抽象的,这就极大的考验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如何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十分值得教师们的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建立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
一、数学模型的重要性数学模型是把数学方法和技巧应用到具体问题上的一种工具。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建立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促进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首先,数学模型建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于枯燥的纸上计算,学生更愿意通过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可以亲身体验到数学的应用,感受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
这样一来,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其次,数学模型建立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需要分析问题,抽取关键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建模和求解。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数学模型建立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学生常常抱怨数学枯燥乏味,缺乏实际应用性。
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他们的数学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1. 建模步骤为了建立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学生需要遵循一定的建模步骤。
首先,他们需要理解问题的背景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然后,他们需要抽取关键信息,选择适当的数学知识和公式。
接下来,他们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求解和分析。
最后,他们需要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进行结果的解释和合理性的判断。
2. 实际问题的转化教师可以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可以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进行求解;或者将一个实际问题转化为一个代数问题,让学生通过代数运算进行求解。
通过实际问题的转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方法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方法数学建模是将数学方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数学建模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学习中的数学建模方法,并探讨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意义。
1. 实际问题引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可以以校园中的操场、教室等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区域的面积。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意识到数学是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工具,从而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数学模型建立在实际问题引入之后,学生需要学会建立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和简化,通过数学符号和公式来描述问题。
以学习面积为例,学生可以将操场或教室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状,然后使用相应的公式计算出面积。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可以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形式,更加系统和科学地解决问题。
3. 数据收集与分析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后,学生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观察和测量,学生可以获取与实际问题相关的数据。
以学习体重的概念为例,学生可以让同学们量身体重,并记录下相关数据。
然后,学生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学生的体重,找出规律和差异,进一步深入理解体重的概念和相关数学知识。
4. 解决问题与验证在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开始解决实际问题并验证他们的解决方案。
以学习比例的概念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测量实际物体的尺寸,计算出其比例关系,并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解决问题并验证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反思与改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应该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改进。
他们可以评估自己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
通过反思和改进,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提高数学建模的质量和效果。
总结:数学建模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应用能力。
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和步骤数学几何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空间中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几何模型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一、选择合适的题目建立数学几何模型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题目。
题目应当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
例如,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中的建筑、地图、运动等相关的题目。
二、分析题目要求在选择了合适的题目之后,我们需要仔细分析题目要求。
这包括确定问题的具体内容、给出的已知条件以及需要求解的未知量。
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问题所涉及的几何形状和关系。
三、建立几何模型基于对题目的分析,我们可以开始建立数学几何模型。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确定所涉及的几何形状和关系。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几何图形、图表、坐标系等工具,将已知条件和未知量进行可视化表示。
通过建立几何模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问题,并且为后续的求解提供便利。
四、运用几何知识求解建立了几何模型之后,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来求解问题。
这包括利用几何定理、几何公式等进行推理和计算。
在求解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几何知识,善于发现问题中的特殊性质和规律。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推理的严密性,确保每一步推导都是正确的。
五、验证和解释结果在求解完成之后,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验证和解释。
验证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例如利用几何工具进行实际测量、通过数值计算进行验证等。
通过验证,我们可以确保所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
解释则是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可以从几何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等方面进行解释,使得结果更加直观和易懂。
六、拓展和应用建立初中数学几何模型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特定的问题,还可以通过拓展和应用,将所学的几何知识应用到其他领域。
例如,可以将几何模型与实际建筑、地图设计、运动轨迹等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
2021年15期┆77研究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刘小宇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一个最常使用的手段就是建构数学模型,建构数学模型就是使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的形式和特征的一种专业的数学结构。
但是现在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同学们依然能够很熟练地使用数学模型,这就让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关键词:小学数学;构建;数学模型 一、提供现实背景,培养数学眼光在现在的小学的数学小学课本中,很多的知识都是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结合的,而这些与生活中常见事物的结合就为数学模型教学提供了基础。
老师把这些元素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就会让同学们对数学和日常生活、数学和自然等的关系的理解变得非常的容易,帮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数学素养。
二、经历建模过程,学会数学思考课堂是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途径,更是能够让学生学会数学模型建构的教育平台。
让同学们学会用书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目的,由现实生活情景中所包含的数学问题转化为较为抽象的认识的过程,实现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过渡到有效的数学模型。
教会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有效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让同学们清楚地了解了解决问题的逻辑关系和前因后果,为将来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比如,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铺瓷砖问题来说明“高明的建筑师在作业前总是先计划好方砖的块数,再选材”的道理。
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用边为长3厘米和2厘米的正方形卡片,来铺成长为9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选用哪种正方形能够才能够铺出这个长方形面。
要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需要用笔来画,通过具体的作图来找出正确的答案,也许会通过一定的计算来找到答案。
但是对学生来说,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就是同学们尝试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但是,仅仅做到这些还是不够的,同学们还没有学会用建模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
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其中,模型建构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本文将介绍数学教学中的模型建构方法,并分析其优势和应用。
一、模型建构方法的概念模型建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与技能来构建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模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简化和抽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模型建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模型建构方法的步骤模型建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问题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背景和要求,确定需要构建模型的数学关系。
2. 建立假设: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提出合理的假设,并对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进行定义。
3. 模型构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建立数学模型,表达出问题的数学关系。
4. 模型求解: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和技巧,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得出问题的数学解。
5. 解释和验证:学生解释和验证数学解的意义和正确性,对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进行评价。
三、模型建构方法的优势模型建构方法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模型建构方法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模型建构方法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学生需要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数学关系,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4. 促进跨学科融合:模型建构方法通常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物理、经济等,有助于促进跨学科融合。
四、模型建构方法的应用模型建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应用于各个年级和不同层次的数学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索简单问题,培养他们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构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全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到所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语言、方法去近似地刻画实际问题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把现实情景削枝去叶,并充分抽象化、形式化、符号化,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模型回应生活,解决问题,并不断修改完善数学模型的过程。
因此注重学生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学生在建模过程中得以丰富学习经验,提升数学素养。
一、提供现实背景,培养数学眼光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而这些背景是数学模型的现实基础。
把这些背景引入到数学课堂中来,成为学生数学思考的素材,有利于学生对数学与生活、自然等关系的认识,体会数学不是枯燥的、无用的,感受数学在解决日常生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
特级教师王凌老师在执教《小数的认识》一课时,首先以复习分数的意义铺垫,为后面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即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哪里见过小数,并出示用小数表示的商品的价格让学生齐读,学生初识小数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之广泛。
随后出示公园售票的生活情境,身高达到1.2米的儿童要买票,小明身高1米5厘米要买票吗?为什么?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几乎全都回答要。
然而片刻思考后,少数学生隐约地产生了疑问。
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让王老师适时地插入一个问题:要不要买票到底要把什么搞清楚?当学生回答1.2米中的2后,这堂课精彩的序幕也随之拉开。
上面的生活情境,以丰富学生的认知为背景,凸显生活中的数学因素,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熟知的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经历建模过程,学会数学思考学生的发现完全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是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化的结果。
此时,教师只要告诉学生这些数就是“公因数”就行了。
过去的教材是通过列举直接揭示公因数的概念,是从数学到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当教授小学数学时,引入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概念。
下面是关于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的一篇简短文章: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是将真实世界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实际情境。
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首先,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问题解析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将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题,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因素和变量。
例如,对于一个关于购物的问题,学生需要确定有关价格、数量和总消费的数学关系。
其次,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例如代数方程、图表、比例关系等。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值或图形,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在数学模型的应用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和解释模型的结果。
他们可以通过计算、绘图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调整,以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数学模型的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和解决问题,并向整个班级展示他们的结果和思考过程。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
综上所述,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模型还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的运用数学建模是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们将介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的运用。
一、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和步骤。
可以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来讲解数学建模的具体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意识,为后续的数学建模教学做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建立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一步步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的背景和要求,并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
接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建立数学模型,给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建模的具体步骤。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建模水平。
四、组织数学建模实践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数学建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学建模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调查,让他们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数学建模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建模,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评价和总结数学建模教学效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评价和总结数学建模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等,来评价数学建模教学的效果。
教师也可以通过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和完善数学建模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数学建模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的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数学模型是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产物,构建和应用数学模型是现代数学的核心之一。
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如何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数学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数学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产物。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数学模型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应用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模型在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比如工程、经济、管理、计算机科学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站在实际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如何构建数学模型构建数学模型需要依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限制和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和理论,将实际问题的主要特征抽象为数学模型中的变量、函数和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并加以求解。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构建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模型的建立和模型的求解。
模型的建立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进行量化,确定问题中的各个因素并建立数学关系式。
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理论完成模型的求解,以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数学模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将实际问题与数学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通过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以实际问题为例,开展本章节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可以引发学生对于问题的关注,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引言:数学建模是一种使抽象的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建模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技能。
然而,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应用尚不普遍。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以期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
一、理解数学建模的概念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使用数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它要求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提取出来,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并将结果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学生能够培养出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1.培养创造性思维数学建模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增强数学学习的实际意义通过数学建模教学,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并看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实际意义。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原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建模教学强调实际操作和实践,要求学生能够动手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三、数学建模教学方法1.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是数学建模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数学模型,并提供思路和指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建模的过程中。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饮水机的水温随时间的变化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温度的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并使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来求解。
2.探究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教学方法。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自主收集数据、自主建立模型和自主求解问题等方式来开展探究式教学。
初中数学模型建立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模型建立技巧数学模型建立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详细探讨初中数学模型建立的技巧,以期为学生提供一些指导。
一、理解问题的实质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首先要理解问题的实质。
学生应该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的要求,理解问题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和变量。
这一步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只有对问题有了清晰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建立模型。
二、确定变量和参数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是建立模型的关键。
学生需要识别出问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并将它们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在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变量有x、y、z 等,参数通常用字母a、b、c等表示。
在确定变量和参数时,要注意不要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模型的准确性。
三、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建立数学模型时,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非常重要。
初中数学中常用的工具包括代数、几何、概率等。
学生应该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数学工具。
例如,如果问题涉及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考虑使用函数或方程来描述这种关系;如果问题涉及到图形的性质,可以考虑使用几何知识来建立模型。
四、化简和求解模型在确定了模型中的变量和参数,并选择了合适的数学工具后,接下来就是化简和求解模型。
学生应该按照数学规则和步骤,对模型进行化简,使其更加简洁。
在求解模型时,要注意解的合理性,如果可能的话,应该进行检验。
五、检验和应用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在求解出模型后,学生应该对模型进行检验,看是否能够满足问题的要求。
如果模型检验成功,学生还可以尝试将模型应用到其他类似的问题中,以提高模型的普适性。
六、总结和反思最后,学生应该对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应该思考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在建立模型时有哪些不足之处。
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模型建立的方法。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如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小学一年级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对于学生来说,建立数学模型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模型,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相联系,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建立数学模型的第一步,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现实中的问题,寻找数学模型的应用场景。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观察任务、提供真实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周围的数学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大小、数量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观察到问题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
问题提出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并提问。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观察到的这个问题有哪些数学特征?有什么规律?”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数学思维。
三、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让学生参与实践实践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环节。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数学模型。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鼓励他们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如计算器、尺子等,辅助他们进行实践操作。
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分析,将问题拆解成小问题,再进行综合。
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其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逻辑思维训练题,让学生进行思维锻炼。
六、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展开。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与应用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与应用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则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并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本文将探讨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建立与应用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数学模型的常用方法和应用案例。
一、数学模型建立的重要性数学模型是数学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具体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在数学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将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看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模型建立的过程需要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模。
这样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推动学科融合发展:数学模型建立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科学、工程、经济等学科的交叉应用,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数学模型建立的方法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数学模型建立方法:1. 实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实例,总结问题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建立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适用于问题较为简单明确的情况。
2. 形象化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转化为可以数学表达的形式。
例如,可以利用图形、符号等将问题形象化,然后应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
3. 抽象化方法: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脱离具体情境,转化为一个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适用于问题较为复杂或包含众多变量的情况。
4. 基于数据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适用于问题具有大量数据的情况。
三、数学模型应用案例数学模型的应用涵盖了各个领域,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数学模型应用案例:1. 人口增长模型:通过建立人口增长的差分方程或微分方程模型,可以预测未来的人口数量和变化趋势,辅助制定人口政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建立数学模型一、引言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时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研究,将教学活动与生活情境进行有机融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最终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研究这一模型,解决这一问题,从而达到解决同类型问题,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习更简单轻松,使学生迷上数学。
二、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由此可见,模型思想是数学教学必须渗透的思想方法之一,而且与传统数学不同的是,新课改下的数学建模过程必须要有学生的主体参与,也就是说它是在学生自主理解、建构基础上的模型,而不是生硬地塞给学生的公式、法则等。
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的数学模型思想,并逐步体会数学建模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现。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采用“填鸭式”这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会被忽略,对于知识也是被动接受,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因此,教师就可以将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进行积极的计算,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三、日常的Th活情境是建模的源泉。
(一)、小学阶段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把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加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并用该数学模型所提供的解答来解释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的这一运用过程就是数学建模。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建立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要做好以下两点:1、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从纷杂的实际问题中,筛选出有用信息,从而抽象成数学问题,也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数学建模”的起点;第二个是根据已提出的问题,全面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问题,必要时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
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在数学领域中,数学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能够简化真实世界的复杂情况,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分析和计算来获得预测结果。
本文将介绍数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数学模型的基本构成1.问题的抽象化在建立数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对待解问题进行抽象化。
抽象化是将实际问题中的关键要素提取出来,并将其转化为数学符号和表达式。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数学问题。
2.建立数学表达式在数学模型中,数学表达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数学表达式可以用来描述问题的特性、关系和约束条件。
常见的数学表达式包括方程、不等式、函数等。
通过合理选择和构建数学表达式,可以准确地刻画问题的本质和特点。
3.参数的确定数学模型中的参数是指那些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需要给定的常量或变量。
参数的确定对于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重要影响。
参数的选择需要考虑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要求,并通过实验、观察或数据分析等手段来确定。
4.模型的求解建立数学模型后,我们需要对模型进行求解,以获得问题的解答或预测结果。
模型的求解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例如解析解、数值解或模拟仿真等。
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求解方法对于模型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
二、数学模型的应用领域1.物理学领域中的数学模型物理学是最早采用数学模型进行研究的学科之一。
在物理学中,很多现象都可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描述和解释。
例如,牛顿的力学定律可以通过建立动力学方程来描述;热传导现象可以通过建立热传导方程来描述。
数学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不仅扩展了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也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生物学领域中的数学模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系统的学科,也离不开数学模型的应用。
生物学中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生物体的生长、繁殖、迁徙等行为,以及生物系统的动力学特性。
例如,建立动力学方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生物过程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疾病的传播和控制。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教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学科,是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
在小学阶段,数学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和数学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本文将探讨如何帮助小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什么是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一种现实系统或问题模型。
这种模型一般由数学公式、方程、图表等数学概念组成。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问题,通过定量的方法分析问题的难度和复杂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如何引导小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需要学生能够分析实际问题,并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通过模型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让学生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让学生在课上分组,给每组分配不同的预算,并让他们设计一个购物方案。
学生可以计算商品的价格、折扣、税和运费等,用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
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的场景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逐步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交叉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让小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一篇关于水利工程的文章,并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设计一个简单的水利工程模型。
这个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
如何评估学生的数学模型能力评估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需要综合考虑教师的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估。
教师可以在进行数学建模活动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学生在建模过程中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数学分析和表达能力等。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自我评估,并能够自己评估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
对数学建模活动进行定期的回顾和总结也是评估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回顾和总结学生的建模活动,并提出帮助学生加强能力的建议。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与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模型建立与解决实际问题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立与解决实际问题展开讨论。
一、数学模型的概念和建立数学模型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归纳后所建立的数学描述。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可以以数学的方式表达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生活中的计算问题、科学实验中的数据分析等。
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 初步分析:对实际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确定问题的关键点和需要解决的目标。
2. 建立数学关系:将实际问题中的关系用数学方式表示,确定变量、参数和约束条件。
3. 模型求解:根据建立的数学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得到相应的数学结果。
4. 模型验证:将数学结果与实际问题进行比较和验证,确保模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数学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是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的一些应用案例:1. 飞行轨迹优化模型在航空航天领域,飞行轨迹优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分析和计算出最佳的飞行路径,以减少燃料消耗和时间。
这样的数学模型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
2. 统计分析模型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建立数学统计模型,可以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预测。
学生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一模型,可以提高对数据的理解和利用能力,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3. 环境污染模型环境污染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建立数学环境污染模型,可以对污染源、传输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通过引入环境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可以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并理解数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重要性。
三、数学模型教学的意义和挑战数学模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中班数学认识简单的数学建模
中班数学认识简单的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进行问题求解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尽管中班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但是通过简单的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中班数学教学中简单的数学建模方法。
一、认识简单的数学建模简单的数学建模适合中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进行训练。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组水果的图片,然后引导他们进行数量感知和分类。
学生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同伴一起合作,将水果按种类进行分组,并通过数学的方式记录下每类水果的个数。
这样,学生既锻炼了观察和分类的能力,还初步体验到了数学建模的过程。
二、数学建模的实际应用数学建模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学建模解决。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情境:小朋友们要一起制作贺卡,每个人负责制作一种花朵的卡片。
现在需要计算一共有多少张卡片,以及每个小朋友要制作多少张卡片。
学生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用简单的加法和除法计算出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答案。
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贺卡的制作任务,还锻炼了数学能力。
三、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方法为了更好地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设计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设计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2. 引导思考: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可以问学生如何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者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提示。
3. 创设环境:在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时,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例如,合理的课堂布置,充足的教学资源,可以提供物品供学生观察和操作等。
4. 团队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并互相学习和启发。
四、数学建模的意义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中班学生可以获得以下成果和收获:1. 培养观察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小学数学建模的方法
小学数学建模的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数学建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才能够实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小学数学建模的方法,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建模。
一、问题提出问题的提出是建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提出应当是基于现实生活、社会文化和学生生活等实际情境的。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图像、物体、事物等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在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基础上思考问题。
二、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建模的核心部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可以分为图形模型、关系模型和函数模型等。
教师需要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选择和应用。
1. 图形模型图形模型是最基本的数学模型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图形模型来建立几何概念,并解决与地理、生活等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建模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图形、制作模型等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几何知识。
2. 关系模型关系模型是数学建模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模型。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与比例、相似等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建模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探究等方式来建立相应的关系模型。
3. 函数模型函数模型是数学建模中比较复杂的一种模型。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和解决与速度、利润等相关的实际问题。
在建模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函数知识,并逐步引导他们建立更复杂的函数模型。
三、求解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之后,学生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求解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求解数学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 算式求解法: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列式、推理、演算等方式,来求解相应的数学模型。
2. 图形求解法:学生可以通过图形表示法、等面积法、几何变换法等方式,来求解相应的数学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建立数学模型
发表时间:2019-01-09T10:49:57.09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作者:蔡云香
[导读] 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蔡云香(四川省冕宁县城厢镇中心小学校四川冕宁 615600)
摘要:模型思想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新增的核心概念之一。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
建立和求解模型应先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符号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最后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
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基于经验,生成模型;把准目标,关注模型;突出本质,聚焦模型;优化材料,支撑模型;借助直观,提炼模型"的步骤,提高学生运用模型思想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模型思想; 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110-0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数学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一些体会。
一、什么叫数学模型
我觉得简单地说数学模型就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
一切数学概念、公式和算法系统、数学理论体系等都可以称为数学模型。
如数学中的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二、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小学的数学模型教学就是从实际生活原型或提供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数学语言或数学符号表述出数学模型,再运用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基本步骤是:(一)创设问题情景——建摸准备
数学都来源于生活,一方面数学模型是关于现实世界为某种目的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数学结构。
另一方面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任何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都应有具体的显示情景,教师要创造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或亲身经历的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搜集处理各种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为建立数学模型作准备。
(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建立模型
根据建摸对象的特征和建摸的目的,对实际数学问题或现实情景,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假设,运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数学概念或用数学符号刻划出一种数学结构。
这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给予指导,从而建立数学模型。
(三)解释、应用——模型的应用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是更好的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社会,改造自然、社会。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将来的社会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合理的解释、应用,才能使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生命力。
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一)建立概念模型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其他思维形式的基础,一类事物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或因有属性)反映在人们的思维中,就形成这类事物的概念。
概念模型的建立首先对大量实际生活或提供的问题实际背景进行研究;其次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分类等思想方法,去掉非本质的东西,用数学语言抽象概括概念模型;最后把概念运用于实际。
例如建立质数这个概念:
首先,给学生提供问题的实际背景让学生进行探究。
写出1、2、3、4、5、6、7、8、9、10、11、12的约数。
1的约数有(1); 2的约数有(1、2);
3的约数有(1、3);4的约数有(1、2、4);
5的约数有(1、5);6的约数有(1、2、3、6);
7的约数有(1、7);8的约数有(1、2、4、8);
9的约数有(1、3、9);10的约数有(1、2、5、10);
11的约数有(1、11);12的约数有(1、2、3、4、6、12)。
其次,通过分析、比较按照约数多少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有一个约数的是1,
有两个约数的是2、3、5、7、11,
有两个以上约数的是4、6、8、9、10、12。
去掉非本质的东西再进行概括并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质数(或素数)。
这就建立起了质数这个概念的模型。
最后,把质数概念模型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二)建立数量关系的模型
建立数量关系模型是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关键。
因为数学应用题是由问题的初始状态(已知条件)、目标状态和中间状态(算子)构成的。
解应用题就是由初始状态运用数学模型达到目标状态的。
例如;要学生解“一辆汽车3小时行210千米,从甲地到乙地需5小时。
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这类应用题,学生头脑中必须要有“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学模型,不然解题就无从下手。
“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模型是怎样建立?
时间(小时)速度(千米/小时)路程(千米)
1 40 40
2 40 80
3 40 120
(1)从实际背景中初步建立模型:
从表格中可以得出:
40 × 1 = 40(千米)
40 × 2 = 80(千米)
40 × 3 = 120(千米)
速度时间路程
( 2)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或用符号进行表示VT=S)
(3)运用数学模型解决上面的问题:210÷ 3×5=350(千米)
由此可见数学模型的思想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比较广泛,可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因此在小学学习中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