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合集下载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论语》阅读附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

(写在原文上)【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生气、发怒。

(2)真诚、诚实。

(3)迷惑。

(4)凋谢【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4】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小题5】略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十二章答案(精选五篇)

《论语》十二章答案(精选五篇)

《论语》十二章答案(精选五篇)第一篇:《论语》十二章答案《论语》十二章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每题1分,共计2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或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计5分)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â)..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传不习乎(chuán)不惑(huò)..不逾矩(yú)(jǔ)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而枕(gōng)好之者(hào)..笃志(dǔ).三、解释加点词语(每空0.5分,共计10分)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通假字(每题1分,共计2分)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论语》12章参考答案

《论语》12章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儒家至圣
2、复习通“悦”愉快指志同道合的人生气、发怒有道德修养的人反省出主意真诚、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
迷惑有害教导、教育通“智”聪明选择
刚强勇毅停止凋谢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施加
3、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复习,才能获得知识,获得收获知识的快乐。

4、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毫不怨恨,有宽厚的气度。

5、说明新知识与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源于旧知识的积累。

启示略。

6、学习离不开思考,学与思紧密相连。

启示略。

7、(1)对待求知与做人要实事求是。

(2)磨难是考验人品质的试金石。

8、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

9、强调的是仁爱待人的宽厚思想。

10、(1)承担推广“仁”的要求,并终身行之,死而后已。

(2)应该具备宽宏、坚毅的精神品质。

11、孔丘一人尊儒圣,《论语》半部治天下。

12、(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温故而知新。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见贤思齐看到比自己强的人就想着向他看齐。

14、他们认为好的事,我就照做;他们认为不好的事,我就改正。

15、中国人的经典,心灵的济世良方。

1.论语十二章(答案版)

1.论语十二章(答案版)

2018秋季学期七上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二)《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知识点一疏通文意(译文)孔子说:①“学了(知识)并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会逾越规矩。

”孔子说:②“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二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③“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1.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XXX的哪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心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阐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XXX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来说明自己研究和修养的这一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4.XXX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5.《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6.《论语》中表明复是研究的重要方法,且对研究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XXX赞叹XXX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9.《论语》中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不懂装懂,倡导谦虚态度的两句话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XXX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1.人们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XXX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2.《论语》中表达求学应该谦虚,要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研究的名句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强调只要善于研究,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透露表现既要从正面研究,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XXX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遐想到《论语》中XXX 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XXX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本课中,XXX还有过类似的表述,这两句话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写出《十则》中关于从师的“从”和“改”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含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论语》十二章 含课后习题答案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常 见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重点)
3.结合对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体 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4.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 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素养)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 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 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 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 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 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1. 根据语意断句读 2. 根据语录体的特点断句读。 3. 通过分析句式特点(如固定句式、句式短小、句
式工整)断句读 4. 通过“之乎者也矣”等语气词断句读。
整体感知
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
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 愠”是为人态度。
2.你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 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 学了知识,时常去复习它,这是愉快的事。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论语课后习题答案《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智慧。

在学习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和理解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针对《论语》中的一些典型习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第一题: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怎样的?答案: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例如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乐观态度和对于知识的渴望。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乐趣,通过学习可以结交朋友,提升自己的修养。

第二题:《论语》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君子”。

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有高尚品质的人。

他们具备崇高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追求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

在《学而篇》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表达了君子应该具备的品质,他们应该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学习进步,坚持忠诚和诚信的原则,同时也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题: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观点是什么?答案:孔子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和修养的重要场所。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父母应该在孩子身边,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同时,孔子也提倡家庭教育要有规划和目标,要有明确的方向。

第四题: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是怎样的?答案:孔子对于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政治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他更加注重的是道德和修养。

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政治的看法。

他认为一个好的政治制度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修养的基础上,只有君子才能够真正做到为政务本,以道德为根本。

《论语》的课后答案

《论语》的课后答案

《论语》的课后答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条据书信、合同协议、演讲致辞、规章制度、应急预案、读后感、观后感、好词好句、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论语》的课后答案《论语》十则的课后答案(精选6篇)《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老子论语课后习题答案与考试答案

老子论语课后习题答案与考试答案

、单项选择题〔题数:50,共50.0 分〕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句话中“舞雩”的意思是:〔〕1.0 分A、看歌舞的地方B、喝酒的地方C、求雨的地方D、登高的地方正确答案:C2“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1.0 分A、神秘性B、复杂性C、哲学性D、科学性正确答案:C3 老子认为圣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中“袭”的意思是:〔〕0.0 分A、沿袭B、抄袭C、暗藏D、偷袭正确答案:C4“韦编三绝”的故事中孔子读的书是:〔〕1.0 分A、《易经》B、《道德经》C、《大学》D、《诗经》正确答案:A5“和光同尘”这个成语出自:〔〕1.0 分A、《诗经》B、《尚书》C、《道德经》D、《易经》正确答案:C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这句话中“士”的意思是:〔〕1.0 分A、士兵B、将士C、读书人D、士大夫正确答案:C7“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这句话中“反”的意思是:〔〕1.0 分A、相反B、反而C、返朴归真D、反对正确答案:C8 道家认为人应该把以下哪项视为首要的:〔〕1.0 分A、治国B、齐家C、修身D、平天下正确答案:C9 古人讲学习的第一步要:〔〕1.0 分A、拜师B、立志C、博览群书D、游学正确答案:B10 以下哪章被称为“道论之纲”:〔〕0.0 分A、《道经》一章B、《道经》二章C、《道经》三章D、《道经》四章正确答案:A1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受以下哪位的影响:〔〕1.0 分A、司马迁B、庄子C、曹雪芹D、老子正确答案:D12“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句话中“意”的意思是:〔〕1.0 分A、大意B、表意C、意思D、猜测正确答案:D13 孟子在〔〕中对孔子所言“德之贼也”做了解释。

0.0 分A、《孟子·离娄》B、《孟子·告子》C、《孟子·万章》D、《孟子·尽心》正确答案D14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鲁哀公尊称他为:〔〕0.0 分A、军师B、国师C、国老D、国公正确答案:C15“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句话中“称”的意思是:〔〕0.0 分A、映衬B、相称C、称道D、匀称正确答案:B16“常使民无知无欲”中“知”的意思是:〔〕1.0 分A 、知识B、知道C、了解D、智慧正确答案:D17“文胜质则史”中“史”的意思是:()1.0 分A、史实B、史诗C、华美的言辞D、历史正确答案:C18“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这句话的关键词是:〔〕1.0 分A、山梁B、雌C、雉D、时正确答案:D19“夫子哂之”中“哂”的意思是:〔〕0.0 分A、恶意的笑B、大笑C、夸张的笑D、善意的笑正确答案:D20 以下哪项不是西周的封建制度:〔〕0.0 分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礼乐制正确答案:B21 在孟子看来“圣之时者”是:〔〕0.0 分A、伯夷B、伊尹C、孔子D、柳下惠正确答案:C22 古代的战争是不可防止的,那么老子认为战争取胜后应:〔〕0.0 分A、功遂身退,天之道也B、功成身遂,百姓皆谓“我自然”C、以丧礼处之D、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正确答案:C23《道德经》里“慈故能勇,俭故能广”这句话中“广”的意思是:〔〕1.0 分A、广泛B、广阔C、大方D、广阔正确答案:C24 老子认为“死而不亡者寿”其中“亡”的意思是:〔〕1.0 分A、死亡B、灭亡C、忘记D、消亡正确答案:C25《论语》中的《里仁》篇重点论述:〔〕1.0 分A、智B、义C、信D、仁正确答案:D26“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自:〔〕1.0 分A、《道德经》B、《古兰经》C、《诗经》D、《史记》正确答案:A27“尝独立,鲤趋而过庭”中“趋”的意思是〔〕。

《论语》十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论语》十则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2 ?论语?十那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试分类并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第一方面,道德品质,即要求人们多“自省〞,安贫乐道,不取不义之财。

第二方面,理想抱负,即讲人应有远大抱负,珍惜时间,志向坚决。

第三方面,处世修养,即讲君子在为人处世中应具有的修养。

二、解释以下句中加点的字词。

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5.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
1.齐:同等。

省:反省。

2.弘毅:宽宏坚毅。

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3.舍:止息。

4.美:好的。

恶:坏的,不好的。

5.笃志:专心一意。

三、课文中的很多语句经后世流传,已成为成语,如“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博学笃志〞“成人之美〞。

请写一段话,用上这四个成语,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例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任重道远,在我们能奉献实质力量之前,首先要懂得如何将自己打造成建设主力军的一员: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博学笃志,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除此之外,还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培养不屈不挠、成人之美等君子品格。

四、背诵课文。

试选其中一那么,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认识。

点拨:
理解文意,在此根底上背诵。

谈认识要结合自身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含答案)

1.在《 <论语 >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 <论语 >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 >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4.在《 <论语 >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 <论语 >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 <论语 >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 >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8.在《 <论语 >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 <论语 >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

论语课后参考答案《论语》各课课文核心内容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如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等)第五课《仁者爱人》孔子的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第六课《君子之风》君子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教育原则与方法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注重身教等,及其思想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第十三课《沂水春风》曾皙的理想(礼乐治国思想或孔子晚年出世退隐之念头和心境)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哲理《论语》课后解读参考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德政,“富之”“足民”,说明他重视满足百姓基本生活需求,这是物质基础;他又主张礼治,重视教化百姓。

从“均无贫”“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多。

民信是立国之本。

2.“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均”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平”,这是它在词典中的意义,是抽象的概括的语言义。

而到了“均无贫”与“均贫富”这两个句子中,就变为了具体的个别的语境义。

3、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第二课《克己复礼》1、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内核,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仁”(17.11 / 3.3)。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1.文学常识(1)孔子,名_丘__,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思想家、_政治家_、_教育家_,_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__圣人_、_至尊先师_,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为“_孔孟__”。

(2)《论语》,_儒家_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了__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以_语录体_体为主。

《论语》与《_大学 _》、《_中庸_》、《_孟子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

《_诗经_》、《_尚书_》、《_礼记_》、《_孟子_》、《春秋》合称为“五经”。

2.解释加点词语(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反省)(3)传不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4)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自己的心力)(5)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7)四十不惑(迷惑,疑惑)(8)思而不学则殆(疑惑)(9)不逾矩(超越法度)(10)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1)人不堪其忧(能忍受)(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喜爱,爱好)(13)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1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15)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16)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17)子在川上曰(河边)(18)逝者如斯夫(往、离去)(19)不舍昼夜(舍弃)(20)三军可夺帅也(军队)(改变)(21)匹夫不可夺志也(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22)博学而笃志(坚定志向)(23)吾十有五(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5)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6)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3.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有才德的人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做老师了。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论语课后习题答案》
在学习《论语》这部经典著作时,课后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回答习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思想,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

下面,我们将通过回答一些常见的《论语》课后习题来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智
慧和哲学。

1. 什么是孔子的仁爱之道?
孔子的仁爱之道是指他倡导的一种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包容理解,互相帮助,不伤害他人,以实
现和谐共处。

2. 孔子对于修养和教育的看法是什么?
孔子认为,修养和教育是人生的重要任务。

他强调要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同时,他也提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培养。

3. 孔子如何看待君子和小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以仁爱之心待人,尊重礼仪,
追求道德完善。

而小人则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不端的人。

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努
力修身齐家治国,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4. 孔子如何看待学习和知识?
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和知识。

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地
学习和修养,才能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他强调要虚心向他人学习,不断进取,
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通过回答这些习题,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哲学。

《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道德观念,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学习《论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成为有德有才的人。

论语12章参考答案

论语12章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1.丘;仲尼;教育家;儒家2.(1)知:了解;愠:生气,发怒。

(2)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3)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

(4)信:真诚,诚实。

(5)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

(6)罔:迷惑。

(7)殆:有害。

(8)堪:忍受。

(9)乐:以……为乐趣。

(10)曲肱:弯曲胳膊;而:承接连词。

(11)三:泛指多个,几个;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12)川上:河流上,河边。

(13)逝:流逝;斯:这,指河水。

(14)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15)笃:忠实,坚守(16)切问:恳切地提问;近思:多考虑当前的事。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1.主要讲了“学习方法”与“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如“学而时习之”强调复习与实践的作用;“日三省吾身”强调了学习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强调了学习方法等。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饭疏食,饮水”等讲的是个人修养问题。

2.如反省自身,“三省吾身”;培养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孔夫子的学习思想至今对我们大有裨益(言之有理即可)。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1.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2000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

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2.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性格与君子态度上强调个人修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一章又从为人处世,自我反省的角度谈及个人修养。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以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都强调了古人安贫乐道,宁静致远的修养身心的方式。

知识能力运用1.(1)“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

(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

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对陈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答:(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不敢不告”既说明孔子在齐国虽然得不到重用,但仍以一位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

“反复”则体现了孔子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匹夫兴亡,天下有责”的伟大抱负,他的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悲壮色彩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利益、民族兴亡前仆后继,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战国时的屈原,面对佞臣当道的楚国,两次遭遇流放,但仍尽心竭力,为楚国的振兴“上下求索”;南宋的文天祥,在风雨飘摇之中,仍一心牵挂大厦已崩的南宋王朝,九死一生而不悔,慷慨悲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

”;清末谭嗣同,变法失败,为激励后人,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振臂高唱:“有心杀贼,无力回开。

”四、《仁者爱人》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

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孔子主张“杀身成仁”,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

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

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

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存在矛盾之处。

×2.不要求掌握3.有人评论15。

42“师冕见”一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

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

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本章生动得益于具体而细微的记述。

从“及阶”到“及席”,再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

如果去掉这些细节描写,采用概括性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了。

五、《君子之风》1.7.16、7.19两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答:(1)7.16章把高尚的情情寓于相互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着发自内心的快乐。

同时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7.19以戏谑的口吻,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阐明自己以追求道义为乐的心境。

你赞同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吗?你怎样看待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2)“浮云”可使人联想到多种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往云烟;云高高在上,高不可及,喻宝贵与已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2.评价孔子的义利观答:从“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等可以看出,孔子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孔子并不排斥功、利,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对义和利的态度,君子见利思义,小人见利忘义。

六、《周而不比》1.略2.结合实际,你认为“周而不比”有那些表现?答:(1)能与大多数人友好相处,与大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

(2)真诚交往,顾全大局,而耻于和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26)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这两章的要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回答。

答:相同,都是阐述孔子的交友观:适度,才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不仅对君主和朋友不能反复劝告,对任何人都是如此。

比如对父母、对子女、对爱人、对熟人、对路人。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也就是说只能委婉地劝告,父母不听就暂时算了,等以后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择机劝告;若一味猛批父母,那父母面子如何过得去?对子女也是如此,做父母的教训子女不能过了火,否则就会导致其逆反之心顿起,更加不听父母的话了。

3.说说这一课中的交友格言。

答:(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以直报怨,以德报怨(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5)忠告善导,不可由止七、《诲人不倦》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答:(1)前者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观点。

后者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观点。

(2)从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

2.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答: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11.22章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

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答:(1)孔子的“述”指的是对古代礼乐制度、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作”指的是发挥和创新。

这与孔子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保守政治观念有关。

(2)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

“述”是继承,但时代在变化,如果光有继承,没有创新,这种文化趋向僵化,就不适应时代,因此我们倡导既要“述”,更要“作”。

【补充习题】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7.2)请阐述此章的要义。

答: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要重视教育和学习对人的作用。

2.子曰:“有教无类。

”(15.39)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阐述。

答: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这个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

这与“有教无类”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不矛盾。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教育方式方法而言的,孔子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而“有教无类”是教育对象而言的,是指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富有与贫困,不分聪慧与笨拙,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分等级,不分地域,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划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比喻。

像切,像磋,像琢,像磨。

切磋琢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

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

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