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研究-对大众传媒的性别分析
论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

电视剧 《 北风那个吹》 真实地反映 了文革末期
性地大量复制着男女角色 的陈规定型: 男尊女卑 ; 男主外 , 女主 内: 是男人就要顶天立地、 赚钱养家 , 是女人就要温柔贤惠、操持家务 Q ̄ 大众传媒通 l Ol l 过这 种含 有性别 偏见 的传 播 内容对 广大受众 的 ‘ 主观现实 ’ 施加影响; 于是, 种长期的、 这 潜移默 化的过程培养 了一代代人对 男女社会角色的 ‘ 刻
能和商人通婚这一社会性别禁忌在当时有多么强 大的作用 。故事梗概如下: 民国初年 , 情窦初 开的
总之 , 从社会性别的视 角看 , 上述三部 电视剧 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性别状况,在剧
作者深刻细腻的描述和演员到位的表演中,那个 时期 的社会性别模式得 以准确、真实地体现 。由
社会性 别是相 对于生理性 别的概念 , 一般来 “ 说 ,是指 男女两性在社会 文化 的建构 下形成的性
的作用 因素。它决定着传者能否 准确地把握和反 映社会性别 , 能否塑造符合 时代 潮流、 社会 发展趋 势 的积极 、 健康 的社会性别 。
一
别特 征和差异 ,即社会文 化形成 的对男女差异 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传媒 塑造社会 性别 , 影响 受众 的社会 性别 意识 。 在传媒和 社会 性别 相互作 用、 相互影响 的过程 中, 终存 始
在着传者 的主体 性 : 传者 对社会性 别状 态和走 势 的理 解、 把握直 接 决定着传媒如何 反映社 会性别 、 塑造何 种社会 性别 以及社会 性别 意识 对 受众的影响 。 因此 , 高传者 关于社会 性别 的理 论修 养 , 提 使其认识 到社 会性别 的意 义 , 以利 于 更好地 反映和 塑造社会 性别 就显得 非常 关键 。 [ 关键词 】 会性 别 ; 社 传媒 ; 建构 ; 塑造 ; 传者 的主 体性作 用 【 中图分类号 ]C9 36 1 .8 [ 文献 标识码 】A [ 章 编 号 】1 0 .4 9 2 1 ) 1O 1 —4 文 0 84 7 ( 0 0 0 . 150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意识_以电影_满城尽带黄金甲_为例_才凤伟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日益
意义总是带有语言使用者本人的个体风格, 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
与语言使用者所关联的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化 大众传媒的生存是建立在对主流社会价值和
在自觉不自觉中会入侵这个表达系统,如使 角色规范的内化和传播基础之上的,所以大
用者的社会位置和价值观念等,所以语言在 众传媒开始成为人们认知和了解社会角色规
参考文献 [1]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的人体形象.社会性别研 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1998 [2] 罗伯特.C. 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等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 Gamman , L. and Marshment, M. The Female Game :Women as Viewer of Popular ,Culture, The women’s Press ,1988 [4] 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 学出版社 .2005. [5]/web/webportal/ W3804600/Ulih/A219249.html [6]/0606/2006/12 -19/021@040750.htm
一起,也起到了类似的叙事意义。迎接大王回 同性别的角色预期,所以当传媒所刻画的人
宫时整齐的仪仗队,颇具震撼力的音乐,厚重 物形象片段和观看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所契
宫门的依次打开,衬托出一种男性的威严和 合时(例如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获多或少有
力量;天圆地方的菊花台,代表了传统不可更 过失败的经历且和男性相关联),这个片断就
深远影响。近些年来,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对此 要披上一条“披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美
进行了研究“, 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呼声也越 术服装设计奚仲文强调,宫女未有“披帛”,是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大众传媒作为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扮演着塑造社会认知和认同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传媒的表现中,性别刻板印象往往被过度夸大和强化,导致了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定位和评判。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现象,分析其影响和解决途径。
首先,大众传媒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广告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壮、理性、成功的代表,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柔弱、感性、家庭的主要责任人。
电视剧和电影中,男性英雄主义和女性的依赖性常常被夸大,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关注点和评判标准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进一步加剧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不仅影响了社会对男女性别的认知,也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男性的过度强调成功和理性,容易导致男性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愿表现出脆弱和情感,增加了心理压力和沟通障碍;而对女性的弱化和依赖定位,则限制了女性的自我发展空间,使她们难以在社会和职场中获得公平对待和机会。
为改变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传媒机构应加强自律,审慎选择和呈现性别形象,避免过度夸大和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使传媒更加客观、公正地呈现男女形象。
此外,教育部门也应加强性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平等和尊重,培养男女平等意识和行为习惯。
总之,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逐步改变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传媒环境能够更加多元、包容,为每个个体提供公平的表达和展示空间。
大众传媒与首都大学生性别观念的发展

I 4 这 2.O ,9 4 的受 访 者 选 择 “ 6 4 1.7 没感 觉 ” 说 明 了 5 .O . 一 数 字 表 明 了市 场 化 浪 潮 与 经 济 挂 帅 , 的 社 会舆 论 导 向 . 可 避 免 地 带 来 了 性 别 观 念 与 社 不 传 统 观 念 中对 男 性 气 质 的 “ 华 ” 配 女 性 气 质 的 才 搭 特 “ 貌” 为一 种理 想 状 态 的男 女 气 质 类 型 , 是 高 会 已 有 观念 之 间 的 矛 盾 , 别 是 为 了 迎 合 其 他 社 会 容 作 仍 校大 学 生 的 主 流 认 同 。 同时 . 有 2.O 的受 访 也 6 4 观 念 而牺 牲 性 别 公 正 立 场 的 种 种 做 法 , 受 访 青 年 在 暴 者 明确 选 择 “ 认 同” 体 现 出 受 访 大学 生 群 体 对 此 大 学 生 中认 同度 较 高 , 露 了性 别 观 念 在 传 播 过 程 不 , 中 流 于 口号化 、 单 化 的 现 实 。 简 问题 在 观 念 与 行 为 上 存 在 着 类 型 化 的 差 异 。 同 个 不 体 自身 的 观 念 和 行 为 之 间 也 存 在 着 不 同程 度 的 背
道 的 看 点 ; 男 性 气 质 方 面 。 有 权/ 钱 等 同 于 有 在 “ 有 才” 被必 然 化 、 理 化 地 纳 入 市 民 社 会 的 大 众 文 化 ; 合
大众传 媒塑造的“ 时尚美”
“ 般 接 触 , 会 理 会 ” 众 媒 介 推 荐 或 宣 传 的 _ 一 不 大
必然。
近 年 来 日 , 偶 像 剧 开 始 瓜 分 以往 港 台 言情 剧 韩 的市 场 , 青 年 观 众 中形 成 较 大 影 响. 统 观 念 中 在 传 “ 才女 貌 ” 内涵 被 大 众传 媒 进 行 了 当代 都 市 化 的 郎 的 改 写 ,郎 才” “ 貌” “ 与 女 的特 征 也 打 破 了 单 一 的 塑 造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摘要: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
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入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成见;社会性别理念现代社会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以致有人说21世纪是传媒的世纪。
传媒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媒介还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塑造者。
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力量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媒介所传播的性别意识和价值观对大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传媒神话与性别成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超越了人际传播的局限,将信息和观念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使不同国家、种族、地区、性别、阶层都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达到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创造。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共权力,有着构建公共空间、增强信息与意见交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众传媒也有公权私用、为了某种政治和经济利益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违背公平与正义的媒介审判以及传播错误理念误导受众的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新闻理论家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不仅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与“刻板成见”(stereotype)。
这两个概念戳穿了传媒神话,准确揭示了传媒神话的本质。
所谓“拟态环境”是说大众传媒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客观事件或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

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的双重影响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媒对女性发展有着双重影响。
一方面,传媒的性别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女性传统角色被限制和歧视;另一方面,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也能够促进女性的发展与平等。
传媒的性别刻板印象传媒常常在广告、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呈现出性别刻板印象。
传播的是男性与女性在社会角色中所扮演的刻板形象。
这些刻板的形象通常都是由男性视角决定的,并且对女性的价值、颜值和性别角色的要求非常苛刻。
例如,广告通常通过女性的身体表现出产品的吸引力。
这些广告强调女性的性感与美貌,让消费者觉得购买产品能够使他们更加性感。
然而,这同时也加强了女性要被视为性对象的范式,令女性的角色被生物标签和性别特征所划分。
除此之外,影视作品中经常呈现出女性应该具备柔弱、依赖、工作生活顺从等性格特点,很少突出女性的职业能力和智慧。
没错,女性在家庭中可能会负责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工作岗位上女性不能够成为杰出的专业人才或企业家。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给女性进入特定行业和职位时带来了不利影响。
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然而,自从现代女性运动开展以来,传媒也大大促进了性别平等的发展。
传媒对女性权利的宣传与报道为女性平等争取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自从伊丽莎白·卡迈克尔在1963年推出的《女性的神话》(The Feminine Mystique)呈现出来以来,相继出版的,《女人,一定要有工作》(The Female Eunuch)、《女权主义的第二个性》(The Second Sex)等著作与《MeToo》运动一样有影响力,传媒如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能够为这些运动呼喊口号,并通过报道和采访来推广女性权利的普及。
通过肖像、报道和紧跟社会问题的新闻,传媒也树立了更多向女性伸出手贤的形象。
例如,在美国奥巴马政府,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开展了“让女孩学习”计划,旨在鼓励和激励女性在学术和职业生涯中追求卓越。
她通过各种方式强调了女性对社会正义的贡献,传媒对这一活动的报道,亦是宣传和推广女性发展的力量之一。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一、何谓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己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它传播快速,掩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扬、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行轻视的影响力。
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学问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进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何谓生理性别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一)性别的鉴定:1、诞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当取得诞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共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其次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辨别: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三、什么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
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渐渐培育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转变。
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肯定是全都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打算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
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其次性》中的闻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相互嵌入的关系。
2、社会性别讨论的动身点是揭示两性不公平的状况。
3、社会性别讨论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公平和再生产的缘由。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女性主义媒介讨论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推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判类别一一女性主义传媒批判。
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讨论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判。
1、制作领域2、文本事域3、对受众的影响1、制作领域。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传递信息,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在社会性别方面,大众传媒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如何影响社会性别,并分析相关案例和提出建议。
关键词:大众传媒、社会性别、性别角色、性别歧视、影响、案例、建议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性别角色通常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等塑造。
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普及,其对社会性别的影响逐渐加强。
大众传媒通过影视剧、广告、报纸杂志等渠道,向人们灌输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将男性和女性定位在特定的角色和领域中。
在分析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影响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
首先,媒体对性别角色的刻画存在严重的刻板印象。
在许多影视剧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大、果断、事业有成,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温柔、顺从、家庭导向。
这种刻画方式容易限制人们的职业和发展机会,导致性别不平等现象的延续。
其次,新闻报道中的性别歧视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媒体报道中,女性常常被视为弱者、从属或次要的角色,而男性则更多地被赋予决策权和主导地位。
这种偏见会导致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声音和地位被边缘化。
为了克服大众传媒对社会性别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禁止媒体中出现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内容。
其次,媒体从业者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注重性别平等,避免在报道和作品中强化刻板印象。
此外,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性别问题的和讨论,推动平等教育的普及,帮助人们树立平等的性别观念。
在具体案例中,可以以美国的性别歧视事件为例。
2017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早间节目“Good Morning America”的主持人乔治·斯特凡诺普洛斯(George Stephanopoulos)在采访当时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时,询问了她对于丈夫比尔·克林顿性丑闻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三、彻底的放逐
• 陈染、林白等书写“自己的世界” 的文本 中 ,男性遭到悄无声息地放逐。 • 男性极力描绘女性的娇小、柔弱、无力 ,极 力显现自身的强健、粗壮、有力;极力描绘女 性自然体的弱化特征 ,极力显现自己自然体的 优化特征 。 • 陈染、林白等反戈一击 ,在男女形象的对 比中 ,使男性自然存在的优势说化为遥远的记 忆。
女安排解放之路的观念、与封建男权观念是并存 的。 “五四”之后,从宏观发展趋势看,中国现代 文化中的个性主义观念不可避免地被集体主义观 念所接收、征服,旧的男权文化观念还没有被男 女主体性平等观念所克服,政治化的男性类特性 又抑制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单个人个性健康发展的 可能、压抑了女性的类特性。
现代性追求
女性在网络世界中进一步凸现自己的声音
在当下探讨网络空间中的两性关系就不得不提一下以 网络日记的形式出现的“博客”模式。这种模式似乎更有 利于凸现女性的主体地位。由于这种模式的技术门槛不高, 每个人都可以申请自己的网页,相比公共论坛、虚拟社群 来说更能彰显个人色彩。Blog作为赛博空间中的一种新的 生活方式、表达方式和知识共享方式对我们思想的影响, 对传统思维、行为模式的颠覆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而博客作为个体的互联网积极参与者,其在自我媒体时 代因身体力行、自由表述以及无所不包、思想鲜明所产生 的影响力、颠覆力和破坏力,必将随着更多人加入Blog的 阵营而明显体现出来。
•
现代性追求
中国现代启蒙男作家、革命男作家,中 国新时期男作家,对女性苦难遭际的描写, 往往还是从男性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女性 在男性作家的文本中,除了作为受难者而 成为男性控诉封建礼教、敌对阶级、极左 专制思潮的道具之外,主要还成为作品男 性人物乃至男性作家视阈中的男性精神对 象物和男性欲望对象物,成为男性主体视 阈中的客体
• 2.把妇女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叙述为“劳动人 民翻身解放”的一部分,“劳动”是社会 主义公民最基本的美德,因此女性解放被 引入社会经济领域。 • 3.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及略在 于各种媒体对于“封建的”和“资产阶级 妇女的生活方式”的批判。 • 5.社会主义妇女劳动者的形象不断地被媒体 符号化和公式化。
一、最初的寻找
20世纪70 年代末舒婷一首《致橡树》表达 了对理想的两性关系的理解 ,同时凸现了心目中 的男性形象: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象刀、象剑 ,也 象戟”。对男性伟岸气质的向往溢于言表 ,从此 拉开了新时期女性写作“寻找男子汉”的序幕。
随女性意识的觉醒 ,开始关注女性独特的体 验 ,于是从“我们”中剥离出“她”和“他” ,以完全 女性的叙述展开了对男性的审视。可一旦拥用 性别的眼光 ,便猛然发现男性完全不是想象中那 般完美。这一发现意味着“寻找”之路已走到尽头。
• 电视剧《婚姻保卫战》 颠覆了旧时期“男主外、 女主内”的观念,片中 的女性都渴望拥有自己 的事业,能开辟出自己 的一片天地。在现代化 话语充斥的阶段,虽然 她们的权利和声音还很 微弱,但她们已经不可 能再受人摆布。中国的 女性已经历史性地属于 社会建设中重要的力量。
中国近现代女子写作之路
最初的寻找
• 现在性话语包括了一系列有关身份与契约、 神圣与世俗、社区与社会、特殊主义与普 遍主义、集体取向与个人取向等相应的概 念。 • 第一,妇女身份的现代性叙述漠视传统的 革命性话语。 • 第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改革提上 日程,妇女身份的现代性叙述被全面展示 出来。
• 第三,在现代性话语的效率主流中是否有女 性的声音呢?比较而言,女性的声音是微弱 的,但妇女就业知识的叙述同样向现代性逻 辑转变。 • 第四,大众传媒积极的加入到新型妇女身份 的建构中。 • 第五,总结现代性话语中的效率与个人选择 的种种叙述展现了大众传媒在叙述层面上的 矛盾现象,是中国的传媒更早的体现了“后 现代”的特征。
许多女权主义对这种 现象都表示肯定,认为 “木子美”,“竹影青 瞳”已经成为了“性解 放”“自我意识觉醒” 的符号。她们的在赛博 空间中的电子书写行为 是对传统的道德伦理观 念的一次大冲击。
网络空间中仍然存在男性霸权倾向
网络可以增加女性接近媒体使用媒体的机会,给两性的 社会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给女性争取更多的权利提 供了更广阔的技术和传播平台。但这不是必然会导致媒体性 别意识的提高。 网络并不能够消除大男子主义,也无法消除那些通常遍 及社会的性别等级制度。妇女在社会中经受的种种不利因素 也被带进了因特网的“虚拟社区”之中:妇女在这些电子空 间里势单力孤,她们常常遭到各种形式的折磨和性侮辱。由 个人来标明自己性别身份的这种情况,就其本身而言,并不 能消除父权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和伤害。
上网满足了人们六种心理需求
实用需求 情趣需求 虚拟需求 合群需求 展示需求 代偿需求
网络——新的传播技术对女性主体的重塑
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互动性、快捷等优势相对 于传统的传播媒介无疑拥有了更多的生存和叙述空间。 网络的这些新特点本身对于现实生活中处于“从属”、 “第二性”的女性来说带来了“福音”,带来了平等的 希望。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平等主义的特征,将每一个人都 纳入其中。可以建立社区,具有了史无前例的交流机会, 同时,该技术交互性的特点使得全球性大融合成为可能。 曾分化人们的一些因素如种族、民族、阶级、性别等等 在网上都消失了。 正是网络在改变着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在挖掘她们 灵魂深处需要的东西,从而给女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 由感觉。
• 被叙述的性别气质:革命性话语与现 代化话语
• 男性写作与女性写作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互动
• 近现代社会,由于大众传媒越来越普及, 大众传媒树立了许多著名的男性形象和女 性形象。在两性气质的叙述上,话语在潜 移默化之下发生了改变。 • 回顾五十多年来社会主义中国的妇女身份 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传统权制下 的“受压迫”妇女身份向社会主义“劳动 者”的身份转变,经由话语的作用,妇女 从受压迫的边缘状况推向社会主流。第二 次是从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向多元化的 身份转变,妇女社会角色开始多样化。
二、梦醒时分的诋毁
• 女性逐渐摆脱了文学史上带有男性视点的惯例的影响 , 培养起思维方式和话语行为中的性别独立性。如果说新时期 初 ,女性对男性的认识角度、评价尺度与社会一致尚心存幻 梦 ,可一旦以性别的眼光对他们再认识、再评价时 ,却发现寻 觅已久的“橡树”早被异化了。 人为的灵光消失后 ,露出的是怯懦、自私、卑劣的面目。 于是 ,对男性由希冀、渴望转向 嘲弄、失望。 如: 《一个冬天的童话》、《仲夏夜》、《逃遁》、《阳 台》等
“木子美”旋风
她在网上发布自己的性爱日记, 公开个人的诸多隐私。而今年年初 在天涯网上,广州某高校的女教师 以“竹影青瞳”的网名在自己的网 页上发表日记并在每篇文章后还附 有自己裸照。正如该老师自己在接 受记者采访时说到“我会在一个页 面中至少出现一张局部裸照,全裸 或半裸,而其他一般都是头像。我 对自己照片的标准是:尽量唯美, 尽量跟文字贴近,尽量表现精神性 的东西。”从而引发了“博客”世 界中的“裸照风波”,当月的网站 点击率就突破了13万次。
一、革命性话语
• 自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后,共产 党广泛地控制大众传媒。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 的“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 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成为重要的口号。新女 性被叙述为社会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 1.把妇女受到过的压迫和剥削归属于封建主义和 资本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一部分,由此妇女参加 公共领域的劳动上升为摆脱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的革命。
中国近现代男子写作之路
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现代性追求
至今,文学研究、文学批评中, 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当代男 性作家普遍同情女性苦难遭际、 普遍赞美女性歌颂女性,便是男 性已经充分尊重女性的表现,便 是性别意识问题已经不成其为问 题的理由。
当代文化的精神建构需求
“五四”时代,尊重女性主体性的观念与代妇
四、物化时代的质询
在商品经济复杂的背景下 ,女性对 男性的感情更加敏感、复杂。 在传统观念被改写或消解的今天 , 女性有了更大自由地选择和表现的机 会。然而随之而来的竞争、生存压力 使她们感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表面上她们独立洒脱 ,在社会中如鱼得 水 ,但内心充满奔波的疲惫与辛酸 ,渴 望一份情感依托 ,一份男性的关怀。
• 影片《女理发师》塑造 了一位企图控制、阻止 妻子参加工作的丈夫, 这一形象代表了传统都 市男人对“革命话语” 的抵制。 • 影片一方面妻子展现了 新一代妇女独立和自强 的形象,另一方面也通 过树立和批评方面教材, 重塑男性形象,鼓励男 性平等的对待女性。
二、现代性话语
•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从计划经济向 市场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逻辑也从追求 革命转向追求现代化的富国强民之路。这 一社会转型导致了社会利益群体的重组, 两性的社会身份也被重新叙述,这种叙述 充斥着现代性的语言。 • 所谓的现代性叙述强调话语的参照系是 “现代化”的各种思想,与现代性对应的 概念不是革命与落后,而是传统性。
• 法国作家西蒙·波伏娃就曾指出:“妇女在
社会中是次于男性的第二性”。
• 在现实生活中,女性往往处在一个悖论中, 作“花瓶”让人瞧不起,作“女强人”又没人 要,两者兼顾吧,又有人说你依靠背景,牺牲 色相。似乎女性无法改变那种被忽视、被歧视、 “第二性”的命运。
•我们常常看到,在那些专门的男人和女人的 网站上,传统性别角色大行其道。
女性如何寻求真正的网络平等
如果女性还停留在认为有了自己的个人主页, 能在其间自由表达看法就算是一种对原有体系的 颠覆的话,那离真正的网络平等太遥远了。 女性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渐渐脱离那些 已经渗透进女性话语中的传统男女关系的价值观 和行为方式,不断增强自己的信息意识、自我价 值意识,真正融入进网络科技的脉动中。 同时男性也应该以一种更为平等的视角去看 待女性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也许那才是我 们在网络空间中所希冀的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