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区域农业发展 说课稿(黄秀芳)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对地理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在区域农业发展方面的了解可能相对有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可能对农业生产的概念、区位因素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此外,他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农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知识也可能不够深入。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陈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有哪些?
3.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应该如何为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讲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概况,包括主要农作物、农业分布特点等。
2.分析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交通、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组反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图片,如丰收的农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农民喜悦的笑脸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农业发展对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东北地区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4)小组讨论:针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省优质课课件.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黄秀芳)_图文
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
龙江沿岸。
展。
P64活动 1.归纳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
耕作业
有利: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热量不高, 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林成材时间长 ,病虫害少。
畜牧业
有一定的面积的草原,但有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 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B、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 C、热量和水分条件可满足两年三熟作物的需求 D、东北地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产类型多样,是我国
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P62活动: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 产技术水平高。
想一想:你对东北的了解和印象有哪些?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东北地区自然地域完整,农 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 齐全,内部经济联系密切
独特的 地理条件
{ 商品粮基地
→
林业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基地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找出东北地区的范围
东北地区包括 黑__龙___、_吉_林__、 江 _辽__宁_及内蒙古自治 区_东__部_。其北端属 于中国纬度__最_高__ 的地区。
练习巩固
3、东北地区可垦荒地面积虽然很大,但国家已决定停止
“北大荒”垦荒,这说明( B )
A、东北一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已完全解决 B、保护生态环境比开荒种粮更重要 C、这里将不再是粮食生产基地了 D、本区今后应大规模退耕还林,加强抚育与更新
4.1 区域农业发展 学案(黄秀芳)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东北为例,围绕“地理条件—农业布局—专业化生产—发展方向”的线索,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学习要点】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根据、、、等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2.根据,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地理条件1.范围:东北地区包括、、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2.地理条件分析(1)气候条件——是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中最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常制约区域农业的、和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气候区。
雨热。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作物的需求,但作物生长易受的影响。
[思考与讨论]阅读课本P61 思考题,小组讨论回答:①有两同学为东北地区热量条件争论不休,甲同学说有优势,而乙同学说是劣势,他们说的有道理吗?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②有资料表明: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别强,试分析这为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2)地形、土壤条件①地形: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
②土壤:东北地区、土分布广泛,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3)社会、经济条件①农产品加工业如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的发展;②交通发达,方便;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多。
利于农业经营,且利于农业和农业的发展。
[知识迁移]现在你已经会分析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或者区位了,请分析以下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可以从网络中或向老师收集相关资料说明。
①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②新疆南部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③海南岛是我国主要的橡胶生产基地④云南昆明附近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鲜花生产基地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1、读课本图4.3-4.5分析:选择教材中所给的图表资料来说明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①年降水量分布规律②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③东北地区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上气温和降水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是和。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概述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概况:介绍东北地区农业的主要农产品、分布特点等,为学生建立整体认识。
2.分析农业产业结构:通过GIS展示、图表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及其优势与不足。
3.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反思和改进措施:
1.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课堂应变能力。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2.生生互动: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分享交流: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反馈,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
-角色扮演:设置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和感知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1.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空间分布,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农业产业结构。
2.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东北地区的农业景观,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3.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线上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
4.白板、挂图等传统教具:用于直观展示重点知识点,便于师生互动。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稿(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精选学习文档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等值线的读图方法,东北地区农业的布局。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探究和合作讨论以及读图思考了解东北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气温、降水等值线分布图。
课时安排共2课时本节为第1课时导入:你知道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在哪里吗?你知道我国最大的林区在哪里吗?这一地区还是我国著名的牧业基地。
这个地区有哪些地理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它们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让我们带着好奇,先看一段视频,了解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农业的布局特点。
读图:大家知道东北地区的范围和基本地理位置吗?请同学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概况。
读课本60页第三段和图4.1,4.3,1.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区?2.说出东北地区的经纬度、临海、邻国?3.找出东北地区的三列山脉,重要的河流,以及三大平原?4.东北地区是我国哪三大农业生产基地?知识回顾从《地理必修Ⅱ》中可知,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有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交通运输等社会经济条件。
合作讨论:1.东北地区为什么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板书: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平原广阔,地形平坦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机械化水平高交通发达,地广人稀→发展商品经济2. 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有什么有利影响?①只能种植对热量要求不高的作物;②只能做到一年一熟;③作物易遭受低温冷害;案例分析:分析焉耆县葡萄基地发展的条件焉耆县七个星镇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位于北纬40-42°之间,处于种植酿酒葡萄的“黄金纬度”。
【教案】必修3 4.1区域农业发展原创教案
经济作物
林林业和特产产区Βιβλιοθήκη 树种特产畜畜牧业区
放牧
舍饲
作业:课堂练习及填充图
通过所学知识引入如何确定区域农业发展,便于学生理解
培养学生的读地图能力
通过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学生读图回答。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地理必修3第四单元区域经济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
时间
班级
高二(3)班
课 题
4.1区域农业发展
课型
新 课
教学目标或者目的
1.知识与目标:①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②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技能与方法: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③社会、经济条件
a重要的工业基地
b交通发达
c人口密度低
[总结]: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只适合或确定发展一个作物,而是存在着发展多种作物的可能性。在这样情况下,究竟发展哪种作物?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新疆南部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CAI展示东北地区地图)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重点:理解区域地理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理解区域农业的结构和布局特点、以及区域农业的生产特点。
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教学难点:分析区域的地理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具体农业模式,分析区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教学过程:导入:世界有三大产业的划分办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包括商业、服务、交通旅游业等等。
国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研究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非常必要。
板书:第一节区域农业的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一、分析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因地制宜)首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过渡:东北地区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怎样呢?二、区域地理条件及其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回顾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从图4.1中读出东北地区的边界和范围,进而分析其农业生产条件)板书:1边界;2范围:黑吉辽+内蒙古东部3位置;4地理条件:(1)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热量不足学生活动:读图4.2气候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结: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学生活动:完成思考题1.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哪些不利影响?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地理③必修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案-精选文档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材分析东北地区概况:东北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东、北、西与朝鲜、俄罗斯、蒙古接壤,隔日本海和黄海与日本、韩国相望,南濒渤海,与华北地区连接。
东北区平原辽阔,土地肥沃,并有富饶的森林和矿产资源,是我国十分重要的商品粮、大豆、木材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 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 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 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乡土情感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 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突破方法图文材料的分析和归纳。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情景设置法、分组讨论法、读图分析法、点拨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北大荒”和“北大仓”播放“松花江上”。
昔日北大荒,而如今却变成了粮仓,昔日的荒地今日的粮仓,东北是如何实现区域内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点带面来探讨一下一个区域如何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布局该区域农业的一般方法。
新课教学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
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doc
4.1区域农业发展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我国各地特色农业生产情况,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2、用小组交流的形式学习区域内部差异划分标准。
3、通过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发展前景,了解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的主人翁精神。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勤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科学统筹、按客观办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地区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教学难点1、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
2、东北区域内部划分三大区域的因素。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2课时)一、导课: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参考必修二知识):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学生回顾以前知识,为本节知识学习作准备)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2、学生举例说出我国、世界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现状。
(回顾以前学习知识)教师进行评价、说明。
3、观看东北地区农业的视频资料(可以选择其它地区)区域农业发展在东北地区比较有特色,是个典型案例。
二、讲授1、分析东北地区自然地理背景(学生看图分析、讨论)要点:位置、地形(主要地形区)、土壤、气候、景观,范围等位置、范围:我国东北,纬度高、跨度大;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形:高原、平原、山地(看图了解主要地形区)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学生说出成因、特点,观看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分布图、温度带分布图)无霜期180天~80天。
2012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4.1区域农业发展》教案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1、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2、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4、理解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突出特点和形成原因。
认识到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利用和保护自然,其结果应是能促进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5、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6、明确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运用列表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理解和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2、能够以某区域为例,解决农业布局与发展的实际问题。
培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追求人地协调,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科学观念。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重点(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3、难点:(1)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2)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4、教学建议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教学导入导入一地图册P40 区域概况图,复习东北区的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地形(三大山地的分布)、气候、河流和湖泊(主要的水库和水电站)、主要的自然资源(煤铁石油的分布)、主要的铁路和城市等。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讲义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讲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熟悉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认识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
2.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1.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
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熟悉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
4.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讲授。
2.互动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互动交流。
3.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五、教学过程:1.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20分钟)教师首先介绍区域农业发展的概念和含义,指出区域农业发展是指在特定地区内,利用区域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并且阐述区域农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2.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30分钟)教师分析当前我国区域农业发展的现状,包括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并讨论存在的原因。
3.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30分钟)教师介绍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地域条件、气候环境、资源禀赋、政策支持等因素,并解释这些因素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机制。
4.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30分钟)教师探讨促进区域农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加强科技支持、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的措施,并举例说明。
六、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七、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和加深对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八、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概括重点,强调要点,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整体的认识。
4.1区域农业发展 教案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教学内容: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教材前两个标题“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⑴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⑶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过程与方法】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及各种图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加工的能力和科学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概括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促进学生思维活动。
并能够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得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鼓励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教学难点: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分析。
3. 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表格等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辅以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自学分析,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必修2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区域地理案例分析的学习方法已有所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说课人:新乡市第二中学黄秀芳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三册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选用的案例是我国商品农业中的典范——东北地区,意在以此区为案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方法,找到区域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的方向。
本节的学习方法可为下节区域工业化的教学提供帮助。
2、教材分析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了阐述。
每一节的知识层次都是沿“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展开,在教学中可以先总结出这一学习模式,使学生有学习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
本章共分两节。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人类的农业活动和农业发展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差异性特点。
教材开篇就用简练的文字概述了研究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可以说这是本节教材的点睛之笔。
然后以我国东北地区为案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分析东北区生产条件的内部差异,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接着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多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整个知识结构由总到分、由普遍到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内容与知识结构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三大主题:一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是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在全国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本节共2课时,我今天主要介绍第一课时前2个主题的内容,为后面农业发展的内容做了铺垫。
本节课教材知识结构如下图所示:二、说课标要求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通过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理解气候、地形、土壤、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并学会迁移知识去分析其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⑵了解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从而理解农业布局的因地制宜原则。
2、能力目标⑴通过思考和活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⑵启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能尝试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发展条件进行梳理分析,找出本地的农业布局特点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我国东北区域农业发展⑵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⑴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⑵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2.难点:⑴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⑵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进行辩证分析。
⑶各种图表的阅读与分析,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四、说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突出地图的功能,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图导学,力求实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
通过教材上两个“活动”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辩证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说学情和学习方法指导:1、学情分析:通过必修2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有所了解。
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2、学习方法指导: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通过丰富的图表信息,先对东北地区的地理背景知识进行学习,再分析内部差异和布局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作为文科生,应该学会读图用图,从图中获得尽量多的信息。
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主要采用活动讨论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辅以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引入新课】阅读P60第一自然段,探讨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有哪些?【递进引入】本节教材选取的案例是哪个地区呢?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东北》和景观图片,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展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图,在地图上认知空间位置,找出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在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图中找到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东北林区,在我国主要牧区图上找出东北地区的畜牧区,学生从图中获取“东北地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信息。
【过渡】分析东北区域为什么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结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选择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包括了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为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作铺垫。
第一标题:地理条件,主要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
1.气候条件:本知识点的教学,应注重加强学生读图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并启发学生从降水、气温、热量等要素去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发展农业生产。
【学生活动】①学生利用“我国温度带划分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我国气候类型图”,结合“图4.1东北位置图”,分析归纳该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结合课本P61图4.2,分析总结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③做课本P61“思考”题,对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进行利弊因素辩证分析,培养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2.地形、土壤条件:【学生读图分析】先以“图4.3东北地区地形”图以及肥沃的土壤景观图片说明了东北的地形结构——地形单元相对完整,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在地形图上找出主要的地形区及其分布,分析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于是,教材就介绍了不同地形的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通过学生读图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东北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结构。
教材的编写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3.社会、经济条件:教材从影响农业生产的市场、交通、人口、发展历史等方面分析了对东北农业生产的影响。
如图示分析:【学生活动】P62“活动”内容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应用,通过教材上东北地理条件的分析这一案例,学会迁移到分析其他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这也是对区域农业发展一般原理的具体应用。
要引导学生理解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背景、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等因素。
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讨论、自主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承转】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决定了东北商品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农业布局的不同特点。
现在我们来看看东北区域内部自然条件有何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布局有何影响?【板书】第二标题“农业布局特点”【过渡、承转】利用图4.4和图4.5,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东北地区南北和东西降水、气温差异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完成课本P63“思考”问题。
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东北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按照因地制宜地的原则组织农业生产,就形成了区域内部各具特色的农业布局。
【学生活动,老师点评】阅读课本P63内容,小组讨论后,列表归纳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特征。
可以请小组代表来黑板上做,其余同学同桌讨论,自主完成学案。
老师点评学生完成的结果,再用多媒体显示各农业区域的景观图,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生活动,老师归纳】讨论完成课本 P64“活动”题。
P64活动2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得出启示:人类的生产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
并认识到科技条件的发展可以改变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
人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自然条件的潜能,不断调整农业布局,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但人类顺应和改造的选择实质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三者统一。
【总结引申】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显著,当地农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又如何呢?且听我们下节课评讲。
你了解本地发展农业的条件吗?那本地的农业该如何发展?同学们可以参照本课案例,学以致用,分析本地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梳理总结本地区农业生产的布局特点。
那咱们就把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作为咱们课下的实践作业吧。
【课后练习】(略)七、说板书设计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区域农业生产。
二、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2、地形、土壤条件——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3、社会、经济条件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八、说教学反思1、本节课设计的优点:采用案例分析教学,补充大量的资料与图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以知识迁移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区域发展的兴趣与热情,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
另外,让学生“动”起来,这个体现在课前的“动”——收集东北农业的信息资料,课堂的“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实现新知识、新理念的生成,这种方式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2、尚存不足之处:在学生讨论合作中,对于学生讨论、发言没能恰倒好处地引导、点评不够精练,承转语言不够简练,有些紧张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3、得到的启示: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结构,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学而服务的,教给学生探讨、获取知识的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教师应多加强自身的学习,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