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辅导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明朝时期,王朝政府充当了棉花棉布消费的大主顾.最初政府通过“实物征调”的方式,促进了棉花在全国的普遍种植.后来,赋税制度发生变化,棉花棉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涌入市场,江南商品经济也因此更为活跃.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棉产品商品化利于减轻农民负担B、国家权力使商品经济变相繁荣C、棉产品是国家财政赋税主要来源D、官商产生并卷入市场中间环节【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说文》中说:“耕,犁也。
从耒,井声。
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
(注:人耕曰耕,牛耕曰犁。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古代先民早期使用的松土工具是耒耜B、牛耕在春秋时期成为主要耕作方式C、早期“耕”的动力是人D、耜耕不能代表奴隶社会最高的生产水平【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汉文帝时,晁错提出务农贵粟政策,百姓缴粟600石者,就可封爵。
但普通五口之农家,所耕之地不过百亩,全年所收不过100石,根本无600石余粮来换爵,反为富商大贾所乘。
这表明在当时( )A、农民生产生活十分艰辛B、重农政策与现实相背离C、商人可凭经济实力任官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某同学在暑假实地考察了我国境内最早人类遗址,他去的地方是( )A、陕西省B、北京市C、云南省D、浙江省【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
最新精选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1题【单选题】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
”“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是A、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C、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刚独立的美国就派遣“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启了两国的首次通商。
此船应驶靠( )A、大都B、广州C、上海D、泉州【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出现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清代的驿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驿,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驿,八十里…… ”,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
这表明( )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弛【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形式,下列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所用原料大都是农户种植和采集所得B、手工业产品完全能够满足农户的需要C、长期依附于农民家庭的小手工业D、其产品有时也进入流通领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生产工具,按用途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A、杜诗水排B、高转筒车C、马钧翻车D、风力水车【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钱穆《国史大纲》中指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此田亩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因军功而受赏的土地【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生产关系变革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B、诸侯国争霸需要发展生产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农民比奴隶的地位有所提高【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吴中纪事》中指出:“富民有田而贫者多佃之,秋收之后,所得各居其半。
”这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中的主要经营方式是A、千耦其耘式经营B、田庄式经营C、自耕农式经营D、租佃式经营【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是词或词组。
“汉代”、“两牛牵引”、“耕作”等词所表达的历史概念是( )A、耦犁B、曲辕犁C、耧车D、大镰【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
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
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练习
2019-2020年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货(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
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
材料意在说明( )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随着满清王朝的灭亡,风光数百年的晋商、徽商群体也走向了衰落。
商人团体因官府而兴衰,从政策角度看源于( )A、小农经济B、土地兼并现象存在C、重农抑商D、市民团体壮大冲击【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
”这说明宋朝时期( )A、佃户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B、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D、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义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统计,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道光十三年(1832),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
这反映了(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社会动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辅导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辅导练
习
第1题【单选题】
明人胡元敬说:“徽杭大贾,视为利之渊薮(比喻人或事物集中的地方)。
开典顿米、贸丝开车(添置织机从事丝织)者,拼辏辐辏,望之莫不称为财赋之地。
”此记载反映了( )
A、商业资本的流通加快
B、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
C、徽杭地区经济最发达
D、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诗经》云:“千耦其耘。
”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上述现象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井田制的瓦解
B、重农抑商政策
C、赋税制的改革
D、铁犁牛耕的运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农耕社会后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两汉时期,西域的农牧业生产均曾取得较大发展,成为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形成了以农为主、以牧为辅、农牧兼营的区域经济总体特色。
西域绿洲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 )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耕作技术的提高
C、水利灌溉的发展
D、土地兼并的加剧
【答案】:
【解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题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工具用于播种的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朝洪武五年,琉球遗使“入朝”,明朝赐予《大统历》及文绮、陶器、铁器等,后“以陶器七万、铁器千就其国市马。
”明朝特地“赐闽中舟工三十六户,以便贡使往来。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琉球贸易被纳入朝贡贸易体制
B、利用“商帮”推动对外贸易发展
C、对外贸易有益于市镇经济繁荣
D、“闭关锁国”政策导致外贸萎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
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
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
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
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
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
”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
这一转变( )。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1题【单选题】史载卫国大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这说明( )A、春秋时期私商实力强大B、春秋时期出现区域间长途贩运C、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纸币D、战国时期白银普遍流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商品经济发展,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重要来源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C、西学东渐,民主思想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
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C、白银大量流入中国D、经济作物的扩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
”据此可知( )A、倭寇行为具有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D、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由海盗组成的【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到:“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D、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王守仁认为土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
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
”他的观点(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B、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D、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占代江南地以人口数量的统计表。
该表反映了( )A、人口南迁使北方经济急剧衰退B、明初是江南人口发展的最高峰C、唐朝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转折点D、经济格局变化促进人口的增长【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
下列现象中均有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①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②从工商食官到重农抑商③从察举制到科举制④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兴起和占据主导地位分别是在A、春秋战国、明中期以后B、春秋战国、隋唐时期C、秦汉时期、明中期以后D、隋唐时期、清朝【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上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B、经世致用思想形成,商业理念以钱至上C、重农抑商政策提出,商人地位相对低下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生产关系局部调整【解析】:第7题【单选题】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C、维护自然经济D、巩固封建统治【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B、限制工商业发展C、保护农耕经济D、防范“外夷”人侵【解析】:第9题【单选题】图是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古代水利工程。
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习题精选
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习题精选第1题【单选题】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图是我国古代画坛上的一幅著名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苏州怀胥桥商市的一幕场景。
它直接有助于我们研究( )清代《盛世滋生图》A、商业交换的起源B、商业都会的崛起C、庙会集市的萌芽D、民间集市的出现【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乾隆年间出使中国的马戛尔尼曾说:“吾实未见中国禁止外人在北方各埠贸易之规定明文。
其所云云,不过华人欲掩其真正动机,而不欲宣诸口者。
”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政策的“真正动机”是( )A、限制对外交往B、维护天朝统治权威C、实行闭关锁国D、维护封建小农经济【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史学界几乎对每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有着不同看法,关于“闭关锁国”有如下三种观点:甲:清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在对外交往中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乙:闭关锁国是对16世纪以后欧洲海盗商人不法行为的一种合理答复丙:闭关锁国是弱者对抗强者的一种自卫手段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 )A、都有一定的合理性B、甲、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C、甲、丙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D、只有甲的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②使用高转筒车③曾推行均田制④出现了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明洪武28年规定,凡洪武27年以后新垦的田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征税)”“若有司增科扰害者罪之”。
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习题精选
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习题精选
第1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一方面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商业仍然在蓬勃发展。
对上述悖论的解释合理的是( )
A、重农是战国以后历朝的一贯政策,抑商并非贯穿始终
B、“盐铁官营”等政策成为了商业发展的最大动因
C、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
D、古代明清商业发展因其闭锁状态被西欧打破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农耕经济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维护封建统治
D、防范“外夷”入侵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全唐文》中共计出现22条“罢市”记载,有21条表示重要人物逝世,百姓悲痛,仅1条与经济利益有关。
北宋时期,因经济利益受损而罢市的记载在史书中屡见不鲜。
这反映出唐宋之际( )
A、市民阶层逐渐形成
B、拜金逐利之风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D、史家撰述更趋客观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抑末、困辱商人,严禁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反对进口‘奇巧淫技’……是因为担心破坏纯朴、敦厚的社会风气,防止消费标准上的僭越、财富分配上的凌夺以及商品交换上的欺诈。
”该分析表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
A、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合理结果
B、一贯坚持了重农抑商
C、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
D、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
【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练习
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南朝初期,江淮地区“土多稻田”。
为了“尽勤地利”,朝廷令“自今悉督种麦,以助阙乏”。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 )A、垄作法B、套作制C、稻麦二熟制D、一年三熟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铁犁牛耕的推广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水利工程的兴建D、国家统一的安定环境【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假设李三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秦国的商人,他会遇到哪些事情( )①做生意时买卖公平.童叟无欺,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②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③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④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至2010年,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
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辅导
最新精选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后辅导练习五十七第1题【单选题】据统计,两宋时期每一劳动力平均单位产量为1020斤,而11-13世纪的英国,这一数据仅为239斤。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英国推行圈地运动导致了农业生产落后B、重农抑商比重商主义更有利于农业发展C、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一度处于领先地位D、宋代冶铁技术的改进促使了亩产量提高【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广东新语》:“澄海山中有輋户……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土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以为肥,曰火耨。
”与材料中信息不符的是( )A、以家庭为单位B、精耕细作C、刀耕火种D、生产方式落后【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的文献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不同。
这主要反映了( )A、战国时期多数百姓没有土地所有权B、汉代百姓生活更加困苦C、关于土地买卖可考的文献记载很少D、百姓嫁妻卖子改善生活【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恩格斯曾定义:“小农是指小块土地的所有者或租佃者尤其是所有者,这块土地即不大于他以自己全家的力量通常所能耕种的限度,也不小于足以养家糊口的限度。
”马克思也曾说:“这是一个只能用统计来判断的问题,就我们研究的目的来说,对此也没有必要进行详细的探讨。
”在此表明马、恩特别强调“小农”这一概念( )A、土地性质的确定性B、土地数量的规定性C、分散性与封闭性D、质与量的有机统一【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1题【单选题】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
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
这一形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徽州出现了许多特色作物种植区C、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D、北方农民因战乱大量南迁推高地价【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①.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②.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③.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④.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A、精耕细作农业特征B、自然条件决定了古代农业发展水平C、铁犁牛耕开始出现D、古代中国的耕犁技术始终没有创新【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大禹划分九州后,“根据九州土壤的性质,分为‘壤’、‘黄壤’、‘白壤’、‘赤植坟’、‘白坟’、‘黑坟’、‘坟垆’、‘涂泥’及‘青黎’等九种,依据各种土壤的肥力不同,分为三等九级。
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
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1题【单选题】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 )。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汉武帝时下诏规定:有工商业户籍的商人及其家属,都不能占有田地,有敢于违反法令而购买田地的,官府要没收他们的田地,此规定根本目的在于( )A、抑制土地兼并的发生B、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C、防止国有土地的流失D、防止商人谋反【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西欧中世纪的农户如法国的农户每份地是13公顷,折合195市亩;而秦汉时期中国自耕农的理想份地是“百亩之田”,相当于31市亩。
由此分析错误的是A、说明中国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B、是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方式的表现C、导致铁犁牛耕的使用D、说明中国耕地承受的人口压力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左传》中记录了一段春秋初年郑桓公与商人的盟誓,大意是: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搞强买强卖,更不会强抢你的货物。
你有什么大宗生意,我也不想过问。
这说明( )A、统治者调整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争取商人支持C、商人没有市场交易的自由D、商人摆脱君主的控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辅导练习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辅导练习第1题【单选题】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
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丰富的建筑文化的要求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C、“买房置地”社会风气使然D、农业经济的商品化的制约【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①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②而且市场管理松弛,交易不受任何控制③但居民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市,甚为不便④为了生意方便,我把我在城南居民区的住房改装成了店面,专门卖西域特产上述甲同学的阐述中正确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清政府曾有规定:凡中国出洋商船,每艘只准装载作炊具之用的铁锅一口,每人只准携带作劈柴之用的铁斧一把,每人每天只准携带口粮一升、余粮一升。
此外,茶叶每年限量出口50万担,大黄每年限量一千担等。
对上述规定的认识,错误的是( )A、它禁绝了海外经商活动B、它主观上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意图C、它维护了官方垄断贸易D、它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外贸领域的体现【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
皆取旧壤之名,侨州郡县。
”如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侨立南徐州。
侨州郡县设立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长江流城的开发B、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图是北宋中期草市分布示意图,由此图可以推断北宋( )A、新兴经济中心草市分布密集B、各地商业发展水平相对平衡C、长途贩运贸易促进草市繁荣D、宋室南迁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李文治在《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中说:“(松江)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
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
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1题【单选题】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放弃了一切对外贸易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原始社会末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仰韶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陶石纺轮、纺砖、刀杼(骨匕)、骨梭等纺织工具……同时,各地都发现有许多的骨针,直径和针眼都很细小”。
据此可知当时( )A、纺织技术日臻完善B、生产工具来源多样C、陶器制造十分发达D、手工行业分工细致【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以上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解析】:第6题【单选题】铁犁牛耕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商朝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①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答案】:第8题【单选题】小农经济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练习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练习第1题【单选题】“中国”在英文中被称为China是因中国古代在海外畅销的某一手工业产品而得名,该产品是( )A、纸张B、瓷器C、指南针D、青铜器【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
造成这一地区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①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②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③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而砍伐森林④建国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丝【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据陈顾远《中国婚姻史》考证:“明洪武元年,令庶民嫁娶悉依《朱子家礼》,凡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以上并听婚娶。
还要求同里民户互相资助,以保证男女及时完婚”。
明朝这样规定的根本原因是( )A、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B、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反映C、有利于保证人口的增长D、落后的封建思想的体现【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2011年9月31日《新疆日报》发文称:一个国家要进步最不应做的事情就是闭关锁国,任何形式的闭关锁国都是倒退。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巩固辅导
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巩固辅导第1题【单选题】据资料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方数目则有所减少。
这表明(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相对落后B、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C、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D、南方农耕经济更发达【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传统轻商的观念有所改变C、读书风气日益盛行D、抑商政策发生转变【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武帝时期,没收各地商人的土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汉武帝实行商业专卖政策B、商业资本大量流向了土地C、各地的商人违法行为严重D、政府因财政闲难与民争利【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
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
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
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位于今四川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时期D、西汉时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秦汉时期,对外贸易主要以陆路为主,丝织品是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宋朝陆路中断,元朝水陆两条商路并进,明朝海运发达,瓷器与丝绸一起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南移B、西方文明的需要C、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干扰D、造船航海业发达【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B、作战武器C、生活用具D、祭坛礼器【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巩固辅导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巩固辅导第1题【单选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①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④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以至“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难题在宋代基本得到解决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政策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唐前期,府兵制盛行。
府兵即民兵,征自分得一定土地的丁男,平时务农、练兵,战时自筹资粮出兵。
唐中期变府兵制为募兵制,募兵即职业兵,即由政府招募丁男入伍,供其资粮,免其赋役,直至退隐。
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反映了( )A、地方割据严重威胁中央B、小农赋役负担的减轻C、政府财政危机逐渐消除D、国家可支配土地的不足【答案】:第5题【单选题】《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前569年),“土可贾焉”,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农业水平提高D、土地私有出现【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 )①限制甚至打击工商业②确保赋役的佂派③确保地租的征收④巩固封建统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第7题【单选题】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C、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织生产形式确立【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中央电视台曾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课后辅导练习第1题【单选题】有位学者说:“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在当时(15至19世纪中期)名副其实是以中国为中心。
因为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多边的纳贡贸易网。
同时中国还从这个贸易网以外获得大量的商品。
”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购买大量的外国商品导致白银外流C、放弃海禁政策,重视海外贸易D、实际上主导着全球化的进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以下不属于商周时期农业生产的进步的是( )A、出现了金属工具B、出现了积肥、施肥技术C、出现了农田治虫、灭害D、实行刀耕火种【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
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①铁犁牛耕的推广②各国变法的推行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宋代有“千年土地八百主”之谚,明清时期也有“百年土地转三家”的说法,甚至有“十年之间易数主”的记载。
这说明宋代以来( )A、土地的流转速度加快B、土地兼并的状况缓解C、封建土地私有制解体D、出现农业商品化现象【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犁,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 )A、B、C、D、【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 )①.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②.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③.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④.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A、①②③④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研究中国商朝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下列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A、甲骨文中“蚕”、“桑”、“丝”等文字B、电视剧《武王伐纣》中演员的丝绸服饰C、小说《封神演义》中关于丝织品的描写D、人教版历史必修2记载:“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
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B、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D、劳动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强烈反对【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公元619年,唐政府颁布法令,规定百姓年满五十者,皆免课役。
唐朝均田制规定,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
这表明唐朝前期( )A、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B、抑制土地兼并C、重视百姓的生计问题D、百姓赋税过重【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
”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答案】:【解析】:第12题【单选题】A、政治形势B、生产力水平C、社会动荡D、思想文化【答案】:【解析】:第13题【单选题】《本草纲目》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的记载;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此种近时楚中遍艺之”。
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饮食结构的变化B、人口增长的需求C、新航路的开辟D、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答案】:【解析】:第14题【单选题】《史记·货殖列传》说:“孝、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未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都市人口膨胀导致了社会分工的变化B、对外贸易兴盛带来了社会风气的恶化C、城市规模扩大引发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商品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观念的转变【答案】:【解析】:第15题【单选题】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史之俦,赢十白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C、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中断的主要原因【答案】:【解析】:第16题【判断题】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既简便又轻巧,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17题【问答题】【答案】:【解析】:第18题【材料分析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人,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
其高超的经商能力使其三次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世被民间称为文财神。
司马迁说他“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研究气候、供求与商品价格波动的关系,把握到经济运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并能未雨绸缪,提前采取行动,貌似反常,实则智哉!(此所谓大智若愚耶?)范蠡经商,运用“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规律,主张“时贱而买,时贵而卖”,提出“夏则资皮,,冬则资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贱进如珠玉,贵售如粪土”,这些一反常态的经商理念再加上范蠡对出手时机的准确判断和把握,使他能屡屡短期致富。
范蠡还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上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同时,范蠡并非“为富不仁”,而是“富好行其德”。
《史记》载范蠡“三致千金”后,“分散与贫交疏昆兄弟”。
根据材料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蠡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解析】:第19题【材料分析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享有垄断经营特权的盐商,办一次盐引(食盐专卖许可证和贩盐纳税证明)要经过十几道手续,每盖一个章,就需要缴纳大笔的陋规。
道光年间私盐每斤三十多文制钱,而官盐每斤卖六七十文制钱。
盐商们甚至往食盆里掺杂沙土。
于是,官盐滞销,私盐大行其道,甚至有些官员也加入了贩卖私盐的队伍。
道光十年(1830年)陶湗接手两江总督时,两淮盐引仅能销售三分之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的陶湗敲定淮北研发改革方案,打破国家特许专商经营体制,实行票盐制度。
无论何人,都可以交税领票,然后凭票运盐,在规定的区城和期限内自行贩卖。
一时私贩无利,皆因改领票盐。
本来,两淮盐政经济上已经走到了绝境,经陶湗改革后,七年间完纳盐课2640余万两,存银300多万两。
——摘编自俞大华《道光皇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进行盐政改革的必要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陶湗在淮北盐场进行改革的意义。
【答案】:【解析】:第20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
洋务派通过创办民用企业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技术,利用部分私人资本生产产品……也起了开风气的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材料三: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材料四: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忽视生产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论十大关系》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的历史作用。
根据材料三,四,指出中国与苏联工业化道路的异同。
【答案】:【解析】:第21题【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态势的总体认识。
【答案】:【解析】:第22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亮吉(1746—1809年),乾隆五十五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
……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
”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材料二:马尔萨斯(1766—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
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
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
” ……“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解析】:第23题【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