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建设与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

文化建设与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
21第4 o年 2 1 期
Sn d纛麓 cc ie T e e
mt 。h R啪
d i1.9 9 ji n 10 7 9 .0 2 .5 o:0 3 6 /.s . 00— 6 5 2 1 .4 0 7 s 1
文化建设 与上海 城市文化软实 力研究
陈德 金 ,李本乾
Ab ta t B s d o it g ih n h o c r e o c p s h a e ie h x c ei i o f i ut r o t o e , s r c : a e n dsi u s ig te c n e n d c n e t ,t e p p rgv s te e a td f t n o t c l e s f p w r n ni cy u t e x l i st e i o tn ea d sr tg c me nn fi fo srt gc p r p ci e i al us fr r h y tm d f h n e p an h mp r c n t e i a i g o m t e i e s e t ,f l p t owad te s se mo e o a a tr a v n y S a g a i ut r o o r a d g v ss me s g e t n o p o t t h n h ict c l e s f p we ie o u g si s t r moe i. y u t n o
1 城市 文化 软 实力 的 内涵
易经历 ,却难 以定义或度量 ,并将其视为达到 目的 或 目标 的一种 能 力 J a . l e认 同实 力 是 一 种 。R yS Ci n 能力 的基础上 ,认为这种控制 能力常常与拥有特定 的资源相联系 ,包括人 口、领土 、自然 资源 、经济 规模 、军事实力 、政治稳定性等 。与传 统实力相 J 比 , 目前 实力 所 包 含 的资 源 正 在 发 生 着改 变 ,慢 慢 远离 了传 统 意 义 上 的 军 事 实 力 ,逐 渐从 地 理 、人 口 和原材料转向技术 、教育、经济增长等。 12 约 瑟 夫 ・ 的 “ 实力” . 奈 软 软实 力概 念 由 约瑟 夫 ・ 首 先 提 出 ,在 不 同时 奈 期, 他对软实力给出了不同的表述。19 90年,约瑟夫 奈首次将综合国力划分两种 ,即硬实力 ( a o— H r pw d e)和软实 力 (o o e) r Sfpw r ,硬 实 力 由资 源 实力 、经 t 济实力 、军事实力 和科技 实力 四大 因素构成 ,而 软实 力是让他 人 自愿按你 的意 图做事 的力量 ,是一 种 吸引 力 ,主要通 过无形 资源 ,如 国 际合作 、文化 、意识 形 态等获得 。在 《 J 变化 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一文 中,奈认为,软实力是在国际事务中,通过吸引力而 不是强迫 力达 到理想 结果 的能力 ,它是 通过说 服别 人 遵循既定 的准则从而产生理想的结果 。在 《 on J B ud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规划战略探索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发展规划战略探索

城 市 目标 谤
城市 文化 J 8 2
伦 皇家歌剧院 敦
新加坡滨海 艺 中, 术
境对 于 吸 日和 培 育创 意 阶层 , 『提 升 城 市 国 『 进l 1 f 际 竞争 有着 萤 妥而 深远 的 意 义。 总之 , 国际 大 都 市 建 |为 标 杆 的 上海 , 以 殳 需 多元 化 与包 容度 并 煎 的义 化软 实 力 盘撑 , 从 而 在 商 务、 技 、 化 创患 产业 发 展 中 形成 科 文 相 互促 进 的综 台 优势 , 普投 资 环境 和 生 恬质 改 破 。 不 仅将 有 力 推进 城 市加 快 转 型 , 将 为 这 也 长 三 角打 造 世 抖 级城 市 群提 供 强 大 的 文 化助 力 , 『为 中 嘟建 潍 同际 文 化强 国 做 出孵 大 的 从f l i 贡献。
2 7l 市文化 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e e o me t tt g e fS a g a l t l a i n l l r l er p l ln i g v l p n a e iso h n h n e n t a Cu t a M to o i P a n n S ’ o u s
石 崧 黄 普 声 柯 l 华 林
文章编号I7 - 95( 0 2 3 0 2" 6中圈分类号T g 4文献标识鹤B 6 38 8 2 1 )0- 0 7 0 - u8
摘 要 文化繁荣是促进城市加速转型的重要鞍实力 着重姒城市规划视角来探索上海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战赔. 重点聚焦在文化舶
空间性和规划的策略应对上 , 在借鉴世界城 市制订文化战路的基础上, 从文化产业 、 文化设旆和文化造存3 个层面来探索文化繁荣助 ,剖蓊转型的受屣战咯 】

从城市建筑缩影看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化

从城市建筑缩影看上海城市发展的文化

从城市建筑缩影看上海发展的城市文化摘要:上海从一个海滨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为名列世界前位的国际大都市与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就老上海遗留下的城市建筑缩影和现代建筑的兴起看上海发展的城市文化。

主要分以下四部分阐述:老上海建筑中的平民文化、科学教育文化的推进、现代商业文化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城市建设。

关键词:城市建筑上海城市文化弄堂文化商业文化多元文化城市正文:狭窄悠长的老弄堂、朴实厚重的石库门、岁月悠久的老洋房,这些看似带着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与上海这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中的摩天大楼、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格格不入,然而,他们却在经历了上海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仍然坚实地扎根于上海,成为老上海的特殊的文化遗迹。

上海在城市发展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痕迹,古老与现代的巧妙融合、金融与文化的强烈碰撞,恍若行走在时光隧道中,沉浸于历史的记忆里,构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渐渐发展成为领先于世界的国际大城市,除了经济发展的成就不容小视,上海的城市文化也是上海全面发展的奠基石。

因此,本文我想就老上海遗留下的城市建筑以及现代化建筑的兴起去探寻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城市文化。

如今说到上海,大家可能都会和国际大都市、高楼大厦、高速发展的商业文化相联系,而提起老上海,直映入我脑海中的却是独具上海风情的古老建筑,狭长弄堂口各种小贩的叫卖声、石库门前老老小小聚在一起话家常的场面。

高中的时候学过一篇汪曾祺的文章《胡同文化》,如果说北京有胡同文化,那么上海的弄堂文化也肯定不容忽视。

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也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份。

在上海人心目中,弄堂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也是反应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的产物。

几百年来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穿梭在这些狭窄而悠长的弄堂里,度过了他们漫长的人生,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独具上海风味的弄堂文化。

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

城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策略探索——以上海静安区为例

活、城 市经验和 城市人 的情绪和 理想。
城 市文化 的发 展 也 随城 市 的兴 衰经 历 了 萧 条 繁 荣 的 发 展 历 程 人 们 越 来 越 意
反 思城市建 设的本质和意 义 — 以人 —
为本 .“ 市 需要 让 生 活更 美 好 .而 城 城
识到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性 ,开始积极
品牌 ,以 国际静 安 的文 化形 象彰 显 大上 海的 文化 魅 力
关键词: 城市文化 , 建设与发展 : 策略与行动 高格调时尚文化
Absr c : s d o er c g iai nt a i ut r t a t Ba e nt o n z t t t c lu ei i o tn r a e eo me tb n l zn e h e o h cy s mp ra t ou b nd v lp n , ya ay i gt t h
宜性改 造,提升建 筑本 身价值 ,并 以
此 为 平 台 载 体 , 注 入 多元 功 能 商 业 办 公 公建 、居 住 和休 闲娱 乐 混合 布置 使 这 些工 厂仓库 不仅 仅 是 保 留城 市记 忆
聚力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认 同的
综合 影 响 ( ho b 2 0 ) T sy 0 2 。上 海的 发 r 展不 仅需 要 强 劲经 济 动 力的支 撑 ,更 需 要 特 色文 化魅 力 的彰显 ,以应 对 日益 激
化 满 足市 民的生 活 需求 ,同时 可 以开
② 上 海 现 代 戏 剧 谷 是 以 上 海 商 城 剧 院
美琪大戏院 百乐门等优质剧院资源为依托 以音 乐 剧 都 市话 剧 时 尚戏 曲等 现 代 戏剧
为重点产品形态 , 在东起成都北路.西至镇

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术——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

上海文化核心价值的缺失批判与“新海派文化”的建构研究术——上海城市发展与规划战略纠谬与创新

作 者简 介
本 文是 教 育部 重 大攻 关课 题 《 国城 市化 理论 重构 与 中 城 市化 发展 战略 》 ( 题 项 目批 准号 :0J D0 3 )阶段 性 成 课 5Z 0 8 果之 一 。作者 是课 题 负责人 。
张 鸿雁 ,南 京 大 学教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南京 大 学城 市 科 学研
t e c t r lte f S ng iCulur h ulu a r nd o ha ha t e’ S fe z —f a e o e e e r m ,c r r
中 国本 土 化 的城 市 形 态 是 中 国城 市 文化 模 式 、城 市 地 域性 文 化及 中国人城 市 居住 生 活 方式 的一 种 元素 ,
体 性缺 乏个性 创 新 的原 因。面 对 中国 的城市 化和 城 市 现 代 化 的发 展 ,这 是一 个值 得 深入 研 究 的问题 ,城 市 文 化 主 体 性 的丧 失 ,也就 是城 市 可持 续 发展 力 、城 市特 色 竞
争 力 的丧 失。
核 心价值 与意义 ,以求促进上 海城 市的可持续发展 和软 实
城 市 文 化 出 现衰 落 的景 象 。 1 7 年 改革 开 放 后 ,中 国 8 9
上海城 市 文化— — 海派 文化缺 失 的主要 表 现 :
(1)海派 文 化核 心 文脉 的 断裂— — 海 派历 史 文 化 的 “ 格 化 ”。 无论 上海 人还 是 外地 人 ,一提 到 海派 文 定
元体 、地 方性 文化 与 主体 性文 化 互动统 一繁 荣 的结 晶。
a din v t g n n o ai n
“ w h n h i l r ” i e21 t e t r , Ne S a g a Cu t e u n t s c n u y h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例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以上海、杭州、南京为例

[ 关键词 ] 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 熵技术 ; 层次分析法 [ 中图分类号] G O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4 6 6 2 ( 2 0 1 4 ) 0 1 — 0 0 3 7— 0 5
S t u d y o n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C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E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o f Ci t y Cu l t u r e C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 a n d i t s Ap p l i c a t i o n
Vo 1 . 3 1O I 编码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4 6 6 2 . 2 0 1 4 . 0 1 . 0 0 8
城 市 文 化 创 意 产 业 竞 争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的构 建及 应 用 研 究 木
— —

S h a n g h a i , H a n g z h o u a n d N a n j i n g a s E x a m p l e s
K A N G B a o l i n g C H E N Y o u j u n
(Z h e j i a n g T o u i r s m C o l l e g e , Ha n g z h o u Z h e j i a n g 3 1 1 2 3 1 )
me n t o f c lt u u r e c 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r i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el r e v a n t 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 c o n c e p t a n d t h e f e a t u r e s f o c o mp e t i t i v e - n e s s f o c i t y c lt u u r e c r e a t i v e i n d u s t ie r s a r e e x ou p n d e d s y s t e ma t i c a l l y,t h e c o mp e t i t i v e n e s s e v a l u a t i o n i n d e x s y s t e m i s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展望上海大都市圈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

在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和亮点,但在文化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上海大都市圈的文化发展尚未形成系统化的体系,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推进。

各地市之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相对薄弱,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较为分散和单一化,未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协同效应。

其次,文化消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很多地区的文化消费市场还比较单一,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文化消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还需进一步加强。

最后,上海大都市圈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存在一定的难题。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创新性和创意性的开发和推广,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和市场。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在整体规划和协调、市场开发和监管、文化传承和创新等方面加强配合和合作,形成互补和协同效应,推动文化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还需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模式,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以推动上海大都市圈文化发展逐步走向更加繁荣和兴旺的未来。

- 1 -。

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本指标体系分为五大部份,共 120 分为基本分。

其中:一、性质指标: 24 分二、能力指标: 21 分三、效率指标: 20 分四、效益指标: 45 分五、可持续发展指标:10 分此外设有加分项目,最多为 30 分,总分最高不超过 150 分.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公益性为主的服务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惠及泛博群众的服务理念。

参照年度工作计划与总结。

31有组织形式;有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议;有广泛的代表性.财政拨款占总支出 80%财政拨款占总支出 70%。

财政拨款占总支出 60%。

定期发布预算和决算的财务报告。

48642有书面的组织条例和工作制度 ;提供成员名录。

按期召开例会,到会率不低于2/3 ;要求提供会议记录。

组织成员中有一位以上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每人加 1 分,最多不能超过加 3 分.没有社区居民代表参预的减 2 分。

提供年度财务报表和决算表。

其中,高于85%者加 2 分,低于 60%者不得分.(包括来自区县上级拨款)要求将收入和支出数额公示。

其中收入部份要求公示政府拨款数额和事业收入数额,并指明拨款数额中有多少是属于事业收入上交返还部份。

支出部份要求分成三项,分别为业务经费支出、公用经费支出和人员经费支出。

2小计公益性服务面积占总面积 90%。

公益性服务面积占总面积 85%。

公益性服务面积占总面积 80%。

753公益性服务面积指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文化服务的场所及相配套的用房面积,不含行政办公用房,并用平面图和房产证或者测绘证明为依据 .有出租经营非文化类服务项目的酌情扣 1-3 分。

比例低于 80%者不得分。

行政办公用房指本中心用于行政内部管理的办公室、财务室、档案室、接待室和内部使用的会议室等.要求提供制度文本,主要设备的购置清单;抽查其中 10 件主要设备看完好率情况。

有资产管理制度,设备完好率为90%。

23有安全保卫制度,有专人负责保卫工作,全年无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作者:彭翊(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是定权累加法,权重的确定是指数自身的设计框架和专家的意见相结合确定的。

对于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来说,目前国内外主流评价体系如“联合国电子政府的评价”、“中国产业竞争力评价”等都是定权累加,我们通过不同计算方法测算,结合专家意见,最终确立定权累加这一方法。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指标无量纲化数学模型为:Xi’=[Xi-Min(Xi)/Max(Xi)-Min(Xi)]*40+60其中,Xi’是单项指标标准值,Xi是单项指标实际值,Max(Xi)是单项指标各省市最大值,Min(Xi)是单项指标各省市最小值。

指数合成模型为:Y=∑_(j=0)^m?Xj/m,其中Y是评价对象的综合指数,Xj是评价指标,权重为等权。

(一)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研究试图以改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评价框架为基础,再综合钻石模型及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测度变量的选取,构建出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模型,以科学的量化标准,全面衡量各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水平。

在构建指标体系框架的过程中,考虑权威性、科学性、持续性等多方面要求,选取UNESCO Jodhpur论坛所提出的亚太区域国家文化产业评价理论作为框架构建的理论基础,并适当进行了改进UNESCO Jodhpur论坛提出评价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从投入产出两个角度来考虑。

其中投入表现为文化资产、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环境;产出表现为文化产品及服务。

测度变量的选用标准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

文化产业的测度变量需要具备测量方便、易于量化、可获得性、能够对各种规模/类型的城市进行比较等特点。

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测度变量的选取主要依据波特钻石理论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

城市运行体征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

城市运行体征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

城市运行体征评价体系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例钱宁;陈新保;黄鹏;董少坤【摘要】论文围绕城市运行体征指标体系及其有效的评价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内容:首先,总结和部分完善了基于顶层设计城市运行体征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专家系统模型和层次分析法,通过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城市居住环境、社会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营运行等6个维度,包括17个要素、25个指标,构建了城市运行指标体系;最后,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大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作了比较详细的对比分析和研究。

从城市运行综合指标的评价结果来看,城市运行体征健康优劣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

%It centered on the city operation signs index system and its effe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The research was included:First. it summarized and partly improved the city operation signs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op-level design. Secondly, based on expert system model and AHP, it effectively demonstrated and evaluated city operation situation in 6 dimensions such as city development scale, city infrastructure operating, living environment, public safety, social security system, marke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17 key elements and 25 indicators included. Finally, it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4 major cities such as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Shenzhen, rather detailed comparison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The evaluation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ity operating signs healthy ranking from top to bottom are Beijing, Shanghai, Shenzhen and Guangzhou.【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249-252)【关键词】城市运行;指标体系;层析分析法【作者】钱宁;陈新保;黄鹏;董少坤【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3.111 引言现代城市作为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心,人口高度密集,基础生活设施高度集中,人流、物流、资金流、资源流和科技信息流穿插交集。

202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名单

202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名单

202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名单序:在202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名单公布,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项目之一,这些课题的研究将直接影响着上海市甚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势。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课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并且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接下来,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这些课题,并共享一些个人的看法和理解。

一、课题一: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哲学与社会学思考这一课题涉及到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这是当前上海市乃至整个我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通过研究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哲学和社会学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并且为未来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由贸易港建设意味着我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革新,这将给我国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自由贸易港建设必然会对上海市乃至整个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二:上海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先行者,其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上海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并且探讨未来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上海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将对整个我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治理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回顾:通过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名单中的两个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具体问题和课题,以及我国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向。

这些课题涉及到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重要议题,其研究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未来发展。

个人观点与理解:我认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立项名单中的这些课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以上海为例

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以上海为例

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以上海为例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以上海为例引言: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及创意产业正日益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上海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创意氛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案例,探讨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上海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发展现状1. 上海的文化底蕴上海自19世纪末就开始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外国使馆以及各行各业的人才。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孕育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

2. 创意产业的崛起21世纪以来,上海政府开始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如建立创意产业园区、提供税收减免等,吸引了大量创意企业的落户。

创意产业迅速成长,不仅融入了传统文化,也采纳了国际创新理念,不断推动着上海的城市发展。

3. 文化及创意产业在上海的贡献文化及创意产业不仅为上海带来了经济效益,还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氛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此外,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人才流动和城市发展。

二、文化及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1. 文化及创意产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吸引全球优秀人才、培育本地创新人才,文化及创意产业为城市创造了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上海的文化及创意产业的兴起,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2. 城市发展为文化及创意产业提供土壤城市发展为文化及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吸引了大量创意人才和企业,激发了创新创意的源泉。

上海的国际化形象和充满活力的城市文化为文化及创意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空间。

3. 文化及创意产业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文化及创意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选择。

剧场、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文化设施和活动让居民有机会接触到全球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品位。

国际视野下的上海文化软实力优劣势评析

国际视野下的上海文化软实力优劣势评析

根 据 世界城 市发 展 的实 际 ,在 城市 的经济 力 、政治 力要 素指 数相 差 无几 的情 况下 ,最具 竞 争 意义 、发展 潜 力 、时效 性 的要 素 ,往 往 是城 市拥 有 的文 化实 力。从 城
市 发展 的角度 看 ,文 化既 是经 济 、政治 发 展水平 的精 神 投 影 ,也 是经 济 、政 治发 展 的物质 表 现 ,在未 来 的城 市
重 于质 性 描 述而 缺 乏 量化 的 实证 研 究 。 在很 大程 度 ‘ 这
上 ,制 约 了研 究成 果 的深 入 与应 用。 因此 ,建 立一 套 能
度 量城市 文 化软 实 力发展 水平 的指 标体 系 ,将 上 海文 化
软 实 力现状 与世 界主 要城 市进 行 比较 ,监 测 国际 文化 发 展 环境 变化 ,认 清上 海和 国际一 流城 市在 文 化软 实力 方 面 的差 距 ,找准 突破 点和 着 力点 ,成 为兼 具理 论 和现 实
意 义 的课题 。
S d e n e ig T e eut so a S ag a S utr r sh h 、c u l
s tpo e st ew e ke toft e tn cte , pe i l i u t a of w ri a s e i s es c al n c lurl h h i y pr uci iy a ulur lco m un c ton.The p pe xp o es od tv t nd c t a m iai a re l r
研 究热 点。 但纵 观现 有研 究 ,基 本上停 留于对 文化 软 实 力概 念 、构成 、未来 发展 重 点等 方面 的框 架介 绍 :多偏
位 ,其 中文化 生产力、文化传播 力是 最薄弱的环 节,并详

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当代城市文化 软实 力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城市的内涵不断深化 , 城市规模有所调整 , 城市战略也产生了变化 , 居民追求物质 丰富的同时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力量 , 中归属意识表现得更加强烈。城市文化软实力正广泛而 其 深刻地对社会创造 、 经济发展 、 政治变革、 文化渗透产生影响 ,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某种意义 上代表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方 向, 这正是文化软实力多元价值基点的新动向。除了国家成 为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基点 , 城市也是其 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基点。理解 当代城市文化软实力 的新
化软 实力体现 了一 个城 市 的价值 取 向和精神 文 明 , 历 史 文化 和 人 文素 养 长 期积 淀 和 不 是 断 塑造 的结果 。 “ 十二五 ” 间, 海定 位 于 国际 文化 大都 市 建 设 , 期 上 以提 升 城 市 的综 合 实
力为主要 目 标。从 实践角度来看 , 上海城市文化软 实力建设 面临着如何突破改革创新, 以 进一 步 解放和 发展 文化 生产 力 , 以期构 建智 慧城 市和 创新城 市。
( ) 二 主体 性 选择 突 出
身份 认 同一 直是 文化 认 同 、 治认 同 和社会 认 同 的主要 内涵 , 政 城市 文化 软实 力也 不例 外 。全
球化 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 既在物化世界中产生 了丰富的物质 , 又在精神世界中催生 了无形的力 量。尽管当今社会仍然有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 但是文化和文明却能穿透这种限制在世界各地产 生影响。现代城市的发展大都以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 , 这既符合世界发展的方向, 也符合城市 功能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市民身份认同要面临着三重选择 , 一是城市功能空间中的身份选择 , 二
是 生 活 ( 括 工作 和学 习 ) 包 形态 空 间 中 的选 择 , 是 非 物 化力 量 的选 择 。 毫无 疑 问 , 两 者 的主 三 前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调研报告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体现了创新时代的新特征,文化产业与科技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发展已成为全球主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与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与研究学者的重视(于泽,2020;融中研究,2020)。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也越来越成为体现一个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征,对于城市参与全球竞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纪玉伟等,2020)。

为了推动中国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2012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

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为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指明方向。

在此背景下,很多省市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更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提到了新的高度。

因此,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对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提升科技与文化引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作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不仅要关注在科技领域的创新引领功能,同时也应强化文化影响力,促进文化与科技之间相互融合发展(陈恭,2015)。

让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来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同时,让科技也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提升科技产品的人文附加值。

就全球主要城市而言,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在全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科技领域,同时也体现文化领域,这正是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

例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 世界三大艺术殿堂”之一,伦敦是欧洲第一大创意产业中心。

反观硅谷、深圳等地,虽然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较低,这也导致其只能在科技领域具有影响,而不能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

上海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应该在文化与科技领域发挥引领作用,更好地发挥核心功能,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实施《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了解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我们对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

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上海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


当代 城 市 文 化 软 实 力 的发 展 趋 势
随着 现代 城 市 的 内涵 不 断 深 化 ,城 市 规 模
界 范 围内快 速 传 播 ,使 人 类 社 会 的精 神 力 量 变 不 断调 整 ,城 市 战 略 随之 也 产 生 了变 化 ,更 重 得举 足 轻 重 。时 至 今 日,精 神 、文 化 相 较 于 物 要 的是 居 民追 求 物 质 丰 富 的 同时 越 来 越 注 重 文 质力 量发 挥 着 不 可替 代 的 软 实 力 作 用 ,而 且 它 化 的力 量 。文 化作 为一 种 思想 观 念 和 思维 方 式 ,
的竞 争力 、渗 透 力 对 区域 、 国家 和城 市 的 发 展 影 响着 人 们 的价 值 观 ,左 右 着 人 们 的 行 动 ,彰
正在 产生 着 日益 深 厚 的影 响 。文 化 软 实力 是 以 显 了 “ 物 细无 声 ” 的无 形 力 量 。城 市 文 化 软 润
核 心 的价值 体 系 和 先 进 的文 化 观 念 引领 整 个 社 实 力正 广 泛 而 深 刻 地 对 社 会 生 活 、经 济 发 展 、
会 思潮 ,以促进 社会 全 面 发展 而 产 生 的 吸 引力 、 政 治变 革 、文 化 渗 透 产 生 影 响 。城 市 文 化 软 实 感 召力 和凝 聚 力 。一 个 城 市 提 升 城 市 文 化 软 实 力 的发展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彰 显 了 国 家 文化 软 实 力
随着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发展 ,人 力 、资 本 、生 以探 讨 。
产 要素 、资 源 等 基 本 实 现 了 全 球 范 围 的迅 速 配

置 ,使 整个 社 会 的 物 质 财 富变 得 更 加 丰 富 。 与 此 同时 ,文 明 、文 化 、精 神 、意 识 等 也 可 在 世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路优化—对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当代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路优化—对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点思考
维普资讯
社 会 人 文
当代 中国城 市文化建设的思路优化
— —
对上海城 市文化建设 的一点思考
文 l杨
扬 l华东 师范大学 中文系教授 、博士 生导师
上海 城市文化发展模式 问题, 是今天 以为我们下一步建设城市 文化提供直接的
很多人 所关注的 。 o 纪9 年代 以来 , 2世 o 上 参考。 有鉴于此, 上海城市文化想要有所作 海的经济发展令 全国瞩 目, 但上海 的城市 为, 有新的发展, 需要对上海的城市文化现
文化建 设, 并没有像 经济建 设那 样显示强 实, 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劲的实力。 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 除了楼堂
志性建筑 的硬件设施 建设外, 在思想文化
一、 政府包办文化显得心有余而力
今天上海的城市 文化大致属于强势政
馆所建 设, 即大剧 院、 图书馆 、 博物馆等标 不足
过的。 上海在这方面获得 的经验和教训, 可 文化生产和传播单位, 而是具有特殊功 能
维普资讯
的政府 职能机构 。 谓特殊功能的政府职 这种现象和结果不是为某个领导意志所能 所
能机构, 是指上海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生产、
够改变或避免的。 譬如, 目前上海 城市 文化
比有很大 的不 同, 谓的国际经验未必能 市场的方式, 所 只要不触犯法律, 一般都可以
够解决 好上海 的问题 。 譬如, 9 0 19 年代 以来 自由发展 。 而在今天 强势政府主导之下的 上海大规模 的城市改 造工程中遇到的文化 上海城市文化, 差不多都掌控在政府手中。
保 护 问题, 是所有 国际大城市都 没有 出现 在 政府 眼里 , 些文化产业并不是单纯 的 这

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建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中心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

文化中心作为城市的文化代表,承载着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展示城市软实力和吸引力的重要窗口。

为了更好地评估和监测各地文化中心的建设情况,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其发展水平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文化中心的概念、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出发,探讨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

一、文化中心的概念和定位文化中心是一个具有公共性、文化性和城市代表性的综合性文化机构,是城市的文化发展重心和支撑体系。

文化中心不仅包括传统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还应该包括当代的文化创意中心、数字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等。

文化中心不仅是文化资源的集中地,也是文化活动的举办地和文化服务的提供地,具有辐射和带动整个城市文化生态系统发展的功能。

文化中心应该具备一定的硬件设施,如宽敞舒适的场馆、先进的设备设施等;同时也应该具备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如文物收藏、艺术品展览、文化活动等;还应该具备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团队,如丰富的文化活动策划、专业的文化传播等。

文化中心的定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荟萃地,是城市的文化名片和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引擎和重要标志。

二、全国文化中心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中心建设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

一些地方的文化中心建设还存在不完善和不全面的问题,如设施不完备、资源不丰富、服务不专业等。

一些地方的文化中心建设还存在不够开放和共享的问题,如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文化活动影响力不大等。

一些地方的文化中心建设还存在不够创新和引领的问题,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文化软实力影响有限等。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了文化中心建设的差异化和不平等化。

一些一线城市的文化中心建设水平较高,资源较丰富,服务较专业,活动较丰富;而一些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文化中心建设水平较低,资源较欠缺,服务较简单,活动较单一。

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建构研究

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建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建设文化中心是推动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探讨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

一、概述文化中心是指以城市为基础,以各种文化事业为引领,以其组成的文化网络为载体,以为市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目标的大型综合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建设的目标是为城市创造更多的文化价值,促进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核心指标体系2.1文化设施文化设施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指标。

其中重要的设施包括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图书馆等。

2.2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指以文化资产为核心,具有创造性、经济性、艺术性和社会功能的产业。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推动文化产业与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融合和跨越式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2.3文化人才文化人才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人才。

文化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程度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中心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2.4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指一个城市在文化领域的某一个方面取得的成就或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事项。

有较为著名的文化品牌,可以带动整个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资本,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2.5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构建城市文化中心的基础。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增加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还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建构过程3.1 参照国内外成熟的文化中心指标体系在建构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指标体系前,需要参照国内外成熟的文化中心指标体系,如美国、法国等国际知名的文化中心品牌,以及中国的上海、北京等文化中心的建设经验。

3.2 确定核心指标在理解和参考成熟的指标体系后,可以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确定核心指标。

首先,需要明确文化中心的定位和角色,明确城市所需的文化中心类型和数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一、研究背景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

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

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

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

①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

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

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

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

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

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

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文化的创造性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对发展至关重要。

文化政策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各国政府和地区政府也制订了相关的文化发展战略。

美国纽约市文化事务部提出“促进和保持纽约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对经济活力的贡献度”。

新加坡2000年制定了《文艺复兴城市》战略,提出新加坡的发展目标是“21世纪的文艺复兴城市,即国际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中国香港政府文化委员会2002年文化咨询报告提出,香港的长远目标是“在中国文化基础上,开拓国际视野,吸取外国优秀文化,将香港发展成开放多元的国际文化都会”。

2003年英国伦敦市政府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战略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

2005年韩国文化观光部提出了《文化强国2010培育战略》,决定将文化产业、观光产业和休闲体育产业培育成国家增长动力,力争到2010年使上述产业产值达到225万亿韩元,吸纳就业人员383万,由此主导开创人均国民收入3万美元时代。

②国际化大城市的发展,不但对经济生产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社会经济评估领域也带来一系列新的课题。

相关国际组织曾致力于国家与地区间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状况的指标研究,进行社会、城市发展综合指数的核算,以期对社会发展状况、人文发展进度进行横向比较。

以下是国际通用的几种人文发展指数:1.社会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

它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从1990年起每年公布一次。

这项指数运用平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折合成为一个复合指数,对各国国民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比较。

如2003年UNDP计算人文发展指数的“极限”值分别为:·出生时的期望寿命(年):最大值85,最小值25。

·成人识字率(%)和综合总入学率(%):最大值100,最小值0。

·人均GDP(美元,购买力平价)/年:最大值40000,最小值100。

2.国家财富新标准。

世界银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通过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生产资本和社会资本四方面的要素综合计算出人均国家财富量。

《世界竞争力年鉴》指数要素。

IMD认为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如何创造并保持更多价值,使人民更加富足的能力。

IMD考察的因素包括四大类320个指标。

四大这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设定文化统计的国家或地区标准,特别是定义、分类、架构、计算方法的标准化。

联合国在考察各国、各地区社会发展进程中,强调文化多元性与独特性。

由于城市的历史地理条件不同,即使同一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在发展中也有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征,强调具有地区特征的社会指标因而显得必要。

本课题正是在上述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文化发展指标作为涉及经济指标体系和社会指标体系双重领域的指标,具有双重的特性。

在适当运用经济指标的基础下,如何对文化发展程度进行测量与评价是一项复杂且具有长期性的工作。

即对文化资源力(物质遗存、精神遗存、文化资本、人力资源等)、文化体制、文化管理、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文化消费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输出力等一系列文化发展指标进行测量与评价。

这项指标的形成,应该不但能够了解本地区的文化发展速度、文化结构、文化准则、文化政策的状况,而且能够估计社会变化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从政府制定文化政策的角度而言,城市文化发展体系应该能反映本地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发展状况和进程。

因为建立、执行、改进文化政策,政府不但需要城市文化发展现状的统计数据,更需要在此基础上经过数据处理,形成具有高度精确性、客观性和评价性的各种指数,才能使各种政策行为建立在基本稳定的参考数据基础上。

从人文发展状况的角度出发,文化指标应直接与本地区人民生活状态相关,能够直接反映文化发展中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变化。

如政府为其所定义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相关的文化生产单位通过何种渠道和哪些从业人员提供了多少财富;本地区的文化产品有什么;他们是如何生产和传播的;这些文化部门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他们对国家的财富的贡献是多少;他们与非文化部门有何种联系;社会中人与文化产品有何关系;各部门与发达的文化生活方式的获取途径之间存在何种财政、地理、社会、教育上的障碍;居民文化生活状态因此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些问题都是科学的、客观的指标体系通过统计数据和指数分析而力图体现出来的。

总之,上海城市文化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为地方政府了解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状况、制定本地区文化发展政策、指导本地区的文化工作发展、监测文化发展环境变单位数量约10万个,营业总收入为1047亿美元。

从业人数为159万人,约占就业2000年,英国从事文化服务以及相关行业活动就业人数为187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

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亿英镑,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重%,。

2000年英国居民用于报纸、书籍和文具三项文化消费支出为亿元,占总消费支出的%。

文化娱乐服务高达亿英镑,占总支出的%。

其他文化娱乐亿英镑,占总消费支出的%,音频、视频、摄像为,占总消费的%。

3、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统计局以实用的具体活动为基础确定文化产业和休闲产业的定义。

2001年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8亿澳元,占GDP的比重为3%,比1996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其经济规模与道路交通业、住宅建设业、教育业规模相当,2001年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就业人数为26万人,占就业人数的%,居民文化娱乐活动的5、芬兰芬兰的文化产业是指艺术创作、传统的和现代的艺术品的生产,艺术展览和文化传播活动。

因此,其文化产业由艺术文化和大众媒体两部分组成。

2000年大众传播媒体行业生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印刷出版媒体在芬兰大众媒体中占主导地位,占整个大众媒体增加值的72%,其次是电子媒体,占19%,1998年2001年日本从事娱乐、广播电视、信息服务、广告等文化行业的人数为391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1999年各类博物馆数有1045个,从业人数为万人,各类图书馆2593个,从业人数为万人,2002年日本各大媒体广告费用支出57032亿日元,占2002年,韩国文化和旅游部经费支出达13985亿韩元,占政府部门总支出的比重从1980年的%升至%,各种剧院、电影院等表演场所共1332个,博物馆、艺术馆等展览馆场所共1032个,2002年影片出口量为133部,总收入为1495万美元。

通过对以上各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文化发展的统计口径在各个国家都是不尽相同的。

某些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界定较为宽泛,如英国与韩国。

某些国家则是通过对艺术品的生产特性来界定文化产业的范围,如芬兰。

由于各国界定不同,其统计结果未经指数化处理,其横向的比较目前尚未实现。

虽然如此,从各国的文化政策上可以看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倾斜性和指导性逐步增强。

如何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竞争力、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发展,在国际范围内的实现横向比较,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但需要国际组织通力的调查与统计,而且需要各国政府的大力参与和推动。

(二)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现状1.文化产业总体状况自从党的十六大之后,中国文化产业逐步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1998年为亿元,2001年为亿元,2002年就发展到了250亿元,比2001年增长%,2003年又增加到亿元,增长速度高达%。

在全国文化产业迅速增长的情况下,上海的发展状况更是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从近三年发展势头来看,2002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亿元,占全国%,居全国第二位;2003年总产出达到亿元,增加值为亿元;2004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前列。

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产业资本的改革。

据2004年统计,我国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中,非公有资本所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一半以上。

在非共有资本行业就业人数占到文化产业就业人数2/3。

非公有资本逐步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近20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