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普心手动整理

合集下载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

成 人 基 本 生 命 支 持 简 化 流 程
R:判断意识、呼吸、脉搏
•发现一名无反应的患者或在你面前倒下且 无反应的患者
(1)静止不动无反应或对疼痛刺激无反应的人 (2)呼吸不正常的人 (3)或者目击到突然倒地的人
•如果无反应,至少应该启动急救系统 •利用社会媒体,强调调度员的作用 •评估施救前确保周围环境不处于危险中
争分夺秒
大量实践证明:
• • • •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一半人被救活。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
心肺复苏的意义
• 当人突然发生心跳、呼吸停止时,必须在4至8分钟内建立 基础生命维持,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基本血氧供应,直到 建立高级生命维持或自身心跳、呼吸恢复为止,其具体操 作即心肺复苏。 •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 • 70%以上的猝死发生在院前 • 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CPR-BLS,并于8分钟内进行进一 步生命支持(ALS),则病人的生存率43% • 强调黄金4分钟:通常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有32%能救 活,4分钟以后再进行心肺复苏,只有17%能救活。
判断脉搏(新指南:非专业急救者如不能确定,
可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
判断脉搏:触摸颈动 脉搏动 1、颈动脉位置: 气 管与颈部胸锁乳突 肌之间的沟内。 2、方法:一手食指和 中指并拢,置于患 者气管正中部位, 男性可先触及喉结 然后向一旁滑移约 2-3cm,至胸锁乳 突肌内侧缘凹陷处。
(1)呼吸正常,有脉搏
环境评估,确认现场安全
火灾现场 车祸现场 地震等等
安全急救环 境是大前提
生命之吻——1968年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 1967年7月17日,美国佛罗里达洲线路抢修 时,电工被电击伤,不省人事地头朝下栽 了下去,另一名电工爬上后立即开始口对 口人工呼吸的抢救。 • 随后,又有一名电工爬上,他们一起把伤 者背下,背到电杆一半高的地方,伤者苏 醒了,被救护车运走。

2015版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2015版单人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流程及考核标准
10
一处不符合要求扣2分
EC手法不到位扣2分
吹气每显示错误一次扣
2分
未观察胸廓扣2分
10.开始30次按压和2次的人工呼吸的复苏周期,如除颤仪到达尽快判断是否需要除颤。
11、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10秒钟,如已恢复,进行进一步生命支持;如颈动脉搏动及人工呼吸未恢复,重复上述操作5个循环后再次判断,直至高级生命支持人员及仪器设备的到达。
②操作者转至患者头部上方,将面罩紧扣患者口鼻,左手拇指与食指固定,其他手指紧托下颌(EC手法),右手挤压呼吸气囊,连续吹起2次(送气时间超过1s),使胸廓隆起。③有自主呼吸的患者随患者呼吸给予辅助通气,建立人工气道患者,每6秒给予1次,成人通气频率10次/分,每次送气400-600ml或符合要求扣0.5分
操作步骤一人操作法
1.评估确认现场环境安全。
2.判断患者无反应:呼叫患者,轻拍患者双肩部,确认患者无反应
3.呼叫旁人帮助:施救者在不离开患者身边的情况下启动应急反应系统(也可通过手机),要求携带抢救车及除颤仪。
4、及时呼救时间。
5、检查呼吸、脉搏(同时):患者出现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术者食指和中指指尖触及患者气管正中部(相当于喉结的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检查有无颈动脉搏动,判断时间为5-10秒钟。如无颈动脉搏动,应继续如下步骤。
8、开放气道(A):①检查并取下义齿,用纱布清除口鼻腔分泌物。②仰面抬颌法:操作者一手小鱼际置前额使头后仰,另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颌骨下方抬起下颌,畅通气道。
5
清洁时未调整纱布面扣0.5
未清除分泌物或手法错误各扣2分。
气道开放不到位扣3分,未开放全扣
9、人工呼吸(B):①取简易呼吸器,装置检查性能完好,与氧气连接,打开氧气开关,调至氧流量8-10L/min。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

C将依赖他们的社区获得救
助。非专业救护人员必须识别出心脏骤停、进行呼救、开始 心肺复苏并给予除颤(即:公共场所除颤),直到接受过紧急 医疗服务(EMS) 培训的专业团队接手后,将患者转移到急诊 室或心导管室。患者最终会被转移到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后续 救治
Company Logo
心肺复苏的意义
CPR开始时间 CPR成功率 1分钟 >90% 4分钟内 60% 6分钟内 40% 8分钟内 20% 10分钟内 0%
Company Logo
4-6分钟是医学上称之为的救命 “黄金时刻”
CPR目标 初级目标:自主循环恢复 次级目标:减少神经系统损伤 终极目标:出院存活率
按压频率范围
按压深度不足率
100-119次/分
120-139次/分 140次/分以上
Company Logo
39%
50% 70%
压速率超过120次每分钟时,按压深度会由于剂量依 存的原理而减少
胸外按压(Compression)
胸部按压深度 2015(更新):在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以至少5cm 的深度对普通成人实施胸部按压,同时避免胸部按压深度 过大6cm 2010(旧):成人胸骨应至少按下5cm
Company Logo
胸外按压(Compression)
基本原则:以团队形式实施心肺复苏 2015(新):对于医护人员,2015《指南更新》使 得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及后续处理更加灵活,更 加符合医护人员的临床环境
所有非专业施救者应至少对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 进行单纯胸外按压(Hands-Only)。经过培训有 能力进行人工呼吸的非专业施救者则应按照30次 按压2次人工呼吸的比率给予人工呼吸,持续心肺 复苏
Company Logo

2015心肺复苏指南变化情况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分析

2015心肺复苏指南变化情况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分析

2015心肺复苏指南变化情况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分析高党军(阳泉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山西阳泉045000)DOI:10.19435/j.l672-1721.2019.22.080心肺复苏术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只有在最近一个世纪才岀现系统的规范的复苏程序。

2000年颁布的《2000国际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心肺复苏标准,这一全球专家学者联手打造的国际性指南,计划每5年修订一次,目前最新的指南为2015指南。

自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制定以来,为了改进和完善指南,使其更具有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又先后制定了2005.2010,201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为了尽快理解和掌握并实行新的指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现对新指南与旧指南进行了比较分析:1生存链的变化2000年指南提出了生存链的概念,包括四个环节①早期识别,早期求救;②尽早心肺复苏;③尽快电击除颤;④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2010年指南改为五个环节:①尽早识别与激活应急反应系统。

②尽早实施心肺复苏。

强调胸外心脏按斥,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③快速除颤:如有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应快速除颤,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尽快建立静脉通路.使用复苏药物.分析并祛除致病原因。

⑤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015年指南将成人生存链一分为二:一链为院内急救体系.另一链为院外急救体系。

院外成人生存链的关键环节同2010年指南,继续强调简化后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2基础生命支持的步骤与方法2.1尽早识别2000,2005年指南要求专业人员在10s 内通过听、看、触诊等方法来判断呼吸、心跳是否停止,非专业人员则无需检测脉搏,如无反应、无呼吸即可行胸外按压等初级复苏。

2010.2015指南中不再有“一听二看三感觉”的要求。

2.2尽早CPR2005指南并没有区别施救者是否受过培训.仅建议可以在电话指导下行胸外按压;2010指南明确指出,如果施救者没有经过培训,则可以在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无须人工呼吸,这样就可以解除施救者口对口呼吸的顾虑.如果能够执行人工呼吸,按圧和呼气比按照30:2进行。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要点 (1)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要点  (1)

ALS应尽早开始,最好与BLS同时进行
CPR并发症
肋骨骨折、胸骨骨折、肋骨与肋软骨脱离、气胸、血胸、肺挫伤、
肝脾撕裂以及脂肪栓塞等。
其他
Hale Waihona Puke 3. 首次提出成人胸外按压幅度是至少2英寸(5厘米),但不超过2.4英寸(6厘米)。
国内也有提出5-6厘米这个深度,对于欧美人可能不是问题。但是亚洲人是否适合这个深
度还需要更多的数据。而实际中,医护人员也大多无法确定自己的按压深度。在胸廓能承 受的压力范围内,最大深度的按压应该是值得鼓励的。
4.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持续时间,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目标比例为
心肺复苏—BLS(CAB)
心肺复苏—BLS(CAB)
球囊面罩
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端。 鼻
1 、 C 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 部, 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2、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角
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3、用右手挤压气囊
心肺复苏新指南要点
1.继续强调了高质量心肺复苏的特点: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
廓完全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2.
建议胸外按压速率是100至120次/分钟。原指南仅仅规定了每分钟按压频率不少于100次/
分,但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判断循环:触摸颈动 脉搏动 1、颈动脉位置: 气管 与颈部胸锁乳突肌 之间的沟内。 2 、方法:一手食指和 中指并拢,置于患 者气管正中部位, 男性可先触及喉结 然后向一旁滑移约 2-3cm ,至胸锁乳突 肌内侧缘凹陷处。

2015年版心肺复苏

2015年版心肺复苏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指并排下压。 下压深度:(婴儿)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4厘米)。 儿童(5厘米)。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不能“拼命”按压!
2010年的指南一个比较重大的改动就是按压程度,规定了 胸外按压的速度,频率≥100次/分,深度≥5厘米。但这样 就会出现按压过度的问题。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患者因为 按压受到伤害(比如胸骨和肋骨的)按压人员会因为长时 间的按压而消耗大量体力,不能保证后续有效的按压(按 压幅度不足与按压频率过快的关)。笔者曾经历过长达50 分钟的CPR,患者的胸骨不仅断了,笔者的体力也消耗殆尽。 患者也当然没救活。今年指南最大的改动就是设定了胸外 按压程度的上限,频率在100~120次/分,深度在5~6厘米。
体征评估从“3步”变成了“2步 ”
相对于2010年的指南“在评估患者意 识之后再分别评估患者呼吸、脉搏” 这样的按部就班,2015年的指南倾向 于评估患者意识后同时评估呼吸和脉 搏,之后再启动应急反应系统(ERS) 或求助。这样有效、同时地评估可减 少ERS的延迟。
心肺复苏程序变化 :C-A-B代替A-B-C
BLS
按压部位:
胸骨下1/2 双侧肋弓的汇合点, 向上两横指
BLS
按压两手手指跷起(扣在一起)离开胸 壁
BLS
按压姿势: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 腕、肘、肩关节伸直, 以髋关节为轴, 垂直向下用力, 借助上半身的体重 和肩臂部肌肉的 力量进行按压
BLS
按压部位: 以掌跟按压
婴幼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体外技术和有创灌注装置
对于发生心脏骤停,且怀疑心脏骤 停的病因可能可逆的选定患者,可 以考虑以体外心肺复苏(ECPR)替 代传统心肺复苏。

2015版心肺复苏与2020版区别整理

2015版心肺复苏与2020版区别整理

标题:深度解读2015版心肺复苏与2020版的区别在现代医学中,心肺复苏(CPR)技术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2015年发布的国际CPR指南和2020年发布的新版CPR指南都对心肺复苏技术做出了一些重大改变。

本文将对这两个版本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变化。

一、CPR指南的重要性我们需要了解CPR指南的重要性。

CPR是一种用于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急救技术,其准确性和及时性对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

而CPR指南则是对CPR技术的权威性建议,对于医护人员和普通市民来说,熟悉并掌握最新的CPR指南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

二、2015版CPR指南与2020版的区别1. 针对特定人群的变化在2015年版的CPR指南中,对儿童和新生儿的复苏进行了一些更新和变化。

而2020年版CPR指南进一步强调了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复苏技术,增加了更为详细和全面的指引。

2. 推荐的CPR节奏变化在心肺复苏时的按压频率和深度以及人工呼吸的比例在2015年版和2020年版中也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和现实抢救案例的数据,目的是为了提高CPR的有效性和生存率。

3. 在使用除颤器时的建议变化2015年版CPR指南对除颤器的使用做出了一些相对宽松的建议。

而2020年版CPR指南在这方面更加强调了除颤器的及时和准确使用,并提出了更多详细的操作指南。

4. 对医护人员培训的影响CPR指南的更新也会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技能要求产生影响。

新版CPR指南的发布会推动医护人员更新培训课程和技能考核,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指南和技术要求。

三、个人观点和总结无论是2015年版还是2020年版的CPR指南,都是在全球范围内经过专家组织的研究和讨论后发布的,因而在实践中都应该被认真对待。

对于医护人员和普通市民来说,了解最新的CPR指南,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细致地分析了2015版和2020版CPR指南的各项变化,并逐一进行了解释和讨论。

2015年上半年基础教材复习重点

2015年上半年基础教材复习重点

华夏心理2015上半年基础教材复习方法及重点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看书+模拟题(30题左右)发展心理学书+模拟题+习题册 8-10题变态心理学书+模拟题+习题册10题左右测量心理学只做习题册不用看书 10题左右咨询心理学看书不做习题册 1-2个题基础心理学重点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新定义:心理学是关于心理现象及行为规律的科学——记住新定义)P22.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记住标题即可)P43.冯特、1879、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心理学元年P74.行为主义、华生、刺激和反应(即S-R)之间的关系、环境决定论 P9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意识、无意识、心理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

P106.人本主义心理学P107.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神经元,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P158.外周神经系统解剖上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P169.(二)功能上,将外周划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躯体神经系统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

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自主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拮抗作用。

P1610.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组成。

P1711.脑干位于……主要机构。

(脑干一二段)P1712.间脑看丘脑和下丘脑 P18-丘脑:……特定部位P17。

下丘脑是……内脏系统的活动p18。

13.小脑的功能p1814.大脑灰质和白质P1815.大脑半球的外侧面以外侧裂……额叶最大,约占半求面积的1/3 p1916.大脑不同区域不同功能(颞叶、枕叶、额叶、中央前、顶叶、中央后)P1917.(一)兴奋和抑制 p2218.(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P2219.(一)条件反射的抑制P2320.(四)动力定型 p2421.感觉的定义P252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P2523.一、感觉适应 p2624.感觉后象P2725.感觉对比 p2826.(一)视觉的适宜刺激、(二)视觉器官、1.颜色的特性(二、三段内容)、色觉异常最后两段3027.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3128.听觉的特性p3229.嗅觉、味觉p3230.内脏感觉P3331.痛觉 p3432.知觉的定义(前两段) p3433.选择性、恒常性和理解性p36、3734.方位知觉(P37)35.时间知觉第一、二、三段4036.错觉的定义 p4037.记忆的定义、种类(前两段) p4338.遗忘及遗忘规律(艾宾浩斯)p4439.遗忘的原因(衰退或干扰)p45,系列位置效应(两头好,中间差) p4540.思维的定义、间接性和概括性 p4741.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4942.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p4943.迁移、原型启发、定势p5144.语言与言语 p5245.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p53—5446.意识的概念p5747.睡眠p5848.(二)梦 p5949.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p6050.二、注意的种类 p6051.一、注意广度 p6152.注意的稳定性p6153.注意的分配 p6154.需要的二、三段、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p6355.动机的定义p6456.与动机有关的四个因素:需要、诱因、内驱力、情绪p6457.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p6558.一需要的层次;二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p6659.情绪情感的定义p6860.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组织、信号功能) p696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p7162.心境、激情、应激 p7263.意志的定义p7364.四种冲突 p7465.三、意志品质p7566.能力的定义p7767.(二)智力p7768.能力的分类2、3 p7869.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p7970.人格的定义 p8171.人格的结构P8272.气质的定义 p8373.巴普洛夫神经活动类型说图表 1-1 神经过程的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p8574.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p8675.如何看待气质的类型(标题记忆)8776.性格定义 p8877.(一)G.W.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p9278.(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p93社会心理学重点1.英国本能麦独孤2.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两个)p973.社会行为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公式、字母表示p984.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P1045.价值中立原则-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AMI诊治(2015)

AMI诊治(2015)

一、AMI的再 灌注治疗
溶栓 到达医院后在30分内溶拴,对发病3 h内的患
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尿激酶 (UK)链激酶(SK)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
CAG+PCI 90分内急诊PCI治疗 CABG 介入失败和溶栓失败,有手术指征
溶栓适应证
(1)发病12 h以内,预期FMC至PCI时间延迟大于 120 min,无溶栓禁忌证; (2)发病12~24 h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至少2个 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 mV,或血液动力 学不稳定的患者,若无直接PCI条件,溶栓治疗是合理 的;
二、抗栓治疗
1、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所有无禁忌证的STEMI患者均应立即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或
嚼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继以75~100 mg/d长期维持。
P2Y12受体抑制剂(氯吡格雷):STEMI静脉溶栓患者,如 年龄≤75岁,应给予氯吡格雷300 mg负荷量,以后75 mg/d, 维持12个月。如年龄>75岁,则用氯吡格雷75 mg,以后 75 mg/d,维持12个月。
并发症
一、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 发生率可高达50%o,造成不同程度的二尖瓣脱垂并 关闭不全。
二、心脏破裂 少见,1周内出现,多为心室游离壁破裂,引起急性心包压塞而
猝死。偶为室间隔破裂造成穿孔。
三、栓塞 起病后1一2周。 四、室壁瘤 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 五、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数周至数月内出现,反复发生
6、心衰
AMI发病24 h内不主张使用洋地黄制剂,以免 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合并快速房颤时可选 用胺脉滴注正性肌力药物有助 于稳定患者的血液动力学。 多巴胺<3 μg•kg/min可增加肾血流量。严重低血压时 静脉滴注多巴胺的剂量为5~15 μg•kg/min,必要时 可同时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3~10 μg•kg/min)。 大剂量多巴胺无效时也可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2~8 μg/min。

CPR-心肺复苏

CPR-心肺复苏
大脑 小脑 延髓 脊髓 交感神经节 心脏和肾脏 肝脏 肺脏 4~6分钟, 10~15分钟, 20~30分钟, 45分钟, 60分钟, 30分钟, 1~2小时, 时间更长。
六、时间就是生命!!
七 操 作 步 骤 概 述
时间就是生命
心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分秒来计: ● 3~5 秒: 黑蒙 ● 5~10 秒: 昏厥 ● 15 秒左右: Adams-Stokes综合征发作 ● 10~20 秒: 意识丧失 ● 30~60 秒: 瞳孔散大 ● 60 秒: 呼吸渐停止 ● 1~2 分钟: 瞳孔固定、二便失禁 ● 3 分钟: 开始出现脑水肿 ● 6 分钟: 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 8 分钟: “脑死亡” ●心肺复苏的——“黄金8分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 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皮肤色泽及温度、瞳孔 是否缩小、对光反射是否恢复、血压是否恢复)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婴儿胸外心脏按压方法
(1)二指按压: 单人:用中指、无名指或中指、食 指按压 双人:用双手拇指环抱按压 (2)压力均匀,不可使用瞬间力量 (3)按压部位在胸骨中线、双乳头连 线略下方 (4)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 (5)按压深度约为胸部前后径的1/3 ,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弹回,保证 按压与松开时间基本相等
2、按压频率规定为100~120次/分。 1)一项大样本的注册研究发现,如果按压频率 (超过140次/分)过快,按压幅度则不足。 2)指南也指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施救者应 该以适当的速率(100至120次/分)和深度进行有 效按压,同时尽可能减少胸部按压中断的次数和 持续时间。 3)新指南规定,胸部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 目标比例为至少60%。(指南把心肺复苏与驾车行驶进行了比
4、无论是否因心脏病所导致的心脏骤停,医护人 员都应提供胸外按压和通气。旧版指南仅指出 ,急救人员和院内专业救援人员都可为心骤停 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5、关于先除颤,还是先胸外按压的问题,新指南 建议,当可以立即取得体外自动除颤器(AED) 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当不能立即取得AED时 ,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同时让人获取AED, 视情况尽快尝试进行除颤。

2015年上半年上海考研心理学基础笔记瞬时记忆考试题

2015年上半年上海考研心理学基础笔记瞬时记忆考试题

2015年上半年上海考研心理学基础笔记:瞬时记忆考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1、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必须具备以下哪项?A:血压升高B: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C:心尖部收缩期杂音D:主动脉收缩早期喷射音E:左心室肥厚2、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___A:变形运动B:吞噬作用C:产生抗体D:凝血作用3、有关肾区疼痛,下列哪项不正确___A:间质性肾炎有肾区压痛B:IgA肾病有肾区压痛C:肾盂积液有肾区叩痛D:肾盂肾炎有肾区叩痛E:肾动脉栓塞肾区有剧烈疼痛4、妊娠期甲亢的首选治疗措施是A.放射性碘治疗B.丙基硫氧嘧啶C.普萘洛尔(心得安)D.甲巯咪唑(他巴唑)5、关于锥体系与锥体外系的功能,下述错误的是___A:大脑皮层通过锥体系发动随意运动,特别是精细技巧运动B:锥体外系协调肌群运动C:锥体系和锥体外系都调节肌紧张D:锥体系受损时,肌紧张亢进,说明锥体系对肌紧张有抑制作用6、顺式作用元件是指A.一种特异的编码序列B.一种特异的间隔序列C.一种特异的具有调节功能的DNA序列D.可影响自身基因表达活性的DNA序列7、下列胰液成分中,哪种是由小导管细胞分泌的A:胰淀粉酶B:胰脂肪酶C:胰蛋白酶D:糜蛋白酶E:碳酸氢盐8、月经的发生是由于A:雌激素急剧减少B:孕激素急刷减少C:雌激素与孕激素都急剧减少D:前列腺素pgf2 a减少E:催产章急剧减少9、引起血管升压素分泌最敏感的因素是___A:循环血量减少B:疼痛刺激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10、下列呼吸困难类型中,最可能是由左心功能衰竭所致的是A:劳力性呼吸困难B:吸气性呼吸困难C:呼气性呼吸困难D: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11、正常人的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和口腔温度的高低应当是___A:口腔温度>腋窝温度〉直肠温度B: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C:直肠温度>腋窝温度〉口腔温度口: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12、人类降钙素的主要来源是A:甲状腺C细胞B:胰岛A细胞C:甲状旁腺主细胞D:腮后腺E:胰岛B细胞13、通过细胞核内受体发挥作用的激素是A.胰岛素B.糖皮质激素C.雌激素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4、女性,26岁,突然发作心慌、心悸30分钟,心率160次/分,第一心音强度一致。

普心第七章

普心第七章

第七章思维第一节思维的一般概念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一)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过程。

而思维则是对输入信息进行更高层次的加工。

(二)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二、思维的过程(思维的心智操作)(一)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1.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考虑的心智操作。

2. 综合是在思想上把对象的各部分和各种因素联结起来考虑的心智操作。

(二)比较:比较是在头脑中对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相异及其关系的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1.抽象就是在头脑中把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区别开来,并把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的过程.2. 概括则是在头脑中把抽取出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过程。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1.具体化就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的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事物的过程。

2.系统化就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其属性,归纳到一定的类别或系统中去的过程。

三、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和方法,可把思维区分为:1.动作思维以实际操作来解决直观的、具体问题的思维称为动作思维或直观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以头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称为形象思维或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称为抽象思维或抽象逻辑思维。

(二)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可把思维区分为:1.聚合式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的思维。

2.发散式思维(求异思维、分散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

(三) 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依据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还是科学概念,可区分为:1. 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2015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考点概要、模拟试题

2015年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考点概要、模拟试题

基础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普通心理学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识记)、心理学应用分支(领会)、普通心理学定义(识记)。

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识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领会)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心理是脑的功能收藏心理咨询师站!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领会)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领会)三、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领会)四、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向结合的产物。

(领会)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识记)二、学派的纷争代表人物(识记)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弗洛伊德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领会)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应用)(一)客观性原则(二)辨证发展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一)自然(一般)观察法(识记)(二)调查法(识记)(三)个案法(识记)(四)实验法(识记)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神经元及其功能神经元的定义(识记)神经元的功能(识记)神经元的分类(识记)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自主神经系统(识记)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脊髓、脑干、间脑、小脑(识记)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识记)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领会)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内分泌系统、垂体腺、甲状腺(识记)第三单元巴甫洛夫学说简介一、兴奋和抑制(识记)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识记)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识记)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识记)五、动力定型(领会)第三节认识过程第一单元感觉一、感觉及其种类感觉的定义(识记)、感觉的种类(领会)二、感受性及感觉阈限感受性、感觉阈限、韦伯定律、费希纳定律(识记)三、感觉现象(领会)感觉适应、感觉后象、感觉对比、联觉(识记)四、视觉(领会)(一)视觉的适宜刺激(二)视觉器官(识记)(三)颜色视觉五、听觉(领会)(一)听觉的适宜刺激(识记)(二)听觉器官(识记)(三)听觉的特性六、其它感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平衡觉、运动觉、内脏感觉、痛觉(识记)第二单元知觉一、知觉的定义(识记)二、知觉的基本特性(识记)(领会)整体性、选择性、两可图形、恒常性、理解性三、知觉的种类(识记)(领会)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第三单元记忆一、记忆及记忆过程(一)记忆的定义(识记),(二)记忆的种类(领会)(三)记忆过程(领会)、遗忘、遗忘曲线(识记)二、表象表象的定义(识记)、表象的作用、三个记忆系统(识记)(领会)瞬时记忆(领会)、短时记忆(领会)、长时记忆(领会)第四单元思维、言语及想象一、思维思维的定义(识记)、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领会)、思维的种类(识记)概念的形成(领会)二、语言与言语语言与言语(识记)、言语活动的形式(识记)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识记)三、想象想象的定义(识记)、想象的种类(识记)、无意想象(识记)、梦(识记)、有意想象(识记)、幻想(识记)第四节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意识一、意识概述意识的定义(识记)、意识的形态(领会)、潜意识和无意识(识记)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梦(识记)、生物节律(识记)(领会)第二单元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识记)(领会)、指向性和集中性(识记)、二、注意的种类(识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注意的特征(识记)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识记)第五节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需要一、什么是需要需要的定义(识记)二、需要的种类(识记)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需要层次理论(识记)(领会)第二单元动机一、什么是动机动机(识记)、(领会)、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了心血管病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

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

目前,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4.6%,城市为42.51%。

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1 心血管病死亡情况2014年,中国心血管病(CV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图1,图2)。

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3)。

2014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95.63/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3.72/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1.91/10万(脑出血74.51/10万,脑梗死45.30/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61.9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36.2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5.78/10万(脑出血52.25/10万,脑梗死41.99/10万)。

心血管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在农村为44.60%,在城市为42.51%(图4)。

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2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1 高血压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病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2010年中国因高血压死亡共计204.3万例(男性115.4万,女性88.9万),占全部死亡的24.6%。

2013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31869亿元,其中高血压直接经济负担占6.61%。

中国在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和2002年进行过4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1%、7.7%、13.6%和17.7%,总体呈上升趋势。

2015年6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2012年国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报告,中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患病人数为2.7亿。

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RP

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RP

心肺复苏2015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RP 2015年10月,心脏美国学会(AHA)心肺复苏新指南强调如何做到快速行动、合理培训、使用现代科技及团队协怍来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

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

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

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3、1004、1005…)告知无呼吸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院外手机呼120急救。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以上呼吸、脉搏可在10秒内同时完成。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

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1)、院内插管。

应用简易呼吸器,双手挤压气囊,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6秒钟一次)。

2)、院外人工呼吸。

按压30次,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

(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

2015年最新心肺复苏指南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次数



2015( 重申 2010 版的建议): 施救者应尽可能减少胸 外按压中断的次数和时间,尽可能增加每分钟胸外按压的 次数。 2015( 更新): 对于没有高级气道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 骤停成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目标应该是尽量提高胸部 按压在整个心肺复苏中的比例,目标比例为至少 60%。 理由: 胸外按压中断可能因急救需求(如心律分析和通气 等)而有意造成,也可能是无意造成(如施救者受到打扰 )。胸外按压比例是指实施按压的时间在心肺复苏所用总 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可以通过尽量减少胸部按压时的暂停 来增加胸外按压比例。胸外按压比例的理想目标尚未确定 。设定胸外按压比例,旨在限制按压中断,在心肺复苏时 尽可能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和血流。
• 如果紧急医疗系统采用包括持续胸部 按压的综合救治干预,对于院外心脏 骤停患者可以考虑在综合救治干预中 使用被动通气技术。 • 对于正在进行持续心肺复苏且有高级 气道的患者,对通气速率的建议简化 为每 6 秒一次呼吸(每分钟 10次呼吸 )。

与2010年版的心肺复苏指南对比



及早识别患者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2015( 更新): 一旦发现患者没有反应,医护 人员必须立即就近呼救,但在现实情况中,医护 人员应继续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然后再启动应 急反应系统(或请求支援)。 2010( 旧): 医务人员在查看患者呼吸是否消 失或呼吸是否正常时,也应检查反应。 理由: 此条建议变更的用意是尽量减少延迟,鼓 励快速、有效、同步的检查和反应,而非缓慢、 拘泥、按部就班的做法。
在 2015《指南更新》中,针对医务 人员的关键问题及重大变更如下:
一、急救系统和持续质量改进
1• 这些建议使得应急反应系统的启动更加灵 活,更加符合医护人员的临床环境。鼓励 经过培训的施救者同时进行几个步骤(即 同时检查呼吸和脉搏),以缩短开始首次 胸部按压的时间。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更新7-儿童高级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后Pao2和Paco2
更新 —恢复自主循环后,调整给氧量以达到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 >94% —逐步减少供氧使氧合血红蛋白饱和度 94%-99% —目标为在维持正常氧合同时避免低氧血症 —避免高碳酸血症及低碳酸血症 理由 —正常氧合存活出院率较高,死亡率与高氧血症有关 —预后不良与低碳酸血症有关
生存链
更新:“一分为二” —院内心脏骤停 —院外心脏骤停
生存链-2010年
立即识 别并启 动急救反应体系
尽早心肺复苏注重心脏按压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CLS
快速除颤
综合心搏骤停后治疗
2015年
院内心脏骤停
监护与预防
识别和启动 应急反应系统
即时高质量 心肺复苏
快速除颤
高级生命维持 及骤停后护理
高质量CPR要点
成人
儿童(1岁-青春期)
现场安全
确保现场对施救者和患者是安全的
判 断
无反应、无呼吸或喘息样呼吸,10秒钟内感觉不到脉搏
启动EMSS
一人且无手机:离开患者启动且取AED 其他人:立即CPR,尽快使用AED
目击倒地:同成人 无目击倒地:2分钟CPR后取AED并启动EMSS
更贴近临床实际
4.胸外心脏按压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理由:按压频率越快,按压 深度不足比例增加 (50%、 70%) 按压深度 5-6cm 理由:按压深度上限证据少, 按压过深会造成损伤 实际抢救时按压深度不足
孕妇心脏骤停
更新6-儿童基础生命支持
更新 —重申CAB为儿童CPR的优先程序 —按压深度:婴儿4cm,儿童5cm,青少年5-6cm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 —施救者无力或不愿实施人工呼吸,建议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 理由 —易于施救者的记忆和实施CPR —按压深度>5cm,24h存活率上升,过深会造成危害 —按压速度过快会出现按压深度不足 —单纯胸外按压式心肺复苏效果与传统类似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


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胸 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和药物
复 治疗等。

目的是恢复患者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
CPR的三个阶段
基本生命支持(BLS) 进一步生命支持(ACLS) 延续生命支持(PLS)
三个阶段——核心技术
·第一阶段——第一个CABD(基础生命支持)
C心脏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D除颤
• 理由: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将依赖他们的社区获得救助 , 直到接受过紧急医疗服务(EMS)培训的专业团队接手后, 将患者转移到急诊室和 / 或心导管室。相反,院内心脏骤 停的患者依赖于专门的监控系统(例如快速反应或早期预 警系统)来预防心脏骤停。如果发生心脏骤停,患者依赖 于医疗机构各个部门和服务间的顺畅沟通,以及由专业医 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组成的多学科团 队。
心脏骤停和 心肺复苏
➢前言 ➢2015心肺复苏指南10大更新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成人高级生命支持
一、前言
前言
• 心脏骤停是美国和加拿大患者死 亡的首要病因,每年约33万病人 因冠心病死于急诊室和院外。
• 我国每年死于心脏猝死的人数约 54.4万。约占死亡总人数的5%,
• 2004年 • 北京马拉松赛 • 一名大学生猝死
• 医护人员应继续同时 检查呼吸和脉搏,然 后再启动应急放映系 统。
4、放置体位:摆置复苏体位
☺ 呼救的同时,应迅速将病人摆放成仰卧位。保持身体平直, 无扭曲。头部的姿势要能让口中的分泌物流出。
☺ 注意解开病人衣领、领带以及拉链,不可造成胸部压迫,影 响换气。
☺ 摆放的地点:地面或硬板床。
☺ 翻身时整体转动,注意保护颈部。
低阻、高容器官,通气/ 血流比值必须保持0.8左 右,才能维持正常气体 交换。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关于儿童下列哪些正确做题室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关于儿童下列哪些正确做题室

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关于儿童下列哪些正确做题室
根据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关于儿童的下列做题室正确的有:
1. 儿童的心肺复苏应使用比成人更快的压迫频率(至少每分钟100次),即2分钟内至少压迫两次。

2. 儿童的胸部按压深度应为至少压迫胸前1/3~1/2的深度。

3. 为了减小胸部按压中断的时间,应尽量减少电除颤的时间。

对未经手动除颤或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心动停止患儿,应立即进行高质量心肺复苏5个疗程,再考虑电除颤。

4. 对心室纤颤、无脉性心动停患儿,如果没有成人自动体外式除颤器(AED)可用,应考虑使用除颤能量适合儿童的普通
除颤器进行除颤。

5. 对无脉性心动停患儿,鉴别室速心律引起的无脉停搏。

6. 对电击除颤后的患儿,分析心电图以确认治疗是否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具体情况下可能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基础疾病、儿童体重等。

因此,在实际操作时应综合考虑儿童的具体情况和准确指南的要求。

普心 修改可打印版

普心  修改可打印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

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

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

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概括起来是:①心理过程②心理结构③心理的脑机制④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⑤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特点是什么?1 个案研究(case study)以个人或一个团体为研究对象,在广泛搜集对象的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健康状况等多方面资料的基础上,考察其心理活动的规律,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2 调查法(survey method)多用于研究人们的态度、偏好或其他特征,可以同时对许多个体进行不太深入的研究•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题的措辞效果•取样的代表性3 相关法(correlational method)通过测量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程度来了解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一种变量变化时另一种变量随之变化的趋势。

相关表明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但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4 实验法(experimental method)•从某种理论或假设出发,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种类:- 实验室实验:在实验情境中,研究者通过有效控制无关变量,来考察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 自然实验:又叫现场实验,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而进行的实验•优点:- 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 可得出因果结论二、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派别有哪些?主要观点是什么?1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代表人物:冯特(Wundt) 铁钦纳(Titchener)•研究内容:“意识经验的基本元素”,及元素合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方法:内省法(retrospection)•摆脱哲学思辨,走上实验科学之路2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代表人物:詹姆斯(W. James)杜威(J. Dewey)•研究内容:不关心心理结构,注重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机能。

“适应”“适用”•方法:内省+观察、测验、问卷•对象:成人+儿童、动物3.3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Wertheimer)柯勒(Kohler )•研究内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方法:重视实验•在知觉、学习、思维研究方面开展大量研究•为认知心理学做铺垫也称“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4 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s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 Freud)安娜.弗洛伊德(A. Freud)•研究内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本能、无意识过程、人格结构•方法:观察法、个案研究•对象:精神病人5 行为主义(behaviorism)代表人物:华生(J. B. Watson)斯金纳(B. F. Skinner)•研究内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行为是刺激—反应联结的结果(S-R)•方法: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新行为主义:S-O-R(o:机体变量)6 人本主义(Humanism)代表人物:马斯洛(Maslow)罗杰斯(Rogers)•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行为主义——“幼稚心理学”(动物、儿童)心理动力学——“伤残心理学”•研究内容:正常人的整体行为和内心体验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方法:赞成内省法7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背景•心理学是对认知/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输入——存储——加工——提取•实验法来构造心理模型8 神经心理学(neuropsychology)•以生物学的知识为基础,从大脑、神经系统和其他生理机能的角度来探讨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神级细胞内部或相互之间化学反应或电反应的结果,受到遗传和躯体结构的共同作用。

三、什么是感觉?有什么规律?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基本规律:感受性和感受阈限;感觉适应;感觉的相互作用(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心理量(主观感觉)与物理量(客观刺激强度)的关系问题感受性: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用来度量感受性的刺激强度的范围-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vs.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感受器觉察这种最小刺激的能力。

二者成反比关系:E=1/R(E为感受性;R为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vs.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感觉所能觉察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也叫最小可觉差;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Weber's Law):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二者的比例是一个常数:K=△I/I(ΔI-差别阈限;I-原刺激量;k-常数/韦伯分数)(二)感觉的适应人的感受性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发生变化。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一分析器中感觉的相互作用(1)同时对比:两种刺激同时作用于一种感觉分析器(2)继时对比:两种刺激相继作用于一种感觉分析器2、不同分析器中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分析器的微弱(强烈)刺激,能提高(降低)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

(1)感觉补偿: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足,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与代偿作用。

(2)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如红色给人以希望、热烈的感觉,绿色给人以生机、宁静的感觉。

四、什么是知觉?知觉的特性有哪些?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1、定义:人们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的特性。

2、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素:(1)对象和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2)对象的动静状态: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运动的物体容易被知觉为对象。

(3)人的主观状态:符合人们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经验的事物更容易成为人们的知觉对象。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会对后面的知觉产生影响,影响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二)知觉的整体性1、定义:对客体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进行整体性的反映的特性。

2、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知觉系统会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2)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依赖于事物的整体特性3、影响知觉的整体性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如接近、相似、闭合等知觉对象各组成部分的强度关系(面孔)知觉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音符)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骨骼复原)(三)知觉的理解性1、定义: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特性。

2、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知觉者的主观因素(知识经验、实践经历、兴趣爱好、言语提示)(四)知觉的恒常性1、定义: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恒常性主要发生在视觉范围内:如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方向恒常性等。

五、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不同层面从心理状态看:清醒和注意集中从心理内容看:语言可报告从行为水平看:受意愿支配的活动从哲学层面看:与物质对立的精神实体不同角度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心理事件的觉知(awareness)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是一种心理状态无意识:与意识相对,个体不曾觉知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指潜隐在意识层面之下的感情、欲望、恐惧等复杂经验,因受到意识的控制与压抑,而个人不自觉知。

六、睡眠的阶段?各自的特点?睡眠五阶段:•清醒和警觉时:βwave (>14 Hz)•昏昏欲睡时:αwave(8-14HZ)•阶段1/轻度睡眠:θwave (3-7 Hz)•阶段2/睡眠加深:睡眠锭(12-14 Hz)•阶段3和4/深度睡眠:δwave (1/2-3 Hz) 肌肉放松•阶段5/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 , REM):(1)自主活动增加(血压、脉搏、呼吸),类似于清醒时脑电波(2)眼球快速运动(3)有梦伴随(4)身体不动,肌肉放松(5)梦游、梦话与REM无关(发生在第4阶段)七、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1.催眠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中,在催眠师的诱导下,个体意识改变,处于对他人暗示的易感性提高的一种恍惚状态/觉知状态。

2.对催眠的解释•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被催眠者无条件接受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行为或产生特定感受。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执行和监督催眠使两个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

执行功能正常,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八、注意有哪些分类?1 根据所需意志努力的程度•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努力•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有目的,不再需要意志努力2 根据注意的客体•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以上刺激中选择一种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

•持续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 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对象上。

•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 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九、什么是记忆?各自的种类和特点?1 什么是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方式在人脑中的反映。

1.2 记忆的分类•按保持时间长短: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信息被精确地纪录下来,就像刺激的复制品一样。

感觉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短:图像约0.25-2秒,声像<4秒;②记忆容量大:图像记忆一般认为是9-20个字母,声像为平均5个左右;③信息编码依据其物理特性,具有鲜明的形象性;④感觉记忆痕迹易消褪;⑤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能进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短而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短:约5-20秒,不超过1分钟;②记忆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为7±2个组块(chunk);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听觉编码存储。

长时记忆:容量巨大、可长期保持信息的记忆系统。

长时记忆的特点①信息保持时间长:1分钟以上,甚至终生;②记忆容量无限:5万-10万组块或1013bits;③信息编码多为言语编码和表象编码存储;④信息提取有两种方式:回忆和再认。

•外显记忆vs.内隐记忆外显记忆:个体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程序性记忆vs.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