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最新8篇
《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最新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最新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一、说教材《雨霖铃》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强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二、说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知《雨霖铃》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凉清丽的意境和浓重的离愁;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意象特点,把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
三、说重难点重点:感受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愁,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难点:理解、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说教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
五、说学法1、预习法;2、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南朝江淹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自古以来,人们往往“伤离别”,柳永作为宋朝大才子,整日混迹于烟花柳巷,与红颜知己把酒言欢、吟诗诵赋。
这首《雨霖铃》就是作者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给曾经的红颜知己的用心之作。
2、文本学习(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吟诵,注意字音、节奏、轻重、缓急、感知韵律美。
读音:噎、韵脚:切、歇,波、阔,别、节、年。
节奏舒缓,读出有情人离别时凝重氛围。
语调:“更与何人说”一句读出相聚后的独处之苦,余音绕梁。
(2)范朗读:听老师示范朗读,学生找出词中意象,说出这些意象的特点。
意象:上阕有寒蝉、长亭、帐、兰舟,下阕有烟波、暮霭、杨柳岸等。
特点,都是引人伤感之物。
(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由众多意向组成的意境美。
(4)四读:品评诗句领悟表达美,具体方法是炼句。
上阕选择尾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下阕选择“今宵酒醒何处,烟柳岸,晓风残月”,体会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021年关于雨霖铃说课稿三篇
2021年关于雨霖铃说课稿三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雨霖铃寒蝉凄切》。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1、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绝、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在深秋雨后的傍晚时分,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别离”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2、重点讲读课本单元是古典诗歌单元,即古典诗歌,包括唐宋诗词及元曲。
《雨霖铃》承担着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能力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因此有着重要地位。
《雨霖铃》是婉约派代表作,因此学习它,对于学生了解婉约派风格有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两个普遍班,语文基础相对较差,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提高,但对古诗鉴赏的基本手法,风格也有一定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提高文学品位。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品位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1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②了解作者柳永及雨霖铃词牌2、过程与方法①体味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②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四、重点、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是:通过鉴赏名句,体会作者情感五、教学策略1、诵读法2、启发法3、讨论法六、学法指导1、课前让学生查找作者柳永的资料。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2021年雨霖铃说课稿合集5篇
2021年雨霖铃说课稿合集5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十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三班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这也是难点)(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2021年雨霖铃说课稿集合五篇
2021年雨霖铃说课稿集合五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雨霖铃》是安排在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四第二单元诗歌单元。
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
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二、说学情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
情景交融的题是经常见到的,但是这一课又涉及到了虚实结合,学生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应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⑴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⑵赏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诗词鉴赏知识水平及心理特点,我将教学重点确立为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教学难点确立为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四、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教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背诵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拓展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和讨论和做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吟咏,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唐代郑古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抒写离别之情的诗词吗?"学生列举几句离别主题的诗句后,我将以"别离是一种常事,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而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走进词人"黯然销魂"离情(这一下就进入我们下面的环节"美读全词,整体感知")。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雨霖铃》是宋代柳永的名篇,雨霖铃说课稿怎么写?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雨霖铃》说课稿【较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⑴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⑴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021年雨霖铃说课稿4篇
2021年雨霖铃说课稿4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这篇__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
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
《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__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
学习__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
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__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__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
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
导入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
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
歌词说得真好“今宵别梦寒。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带着这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让我共同走进这首离别的绝唱《雨霖铃》。
2。
介绍作者、背景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我将为利用幻灯片为学生补充柳永的创作风格及__的写作背景:柳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长于抒发羁旅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
《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优秀
《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优秀《雨霖铃》的说课稿范文优秀1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是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雨霖铃》。
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部编版(三篇)
高中语文《雨霖铃》说课稿部编版(三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因为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能力目标:1、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1、“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为:名句的鉴赏方法。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
在初中时已有接触,必修一学过《沁园春·长沙》,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善于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才能获得成功。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诱导式教学法;2、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叶圣陶说:“‘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雨霖铃说课稿-1
雨霖铃说课稿【推荐】雨霖铃说课稿4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首先是教材的分析)一、教材分析(说教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二、学情分析(说学情)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三、学习目标(说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①诵读法②提问法③点拨法④讨论法⑤自主探究法[学法](在学法指导上,我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歌曲《送别》的视频,创设活动、立体、多维的情景,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觉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然后,以诵读为载体,以文学鉴赏为纽带,把课堂变成学堂,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接下来,我将通过“导读――听――赏――背――练”六个部分展开本课教学)六、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为后面朗诵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当学生沉浸在悲凉氛围当中,我适时地将学生带入第二环节,也就是读听部分)(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所设问题的解决,先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情景交融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景”,为下面分析情景交融这一重难点打下基础(接下来我们就进入第三个部分:赏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为加深学生对情景交融的理解,我设计了第二个问题:对名句的赏析)(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七、说板书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情景交融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教学亮点: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现在对这一课进行一个小结,我自认为我这堂课有以下亮点:1、在赏析环节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充分体现了“主体、激活、互动”的教学理念!2、运用反复朗诵法,在诵读中体悟宋词通过诵读法,既规范了学生的语音、语调,又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
雨霖铃说课稿雨霖铃说课稿3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十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首先是教材的分析)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2、难点: 词中所体现的离别情绪。
(要上好一堂课,对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是不可或缺的。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三班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我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我分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欣赏及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 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这也是难点)(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
过程和方法 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①诵读讨论法 ②提问点拨法 ③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 (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
《雨霖铃》说课稿优秀6篇篇一:雨霖铃说课稿篇一我今日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其次单元的《雨霖铃》。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其次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着名词人的作品。
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教材编者可谓专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同学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同学、老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公平对话与沟通,在同学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
通过鉴赏,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同学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
由于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同学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着、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教学大纲》要求“培育同学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力量,能感受形象,品尝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索,受到感染和启迪”。
依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确立教学目标如下:学问目标: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2、了解柳永及“雨霖铃”词牌。
力量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雨霖铃说课稿-5
雨霖铃说课稿有关雨霖铃说课稿四篇雨霖铃说课稿篇1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解说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这篇文章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词别是一家”板块。
专题所选皆为千古名篇,所写尽是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
这一板块萃集了婉约派四大代表人物的作品,所写尽是离愁别恨。
《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描写清冷的秋景,表达了恋人们难以割舍的离情,感人肺腑,最能引起学生的恻隐之心,柳词细腻的情态刻画也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影响。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古典诗词并不陌生,也掌握了阅读这类文体的基本方法,但还没有养成运用想象,调动情感来填充意象,品悟意境的习惯;另外,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但是对这种纯粹的本真的情感体验得较为肤浅,所以在理解作者情感上会有一定的难度。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我将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作技巧,发挥想象,把握词中意境。
3.感悟词中离情,获得精神成长。
那么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感悟词中的离情;教学难点则是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把握词中意境。
接下来,我们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和点拨法相结合2.谈话法和情境教学法相补充在学法上,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
具体包括:朗读法、勾画批注、运用想象、调动情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下面,我们就说下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设定以下五个教学环节:1.导入为学生播放歌曲《长亭送别》,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
趁机请学生调动情感,说说和朋友分别时的场景和心情。
2021年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
雨霖铃说课稿(精选3篇)给你一篇雨霖铃说课稿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现在我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说这首词的设计和理念。
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 ___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___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___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
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
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
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雨霖铃》说课稿(3篇)
《雨霖铃》说课稿(3篇)《雨霖铃》说课稿(3篇)《雨霖铃》说课稿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一)大纲的要求与高考的考点大纲要求“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高考考点1、正确理解字句的意思2、对文学常识、典故的辨识与理解3、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辩识与理解4、对意境、主旨、艺术形象的把握5、对感情基调、艺术风格的把握6、两首诗的比较阅读。
高考考点是对大纲要求的具体化。
二者是一致的。
(二)教材的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1、单元教学目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教学总的目标是: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古代诗歌的风格、意境、用典。
着重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评价能力。
具体为以下三个目标:2、学习鉴赏名句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
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雨霖铃》说课稿(二)二、教法与学法设计【内容设计】【理论依据】课型自读、讨论、鉴赏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
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
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信息加工理论2、诗歌鉴赏理论3、诗歌教学理论教法1、多媒体演示法2、诵读法3、想象意境法4、名句鉴赏法5、结合诗论赏析法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学法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雨霖铃》说课稿(三)三、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步骤【内容设计】【课堂调控】【设计依据】第一步导入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说课稿在这个美丽的金秋季节,能回到宋代词人柳永笔下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杭州——我的老家,我感到非常开心,再加上能与同行切磋、交流,尤其能得到各位专家、学者的指导,倍感荣幸。
说课导语:在中国五千年灿烂的的文明史上,国学经典名篇的百花园中可谓花团锦簇、芳香四溢。
其中有一朵绚丽绽放的奇葩,它,便是宋词。
宋词两大流派风格迥异。
如果说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苏轼如巍巍昆仑横空出世,雄伟壮观,令世人景仰的话,那么,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永,就如乡间明泉,碧如兰,澄如练,泽及沃野,为世人钟爱。
他那融情于景的妙笔,他那至真至善的情感无不折射出艺术和人性的光芒。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构想、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金融事务专业的学生,他们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但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还停留在雾里看花、囫囵吞枣的层面上,再加上受快餐文化的影响,多数学生沉迷于青春小说、网络奇幻小说当中,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待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急需提升。
而国学经典名篇的学习,无疑是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养的最佳范本之一。
二、教材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宋词二首》中的一首。
它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是本单元的重点讲读篇目。
编者提供两首风格迥异的宋词供学生赏析,就是让学生了解两大流派的风格特征。
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依据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功能及人文性的特点”,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与用人单位提出的“应加强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的要求不谋而合。
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读意象,体味意境。
了解婉约词派的风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品读——美读”为主,运用抓文眼、品意象、悟真情的手法赏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人间真情,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形成健全人格重难点:通过品读意象,体味意境,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
既是本堂课的重点,又是本堂课的难点。
三、教学构想读是诗歌学习的不二法则。
通过诵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通过品读,引导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比较中,感悟蕴含其中的人间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美读展示学习交流成果,把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情感表达出来。
整个教学过程有三条主线构成: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条主线构成解读作品的三维目标。
其中过程方法是切入点,随着过程方法的推进,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进共生。
对学生实施全人教育。
过程方法诵读诗歌品读诗歌知识能力走入文本赏析评价展示交流情感态度把握基调感悟真情再现真情四、教学过程及方法分析1.教法与学法据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将以“诗词解读三步法——抓文眼,品意象,悟真情”为主,同时,为了与教法中运用的文眼导读法、点拨法等相统一,学法还采用诵读法、探讨法、联想想象法等2.教学过程:分为七大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学生从多媒体播放的视频中,看到的是陆游与前妻唐婉爱情悲剧的画面,听到的是徐小凤演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歌曲。
上课后,师生共同联想回忆的是学过的离别诗中的伤离别的诗句。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渲染伤离别气氛,为学生学习《雨霖铃》奠定了情感基调。
(——透过这些诗句,我们不难体会到,朋友离别的悲伤,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盼儿早归的泪眼愁眉。
今天我们将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来欣赏宋代婉约派大词人柳永的一首离别词《雨霖铃》。
)第二个环节是“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本环节由课前预习题切入(柳永是个才子,被称为词坛巨匠;柳永又是一个浪子,留恋于秦楼楚馆,专为乐工、歌姬写词。
他的词分别极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如此才情卓绝的他为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成了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这与宋仁宗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请课后查阅资料了解。
)课上学生讲述了柳永触怒龙颜,圈点放榜之日被宋仁宗大笔一挥划掉名字而落第的故事。
这个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又了解了《雨霖铃》的写作背景,为下文张本。
第三个环节是“诵读诗歌把握基调”本环节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练读,并出示思考题①,然后让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完成思考题①。
目的是把握基调,抓住文眼。
抓住文眼对赏析整首词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其次,围绕“伤离别”这个文眼出示思考题②,学生默读思考后加以解决。
目的围绕“伤离别”整体把握这首词,明确上下阙的内容以及虚实相生的说法。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强弱的变化,吟诵出古诗词的韵味、节奏,吟诵出本诗悲伤低沉的伤离别的情感。
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学生做的,我努力做到,例如:“”。
(只读两句)。
范读为的是尽可能起到引领作用。
第四个环节是“品读诗歌感悟真情”别林斯基说:“哲学家是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是用形象和画面说话。
”这里所说的形象,既指情语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又指景语中蕴含丰富的意象;画面指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意境。
因此,品读蕴含丰富的意象、体味凄清、唯美的意境、赏析景语中情景交融手法是重中之中。
据此,紧扣文眼,我设计了环环相扣的三道题。
设问:你认为直接抒情的诗句中,哪句最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品读方法:解读画面——揣摩情感——比较联想品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问题设计:首先解读画面——二人离别之时有着怎样的动作、怎样的神态?接着揣摩情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泪是心血的凝结,心中有何想法,以至于潸然泪下,呜咽不已?要求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如与亲人或朋友等离别时的心情,也可以结合电视、电影、杂志中看到或联想到的情境来谈。
最后比较联想——老师能联想到“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化用酒入愁肠愁更愁化作相思泪”化用为“酒入愁肠化作离别泪”,同学们,能想到哪些诗句?有的同学会想到“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的同学联想到“执子之手,与君偕老”,或化“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为“男儿有泪能轻弹,只因情到伤心处。
”随后,让学生就任何一句与“执手”句相对比,?设计目的: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三个问题的设计是有梯度的,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发学习热情;“结合生活体验”的联想可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珍视友情、亲情、师生情等情感教育;诗句的对比赏析对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起到熏陶、渐染的作用。
设问:“景语”中分别运用了哪些意象?为什么说这些意象蕴涵着“伤离别”的情感?品读方法:品读意象——展开画面——感悟真情例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品意象:“烟波”既然指江面的水雾,有着怎样的特点?千里烟波又有什么寓意?这里水这个意象的含义与“抽刀”与“大江东去”句哪个意蕴相同?“暮霭”:傍晚的云气有怎样的特点?加上“沉沉”的修饰,又给人一种什么感觉?战国时,楚国地域辽阔,包括江西、江苏、湖南、湖北等广大地区。
词中极言天空的高远、苍茫,地域的空旷、无边,行走在其中的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展画面:柳永由于仕途的失意再加上离别之痛苦引发的愁绪就如江面上千里水雾般的绵长,如傍晚令人压抑、窒息的浓浓云雾般的厚重,如没有边际的楚地天空一样让人迷茫,仿佛失去了方向。
悟真情:烟波、暮霭、楚天并没有情感,为何你却处处觉得融进了伤离别的情感?设计目的:落实大纲有关的“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功能及人文性特点”的要求。
让学生在审美、赏析中,在师生和谐、平等、互助的气氛中,一同品读作者遣词造句的精湛,一同体验中国国学经典的艺术魅力,一同领略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做中教、做中学”的基础上真正激发出对国学的热爱,增加文学积淀,提升人文素养。
设问:景语中不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感到字字惜别、句句离愁,运用了什么手法?前两个步骤的学习,就使得这个问题可以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在赏析中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一种手法的理解,这是设计此题的目的。
(五) 美读诗歌再现真情所谓美读就是围绕“伤离别”的情感,融情诵读《雨霖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诠释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目的是通过美读呈现出本课学到的知识、生成的能力;同时,在美读的展示与交流中与此前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对比,明确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征。
美读环节是否成功,是衡量本堂课设计是否成功的标尺之一。
(六) 延伸拓展学以致用这个环节选取学生熟悉的一首元曲来欣赏。
目的:运用“抓文眼,品意象,悟真情”的方法来赏析诗歌,学以致用,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七) 师生总结布置作业这个环节师生互动,围绕文眼“伤离别”,对整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总结内容与板书上的内容相一致。
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雨霖铃柳永长亭惜别伤别离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羁旅离愁婉约词派特征:哀怨缠绵,婉转含蓄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1.背诵默写柳永的《雨霖铃》。
(面向全体学生)2.请至少选取四个意象,写一首表达人间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等)的诗歌。
目的:这样做是体现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结束语:同学们,继承并传承国学经典吧,它不是普通高中学生的专利,它不是重点高中学生的专利,它是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的义务与权力,学习它,你会如品清茗,你会如饮甘醇。
它能促进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拓展一个人的人生宽度,涵养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提升一个人的自身修养。
“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呀!五、教学反思:这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诵读为切入点;以品读为突破口;以美读为衡量标准,以此完成教学目标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全方位、多家度启发教学。
例如:意象的解读上,既有问题探讨、画面的启发,也有诗句的迁移、歌曲戏剧的联想。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遗憾,由于学生对赏析诗歌还处于懵懂状态,我必须反复启发、诱导,造成时间的运用上稍显仓促,尤其是“拓展诗歌,学以致用”的环节,没能展开赏析,只是点到为止,留下了遗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把课堂的生成考虑得更全面、成熟些。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敬请指教,谢谢!指导教师:于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