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中老师辨证论治五步运用举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药中老师辨证论治五步运用举隅

高思华

吾师方药中教授从事中医工作四十余年,于中医理论及临床造诣精深。熔四大经典理论于一炉,博采众家,倡气化学说为中医理论渊源,临证以气化学说理论为指导,创辩证论治五步。用之临床,效若俘鼓。值此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医工作的当务之急之际,谨举吾师临床医案数例,以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反三。

-.注重明察标本问甚,以意调之

例一:癫病

韩X女31岁

1985年0月17日初诊:患者五年前因生气突然出现右上肢无力,自主运动障碍,以后反复发作,曾在其他医院诊为“痴痴”,服药无效,发作日趋频繁。最近每天发作两三次不等,发作时四肢失去自主控制,神清,言语不利,且偶有发作性晕厥,跌倒1—2分钟后自行缓解。在东直门医院作脑电图检查示“广泛中度异常”,纳佳,二使调,乏力,喀睡,月经调。诊见患者面色微青,唇有瘀斑,舌体稍大,舌质微红、润,有齿浪和瘀斑,吉薄白,诊为癫病小发作。

方老认为,息者病因生气而发,发作时自主运动障碍,且面色微青,身重乏力,据肝在志为怒,主筋,其色青,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论,第一步将其定位于肝、脾。其病发作时以四肢运动障碍为特点,且身重乏力,嗜睡,舌胖大有齿痕,脉沉细,证其属气虚痰阻,唇吉瘀斑,又为挟瘀2象。放第二步将其定为气虚血瘀疾阻。迫其病史,因生气而发病,先见运动障碍,续发乏力嗜睡,故第三步当定为原发在肝,波及于脾,气虚血瘀在先,痰湿内阻在后。第四步治病求本,拟疏肝助脾益气养肝祛痰为法。第五步从脏腑相关理论出发,佐以益肺,取补肺制肝意以助平肝,因处五味异功敬、通窍活血汤、温胆汤合方加减为治:

桃仁10克、红花10克、生姜6克、葱白6克、川穹10克、赤芍15克、菖蒲10克、远志10克、党参15克、苍术10克、获芬30克、甘草6克、青陈皮各10克、法夏15克、竹茹10克、权实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并嘱患者停服其他所有抗颁药物。

6月23日复诊:服药七剂,发作明显减轻,一周来共发作五次。乏力、嗜睡亦见好转,舌脉同前。药见显效,治仍宗前,更加黄茂30克、地龙15克以增强益气平肝之力。

7月8日三诊:服药十二剂,发作次数又较前减少一倍,发病时间亦明显缩短,发作症状亦明显减轻,因守原方,嘱其继服,隔日~剂。

9月5日四诊:发作次数益发减少,两个月来仅发作十次。唇舌瘀班已退,面色转红润,精神好,乏力、嗜睡基本消失。仍脉沉细,舌胖谈、有齿痕,苔薄白。挟瘀情况已缓解,遂酌减疏肝之品,处十味温胆汤加黄茂、地龙:

法复别克、青陈皮各10克、获芬3 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积实10克、葛蒲10克、远志10克、党参15克、生地别克、黄茂测克、地龙15克,水煎分二次服,隔日一剂。

10月7日五诊:服药期间情况稳定,一个月来仅发作两次,最长发作时间达一分钟。继以上方进退调理。至12月23日病人来述,癫病已两月未再发,遍身轻快,诸症悉除,纳佳便调。脉沉细,舌稍谈,苦薄白。乃以十味温胆汤加薄荷调理善后,以资巩固。处方:

法夏20克、青陈皮各10克、挟苹3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积实10克、党参15克、生地30克、葛蒲10克、远志10克、薄荷3克。

(按〕病证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多由七情失调、先天因素或思它病之后,造成脏腑失调,痰浊阻滞,致气机逆乱,风阳内动所致,而尤以痰油作祟关系最大。正如未丹溪所说:“无非痰诞塑塞,迷闷孔窍”,楼英亦云“病病者,痰邪逆上也”。方老认为,懒病之作,虽不离乎痰,但此作祟之痰亦不过是致病之标,其本仍是脏腑机能失调。故癫病之治,当以调整脏腑机能为要,治本为主,治标为辅,而于标本之间,谨察问甚,以意调之。本例患者,因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致脾气失健,湿郁疾生,痰油闭窍,发为病疾,以肝脾气虚为本而肝病在先,血瘀痰阻为标而痰阻较甚。其治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意,标本并举而先以治标为主,待症状控制后又重在治本,以本带标,选方用药得其机要,放其效彰著。

二.详辨体质、病时之证,三因制宜

例二:神经性腹痛

郑X男30岁

1985年12月23日初诊:来诊时主诉三个多月来少腹疼痛,定时发作,每日请晨五时左右疼痛,起床后疼痛自然消失,服中西药治疗无效。除大便干燥,小便稍黄外,余无不适。检其脉弦稍数,舌质梢红、苦薄白,诊为“神经性腹痛”。

此患各除定时腹痛件大使干燥、小便稍黄外无其‘它不适,在分析病情时,方老抓住此息者疼痛皆在项日寅卯交谷之时,且起病于秋的特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通干秋和灾时愿肺、卯时搞大肠的十二辰分属,首先将其定位于肺、大肠。第二步再根据青年男性体质多偏阴虚的特点及思者大便干燥、小便偏黄的表现和脉弦稍数、舌稍红的体征而将其定性为阴虚。考虑病程虽历三月有余,但症状始终如~,放第三步认定其为原发在肺、大肠,证属阴虚。第四步治病求本,拟并阴清肺润肠为法,冈证情较单一,第五步暂未考虑,处竹叶石储汤合增液汤方:

法夏15克、南北沙参各15充、二冬各10克、竹叶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玄参10克、生地30克,水煎分两次服,嘱四剂后复诊。

1986年1月2日复诊:服药四剂,腹痛消失,因出公公,未能及时来诊。此间除有两天晨五时左右有轻度腹痛,白天亦觉轻度贩痛外,疼痛基本未再发,二便转调,纳佳眼可,脉已不数。病已衰其大半,用药当缓,遂改予清操救肺场调理善后。处方:

南北沙参各15克、甘草6克、把叶克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阿胶珠10克、二冬各10克、桑叶川克、黑芝麻10克、白芍15克

(按)五脏应四时,一B分四时,人体之气与日月相应,又因年龄、性别、居住及禀赋的差异而各具体质特点,治病当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气化学说的基本观点。此患者以腹痛定时为特点,方老运用辩证

论治五步法,依脏腑主时而定位,据病人体质而定性。因时因人而诊而治,方以清肺润肠,无一止痛之药,但药进癌止,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三因制宜的整体治疗思想的科学性。

三.全面把握病候,证非仅症

例三:脑血栓后遗症李X X,女,72岁。

1985年10月14日初诊:半年前突然出现行路不正,左侧口限歪斜,海淀医院诊为“脑血栓”,经治疗后上症恢复,但其后一直全身疲乏无力,头晕,哭笑天常,久治不愈。来诊时主诉为头晕疲乏,不欲睁眼,哭笑无常,不能自主。问其食纳尚可,二便调,眠可,无其他不适。检见其脉沉细弱,无明显瘀色,首薄稍黄,诊为中风后遗症。

方老认为,患者半年前突发口限歪斜,证属中风,病位在肝,但已经治疗恢复,目前仅全身乏力,头晕,不欲睁眼,哭笑无常,说叽风证已去而病不在肝。乏力、头晕,五脏虚报皆可使然,患者除哭笑无常外无其他明显脏腑征候,故辨证当从情志特点入手,因据肺在志为悲,心在志为喜的理论,第~步将其定位于肺、心;另据乏力头晕、睁眼无力、脉沉细乃属气虚之象,舌明显瘀色又为血瘀之征而第二步定性为气虚血瘀;又据上述诸症系同肘出现,并无先后关系,故第三步诊其为心肺同病,证属气虚血瘀;第四步治病求本,拟益肺补心活血为治疗大法;第五步从脏腑相关理论出发,考虑肺虚不能制木,易致肝旺来侮,还当佐以疏肝法治疗,以助补肺。因此,总的治疗原则应是益肺补心,疏肝活血,处补中益气扬、生脉散、丹鸣逍遥散合方,水煎分二次服:

黄茂20克苍白术各6克青陈皮各6克党参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当归0克甘草3克天麦冬各10克五味子6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赤芍10克庆冬15克生姜3克薄荷3克

85年12月2日二诊:上方服二十剂,头晕明显好转,乏力显著改善,精神已能完全自主控制,情况基本稳定,纳佳,二便调,睡眠好,脉沉细稍弱,舌润稍红,苦稍黄。考虑患者已年过七旬渭水亦衰,且瘀血已去,内热之象尚在,当佐以滋肾法治疗对十水济火以助心,遂去疏肝辛燥2品,加甘寒、咸寒滋肾之药,处补中益气扬、生脉散、增波汤合方;

黄茂20克苍白术各6克青陈皮各6克党参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甘草3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玄参10克生地10克水煎分两次服。

既年12月12日三诊:服前方四剂,药后各症悉除,脉沉细稍弱,舌润,苦薄白。嘱患者继服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以资巩固。每日二次,每次各一丸。

(按)方老认为,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经络定位诊断,除根据症候表现的部位、脏腑各自的功能特点、各脏腑病变的体征特点、各脏腑与病因的关系、各脏腑与季节气候方面的关系等进行定位以外,各脏腑与发病时间的关系及与体型、体质、年龄、性别、情志关系和治疗经过等都是脏腑定位所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因素也往往成为定位的主要依据。那种认为一些经现代医学检查患有某些疾病,但又无明显临床症状表现的患者(如某些糖尿病患者仅有血糖升高,尿糖阳性而无不适之症,某些慢性肾病患者仅有蛋白尿而无临床症状等等)无证可辨的提法是完全错误的,是没有真正掌握中医理论,只知以症辩证,不懂中医“证”的基本内涵及其外延的表现。方老认为,“证”,就是证据,就是可以据以诊断疾病的各种因素,包括症状、体征、发病时间、病因及诱因、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禁赋、居处环境、生活习惯、病史、病程及治疗经过等等都属于“证”,临诊当综合分析这些因素,证其属于何脏何腑则治从何脏何腑,证其属于何虚何实则治以何补何泻。此患者仅表现为乏力头晕,哭笑无常,无明显脏腑病变体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