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单细胞分离技术

合集下载

酵母菌菌体离心实验步骤

酵母菌菌体离心实验步骤

酵母菌菌体离心实验步骤以酵母菌菌体离心实验步骤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如下: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发酵、酿造和生物学研究等领域。

离心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纯化生物物质的方法,下面将介绍以酵母菌菌体离心实验步骤。

实验所需材料和仪器:1. 酵母菌培养液:含有大量酵母菌菌体的培养液。

2. 离心管:用于离心实验的管状容器。

3. 离心机:用于离心实验的设备,能够以高速旋转离心管。

实验步骤如下:步骤一:准备工作1. 将离心管清洗干净,并确保没有任何杂质。

2. 用无菌技术取出适量的酵母菌培养液,注意避免外界的污染。

3. 准备好离心机,确保离心机内部的离心管是干净的。

步骤二:装样品1. 将取出的酵母菌培养液缓慢倒入离心管中,避免产生气泡。

2. 确保离心管中液体的高度不超过离心管的容积的70%。

步骤三:离心实验1. 将装有酵母菌培养液的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

2. 调节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

一般来说,酵母菌的离心转速为3000-5000转/分钟,离心时间为5-10分钟。

3. 启动离心机,使其以设定的速度旋转。

步骤四:离心结束1. 离心结束后,停止离心机的运转。

2. 注意离心管内可能产生的沉淀,避免晃动或颠倒离心管。

步骤五:收集上清液1. 将离心机中的离心管取出,并小心地将上清液倒入另一个干净的容器中。

2. 注意避免将沉淀带入上清液中。

通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可以将酵母菌菌体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来,得到较为纯净的上清液。

离心实验通过利用离心力将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物分离出来,其原理是根据颗粒物在离心力作用下的不同沉降速度来实现分离。

在酵母菌菌体离心实验中,酵母菌菌体由于其较大的体积和密度,会向离心管底部沉积,形成沉淀,上清液中则是相对较为纯净的液体。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酵母菌菌体离心实验时,应注意使用无菌技术,以避免外界的污染。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的选择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实验要求和酵母菌的性质进行调整。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所需的时间。菌落的颜色也要不断地 观察,它的颜色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 培养性状的描述,要注明培养基的 种类、培养温度和有无光照等。
真菌培养性状的观察,最好多用几种 培养基。
✓ 如 镰 刀 霉 属 (Fusarium ) 和 青 霉 属 (Penicillium)等,在各种培养基上 的培养性状在鉴定上是很重要的。
✓ 链孢菌属(Alternaria) ✓ 小丛壳属(Glomerelia) ✓ 茎点菌属(Phoma) ✓ 拟茎点菌属(Phomopsis) ✓ 曲霉
特殊类型真菌的分离 采用特殊的方法分离
特殊的培养基;如
集孢粘菌:(Acraciomycetes) 以E.coli为食
专性寄主的用诱饵分离
采用特殊的培养条件
细菌的排除
➢ 将培养基调节至酸性环境,10ml培 养基中加3滴25%的乳酸
➢ 加孟加拉红,配培养基时加入 35mg/L
➢ 加抗生素,除氯霉素外,其余均灭 菌后加入
金霉素:抑制多数细菌(30ug/ml) 青霉素:抑制G+细菌,20ug/ml 多粒霉素B:抑制G-细菌(5ug/ml) 链霉素:40ug/ml 氯霉素:50ug/ml,大部分细菌
现几种不同形状的菌落,终有 1种是主要的。 如果菌落类型很多,且不分主 次,很可能未分离到病原细 菌,应考虑重新分离。 如果不熟悉1种细菌菌落的性 状,就应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 菌落,分别培养以后接种测定 其致病性,最终确定病原细 菌。
一种细菌病害一般是由一种 病原细菌引起的,琼胶平板上 出现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实 质上只有一种是真正的病原
板,但难于掌握温度,也可平 板涂布。
组织分离法(真菌)
➢ 切取小块病健交界处的病组 织,经表面消毒和灭菌水洗过 以后,移在琼胶培养基平板上 培养,待真菌长出后挑取菌丝 进行纯化,得到植物病原真菌 的分离方法。

单细胞分离技术

单细胞分离技术

单细胞分离技术
单细胞分离技术是一种在生物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对细胞进行个体化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这项技术的发展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也为医学诊断和治疗领域带来了重大的进展。

单细胞分离技术的原理是将复杂的细胞组织样本分离成单个细胞,以便对每个细胞进行独立的研究。

这种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微流控技术、光学显微技术、生物信息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应用。

通过精密的装置和精细的操作,科研人员可以将细胞逐个地提取出来,进行基因测序、蛋白质分析、代谢组学研究等,从而揭示细胞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单细胞分离技术在肿瘤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组织是由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类型的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药物敏感性。

通过单细胞分离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对肿瘤组织中的各种细胞进行分类和研究,找出潜在的治疗靶点,并开发针对性的治疗策略,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单细胞分离技术还在干细胞研究、免疫学研究、神经科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干细胞研究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单细胞分离技术研究干细胞的分化过程和调控机制,为再生医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在免疫学研究中,单细胞分离技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发育过程,
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单细胞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

未来,随着单细胞分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相信它将为科学研究和医学进步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突破。

希望科研人员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技术,开展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为人类健康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工作]菌种分离思路

[工作]菌种分离思路

菌种分离思路:⌝菌种筛选方案:[1] 初筛:目的是删去明确不符合要求的大部分菌株,把生产性状类似的菌株尽量保留下来,使优良菌种不致于漏网。

初筛工作以量为主,测定的精确性还在其次。

初筛的手段应尽可能快速、简单。

[2] 复筛的目的是确认符合生产要求的菌株,所以,复筛步骤以质为主,应精确测定每个菌株的生产指标。

⌝菌种筛选的手段[1] 初筛[2] 从菌体形态变异分析[3] 平皿快速检测法:具体的有纸片培养显色法、变色圈法、透明圈法、生长圈法和抑制圈法等[4] 摇瓶培养法:初筛的摇瓶培养一般是一个菌株只做一次发酵测定,从大量菌株中选出10-20%较好的菌株,淘汰80-90%的菌株;而复筛中摇瓶培养一般是一个菌株培养3瓶,选出3-5个较好的菌株,再做进一步比较,选出最佳的菌株。

土中细菌的富集培养与分离分离土样中的大部分细菌的分离程序中无需进行富集。

但对某些少数细菌则要求特殊的富集或选择技术才能很好地被分离培养。

富集方法:运用细菌的酶诱导性,在分离培养基中添加若干抗生素、复杂底物及生长因子的前体物质来激活细菌某一特殊基因组,可以建立起若干富集技术。

富集可以促进抗性的产生并维持下来。

土样中细菌的富集:适度稀释后,取0.1m1涂布已添加及未添加富集底物(如几丁质、纤维素等)的土浸出汁平板。

植物体上细菌的分离:无菌富集,加植物浸出液适度培养取样,洗涤,取1ml经适度稀释后涂布平板。

水中细菌的分离:水样通过0.22μm无菌滤膜,取出滤膜用1ml无菌稀释液将滤膜上的沉积洗下。

用样本稀释液适度稀释,涂布平板倒置培养或滤纸压印分离法。

水中细菌分离的简易富集技术:(1) 在无菌的、用棉团塞好的广口三角烧瓶中连续培养,定期取样涂布适宜分离琼脂平板上;(2) 在不同水体的水样中加入一定的底物如蔗糖、多糖及蛋白质等,同样可以促进水中微生物的增殖。

(3) 培养过程中可加入低浓度的抗真菌剂以抑制真菌的生长。

(4) 另一富集方法是在培养烧瓶中添加细菌“附着材料”,如无菌的植物组织或土壤浸出液。

微生物菌种分离和鉴定技术

微生物菌种分离和鉴定技术
产生新的问题:将有越来越多的分类单元不能只 以表型特征进行鉴别,必须结合基因型测定才能 鉴定。
微生物菌种鉴定技术
表征(表型)特征 形态特征 生理和代谢特征 生态特征
遗传(基因型)特征 蛋白质比较 核酸碱基组成 核酸序列
分子标尺
多相鉴定技术 Polyphasic Identification
新型显色培养基:
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酶与相应显色底物反应显色的原理来检测微生物 的培养基 。
微生物快速分离、计数方法
Petrifilm Plate (3M)
微生物快速分离、计数方法
3M Petrifilm Plate
Aerobic Count Plate Coliform Count Plate Rapid Coliform Count Plate E. coli /Coliform Count Plate Enterbacteriaceae Count Plate Yeast and Mold Count Plate Staph. aureus Express Count Plate Environmental Listeria Plate
单细胞(孢子)分离
选择培养基分离
传统选择性培养基
血平板:适于各类细菌的生长,一般细菌检验标本的分离,都应接种此平板。 巧克力血平板:其中含有V和X因子,适于接种疑有嗜血杆菌、奈瑟菌等的标
本。 中国蓝平板或伊红美蓝平板:可抑制革兰阳性细菌,有选择地促进G-菌生长,
是较好的弱选择性培养基。 麦康凯平板:具中等强度选择性,抑菌力略强,有较少革兰阴性菌不生长。 SS琼脂:有较强的抑菌力,用于志贺菌和沙门菌的分离。 碱性琼脂:用于从粪便中分离霍乱弧菌及其它弧菌。 血液增菌培养基:用于从血液、骨髓中分离常见病原菌。 营养肉汤:用于标本及各类细菌的增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章1.微生物(mi cr oor g an is m):通常描述一切不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

这类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生生物和某些藻类。

2.微生物学(m icr o bi ol og y):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

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3.分子微生物学(mo le cu la r mi cro b io lo gy):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4.细胞微生物学(ce ll ul ar mi cr ob i ol og y):重点研究微生物与寄主细胞相互关系的科学。

5.微生物基因组学(mi cr ob ic g eno m ic s):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分子结构、信息含量及其编码的基因产物的科学。

6.自生说(s po nta n eo us ge ne ra ti on):一个古老的学说,认为一切生命有机体都能够从无生命的物质自然发生。

7.安东·列文虎克(An to ny va n Le e uw en ho ek,1632-1723):荷兰商人,他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利用自制放大倍数为50~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当时称之为微小动物),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界。

8.路易斯·巴斯德(Lo ui s Pa st eur,1822-1895):法国人,原为化学家,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主要贡献:用曲颈瓶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研究了鸡霍乱,发现将病原菌减毒可诱发免疫性,以预防鸡霍乱病,其后他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并首次制成狂犬疫苗,证实其免疫学说,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分离到了许多引起发酵的微生物,并证实乙醇发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也发现乳酸发酵、醋酸发酵和丁酸发酵是由不同细菌所引起的,为进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和工业微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酵母菌的分离

酵母菌的分离

酵母菌的分离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果实等环境中。

酵母菌以其独特的代谢特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业、酿酒业等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酵母菌的特性和应用潜力,科学家们对酵母菌进行了大量的分离研究。

酵母菌的分离是指从样本中筛选出纯种的酵母菌,并将其进行培养和研究。

在分离酵母菌的过程中,科学家们需要采集样本,如土壤、果实等,将样本经过一系列处理后进行培养。

首先,样本会经过物理处理,如振荡、搅拌等,以分散其中的酵母菌。

然后,样本会被培养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中,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使酵母菌能够生长繁殖。

接下来,科学家们会进行菌落计数,通过观察和统计菌落的数量和形态,筛选出单一的酵母菌菌种。

最后,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菌种会被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培养,以确保其纯度和活力。

酵母菌的分离研究对于酵母菌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菌种可以用于酿酒和发酵产业。

不同的酵母菌菌种具有不同的发酵特性和产物特性,通过分离和筛选,可以获得更适合特定产品的酵母菌菌种,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菌种可以用于制药工业。

酵母菌可以被用于生产多种药物,如抗生素、维生素等,分离研究可以为制药工业提供更多的菌种资源和新的应用途径。

此外,分离酵母菌还可以用于食品工业。

酵母菌可以被用于发酵食品的制作,如面包、啤酒等,通过分离和培养研究,可以获得更适合特定食品的酵母菌菌种,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当前,酵母菌的分离研究正处于不断深入的阶段。

科学家们通过采集不同样本,如极端环境、农产品等,寻找更多的酵母菌菌种。

同时,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高通量筛选等,加速酵母菌的分离和鉴定过程。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发现新的酵母菌菌种,还可以为酵母菌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酵母菌的分离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对于酵母菌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离研究,科学家们可以获得纯种的酵母菌菌种,并将其应用于食品工业、制药业、酿酒业等领域。

单细胞真菌

单细胞真菌

单细胞真菌的生理与代谢
代谢途径
• 降解性单细胞真菌:能够分解有机物,如纤维素、脂肪 等 • 生产性单细胞真菌:能够产生有机酸、醇类等物质
能量代谢
• 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具有较高的能量代谢能力 • 能够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03
单细胞真菌的生态学作用
单细胞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分解者
• 能够分解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 参与有机物循环,维持生态平衡
DOCS SMART CREATE
单细胞真菌研究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单细胞真菌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单细胞真菌的定义与特点
单细胞真菌的定义
• 细胞结构简单的真菌 • 细胞内没有明显的细胞核和细胞壁 • 生长和繁殖方式多样
单细胞真菌的特点
• 细胞体积较小,一般小于10微米 • 细胞内含有较多的线粒体,具有较高的能量代谢能力 • 对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单细胞真菌在生物降解中的作用
降解有机物
• 能够分解纤维素、脂肪等有机物 • 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维持生态平衡
减少污染
• 能够分解有毒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 提高有机物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04
单细胞真菌的应用与研究
单细胞真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发酵工艺
• 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面包发酵等 • 提高食品品质,增加食品营养价值Fra bibliotek细胞形态
• 圆形、椭圆形、长形或扁平 • 细胞体积较小,一般小于10微米
细胞结构
• 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等器官 • 细胞壁结构简单,主要由多糖组成
单细胞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生长方式
• 出芽生长:细胞壁向外延伸,形成芽状结构 • 分裂生长: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新细胞

分离观察酵母菌实验报告

分离观察酵母菌实验报告

1. 学习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酵母菌的分离纯化技术。

3.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本实验通过平板划线法将混合菌液中的酵母菌分离纯化,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观察其形态和特征。

三、实验材料1. 菌种:啤酒酵母菌2. 培养基:酵母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YGA)3. 工具:接种环、酒精灯、无菌试管、无菌棉签、培养皿、显微镜等四、实验方法1. 菌种活化:将啤酒酵母菌菌种接种于YGA培养基中,在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2. 分离纯化:取活化后的酵母菌菌液,用无菌棉签涂布于YGA平板上,用接种环进行平板划线,划线时注意不要划破菌落。

将平板倒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 观察与计数:观察平板上的菌落,记录菌落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用无菌棉签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新的YGA平板上,重复上述操作,直至获得纯化的酵母菌。

4. 酵母菌形态观察:将纯化的酵母菌接种于YGA培养基中,在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用无菌吸管吸取少量菌液,滴加于载玻片上,用无菌盖玻片覆盖,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

五、实验结果1. 菌落特征:酵母菌菌落呈圆形,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颜色为乳白色。

2. 酵母菌形态:酵母菌为单细胞,呈椭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明显,细胞壁较厚。

1. 通过平板划线法,成功分离纯化了酵母菌,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2. 酵母菌在YG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特征明显,便于观察和识别。

3. 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形态,有助于了解其生物学特性。

七、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分离纯化了酵母菌,掌握了酵母菌的分离纯化技术。

2. 通过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培养特征,了解了酵母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3. 平板划线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微生物分离纯化方法,适用于实验室研究。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酵母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酵母分离纯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酵母菌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

3. 熟悉微生物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混合样品中分离纯化酵母菌。

该方法基于菌落形成的原理,通过稀释样品,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酵母菌混合样品- 营养琼脂培养基- 无菌水- 灭菌器械(接种环、酒精灯等)- 显微镜2. 实验仪器:- 研钵- 玻璃棒- 离心机- 培养箱四、实验步骤1. 制备平板:- 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冷却至约50℃。

- 将融化后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备用。

2. 样品稀释:- 将酵母菌混合样品用无菌水进行10倍稀释,制成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3. 涂布平板:- 用无菌吸管吸取适量稀释液,滴加到平板中央。

- 用无菌玻璃棒轻轻涂抹,使样品均匀分布在平板表面。

4. 培养:- 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

5. 挑取菌落:- 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 根据菌落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挑取单菌落。

6. 纯化:- 将挑取的单菌落接种到新的平板上,重复培养和挑取过程,直至获得纯化后的酵母菌。

7. 观察与鉴定:- 将纯化后的酵母菌制片,用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

- 根据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大小、形态、芽殖方式等)进行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菌落观察:- 经过培养,平板上形成了不同形状、大小的菌落。

- 通过挑取和纯化,获得了纯化后的酵母菌。

2. 显微镜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纯化后的酵母菌呈现为球形或椭圆形的单细胞结构,直径约为5-10微米。

3. 鉴定:- 根据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成功分离纯化了酵母菌,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实验室常规操作。

真菌的培养技术—真菌的培养方法

真菌的培养技术—真菌的培养方法
丝状真菌不是单细 胞,其繁殖不以几何 级数增加,故没有指 数生长期
三、同步生长(Synchronous growth)
问题:如何研究在单个细胞的生理与遗 传特性。
同步培养: 使群体中的所有个体细胞 处于同样细胞生长和分裂周期中(即大 多数细胞能同时进行生长或分裂)的培 养方法。
同步生长往 往只能维持 2-3个世代, 随后又逐渐 转变为随机 生长。
三、霉菌菌丝的延伸过程 “菌丝尖端生长的泡囊假设”
顶端生长需要高尔基体、内 质网等细胞器参与。在菌丝的 亚顶端区富含内质网和核糖体 等细胞器。
细胞膜脂肪和蛋白质在亚顶 端区的内质网中合成后,通过 小泡囊转移到高尔基体的近侧 潴泡中,由高尔基体转向远侧 时,成熟而分泌泡囊。
分泌的泡囊从亚顶端区移向 顶端,泡囊与细胞膜融合形成 细胞膜。同时释放出细胞壁分 解酶与合成酶,分解酶使壁组 份间的键断裂,合成酶催化合 成新壁成分,并将其转移到壁 区形成新壁。
1. 延滞期(Lag phase),也称迟缓期、延迟期、适应期。
将少量菌种接入新鲜培养基后,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菌数不立 即增加,或增加很少,生长速度接近于零。此时细胞特点可概 括为:分裂迟缓、代谢活跃。
该期的具体特点为: ①生长速率常数为零; ②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尤其是长轴最为明
显,许多杆菌可长成丝状; ③细胞内的RNA尤其是rRNA含量增高,原
生长: 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把营养物质转变成细胞物质,增 加个体重量的过程。
繁殖: 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进行分裂,产生同亲代相似的子 代细胞的过程。
生长是一个逐步发生的量变过程; 繁殖是一个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
在高等生物里这两个过程可以明显分开,但在低等 特别是在单细胞的生物里,由于细胞小,这两个过程是 紧密联系又很难划分的过程。

单细胞测序的细胞核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单细胞测序的细胞核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单细胞测序的细胞核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单细胞测序的细胞核的分离和纯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酶解:使用胶原酶和胰蛋白酶等酶将组织样本消化,将细胞间的连接分解,使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

2. 离心:通过离心将单个细胞收集到管底部,形成细胞沉淀。

3. 洗涤:去除细胞沉淀中的组织残留物和杂质。

4. 重悬浮:将单个细胞重新悬浮在适量的缓冲液中,以便后续处理。

5. 过滤:通过过滤膜或滤器将细胞核与其他细胞成分分离,收集细胞核。

6. 纯化:利用不同细胞核的特征差异,使用离心、磁珠、荧光染色等方法将细胞核进行分离和纯化。

7. 计数:对纯化后的细胞核进行计数,确保数量足够进行后续的单细胞测序。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分离和纯化方法会根据不同的组织和细胞类型而有所差异,可以查阅相关的实验指南或与专业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更多详细的信息。

真菌培养及鉴定未培养出真菌

真菌培养及鉴定未培养出真菌

真菌培养及鉴定未培养出真菌
在真菌学研究中,许多真菌都无法被传统的培养方法所培养出来,这些被称为“未培养出真菌”。

然而,这些未知真菌可能具有重要的
生物活性和医学价值,因此对这些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未培养出真菌时,研究人员通常采用一种叫做“单细胞测序”的方法。

这种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将未知真菌的DNA序列分离提取,然后进行DNA测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对,以确定其分类学位置和其可能的生物学活性。

此外,还有一些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可以用于研究未知真菌,例如基于质谱的技术、单细胞RNA测序、代谢组学分析等。

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未知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代谢途径,从而为新药物和治疗方案的发现提供帮助。

总之,尽管未培养出真菌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多种新兴技术和方法的应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些未知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潜在价值。

- 1 -。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

植物病原菌分离方法(综合版)植物病原细菌分离方法:分离培养基(NA)植物病原细菌的方法一般采用稀释分离法:1.取灭菌研钵加无菌水适量,切去4 mm大小病块组织,经过表面消毒和无菌水冲洗3次后放入研钵中研碎,静置10-15 min,使组织中的细菌进入水中制成悬浮液;2.配制不同稀释度的细菌悬浮液;准备3-5个灭菌培养皿,每个加200 µl无菌水;3.用灭菌移植环从第1个培养皿中移植1-2环细菌悬浮液到第2个培养皿中,充分混匀后再从第2个培养皿移植1-2环到第3个培养皿中,依次类推;4.平板划线分离,28℃培养2-3天;5.挑取单菌落划线再次纯化;菌落形态观察:1.形状和大小、颜色和光泽、表面是否隆起或凹陷、边缘的形状、透明度和粘度、培养基颜色的变化等;2.菌苔表面有光滑的、不平整的和皱褶的、易挑取、质地均匀3.菌苔颜色也不同,质地有粘质的、膜质的或蜡质的。

有透明的、半透明的或不透明的,表面有暗色或发亮的4.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特征注:1.若分离成功,平板上菌落形态和大小比较一致,即使出现几种不同形状的菌落,终有一种是主要的;2.如果菌落类型很多,且不分主次,很可能未分离到病原细菌,应考虑重新分离;3.如果不熟悉一种细菌菌落的性状,就应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分别培养后接种测定其致病性,最终确定病原菌;4.一种细菌病害一般由一种病原菌引起的,平板上出现几种不同类型的菌落实质上只有一种是真正的病原细菌;5.腐烂型的细菌病害即使是混合侵染的,但也有一种是主要的。

6.各种植物病原细菌生长快慢不同:假单胞菌属和欧文氏菌属1-2天土壤杆菌属细菌2-3天黄单胞菌属细菌3-4天棒杆菌属的细菌5-8天才出现明显的菌落植物病原细菌生长量测定法直接法测体积粗放的方法,将待测培养液放在刻度离心管中作自然沉降或进行一定时间的离心,然后观察沉降物的体积。

称干重采用离心法或过滤法测定,一般干重为湿重的10%~20%。

真菌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真菌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真菌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药已经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生物制药包括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等,其生产方式有多种,其中真菌生物技术生产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制药领域。

本文将对真菌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真菌生物技术的概述真菌生物技术是应用真菌于工业生产的一种新兴技术,主要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多个领域。

真菌能够改良其生产代谢产物的能力,这不仅包括代谢生长激素、抗生素、植物激素、抗菌物质等有用的代谢产物,还包括如基因工程等其他生产方法。

在真菌生物技术中,真菌被用来生产核酸、蛋白质和多糖体等有用的代谢产物。

真菌生物技术通过一个包含真菌共生的生物过程,对真菌进行操作,以生产出所需要的代谢产物。

二、1.生产抗生素真菌生产抗生素是一种普遍的应用,目前已有多种抗生素成功生产。

抗生素扮演着治疗细菌感染最重要的角色。

新型抗生素通常是由真菌生物技术生产来的,这些抗生素在制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高生产率并保证品质和产量一致,是生产新型抗生素的必要步骤。

真菌生物技术使得抗生素的生产周期及成本大幅降低,大大加速了抗生素研发的进程。

2.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真菌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因工程药物是由基因重组DNA技术产生的药物,早期主要是由真菌制造,如克隆因子和可达菌素。

真菌生物技术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过程复杂且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但在研究和生产基因工程药物中,真菌生物技术已被广泛运用。

3.生产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的生产目前主要是在真菌中进行,已成为很多疾病的治疗方法,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

单克隆抗体的生产流程比较复杂,主要包括细胞培养、分离操作、纯化等多个步骤。

真菌生物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加高效地生产单克隆抗体。

三、真菌生物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优势及发展趋势真菌生物技术具有生产能力高、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生产过程环保等优势。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真菌生物技术的应用在生物制药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

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

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范围的扩大,我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菌群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肠道微生物菌群是指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对人的生理健康和疾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一、单细胞技术概述单细胞技术是指对单个细胞进行研究的技术,包括单细胞测序、单细胞蛋白组学、单细胞代谢组学等。

之前的研究主要是对多个细胞的平均性研究,会掩盖个体差异。

而单细胞技术可以破解这一难题,准确分析个体细胞水平上的基因、蛋白质表达差异、代谢物变化等信息。

二、利用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肠道微生物菌群的种类非常多,而且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复杂多样。

因此,要想深入研究微生物菌群,单细胞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

1.单细胞测序单细胞测序是指将单个细胞分离出来,进行转录组或全基因组测序,得到单个细胞的基因表达、序列信息等数据。

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可以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代谢功能、耐药性等。

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发现一些肠道里的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例如,前人研究发现,某个微生物菌群的积累可能会诱导其他种群的扩增或下降,进而影响宿主的生理健康。

2.单细胞蛋白组学单细胞蛋白组学是指对单个细胞进行蛋白质分类、定量等分析。

通过单细胞蛋白组学,可以研究微生物菌群中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修饰功能、产生毒素等方面的信息。

3.单细胞代谢组学单细胞代谢组学是指通过对单个细胞中代谢分子进行分析,了解其代谢功能状态、产物等。

通过单细胞代谢组学,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如何利用营养物质,对食物过敏、肥胖等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

三、肠道微生物菌群与疾病关联肠道微生物菌群与很多疾病有着密切的关联。

例如,前人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与肝功能异常、炎症性肠病、肥胖、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单细胞技术研究肠道微生物菌群,可以为这些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提供基础支持。

单细胞测序细胞分离

单细胞测序细胞分离

单细胞测序细胞分离单细胞测序中的细胞分离单细胞测序是一种强大的技术,可深入了解细胞异质性、发育过程和疾病机制。

细胞分离是单细胞测序的关键步骤,它决定了可分析细胞的类型和数量。

机械分离机械分离是物理去除细胞的方法,例如: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LCM):使用激光束从组织样本中切割选定的细胞。

细胞分选 (FACS):利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器根据细胞表面标记或其他特性对细胞进行分选。

微流控分选:利用微流体装置对细胞进行分选,基于大小、形态或其他物理特性。

酶消化酶消化是指使用酶将组织分解成单个细胞。

通常使用的酶包括:蛋白酶:靶向细胞外基质蛋白,例如胶原酶和胰蛋白酶。

分散酶:靶向细胞膜表面分子,例如胰凝乳蛋白酶和透明质酸酶。

免疫磁珠法免疫磁珠法利用抗体标记特定的细胞表面标记,然后再用磁珠将标记的细胞分离出来。

这种方法提供了一种富集特定细胞群体的有效方式。

选择合适的细胞分离方法选择合适的细胞分离方法取决于:目标细胞类型:不同的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分离需求。

组织来源:不同组织具有不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细胞密度。

预期产量:所需的细胞数量和纯度。

下游分析:分离方法可能会影响细胞的转录组、表观组和蛋白质组分析。

优化分离条件为了获得最佳的分离结果,应优化以下条件:酶浓度:过高的酶濃度会导致细胞损伤,而過低的酶濃度会导致分離不完全。

消化时间:消化时间应足够以释放细胞,但应避免过长的时间,以免损坏细胞。

缓冲液组成:应使用适当的缓冲液以维持细胞活力和防止降解。

分离参数:对于 FACS 和微流控分选,应优化门限和分选参数。

细胞分离后的处理分离后的细胞通常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例如:洗涤:去除残留的酶或分离试剂。

计数和活力评估:确定细胞产量和活力。

冷冻保存:用于存储和运输细胞样品。

仔细选择和优化细胞分离方法对于单细胞测序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适当的细胞分离,研究人员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单细胞悬液,从而进行深入的生物学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1.1.1 菌种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本实验室保藏。

1.1.2 主要试剂和仪器SU-8光刻胶,MicroChem公司;AR 300-26显影液,Allresist公司;SYLGARD 184硅橡胶(PDMS),Dow Corning公司;台盼蓝,Sigma公司;酵母膏、胰蛋白胨,OXOID 公司。

DWL 66+激光直写设备,海德堡公司;脱泡搅拌机,Thinky公司;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低温等离子清洗机,赛奥特(北京)光电技术有限公司;TS-2A 注射泵,中国河北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荧光倒置显微镜,Olympus公司;Leica TCS SP8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eica Microsystems公司。

1.1.3 培养基YPD培养基(g/L):酵母膏10.0,胰蛋白胨20.0,葡萄糖20.0。

固体培养基还需加入琼脂粉20.0。

1.2 试验方法1.2.1 芯片设计与制备利用L-edit软件绘制芯片外形以及芯片微结构。

然后采用激光直写的方法制备光刻胶模板,激光直写通过强度可变的激光束对玻片表面的光刻胶进行变剂量曝光,在显影液中浸泡显影后即可形成所需的浮雕形状。

将PDMS的A组分(基本组分)和B组分(固化剂)以10:1的质量比混合,搅拌均匀后于脱泡搅拌机内进行脱泡处理。

随后将PDMS倾倒在上述制备的光刻胶模板表面上,水平放置于真空干燥器内保持负压抽吸,使得胶体与主模表面充分接触并再次除去微小的气泡。

确保体系内没有气泡之后将其水平置于电热板上,95 ℃加热2 h使PDMS固化。

将固化后的PDMS从模板上剥离并切割成合适的大小,接着利用打孔器(内径1.5 mm)在芯片图案的两端打孔,分别形成进样孔与出样孔。

用透明胶带粘贴PDMS表面数次以去除杂质,最后用乙醇超声清洗10 min并置于电热板上120 ℃加热1 h烘干。

将盖玻片依次用丙酮、乙醇、超净水超声清洗5 min,然后置于电热板上120 ℃加热1 h烘干。

待PDMS和盖玻片烘干并冷却后,将二者置于低温等离子清洗机内处理20 s,随后迅速进行键合,10 min后将其置于电热板上以80 ℃加热1 h,芯片制备完成。

分别于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芯片结构进行观察。

1.2.2 真菌捕获与培养挑取适量的酵母菌接种到YPD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活化,28 ℃培养24 h。

随后挑取适量酵母菌接种到YPD液体培养基中,于恒温培养振荡器中28 ℃、150 r/min培养24 h。

调整酵母菌溶液浓度为5×105个/mL备用。

以YPD培养基对里氏木霉孢子母液进行稀释,将孢子浓度调整到5×105个/mL备用。

将芯片和导管于1×105 Pa灭菌20 min,在芯片的进样孔和出样孔插管,用无菌注射器在进样孔注入YPD培养基从而润洗芯片。

随后将含有真菌溶液的注射器连接在注射泵上,以100 μL/min的速度进样,全程应注意避免产生气泡,进样结束后置于恒温培养器中28 ℃培养。

1.2.3 真菌性质的测定(1) 酵母菌捕获率:进样后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利用ImageJ软件进行酵母计数,计算捕获率。

(2) 酵母菌生长:进样后的芯片在28 ℃恒温培养器中培养,分别于0、2、4、6 h利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对单个微结构中的酵母细胞进行观察,拍照记录酵母单细胞出芽过程。

同时,分别于0、2、4、6 h取28 ℃、150 r/min培养条件下YPD培养基中的酵母细胞进行观察,作为对照。

(3) 酵母菌活性测定:进样后的芯片在28 ℃恒温培养器中培养,分别在24、36、48 h以4%的台盼蓝溶液进行染色,计算酵母细胞死亡率以测定酵母活性。

同时,分别于24、36、48 h取28 ℃、150 r/min条件下YPD培养基游离培养的酵母细胞进行观察,作为对照。

(4) 木霉孢子生长过程:进样后的芯片在28 ℃恒温培养器中培养,分别于0、3、6、9h利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对单个微结构中的孢子进行观察,拍照记录孢子的萌发过程。

同时,分别于0、3、6、9 h对芯片上非捕获区域的孢子进行观察,作为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芯片设计与制备芯片的设计与制备如图 1所示。

图 1A是芯片的设计图,芯片长度为15 000 μm,宽度为2 000 μm;用于捕获和培养真菌单细胞的微结构集中在芯片中心的区域,微结构的形状为“U”型,长度15 μm,彼此的间距为20 μm,真菌细胞溶液从芯片的左侧进样口注入并从右侧的出样口流出,在此过程中细胞被“U”型结构捕获;流道上分布着许多直径100 μm的柱体用以支撑芯片。

图 1b为单个微结构的立体示意图,其长度和高度皆为15 μm,一面上设计有凹槽,当细胞溶液经过时,液体会从凹槽部分流走,细胞则会被卡住,从而实现细胞的捕获。

本文所用酵母菌的直径为3-5 μm,木霉孢子的直径为2-3 μm,为了使得溶液通过而尽量避免细胞通过,凹槽的尺寸应与细胞尺寸接近或者小于细胞尺寸;但是考虑到尺寸较小时,芯片制备存在一定难度从而产生误差,实际尺寸会小于设计尺寸,因此设计了边长5 μm、深度5 μm、纵向长度10 μm的凹槽。

图 1C是芯片的制备流程示意图,L-edit软件绘制图案后利用激光直写技术制备光刻胶模板,凹槽结构的获得通过两次曝光来实现,首先对凹槽以外的部分进行曝光,随后对凹槽部分进行曝光,两次曝光条件不同,以此形成高度差。

其中,凹槽以外部分的曝光光强为13 mw,显影时间90 s;凹槽部分的曝光光强为4 mW,显影时间40 s。

将PDMS倾倒在光刻胶模板上并在固化后剥离,得到PDMS芯片,最后将PDMS与玻片等离子键合起来即可制备微流控芯片(具体步骤见1.2.1)。

点击查看原图图 1芯片的设计与制备图 Figure 1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chip 注:A:芯片的设计图;B:单个微结构的示意图;C:芯片制备过程图. Note: A: The design of chip; B: The diagram of single microstructure; C: The fabrication of chip.图选项图 2是在显微镜下对芯片的微结构进行形态观察时得到的图片,图 2A为芯片捕获区域在显微镜下的平面图,可见微结构与设计图案相符且排列整齐;图 2B是单个微结构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的立体图,其形状完好且可见凹槽区域,因此芯片制备成功。

经过测量,“U”型结构的实际尺寸与设计一致;而凹糟部分由于设计尺寸较小,实际所得的凹槽是一个上部宽、下部窄的倒梯形结构,其上边长为5 μm、下边长为2 μm、深度为3 μm,凹槽的纵向长度为10 μm。

点击查看原图图 2芯片的微结构形态 Figure 2The microstructures on chip 注:A:芯片的捕获区域;B:单个微结构的立体图. Note: A: The capture area on chip; B: The stereogram of single microstructure.图选项2.2 真菌孢子捕获与培养真菌孢子的进样过程如图 3所示,在注射泵的作用下,将注射器中的真菌溶液通入芯片的进样孔,真菌溶液在向出样孔流动的过程中,细胞会被“U”型结构捕获,溶液则从捕获结构的凹槽部分流走,最终多余的细胞和培养液从出样口流出,实现细胞的捕获。

所用酵母菌的直径为3 μm-5 μm,木霉孢子的直径为2 μm-3 μm。

右下角为芯片实物,芯片图案区域总长度为15 000 μm,宽度为2 000 μm,通道高度为15 μm,两端分别为进样孔和出样孔。

点击查看原图图 3真菌细胞进样过程 Figure 3The injection process of fungal cells图选项2.3 酵母菌捕获率测定酵母菌的捕获结果如图 4所示。

其中,图 4a是酵母菌溶液进样结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所得的图片,可知在捕获的酵母细胞中,大多数为单细胞,此外也有2个细胞、3个细胞以及多个细胞,圆圈所示即为捕获的酵母单细胞。

不同个数酵母细胞的捕获率见图4B,酵母单细胞的捕获率为25.00%±1.38%。

点击查看原图图 4酵母菌捕获 Figure 4The capture of yeasts 注:A:酵母菌的捕获图;B:酵母菌的捕获率. Note: A: The image of yeasts capture; B: The capture rate of yeasts.图选项2.4 酵母菌生长分别于0、2、4、6 h对芯片上捕获的酵母菌单细胞进行观察,并以YPD培养基游离培养的酵母作对照,记录酵母菌的生长状态如图 5所示。

芯片上的酵母单细胞在2-4 h可明显地长出芽体,并且随着时间的增长芽体逐渐变大,部分单细胞在6 h即能完成出芽繁殖过程。

因此,酵母单细胞能够在该芯片上正常地生长、增殖。

点击查看原图图 5酵母菌出芽 Figure 5The budding process of yeasts图选项2.5 酵母菌活性测定分别于24、36、48 h测定芯片培养的酵母细胞活性,并以YPD培养基游离培养的酵母作为对照,计算酵母细胞死亡率。

如图 6所示,可知芯片上的酵母细胞在24、36、48h的死亡率均在5%-6%且彼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在各时段与对照组之间的死亡率也无显著性差异。

因此,酵母细胞可以在此芯片上正常培养至少48 h。

点击查看原图图 6酵母菌死亡率 Figure 6The death rate of yeasts图选项2.6 木霉孢子生长过程分别于0、3、6、9 h对捕获的单个孢子进行观察,并以非捕获区域的孢子作对照,记录孢子萌发以及菌丝生长情况,如图 7所示。

从图 7a可知,在捕获3 h可以观察到孢子的膨胀,而在6 h左右部分孢子开始萌发,在9 h菌丝的长度已经远远超过捕获微结构的尺寸,菌丝向微结构外延伸。

图 7B显示在12 h部分菌丝出现了分叉的情况,随着时间的增长,菌丝继续变长,并且不同菌丝体相互交错;图 7C显示在24 h大量的菌丝交错在一起布满整个芯片;在48、72乃至120 h菌丝数量不断增加,彼此交错更为复杂。

因此,该芯片可以用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相关研究。

点击查看原图图 7木霉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过程 Figure 7The process of Trichoderma spore germination and mycelium growth 注:A:木霉孢子萌发过程;B:12 h的菌丝生长情况;C:24 h的菌丝生长情况. Note: A: The process of Trichoderma spore germination; B: The image of mycelium growth at 12 h; C: The image of mycelium growth at 24 h.图选项3 讨论与结论真菌的单细胞研究在阐述细胞异质性、单细胞基因测序以及研究微量真菌的生长特性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其关键步骤在于单细胞的捕获与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