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合集下载

最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5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5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详解50篇1、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拓展: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是南朝宋代的刘义庆。

这是我国第一部志人小说。

注释: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甚:非常。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诣:拜见。

乃:就;于是。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曰:说。

未:没有闻:听,听说。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主要内容: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2、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之内善于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认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弈秋:弈:下棋。

(围棋)。

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古人会把职业和人名连在一起,比如庖丁是叫丁的厨师。

师旷是叫旷的乐师。

通国:全国。

通:全。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大雁)援:引,拉。

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弗若:不如。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理解)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躬.耕于南阳(______)(2)夙.夜忧叹(______)(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阅读下面甲乙两问,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提高题50篇含答案第一篇:《人之初》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1. 请解释“人之初”的意思。

2. 请解释“性本善”的意思。

答案1. “人之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开始的时候。

2. “性本善”的意思是人的本性是善良的。

---第二篇:《大学》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 请解释“大学”的意思。

2. 请解释“明明德”的意思。

答案1. “大学”的意思是大的学问或者说是成人之学。

2. “明明德”的意思是彰显美好的德性。

---第三篇:《中庸》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中庸之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1. 请解释“中庸”的意思。

2. 请解释“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

答案1. “中庸”的意思是中等之道或者说是平衡之道。

2. “不可须臾离也”的意思是不能片刻离开。

---第四篇:《论语·为政》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政者,正也。

子率为四时而政,无夺乎民时。

1. 请解释“为政”的意思。

2. 请解释“无夺乎民时”的意思。

答案1. “为政”的意思是治理国家或者管理事务。

2. “无夺乎民时”的意思是不能剥夺民众的农时。

---第五篇:《孟子·离娄上》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离娄之明,不足以察秋毫之末;师旷之聪,不足以闻声之微。

1. 请解释“离娄”的意思。

2. 请解释“不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

答案1. “离娄”的意思是一个古代传说中非常聪明的人。

2. “不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是连秋毫这么细小的东西都看不清楚。

---以上是前五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答案,后续题目将逐一提供。

希望这份资料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

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译文(100篇原文+译文)一、志向?学问1.范仲淹有志天下2.陈蕃愿扫除天下3.班超投笔从戎4.宗悫乘风破浪5.祖逖闻鸡起舞6.画家赵广不屈7.苏武牧羊北海上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9.项羽志大才疏10.孔门师徒各言志11.顾炎武手不释卷12.欧阳询揣摩古碑13.文徵明习字14.王冕僧寺夜读15孙权喻吕蒙读书16.陆游筑书巢18.智永与“退笔冢”19.匡衡凿壁借光20.张溥与“七录斋”21.晋平公炳烛而学22.高凤专心致志23.叶廷珪与《海录》24.为人大须学问25 任末好学勤记26.王充市肆博览27.欧阳修“三上”作文28.林逋论学问29.欧阳修诲学30.王安石伤方仲永文言文阅读知识(一)——实词二、教育?修养31.李存审出镞教子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33.陶母责子退鲊34.诸葛亮“诫子书”35.陆游家训36.孟母三迁37.曾子杀猪明不欺38 子路受教39.孔子因材施教40.墨子怒责耕柱子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42.陈万年教子谄谀43.钱大昕默坐观弈44.王荆公旁听文史45.大树将军冯异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47.曾参不受鲁君邑48.贤妻桓少君49.魏徵论自制50.吕蒙正不记人过51.石勒不计前嫌52.韩信袴下受辱53.世评华歆王朗54.周处改过自新55.齐宣王好谀56,陈寔晓喻梁上君子文言文阅读知识(二)——虚词三、人才?品性57.萧何追韩信58.汉高祖论“三杰”59.东吴四英杰60.治本在得人61 齐桓公登门访士62.陆贽论人才63.物各有短长64.汉武帝下沼求贤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66.唐太宗论举贤67.何充直言不讳68.吕僧珍不仗势69.刘庭式娶盲女70.范式言而有信71.王坦直言惊益王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73.“殿上虎”刘安世74.娄师德与狄仁杰75.司马迁赞李广76.何岳得金不昧77.钱金玉舍生取义78.郑玄谦让无私79.李绩煮粥侍姊80.海瑞遗物81.腹黄享大义灭亲82.闵仲叔辞侯霸83.杨震论“四知”84.祁黄羊去私85.宋濂不隐真情86.裴倍姑父外廉内贪87 李林甫口蜜腹剑88.秦桧专横跋扈文言文阅读知识(三)——词性活用四、治国?为政89.治国必先富民90.治国犹栽树91.陆贽论审察群情92.齐威王行赏罚93.治国不私故人94.孟子对膝文公95.晏子论“社鼠”96.唐太宗“五事”治天下97.用心不倦98.魏徵论隋炀帝99.创业与守成100.子奇治县101.管仲答绮乌封人102.商鞅立木建信103.张释之执法104.子产不毁乡校105.何易于挽纤106.李离过听自刑107.龚遂治渤海郡108.陶侃二三事109.徐有功断狱秉公110.强项令董宣111.岳飞与岳家军112.宋襄公治军113.周厉王止谤文言文阅读知识(四)——特殊句式五、友情?识见114. 荀巨伯探病友115.管仲与鲍叔牙116.柳子厚风范117.黄仙裳鼎力相助118.季札挂剑119.包惊几笃于友谊120.伯牙与钟子期121.萧何远虑122.赵人养猫123.汉文帝誉周亚夫124.疏广论遗产125.杜太后遗嘱126.商鞅事魏127楚庄王伐陈128.伊犁凿井129.华佗治病130.曹绍夔捉“鬼”131.曲突徙薪132.治水必躬亲133 及之而后知134.蒲元识水135.白圭经商有道136.避风行船137.裴旻射虎文言文阅读知识(五)——常见句式六、文艺?智慧138.李泰伯指瑕139.王安石改诗140 王充论文与道141 一铀鼠画142.农评《斗牛图》143.指头画144.林之栋画兰145.逸马杀犬于道146.司马光与《资治通鉴》147.蒲松龄博采148 王勃拟腹稿149.一举而三役济150.曹玮诱敌151.李广智退匈奴军152.贾诩论战153.张良计封雍齿154.刘邦急中生智155.诸葛亮空城计156 秦使者巧对157.曹冲智救库吏158.曹操许下屯田159.拷打羊皮定案160.孔融捷辩161.牧竖逮狼文言文阅读知识(六)——复音虚词与固定句式下编七、成语?典故162.多多益善163.歧路亡羊164.指鹿为马165.奇货可居166.望洋兴叹167 庸人自扰168.一字千金169.入木三分170.强弩之末171.呕心沥血172.孤注一掷173.乐不思蜀174.丧家狗175.逐客令176东道主177.江东父老178.人鉴179.问津180.泰山181.苛政猛于虎182.刺股183.只许州官放火文言文阅读知识(七)——句子成分的省略八、寓言神话184.武平之猿185.饿死狙公186.蝜蝂之死187.哀溺188.中山窃糟189.南歧之见190.若石遇害191.吴王射狙192.鲁侯养鸟193.晋人有好利者194.盲人摸象195.治驼196.慕名失实197.叶公好龙198.泽人网雁199卫人教女200.不龟手之药201.共工怒触不周山202.女娲补天203.刑天争神204.精卫填海文言文阅读知识(八)——文言文的翻译九、传闻?趣谈205宋定伯捉鬼206.鬼避姜三莽207黎丘丈人208.义猴209.螳螂攫蛇210.王昭君出塞211.张丞相“草”书212.和氏璧213.歌女韩娥214.杨生之狗215.顾况戏白居易216.李白之死217何梅谷化妻218汉世老人219.空桑生李220.秦士好占221.撞车222中贵人讲书223.圣琵琶传闻文言文阅读知识(九)——文言文自习方法十、文言文自测题224.李自成入京前夕225.富翁226.直道可行227.郭子仪轶事228.自有史官书之229.黠鼠230.识弓与治国231.师旷撞晋平公232.商鞅治秦233.桥玄论曹操234.子贡论孔子235孟子对齐宣王236.小儿不畏虎237.蹇材望其人238.学问之道239.陆贾说汉高祖240.田不满怒斥骷髅241.孟子对梁惠王242.渑池道中243.六国与秦244.坚忍不拔245伶人智谏246.南方多没人247.曹竹虚言248.魏徵其人249.天仙配250芮伯献马附:参考答案扩展阅读短文篇名索引常见文言虚词、实词索引古代文化常识索引前50篇原文与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问题详解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加问题详解

初中文言文拓展阅读100篇一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女子也。

少习骑射,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

因其父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

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少.习骑射()(2)市.鞍马()(3)长而益.精()(4)木兰乃易.男装()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4、木兰是古代的女英雄。

古往今来,其实像她这样不让须眉的女子还有很多。

你能再举一个这样的人和事吗?1、(1)小时候(2)买(3)更加(4)换2、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

3、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4、略。

二好书之人有三病好书之人有三病:其一,浮慕时名,徒为架上观美,牙签锦轴,装潢炫耀,骊牝之外,一切不知,谓之无书可也。

其一,广收远括,毕尽心力,但图多蓄,不事讨论,徒污灰尘,半束高阁,谓之书肆可也。

其一,博学多识,兀兀穷年,而慧根短浅,难以自用,记诵如流,寸觚莫展,视之肉食面墙诚有间矣,其于没世无闻,均也。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好书之人有三病.()(2)徒.为架上观美()(3)其于没世无闻,均.也()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知而能好,好而能运,古人犹难之,况今日乎?3、用简明的话概括“好书之人”中的“三病”。

(1)(2)(3)1、(1)毛病(2)只是(3)一样2、至于真的懂书而又能喜好它,喜好它又能运用它,古人也以为是很难的,何况在今天呢!3、(1)追求虚名,把书作为装饰品,而不阅读学习。

(2)多方搜集,只图占有,却不研究探讨。

(3)终年苦读,也“博学多识”,但不能把知识灵活运用,一生没有什么建树。

三卖柴翁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文档标题][文档副标题][日期][公司名称][公司地址]1、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刘向《新序》【注释】1、婴儿:古代的婴儿可以指幼儿,年幼的儿童。

现在指一岁以内的孩子。

2、故:原因。

3、对:回答。

4、者:……的人。

5、向:以前,之前。

6、去:离开。

7、安:哪里。

8、及长:等到长大。

9、为:担任。

10、阴德:暗中做的好事。

佛教中指在世时候做的可以在阴间记功的事情。

【常识拓展】1、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

善于治水,曾经主持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曾经担任楚国的令尹,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说“孙叔敖举于海”。

2、令尹:楚国的丞相叫令尹。

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了。

3、古代年龄称谓:4、孙叔敖埋蛇看似是小事,却体现了叔敖善良、仁义,能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

这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先决条件。

故事包含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练习题】请回答:孙叔敖出游回来后为什么哭泣呢?孙叔敖是一个具备什么品质的人?为什么?【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哭泣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

之前我看了它,所以我恐怕会离开母亲而死去。

”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他母亲说:“我听说做了积阴德的好事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篇(精校WORD版含答案译文)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篇(精校WORD版含答案译文)

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100篇(精校WORD版含答案译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翟方进,字子威,汝阳人,年十二,失父,好学,为小吏,数为掾吏所詈。

蔡父奇其貌,日“有封候貌,当以经术进。

”遂辞后母,欲西至京师受经,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屦以给。

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诸儒称之,后以射策甲科为郎,二三岁,举明经..,迁议郎。

是时,宿儒有清河胡常,与方进同经、害其能,非之。

方进知之,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

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安,其后常称述方进、遂相亲友。

数年,迁.朔方刺史,居官不烦苛,所察应条辄举,甚有威名、再迁丞相司直,初,方进新视事,而涓勋亦初拜司隶,不肯谒丞相,后朝会相见,礼节又倨。

方进阴察之,勋私过光禄勋辛庆忌,又出逢帝舅成都侯商道路、下车立,俟其过,乃就车。

于是举奏其状,曰:“臣闻国家之兴,尊尊而敬长,爵位上下之礼,王道纲纪、勋不尊礼仪,轻谩宰相,邪谄无常,不宜处位。

”上以其所举应科,遂贬勋。

会丞相薛宣坐广汉盗贼群起及太皇太后丧时三辅史并征发为奸、免为庶人,遂擢方进为丞相。

时后母尚在,方进内行修饰,供养甚笃,丁母忧,既葬三十六日①,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

及长坐大逆诛,诸所厚善皆免,而上以其重臣,为隐讳。

方进内惭,上疏.谢罪乞骸骨。

上报曰:“定陵侯长已伏其辜,君虽交通、然朝过夕改,朕无疑焉。

”其见重如此。

绥和二年,薨。

赐乘舆秘器,柱槛皆衣素。

天子亲临吊问,谥曰恭候。

(节选自《汉书翟方进传》,有删改)【注】①汉文帝遗诏将三年之丧制度变成36天,并垂为定制。

10.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显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B.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C.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D. 方进知/能有余/兼通文法吏事/初/定陵侯淳于长/虽外戚/然以能谋议为九卿/新用事方进/独与长交称荐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经,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

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及译文

高中文言文助读100篇及译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

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00附答案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00附答案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00附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

学,遂为通儒。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著作郎李孝光数荐之府吏。

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

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

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

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

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宋濂《王冕传》)(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B.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C.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D.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粤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2)下列句子划线词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A.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曷:为什么B.夜潜出,坐佛膝上潜:暗中C.恬若不见恬若: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D.声非加疾也疾:敏捷(3)对于上面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冕勤奋苦读。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罕见精品100篇(精心校对,细致排版,全附译文)一、学习(9篇)(一)承宫樵薪苦学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③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3(二)桓荣勤学不倦桓荣①初.遭仓卒②,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③,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注释】①桓荣:东汉人。

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

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2、翻译:(1)而荣讲诵不息(2)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三)宋太宗学书太宗朝①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听政②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③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④益⑤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

②听政:处理政务。

③内侍:此指太监。

④规:勉励。

⑤益:得益。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2、翻译:(1)数遣内侍持书示著(2)又以问著(3)书固佳矣4、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四)崔景偁拜师余①始识景偁(chēng,同“称”)于京师,与①为友,景偁以兄事余。

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②,请②为弟子..。

余愧谢,不获。

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③之谓也。

先生不③为世俗之文,又不④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④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100(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100(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文言文理解100(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①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②而截之。

【注释】①俄:一会儿。

②依:依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初竖执.之执:________②遂.依而截之遂: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计无所出。

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

(3)读完上文,你想对这个鲁国人说些什么?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把课文补充完整。

弈秋,通国之________。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为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鹊将至,思________。

虽与之俱学,________。

(2)解释文中划线的部分。

①通国:________②为弈秋之为听:________③诲:________④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3)本文选自《________》,讲述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________不同,所以________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天雨②墙坏。

其子曰:“不筑③固,必将有盗④。

”其邻人之父⑤亦云⑥。

暮⑦而果大亡⑧其财,其家⑨甚⑩智其子⑩,而疑邻人之父。

(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注】①宋:宋国。

②雨(yù):下雨,名词作动词。

③筑:修补。

④盗:小偷。

⑤父(fǔ):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这里译为“老人”,指邻居家的老人。

⑥亦云:也这样说。

亦,也。

云,说。

⑦暮:晚上。

⑧亡:丢失。

⑨家:指这家人。

⑩甚:很,非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刘向《新序》【注释】1、婴儿:古代的婴儿可以指幼儿,年幼的儿童。

现在指一岁以内的孩子。

2、故:原因。

3、对:回答。

4、者:……的人。

5、向:以前,之前。

6、去:离开。

7、安:哪里。

8、及长:等到长大。

9、为:担任。

10、阴德:暗中做的好事。

佛教中指在世时候做的可以在阴间记功的事情。

【常识拓展】1、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

善于治水,曾经主持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曾经担任楚国的令尹,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说“孙叔敖举于海”。

2、令尹:楚国的丞相叫令尹。

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了。

3、古代年龄称谓:序号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1 0-1 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 2-3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3 7(女) 髫年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也称作“垂发”。

4、孙叔敖埋蛇看似是小事,却体现了叔敖善良、仁义,能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

这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先决条件。

故事包含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练习题】请回答:孙叔敖出游回来后为什么哭泣呢?孙叔敖是一个具备什么品质的人?为什么?【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哭泣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

之前我看了它,所以我恐怕会离开母亲而死去。

”他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孙叔敖说:“我担心别人再看见它,把它杀了埋起来了。

”他母亲说:“我听说做了积阴德的好事的人,老天会报答他的好处的.你不会死的。

”等到孙叔敖长大后,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上任,人们就已经知道他是个仁义的人了。

2、欧阳询观碑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书林记事》【注释】1、尝:曾经。

2、行:走,此处可以理解为赶路。

3、书:写。

古文中“书”另一个比较特殊的意思是“书信”,比如《诫子书》、《与妻书》、《与朱元思书》等。

4、驻:停留。

咱们现在有词语“停驻”、“驻车”等保留了原义。

5、良久:许久、很久。

6、去:离开。

“去”古文中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距离”,比如“去此处三百里”。

7、复:再。

“复习”就是再学习一遍。

8、反:通“返”,返回。

9、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10、及:等到。

11、乃:就。

12、布:摊开;铺开。

(名词作动词)13、裘:皮衣;皮草。

14、因:于是。

15、宿:过夜。

16、三日:泛指多日。

古文里的“三”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实指,是虚数。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是几个人在一起走。

17、方:才。

【拓展】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所写的字被称为“欧体”。

和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欧阳询的书法】索靖:西晋著名将领,书法家,擅长章草。

【索靖书法】中国汉字的演变咱们中国的汉字经历了从商朝的甲骨文开始,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的基本演变。

使人们越来越便于使用,成为了我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的标志之一。

【练习】: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晋索靖所书。

因宿其旁 三日方去。

【译文】欧阳询曾经行走在路上,看到一块古碑。

(上面的字)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

他停下马观看这石碑上的字,看了很久后才离开。

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看,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于是又露宿在石碑前,好几天才离开。

3、乐不思蜀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 郤x ì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

’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三国志》【注释】1、王:指司马文王,就是《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

咱们经常听到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指的他。

2、禅:刘备的儿子刘禅(shàn),蜀国后主。

小名阿斗,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

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后被送到了洛阳居住,封为“安乐公”。

3、颇:很,甚。

4、郤正:蜀国的大臣,后来跟着刘禅到了洛阳。

5、闻:听说,听到。

6、之:代词,指刘禅的话。

7、若:如果。

8、宜:应该。

9、陇、蜀:陇指甘肃东部;蜀指四川中西部。

成语“得陇望蜀”意思是:已经取得陇西,还想攻取西蜀。

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无厌。

10、西:向西,对着西方。

11、会:正好,正赶上。

12、对:回答。

13、何乃:1、怎能,何能。

2、何况。

3、何故,为何,为什么。

这里是第三个意思。

14、邪:耶,通假字。

语气词,“吗”或“呢”。

15、诚:确实。

16、左右:旁边的人。

【拓展】《三国志》:这是晋代史学家陈寿写的一部记录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

分为《魏书》、《吴书》、《蜀书》三部分。

后来,裴松之给做了注,使它更加详细。

作为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列为“前四史”。

后来,罗贯中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练习】1、出自本文的成语是。

2、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宜泣而答曰会王复问【译文】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郤正听说了这件事,就请求拜见刘禅,说:“如果以后司马昭(文王)再问起时,你应该哭泣着回答说:“先父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你心里面对西方就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的。

然后趁机闭上眼睛(表示悲伤。

)”正好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之前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为什么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听了大惊,看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

”旁边的人都笑了。

4、小儿不畏虎有妇人昼日置小儿沙上而浣hu àn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

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就惧;而儿痴,竟不知。

虎亦寻卒去。

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苏轼《东坡全集》【注释】1. 昼:白天。

2. 置:安放。

放置。

3. 浣衣:洗衣服。

咱们在古诗文中经常见到浣纱这个词,比如西施就是浣纱女。

4. 驰:奔驰,跑。

5. 仓皇:匆忙而且慌张的意思。

6. 之:这里是代词,指老虎。

注意“之”这个词的几种常见的意思:a 代词,指人或物或事情。

b 动词,到,往。

b 的。

d 无意义。

7. 戏:嬉戏,游戏。

8. 自若:神情不紧张。

比如咱们现在的成语:泰然自若。

9. 熟: 仔细。

10. 视:看。

比如:非礼勿视。

11. 久之:很久。

之在这里就无意义。

12. 以:用。

13. 首:头。

比如:割发代首。

14. 庶几:差不多,有那么一点。

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

15. 寻:随即,不久。

16. 卒: 最终。

17. 去:离开。

18. 意:估计,推断。

19. 被:施加,给......加上。

20. 欤:句末语气词。

很多时候相当于吗。

【拓展】庶几:I.差不多,近似。

II.希望,但愿。

III.或许,也许。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道理或启示】1、面对困难,只要不畏惧,就一定能够战胜。

2、无知者无畏。

3、初生牛犊不怕虎。

【练习】1、解释划线字的意思:虎熟视久之,虎亦寻卒去。

2、本文说明的道理是:面对困难,。

【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自己去河边洗衣服了。

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沉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泰然自若在沙滩上嬉戏玩耍。

老虎仔细地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傻乎乎的),竟然还是不感到奇怪、害怕,老虎没多久最终离开了。

我推断老虎吃人,先要对人施加威风;可是对于不害怕老虎威风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了吗?5、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坐欢笑。

乃以驴赐恪。

——《三国志》【注释】1、诸葛恪: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亮的侄子。

据说诸葛瑾长得丑,脸是驴脸。

2、似:好像。

3、会:宴请,聚会,集会。

4、使:派,让。

使其他的意思还有:名词,使者。

动词,出使。

5、检:标签。

长检:长长的标签。

这里是动词,贴着长长的标签。

6、益:增加。

7、因:于是。

8、听:听从。

9、与:给。

10、举:全。

比如“举世无双”、“举国闻名”都是这个意思。

11、坐:通“座”,座位,举坐是全部在座的人。

12、以:把。

【拓展】1、名与字。

古人除了名之外,还有“字”。

一般平辈之间或者自己尊重的人,在提到名字时要叫他的“字”,表示尊重。

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等可以直呼其名,否则的话直呼其名有不尊重的意思在里面。

2、《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中对此事的描述:恪字元逊,身长七尺,极聪明,善应对。

权甚爱之。

年六岁时,值东吴筵会,恪随父在座。

权见诸葛瑾面长,乃令人牵一驴来,用粉笔书其面曰:“诸葛子瑜”。

众皆大笑。

恪趋至前,取粉笔添二字于其下曰:“诸葛子瑜之驴”。

满座之人,无不惊讶。

权大喜,遂将驴赐之。

3、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练习】解释划线字的意思。

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

翻译句子。

乃以驴赐恪。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瑾的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样。

有一天,孙权聚集(宴请)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贴了一张长的标签在驴的脸上,写着: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您给我笔来增加两个字。

”孙权于是就听从了他,给他笔。

诸葛恪接着(诸葛子瑜)的下面写了:“之驴”。

全部在座的人都笑了。

(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6、齐人攫金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