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_陈时龙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的研究进行综述,从不同角度探讨其特点、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明史是一部详尽而独立的史书。
明史由明代末年编纂而成,时间跨度长达近300年,内容涵盖了明朝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
明史的编纂者力求全面客观,尽可能收集各种史料并进行整理,使得这部史书成为了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史对于研究明代政治制度具有重要价值。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政治制度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较为独特。
明史中详细记载了明朝的官制、地方制度、税收制度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的政治运作。
同时,明史中还有大量关于明朝君臣之间的争斗、宦官干政等揭示了明代政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明史还对于研究明代文化和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文人墨客众多,文化繁荣。
明史中收录了大量有关明代文人的传记、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等内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文化的繁荣与特点。
同时,明史中还有一些关于社会风俗、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记载,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社会的面貌。
明史的研究对于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明史为后世的明代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许多学者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代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明朝灭亡的原因、明代社会的动态变化等。
其次,明史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明史编纂者的考证精神和严谨态度,为后世的史学研究者树立了榜样,也为后世的史书编纂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明史是一部对于研究明代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都具有重要价值的史书。
通过对明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明代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参考。
明史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促进史学研究方法的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明史的研究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对于推动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天一阁藏《明史稿》之《罗汝芳传》初探
20 09年 5月 第 7卷 第 2 总 2 期 4期
北 京 联 合 大学 学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a o B in n n U i r t H m n i n o i c ne ) o r l f b igU i n e i ( u a ie a dS c l i cs n j o v sy ts aS e
五] 丁父艰 , 民泣 送 载 道 。起 补 东 昌 , 云 。 士 移 南 屯田副使 [ 十六 ]进 参政 , 守永 昌。释 圣谕 , 分
一
、
阁藏本《 罗汝芳 传》 清稿及 涂 改说 明
在 阁藏 本《 明史稿 》 , 罗 汝芳 传 》 中 《 附梁 汝元 之 传, 并且 与王 士 性 、 继 光 、 孔 教 、 直 、 桂 芳 、 王 周 胡 史 耿定 向、 士衡 、 德 完 等 人 同处 一 卷 。该 卷 在 阁 戴 王 藏本 《 明史稿 》 第 2册 。《 汝 芳 传 》 其 中 的第 的 罗 在 2 7页 、 2 第 6页 , 页码前 后顺 序 颠 倒 。此 传共 3 4行 , 每行 约 2 3字 , 计 约 72字 , 笔 行 草 , 有 墨 笔 、 共 9 墨 又 朱笔 涂改 。 墨 笔 的涂 改 能反 映 出 一个 即 时 修 改 的
明代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明代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史学史研究是20世纪初才开始受人注目的。
元明史学尤其是明代史学,向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
有关的中国通史、明史、中国史学史着作和教材,写到明代史学,总觉得没什么好写。
学者们多沿清人恶习,厚诬明人,对明代史学的认识显得相当浮浅。
可喜的是,近20年以来,明代史学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明代史学的研究水平已上到一个比较高的平台。
为便于读者的理解与判断,先对现有明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做一概述。
1.20世纪80年代前的明代史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明代史学的研究相当薄弱,不仅专题论着少,即便专题论文也不多。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者们对明代史籍有所注意。
李晋华撰《明代敕撰书考》,系统地考察了明代官修诸书的经过,这是第一部专门研究明代官修史学的专着。
谢国桢作《晚明史籍考》梳理了研究晚明史的有关史籍,且摘录了大量的书序题跋资料,为后人研究明代史学史省略了大量的抄写与研究功夫,对后人进行明代史学研究贡献尤大。
而且,谢国桢在研究中,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论断,如“有明一代,史学最盛”,又如“明代史学,自陈氏《通纪》流传宇内,人各操觚,遂成一时风气”。
这些论断,对明代史学的研究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此外,20世纪60年代,刘节显然注意到了明代史学文献的丰富,所以,他在《中国史学史稿》中,曾建议编一部《明代史籍考》。
明代史学的专题研究有一些,关于李贽,有吴泽《儒教叛徒李卓吾》、容肇祖《李卓吾评传》、朱谦之《李贽》。
关于胡应麟,有吴晗《胡应麟年谱》,开胡应麟研究之先河。
此外,吴晗于谈迁、钱谦益,容肇祖于陈建,包遵彭于王世贞,柳诒徵于《宋史质》,皆有专题论文。
此期的中国史学史着作也有关于明代史学介绍的内容。
刘节的《中国史学史稿》,对明代史学着墨不多,但信息量很大,重要的明人史着大部分提到了。
德国学者傅吾康的《明代史籍汇考》,是一部比较全面介绍明人史籍的史料学着作。
2003年明史研究综述_张金奎
2003年明史研究综述张金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本年度的明史研究由于非典型肺炎的影响,论文数量相对减少,第十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等一批学术会议被迫取消或延迟,不过佳作并不少。
现就目之所及,概要介绍,以资备览。
一、学术著作本年度的学术著作数量大抵与上年度持平,涉及领域比较宽。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的《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艳红《明代充军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政治史领域有较大突破,填补了相关空白。
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学林出版社)、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分别在学术史和史学史领域做出新的贡献。
滕新才《且寄道心与明月:明代人物风俗考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社会文化史方面的新尝试。
〔美〕邓恩著,余三乐、石蓉译《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的耶稣会传教士》(上海古籍出版社)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
在古籍标点整理方面,《张璁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皇明制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以及国家图书馆善本部金石组编辑的《明清石刻文献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先后问世。
二、政治史重要制度。
陈时龙《论明初大都督府之创设———兼论朱元璋以诸子节制北部军事思想之萌芽》(《军事历史研究》1期)分析了以往为人们所忽视的朱元璋创设大都督府的表面原因,即扶植朱文正,在自身之外设置另一道朱姓藩篱。
田澍《嘉靖前期监察制度改革述论》(《兰州大学学报》4期)分析了嘉靖前期科道互纠、更定“宪纲”等约束言官的政策。
唐克军《略论明代的马政》(《史林》3期)指出明代马政经历了由明初害民误官到后来取消,官民双方都获得自由的过程。
柏桦《明代州县区划及其沿革》(《史学月刊》1期)探讨了州县疆界的设定标准、州县等级划分、设置原因与程序及政治效应等问题。
黄忠怀《明代县以下区划的层级结构及其功能》(《史学月刊》1期)指出,南方、北方基层区划的差异主要基于人口数量、密度的不同,并就其性质和功能作了初步探讨。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
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导语: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了解了明朝,你就理解了中国。
下面是10本有关明朝历史的书籍,欢迎阅读。
1,《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吴晗著,这是明史研究开创性人物吴晗的代表作。
人民社本还是繁体字,大家看起来可能吃力一些,好像百花文艺社有简体字本。
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方针对明朝后来的历史影响非常大。
甚至可以说,他治国的一些理念至今都有影响。
了解明朝,此书不可不看。
(吴晗还有《明史简述》,比较薄的一册,是演讲稿成书,很容易读,对明朝的大致轮廓和特色介绍得比较通俗,值得一观。
) 2,《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台湾史学家黎东方著,上海人民社本。
民国时期,黎东方在大后方讲三国,据说是万人空巷,跟现在易中天品三国,有得一比。
黎著特色是一节一节讲明代人物和事件,很细,不时也有新的发现,带有演讲的口语色彩。
值得收藏。
(上海人民社以黎著为基础,推出了整套中国史“细说系列”,都不错。
)3,《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年轻学者许文继和陈时龙合著。
此书以《正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推出,细致描绘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对他们的性情、事功都有所发明。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之前,注意到正说历史系列,曾写过一篇书评。
我联系他,他表示,《正说明朝十六帝》比《正说清朝十二帝》要写得好。
我想原因不难解释,因为这本书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而《十二帝》是从讲稿综合编辑而成。
欲了解明朝各个特性不同的皇帝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正说明朝十六帝》不可不读。
4,《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当年明月著。
今年3月天涯网站贴出这个系列时,我就读了一些,感觉写得很灵动,有气势。
后来又闹起了纠纷,直到出书,整个过程俨然水到渠成,不能不叹服草根历史的崛起之迅速。
对于菜鸟级来说,这是一本最好读的明史。
获奖成果名称
历史与社会学院科研获奖情况统计填充料系列:所谓填充母料,是用偶联剂、分散剂和其他一些助剂将无机非金属矿物粉体进行表面处理后,再用载体树脂包覆的复合材料。
其中无机非金属粉体的种类决定填充母料的功能与作用,如使用碳酸钙的填充母料可以降低成本,使用滑石粉的填充母料有阻隔气体和保温功能等;载体树脂的种类决定填充母料与塑料的相容性,如用PE做载体的填充母料不与ABS相容等;所使用的助剂,如分散剂、偶联剂的种类决定了使用填充母料后制品的力学性能、手感等性能。
不管哪种填充母料,使用后都可以减少石油树脂的用量,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白色污染,废弃后有利于垃圾处理,属于环境友好材料的一种。
环境降解塑料:相对于常用塑料来讲,废弃后在短时期内可以被自然环境销纳分解为无害物的塑料统称可降解塑料,它是环境友好材料的一种,通常细分为光降解和生物降解两大类(也可分为掺混型降解材料和结构型降解材料两大类)。
塑料的降解即是高分子变成小分子的过程,任何塑料暴露于自然环境中都会降解,但降解期大不相同,通常的PE/PP降解期超过200年,才形成了人所共知的“白色污染”。
如何缩短降解期,减少白色污染;使用生物塑料,减少石油资源消耗,是降解塑料开发面临的两个问题。
绿维首先在这两方面做了开发。
680Z是以生物基塑料PLA为主,辅以其他环境友好材料及助剂的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多种优点,且使用方便。
2300具有缩短PE/PP等通用塑料的降解期,减少白色污染,无毒害,无刺激,添加量少,应用面广等多方面的优点。
消泡母料:消泡母料是将具有强烈吸水性的助剂与载体树脂复合而成的功能母料,它可以吸收相当于自身重量20%的水分,无毒,无刺激,稳定性好,适用于PP、PE、LDPE、HDPE等再生料,受潮料以及降解塑料的吹膜、挤出、注塑等加工生产。
它的诞生简化了原有的塑料干燥工艺,使含水塑料无需烘干就可直接使用,节约了电能,人工和时间。
其加工性能优异,塑化均匀,不出现堵网现象,制品无白点和反白现象,使用它也无须改变设备及工艺,是理想的除水干燥添加剂。
明清海防史研究综述
明清海防史研究综述明清海防史研究综述一、明清时期海防史研究明代,中国东南沿海遭受前所未有的倭患,海防遽然成为国家防务的重要部分。
嘉靖以降,明代学者不仅整理了大量海防资料,还印行了许多关于海防的论著和图录。
当时著述主要有三类:考倭寇之源,如金安清的《东倭考》、黄俣卿的《倭患考原》、郭光复的《倭情考略》等;纪海防之略,如郑茂的《靖海纪略》、茅坤的《纪剿除徐海本末》、采九德的《倭变事略》《嘉禾倭寇纪略》、沈明仁的《台州平倭纪略》、佚名的《嘉靖东南平倭通录》、佚名的《海宁倭寇始末》等;图防倭之策,如郑若曾的《筹海图编》、周大章的《御倭武略》、茅坤的《海防事宜》、王士骐的《皇明驭倭录》,王在晋的《皇明海防篡要》等。
其中许多海防观点、策略和方法都为清人所继承。
清初,明朝残余势力盘踞闽浙沿海;清中期,南洋海盗频频劫掠浙闽粤海疆;清晚期,又有列强多次攻打东南沿海城镇和乡村。
这些都促使清代学者投入许多的精力研究海防,编撰内容丰富的海防文献,尤其突出于辑录参订明清海防著述、撰写海防史事要略、输入海外海防地理知识等方面。
清人编撰的《明史》《明会要》《经世文编》等也多有篇章涉及海防内容。
清人编撰的本朝实录、会典、会典事例、通考、通典、通志等政书,以及沿海各地方志等,也多收录海防方面的记载和论述。
清前期,相关著述主要集中在平定海疆的史事记载和海防地理的研究。
成果主要有夏琳的《海纪辑要》《闽海纪要》《闽海纪略》,蓝鼎元的《平台纪略》、阮?F锡的《海上见闻录》〔1〕,杜臻的《海防述略》〔2〕,施琅的《靖海纪事》〔3〕,佚名的《清初海疆图说》〔4〕,以及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5〕等。
清中期,相关著述主要集中在对明清以来海防论著的辑录和海防地理研究上,成果主要有薛传源的《防海备览》〔6〕,陈伦炯的《天下沿海形势录》〔7〕,邓廷桢等的《广东海防汇览》〔8〕,严如煜的《洋防辑要》〔9〕等。
清后期,有关海防的著述选材更加多样,眼界也更加广阔,有的著述已经触及到了欧美国家的海洋地理和海洋防卫。
二十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
⼆⼗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DOC)⼆⼗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安徽师⼤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七)⼆⼗世纪明清史研究综述周晓光刘道胜明清两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有关明清史的研究,是史学界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
近百年来,特别是建国50多年以来,在明清史研究的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内容涉及明清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化、地理、民族、宗教、中外关系、⽂学艺术、思想⽂化、历史⼈物等诸多⽅⾯。
因限于篇幅,兹将其中若⼲问题的研究概况,分述于下。
⼀、关于明史与清史发展阶段的划分问题明朝建⽴于1368年,灭亡于1644年,先后传12代,历太祖、建⽂帝、太宗(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泰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毅宗)16帝,共计276年。
学术界将这⼀段历史⼤抵分为三个时期:第⼀时期,从14世纪60年代到15世纪30年代。
该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封建主义专制制度⾼度发展时期。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和巩固明朝统治⽅⾯实⾏了⼀系列的措施,主要表现在:废⾏中书省,改设⼗三布政司,分设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掌地⽅民政、刑法和军事;废中书省及丞相,设置直属皇帝的六部;设刑部、⼤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分掌司法、监察⼤权;分兵权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在民间实⾏⾥甲制、关津制等,严格户籍管理;制定《⼤明律》,从法律上保障封建统治秩序;亲⾃颁写《⼤诰》,并先后制造了“空印案”、“郭桓案”、“胡惟庸案”、“蓝⽟案”、“南北榜案”以及⽂字狱,以打击功⾂与豪强;分封诸⼦为藩王,分镇各地,以巩固朱⽒的统治等。
这些措施使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达到了空前强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朱元璋总结元朝灭亡的教训,执⾏“休养⽣息”的政策,如解放匠户、奴婢,迁徙农民,⿎励垦荒,实⾏屯⽥,承认农民对⼟地的所有权等。
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盾,促进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朱元璋死后,建⽂帝朱允炆实⾏削藩,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在北平起兵,通过三年战争夺取了皇位。
2009年明史研究综述_曹江红
2009 年明史研究综述
曹江红 赵现海
北京 100732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Hale Waihona Puke 2009 年的明史研究, 在研究观 点 、 方 法、 史 料 等 层 面 都 有 推 进, 传统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 新的研究理念 、 方法的推出显示出明史研究 的 蓬 勃 生 机 。 而 一 些 新 发 现 、 整理的史料势必 入, 会在未来的研究中获得广泛认知, 并引导明史研究领域的进步 。 一、 专 著
明初制度渊源是 明 代 政 治 史 研 究 的 重 要 问 题, 朱 志 先、 张 霞《试 析 朱 元 璋 的 汉 史 情 结 》 ( 《滁州学院学报 》 ( 《文 化 学 刊 》 第 1 期) , 李晓婧《 对明初承 袭 元 制 的 思 考》 第 3 期) 对这一问 ( 《第十二届明 题进行了再思考 。 张显清《明太祖朱元璋社会理想 、 治国方略及治国实践论纲》 ) 整 体 考 察 了 朱 元 璋 的 治 国 理 念 。 郑 克 晟《论 高 启 与 魏 观:再 论 元 史国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 末明初江南士人之境遇》 南开学报 》 第 4 期) 讨论了高启与魏观遭朱元璋杀害及不被实录记 《 “奸臣 ” “奸帝 ” :陈瑛与明成祖关系论》 ( 《求是学刊 》 载的原因 。 王剑 与 第 6 期) 认为《明 史 》 , 。 “大 礼 议 ” 将陈瑛列入《奸臣传 》 是为间接彰显 成 祖 恶 政 仍 吸 引 了 学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赵 毅、 (《 “大礼议 ” 胡克诚《 杨一清与大礼议》 东北师大学报 》 第 6 期) 考察了杨一清与 的关系, 指出, “革新 ” , “因 循 守 旧 ” 。 黎 业 明《思 想 和 政 不能轻易断言张璁等人的做法代表 杨一 清 的 努 力 是 “大礼议 ” (《 之关系述略》 深圳 大 学 学 报 》 第 5 期 ) 指 出 在“大 礼 议 ” 中, 湛若水企 治:湛若水与 图用自己的思想影响时政, 却最终落空 。 关于万历朝的君臣关系, 有 4 篇 重 要 论 文 。 解 扬《万 — — 以吕坤( 1536 —1618 ) 万历二十五年被迫致仕为线索》 ( 《中 历封贡之败与君臣关系的恶化 — 国史研究 》 第 2 期) 讨论了万历皇帝待臣态度恶化, 指出神宗因壬辰封贡之败而对官员群体丧 “文 化 取 向 ” 失信任, 是影响士大夫之出身抉 择 的 重 要 时 政 。 文 之 峰《论 对明代政治过程的影 — — 以万历立储事件为例》 ( 《学理论 》 “文化取向 ” 响— 第 8 期) 指出万历臣僚以 为武器, 对神宗 “乞休 ” (《 《明万 立储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李佳《明万历朝官员 现象分析》 求是学刊 》 第 2 期) 、 “留中 ” ( 《古 代 文 明 》 历朝奏疏 现象探析》 第 4 期 ) 通 过 考 察 万 历 年 间 官 员“乞 休 ” 与 奏 疏“留 中” 现象, 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政治 、 思想 、 士人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对明 代 政 治 文 化 进 行
研讨会主持人串词怎么写
【导语】主持词的内容是由会议的内容所决定的,不能脱离会议内容。
主持词的附属性地位,决定了它只能起陪衬作⽤,不能喧宾夺主。
因此,在撰写主持词的过程中,从结构到内容乃⾄遣词造句、语⾔风格、讲话⼝⽓等,都要服从并服务于整个会议,与会议相协调,相⼀致。
主持词频道为你整理了《研讨会主持⼈串词怎么写》感谢阅读!【篇⼀】研讨会主持⼈串词怎么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家下午好: ⾸先感谢⼤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企业发展与xx⽀持”研讨会,这次会议得到了市、区相关部门的领导及在座企业代表的⼤⼒⽀持,在此向⼤家表⽰感谢。
下⾯由我向⼤家介绍今天到场的领导和嘉宾: 我是xxx。
在此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表⽰热烈的欢迎和衷⼼的感谢。
20xx年是xxx,为我们在更⾼起点上充分发挥职能作⽤明确了新定位。
如何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企业发展,进⼀步完善xx环境,将是我们20xx年的重要⼯作。
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这次会议请各位专家对您所在的⾏业明年的发展规划,政策变化、经济形势给我们提供好的经验,再有也想倾听⼀下各位代表对我们在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提⾼服务质量和效率提供依据。
下⾯研讨会正式开始,有请企业代表发⾔。
发⾔按照会议议程上安排的顺序。
刚才各位代表简单扼要的介绍了企业发展展望,以及明年的预测,特别是对⾏业的趋势的分析,为我们把握明年收⼊形势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对我们的⼯作给予肯定,也提出了希望。
谢谢⼤家。
会议中间休息20分钟。
下⾯开会,我们进⾏会议的最后⼀项议程,请主要领导讲话。
⾸先有请xxx 下⾯有请xxx 最后我们有请xx讲话。
结束语 刚才市、区两级领导都做了指⽰,我们将按照领导的要求,不断提⾼服务⽔平,尽职尽责的做好我们的⼯作,真正做到xx 最后,我代表xxx的同志们向在座的领导和嘉宾表⽰衷⼼的感谢,感谢各位⼀年以来对我们⼯作的⼤⼒⽀持,我们将在新的⼀年⾥,努⼒打造优质的环境,为企业服好务,为区域发展贡献⼒量。
明史讲义读书笔记
明史讲义读书笔记篇一:初学明史应读什么书初学明史应读什么书--毛佩琪一般认为明朝从1368建立到1645灭亡,其间277年。
那么,有关明史的书就是记载中其间历史的书。
其实,也不尽然。
在明朝建立之前,从元末朱元璋投入反元斗争起,明朝灭亡以后,到鲁王、唐王、桂王以至于郑成功的抗清活动等等也都算明史的范围之内。
学明史要看的书实在很多。
因为明朝离我们不算太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的明朝文献特别多。
明朝官方和私人都留下了大量记录本朝历史的著作。
官方的比如规模浩大的《明实录》,私人的比如郑晓的《吾学编》、邓元锡的《明书》、朱国桢的《皇明史概》,等等。
明朝灭亡后,官修和私修的明史更多,如官修的《明史》,私人修的查继佐的《罪惟录》、谈迁的《国榷》、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夏燮的《明通鉴》等等。
很多文献不是作为史书出现的,但它们对研究明史极有价值,比如明朝的官书《大明会典》,是一部汇集明朝当时实行的典章制度的书,《大明律》,是明朝现行的法律。
明朝还留下了大量的文集、笔记、地方志、档案,等等。
近年,也有人开始注意明代的出土文物,但是,因为明朝的传世文献特别丰富,相对而言,出土文物对于明史研究不像汉唐以前那么重要。
有关明朝的历史文献,说汗牛充栋一点也不过分。
上面提到的那些书,是想让大家知道一些情况。
那些书太沉重,初学明史可以完全不必读那些书。
自明朝灭亡后,就不断有各种各样地明史出现。
但以科学方法和现代人的观点写的明史书还是清朝灭亡以后的事。
不仅因为这时科学民主之风已吹遍中华大地,还因为人们已经更大地摆脱了对于明史的感情羁绊,不论是怀恋明朝,还是批评明朝,都更为理性,更加客观。
下面我要介绍的是一些有特色、具有代表性,又容易读的几部明史书。
孟森《明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3月出版孟森先生是当代明清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这部书是他在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的讲稿。
后由他的学生商鸿逵先生整理于1981年出版。
这部书篇幅只有20余万字。
明史资料简介
1、《明史》·三百三十六卷(内府刊本)国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奉敕撰。
乾隆四年七月二十五日书成,表进。
凡《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表》一十三卷、《列传》二百二十卷、《目录》四卷。
其《进表》有曰:“仰惟圣祖仁皇帝搜图书於金石,罗耆俊於山林。
创事编摩,宽其岁月,盖康熙十八年始诏修《明史》,并召试彭孙等五十人,入馆纂修。
以纪载浩繁,异同岐出,递相考证,未遽定也。
”又曰:“我世宗宪皇帝重申公慎之旨,载详讨论之功。
臣等於时奉敕充总裁官,率同纂修诸臣,开馆排辑。
十五年之内,几经同事迁流,三百馀卷之书,以次随时告竣。
盖雍正二年诏诸臣续蒇其事,至是乃成书也。
”又曰:“签帙虽多,牾互见。
惟旧臣王鸿绪之《史稿》,经名人三十载之用心。
进在彤帏,颁来秘阁。
首尾略具,事实颇详。
爰即成编,用为初稿。
”盖康熙中户部侍郎王鸿绪撰《明史稿》三百十卷,惟《帝纪》未成,馀皆排比粗就,较诸家为详赡,故因其本而增损成帙也。
其间诸《志》,一从旧例,而稍变其例者二:《历志》增以图,以历生於数,数生算,算法之句股面线,今密於古,非图则分寸刂不明;《艺文志》惟载明人著述,而前史著录者不载。
其例始於宋孝王《关中风俗传》,刘知几《史通》又反覆申明,於义为允。
唐以来弗能用,今用之也。
《表》从旧例者四,曰《诸王》,曰《功臣》,曰《外戚》,曰《宰辅》;创新例者一,曰《七卿》。
盖以废左右丞相,而分其政於六部,而都察院纠核百司,为任亦重,故合而七也。
《列传》从旧例者十三、创新例者三:曰《阉党》,曰《流贼》,曰《土司》。
盖貂之祸,虽汉、唐以下皆有,而士大夫趋势附膻,则惟明人为最夥,其流毒天下亦至酷。
别为一传,所以著乱亡之源,不但示斧钺之诛也。
闯、献二寇,至於亡明,剿抚之失,足为炯鉴,非他小丑之比,亦非割据群雄之比,故别立之。
至於土司,古所谓羁縻州也,不内不外,衅隙易萌,大抵多建置於元,而滋蔓於明,控驭之道,与牧民殊,与御敌国又殊,故自为一类焉。
明史研究综述
明史研究综述明史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史书,被誉为中国史学的巅峰之作。
它详尽地记录了明朝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社会风貌以及人物事迹,对于研究明朝历史和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对明史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探讨明史的研究意义、学术争议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明史的研究对于了解明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具有独特的特点。
明史通过对明朝的历史事件进行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通过研究明史,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明朝的兴衰原因,从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
然而,明史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学术争议。
首先是对于明史的编纂和作者的问题。
明史是由明代末年的明显编纂而成,但在编纂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政治考量和个人偏见。
因此,一些学者对于明史的客观性提出了质疑。
其次,明史中的一些记载可能存在错误和偏颇,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进行辨析和评估。
此外,明史的体例和编排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一些学者认为明史在史料整理和叙述方式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明史的研究。
首先是对于明史的史料考证和辨析。
学者们通过对于明史中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和比对,从而验证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其次是对于明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学者们通过对于明朝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政治决策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他们的思想、个性和作为。
此外,学者们还通过对于明朝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全面地了解明朝的历史。
在明史的研究成果方面,学者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他们通过对于明史的研究,揭示了明朝社会的特点和变迁,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们还通过对于明朝重要人物和事件的研究,揭示了明朝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此外,学者们还通过对于明史的研究,推动了中国历史学的发展和进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之一)
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之一)百年来的明史研究状况,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
第一个阶段为1901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第二个阶段为1949年到1966年“文革”运动爆发;第三个阶段为1976年粉碎“四人帮”至20世纪末。
一个非常时期为第二个阶段和第三个阶段之间的“文革”十年时期。
这三个阶段和一个非常时期的明史研究,各有不同的处境和特色。
一、明史研究的新阶段1901年至1949年,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一方面民族危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顽强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此时,国内外交往也空前频繁,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包括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史学新观点、章节体和传记文学体史学编撰新方法,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等,纷纷传入中国,使中国史学界突破了封建史学的束缚,研究领域、观点、方法等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下,明史研究与20世纪以前的传统史学相比面貌大改,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主要表现是:为帝王撰写家谱式的狭窄研究,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中外交往等广阔领域、多种角度的研究所替代;在研究的观点方法上大多不再是鼓吹三纲五常,颂古非今,或简单地罗列历史现象,而是应用新观点、新方法,使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为适应现实斗争或生活的需要,注重与之相关内容的研究,如明末与南明史、明代东北地区及满族先世史、以抗倭为主的中日关系史、郑和下西洋、中欧关系史等,成为研究的热点,这也是其时明史研究令人注目的一个现象。
关于明末与南明的历史,早在清朝前期,已有明朝遗民着力进行过研究,既用于寄托其故国之思,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又用以鼓吹民族思想,与清朝相对抗。
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各阶层人民反清情绪的增长,这类研究更趋高涨。
到了三四十年代,在抗日热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它又被利用来作为鼓舞士气、救亡图存的重要舆论工具,从而更加兴盛。
史家或整理出版有关史料,或研究明末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或表彰明末至南明坚持抗清的志士及誓不与清朝合作的明朝遗民,或记载南明诸王的活动,或综述南明各方面的事迹,取得了累累硕果。
研讨会主持词范文5篇
研讨会主持词范文5篇研讨会主持词篇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次生命化育人现场会,本次研讨的主题是“让校园彰显生命的魅力。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各位语文教学的行家内行,还有我们县教研室语文教学方面的专家彭老师。
刚才唐利军老师很居心肠给我们上了一堂研讨课。
下面有请唐老师就自己执教课的目的达成情况进行说课。
听了唐老师的说课发言,在坐各位必定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有争议的课才是最有价值的课。
下面我们就进入评课互动环节,盼望大家能畅所欲言!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今天参加我们听课的老师都是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行家内行。
盼望各位能就自己的听课谈谈感受!为我们的研讨提出宝贵的看法和建议。
这样吧,我们学校的李春老师先抛砖引玉。
接下来请九年制的---老师、三联学校的、万胜完小的、石垅小学、沩丰小学、峁田学校的老师做好评课筹备,最后请我们的彭老师点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动探究知识。
构建情智共生的课堂,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的迷惑,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遇,我们请在座的语文教学专家彭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给与现场领导。
大家欢迎! 感激彭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引领,让我们获得启发,会后我们将进一步反思,努力去推进我校生命化育人方略朝着纵深发展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评课、活动暂时到此为止。
再一次用掌声感激彭老师的精彩点评。
请所有教师到楼下听取经验介绍和专家讲座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自动积极高兴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语文是一门伸缩性比较大的学科,上下五千年,纵横千万里,你尽可以在文学作品中随意驰骋,所以要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当其冲的是培育学生这方面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比较自动,轻松了。
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文为半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发明性思维,培育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这样才干达到举一反三,课堂内外相结合的目的。
明代史籍介绍
明代史籍介绍明代史学研究与史籍⾸先书籍有: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武汉:湖北⼈民出版社,2003年。
黄彰健《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吴晗《记明实录》,《读史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
陈学霖《<明实录>与明初史事研究》,载《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载⽒著《史林漫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
⼭根幸夫《中国史研究⼊门》明代部分明代史籍概况:张岱《瑯嬛⽂集》卷⼀《⽯匮书⾃序》:有明⼀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百⼋⼗年,总成⼀诬妄之世界。
(《张岱诗⽂集》,夏咸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9页)王世贞《弇⼭堂别集》卷⼆⼗《史乘考误⼀》: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纂修实录。
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已。
其于左右史记⾔动,阙如也。
是故,⽆所考⽽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不敢书。
⽽其甚者,当笔之⼠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所避⽽不欲书,即书,故⽆当也。
史失求诸野乎?然⽽野史之弊三:⼀⽈挟隙⽽多诬。
其著⼈⾮能称公平贤者,寄雌黄于睚眦,若《双溪杂记》(王琼)、《琐缀录》(尹直)之类是也;⼆⽈轻听⽽多⾇。
其⼈⽣长闾阎间,不复知县官事,谬闻⽽遂述之,若《枝⼭野记》(祝枝⼭)、《翦胜野闻》(徐祯卿)之类是也;三⽈好怪⽽多诞。
或创为幽异可愕,以媚其⼈之好,不核⽽遂书之,若《客座新闻》(沈周)、《庚已编》(陆粲)之类是也。
⽆已求之家乘铭状乎?此谀枯⾻、谒⾦⾔⽿。
虽然,国史⼈恣⽽善蔽真,其叙章典、述⽂献,不可废也;野史⼈臆⽽善失真,其征是⾮,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谀⽽善溢真,其讃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第361页)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启祯野乘序》:呜呼!史家之难,其莫难于真伪之辨乎?史家之取征者有三:国史也,家史也,野史也。
于斯三者,考核真伪,凿凿如⾦⽯,然后可以据事迹、定褒贬。
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
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议程9月9日(星期一)全天报到报到地点:专家公寓一楼大厅9月10日(星期二)上午会议地点:西业务楼报告厅开幕式(08:30-09:30)主持人:江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南开大学校领导致欢迎词国家清史编委会副主任朱诚如教授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祖武教授致辞主题演讲(每人15分钟)冯尔康(南开大学荣誉教授):西南联大教授的日常生活——以郑天挺教授为例并以他的《西南联大日记》为资料欧立德(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郑天挺谈八旗制度合影、茶歇(09:30-09:50)纪念郑天挺先生专题演讲(09:50-11:00)(每人10分钟)主持人:陈支平王元周陈生玺郑天挺与西南联大李治亭解读郑天挺先生《清史简述》乔治忠郑天挺之明清史讲义及相关的学科建设张伟然郑天挺先生的书法爱好张仁善郑天挺与法权讨论会——兼读《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郑克晟致辞明清史专题演讲一(11:00-12:00)主持人:范金民甘德星南炳文辽宁省图书馆藏《大明光宗贞皇帝实录》考论毛佩琦《明实录》,编纂者的自我书写吕妙芬《西铭》诠释的现代转折吴金成盛清时期江南无赖的动态臼井佐知子透过地方行政相关文书来看清代地方社会杨念群清朝“二元理政”模式论纲——超越“汉化论”“內亚论”的新视角9月10日下午分组报告与讨论第一场(14:00-15:50)第一场第一组(127天挺阁)主持人:赵令志刘文鹏田澍防范第二个张居正的出现:万历朝的政治特点——“明亡于万历”新解评议人:彭勇彭勇明代中期社会改革的再探讨——兼以王国光的事迹为观察视角评议人:田澍李理武功开基崇文治国——论清沈阳故宫皇家建筑与清朝国策评议人:赵中男赵中男清代宫廷政治史的若干问题评议人:李理夏明方清史研究向何处去?——从四百年的叙事脉络看当前清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评议人:沈一民第一场第二组(118廷黻堂)主持人:刘建辉李晟文王元周朝鲜的清钱通用与革罢——传统时代东亚的整体性及其局限评议人:刁书仁刁书仁壬辰战争日本“假道入明”与朝鲜的应对评议人:王元周章宏伟长崎贸易与中日书籍之路评议人:何朝晖刘晓东万历朝鲜战争后东亚局势与明日关系的互映演变评议人:孙卫国孙卫国万历朝鲜之役明军将士群体与指挥体制评议人:刘晓东第一场第三组(352室)主持人:李庆新封越健陈时龙钟化民与《圣谕图解》评议人:解扬解扬《贞观政要》与明代经筵评议人:陈时龙林存阳道与民:戴震学术思想的清学特性评议人:黄铮黄铮浅议明末清初文人思想中的“末世”语论及其表述评议人:林存阳吴兆丰明正德年间镇守中官模范塑造与挫折——以镇守太监刘璟为中心评议人:段维聪段维聪Confucianism and the Patrimonial/Bureaucratic Contest in Ming China评议人:吴兆丰第一场第四组(353室)主持人:朱亚非周文玖范金民晚清江南士大夫的致仕生涯——以顾文彬为中心评议人:冯贤亮冯贤亮晚明乡村士人的科举生活与社会交往——以魏大中的坐馆与举业为中心评议人:范金民赵毅武霞明代基层士人中的蓝袍大王——传统士人精神的背叛者评议人:陈宝良陈宝良明清幕府人事制度新探——以“幕宾”“幕友”“师爷”为例评议人:赵毅段晓亮郑天挺与罗常培的交谊评议人:朱洪斌朱洪斌刘节的大学生活侧影及其学术思想之趋向评议人:段晓亮茶歇(15:50-16:10)分组报告与讨论第二场(16:10-18:00)第二场第一组(127天挺阁)主持人:田澍彭勇张金奎明中叶锦衣卫“新增”职能略论评议人:吴德义吴大昕因事繁简,以供其职——明初杂职衙门设置情况评议人:翟爱玲翟爱玲明代朝廷用人机制与南人北人之争评议人:吴大昕邹长清明代庶吉士再探评议人:黄阿明黄阿明明初文官考核制度建立新论评议人:邹长清第二场第二组(118廷黻堂)主持人:章宏伟、周喜峰吴德义在直书与臆想之间:朝鲜实录对明初“鱼吕之乱”的历史书写评议人:章宏伟刘建辉从广州、上海到日本长崎——清末西学是如何逐步东渐的?评议人:马骊马骊晚清外交与列强入侵:从不平等条约到清朝灭亡评议人:刘建辉李晟文从《中国近事报道》看清代法国来华耶稣会士李明对儒家思想与文化的认知评议人:庞乃明庞乃明明清中国负面西方印象的初步生成——以明清之际汉语语境中的三个佛郎机国为中心评议人:李晟文第二场第三组(352室)主持人:林存阳陈时龙何孝荣明代寺院经济研究——以南京八大寺公田租税纠纷与诉讼为中心的考察评议人:王荣湟王荣湟论明清丛林禅堂修行生活制度李庆新明清时期航海针路、更路簿中之海洋信仰评议人:石野一晴石野一晴瓶钵飘然随处去——“朝圣导游书”所阐明的清代僧侣参学与全国圣地评议人:李庆新陈支平明代关于“天妃”封号的论辩评议人:张传勇张传勇明清城隍神的等级性及其表达评议人:陈支平第二场第四组(353室)主持人:陈宝良冯贤亮钞晓鸿景观的迷失与错位——基于明清地方志的分析评议人:罗晓翔罗晓翔乡土情结与都市依恋:论晚明以降的中国城乡观评议人:钞晓鸿卞利明代中叶以来徽州总结性文献的编纂与地域文化认同的强化评议人:周正庆周正庆素馨花与粤人风情评议人:卞利刘祥学明清时期地方官绅对南方乡土形象的重塑评议人:余新忠余新忠昌化石兴起历史考辨——兼论历史书写中的个人情结问题评议人:刘祥学9月11日上午分组报告与讨论第三场(8:00-9:50)第三场第一组(127天挺阁)主持人:夏明方赵中男金暻绿明初朱元璋的军事认知与统治体系的整备评议人:肖立军肖立军明代蓟镇参将及路协增设沿革考略——兼谈明代九边等军镇设置标志评议人:金璟绿赵树国文、武之间:明代巡海副使沿革考论评议人:吴滔吴滔军事资源的再配置:明代永州南境的卫所体制及其转变评议人:赵树国张建八旗汉军火器营制度考评议人:沈一民沈一民1634年后金对代北地区的侵扰评议人:张建第三场第二组(118廷黻堂)主持人:杜常顺王日根赵志强满洲族称源自部落名称——基于《满文原档》的考察评议人:甘德星张玉兴满洲汉姓与八旗汉军辨识杨海英辽东佟氏家族由明入清考评议人:张玉兴甘德星康熙满汉文遗诏再探评议人:赵志强鱼宏亮跨越地理环境之路——以明清时期“长城带”为中心的考察评议人:崔岩崔岩评欧立德《乾隆帝》评议人:鱼宏亮第三场第三组(352室)主持人:唐立宗吴欣刘凤云蠲免、捐纳与康熙朝的地方钱粮亏空评议人:罗冬阳罗冬阳清朝盛世的银钱两重构造世界评议人:刘凤云许檀清代河南的禹州商业——兼论禹州药市的发展脉络评议人:张海英张海英明清商书中的商业伦理与商人意识评议人:许檀杨国安清代两湖地区赋役实征册籍类别述要评议人:周健周健贡赋与市场:清代的漕粮市场化问题评议人:杨国安第三场第四组(353室)主持人:赵克生刘仲华芦玲清代地方戏研究的前沿问题评议人:吴建华吴建华明代苏州的学术与学风演变评议人:芦玲何朝晖明代政书的编刻与流通评议人:张献忠张献忠晚明科举与思想、时政的关系考察——以袁黄科举经历为中心评议人:何朝晖周文玖实学思潮与明清之际的史学评议人:秦丽秦丽明末将领张春事迹的传播与书写评议人:周文玖茶歇(09:50-10:10)分组报告与讨论第四场(10:10-12:00)第四场第一组(127天挺阁)主持人:吴滔曹江红刘文鹏雍正时期的西北战争与军机处议覆制度的形成评议人:刘洋刘洋阁臣差使:清代内阁大学士入值军机探析评议人:刘文鹏赵令志乾隆初次平准军需满文档案评述评议人:张建薛刚清代文官考核积弊探源评议人:衣长春衣长春雍乾嘉时期直隶总督与辖区治理评议人:薛刚第四场第二组(118廷黻堂)主持人:杨海英刘晓东杜常顺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前期蒙藏民族互动关系与明朝评议人:周喜峰周喜峰论清朝政府对黑龙江地区的行政管理评议人:杜常顺李仁渊畬民之间:清代东南山区的族群界线与国家治理评议人:张振国张振国清代边缺久任与苗疆政治:多重视角的分析——以贵州省文官为中心的探讨评议人:李仁渊王日根蓝鼎元治台思想与实践略论评议人:林延清林延清阿桂与伊犁屯田评议人:王日根第四场第三组(352室)主持人:罗冬阳杨国安熊远报传统城市的基本生活用品供应市场——以清代北京居民的用水买卖为中心评议人:唐立宗唐立宗严立盗掘之禁:明代颁行矿法条例的历程观察评议人:熊远报封越健清代本地会馆举隅评议人:吴欣吴欣南船北马:清代的大运河交通格局评议人:封越健杨峻懿清末水产知识的传来与直隶水产讲习所的创立评议人:李小林李小林《明史·河渠志》及其“黄河”篇辨误评议人:杨峻懿第四场第四组(353室)主持人:钞晓鸿刘祥学朱亚非明清时期仕宦家族与基层社会关系探讨——以山东地区为例评议人:王洪兵王洪兵清代京畿协同治理模式初探——以顺天府四路同知为例评议人:朱亚非刘仲华骑马抑或坐轿:清代国家制度下的官员出行方式评议人:赵克生赵克生优出常典:明代乡贤专祠的礼仪逻辑与实践样貌评议人:刘仲华倪玉平“文书治国”还是“书吏治国”?——清嘉庆朝王丽南私雕官印案研究评议人:常建华常建华礼物:康熙珐琅器与皇权评议人:倪玉平9月11日下午会议地点:西业务楼报告厅明清史专题演讲二(14:00-15:10)主持兼评议:赵毅刘凤云山本英史溺女与教诲-以中日两国的杀婴对策为中心-朱鸿林明儒薛侃拟议的揭阳乡约汤开建清顺康时期江南省天主教的发展与繁荣:1644-1707——以江南省天主教教堂、教友数量发展为中心展开陈锋清代盐务与造办处经费、物料来源黎志刚张之洞的经世思想和实业政策明清史专题演讲三(15:10-16:30)主持兼评议:刘石吉熊远报徐泓明朝国号“大明”的缘由及意义陈秀芬医疗、法术与性别——试析明代“信巫不信医”现象方志远“知行合一”的阳明解读王跃生清代中期不同生命阶段夫妇居住方式分析——以乾隆朝刑科题本档案为基础欧立德大清论大明:《大明太祖高皇帝宝训》满译考察井上徹围绕传统都市的讨论茶歇(16:30-16:50)闭幕式(16:50-18:00)主持人: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小组汇报(每组10分钟)第一组:赵树国第二组:张振国第三组:周健第四组:罗晓翔常建华(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致闭幕词9月12日赋归。
明建国前朱元璋集团的军事领导机构及其演变
明建国前朱元璋集团的军事领导机构及其演变黄阿明 [摘 要]本文主要考察明建国前朱元璋集团的军事领导机构设置及其演变情况。
从地方军事领导机构和最高军事领导机构两个方面,比较详细的论述了从翼元帅府到卫指挥使司的地方军事领导机构,以及从行枢密院到大都督府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的演变情况。
这一演变的最终结果是导致明初形成了“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的基本军事领导体制格局。
[关键词]朱元璋集团;军事领导机构;演变[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10)03—0066—09[作者简介]黄阿明,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讲师215009元朝末年统治者荒淫无道,政治腐败黑暗,社会矛盾尖锐,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终于酿成大起义,不数年元纲解纽。
在元末群雄并立的局面下,朱元璋集团后来居上,由弱而强,消灭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建立了大明王朝。
这段历史是一般研治明史者皆会多加措意的。
但是如果仔细检视这段历史的研究情况,不难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元末明初的历史几乎是农民战争史研究的代名词,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有所改观;①其次,基于“明代初期的文武官制和规章上大多仿照元制”、“政权的结构形式差不多都是脱胎于元制”的这一认识,②反而造成对明建国前朱元璋集团的具体制度研究不够充分。
近十来年,元末明初这段历史的研究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转入具体问题的细致探讨,尤其是朱元璋集团的军事制度方面的研究,如兵制、大都督府等。
③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朱元璋集团的军事领导机构及其演变,并藉以观察元明之际在元明两代历史继承中的地位与关联性。
一 郭家军的军事领导机构与军职设置情况朱元璋集团是以郭家军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因此在讨论朱元璋集团的军事领导机构这一问题《史林》 3/2010①②③上世纪关于元末明初农民战争史的详细研究情况,可参阅刘晓:《元史研究》第一章第八节“农民战争”部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研讨会主持词
研讨会主持词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新闻界的朋友们:经过半年多的精心筹备,全国水浒文化与明清小说研讨会今天就要召开了。
这次会议由中国水浒学会和郓城县人民*主办,由中国*郓城县委宣传部郓城县供电公司郓城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郓城县文化体育局郓城县水浒学会承办,协办单位有菏泽学院山东省水浒文化交流中心郓城宋江武校郓城水浒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郓城水浒酒业有限公司。
这次会议的议程主要是,开幕式后进行学术研讨,明天上午游览梁山,中午到水浒庄园参观中国水浒文化艺术展,下午到宋江武校观看“狗娃艺术团武术表演,之后继续进行学术研讨。
出席今天会议的领导有: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智,菏泽市政协副主席孔令昌,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佘大平,菏泽学院*书记韩广洁,山东省水浒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韩之波,中国*郓城县委书记刘国生,中国水浒学会秘书长张虹,郓城县委副书记县长万存周,郓城县人大主任刘清先,郓城县政协主席徐淑珍。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的一些领导同志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共有七十余人。
另外,新华社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齐鲁电视台齐鲁晚报菏泽日报牡丹晚报菏泽广播电视报等十余家媒体记者朋友参加了本次会议,并进行报道。
大会进行第一项,请中国*郓城县委书记刘国生致欢迎辞第二项,请菏泽市政协副主席孔令昌讲话第三项,请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修智讲话第四项,请中国水浒学会秘书长张虹讲话请各位与会人员到招待所门口,合影留念。
研讨会主持词(三)各位嘉宾领导同志们:大家好元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20xx年10月21),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泗州盱眙县太平乡二郎庙,即明光市明光办事处赵府二郎庙里诞生。
这一事实不但有史志记载,实物佐证,而且也是明史学界公认的。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主任北大着名教授博导王天有审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着名明史专家许文继陈时龙着述的《正说明朝十六帝》一书第1-2页明确肯定:“元朝文宗天历元年(20xx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陈时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北京 100732) 2007年的明史研究,在通俗历史读物的催动下,一时竟成“显学”。
明史研究者在各个具体领域内默默耕耘,成果颇丰。
据不完全统计,明史研究专著约102部,论文约989篇。
以下仅就笔者阅读所及,分而述之。
不周之处,敬请同行谅解。
一、著 作政治史方面,胡吉勋《大礼议与明廷人事变局》(社科文献出版社)考察了嘉靖三年左顺门哭谏群臣的遭遇,进而检讨了大礼议之后的人事巨变对明代中后期政治伦理转向的影响。
军事史方面,张金奎《明代卫所军户研究》(线装书局)逐一考察了明代军户的来源、形成、饷粮、组织管理、职业选择、后勤保障等问题。
法制史方面,丁玉翠《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研究:以明实录为基本史料的考察》(中国法制出版社)对明代监察官职务犯罪的立法、刑责、裁量等问题作了阐述。
范金民《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南京大学出版社)对商会产生以前及之后的商事纠纷、商业诉讼以及商人对当官应值的额外负担的诉讼、商帮之间的商事纠纷及诉讼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在社会史方面,周致元《明代荒政文献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在概述明代以前及明代的荒政文献之余,对明代的救荒思想、备荒及救荒制度进行了探讨。
另外,社会史方面的著作还有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中华书局)、李长森《明清时期澳门土生族群的形成发展与变迁》(中华书局)、王美英《明清长江中游地区的风俗与社会变迁》(武汉大学出版社)。
思想文化史方面著作较多,有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学说史(明清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商传《明代文化史》(东方出版中心)、傅小凡《李贽哲学思想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马晓英《出位之思:明儒颜钧的民间化思想与实践》(宁夏人民出版社)、邱春林《会通中西:晚明实学家王徵的设计与思想》(重庆大学出版社)、赵伟《晚明狂禅思潮与文学思想研究》(巴蜀书社)、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龚笃清《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等。
民族关系方面,有伍莉《明清时期云南藏缅语诸族关系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
宗教史方面,有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梅莉《明清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外关系方面,有李庆新《明代海外贸易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刘景莲《明清澳门涉外司法审判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
历史地理方面,有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
人物研究方面,有吴建华《明代经世儒臣丘》(广东人民出版社)。
资料整理方面,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了《明清档案卷(明22008年第6中国史研究动态期代)》(上海古籍出版社)。
此外,为纪念谢国桢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室出版了《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紫禁城出版社)。
二、政 治政治史研究。
除制度及机构的考察之外,政治与社会转型、明末党社及明亡清兴等议题,也十分活跃。
在制度层面,赵克生《明代丁忧制度述论》(《中国史研究》第2期)探讨了明代闻丧守制、服阙补选、夺情起复等一系列丁忧制度。
柏桦、高进《明清“滥设官吏”罪》(《史学集刊》第2期)指出,明代始将不经朝廷人事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缺铨选委署而在定编之外“滥设”官吏确定为“犯罪”。
田冰《明代的追谥与夺谥》(《史学月刊》第11期)认为,明代百官之谥皆出自皇帝之手,皇帝可操纵谥法,赋予其政治意义,故追谥与夺谥可谓政局变化的晴雨表。
终明一代,追谥之例要远远多于夺谥之例。
在官僚机构方面,张德信《明蓟辽总督年表校补》(《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对吴廷燮的《明督抚年表》作了四十余条的校补。
王伟凯《明代磨勘司职能考辨》(《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则对磨勘司的职能作了考辨,指出洪武初年存在的磨勘司主要是负责核实各司公文,类似于一些机构中的照磨所,而并非像《明史》所言乃大理寺的替代机构。
方志远《“传奉官”与明成化时代》(《历史研究》第1期)着力探讨了政治风气对社会的影响与推动,认为成化时代的传奉官的核心部分是由擅长特殊技能并且能为皇室提供服务的人构成,而传奉官在成化时代的泛滥掀起了一场专业人才通过各种方式谋求进入仕途的狂潮,从而搅动并冲开了人们的心理桎梏,促成明代由“严肃冷酷”到“自由奔放”的社会转型。
党社,尤其是复社的研究,在2007年的明史研究中较为突出。
商传《从朋党到党社:明代党争之浅见》(《学习与探索》第1期)认为弘治二年(1489年)两京御史案以治朋党为立案之本,实为明代党争之始;自张居正的夺情之争后,朋党政治乃渐成明廷政治之主流;东林党虽非近代意义之政党,却是一种士大夫政治集团,而复社与其一脉相承。
张宪博《吴应箕实政思想略论》(《安徽史学》第1期)认为,人们向以为徒具“场屋习气”的复社诸子,其实是有很切实的经世思想的,明季复社领袖吴应箕对政治体制的思考与批判对此后启蒙思潮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王恩俊《复社成员的家世及其影响》(《史学集刊》第1期)认为复社成员中官僚子弟与平民子弟各占一半左右,姻亲关系是复社成员内部的重要纽带,而家世背景则影响着复社成员的社交能力、成名速度以及对活动经费的支撑。
王恩俊《试论复社内部的政治分歧》(《东北师大学报》第1期)指出,地域、家世渊源、松散的组织结构及社内分层是复社内部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而分歧的实质在于如何评价明代党争各方。
张涛《科举与实学:明末文社兴起的形上依据———兼论文社之兴导致明末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河北师大学报》第1期)认为,明末文社提倡以“六经”为基础的时文创作带来了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
在政治事件研究方面,胡吉勋《明嘉靖李福达狱及相关历史评价考论》(《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认为御史马录、刑部尚书颜颐寿对李福达案的审理结果符合事实,而张璁却制造了一起冤案,从而使一大批司法官员和科道官员无辜受到牵连。
此外,对于明末政治人物的同情与理解,也成了一些论文的主题。
王振华、郝福祥《从明末两枚纪念币透析明亡之因及光、熹、思三帝之情》(《文物春秋》第5期)以两枚稀见的铜钱为例,探讨了光宗、熹宗、思宗诸帝之间的父子、兄弟之情。
王炎平《明清易代与〈圆圆曲〉》(《北32007年明史研究综述京大学学报》第1期)认为吴梅村乃借《圆圆曲》以抒兴亡悲恨,表面上是讥刺吴三桂,实际上是对当日民族之悲惨作沉痛反思,以及对崇祯帝“自杀弃国”的深惜,并且责及李自成军之“荒宴”。
政治思想方面,叶建《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思想浅析》(《中州学刊》第1期)认为,顾炎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思想的主要内涵是给予地方官员财政和选拔人才的权力,是一种具有早期启蒙思想色彩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学说。
三、军 事军事史方面的成果较为丰富,最突出的是关于卫所的研究。
陈春声《明代前期潮州海防及其历史影响》(《中山大学学报》第2期)考察了明初潮州地区沿海卫所的设立情况、旗军数量、屯田状况,并指出以潮州卫为例来看,顾诚先生“沿海卫所同附近州县的界划比较清楚”的论断值得商榷。
孟凡松《明洪武年间湖南卫所设置的时空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期)将湖南卫所分为腹地型卫所与边地卫所两大类型,而边地卫所又可分为交通型、控御土司型和防徭型三种。
周松《明与北元对峙格局中的洪武朝之东胜卫变迁》(《史学月刊》第5期)分析了明朝与北元之间的较量与东胜卫的设置、内迁之关系,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明初北部边防格局。
寨堡也是北部边防的组成部分。
杜春梅、王杰瑜《明代大同镇城堡考》(《文物世界》第4期)鉴于学界对大同镇城堡统计数据相差甚大的问题,认为在统计时要将官堡、乡堡分开统计。
关于明代北部边防,赵献海《“九边”说法源流考》(《雁北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认为晚明的“九边”之说影响不大,入清以后因时代变换及腹里军镇被忽视的原因,渐被遗忘。
就卫所制度研究而言,张金奎的研究条分缕析,颇见功力。
他的《试析明初卫所军户群体的形成》(《中国史研究》第2期)指出,明初大批主动赴卫所随军的军士亲属及因他故滞留卫所的依附人口,是卫所军户的主要来源,而由于政府政策存在着由默许不作为到强制遣返再到主动加以利用这么一个摇摆的过程,卫所军户群体迟至正统、景泰年间才得以形成。
《明代卫所月粮制度浅论》(《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对明代卫所军士月粮的发放额度、发放办法及其在明代中后期的变化作了考察,并指出与前朝相比,明代军士的月粮明显偏少,而主管之户部却一味在节约上下功夫,从而恶化了军士的生活环境。
此外,可参《明代卫所经历司制度浅析》(《故宫博物院院刊》第2期)。
关于军事制度,彭勇《守常与变革:中国古代“制度”运行的两难选择———以明代班军制度的历史命运为个案》(《西南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班军制度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改革趋势,但是由于因循守常的思想以及既得利益获得者的阻挠,这一制度仍垂而不死,艰难运行。
关于明代的新军种车营,孙建军《明代车营初探》(《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指出,明代步、骑、车、辎重等合成的新军种车营始建于嘉靖时期,至明末已完成建制并用于实战,一般由步兵子营、骑兵子营、战车子营及机动部队等合编而成。
陈刚俊、彭英《略论明代战车文献及其军事思想》(《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2期)指出,明代战车的发展与火器在战争中的使用密切相关,而明代甚至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出现俞大猷《大同镇兵车操法》、孙承宗《车营叩答合编》等专著。
军事思想方面,张亭立《明代兵儒合流与〈陈忠裕公兵垣奏议〉》(《青海师大学报》第1期)分析了陈子龙“强调对将领与士兵的道德培养”、“简练水师、收复襄樊、经理蜀楚的一整套立体防御”、“使用火器、用间的战术”等军事思想。
42008年第6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四、经 济在明代经济史研究中,江南的经济发达、农村经济以及早期工业化,都是学者关注的问题。
林金树《解读明朝历史的一个奇特现象》(《解放日报》3月4日)指出,明中叶之后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并存的奇特现象背后,有“没有长期大规模的战争与灾害的破坏”、“封建国家对江南这块财源重地实行特殊的保护、倾斜政策”以及“经济、政治改革产生的推动作用”等原因。
李伯重《重新认识历史:明清江南农业经济及其变化》(《中国图书评论》第2期)认为,拥有发达的农村工业是江南农村经济的最大特点之一,而江南农村经济近代化的路径因此“脱离常轨”而远离欧洲经验,既不依赖于近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也不依赖于小规模家庭农业向大规模集体农业的改造。
余同元《明清江南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史学月刊》第11期)借鉴布罗代尔对西欧的研究,指出早期工业化的关键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的情况下,乡村工匠占乡村人口的4.76%,农村工业人数与城市工业人数占城乡总人口的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