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参考模板

合集下载

发热查因医嘱模板

发热查因医嘱模板

以下是发热查因医嘱模板,供参考:
尊敬的患者:
您好!根据您的症状表述和体格检查结果,我们初步诊断您出现了发热。

为了明确病因和制订针对性治疗方案,我们建议您进行一些检查和检验。

请您遵循以下医嘱,配合我们的工作:
1. 体温监测:每日记录体温,以便掌握病情变化。

2. 血常规:可检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对于感染、炎症等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3. C反应蛋白(CRP)检查:该检查能反映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对于感染、风湿性疾病等有帮助。

4. 尿液检查:可检测尿液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指标,对于泌尿系感染、肾脏疾病等有指导意义。

5. 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可能会建议您进行血生化检查、胸部X线片、CT等检查。

请您按照以上医嘱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并将检查报告及时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对病情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

同时,请注意保持良好的休息和饮食习惯,避免劳累和过度忧虑。

如果您在检查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的医生或护士,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祝您早日康复!
此致,
【医院名称】
【医生姓名】
【日期】。

发热病例书写模板范文

发热病例书写模板范文

发热病例书写模板范文
一、基本信息
患者姓名:X
性别:X
年龄:X岁
就诊日期:X年X月X日
二、主诉
发热伴咳嗽、流涕X天。

三、病史
患者X天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C,伴咳嗽、流涕。

无明显诱因,无其他伴随症状,如寒战、咳痰、胸痛等。

无既往类似发热史,无药物过敏史。

近期无外出史,无接触确诊或疑似病例。

四、体格检查
体温:38.5°C,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

神志清楚,面色正常,无皮疹。

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

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心律、心脏杂音、腹部检查均正常。

五、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略高。

C反应蛋白:正常。

胸片:未见异常。

六、诊断与治疗建议
初步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治疗建议:多饮水,注意休息,给予解热镇痛药对症治疗,必要时就医复查。

七、注意事项
建议居家休息,避免外出和公共场所活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如有病情加重或持续发热,请及时就医。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发热待查)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发热待查)
origin,FUO),其定义为发热持续2-3周以 上,体温≥38.5℃, 经详细询问病史、体 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
2020/5/1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3
二、发热的机理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产热器官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直接导致 发 热
但伤寒早期血沉一般不加快,有助于和败血症鉴别
•血沉检查特异性不强 •骨髓穿刺
•对于感染性疾病价值大(涂片发现疟原虫、真菌孢子;培养阳 性率高于血培养)
•碱性磷酸酶积分有助于鉴别感染与血液性肿瘤
•应多部位、多次复查
2020/5/1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21
血培养标本采集要求
① 应尽可能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于畏寒、寒 战期多次采血;
病人顽固呃逆,且随体位变动而加剧
膈肌刺激
2020/5/12
复查B超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右膈下脓肿
16
情况1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提示:治疗得当,病情恢复
2020/5/1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17
情况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 (发热待查)
一、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 超过1.2 ℃
2020/5/12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OU

FUO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

FUO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

结核病4
肺结核及颈淋巴结核一般不难诊断,可经X 线胸相、痰查抗酸杆菌及淋巴结活检确诊 脊柱结核好发于下胸腰椎,患者常诉腰痛或 髋部疼痛,活动后加重,平卧位亦不减轻,下 胸腰椎正侧位相可发现椎体呈楔形变,若阴 性,高度疑及本病者应作下胸腰椎的CT 扫 描以助诊断。
结核病5
肝脾结核很难诊断,一般需要病理证实,试验性抗 痨治疗很难短期奏效。 临床上遇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伴进行性肝脾肿大,持 续性肝区疼痛、压痛者应警惕肝结核的可能性,如 伴贫血,球蛋白增加,碱性磷酸酶增高及血沉增快 者,应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必要时在腹腔镜直视 下作活检。对经皮肝穿刺和(或) 腹腔镜检查阴性 不能确诊的肝占位,且患者一般状态较好、乙肝标 记阴性者,应及早剖腹探查确诊。
2.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主要有下列几类原因: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①机械性、物理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 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 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 内脏梗 死或肢体坏死; 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 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 组织病
良、恶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均可合并发热, 机制不清。多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好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骨髓坏死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骨髓坏死,均可引起发 热,甚至高热。原因可能与引起骨髓坏死的 原发病有关,也与异常免疫及坏死组织吸收 热有关。该类发热很难控制。多预后不良。
血液病治疗相关性发热
恶性血液病化疗,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 病防治,可引起化疗刺激性血管炎和脑脊膜 炎,进而发热;输血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的 应用,可因热源而致免疫性发热。

不明原因发热106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不明原因发热106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不明原因发热106例临床分析作者:覃雪英, 陆启峰, 覃后继, 何延专, 黄美金【关键词】发热;不明原因;病因;诊断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且较为棘手的问题,为探讨病因,提高确诊率,我们对2003年1月~2009年5月我院感染性疾病科收治的106例FUO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源于2003年1月~2009年5月我院感染科收治的符合FUO诊断标准患者,共106例。

其中男性59例,女性47例,男女比例为1.2∶1,年龄10~82岁,平均年龄(35.6±14.3)岁。

2.诊断标准多次体温超过38.3℃(101℉)的长期发热(至少超过2周,一般为3周以上),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的检查仍未能明确病因者[1]诊断为 FUO。

3.诊断方法106例中92例经过相关实验室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明确病因,获得确诊的方法包括:①血清学和/或细菌学:32例(34.8%);②体液或骨髓:14例(15.2%);③影像学:8例(8.7%);④组织活检:11例(11.9%);⑤手术探查:2例(2.2%);⑥临床经过和/或诊断性治疗:25例(27.2%)。

4.调查方法与观察指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06例FUO病历资料进行分析,观察各类病因的构成比及发热时间与病因的关系。

结果 1.病因分布 106例FUO中最终明确诊断者92 例,确诊率为86.8 %,排在前三位的病因分别为感染性疾病60例,占56.6%(60/106),风湿性疾病20例,占18.8%(20/106),肿瘤性疾病8例占7.5%(8/106),三者累计占总病例数的82.9%。

感染性疾病中结核病25例占41.6%(25/60),以肺外结核居多。

非感染性疾病32例30.2%(32/106),其中风湿性疾病的比例居多,占65.2%(20/32),其次为肿瘤性疾病占25%(8/32),其他疾病4例3.8%(4/10),分别为药热2例,右肺炎性假瘤1例,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

临床案例:发热

临床案例:发热

临床案例:发热发热⼀、病历资料1.观病史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发热、咳嗽1⽉余"就诊。

患者1⽉前⽆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5℃,咳嗽,咯少许⽩痰,⽆咯⾎、盗汗、头痛、畏寒,⽆黄染,⽆咽痛,⽆恶⼼、呕吐,⽆腰酸、腰痛,⽆⾎尿,⽆尿频、尿急,⽆关节痛。

在社区卫⽣服务中⼼就诊检查发现⾎常规:WBC12.6×10/L,N82.0%。

胸⽚检查提⽰:左下肺少许斑⽚状影,诊断"左下肺炎"。

给予头孢呋⾟3.0g⼀天两次静滴治疗及复⽅⽢草合剂等对症治疗。

⽤药3天后,体温略有下降,37.0~37.5℃,继续给予头孢呋⾟静滴治疗1周后,咳嗽症状略有改善,但患者再次出现发热,37.5~38.0℃,伴有咳嗽,⽆咯⾎、咳痰,发热时伴有下肢乏⼒。

为进⼀步诊治来社区卫⽣服务中⼼就诊。

发病以来,睡眠⽋佳,⾷欲⼀般,精神尚可,⼆便正常,体重明显减轻,半年内体重减轻4kg左右。

2.既往史否认结核病、伤寒、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重⼤⼿术史,否认药物⾷物过敏史。

否认⾼⾎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

否认冶游史,已婚已育,育1⼦,有烟酒史30年,20⽀/3天,少量饮酒,以饮黄酒为主。

否认家族中存在糖尿病、⾼⾎压、结肠癌等遗传家族病史。

3.体格检查T38.0℃,P91次/min,R18次/min,BP126mmHg/74mmHg。

神清,⽓平,⽪肤、结膜⽆明显瘀点、瘀斑。

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

咽⽆充⾎。

双肺呼吸⾳粗,左下肺闻及少量⼲湿啰⾳。

HR91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

腹平软,⽆压痛,未及明显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肠鸣⾳3~5次/min。

四肢关节⽆明显肿⼤及畸形,可见杵状指,四肢肌⼒肌张⼒正常,⽣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4.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常规检查:RBC4.2×10/L,Hb135g/L,PLT161×10/L,WBC12.6×10/L,N82%,LY12%,MO3.1%,E1.9%。

原因不明发热106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原因不明发热106例临床分析参考模板

原因不明发热106例临床分析作者:刘神幼,周天玖,徐美荣【关键词】发热发热时间超过2~3周,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称之为原因不明发热(FUO)[1]。

FUO是内科常见的疑难杂症。

我科对在2003年12月~2006年5月收住的106例FUO病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 2003年12月~2006年5月期间,选择符合FUO诊断标准的患者106例,其中男58例,女48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87岁,平均(51.6±20.4)岁,超过65岁者22例。

热程虽超过3周,但系统症状明确、易于识别及长期低热病例均不包括在内。

发病前有明确的免疫功能缺陷病史和医院内感染病例不包括在内。

1.2 方法发热时间超过2~3周,体温≥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及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者,详细回顾性分析疾病诊断及有关的临床资料,确定病因诊断。

2 结果有89例(84.0%)最终明确诊断。

其中感染性疾病41例,占确诊病例的46.1%,占总例数的38.7%,仍是原因不明发热的最常见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29例,占确诊病例的32.6%;肿瘤性疾病16例,占确诊病例的18.0%;药物热3例,占3.4%;未明确诊断的17例。

需要指出的是,在未明确诊断的17例患者中,7例因就诊期间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或自动出院,住院期间临床诊断为淋巴瘤或恶性组织细胞病,但无典型病理证据;5例病情缓解出院观察;5例因经济原因回当地检查。

41例感染性疾病患者年龄(52.7±21.1)岁,男23例,年龄(50.7±19.4)岁;女18例,年龄(54.2±24.5)岁。

男性患者人数多于女性,但是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

其中22例为细菌感染,占53.7%,以沙门菌感染(其中伤寒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结核占有较大比重(见表1)。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

中医诊疗方案发热常见病因发热(fever)是邪毒内侵,正邪相争,营卫失和,或因饮食、劳倦、七情所伤,以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逆乱,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反映到临床的病理症候。

发热是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共有特征,一般来说,热度高低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疾病的进退和预后,并且是验证治疗效果的标准。

常见病因(一)感染性发热1.病毒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小儿麻痹症、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

2.细菌性感染,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心内膜炎,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猩红热、菌痢、丹毒等。

3.支原体感染,如支原体肺炎。

4.立克次氏体感染,如斑疹伤寒、恙虫病。

5.螺旋体感染,如钩体病、回归热。

6.真菌感染,如放线菌病、念珠菌病、隐球菌病。

7.寄生虫感染,如疟疾、急性血吸虫病、阿米巴肝病。

(二)非感染性发热1.变态反应与过敏,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

2.结缔组织病,如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

3.组织坏死与血液吸收,如急性溶血、急性心肌梗塞、内出血、肢体坏死、大面积烧伤。

4.血液病、恶性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癌肿、肉瘤。

5.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重度脱水。

6.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

7.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神经官能症。

中医学认为,外邪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因,正衰邪盛、营卫失和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机,由“毒”致热是外感发热的主要病理因素。

所以,近年来静脉滴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治疗外感热病,显示了多相药理作用的优势。

①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打破了激活环节;②直接进入血液,使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粒细胞激活内致热原;③中药静脉滴注可直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对抗其毒素;④能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所产生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反应,使过高的体温降下来;⑤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性渗出。

临床思维应详细询问发热过程、发热类型与规律性,是否伴有寒战或出汗,并了解各系统的症状,以及预防接种史、传染病接触史、居住生活史等。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思维

但 诊 治仍 有 规 律可 循 ,从 发病 原 因 上 分析 可 以分 为外 源 报道 F UO病 毒 感染 占 3 3 . 0 5 %【 ,但可 能是个 例 。但近 年 】 侵 入 和 内源 产 生 两 种 ,外 源 产 生 的 感 染 性 疾 病 在 F UO 来新 发传 染病 以病 毒感 染最常 见是 ~ ‘ 个 不争的 事实 。 的病 因中 占 3 0 %~7 5 . 4 % 】 , 引起 感 染 性 疾 病 的 病 原 2 . 恶 性肿 瘤 :虽 然恶 性肿 瘤 的发 病率 上升 明显 ,但 体达 2 0 0多种 ;感染 性疾 病 中约 5 0 % 为 传染 病 ,提 示 随着 诊 疗 技 术 的进 步 ,对 恶 性 肿 瘤 引起 的发热 警 惕 性提
是临床 各科 , 特别 是感 染性 疾病 科 医师经 常 面 临的 问题 , 患者 临 床 表现 特 异 性 差 ,病 因 诊 断是 临 床 常 见 的难 题 ,
年 龄段 的发病 率 明显 升高 ] ,并发 症 的存 在 导致 结核 中毒
而 且 引 起 发热 的病 因 繁 多 ,考 验 临床 医师 的知 识 面 和 耐 症 状缺 乏 ,特 别 是肺 外结 核 ,很 难获 得病 原学依据 。P P D 心 和 综合 分 析 能力 。随着 时 间 的推 移 ,F U 0 的病 因 学也 试 验 、血 沉 影 响 因素 多 ,特 异性 不 强 , 阴性 不 能 除外 结 在 发 生变化 。近 年 来 , 国内外对 F UO 诊 治研 究取 得 一定 核 ,给 临床 诊 断 带来 困难 。诊 断 性 抗 结核 治 疗存 在 医 疗 进展 ,现作 一综 述 。 纠纷 隐患。一组 5 2 8例 F UO病 例 的 回顾 性 分 析 , 发 现 定 义 感染性疾病 占F U O病 因 的 5 4 . 9 %,其 中 结 核病 为 1 3 . 3 %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鉴别诊断

发热待查首次病程录患者因反复发热1年入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发热有两大病因:一为感染性疾病,二为肺感染性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反复发热,有咳嗽、咳痰,查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示肺炎,但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下降不明显。

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感染不能排除,但患者否认结核接触史,进一步查结核抗体、痰找结核杆菌、PPD试验排除。

2.胆道、肠道感染:患者查体巩膜无黄染,皮肤无黄染,胆囊区无压痛,腹部无压痛、反跳痛,无腹痛、腹泻,故暂不考虑。

待肝功能、大便常规结果回报。

3.泌尿系统感染:患者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不能排除尿路感染,患者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查体无肾区叩击痛。

待尿常规结果回报以排除。

4.皮肤感染:患者无皮肤局部破溃,故皮肤感染暂不考虑。

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老年女性,长期发热,抗生素使用后效果不明显,有心包积液,明显消瘦,故非感染性疾病不能排除。

1.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目前无皮疹、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症状,进一步查自身抗体、抗“O”、类风湿因子以排除。

还需排除甲亢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进一步查甲状腺激素、进一步分析。

2.血液系统:患者有淋巴结增大,反复发热,淋巴瘤不能除外,但患者入院查体未见瘀斑,肝脾肋下未及,故暂不考虑。

必要时可行骨穿证实。

3.肿瘤:患者为老年女性,无肿瘤家族疾病,进一步查肿瘤标志物,腹部超声检查以排除。

发热待查主治医师查房发热待查主任医生查房患者因反复发热2周余入院,考虑为发热待查,发热有两大病因:一为感染性疾病,二为肺感染性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反复发热,有咳嗽、咳痰,查血象示中性粒细胞偏高,胸片未见明显异常,故急性支气管炎可能,但抗生素使用后体温下降不明显,与急性支气管炎不符。

患者发热、咳嗽、咳痰,肺结核感染不能排除,但患者否认结核接触史,入院后查结核抗体阴性、痰中未找到抗酸杆菌,PPD试验阴性。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
温 治疗时间(天)
提示:( ① 用药剂量不足或出现耐药菌株;② 可能出 现真菌等二重感染,尤其是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时
2023/12/30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
23
情况3
当 41
日 40
最 39
高 38
体 3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 治疗时间(天)

提示:① 细菌感染的诊断是否正确;② 感染菌可 能对所用抗菌药物耐药;③ 是否出现药物热
无论是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具有其常见的受累部位, 即具有一定特征性的“定位”表现
2023/12/30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
16
许多病人常常在病程中曾经使用过不止一种抗菌素, 此时详细了解用药时间与体温曲线变化情况可能会发现重 要的诊断线索。
2023/12/30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
17
Ⅰ. 有的放矢的原则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
一、发热的定义
●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 ℃,波动范围36.2~37.5℃ 早晨6点最低,午后4~6点最高。
● 发热的定义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 1.2 ℃ (腋下温度一般不超过37 ℃)
2023/12/30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
2
FUO的定义
但伤寒早期血沉一般不加快,有助于和败血症鉴别 •血沉检查特异性不强
2023/12/30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UO
26
•骨髓穿刺
•对于感染性疾病价值大(涂片发现疟原虫、真菌孢 子,利什曼原虫;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
•碱性磷酸酶积分有助于鉴别感染与血液性肿瘤 •应多部位、多次复查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范本模板】

发热待查诊疗常规【范本模板】

发热待查的诊疗常规一、概述:1、发热的定义:发热(fever,pyrexia):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使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反应。

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一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以上时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

3~37。

21℃,直肠温度(肛门测量)36.5~37。

71℃,腋下温度(腋窝测量)36。

0~37.01℃。

2、发热待查的定义:发热待查又称未明热或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

(1).发热持续2~3周以上;(2).体温数次超过38.3;(3)。

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3、国外对特殊人群FUO的定义:(1)、HIV抗体阳性病人:体温大于38。

3℃超过4周,其中住院病人热程超过3天仍不能明确病因者。

(2)、颗粒细胞缺乏者:外周血有核细胞计数小于500×106/L,体温大于38。

3℃超过3天且培养阴性2天以上。

(3)、老年患者:除病者为老年人外,其他标准同经典FUO.(4)、住院病人:因非感染性疾病入院的病人发热大于3天病因不能明确者.儿童FUO的诊断标准仍不统一。

目前,国内经典的FUO定义仍是最为适用的二、发热的机制三、发热的病因(原因):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疾病:(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 肉芽肿等。

(3)其他疾病:如药物热、脱水热、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恶性肿瘤与发热陈年的命题临床的难题

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恶性肿瘤与发热陈年的命题临床的难题

5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7型 该型白血病以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恶性增生为主,可合并急性骨髓纤维化,伴高热,用抗生素无效,外周血及骨髓内可出现大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和纤维组织,预后差,化疗后,体温可有一定程度改善。

完全缓解病人,体温可正常。

6 出血性疾病 各类血液病合并脑出血,可致“中枢性发热”,深部血肿可有“吸收热”。

7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良、恶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均可合并发热,机制不清。

多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好。

8 骨髓坏死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骨髓坏死,均可引起发热,甚至高热。

原因可能与引起骨髓坏死的原发病有关,也与异常免疫及坏死组织吸收热有关。

该类发热很难控制。

多预后不良。

9 血液病治疗相关性发热 恶性血液病化疗,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可引起化疗刺激性血管炎和脑脊膜炎,进而发热;输血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的应用,可因热源而致免疫性发热。

10 血液病合并感染性发热 很常见,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也可致“抗生素热”。

总之,相当部分血液病可致发热。

掌握此类发热的特征、可能机制、伴随表现,将其与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热及时、准确鉴别清楚,对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花费至关重要。

(2000-06-12收稿)文章编号:1005-2194(2000)11-0645-03 作者单位:大连市友谊医院(116001)恶性肿瘤与发热:陈年的命题、临床的难题张忠鲁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恶性肿瘤病人FUO 见于两种情况: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和恶性肿瘤伴发感染所引起的发热。

后者是指恶性肿瘤本身和治疗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损伤(immunocompromised host )或免疫抑制所引发的机会感染所引起的FUO 。

感染依然是恶性肿瘤FUO 的首要病因因素。

多因素所致的免疫损伤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通常来自于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欠或源于使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等治疗手段。

引起恶性肿瘤感染性FUO 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两个水平:(1)低危险性因素,包括恶性肿瘤本身、相应的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10d 、粘膜免疫的破坏、留置导管等,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阳性(G +)或革兰阴性(G -)细菌、呼吸道病毒或疱疹病毒和少见的卡氏肺囊虫。

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7——功能性低热

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7——功能性低热

森样表现多见,如肌强直和静止性震颤及动作缓慢等,也可有肌紧张异常(dystonia)和舞蹈。

约70%~80%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如心动过速、出汗或血压改变。

可有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

意识障碍可从朦胧至昏迷,患者发病后1~3d病情迅速进展,平均持续2周,大多数患者可完全恢复,但病死率达20%。

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及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约10%可遗留帕金森综合征、运动障碍、痴呆及共济失调。

患者血中CK可增高,白细胞计数可显著增高,也可有肝功能异常、血氧分压降低、酸中毒。

4 中枢性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中枢性发热是发热病因中较少见的一种,对其诊断之前应严格除外全身性或局部性炎症所致的发热,并除外其它发热病因。

颅内疾病伴有发热时多为危重病例,其中大部分患者的发热是因颅内炎症、肺内感染、泌尿系感染所致。

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一时查不出感染源或感染的原因者,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

应反复寻找全身或局部性感染原因以除外之,并注意有无药物热及其它发热的原因。

中枢性发热的治疗较为困难,首先应治疗原发病。

如脑出血者应给予降颅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降颅压的同时给予止血药;恶性高热者停用麻醉药,给予硝苯呋海因治疗;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者停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脱水和其它并发症,可试用溴隐停、肌松药硝苯呋海因及抗帕金森药治疗。

因通常机体能耐受的体内温度为4015℃,超过此温度时脑组织容易产生热损害,因此必须积极降温治疗。

一般采用氯丙嗪25~50mg,肌注或静滴,每日2次,儿童每次015~1mg/kg。

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帽、冰毯或冷敷。

效果不佳者可试用静脉滴注冷生理盐水(4~6℃)或冷甘露醇,据报道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1Adams RD1Disturbances of temperature regulation∥Adams RD1Principles of neurology16th ed1New Y ork:Mc Graw-Hill, 199715672 吴卫平1发热∥蒲传强,郎森阳,吴卫平编著1脑血管病学1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4573Ingall TJ1Hyperthermia and hypothermia∥Low PA1Clinical auto2 nomic disorders1Boston:Little Brown,19931713(2000-06-18收稿)文章编号:1005-2194(2000)11-0652-02 作者单位:沈阳军区总医院(110015)功能性低热张素芬 王 佳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及体征,特别是长期低热更为门诊常见及使医生困扰的疾病之一,而功能性低热占门诊低热病例的1/3。

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建议

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建议

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建议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指口腔测温仪测量的体温超过37.5摄氏度。

发热患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建议因个人体质、疾病类型、并发症等不同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建议。

一、病因诊断1.询问病史和症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包括发热的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的症状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可能的原因。

2.体检:医生会进行全面的体检,包括测量体温、听取心肺音、检查淋巴结、观察皮肤和黏膜颜色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体质状况和疾病类型。

3.实验室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例如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和脑脊液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二、常见的病因和治疗建议1.感冒和流感:感冒或流感是最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

治疗建议包括适当休息、多喝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等。

如果症状严重,医生可能会开一些退烧药和抗病毒药物。

2.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也是导致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

治疗建议包括适当休息、多喝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等。

如果症状严重,医生可能会开一些退烧药和抗生素。

3.肺炎:肺炎是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威胁生命。

治疗建议包括住院治疗、输液、氧气治疗等。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开一些抗生素和其他药物。

4.中暑:中暑是指暴露在高温和高湿度环境中,导致体温升高的疾病。

治疗建议包括及时离开高温环境、休息、多喝水等。

如果症状严重,可能需要输液治疗。

5.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疾病。

治疗建议包括长期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注意饮食、适度运动等。

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疗效。

6.疟疾: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

治疗建议包括使用抗疟药物、适当休息和多喝水等。

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疗效。

三、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勤晒被子、注意饮食卫生等。

2.避免接触可能的传染源:避免和有传染病的人近距离接触,不要随意共用物品,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等。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21例的病因分析

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21例的病因分析

气腹15~20m in时变化最明显,循环影响最严重,改变最大[3]。

本研究结果显示,ST段值、HR,S BP,DBP及R f 在气腹30m in内变化结果与上述观点相一致。

ST段为心室除极完全后,心室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是从QRS波群终了波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一般在电平线上,但也受心房复极波的影响,向上或向下稍有偏移,向下偏移不超过015mm。

如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心内膜心肌损伤、电解质紊乱等都可致ST段向下偏移。

本资料显示,注射氯胺酮与咪达唑仑合剂2m in、气腹后2m in、rT体位后2m in的ST段值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但下降未超过015mm,同时HR于上述时间较麻醉前加快。

ST段下降可能与HR加快及二氧化碳气腹时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使左室后负荷增加致使心肌耗氧量增高,加之高碳酸血症对心肌的抑制,心脏可能存在有潜在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充血性心衰[4]。

HR加快是小剂量氯胺酮兴奋循环系统及咪达唑仑表现轻度的心率增快共同作用的结果。

气腹后R f加快是由于有自主呼吸患者在气腹状态下可代偿地增加分钟通气量及R f以维持适当的通气量,因此,本组观察到所有患者S pO2都能维持在100%。

综上所述,腹腔镜手术注射氯胺酮与咪达唑合剂及气腹后,心电图显示HR加快伴有ST段压低,虽未显示心肌缺血征象及出现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但有潜在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危险,尤其对老年和(或)合并心肺疾患的患者。

所以,气腹前后30m in内重点加强呼吸循环变化的监测,调整患者心率,密切注意心电图ST段的变化,避免使用增加心率的静脉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 高玉英,杭燕南,王珊娟,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95,15:5482 唐时荣,邹清远,余 雷,等.二氧化碳气腹不同压力对呼吸、循环、血气参数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1996,16:2723 奉光举,史纪涛,邱庆明,等.硬膜外麻醉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气腹前后Q-T离散度的分析.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324 盛卓人,主编.实用临床麻醉学.第3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57~558(收稿日期:2005-03-16 编辑:庄晓文)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21例的病因分析郑如添 张志军 付晓梅 李韶光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科(51600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提高FUO的早期诊断的水平。

持续性发热查房

持续性发热查房
避免接触感冒、流感等传染病患者。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通风,避免交叉感染。
定期监测体温,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劳累和熬夜。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
及时接种疫苗,提高免疫力。
汇报人:_
04
持续高热可能导致免疫系统损伤,如免疫功能低下、感染风险增加等
06
患者基本情况介绍
病史及症状变化过程
1
4
2
5
3
6
发病时间:何时开始出现发热症状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职业等
发热持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及变化情况
治疗经过:患者接受过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伴随症状:除发热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如咳嗽、乏力等
药物热:药物引起的发热,如抗生素、抗肿瘤药等
持续性发热的危害和并发症
持续高热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01
持续高热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损伤,如心肌炎、心律失常等
03
持续高热可能导致消化系统损伤,如消化道出血、肝功能损害等
05
持续高热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如脑炎、脑膜炎等
02
持续高热可能导致呼吸系统损伤,如肺炎、呼吸衰竭等
病情变化:发热症状是否反复,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出现
辅助检查及诊断结果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等
01
生化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
02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
03
病原学检查: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04
诊断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判断发热原因,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05
治疗方案及效果评估
体温升高:导致代谢率增加,消耗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一)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长期发热的重要病因不明原因长期发热(feverofunknownorigin,FUO),其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 5℃,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未能明确诊断者。

FUO的原因复杂,但可概括为感染、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四大类。

感染仍是FUO最常见、最重要的原因。

根据近年我科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例临床分析显示,感染性疾病占FUO病因的52.7%,其中细菌性感染47例包括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和腹腔脓肿等,而结核病占感染性疾病的46 6%,且以肺外结核居多(占结核病的2/3);其次CMV病毒和其它既往不常见的病原体如伯氏疏螺旋体和HIV、阿米巴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也可表现为FUO,值得注意。

近年来结核病有增多趋势,尤其是老年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很不典型。

结核病,特别是肺外结核如深部淋巴结结核、肝结核、脾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血型播散性结核及脊柱结核临床表现复杂,在长期不明原因发热中占相当比重,应予重视。

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细致的体检可能提供一定线索,抓住可疑阳性线索,一追到底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结核病一般起病缓慢,以长期低热为主,每于午后或傍晚开始低热,次晨体温可降至正常;可伴乏力、盗汗及消瘦等症状。

或无明显不适,但体温不稳,常于活动后出现低热。

部分患者可有间歇性高热,或病情进展时出现高热,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

尽管患者高热,但一般情况相对良好,有别于一般细菌性感染或恶性病变发热患者的消耗和极度衰弱。

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γ-球蛋白比例增高,血沉常增快,结核菌素(PPD)试验可呈强阳性反应。

然而,PPD试验阴性并不能排除结核,特别是血行播散性肺结核。

其早期X线胸片可正常,李龙芸等总结整理1953-1997年中华内科杂志124例发热病例的临床病理讨论报道,7例经尸检证实肺内有血型播散性肺结核者中有4例生前胸片正常,生前作肺活检常有助诊断。

该组14例结核病患者,仅1例生前诊断与尸检相符,余13例均误诊,值得注意。

肺结核及颈淋巴结核一般不难诊断,可经X线胸相、痰查抗酸杆菌及淋巴结活检确诊。

脊柱结核好发于下胸腰椎,患者常诉腰痛或髋部疼痛,活动后加重,平卧位亦不减轻,下胸腰椎正侧位相可发现椎体呈楔形变,若阴性,高度疑及本病者应作下胸腰椎的CT扫描以助诊断。

肝脾结核很难诊断,一般需要病理证实,试验性抗痨治疗很难短期奏效。

临床上遇不明原因长期发热伴进行性肝脾肿大,持续性肝区疼痛、压痛者应警惕肝结核的可能性,如伴贫血,球蛋白增加,碱性磷酸酶增高及血沉增快者,应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必要时在腹腔镜直视下作活检。

对经皮肝穿刺和(或)腹腔镜检查阴性不能确诊的肝占位,且患者一般状态较好、乙肝标记阴性者,应及早剖腹探查确诊。

脾结核可以FUO及脾肿大为主要表现,发热伴左上腹不适者应作腹部B超或CT扫描,有时可发现脾内占位病变,因脾结核或脾型淋巴瘤单凭临床表现和影像学鉴别有一定困难,1-2个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亦难奏效,及时剖腹探查有帮助诊断的作用,脾肿大者尚有治疗意义。

总之,FUO并腹内肿块者应及早剖腹探查。

值得注意的是,结核病尚可有变态反应性表现,可有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关节痛及下肢结节红斑和发热,水杨酸制剂无效,仔细检查或询问既往有无结核病史,胸片发现结核灶或PPD试验强阳性提示结核,给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可奏效。

无反应性结核常见于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可出现高热、骨髓抑制或类白血病反应,应予重视。

对可疑患者应及早行肝、脾、淋巴结活检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膈下脓肿或肝脓肿也是FUO的常见病因。

长期发热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特别是夏秋季节发热、脾大伴肝功能异常和腹泻、腹胀者应多次作血培养检查,如血、骨髓、粪便分离到伤寒杆菌可确诊伤寒。

病程中动态观察肥达反应的“O”抗体和“H”抗体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辅助诊断意义。

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者诊断多无困难。

但对原无基础心脏病又无明显心脏杂音者诊断较为困难。

临床上反复短期用抗生素,反复发热,用药后热退者应警惕本病的可能性。

尤其应仔细听诊心脏有无杂音及杂音的动态变化,注意患者有无不能解释的进行性贫血、脾肿大、镜下血尿及淤点淤斑等栓塞现象。

拟诊者在抗菌药物应用前应多次抽血行血培养。

及时作经体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探测赘生物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形态均具诊断意义。

必要时经食道作二维超声心动图,能检出11 5mm的赘生物,且不受机械瓣回声的影响,其检出赘生物的阳性率达90%95%,明显优于经体表二维超声心动图。

腹腔内脓肿是FUO常见病因,尤以肝脓肿和膈下脓肿最为多见。

肝脓肿如脓肿位于深部,肝肿大不明显,局部体征轻微或缺如而以FUO为主要表现时,易误诊。

患者多有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肝酶异常和胆红素增高,仔细查体仍可发现肝区扣压痛。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毒血症状重,多表现为寒战、弛张高热,肝区胀痛等,易并发中毒性休克,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腹部B超可见多发液性暗区,早期可见低回声区内有点状回声增强。

腹部CT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率达90%97%。

B超或CT扫描指导下诊断性穿刺获脓液可确诊。

此外,本病可继发于败血症,血培养可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及其它革兰阴性杆菌。

阿米巴肝脓肿以单发脓肿居多,毒血症较轻,穿刺抽出巧克力色脓液和ELISA法检测血清阿米巴抗体有助诊断。

膈下脓肿往往继发于溃疡病或阑尾炎穿孔基础上或腹腔手术后,患者有高热等毒血症状,下胸或上腹部疼痛,可有胸腔积液或下叶肺不张等表现,胸腹部联合CT扫描是诊断膈下脓肿的较好诊断方法,在B超或CT引导下行穿刺获脓液可确诊。

病毒性疾病一般病程自限,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可作为FUO的病因,诊断主要依据为分离到病毒,或血清学相应抗原或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AIDS患者并发机会感染时也可表现为FUO,重视病史并检测HIV抗体有助诊断。

此外,对于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若出现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时尚应除外深部真菌病,如合并粘膜念珠菌病时更应注意检查心脏和肺部,根据相关临床症状采集痰、尿或血标本作真菌培养以助诊断。

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二)可致发热的血液病发热待查是临床上常见且棘手的难题。

某些血液病本身可致发热,应予重视。

1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可致低或中度发热,罕见高热。

机制可能与红细胞破坏及引起溶血的原发病(如结缔组织疾患等)有关。

常见发热的溶血性贫血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其它血管内溶血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溶血性贫血引起的发热合并贫血及溶血表现,且随着溶血被控制体温渐恢复正常。

疟疾引起的溶血性贫血可致高热(39℃以上)、寒战、大汗等。

2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恶组)该病多伴高热,可持续,可不规则。

抗生素控制无效,部分病例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反应。

恶组致高热的机制不详。

此类高热有恶组的表现,如肝脾淋巴结大、黄疸、消瘦、腹水、血细胞减少,骨髓出现恶组细胞。

3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该病致发热与恶组类似。

但在本质上属良性病。

一般支持治疗适当,疾病呈自限性,发热可随血象改善而消失;若是感染引起的反应性噬血细胞增多,发热往往与感染有关。

控制感染,则控制发热。

4淋巴瘤淋巴瘤可致高热、不规则热。

也对抗生素无反应。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化疗效佳。

此类发热合并淋巴瘤的表现,如浅表或深部淋巴结肿大、纵隔增宽、肝脾大或胃肠浸润表现、皮肤浸润表现,可通过病理查到淋巴瘤细胞。

部分患者发展为淋巴瘤白血病期,可见外周血和骨髓中出现瘤细胞。

5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7型该型白血病以原始、幼稚巨核细胞恶性增生为主,可合并急性骨髓纤维化,伴高热,用抗生素无效,外周血及骨髓内可出现大量原始幼稚巨核细胞和纤维组织,预后差,化疗后,体温可有一定程度改善。

完全缓解病人,体温可正常。

6出血性疾病各类血液病合并脑出血,可致“中枢性发热”,深部血肿可有“吸收热”。

7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良、恶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均可合并发热,机制不清。

多对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好8骨髓坏死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骨髓坏死,均可引起发热,甚至高热。

原因可能与引起骨髓坏死的原发病有关,也与异常免疫及坏死组织吸收热有关。

该类发热很难控制。

多预后不良。

9血液病治疗相关性发热恶性血液病化疗,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防治,可引起化疗刺激性血管炎和脑脊膜炎,进而发热;输血及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的应用,可因热源而致免疫性发热。

10血液病合并感染性发热很常见,控制感染使用抗生素也可致“抗生素热”。

总之,相当部分血液病可致发热。

掌握此类发热的特征、可能机制、伴随表现,将其与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热及时、准确鉴别清楚,对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花费至关重要。

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三)恶性肿瘤与发热恶性肿瘤病人FUO见于两种情况:恶性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和恶性肿瘤伴发感染所引起的发热。

后者是指恶性肿瘤本身和治疗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损伤(immuno-compromised-host)或免疫抑制所引发的机会感染所引起的FUO。

感染依然是恶性肿瘤FUO的首要病因因素。

多因素所致的免疫损伤是恶性肿瘤病人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通常来自于原发或继发性免疫缺欠或源于使用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等治疗手段。

引起恶性肿瘤感染性FUO的危险因素大致分为两个水平:(1)低危险性因素,包括恶性肿瘤本身、相应的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10d、粘膜免疫的破坏、留置导管等,引起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革兰阳性(G+)或革兰阴性(G-)细菌、呼吸道病毒或疱疹病毒和少见的卡氏肺囊虫。

(2)高危险性因素,包括恶性肿瘤本身、放疗或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10d、粘膜免疫的破坏、体液或细胞免疫的缺欠或抑制,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细菌包括G+或G-需氧菌和厌氧菌;病毒主要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为主;霉菌包括念珠菌属、曲霉菌、隐球菌、Trichosporon、Fusarium和Phaeohyphomycosis等;寄生虫以卡氏肺囊虫和弓形虫为主。

在上述的病原体中,耐药的细菌(肠球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产ESBL的大肠杆菌等)、呼吸道病毒(流感病毒等)和霉菌等被纳入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健康的日益出现和再现的病原体(emergingandreemerginginfectiouspathogens)之列,成为恶性肿瘤人群发生感染性FUO的重要病原学因素,使得恶性肿瘤伴发感染的诊断更加复杂化和治疗的难治性。

这要求临床医师面对恶性肿瘤FUO病例时,在除了考虑恶性肿瘤本身致热的可能外,就感染而言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对细菌、霉菌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检测的同时,应重视对多种病毒的多水平检测,包括血清学、病毒分离、病毒抗原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提高恶性肿瘤FUO病因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临床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