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注意当地流行情况, 流行季节,患者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否伤寒 病史,预防接种史、与伤寒病人密切接触史。
2.临床特征 ①持续高热 发热原因未明, 尤以缓起、呈梯形上升并持续1~2周以上者, 首先应疑及伤寒的可能。②相对缓脉成人伤 寒多见。③特殊中毒症状出现伤寒面容、重 听、谵妄等。④脾脏肿大 自第一周末即出现。 也可有肝肿大。⑤玫瑰疹。⑥显著消化道症 状。
并发症
1.肠出血和肠穿孔: 多发生于溃疡期。肠出血严重 者可引起出血性休克。肠穿孔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 穿孔多为一个,有时也可多个,且发生在肠胀气和腹 泻的情况下,穿孔后常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这两种并 发症的发生率约为1%~5%。
2.支气管肺炎以小儿患者并发为多,常因抵抗力下 降,继发肺炎球菌或其他呼吸道细菌感染所致,极少 数病例也可由伤寒杆菌直接引起。
(2)心肌:心肌纤维有较重的混浊肿胀。重 症患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毒素对心肌的 影响或毒素导致的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 许是临床上出现特征性重脉或相对缓脉的原 因。
其他脏器的病变
(3)肾:肾小管上皮可发生混浊肿胀 (4)皮肤:部分患者在病程第7~13天,
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玫瑰疹, 以胸、腹及背部为多,一般在2~4天内 消失。在皮疹中可查见伤寒杆菌。 (5)肌肉:膈肌、腹直肌和股内收肌 常发生凝固性坏死(亦称蜡样变性)。 临床出现肌痛和皮肤知觉过敏。
发病机制
疾病第1周: 此后,在全身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内繁殖的病菌及其释放的内毒素 再次大量进入血液,并随之散布至全身 各脏器和皮肤等处,引起败血症,呈现 全身中毒症状。此时相当于疾病的第一 周,血培养常为阳性。
发病机制
第2~3周:伤寒杆菌在胆囊内繁殖到一定数
量,大量病菌随胆汁再度进入小肠,又可使 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发生强烈的过敏反 应,导致坏死、脱落和溃疡形成。伤寒杆菌 随同脱落的坏死组织和粪便排出体外,故此 段时间粪便培养易获阳性结果。与此同时, 人体的免疫力逐渐增加,血中的抗体不断上 升,肥达反应在病程第二周以后多数出现阳 性。
恢复期
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 常,食欲常旺盛,但体质虚弱,一般约 需1个月方全康复。
非典型伤寒
除典型伤寒外,临床偶可见到轻型,暴发型、迁延型,逍遥型 及顿挫型等其它临床类型的伤寒。

1.轻型 患者一般症状较轻,体温多在38℃左右,病程短,
1~2周即可痊愈。多见于儿童,或发病后早期接受抗菌药物治
疗,或已接受过伤寒菌苗注射者。

2.暴发型 起病急,中毒症状重,患者可出现超高热或体
温不升,血压降低,出现中毒性心肌火、肠麻痹、休克与出血
倾向等。预后凶险。

3.迁延型 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但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
下,发热持续不退,热程可达5周以上,伴有慢性血吸虫病患者,
热程可长达数月之久。

4.逍遥型 起病时毒血症状较微,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
伤寒肉芽肿模式图
肠道病理病变
以回肠下段的集合和孤立淋巴小结的病 变最为常见和明显。按病变自然发展过 程可分为以下四期,每期约1周。
1 髓样肿胀期:在起病的第一周,回肠 下段淋巴组织明显肿胀,凸出于粘膜表 面,色灰红,质软。
2 坏死期:从发病的第二周开始进入坏 死期,肿胀的淋巴组织在中心部发生多 数灶性坏死,并逐步融合扩大,累及粘 膜表层。
3. 氨苄青霉素 ①对氯霉素有耐药性 的患者;②不能应用氯霉素的患者;③ 妊娠合并伤寒;④慢性带菌wenku.baidu.com。
4.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疗效较 好,如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塞肟 等。但其价格昂贵,一般不作首选药物
(四)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 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血压、脉搏、 神志变化及便血情况;禁食或进少量流质;注意水、 电解质的补充并加用止血药;根据出血情况酌量输血; 如患者烦燥不安可给予镇静剂;经积极治疗仍出血不 止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临床表现
潜伏期3~60天,平均1~2周。 典型伤寒:典型患者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
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体温呈阶梯状上升, 于5~7日达39.5℃或以上,伴有全身不 适、食欲不振、咳嗽等。部分患者出现 便秘或腹泻。
极期
相当于病程第2~3周,其主要表现如下:
(1)高热 稽留高热,持续约半个月,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长达 1~2月。近年由于早期不规律使用抗生素或激素,弛 张热及不规则热型增多。 (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 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耳鸣、听力减退。重者 可有谵妄、抓空、昏迷。 (3)皮疹 约半数患者在病程第一周末于前胸、腹部出现淡红色 丘疹(玫瑰疹),直径达2~4mm,压之退色,散在分 布,量少,一般仅数个至十数个,多在2~4日内消退。
3.其他伤寒杆菌可借血道感染其他器官,如骨髓、 脑膜、肾(肾实质及肾盂),关节,但皆少见。胆囊 的感染常见且重要,因胆囊炎若成慢性,将长期排出 伤寒菌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检查
1 常规化验 ①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偏低或正常;中性粒细胞可减少;嗜酸粒 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与疗效 指征之一。
发病机制
第4周:随着免疫力的增强,血液和器官 内的细菌逐渐消失,中毒症状减轻、消 失,病变随之愈合。
伤寒发病机制及病理损伤
伤寒菌
侵入小肠
肠道, 肠系膜淋巴结内繁 殖
第1次菌血症
1. 集合淋巴结、孤立淋巴结肿大: 单核巨细胞增生(纽扣样) 坏死及溃疡形成(出血、穿孔) 斑痕形成
2. 系膜淋巴结: 肿大充血坏死
肝胆脾内大量繁殖 第2次菌血症,毒血症
脾:肿大、充血、坏死 肝:肿胀、变性、坏死
病理改变
伤寒杆菌引起的炎症属急性增生性炎 症,主要是巨噬细胞的增生。巨噬细胞 胞浆中常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 细胞、红细胞及坏死细胞碎屑,在病理 诊断上称这种细胞为伤寒细胞。伤寒细 胞常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 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患者可突然性肠出血或肠穿孔而就医始被发现。

5.顿挫型 起病较急,开始症状典型,但病程极短,于1
周左右发热等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复发与再燃
1.再燃 当伤寒患者进入缓解期,体温 波动下降,但尚未达到正常时,热度又 再次升高,持续5~7天后退热,常无固 定症状。
2.复发 患者进入恢复期热退1~3周后, 发热等临床表现重又出现,但较初发为 轻,病程较短(1~3周)。

3.实验室检查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隔离与休息。 2.护理:注意皮肤及口腔的护理、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大 便等变化。 3.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无渣饮食。
(二)对症治疗 1.高热:适当应用物理降温,不宜
用发汗退热药,以免虚脱。
2.便秘。用开塞露或用生理盐水低 压灌肠,禁用泻剂。
膜紧张。 (3)肝:肝肿大,质软。 (4)骨髓:也有巨噬细胞增生、伤寒肉芽肿
和灶状坏死形成。由于骨髓中的巨噬细胞摄 取病菌较多,存在时间较长,故骨髓培养阳 性率可高达90%,较血培养为高。
其他脏器的病变
(1)胆囊:虽然伤寒杆菌易在胆汁中大量繁 殖,但大多数患者胆囊无明显病变或仅有轻 度炎症。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胆汁由肠道排 出,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带菌者,有的患者甚 至可成为慢性带菌者或终身带菌者。
极期
(4)相对缓脉
20~70%的患者体温高而脉率相对缓慢。
(5)肝脾肿大
半数以上病人于起病1周前后脾脏肿大,质软;部分 患者肝脏亦肿大,且可伴ALT升高,个别病人出现黄 疸。
(6)消化系统症状
腹胀、腹部不适、 右下腹压痛、便秘或腹泻等。
缓解期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开始波动下 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脾脏开始回缩。 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及肠穿孔的危险, 需特别提高警惕。
伤寒杆菌属沙门氏菌属,革兰染色阴性,呈 短粗杆状,体周满布鞭毛,运动活泼,在含 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 和表面(Vi)抗原能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由于O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故可用于血清 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测定血清中的O及 H抗体的效价来辅助临床诊断。菌体裂解时可 释放强烈的内毒素,是伤寒杆菌致病的主要 因素。
发病机制
潜伏期: 伤寒杆菌随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进入 消化道后,穿过小肠粘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 的淋巴组织。在这些淋巴组织内,伤寒杆菌 一方面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另一方面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血液中的病菌很快被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结中的巨噬细胞吞噬, 并进一步在其中大量繁殖。在这一段时间内, 虽然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但临 床上无明显症状,称为潜伏期,一般10天左 右。
2.肠穿孔 对已局限者采取禁食、胃肠减压,加强 支持疗法,加强抗感染治疗。肠穿孔尤其伴发腹膜炎 的患者应及早手术治疗,同时加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3.其他 针对有关并发症予以处理。
结局
在无并发症的情况下,一般经过4~5周就可 痊愈,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败血症、 肠出血和肠穿孔是本病重要的死亡原因。自 从使用抗生素治疗以来,病程显著缩短,临 床症状也大为减轻,典型的伤寒肠道各期的 病变及全身病变已属少见,但复发率却有一 定的增加。
传染源
为患者及带菌者。全病程均有传染 性,以病程第2~4周传染性最大。
传染途径
病菌随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排出,污染 水和食物,或经手及苍蝇、蟑螂等间接 污染水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是传播 本病的重要途径,常酿成流行。
第一例已知的“慢性伤寒菌传播者”或“健康带菌 者”
伤寒玛丽
人群易感性
人对伤寒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性 免疫力,再次患病者极少。
②尿液检查 常出现轻度蛋白尿、偶见少量管型。
③粪便检查 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潜血试验阳性。少数病人当病变 侵及结肠时可粘液便甚至脓血便。
2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
发病第1周采血阳性率可达80%以上,以后阳 性率下降。 ②骨髓培养 全病程均可获较高的阳性率,第1周可高达 90%,且较少受抗菌药物的影响。 ③粪培养 在第3~5周时阳性率较高,但在判断结果时, 要注意排除慢性胆道带菌者。
3溃疡期:一般发生于发病后第三周。 由于坏死组织逐渐崩解脱落、形成溃疡。 溃疡边缘稍隆起,底部高低不平。
4愈合期:相当于发病后的第四周。溃 疡面坏死组织已完全脱落干净,并长出 肉芽组织将溃疡填平,然后由溃疡边缘 的上皮再生覆盖而告愈合。
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
(1)肠系膜淋巴结 (2)脾:中度肿大,约为正常的2~3倍,包
伤寒(typhoid fever)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经消化道传播的一种 急性传染病。病变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 细胞系统增生,尤以回肠淋巴组织的改 变最为明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 高热、全身中毒症状、神智淡漠、相对 缓脉、脾肿大、皮肤玫瑰疹及血中白细 胞减少等。主要并发症为肠出血、肠穿 孔。
病因
(3)血清学检查 伤寒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所
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 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5种。一般从病程第2周开 始阳性率逐渐增加,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 应可持续数月之久。分析肥达反应结果时应注意以下 几点: 正常人血清中可能有低效价抗体存在,故通常“O”的 效价在1:80以上,“H”效价在1:160以上,才有诊 断价值。 必须多次重复检查,一般每周检查1次,如凝集效价 逐次递增,则其诊断意义更大。
3.腹泻:可用收剑药
4.腹胀。可用松节油腹部热敷及肛 管排气
(三)病原治疗
1.氯霉素
2.喹诺酮类抗菌剂:其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 能抑制细菌DNA旋转酶,阻碍DNA复制。
氟哌酸:属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杆菌有强 大的抗菌作用,口服吸收快,血浓度高,半衰期3~4 小时,组织浓度尤其胆囊浓度高,毒副作用较轻。成 人0.9~1.2g/日,儿童25~30mg/kg/日,分3~4次口 服,连服2周。与氯霉素相比,复发率低及无明显白 细胞降低,但退热时间和氯霉素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