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临沂六中西校区“美好课堂”初三年级语文学科第一单元第三课《星星变奏曲》导学案主备人:刘晓清时间:2014/8/26 编号:01-1-03 《星星变奏曲》一.课标要求:1.随文学习基本词汇;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3.能领会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三.学习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四.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A1.注音:颤.动()僵.硬()萤.火虫()闪闪烁烁..()()憧憬..()()2.解释词语:凝望:寂寞:弥足珍贵:静谧:3.课文理解:(1)第一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它可以分为三层,请具体概括每一层中作者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2)“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三)合作探究B阅读诗的第一节,完成下面题目。
1.“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各有怎么样的意境?把二者进行联想与类比有什么作用?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白定向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表达以及作用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四)精读精练C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星星”象征了什么?2 .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五)主题阅读D阅读下首诗,回答(1)(2)(3)题。
村庄离我很远,城市离我很远,金钱离我很远,地位离我很远,荣誉离我很远,我并不孤独,我的心很富有,我拥有一个海,一个始终生动、深刻、丰富的爱之海。
我孤独吗?(1)诗中的“我”是哪一种人:()A.一个回国探亲的侨胞B.一个长期出海的渔民C.一个保卫海疆的战士D.一个初到海边的孤客。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3. 星星变奏曲一、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 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 难点“星星”的象征意义。
三、知识梳理1 .朦胧诗简说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7工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宵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乂以“宵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 作者简介7工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学法指导1、诵读法2、合作探究反复诵读,指导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五、学习过程(一)出示目标流程(1分钟)1. 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 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重要字词。
2、诵读本诗。
过程与方法1、加强对诗歌的诵读、涵泳、品味。
2、整体感知本词内容。
3、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4、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导学过程】一、自主预习1、走进作者,了解文体:2、背景链接3、检测预习: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凝望()颤抖()闪烁()朦胧()蔚蓝()寂寞()二、合作探究(一)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①、学生自主阅读,勾画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诗意。
(1)找出第一二两小节中诗人借助的意象并思考这些意象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3)你发现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星星变奏曲”该作怎样的理解?②、学生自由诵读诗歌第二节,思考:(1)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
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三、合作探究(二):理解揣摩: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2)如果让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所营造的意境,你怎样描述呢?(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4、精读品析:(1)小组内自由诵读,读出节奏、重音、情感。
(2)朗读比赛。
小组选派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组合诵读。
各组展开竞赛。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一、教育背景《星星变奏曲》是一部中国儿童歌曲,由著名音乐教育家蔡国庆作曲,词作家荷花淀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搬上了儿童乐坛,并写下了动人初恋的歌词。
该歌曲旋律优美,深情动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二、歌曲介绍1.歌曲的背景歌曲《星星变奏曲》讲述了一段关于初恋的故事。
男主角在初中时代爱上班里一位叫莉莉的女孩,但由于各种原因,两人并没有在一起。
很多年后,男主角再次来到故乡,想起往日的初恋,令人感到十分怀念和感慨。
2.歌曲的歌词歌曲《星星变奏曲》的歌词写的十分动人,其中一句“还认得莉莉,记得当天和你在星光下说的悄悄话,它曾在我生命里象星星一般地闪耀”尤其引人深思。
3.歌曲的曲调歌曲《星星变奏曲》的曲调优美悠扬,旋律简单易记。
由于这首歌曲广为流传,在很多场合被演唱,深受人们的喜爱。
三、学习目标•了解《星星变奏曲》的背景和意义。
•学习歌曲的关键词和旋律。
•通过表演和合唱,体验音乐的魅力。
四、学习过程1.让学生了解歌曲《星星变奏曲》的背景和意义。
2.分享歌曲的关键词汇和意义,例如“莉莉”、“星光”、“闪耀”等。
3.听一遍《星星变奏曲》的录音,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旋律和情感。
4.让学生跟着录音唱歌,并将歌曲分成几个部分,逐一地进行唱练。
5.分别选择两个学生,让他们表演歌曲的情节,一位扮演男主角,一位扮演莉莉,通过表演来理解歌曲的情感和故事。
6.教师和学生一起合唱歌曲,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演唱和表演,以此体验音乐的魅力。
五、延伸学习1.了解《背影》的故事和原文,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诗歌和音乐的美。
2.分组编写一些歌曲,并创作一个独特的演唱方式。
3.学习弹奏流行歌曲的吉他和钢琴伴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和作曲的过程。
六、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将通过他们的表演和演唱来进行评价,以此来体现他们对音乐和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同时,也将在学生的学习笔记和反思中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价。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教师、学生版)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学习目标:1.查找资料,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作品。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1.在朗读的基础上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感悟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江河。
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着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颤栗()闪烁.()朦胧..()..()覆.盖()疲倦3.查资料,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朦胧诗派:变奏曲:4.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5.思考: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对你感兴趣语句鉴赏一番。
二、导入。
三、学习研讨。
1、自由朗读诗歌,划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思考这些意象有何不同?2.这两种意象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三、精读品析。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诗句,和同桌交流你的感受。
2.归纳总结。
试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旨。
提问: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3.诵读诗歌。
四、课后练习。
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五、朦胧诗鉴赏。
《走吧》北岛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xj.a4
3、星星变奏曲江河一、课前活动1、听说训练:每周话题(1)活动情况记录。
(2)学生谈感受。
2、作业、预习检查(加扣分)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大家注意一下书下注解①,这首诗发表于什么时间?1980年。
和上节课《雨说》同时。
郑愁予身在宝岛关注大陆的情况,那么处在动乱中心的文学青年感觉有如何呢?让我们通过《星星变奏曲》了解一下吧。
(板书课题)三、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明确字音、字形和基本字义。
2、把握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特色。
3、解决疑问,品析美句,学会思考,适度拓展。
四、知识链接:1、学生对背景知识和作者进行介绍;作者:教材注解①。
2、教师点评及补充。
①文体介绍:朦胧:“月”字部,主要指月光不明,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
文学上的朦胧主要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食指、北岛、舒婷、顾城、江河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最早以手抄形式流传,采用整体形象象征,从而使诗歌意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难以确定。
前期带有文革的伤痕,后期比较理性。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
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介绍。
②作者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五、字词听写:略六、理解课文1、课堂轮流朗读或自读基础上复述课文。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问题: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认识不深、注意不够。
对策:教师举例强调,加深认识、引起注意。
问题:思路不清,结构不准。
对策:引导勾画关键句,即表示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的词句。
朗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介绍。朗读的基本要求有三个:一是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包含的真情。3.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课前出示星星的诗句画面创设情境。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江河先生一起走进星星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
屏幕出示检测学案;点拨纠错。
学生背诗。
独立思考;组内互助;组间交流。
详见“备习”对应栏。
预习
一、初读课文:
(一)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读文感受。
(二)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组织典型材料的。抓住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二)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⑴ 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⑵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在备习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重点:
出示朗读要求:
①行文思路是什么?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2.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3.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学习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助对“星星”等意象的把握,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学习难点:理解“星星”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知识链接】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歌流派,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内容含蓄,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
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
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
《星星变奏曲》便是江河的处女作。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
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
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
一、预习检测1、注音:静谧闪烁朦胧憧憬劫难凝望颤动覆盖2、反复朗读课文二、自主学习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点?3、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提示:什么是变奏曲?变奏曲,是音乐术语。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及答案
第一单元 第四课 星星变奏曲【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产生的背景。
2、熟读课文,在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深入体会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反复朗读,找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静( )m ì ( )n íng 望 ( )y íng 火 ( )m éng 胧 ( )chàn 动新知探究探究一:熟读课文,思考文中出现的意象有何不同?探究二:诗中的星星象征了什么?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探究三: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
这两种情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综合提升仔细研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1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当堂检测】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 ) 闪烁.( ) 朦胧..( ) 覆.盖( ) 疲倦.( )2、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________________,寄托了诗人的。
3、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学后反思】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朦胧诗派作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新思潮,朦胧诗“崛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
那个时代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时代,思想解放是时代的主基调,朦胧诗则是诗界的思想解放之声。
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则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江河就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设计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设计《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与成就、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4、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5、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与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6、体会诗人经历人一辈子苦难之后对诗意人一辈子与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知识链接】1、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究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差不多开始了新的探究,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她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与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同时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个地方开始》《太阳与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
她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与古代神话组诗《太阳与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欣赏是一种心情,一种体验,同学们欣赏过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不?它勾起您如何的的联想与心境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思吧!二、第一环节:预习导航,自主学习1、给加粗字注音。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3.星星变奏曲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江河与舒婷、顾城、北岛、杨炼一起被称为新时期“______”的五位主将。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静谧.()寂寞.()颤.抖()劫.难()憧憬..()闪shuò( ) 疲juàn()瓦lì()家juàn()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完成问题)(一)整体感知(二)问题研究1.多层意象的叠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一,说说两节诗分别描绘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的“颤抖”怎样理解?3.怎样理解“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这句诗的内涵?三、自学检测(语段阅读,重点突破)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脆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谁愿意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风吹着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中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3.诗的最后四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四、巩固练习(课外链接,直击中考)既然徐敬亚既然前,不见岸后,也远离了岸既然脚下踏着波澜又注定终身恋着波澜既然能托起安眠的礁石已沉入海底既然与彼岸尚远隔一海苍天那么,便把一生交给海吧交给前方没有标出的航线!1.诗中“前也无岸,后也无岸”的大海象征着________,“岸”指的是________。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3.星星变奏曲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语言的韵味。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
1968年高中毕业。
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
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
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2.文体简介: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
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5.了解背景: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
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内容导航】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自主学习】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静谧.()闪烁.()朦胧..()..()憧憬劫.()难凝.()望颤.()动覆.()盖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3_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学生用)【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3.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4.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5.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6.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自主学习1、本诗的作者是,原名,是80年代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诗集、等。
2.给加点字注音凝.()望闪烁.()朦胧..()()疲倦.()僵.硬()颤.动()合作探究3.本诗能体现朦胧诗的一些特点,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主旨,譬如,用星星、、、、、、、等来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的主题是。
4.诗的第一节“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句式,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5.诗的第二节“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与第一节在句式和感情方面有什么不同?6.请从一、二节诗句的语气、内容、意境三个方面说说诗歌是怎样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7.写一写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
8.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2)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3)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当堂训练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写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2.(1)“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
(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渴盼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的极寻常的夜景?3.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杨河中学课堂教学)
当堂训练作业
1、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2、“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小结: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它以情境的交换来丰富“星星”的意象和深化追求光明的主题.这正是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因而是一首名副其实的“星星变奏曲”。
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运用了多种修辞:暗喻、反问、反复、通感等。
当堂练笔
星星因为它遥不可及,我们就对它抱有无限的遐思;因为它的明亮而美丽,我们就对它产生了无穷而美丽的幻想。
是的,人正是因为有思想才高于其他动物,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无穷无尽的创造。
别剪断了你想象的翅膀啊!请以“星星”为题写一段话将你的想象展示出来。
正确得分:书写得分:
批次:日期:2012年月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星星变奏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4.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5.激发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课文,掌握字词。
2、自查关于作者江河及朦胧诗、意象意境、“变奏曲”的资料。
3、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想一想,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二、合作探究
1、读课文,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自由朗读、美读并思考:诗歌中出现了哪些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营造出的意境。
3、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达标检测
试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旨。
五、课后提升
1.课后阅读其他朦胧诗人如舒婷、顾城、北岛等的代表诗作,深入体会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