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期末论文
宗教学论文
净化心灵和睦相处—浅谈佛教对人生的指导意义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西汉末年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山西是全国佛教遗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五台山、玄中寺、云冈石窟、天龙山石窟以及遍布全省各地的斑斓多姿的佛教建筑、雕刻、绘画等等。
这其中,天龙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壮美的峰林地貌闻名遐迩,为传播中国佛教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佛教旅游文化是我国核心旅游文化之一。
然而,在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中,由于人们对佛教文化存在模糊认识,导致许多人把佛教文化等同为佛教旅游文化。
但是看到佛教文化背后真正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生指导意义被许多人忽视和误解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是在人们看破红尘、事业失败、穷途末路之后才落发为僧的消极选择。
其实,佛教并不消极,它是教育人们以智慧的眼光,扫除一切人生的疑惧、苦闷和误解,而正确地认识人生真相,把握人生方向并告诉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如何放下心中的迷惘轻装上阵开拓进取的。
物质不一定能满足人心——精神寄托的重要.有意义的人生是需要具备和创造双重的财富。
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类,都同样希望拥有美好的生活。
首先我们会追求物质层面上的富裕。
因为没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就无法追求更高一层的精神富裕。
这个道理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的。
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保障时,就需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寄托: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这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也可以这么说:人应该是有一个信仰才会活的更像人的特性。
佛教是最贴近人性的宗教.我们可以说:佛教是个古老的宗教,可她一点也没过时!这是因为人类善良的本质是没有过期的。
而且,她的教义贴近人心,没有跟世俗格格不入、远离人心、疏离社会的表现。
尤其她重视分析和逻辑。
对讲究理论的人来说,佛教的教义应该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有些人说: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哲学;另一些人却说:佛教是一种主义。
但在我们作为佛教徒看来,只能说佛教就是佛教!她是让我们离苦得乐的一种方法;她告诉我们众生平等,自己未来的幸福和解脱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每个人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身心,为自己的身、语、意的状态负责,任何人也都帮不上忙。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
宗教文化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浅析社会控制视域下的宗教功能3、论佛教装饰艺术的现代转型4、佛教特色文化旅游的特性分析5、佛教对传统美学的影响全文总字数:18381 字篇一: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小议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多元和谐共生的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宗教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基因,是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宗教的存在。
梁漱溟先生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
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
”[2](P23)人们将自我与心灵、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与神的关系并曲折地反映在人类的宗教里,用以指导从日常生活直至社会生产的各种活动。
宗教是人类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出现的社会现象。
宗教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与过程,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学术界对于宗教形态的分类很多,如按人为因素的多少分为自发宗教、人为宗教或自然宗教、神学宗教;按演化顺序分为原始宗教、古典宗教、现代宗教;按影响范围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按制度因素的强弱分为制度性宗教、分散性宗教等。
多元性是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显著特征。
历史上,云南相对封闭但又地处连接中南半岛民族走廊的特殊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不仅带来了众多民族,也舶来了多元宗教文化。
相对独立但又在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交往密切的众多少数民族群众是云南多元宗教文化的信仰载体。
宗教之间的和谐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相互促进,形成云南独特的宗教文化生态,使云南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民族文化宝库”、“宗教博物馆”著称于世。
在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着55个少数民族。
云南宗教形态纷繁复杂,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俱全,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
论宗教的作用_议论文1000字相关作文
论宗教的作用_议论文1000字相关作文宗教,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从原始时期的自然崇拜、死亡崇拜,到现代宗教,其作用早已发生了不知多少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原始社会中,宗教的雏形已经诞生。
此时的宗教表现为对某事物的恐惧或崇拜。
死亡崇拜与自然崇拜,便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
死亡崇拜,可以猜想到,可能是那时的人类,目睹同伴们倒地不起,生出了对这种夺人生命的事物的巨大恐惧。
所以人们将死亡,作为神一般崇拜,或许是希望它能为之所动,慢些降临。
而自然崇拜,则是当时弱小的人类,见证了风雨雷电、江河湖海、日月星辰的巨大力量,或见到狮虎狼豹熊象等动物的勇猛强大,被深深震撼了,对其产生了无比崇拜,于是以其作为信仰,期望它们的力量能保护部落。
所以在原始时代,宗教是用于保护自己乃至部落。
而这种宗教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出现。
时间,千年千年的过去。
接下来在欧亚大陆上崭露头角的,是基督教与佛教。
一西一东,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为因种族而被压迫着的阶层而诞生,都宣扬人人平等的教义,都讲求给予,且都有众多信徒。
这两种宗教迅速在东西方盛行,为无数被压迫的,甚至一些不被压迫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慰籍。
此时的宗教为文明人类埋下的虔诚的种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种族与阶级矛盾,也同时催生了一批大思想家。
然而到了西方的中世纪,宗教的作用被完全扭曲了。
宗教,成为了西方教会,控制国家与君主的政治权力工具。
教会用宗教那原本神圣的名义向人民收取什一税,用搜刮而来的巨额财富,从各国君主手中,以“神圣”的名义购买土地。
拥有了财富、土地与全欧洲教徒的教会,势力空前强大,甚至垄断了西方人民的教育,也就禁锢了欧洲人民的思想,走出了中世纪后,各政权仍有许多打着“宗教改革”的幌子,发动政变,爆发战争。
死者无数。
这使得宗教对人类社会进步成了阻力,成了教会及政治家们的工具,不仅禁锢了人们的头脑,还成为了战争的借口。
到了如今,大部分宗教,再一次以圣洁的姿态流传人间,寻回了最初的教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成为了人们的精神支柱之一,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宗教文化与民俗论文范本
宗教文化与民俗论文范本一、方言的产生与民俗的形成语言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以方言的形式出现并使用的。
最初语言的出现是同一集团的人们在共同的劳动中为统一行动发出的声音。
其通行区域只在一个集团的内部,超出这个范围便不能交际或达不到交际的目的与效果,各个集团都有自己的语言。
这种语言对国家或民族而言是一种方言,所以说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
《礼记·王制》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东汉王充《论衡·自纪篇》说:“经传之文,圣贤之语,古今言殊,四方谈异也。
”可见,在我国,汉语方言及地域文化差异,自古有之。
因此,方言自身的魅力在于它是某个地域所专有的,只反映本地区所特有的历史、风俗、文化内涵。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的工具,它又具有另一种特殊的功能,某个地域的方言可以反映某一地区的特殊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该地区的许多民俗现象也直接反映在方言俗语中,这也就是说,方言词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俗现象。
例如,男性称呼妻子姐妹的丈夫,青岛地区称为“连襟”,而天津人叫“一担儿挑”。
可见方言在地域上的区别能反映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是广阔民众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创造、传承、相沿而成的经济与社会文化的生活形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差异很大,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各自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方式与惯例规矩,从而形了风格迥异又丰富多彩的民俗事象。
一般而言,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社会各领域中不断传承,浸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作为语言变体的方言有着亲密联络。
可见民俗周圈与方言使用区域在地域上虽然不是完全重合,但两者是有相交部分的。
所以,说同一种方言话语的人,在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一致之处。
我国自古就对民俗和方言的关系有所阐述,如《吕氏春秋·贵直论三·知化》中伍子胥说:“夫齐之与吴也,风俗不同,言语不通,……,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风俗同,言语通。
宗教文化论文(精选6篇范文)-文化论文-社会学论文
宗教文化论文(精选6篇范文)-文化论文-
社会学论文
本文档旨在提供6篇精选的宗教文化论文范文,涵盖了文化论
文和社会学论文方面的主题。
以下是这些范文的简要描述:
1. 文化遗产保护与宗教文化: 这篇论文探讨了宗教文化的重要
性以及如何保护它们作为文化遗产。
作者讨论了宗教文化与当代社
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2. 跨文化比较宗教仪式: 该论文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仪式,探讨了宗教在文化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作者分析了不同宗教仪
式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和传承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
3. 宗教与社会变革: 这篇论文研究了宗教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作者分析了宗教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并讨论了宗教团体如
何参与社会变革以促进社会发展。
4. 宗教多样性与社会包容: 该论文探讨了宗教多样性对社会的
影响,特别是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
作者讨论了宗教多样性如
何挑战社会的包容性,并提出了促进宗教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方法。
5. 宗教与性别平等: 这篇论文讨论了宗教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作者分析了宗教和实践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影响,并探讨了宗教和
社会如何促进性别平等的可能途径。
6. 宗教与教育: 该论文研究了宗教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挑战。
作
者探讨了宗教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平衡宗教
和教育的需求。
这些论文提供了关于宗教文化的不同方面和议题的深入研究,
对于理解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都有重
要意义。
宗教与文化论文
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学院:建艺学院班级:工设09.2姓名:李贝贝学号:120094701024序列号:132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大二上学期听很多同学说“宗教旅游文化”这个选修课挺有意思的,担任讲课的老师很幽默,而且懂得很多东西。
于是在下学期选修课的课表里就专门选了赵亮老师担任的“旅游宗教与文化”。
转眼间这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八周的时间内我在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关宗教旅游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文化方面谈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宗教和文化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
研究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影响的原因,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我国有几千万各族劳动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
宗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认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对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宗教与文化艺术、审美的共同点、交融点,研究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宗教与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留在文化景观中的印迹十分明显,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
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
宗教影响宗教建筑的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
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
民族宗教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
如看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城乡,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祷、奉献。
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关系 (宗教文化期末论文)
宗教与世俗权力的关系[摘要]宗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世俗权力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宗教因为对于人类一时无法解释的事物具有发言权,一度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但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情况下,各个聚落的人类彼此开始接触之时世俗权力发现宗教对于无法解释的事物也无法了解,仅仅是对于其领导地位的维护而进行对世俗权力进行控制,于是,依靠实力而非继承而得到的世俗权力开始向宗教发起挑战,一度宗教依靠其自认为的神权压制住了世俗权力,但当世俗权力的不断完善以及宗教自身的腐败,使得宗教逐渐沦为世俗权力的工具以达到其统治地位的最大化。
[关键词]自然崇拜,宗教,神权,世俗权力[正文]自人类开始以聚落的形式半定居时,自然崇拜便开始越来越多的占据着人类生活中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狩猎与农耕时为祈求大自然给与良好的收成,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祭司一类的职位,由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的局限,当时的人类将自然环境中的一切变化规律理解为大自然依靠自我意识对世界进行操控的一种方式,于是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崇拜,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对太阳的崇拜,有人说大自然之所以能受到人类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够带给人民平安健康,牲畜兴旺,同时也能降灾降难,危害他们。
他们认为膜拜与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全家平安,长者健康长寿、男孩子长得更帅、女孩子且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每年都丰收。
于是,宗教最初的雏形出现了。
原始崇拜中宗教对世俗权力的影响了解人类历史的人们应该都知道在最初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对历史的记录这一工作是由祭祀来完成的,同时人类的原始时期往往因为其存世的历史资料往往是神话故事或史诗的形式展现,或者干脆使用绘画来记录,而其中夹杂着大量的人为的粉饰,因此此段时期后世往往称之为神话时代。
依据当时留存下来的历史资料,我们往往会发现当时的人类社会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剩余的食物很少而且难以储存,于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还有整个族群的存续,往往会在族群内实行公平的分配原则以此来换的取得的食物的最大化的运用。
【民族宗教论文】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
【民族宗教论文】各民族宗教的相互影响各种宗教共存于滇西北各民族中,随着历史上的民族迁徙流动和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宗教信仰方面也逐渐形成了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格局。
如纳西族东巴教,是融合了古代苯教、唐代传入的雍仲苯教和纳西原始宗教(原生性宗教)以及藏传佛教、道教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宗教形态[1]。
而摩梭人信仰的“达巴”则与东巴教同源异流,保持了以口诵为主的仪式和占卜传统,尽管也有几种象形文字的占卜书,但没有发展到如东巴教一样有庞大的仪式系统和大量图画象形文经卷的程度。
丽江纳西族,以及云南宁蒗县永宁乡,四川盐源、木里等地摩梭人形成了纳西本土宗教书写与口诵两大传统和仪式系统。
普米族的韩归教也是融苯教、藏传佛教和普米族原始宗教于一体的一种民间宗教。
在滇西北各民族中,“跨族宗教(教派)信仰”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自从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白教)在明代传入滇西北以后,在整个明代都占据藏传佛教的统治地位。
直到清初,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清朝的支持下逐渐在迪庆藏区占据了支配地位,但噶举派在滇西北纳西等族地区依然影响深远,有著名的噶举派滇西十三寺。
丽江地区(今丽江市)和迪庆州维西县的纳西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而中甸(今香格里拉县)的不少原来信仰噶举派的纳西人因受改宗格鲁派的藏族的影响,也逐渐改信格鲁派。
丽江和维西一些地方的藏族因为和纳西族毗邻而居或混居,也有信仰东巴教的,比如笔者在丽江市玉龙县塔城乡调研时,就了解到不少这样的事例。
民国《中甸县志·大事记》中记曰:“东跋教(即东巴教)为摩些谬种民族之古教。
……凡第三区三坝乡七伙头所管之摩些民族,悉信奉之。
即良美、吾车、木笔三乡之摩些族人,虽与汉族同化已久,然对于东跋教,依然信仰。
甚至第二区小中甸乡之少数藏人,亦以其血统中有摩些关系,于绝对崇信喇嘛教外,仍不敢漠视东跋教,每逢年节,必延东跋念经祭天。
足见此教创始之久也。
”[2]由此可见,有些地方的藏人信仰东巴教的习俗由来已久。
关于宗教哲学的学生期末论文
关于宗教哲学的学生期末论文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学者头脑中萦绕,时日已久,但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尚未求得。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宗教哲学的学生期末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关于宗教哲学的学生期末论文篇一“宗教”如何“解构”“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学者头脑中萦绕,时日已久,但是比较一致的看法尚未求得。
近来,有学者指出“将已深入欧洲人心的基督,融贯到以希腊为传统的欧洲哲学思想中来,使其不再游离于哲学之外,不再有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而化为哲学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将基督问题接纳到哲学中来思考,或为基督寻哲学的理解、辩护方式,这个工作,许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一一像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安瑟伦等等,近代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等等,都做得不少,但集其大成的,是康德。
[1]笔者以为,这是一种以哲学为本位的学理上的思考,对我们理解与把握这一问题有重要启迪作用。
然而,基督与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不应当仅从哲学角度进行审视,而应当将之纳入到具体的文化环境中去考察。
自从基督体的罗马帝国文化环境中生成以来,基督方哲学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以希腊为传统的欧洲哲学“接纳”与“解构”基督;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基督家“接纳” 与“解构”各种西方哲学。
尤其是在罗马帝国时期,这后一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
一、希腊哲学与的抗衡兴起之时,希腊哲学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德漠克利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宏伟思想体系尽现希腊哲学鼎盛时期的辉煌与风采,至今令人瞩目;随后出现的希腊化时期的各种哲学流派虽然锐气渐消,出现了严重的实用化、伦理化、宗教化趋势,但仍不失与东方宗教抗衡的一股精神力量。
罗马帝国建立以后,从共和时期延续下来的对希腊传统的仰慕,以及帝国最高统治者对希腊文化的倡导使得帝国境内出现了全社会性的希腊文化热和哲学热。
希腊哲学的发展从外观上呈出一派繁荣景象。
原有的各种希腊哲学流派得以延续和发展。
伴随着帝国都市化运动的进程,哲学讲堂成为城市里的常见景观。
旅游宗教文化论文
浅谈宗教与唯心主义关键字:宗教唯心主义极端摘要:宗教和唯心主义之间只是有交集的关系,对于坚信唯物主义的我们早已不能完全地相信科学不能够解释的东西,虽然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儒释佛甚至基督的影响,还是习惯用理性来判断一切。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中引人向善的力量自是可以吸取,中庸的思想令人时刻警惕着极端。
矛盾带来的大都是痛苦,我们要在夹缝中进行自我救赎。
这便是我对宗教文化的认识。
正文:初识宗教,只觉得那不过是唯心主义的自欺欺人罢了,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原来大不相同。
宗教是一种主观意识对希望的执着而诞生的一种强大的精神依靠.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
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
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而唯心主义则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
旧译观念论。
蒙昧时代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和万物有灵的观点,隐含着精神可以脱离物质的臆想,是唯心主义的萌芽,哲学唯心主义是在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剥削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有闲暇专门从事智力活动的时候产生的。
这里面有一定的区别,在这里,如果把话题设在讨论他们之间的区别上,就不要预设那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前提,否则,会说不清楚。
首先,对于唯心主义,一般讲是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
但仅以唯物和唯心的二元对立思想是不能涵盖所有的宗教思想。
比如佛教的思想核心是唯识论。
有人说佛教思想既有什么又有什么,好象都沾边。
原始宗教的文化功能论文
原始宗教的文化功能论文原始宗教的文化功能论文【1】[摘要]原始宗教是生活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所创造的一种宗教体系。
它与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宗教属于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在精神方面具有多种文化功能。
[关键词]原始宗教文化功能原始宗教是生活于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的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体系。
它表达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最初认识,汇集了史前时期人类的所有知识形式,满足了早期人类的精神需要和价值追求。
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以虚幻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化体系,通过一定的文化系列如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习俗、典籍等对人类发生实际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情趣,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宗教是一种文化西方“文化”一词的内涵,其最原始、最基础性的意义是把文化与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原始宗教本身就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原始宗教是人类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受自然界沉重的压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
人类为谋取生活资料,经过长期与自然界的斗争,逐步地把自己和周围环境分开,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提高,逐步认识了许多自然现象和人们经济生活的联系,从而对与自己有密切联系的许多自然现象产生了某种希望和控制的要求,于是原始宗教才得以产生。
所以说是人类对大自然解释的需要使之产生了“灵”的观念,是人类为了建立某种与自己的生存密切相关的秩序和慰藉的心理需要产生了祭祀、葬式、崇拜仪式等宗教活动内容。
因此,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本身也就包括了宗教发展的历史。
而对于原始社会而言,当时的原始宗教与原始文化是互为包含、合二为一的。
从发展过程来看,原始宗教为原始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母体以及促进力量。
作为原始文化的残存物,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原始宗教,在保留有原始先民的原始观念意识外,由于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加上外来文化的渗透和冲击,已经更大程度地以民族文化的特定形态出现,文化的色彩更为浓郁,成为活形态的文化实体。
宗教文化期末论文
我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我对五斗米道教最初的接触,大概在玩的三国游戏时吧。
其实刚开始并不知道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迷迷糊糊读了多年的三国演义书,看了几遍的电视剧,都没发现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直到高考后的暑假接触了一个叫三国全面战争的游戏,它里面各个势力有自己的特色兵种,而张鲁势力的信仰是道,特色兵种是鬼卒和鬼道祭祀,于是学生抱着勤学好问的态度,查了些相关的资料,算是对五斗米道教有了些最基本的认识,下面学生就谈谈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五斗米道。
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太清玄元道、正一盟威之道等。
一般认为:创立者为东汉顺帝时期的张陵(张道陵),创立地点为四川鹤鸣山。
但也有人认为创立者为张修,甚至有张修,张陵,张衡三人共为首领创立等等说法不一。
争议主要集中张陵和张修之间,原因如下是: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的《典略》中有张修较详细的记载:熹平中,妓贼大起,三梢有骆耀。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
骆唯教民缅医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千米道。
……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而《三国志》——魏志中记载:张鲁,字公祺,沛国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復行之益牧……故到底是张陵还是张修谁为五斗米道教真正的创立者是存在一定的史料不清的。
不过我更赞同有学者给出的一种解释既:公元142,年张陵创立天师道"规定凡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之为五斗米道教。
公元178年,张陵升仙,儿子张衡继承教主之位,不料却英年早逝,卒于179年。
张衡去世后,其子张鲁因为年幼无法胜任教主一职,教权旁落,被张陵弟子张修暂掌。
张修继承张陵父子的做法,继续以五斗米道教化民众,逐渐在汉中及巴蜀地区形成强大势力,其本人被称之为五斗米师。
然张修终归不是张陵的直系子孙,执掌五斗米道名不正言不顺。
可张鲁母子势单力薄无法与张修相抗衡,只好投靠益州牧刘焉静待时机。
初中议论文作文:关于宗教
关于宗教最近在学校上课,历社学到了关于宗教、帝国的崛起与衰落这些东西。
而同时也鉴于语文老师神侃的水品,上课的时候也会接触一些在中世纪的宗教故事,甚至常常提到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上历社课时,看着老师给的课件,无非就是一些关于各大宗教的建立种种因素与内容。
而同时,在各种宗教建立的基础上,难免会触及政治————在“得以发展”那一栏总会有写“专制政权与宗教互相利用”。
在此,我只想说:对于宗教我无意做任何褒贬评价,因为毕竟是个人信仰,我应当尊重。
回到话题,我有点不知道人们为何会创造出“神”这种东西,若是一种信仰,那么为何还要与政治扯上关系。
上周刚考完期中,历社考完后,一个考场的同学便凑在一起讨论题目,其中有道题让我影响极深,大概也是因为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那道题是道材料选择题,大概意思是说:查理保护教皇的地位,而教皇作为回报加冕查理做皇帝。
问,以下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而那个同学选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教皇与查理的关系很好。
是的,从刚刚那个条件下,朋友之间的确是互营的,互相帮助也是应该的,按理说两人关系好也是应该的。
但是,如果掺进了政治利益,这一切似乎就不单纯了。
查理利用教皇的加冕得到权力,教皇利用查理保住自己的地位。
妈妈说过:“没有永远的朋友与敌人,只用永远的利益。
”虽然有点反对,但又无力反驳,因为正是如此。
但是因为有了各种情感,真正的朋友友谊深厚得可以越过利益。
这又得另当别论了。
也常常会有人问我,“你信什么教”或是“你相信神的存在吗”之类的话,我总是给不出准确的答案。
因为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否相信那些有关于宗教的任何东西。
但我却真实的知道,我是有信仰的。
记得一节自习课,还沉浸在上节历社课内容的后座女生,拍着我的背,说:“我不信任何教,可是还是会在考试之前对天求保佑。
我一直想知道,老天爷到底是谁…”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不过也正是如此,我才对宗教这种东西会出现感到疑问的这问题得以解释。
因为人类的信仰。
宗教理论论文
对于鬼神敬而远之---------宗教理论论文2010946026 金融1091 郑斌上完这学期得宗教理论选修课,对于鬼神我有了新的认识。
孔子是这样主张的,祭神指的的是行祭祖先礼、祭神礼之时,应该像祖先、神真实存在一样,讲究的是礼仪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否则不如不去祭祀。
这已经明显的反映出孔子的观点,他并没有对于鬼神是否真实存在进行探究,他是在讲礼仪规范的问题。
他本人“敬鬼神而远之”,其实与他对于鬼神是否存在的观点是一样的,无法确信鬼神是否真的存在,所以敬,但是我自己可以不参与。
俗话:“信神神就在,不信神不怪。
”关于孔子眼中的“鬼神”,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好像已经成了定论,即孔子对“鬼神”是存而不论的。
也就是说,相信鬼神存在,但从不谈论,采取的是“敬而远之”的策略和态度:“子不语怪、力、怪、神。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从这些论述中,很多人简单地得出结论:孔子把目光转向了人间,认为人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做好地下的“人事”,而不应该去谈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
如果不尽“人事”,单纯地去祈祷,上天的鬼神也不会赐福的。
正所谓“成事在人,谋事在天”、“尽人事而知天命”。
可是,在这种对鬼神“敬而远之”的策略和态度背后,我们似乎还发现了一种近乎矛盾的观点,即孔子特别重视祭祀。
既然对鬼神存而不论,那又何必去祭祀?既然对鬼神的祈祷是没有用的,那孔子为什么又孜孜以求地以复“周礼”为己任?这种看似矛盾的地方在《论语》中随处可见。
孔子一方面说“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又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一方面是“不语乱、力、怪、神”,一方面却又是“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中庸》)以至于我们疑惑:孔子到底相信鬼神,还是不相信鬼神?他是仅仅承认鬼神存在就止步不前了,还是真的相信鬼神的保佑和赐福?这种非黑即白的思路,仍然没有进入孔子所言的“时中”境界。
对孔子来说,鬼神之事真的不重要吗?绝对不是。
恰恰相反,鬼神对孔子来说太重要了,以至于根本无法“置身于外”地去谈论,而应该在虔诚地投向鬼神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去领悟,去体验。
世界宗教论文
世界宗教论文第一篇:世界宗教论文基督教,是以新旧约全书为圣经,信仰人类有原罪,相信耶稣为神子并被钉十字架从而洗清人类原罪、拯救人类的一神论宗教。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估计现在全球共有15亿至21亿的人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25%-30%。
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
历史上基督教的大分裂:一、东西教会大分裂基督教大分裂是指两次的基督教分裂,11世纪第一次的东西教会大分裂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统教会)以及罗马公教(罗马普世教会)两大宗教。
于15世纪第二次新旧教会大分裂(或称宗教改革)中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了信义教(路德教派)、圣公宗(英国教派)以及归正宗(加尔文教派)等,其后又从支派中再次得分列出各种小教派。
而这两次的大分裂却是对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冲击以及影响最大的。
原因:西元332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拜占庭,这就悄悄的埋下了东西教会大分裂的伏笔。
这样的行为使得东西教会慢慢得疏远以及产生了隔阂。
而君士坦丁的主教们也是温和的顺从皇帝的指使,他们倚著皇帝的权势而不是自己的德性或者基督的福音精神。
西元381年,皇帝为了更加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召开了大公会议,这次的会议提升了君士坦丁主教的权位,而君士坦丁也提升成总主教区,仅次于罗马。
到了451年的大公会议又再次的主教们的权利扩大。
621年,特劳拉地方召开会议,警告西方主教们如果不服从教会的纪律则开除教籍。
此次会议中第五十五条——罗马人民於四旬期星期六守斋乃违背教会之传统,如神父为此将废逐,若为主教,则开除其教借;教宗如此时守斋亦开除其教借。
教宗不签字认可,而皇帝也出兵干扰。
二、新旧教大分裂(宗教改革)这是基督教第二次大分裂,其后新教从罗马教会分裂出了圣公宗、归正宗以及信义宗这三大支派。
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
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中国佛教宗教文化的论文摘要:五蕴为佛教文化中表述人、心理与环境关系较为重要的概念。
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从限定的五蕴视角,对佛教文化景观和感知主体在其中的感知重新进行研究。
着重从心理系统的功能与作用过程,研究人在佛教文化景观中得到的信息、感受、认知,以及能动、理解的五种聚合,也对佛教文化景观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强调佛教文化景观感知和景观的独特价值与意义。
也为其他文化景观感知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景观; 感知心理; 作用力; 时间材料; 佛教; 五蕴中国佛教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佛教文化景观也是诸多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佛教文化景观已经成为佛教文化、人为景观实体以及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承担了佛教文化展示、传播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对自然和社会有着特殊的影响。
通过独特的感知视角看见并看清文化景观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了解文化景观应有的独特功能和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天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对于其他文化景观亦是如此。
一、五蕴与佛教文化景观关系概述(一)五蕴及其概念的提取与限定五蕴这一名词在佛教经典中经常可以见到。
“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五法,皆积集为性者,故云五蕴。
” [1]91-92下表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将此五蕴功能做了准确清晰的阐释。
基础心理学角度简释外界刺激形成境界感受领会作用形成情感影像、联想作用形成概念反观、推理作用形成意志观察、验证作用形成认知理解心理系统外界信息摄取感受系统认知系统能动系统理解系统[FL(K2]在佛学研究中,着重阐释这五蕴中的对人的负面影响,和强调出离五蕴负面影响而达到的境界。
而以五蕴感知角度对佛教文化景观进行解读和讨论的时候,着重的是感知以及心理系统方面的功能与其作用过程。
从而达到在文化母体本身角度彻查外界景观环境与受众心理作用过程的目的。
(二)五蕴体系与佛教文化景观感知的重要性分析随着景观研究的深入,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思考的深度也逐渐加深。
宗教与科学、文化论文
宗教与科学王寒工商学院1404班一、综述宗教、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否定任何一个,人类文明就会有很大缺失。
从过去几千年两者共存、共发展的事实来看,宗教与科学是可以、也应当携手并进的。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容易依赖科学而忽视宗教。
加之历史上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有些人就走上了极端道路,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不共戴天的,这显然是不妥的。
两者在历史上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并不一味的是对抗,很多时候两者也能相互促进。
个人认为,两者的关系应当分成四个大阶段来看待:原始宗教孕育科学萌芽、统治宗教初期推动科学的诞生、近代科学诞生后与宗教的冲突、现代社会中的宗教与科学。
这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在从历史角度来探讨两者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将理性的思辨穿插其中。
毕竟我们探讨它们的关系并不是为了给它们的过去加注释,而是为了给它们的未来作指导。
在辩论赛的结尾,陈教授引导我们从中国的特殊情况来看两者关系。
这个问题将在本文末尾试做一定的分析。
二、宗教与科学的概念的界定辩论赛上,正方辩手认为,宗教是一种“信仰体系”,信仰超自然;科学是一种“探索体系”,探索真理。
反方辩手从本质角度对两者进行了界定:宗教的世界观是信仰超自然力量的存在,方法论是纯粹的信仰;科学的世界观是坚信真理的存在,方法论是怀疑直觉并实践。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存在一定的瑕疵。
马克思指出:“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然意识和自我感觉”。
这是从人、自我意识层面的剖析。
马克思又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是从社会压迫的角度的剖析。
马克思还指出:“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这则是从世界观进行的分析。
此外,网络上还有其他说法:宗教是人类处于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极大普遍性的信仰体系和实践体系;它以对超自然存在的信仰为根本特征;它有一定数量的信徒,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它以观念的形态和实际的信仰活动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世俗生活,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
欧洲宗教文化的论文标题:欧洲宗教文化的演变与影响引言:欧洲宗教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革和复杂的多元化现象。
从古代的罗马时期开始,基督教的兴起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宗教面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宗教文化也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多元宗教共存的格局。
本文将探讨欧洲宗教文化的演变,重点讨论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并分析这些宗教文化对欧洲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基督教的兴起与欧洲文化的转变基督教在欧洲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宗教文化的重大转折点。
公元4世纪时,罗马帝国定基督教为国教,这标志着基督教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宗教。
基督教信仰的传播导致了欧洲更为集中和组织化的体系,同时也形成了罗马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等各个教派。
第二部分:伊斯兰教对欧洲宗教文化的影响伊斯兰教于7世纪传入欧洲。
穆斯林的迁移和征服导致了欧洲伊斯兰教徒的存在。
穆斯林和基督教社会的接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对欧洲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伊斯兰教在科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进步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穆斯林世界,伊斯兰学者保留、翻译并进一步发展了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文化遗产,这对欧洲文化复兴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伊斯兰艺术和建筑的特色也渗透到了欧洲的艺术和建筑中。
第三部分:犹太教对欧洲宗教文化的影响犹太教的历史根植于古代的以色列。
犹太人在欧洲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在许多领域对欧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犹太教的信仰与法律教义对欧洲的宗教和道德制度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在金融和商业领域,犹太人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欧洲的经济发展。
结论:欧洲宗教文化的演变是欧洲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基督教对欧洲文化的转变有着深远的影响,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到来也使欧洲的宗教文化更加多元化。
这些宗教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了解和尊重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欧洲历史以及现代欧洲的社会面貌。
宗教文化论文
佛教成归途名流乃何意——我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皈依佛教之现象摘要:近代中国“诸行无常”,中国有那么一派人,曾热烈于政坛、文坛、思想界、影视圈等,但最终却选择了另类的修行方法,或遁入空门,或为佛门居士。
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以中国社会名流皈依佛教现象为母题,探讨了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名流皈依佛教原因。
这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承、社会心理的变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皈依;中国;社会名流;佛教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形成了在寺院修炼的僧侣佛教和在家修行的居士佛教两大派别,两者相互支撑,彼此消长,共同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期间居士佛教随高僧大德们的弘法译经而滋生,至隋唐时佛教宗派林立,僧侣佛教极为兴盛,居士佛教显得暗淡失色。
以唐武宗、后周世宗毁佛为转折点,僧侣佛教盛极而衰,进入宋元,居士佛教得到发展,明代居士佛学达到兴盛,这股风潮经自近代的强化延续至今。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皈依佛教并不是个例,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派别,他们并未集结成团,却似乎“心有灵犀”的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皈依佛门,潜心佛学。
一、中国四大宗教,为什么唯独选择佛教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人生之路。
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的社会名流们扬弃了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而最终选择信仰佛学、皈依佛教呢?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佛教从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磨合,直至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
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
佛教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血脉相传,深置民心。
蒙古宗教文化习俗论文
蒙古宗教文化习俗论文一、居住习俗卫拉特蒙古受到宗教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习俗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习俗。
据文化人类学家研究指出,居住习俗最早追溯于原始时代,它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
而卫拉特蒙古的居住民俗就深受其宗教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居住习俗。
居住习俗最主要的三方面表现是:衣、食、住。
下面做具体阐释。
卫拉特蒙古一般是搭蒙古包为居住地,卫拉特蒙古人一般讲究室内的陈设摆放,如佛龛摆放的朝向是他们最为重视的。
在新疆土尔扈特蒙古包内,日常用具的摆放位置都是十分讲究的,柜子的朝向正对着蒙古包的门,在柜子上摆放着佛龛,卫拉特蒙古人如此重视佛龛的摆放位置是因为佛龛中的佛是他们最尊敬的神。
另外,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中,佛龛朝向蒙古包的西北方向蒙古人如此重视佛龛的位置,就是因为受到他们崇拜原始宗教萨满教“翁衮”的信仰的影响,后来藏传佛教传人到蒙古族,人们便开始信佛,供奉的对象也转向了佛像。
另外,还有些卫拉特蒙古人家的佛龛是朝向正北方向的,这也是受到当地藏族的宗教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开始佛龛的朝向是西北方向,因为他们视西北方向为神灵,后来他们的宗教观念发生了改变,用正北替代额西北,于是佛龛的朝向就成了现在的正北面。
由此可见,卫拉特蒙古人的生活上的习俗是深受人们信仰的宗教观念的影响的并且是随着宗教观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
据有关文献记载关于卓罗斯的两支——准噶尔和吐尔伯特的神话,其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后期佛教的色彩,但是仍然可以从中看出卫拉特蒙古人崇拜萨满教的信仰。
这些宗教思想观念一直影响着卫拉特蒙古人,并且充斥了他们的生活习俗。
现在卫拉特蒙古人居住的蒙古包中央通常会放置一个炉灶,这家人经常会以炉灶为中心,围绕着它全家人进行祭祀活动。
卫拉特蒙古人崇拜火,而且火中会藏着神灵即火神。
火神在他们心中是至髙无上的,并且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能够帮助人们去净化不洁之物,于是就出现了以上的祭祀活动,他们希望火神能够保佑他们家人一切安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我对五斗米道教最初的接触,大概在玩的三国游戏时吧。
其实刚开始并不知道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迷迷糊糊读了多年的三国演义书,看了几遍的电视剧,都没发现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
直到高考后的暑假接触了一个叫三国全面战争的游戏,它里面各个势力有自己的特色兵种,而张鲁势力的信仰是道,特色兵种是鬼卒和鬼道祭祀,于是学生抱着勤学好问的态度,查了些相关的资料,算是对五斗米道教有了些最基本的认识,下面学生就谈谈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五斗米道。
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太清玄元道、正一盟威之道等。
一般认为:创立者为东汉顺帝时期的张陵(张道陵),创立地点为四川鹤鸣山。
但也有人认为创立者为张修,甚至有张修,张陵,张衡三人共为首领创立等等说法不一。
争议主要集中张陵和张修之间,原因如下是:
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的《典略》中有张修较详细的记载:
熹平中,妓贼大起,三梢有骆耀。
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
骆唯教民缅医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千米道。
……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而《三国志》——魏志中记载:
张鲁,字公祺,沛国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復行之益牧……
故到底是张陵还是张修谁为五斗米道教真正的创立者是存在一定的史料不清的。
不过我更赞同有学者给出的一种解释既:公元142,年张陵创立天师道"规定凡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之为五斗米道教。
公元178年,张陵升仙,儿子张衡继承教主之位,不料却英年早逝,卒于179年。
张衡去世后,其子张鲁因为年幼无法胜任教主一职,教权旁落,被张陵弟子张修暂掌。
张修继承张陵父子的做法,继续以五斗米道教化民众,逐渐在汉中及巴蜀地区形成强大势力,其本人被称之为五斗米师。
然张修终归不是张陵的直系子孙,执掌五斗米道名不正言不顺。
可张鲁母子势单力薄无法与张修相抗衡,只好投靠益州牧刘焉静待时机。
公元184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张修在汉中积极响应。
起义失败后,张修率领的五斗米道遭受沉重打击,只得投靠益州牧刘焉,张修被拜为别部司马。
公元190年,张修被张鲁袭杀,此后张鲁接管五斗米部教教权。
另外五斗米道诞生于巴蜀地区,此是传统观点,但也有分歧,主要是四川鹤鸣山与青城山之争。
最早记载鹤鸣山的是陈寿《三国志·张鲁传》所载张陵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
不过《华阳国志·蜀志》说张陵学道青城山,而《汉中志》则说在鹤鸣山。
周九香《青城山与鹤鸣山》一文中统一了这一分歧,认为张陵在鹤鸣山修炼,在青城山传道,二者都是五斗米道的发祥地。
然而,近年由于支持张修为创道者的呼声日高,张修是巴人,他在哪里修炼得道,史无明载,五斗米道的源起地又变得扑朔迷离。
至于五斗米道教为什么叫五斗米道教?一般认为: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
由此可见五斗米道有信教者交米五斗的特点,故时人将“三张”创立的教派称之为“五斗米道”。
是否创教伊始就向信徒收米五斗呢?似值得怀疑,推测应是张陵在鹤鸣山“学道”之后,已经东入巴郡安区传教,并在那里有了大批信徒,宗教
事业比较兴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
因为只有宗教组织己经初具规模,有了较多的信徒之后,才有可能和必要向教徒筹措活动经费,即向穷人收取一定的入教费用。
那么,要交取多大数目比较合适呢?有学者认为,张陵之收米五斗是参考了汉初赛人所负担的赋税数一一寅钱四十。
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
由此可见,五斗米道教的名字来源虽然有一种较为广泛的说法,但并不至此一种仍有不少不同见解。
再者其组织形式:一般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道单位。
张道陵为五斗米道创设了二十四治,也就是24个教区。
上治八品: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贵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
中治八品: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
下治八品: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刚治、主簿山治、玉局治、北邙治。
每个治由「祭酒」主持教务,称为「都功」。
其中以阳平、鹿堂、鹤鸣为最上三治。
而阳平治则为二十四治之首治,「都功」由张天师担任,因此张天师持「阳平治都功印」。
治乃行政概念,并非按地理划分,例如阳平治的位置,即随张天师的迁移而改变。
张天师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
接着五斗米道思想来源问题,一种认为五斗米道思想源于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
他们认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很可能吸收了彝族先民的原始宗教和文字,另外巴人的诸多巫术操作模式及鬼灵观念都对五斗米道起到了一种潜在的建构作用,张陵把巴人的鬼道和蜀人的仙道整合起来成为五斗米道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五斗米道或是西南民族之宗教而非汉族宗教。
另外也有人认为五斗米道思想是黄老道之发展。
其中原因:大概有张陵乃沛国丰人,地近东海,东海是各方仙道流行之地,因此五斗米道或与方仙道有关。
故而天师道纵有巴人原始巫术成分,但并不等于直接出自巴人。
应该受到黄老道的影响。
五斗米道教思想源于中国先秦以来的各种巫术神仙及阴阳五行思想,其中主要是方仙道和黄老道。
甚至他们认为道教起源于河洛地区,其思想源于《道德经》和《太平经》。
再者我们谈谈经典和基本思想。
鲁以《老子》为五斗米道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道教义思想。
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
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称:“一者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其基本教义是通过守一、守道诫,达到长生不死。
现在我们再看看五斗米的胡须发展吧。
之后五斗米道教上清派和灵宝派。
之后又有又分为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和茅山道派。
北天师道的寇之将五斗米道的总原则修改为儒家父子君臣的儒家礼教,剔除下层百姓的愿望,反对犯上作乱,并废除钱粮纳税制和房中术等修炼方术,以儒家礼教和服丹之术取代之。
加强道教戒律仪式。
改造过的天师道即北天师道,成为北魏的官方宗教。
南天师道的陆修静在总结天师派原有仪式并吸收佛教某些仪式的基础上,对原有道教全面改革。
主要是加强道教教派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晋升制度,巩固道教内部等级制度,用服装样式区别道士级别高低等。
经他改革的道教被称为南天师道。
茅山宗的陶弘景将道教众神排定座次,编成图谱,使道教信仰更加完善。
他在茅山率领弟子修造道馆,招徒讲学,使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从而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
最后,谈谈我个人对五斗米道教理解。
五斗米道教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在思
想上安慰水火之中的人民,使汉中地区很快成为当时的相对的世外桃源。
再加上他们收取一定钱财然后集中救济紧急需要的,跟现在的保险性质差不多,五斗米存在在一定程度解决人民的疾苦,有着它特有的积极意义。
然后再说五斗米道一定程度上反应下层百姓的愿望,拥有钱粮纳税制等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形式,甚至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权。
但张鲁政权的军力和政治都不怎么样的,没有过硬的武将,也没有多么贤能的文臣,可见政教合一并不一定建立强大的政权。
最后,我想谈谈我一个月学画符的感受。
画符真不像我们看到那样简单的,它每种符都有自己特定的仪式,特定的用料,特定的画法。
至于效果我不好说,但画法和人却是很有讲究的。
即使退一步无论符有没有用,但其具有的心理安慰作用和其特有的艺术价值都值得保护,学习的。
以上就是学生对五斗米道教的了解,如有不对,欢迎各位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张陵五斗米道与西南民族_张家祜
汉水文化与五斗米道_梁中效
五斗米道命名的由来_张泽洪
五斗米道与巴蜀文化_王纯五
早期五斗米道的诸首领及他们之间的关系_杨皑
两汉三国时期汉中道教考略_王永刚
试论五斗米道的历史使命_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