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期末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我对五斗米道教最初的接触,大概在玩的三国游戏时吧。其实刚开始并不知道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迷迷糊糊读了多年的三国演义书,看了几遍的电视剧,都没发现张鲁和道教有什么关系。直到高考后的暑假接触了一个叫三国全面战争的游戏,它里面各个势力有自己的特色兵种,而张鲁势力的信仰是道,特色兵种是鬼卒和鬼道祭祀,于是学生抱着勤学好问的态度,查了些相关的资料,算是对五斗米道教有了些最基本的认识,下面学生就谈谈对五斗米道教的认知和理解。
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太清玄元道、正一盟威之道等。一般认为:创立者为东汉顺帝时期的张陵(张道陵),创立地点为四川鹤鸣山。但也有人认为创立者为张修,甚至有张修,张陵,张衡三人共为首领创立等等说法不一。争议主要集中张陵和张修之间,原因如下是:
裴松之《三国志注》所引的《典略》中有张修较详细的记载:
熹平中,妓贼大起,三梢有骆耀。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骆唯教民缅医法角为太平道,修为五千米道。……修法略与角同,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
而《三国志》——魏志中记载:
张鲁,字公祺,沛国豐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鲁復行之益牧……
故到底是张陵还是张修谁为五斗米道教真正的创立者是存在一定的史料不清的。不过我更赞同有学者给出的一种解释既:公元142,年张陵创立天师道"规定凡入教者须缴纳五斗米"故又称之为五斗米道教。公元178年,张陵升仙,儿子张衡继承教主之位,不料却英年早逝,卒于179年。张衡去世后,其子张鲁因为年幼无法胜任教主一职,教权旁落,被张陵弟子张修暂掌。张修继承张陵父子的做法,继续以五斗米道教化民众,逐渐在汉中及巴蜀地区形成强大势力,其本人被称之为五斗米师。然张修终归不是张陵的直系子孙,执掌五斗米道名不正言不顺。可张鲁母子势单力薄无法与张修相抗衡,只好投靠益州牧刘焉静待时机。公元184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张修在汉中积极响应。起义失败后,张修率领的五斗米道遭受沉重打击,只得投靠益州牧刘焉,张修被拜为别部司马。公元190年,张修被张鲁袭杀,此后张鲁接管五斗米部教教权。另外五斗米道诞生于巴蜀地区,此是传统观点,但也有分歧,主要是四川鹤鸣山与青城山之争。最早记载鹤鸣山的是陈寿《三国志·张鲁传》所载张陵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不过《华阳国志·蜀志》说张陵学道青城山,而《汉中志》则说在鹤鸣山。周九香《青城山与鹤鸣山》一文中统一了这一分歧,认为张陵在鹤鸣山修炼,在青城山传道,二者都是五斗米道的发祥地。然而,近年由于支持张修为创道者的呼声日高,张修是巴人,他在哪里修炼得道,史无明载,五斗米道的源起地又变得扑朔迷离。
至于五斗米道教为什么叫五斗米道教?一般认为:据《后汉书》、《三国志》记载,凡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由此可见五斗米道有信教者交米五斗的特点,故时人将“三张”创立的教派称之为“五斗米道”。是否创教伊始就向信徒收米五斗呢?似值得怀疑,推测应是张陵在鹤鸣山“学道”之后,已经东入巴郡安区传教,并在那里有了大批信徒,宗教
事业比较兴旺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因为只有宗教组织己经初具规模,有了较多的信徒之后,才有可能和必要向教徒筹措活动经费,即向穷人收取一定的入教费用。那么,要交取多大数目比较合适呢?有学者认为,张陵之收米五斗是参考了汉初赛人所负担的赋税数一一寅钱四十。也有人认为,这个名称也可能和崇拜五方星斗(南斗、北斗等)和斗姆有关,五斗米就是“五斗姆”(另一说法是五斗崇拜和蜀地的弥教结合而成,即「五斗弥」教)。由此可见,五斗米道教的名字来源虽然有一种较为广泛的说法,但并不至此一种仍有不少不同见解。
再者其组织形式:一般初入道者称为“鬼卒”,骨干称为“祭酒”,并以“治”为传道单位。张道陵为五斗米道创设了二十四治,也就是24个教区。上治八品:阳平治、鹿堂山治、鹤鸣山治、漓沅山治、葛王贵山治、更除治、秦中治、真多治。中治八品:昌利治、隶上治、涌泉治、稠禾更治、北平治、本竹治、蒙秦治、平盖治。下治八品:云台山治、浕口治、后城治、公慕治、平刚治、主簿山治、玉局治、北邙治。每个治由「祭酒」主持教务,称为「都功」。其中以阳平、鹿堂、鹤鸣为最上三治。而阳平治则为二十四治之首治,「都功」由张天师担任,因此张天师持「阳平治都功印」。治乃行政概念,并非按地理划分,例如阳平治的位置,即随张天师的迁移而改变。张天师死后,传其子张衡,衡死后,传子张鲁。
接着五斗米道思想来源问题,一种认为五斗米道思想源于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他们认为: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很可能吸收了彝族先民的原始宗教和文字,另外巴人的诸多巫术操作模式及鬼灵观念都对五斗米道起到了一种潜在的建构作用,张陵把巴人的鬼道和蜀人的仙道整合起来成为五斗米道的主要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五斗米道或是西南民族之宗教而非汉族宗教。另外也有人认为五斗米道思想是黄老道之发展。其中原因:大概有张陵乃沛国丰人,地近东海,东海是各方仙道流行之地,因此五斗米道或与方仙道有关。故而天师道纵有巴人原始巫术成分,但并不等于直接出自巴人。应该受到黄老道的影响。五斗米道教思想源于中国先秦以来的各种巫术神仙及阴阳五行思想,其中主要是方仙道和黄老道。甚至他们认为道教起源于河洛地区,其思想源于《道德经》和《太平经》。
再者我们谈谈经典和基本思想。鲁以《老子》为五斗米道主要经典,并为之作注,名曰《老子想尔注》,以阐述五斗米道教义思想。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为有意志、能创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神,称:“一者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基本教义是通过守一、守道诫,达到长生不死。现在我们再看看五斗米的胡须发展吧。之后五斗米道教上清派和灵宝派。之后又有又分为北天师道,南天师道和茅山道派。北天师道的寇之将五斗米道的总原则修改为儒家父子君臣的儒家礼教,剔除下层百姓的愿望,反对犯上作乱,并废除钱粮纳税制和房中术等修炼方术,以儒家礼教和服丹之术取代之。加强道教戒律仪式。改造过的天师道即北天师道,成为北魏的官方宗教。南天师道的陆修静在总结天师派原有仪式并吸收佛教某些仪式的基础上,对原有道教全面改革。主要是加强道教教派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晋升制度,巩固道教内部等级制度,用服装样式区别道士级别高低等。经他改革的道教被称为南天师道。茅山宗的陶弘景将道教众神排定座次,编成图谱,使道教信仰更加完善。他在茅山率领弟子修造道馆,招徒讲学,使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从而上清派被称为茅山宗。
最后,谈谈我个人对五斗米道教理解。五斗米道教在那个动荡的社会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