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个问题.doc
(完整版)统计学基础教案
导读1.介绍教材统计学,李金昌主编,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第1版2.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平时成绩(考勤、作业、课程论文)、考试成绩3.本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A. 平时占30-40%:(1) 完成作业四次,课程论文分解,占10%;(2) 形成课程论文及PPT讲解,按完成质量给分,占10% ;(3) 登录统计学精品课程网站:/;“互动交流”,表达对某一统计问题理解(300字以上);务必注明班级及姓名,占10%;(4) 期中测验(随机事件),若事件发生,占10% .B. 期末闭卷考试(或考查)占60-70%。
4.本课程教学改革整体思路:◆整体思路:课堂理论教学---社会实践调查----课堂小组讨论:◆具体安排:第1周-第3周:总体安排、自由分组、选题:完成作业1(调查方案)第4周-第6周:选题、方案设计、问卷设计:完成作业2(调查问卷)第7周-第9周:开展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完成作业3(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9周-第14周:数据处理、结论探讨:完成作业(统计推断、模型预测) 第14周-第18周:课堂小组讲解、小组讨论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理解统计的含义与本质;对统计学产生与发展的简要历史,特别是对主要学派有所了解;比较全面地认识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和作用;熟知统计数据的各种类型、特征以及计量尺度,掌握统计数据的研究过程和基本方法;对总体、个体、样本、标志、变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掌握。
教学重点:理解统计的含义与本质; 总体、个体、样本、标志、变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等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掌握教学难点:1.统计学的涵义2.统计学的性质3.统计学中几个重要的概念教学课时:3课时课堂方法设计:介绍统计学产生历史及思想,分析统计学及方法的用处,以案例、课程论文、选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理解统计的基础知识、概念和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学一.统计的含义与本质1.统计的含义及其关系:a) 统计数据:二手资料和原始数据;经过观察、调查所取得具有信息价值的数字资料b) 统计活动: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统计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c) 统计学:理论概括和总结。
统计技术基础知识及统计过程控制
统计技术基础知识及统计过程控制第一章统计基础知识1、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2、数据分析是统计技术的基础2.1、数据的计量尺度2.2、数据的分类2.3、数据的要求3、几个重要的统计技术概念3.1、数理统计与统计技术3.2、总体、个体与样本3.3、生产批与检验批3.4、事件3.5、数据的特征值3.6、概率分布3.7、方差分析3.8、回归分析4、假设检验第二章统计过程控制一、基本术语1、质量控制和过程控制2、统计过程控制与统计控制3、普通原因和特殊原因4、过程固有变差和过程总变差5、过程能力和过程性能6、过程度量参数二、影响过程能力指数的主要因素三、统计过程控制知识控制图计量型控制图计数型控制图过程控制解释过程能力解释第一章基础统计技术(90 分钟)一、统计技术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一)可帮助组织了解变异,有助于组织解决问题并提高有效性和效率,也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进行决策。
(二)变异普遍存在,可通过产品和过程的可测量的特性观察到。
(三)统计技术有助于对这类变异进行测量、描述、分析、解释和建立模型,甚至在数据相对有限情况下也可实现。
这种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对更好地理解变异的性质、程度和原因提供帮助。
从而有助于解决,甚至防止由变异引起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
(一)数据的计量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定性尺度定量尺度二、数据分析是统计技术的基础(二)数据的分类1、数据分为两大类(工业):计量型数据和计数型数据。
计量型数据是指那些作为连续量测得的质量特性值。
计数型数据是指按个数数得的非连续性取值的质量特性值。
计数型数据还可进一步区分为计件数(如不合格数)和计点数(如疵点数)。
2、按取值表现形式的不同——变量性数据和属性数据---变量性数据:反映个体单位的数值特征的数据,一般用数值或数字表示。
---属性数据:反映个体单位的属性特征的数据,一般用文字表示。
(三)数据的要求1.针对性2.准确性(根本)3.完整性4.及时性(信息的时效性)5.连续性6.统一性三、几个重要的统计技术概念(一)数理统计与统计技术1、数理统计,是建立在概率论基础上的数学的一门分支,是“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式去收集、整理和分析受到随机性影响的数据,以对所观察的问题作出推断、预测,直至采取决策及行动提供依据。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多选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多选题1.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有(A.总体B.总体单位C.标志 D.变量E.指标)。
2.下列标志中属于数量标志的有(A.商品零售额 B.工龄C.计划完成百分数D.合同履约率)。
3.下列各项中,属于离散变量的有(A.全国总人口E.某市三资企业个数)。
4.统计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A.统计设计 B.统计预测与决策D.统计整理E.统计分析)。
5.总体的基本特征有(A.同质性 B.大量性C.差异性)。
6.统计设计阶段的结果有(A.统计报表制度 B.统计调查方案C.统计分类目录 D.统计指标体系)。
7.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每一个人是总体单位C.全部男性人口数是统计指标D.人口的平均年龄是统计指标)。
8.非全面调查是仅对一部分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调查种类,下列各项中属于非全面调查的有(A.重点调查 B.抽祥调查C.典型调查)。
9.制定一个周密的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有(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对象E.确定调查项目)。
10.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A.全面调查方法 B.报告法调查C.经常性调查方法)。
11.通过调查鞍钢、首钢、宝钢等几个大钢铁基地来了解我国钢铁的基本状况,这种调查属于(B.重点调查E.非全面调查)。
12.重点调查是一种(B.非全面调查C.就重点单位进行的调查D.可用于经常性调查也可用于一次性调查的调查方法E.能够大致反映总体基本情况的调查方法)。
13.重点调查的实施条件是(C.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总体中占绝大比重D.调查曰的不要求掌握全面数据,只须了解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调查少数重点单位能满足需要)。
14.关于抽样调查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种非全部调查 B.按照随机原则抽选调查单位C.根据样本的资料推断总体的数值)。
15.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B.专门调查E.统计报表)。
16.统计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有(A.确定调查目的 B.确定调查时间和期限C.确定调在单位和调查对象和报告单位D.确定调查项日和调查表E.确定调查的组织计划)。
统计基础知识第2章试题及答案
第2章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练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⒈统计设计⒉指标体系⒊普查⒋典型调查⒌调查对象二.填空题(0.5×40=20分)⒈统计设计按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和;按其所包含的工作阶段不同可分为和;按其所包含的时期不同可分为、、。
⒉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按其数据依据不同分为和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不同可分为、。
统计指标体系按其反映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按指标体系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⒊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环节,它的基本要求是、。
⒋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不同分为和;案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和;按调查登记的时间连续与否分为、、。
⒌搜集统计数据的具体方法有、、、、等。
⒍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⑴确定和⑵确定和⑶拟定和⑷确定、和;⑸确定和;⑹拟定等。
⒎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是以为标准来选取的。
⒏统计专门调查包括、、和等。
⒐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以为标准来选取的。
⒑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包括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等重要国情国力的调查,其中、、、每隔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0、3、5、7的年份进行,2007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普查;普查每隔5年进行一次,且每逢1、6的年份进行。
⒒抽样调查的特点有、和等.其有、、和等优势。
⒓典型调查的方式有和等;其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较多,一般有、、等.⒔问卷总体结构及的内容包括、、。
⒕问卷问题排列顺序的规则是、、、。
⒖封闭型提问是在问卷上同时列出问题和各种备选答案,由被调查者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项或几项作答。
备选答案的类型可以归纳为、、。
⒗有机问卷的送交和回收方式很多,如通过,或通过,或由等.三。
单项选择题(1×8=8分)⒈调查我国公民银行储蓄存款情况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是()①统计报表②抽样调查③重点调查④普查⑤典型调查⒉统计设计按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①前阶段设计、中间阶段设计和末阶段设计②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③长期设计、中期设计和短期设计④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⒊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是()①工人出勤率②工业产品总成本③职工平均工资④产品合格率⑤产品单位成本⑥劳动生产率⒋我国对市场的产品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是()①统计报表②普查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⑤典型调查⒌我国目前搜集重要的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 )①统计报表②专门调查③全面调查④抽样调查⒍划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依据是()①调查单位的多少②调查项目的多少③调查资料是否齐全④受否包括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⒎统计调查中的一次性调查是( )①至调查一次②对时点现象的非连续登记③按固定周期进行的调查④对时期现象进行的连续登记⒏统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指( )①已确定进行调查登记的全部单位的整体②被研究现象的全部单位组成的整体③在全面调查重视所研究现象的全部单位组成的整体,在非全面调查中是决定要调查登记的部分单位组成整体④所要调查的全部项目组成整体⒐一个调查单位()。
统计基础知识试卷
《统计基础知识》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入答题卡)1、统计认识对象是()。
A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B社会经济现象的质量方面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D社会经济现象的所有方面2、统计所研究的是()。
A社会经济的总体现象B社会经济的个体现象C社会经济的总体现象或个体现象D非社会经济的总体现象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其特有的方法是()。
A统计推断法B统计分组法C大量观察法D综合指标法4、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一项()。
A基础活动B最初活动C最末活动D最先活动5、确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调查对象B确定调查目的C确定调查项目D确定调查时间6、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
A、将总体分成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B、将总体分成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C、将总体划分成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D、将总体划分成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7、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出()。
A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B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同质性D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同质性8、组距、组限和组中值之间的关系是()。
A 组距=(上限一下限)+2B 组中值=(上限+下限)+2C 组中值=(上限一下限)+2D 组限=组中值+ 29、就某一变量数列而言,组距和组数的关系是()。
A 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成反比B 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成正比C 组距大小与组数多少无关D 组数越多,组距越大10、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 则末组组中值为()。
A 490B 500C 510D 52011、变量数列是()。
A 按数量标志分组的数列 C 按数量标志或质量分组的数列12、时间序列中,每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
13、根据时间序列用最小平方法配合二次曲线,所依据的样本资料的特点是()。
A 、时间序列中各期的逐期增长量大体相等B 、各期的二级增长量大体相等C 、各期的环比发展速度大体相等D 、各期同比增长量的大体相14、红星机械厂计划规定,今年甲产品的单位产品成本比去年降低4%,实际执行的结果降低了 5%,则该产(品单位成本降低计划完成程度的算式为()。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 语文版)教学分析:第十单元 概率与统计初步
第十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一教学要求1.掌握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2.理解随机事件,频率和概率的概念.3.理解概率的简单性质.4.了解直方图与频率分布的概念.5.了解总体与样本的概念.6.了解样本的抽样方法.7.理解均值标准差的概念;会用样本均值、标准差估计总体均值、标准差.8.了解相关关系及一元线性回归分析.9.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使用技能,数据处理技能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一)编写思路1.由浅入深,强调基础概率与统计这部分知识,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概念、公式的含义上,还是在解题的思路上,都有一定难度,由于他们的数学基础水平低,学习起来困难会多一些.但是概率统计作为应用知识的一部分,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一种思维方式,是他们应该学习和了解的.因此,本单元概率与统计初步在编写中,遵照大纲精神,选择了概率统计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知识,由浅入深,多讲实例,淡化理论,强调理解与应用.在概率部分,只介绍了随机事件和频率的概念;给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和概率的简单性质;在统计方面,则在复习初中学过的简单统计知识的基础上,只介绍了样本的概念与抽样方法,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2.多讲实例,淡化理论为了降低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概念大多是通过实例引入的,对于一些公式,则略去了推导与证明,只是作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如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相互独立事件的乘法公式等.在这里,教材都通过例题讲解了公式的使用方法,强调了对公式的直接应用.3.加强计算器及计算机相关软件的使用本单元中,样本的抽取,总体的频率分布,均值与标准差,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均值与标准差,回归分析等部分由于涉及的一些计算比较复杂,都需要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相关软件,从而培养学生的计算工具的使用技能,数据表格处理技能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教材在各相应部分安排了应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相关软件解题的内容.4.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概念是:随机事件,频率,概率,总体,个体,样本,频率分布,均值,标准差等.重要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回归分析的方法.重要思想是:随机思想、统计思想.本单元的难点是:概率的概念,样本对总体的估计,回归分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课时分配本单元教学约需16课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10.1计数原理约2课时10.2随机事件与概率约2课时10.3概率的简单性质约2课时10.4直方图与频率分布约2课时10.5总体与样本约1课时10.6抽样方法约1课时10.7均值与标准差约2课时10.8用样本估计总体约1课时10.9一元性回归约1课时归纳与总结约2课时(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10.1计数原理1.教材通过对两个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引进了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和分类计数的乘法原理.实际上这两个原理本身就是人们通过大量实践经验归纳抽象出来的,因此称为“基本原理”.在本单元中,它们是概率统计计算的依据.2.教学时,在给出原理之前,一定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对引例要讲得清晰明确.(1)叙述和讲解例题时,要准确使用分类及分步等术语;(2)将分类及分步的具体内容列举出来;(3)讲过加法原理之后,在讲乘法原理的引例的时候,一定要和加法原理的引例加以比较,突出它们的区别;(4)让学生直接参与基本原理的引入,除了解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举出一些类似实例,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然后由师生一起归纳出基本原理.3.两个原理都讨论“做一件事”,确定“完成这件事所有的不同方法的种数”但这里所指的“做一件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不同于学生在小学、初中解应用题时遇到的“做一件工作”、“完成一项工程”等,其含义比这要广泛得多,讲解例题时,要着重说明该题的“做一件事”究竟指的是什么.例如:(1)从甲地到乙地;(2)从甲地经乙地到丙地;(3)从三个班中任选一名三好学生;(4)从三个班中各选一名三好学生;(5)由5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偶数.这些都是原理中所说的“做一件事”.明确了什么叫“做一件事”,才能去分析完成这件事可以采取什么方法,是分类还是分步,从而确定该题是使用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还是分类计数的乘法原理.4.教材明确指出了两个基本原理的区别,这在教学中要结合实例加以阐述和强调,同时要注意:(1)“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方式”,这里是对完成这件事的所有方式的一个分类.分类时,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分类的标准,然后在这个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其次,分类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类的两种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正确使用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2)“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这里是指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分成n步执行.和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一样,分步时,首先要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一个分步的标准,然后在这个确定的标准下进行分步.标准不同,分成的步骤数也可以不同.一个合理的分步还必须满足两个要求:第一,完成这件事必须而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步.这就是说,分别选自这n个步骤的n个方法,对应了完成这件事的一种做法;第二,做每一个步骤时,选用的方法和做上一个步骤时选用的方法是无关的,并且每一个步骤的完成方法种数正好是完成这个步骤所有方法的种数.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正确使用分步计数的乘法原理.5.例题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基本原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两个基本原理出发思考问题的习惯.简单的问题,可以单独使用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或分类计数的乘法原理,有些问题常常同时要用到两个基本原理或可以分别用两个原理去做.稍复杂一些的问题,在具体“分类”和“分步”时,学生常常感到困难,因此需要多多练习,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做到恰当分类,合理分步.10.2随机事件与概率1.本节内容包括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频率等基本概念及概率的统计定义.2.通过观察几个例子,教材接连给出了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这三个概念,它们之间虽然没有概念的种属关系,但彼此是有关联的,都是在前一个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后面的概念,接下来与事件有关的概念也是这样给的,这种给出的形式密度虽显稍大,但是学生并不难理解,反而会感到前后关联,容易接受.为了便于学生理清层次,可给出下面的链式:现象→随机现象→随机试验→随机事件(含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基本事件→复合事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根据实际,多举一些例子.其中搞清基本事件的个数是个难点,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3.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是通过随机试验进行的.关于随机试验,有如下严格的定义:(1)试验在相同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2)每次试验的结果不止一个,而且所有可能结果事先都是明确的;(3)每次试验在其最终结果揭晓前,无法预言会发生哪一个结果.4.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是否发生,不能事先确定,但是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情况下,它的发生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怎样观察和发现这种规律性呢?这种规律性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呢?通过观察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所发生的频率,可以发现这种规律.频率是这样一个量,即该事件发生的次数与试验总次数的比值,频率随试验次数的不同而不同.这一点通过教材中的例子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来.5.频率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把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客观地反映出来,利用这种稳定性,教材给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可以认为概率是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例如,对一批零件进行抽查计算,得出这批零件合格品的概率是98%,那么,如果将这批零件全部装箱,其中每箱装1000个,那么可以估计平均每箱含有合格品980个,这是箱中含有合格品数的理论上的期望值.但在实际情况中,每箱的合格品数可能略多于980个也可能略少于980个.6.对于必然事件,因为每次试验中它一定发生,试验重复进行n次,它也发生n次,因此它的频率总是1;对于不可能事件,因为每次试验中它一定不发生,试验重复进行n次,它发生的次数应是0,因此它的频率总是0.7.概率的统计定义实质是给出了概率的近似值,用抛掷硬币这个传统,经典的试验,说明一个事件的频率稳定在它的概率左右,是多数教科书的编者所采取的方法,这个试验简单,做起来方便,不需要什么成本,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所以教学中教师也不妨让学生做一做,亲自试验体验一下.8.事件的频率和事件的概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随机事件的频率与试验次数有关的一个相对数量,是随着试验的不同而不同.而事件的概率反映的是随机事件的某种本质属性,是与试验次数无关而客观存在的一个确定的数.频率是概率的表现形式,概率决定着频率的变化趋势,概率才是随机现象的本质属性.9.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随机事件等有关概念和概率的统计定义,频率的计算,概率的确定.难点是搞清基本事件的个数,确定某事件的概率及分析概率问题的思想方法,解题思路.概率问题的思考方法,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此,应加强概念教学,加强对容易混淆的概念的区别与比较,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的理解.10.3概率的简单性质1.本节内容包括概率的四个简单性质:(1)必然事件的概率等于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等于0;(2)对于任何事件A,有0≤P(A)≤1;(3)如果A,B是互斥事件,那么P(A+B)=P(A)+P(B);(4)如果A,B是相互独立事件,那么P(A·B)=P(A)·P(B).2.由于必然事件的频率总是1,所以它的概率等于1,由于不可能事件的频率总是0,所以它的概率等于0;根据,0≤W(A)≤1,不难得到0≤P(A)≤1,这里的事件A显然是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三者的统称.3.性质(3)是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互斥事件是指在一次随机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在众多事件中,辨认、识别互斥事件,举出互斥事件和非互斥事件的例子,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的方法.教师可以学生熟悉的实例,让学生多做一些这样的练习.所谓“A+B”事件,是指在同一试验中,A或B中有一个发生它就发生的事件.教材中提到的“A或B中至少有一个发生”的事件就是指“A+B”事件.实际上,对于“A+B”事件,不论A与B是不是互斥事件,总是存在的.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教材是直接给出的,没有加以证明,教材主要是要求学生能理解其含义,掌握其使用条件,会用来计算即可.例1是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的直接应用.4.对立事件是互斥事件的一部分,即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叫做对立事件.这就告诉我们,对立事件首先是互斥事件,但互斥事件不都是对立事件,只有那些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才叫做对立事件.教材给出了对立事件计算公式的一个简单证明,只需学生了解即可,例2是对立事件计算公式的直接应用.5.教材借助于实例给出了相互独立事件的描述性定义,要确切地表示它,需要涉及条件概率的概念,但是本教材没有出现条件概率的概念,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两个事件的相互独立关系,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一些相互独立事件的例子,共同分析相互独立的两个事件中“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一特征.同时要将“相互独立”与“互斥”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让他们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相互独立这一概念.6.如果事件A与B是相互独立的,那么事件A与B,A与B,A与B也相互独立.这一性质很重要,例4,例5就应用了这个性质,从而使计算得到了简化.讲解时应加以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7.本节教材重点是互斥、对立及相互独立事件的概念及有关计算,难点是三种事件关系的区别.10.4直方图与频率分布1.本节的内容是直方图与频率分布及学习用样本频率分布来估计总体频率分布的方法、步骤.2.在获取了样本资料以后,要对样本数据进行整理.先根据样本资料列频率分布表,再画频率分布直方图,这是由样本估计总体分布的基本方法.这从理论上讲并不难,只是具体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教学中应结合例题把列频率分布表和画频率分布直方图的步骤、要领讲清,要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对样本数据的整理是统计工作的基本功,尽管麻烦但很重要,因此要多加练习,培养自己认真细致的实战作风,从而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工作能力.3.频率分布表可以清楚地反映样本数据的分布规律,列这个表需要四个步骤,即:(1)计算极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确定各组分点;(4)列频率分布表.前三步是对数据的整理,决定组距与组数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第四步列频率分布表时,需要依次计算各个频率,计算量大些,要仔细耐心,算完之后可以将所有的频率相加看是否得1,以进行检验.完成这四步之后,可以利用其结果,画频率分布直方图.4.频率分布直方图可以将频率分布表中反映出来的规律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画频率分布直方图之前需要建立一个坐标系,横轴表示数据,将各组数据的分点标在横轴上;纵轴表示频率与组距的比值.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这样频率分布直方图就以图形的面积形式反映了数据落在各个小组内的频率大小.在频率分布直方图中,由于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相应各组的频率,而各组频率的和等于1,因此各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1.5.利用Excel表格做直方图,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是大纲明确提出的要求,为了便于学生掌握,教材给出了具体步骤,可让学生按照步骤来操作.6.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直方图的绘制;难点是样本数据的整理.10.5总体与样本1.本节的内容是复习总体与样本的概念.2.关于总体与个体,不是笼统地指总体与个体本身,而是指总体与个体的某一数量指标,例如:灯泡的使用寿命,玉米的产量,学生的身高等.因此总体可以看做是某些数据的集合.3.样本是总体这个集合的一个子集.它由总体中的一部分个体组成,这部分个体的数量叫做样本的容量.4.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总体与样本的概念,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10.6抽样方法1.本节的内容是样本抽取的三种方法:简单随机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2.在讲解每一种抽样方法时,应结合具体问题进行演示与讲解,首先要讲清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三种抽样方法的原理与步骤,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3. 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是用样本估计总体,即用局部推断整体,这就要求样本应具有良好的代表性,而这完全取决于抽样方法的客观合理性.可见,抽样是选取样本的基础,样本的选取是否恰当,对于研究总体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对抽样方法重要性的认识.4.本节只讲了具体的抽取方法,关于如何确定样本容量的内容,由于大纲没有涉及,所以本教材也没有做定量的介绍,样本容量的大小,一般取决于下面几个因素:(1)总体中每个个体的差异较大,样本容量就要大些;(2)抽样调查的力量大(人员多,财力强,时间长等),则应要求较小的误差,反之则可允许较大的误差,而误差的大小决定或影响着样本容量的大小;(3)对抽样调查结果愿意承担较小的风险,则应加大样本容量,反之则可适当减少样本容量;(4)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条件下,不同的抽样方法也可影响到样本容量的大小.5.还应该提出的是,完全随机的样本,在现实中是很少的,因为每一次抽取总是要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人的判断来执行.也就是说,随机抽样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况且在实际问题中,有时考虑到一些具体因素(例如抽样的代价),也可能有意识的不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由样本推断总体必然会有误差,但是这种误差是我们可以掌握的,我们可以通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些误差进行估计和适当的控制.6.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对三种抽样方法的掌握.10.7 均值与标准差1.本节的内容是均值与标准差的意义及计算方法.2.上一节给出了用样本频率分布来估计总体频率分布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对总体的统计规律有一个直观,完整的了解,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总体的分布状况,而只需要知道它的某些特征就够了,例如,在测量某零件的长度时,由于种种偶然因素的影响,零件长度的测量值每次测量不尽相同,是一个随机变量,一般我们只关心这一零件的平均测量长度及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即要求知道测量长度的平均值与离散程度.又如,对一个射手的射击技术的评定,除了根据他多次射击的平均命中环数之外,还要看他各次射击命中的环数与平均命中环数的偏差(也就是射击的散布程度)大不大,偏差越大,表明射击命中点越分散,射击的技术越不稳定.由这些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引进一些用来表示平均值和衡量离散程度的量,这些量能够刻画随机变量的主要性质,我们称之为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均值与标准差.数字特征及其运算在概率统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它们可以使许多问题的解决大大简化.3.对于均值的计算,教材给出了两种情况及两个计算公式,它们是:x =1n (x 1+x 2+…+x n )=1n ∑i =1n x i ; x =x 1·f 1n +x 2·f 2n +…+x k ·f k n =∑i =1k x i ·f i n. 教学中,要让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公式.4.对于标准差的概念,本节只是明确了它的意义,即“它可以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标准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因此本节主要强调标准差的计算及两组标准差大小的比较.5.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均值与标准差的计算.10.8 用样本估计总体1.本节内容是对总体均值与标准差的估计.2.用样本的均值x 估计总体均值和用样本的标准差估计总体标准差都属于无偏估计. 所谓“无偏估计”就是使估计量符合下面三个标准:(1)无偏性.设θ^(x 1,x 2,…,x n )是总体中某参数θ的估计量,若E (θ^)=θ,则称θ^是θ的无偏估计量.我们用x =1n ∑i =1n x i 去估计总体均值E (x )=m ,因为 E (x )=E ⎝ ⎛⎭⎪⎪⎫1n ∑i =1n x i =1n ∑i =1n E (x i )=1n ·n ·m =m . 所以估计量x 是满足无偏性的.同样用样本标准差S 去估计总体标准差也具有无偏性.(2)有效性.设θ^1与θ^2都是θ的无偏估计量,若D (θ^1)<D (θ^2),则称θ1比θ2更有效.用x 和S 来估计总体的均值和标准差比其他估计量更有效.(3)一致性.我们希望,当n 越来越大,n →∞时,估计量θ^对θ的估计越精确,越一致.如果P (||θ^ (n)-θ<ε=1,则称θ^(n )是θ的一致估计量,可以证明,样本均值x 是总体均值的一致估计量,S 也是总体标准差的一致估计量.关于无偏估计的概念不必告诉学生.3.计算均值与标准差可以利用计算器和计算软件,这样可以使繁杂的计算变得简单.4.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对总体均值与标准差的无偏估计. 10.9 一元线性回归1.本节内容是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2.变量之间的关系,有一种是确定性关系,如正方形的面积S 与边长x 之间的关系S =x 2就是确定性关系; 圆的周长C 与圆的半径r 之间的关系C =2πr 也是确定性关系.变量之间除了具有确定性关系之外,还存在一种非确定性关系——相关关系.例如施肥量与亩产量之间虽然不能确定出准确的函数关系式,但它们之间却具有相关性;又如,高中毕业生毕业考试成绩与高考成绩,虽然不具有确定性关系,即二者之间不可能建立精确的函数表达式,但它们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一般来说,毕业成绩好的学生高考成绩也比较好.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统计规律性,线性回归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手段之一.3.观察散点图是求回归直线方程前非常重要的步骤.如果所有的散点大体上散布在某一条直线附近,就可以认为y 对x 的回归函数类型为直线型.通过观察散点图,可以画出不止一条直线,那么,其中哪一条直线最能代表变量y 与x 的关系呢?为了不涉及更多的线性相关的知识,可以认为在整体上与这几个点最接近的一条直线,就是所求的直线,并设为y ^=a +bx ,此处应提醒学生这个解析式不同于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表示方法.4.再由y ^=a +bx 得到y ^=a ^+b ^x 时,教材没有给出a ^,b ^的求解过程,只是说“利用微积分的知识可以算得,当a ^,b ^为下列值时,所得回归直线最好” ,然后就是结论:a ^=y -b ^x ,b ^=S xy S xx, 其中,x =1n ∑i =1n x i ,y =1n ∑i =1n y i , S xy =∑i =1nx i y i -n xy ,S xy =∑i =1n x 2i -n x 2.这里,只要求学生会用这些公式计算,求出a ^,b ^即可.对于这些较复杂的计算,还是训练学生使用计算器和计算软件计算为好.5.教学中应告诉学生,回归方程y ^=a ^+b ^x 与具有函数关系的直线方程y =a +bx 不同.满足函数关系y =a +bx 的任意一点(x i ,y i )一定落在直线y =a +bx 上,而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的任一观测点(x i ,y i )都不能保证严格地落在直线y ^=a ^+b ^x 上.6. 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难点是方程系数a ^,b ^的计算.(四)复习建议1.学完全单元之后,学生需要对全章知识要点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教材以填空题的形式对全单元内容作了归纳与总结,目的是让学生参加归纳与总结的过程,以达到复习的效果.2.本单元从知识结构上分为三部分:计数原理、概率与统计.计数原理部分分别介绍了分类计数的加法原理和分步计数的乘法原理;概率部分在介绍了随机事件,随机试验,基本事件,频率等基本概念之后给出了概率的统计定义,并安排了概率的简单性质等内容;统计部分在复习了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之后,介绍了抽取样本的三种方法,在用样本推断总体方面,给出了用样本频率分布推断总体频率分布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用样本均值推断总体均值,用样本标准差推断总体标准差的估计,最后简单介绍了相关关系及回归分析.3.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应结合专业,加强实践,做到理论能联系实际.例如:关于抽取样本的内容比较繁琐,实际操作上有许多程序,写下来颇费纸张,这部分复习时,就应以实践为主,可以找一个学生熟悉的例子,用适当的方法搞一次抽样调查,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这部分内容.4.在本单元的复习中,应加强计算器和计算软件的使用教学,在“归纳与总结”中,特意安排了一个计算器和计算软件使用的例题,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在复习中集中指导 一下计算器和计算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使用计算工具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
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及解答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你是是否遇也到了一些疑难问题呢?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疑难问题,欢迎阅读!小学数学教学二年级下册疑难问题问答一、有关“解决问题”教学中的问题。
1.“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如何把握?实验教材中没有了以往教材中“应用题”的编排,而安排了若干“解决问题”的单元,很多老师对如何把握这部分的教学要求,以及它和以前的“应用题”教学有何区别等存在疑惑,所以在这里首先说明一下。
从实质上说,“解决问题”教学的目标与“应用题”教学是相同的,都是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是,在编排上“解决问题”教学与原“应用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以前的“应用题”是独立于其他知识单独编排的,与其他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另外,教师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应用题”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对于学生掌握解题技巧确实很有帮助。
但是当学生掌握了这种解题模式,就不去分析数量关系了,使得解应用题变成了机械的训练,也就失去了“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应用意识等的作用。
实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编排是融于其他知识中的,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后,给学生创设现实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比如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就是结合计算知识教学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单元,教学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等等。
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教学和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这里让学生学会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方法是不变的初衷。
2.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些老师提出在教学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只解决一步就结束了。
统计基础知识第2章试题及答案
第2章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练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⒈统计设计⒉指标体系⒊普查⒋典型调查⒌调查对象二.填空题(0.5×40=20分)⒈统计设计按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和;按其所包含的工作阶段不同可分为和;按其所包含的时期不同可分为、、。
⒉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按其数据依据不同分为和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不同可分为、。
统计指标体系按其反映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按指标体系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⒊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环节,它的基本要求是、。
⒋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不同分为和;案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和;按调查登记的时间连续与否分为、、。
⒌搜集统计数据的具体方法有、、、、等。
⒍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⑴确定和⑵确定和⑶拟定和⑷确定、和;⑸确定和;⑹拟定等。
⒎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是以为标准来选取的。
⒏统计专门调查包括、、和等。
⒐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以为标准来选取的。
⒑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包括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等重要国情国力的调查,其中、、、每隔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0、3、5、7的年份进行,2007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普查;普查每隔5年进行一次,且每逢1、6的年份进行。
⒒抽样调查的特点有、和等。
其有、、和等优势。
⒓典型调查的方式有和等;其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较多,一般有、、等。
⒔问卷总体结构及的内容包括、、。
⒕问卷问题排列顺序的规则是、、、。
⒖封闭型提问是在问卷上同时列出问题和各种备选答案,由被调查者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项或几项作答。
备选答案的类型可以归纳为、、。
⒗有机问卷的送交和回收方式很多,如通过,或通过,或由等。
三.单项选择题(1×8=8分)⒈调查我国公民银行储蓄存款情况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是()①统计报表②抽样调查③重点调查④普查⑤典型调查⒉统计设计按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①前阶段设计、中间阶段设计和末阶段设计②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③长期设计、中期设计和短期设计④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⒊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是()①工人出勤率②工业产品总成本③职工平均工资④产品合格率⑤产品单位成本⑥劳动生产率⒋我国对市场的产品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是()①统计报表②普查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⑤典型调查⒌我国目前搜集重要的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①统计报表②专门调查③全面调查④抽样调查⒍划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依据是()①调查单位的多少②调查项目的多少③调查资料是否齐全④受否包括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⒎统计调查中的一次性调查是()①至调查一次②对时点现象的非连续登记③按固定周期进行的调查④对时期现象进行的连续登记⒏统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指()①已确定进行调查登记的全部单位的整体②被研究现象的全部单位组成的整体③在全面调查重视所研究现象的全部单位组成的整体,在非全面调查中是决定要调查登记的部分单位组成整体④所要调查的全部项目组成整体⒐一个调查单位()。
《统计基础知识》试题一及参考答案
《统计基础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理论准备和技能训练两部分,共计120分,测试时间为120分钟)一、理论准备(30分)(一)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将其编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0分)1.某企业计划规定某产品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了8%,则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A 101.9%B 160%C 60%D 96.84%2.要了解某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A 该企业的全部职工B 该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C 该企业的每一个职工D 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3.标志与指标的区别之一是()。
A 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B 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C 指标是说明有限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无限总体单位特征的D 指标是说明无限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有限总体单位特征的4.试指出比较相对数:(甲)同年甲国小麦产量为乙国的155%,(乙)某年某国人均粮食产量为1005千克()。
A 甲B 乙C 甲、乙D 全不是5.某单位有500名职工,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A 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C 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6.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 社会总产值B 劳动生产率C 国民收入 D人口总数7.划分连续型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A 相等B 不等C 重叠D 间断8.某市工商银行要了解2001年第三季度全市储蓄金额的基本情况,调查了储蓄金额最高的几个储蓄所,这种调查属于()。
A 普查B 重点调查C 典型调查D 抽样调查9.下列属于数量标志的是()。
A 性别B 年龄C 专业D 住址10.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 企业个数B 职工人数C 利润额D 设备台数(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答案
12. 按《2001—2010年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监测统计制度》,其统计范围为( )。
A. 全国大中城市 B. 全社会
C. 全国592个扶贫工作重点县 D. 常住人口数100万以上的县
13. 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 )。
A. 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 平均数指数和平均指标指数
6. √ 7. √ 8. × 9. × 10. √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40分)
1. 解:⑴该企业1999—2004年的工业总产出资料如下表:
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工业总产出(万元)
200
220
231
240
252
262
累计增长量(万元)
—
20
31
40
52
62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D)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C)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C)。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A.开除 B.辞退
C.终止合同 D.内部退养
E.工作调动
三、判断题(请将答案填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某一变量分为下述两组:15-20,21-25,由此可以判断该变量为一连续变量。 ( )
2. 一般情况下,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均缴纳经营税金。 ( )
《统计学基础》PPT课件1
任务二 统计学研究对象和作用
本节的重点: 统计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统计的作用
本节的难点: 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
27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
的总体的数量方面,即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 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就是通过特有的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来表 明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 效益等,揭示现象发展的本质规律。
概率论 (包括分布理论、大数定律
和中心极限定理等)
反映客观 现象的数
据
样本数据
描述统计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
总体数据 理、显示和分析等)
推断统计
(利用样本信息和概率 论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
行估计和检验等)
总体内在的 数量规律性
统计学探索现象数量规律性的过程
理论统计与应用统计
理论统计
▪ 研究统计学的一般理论 ▪ 研究统计方法的数学原理
23
三、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统计学与数学的关系 数学是统计学的研究工具,统计研究要
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研究理论统计学 的人需要较深的数学功底,使用统计方 法的人要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统计学 与数学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24
三、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四)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关系 一方面,统计学的产生先于数理统计学,从一
12
历史上各国对统计学的译法
法国: Statistique
意大利: Statistica
英国:
Statistics
日本:
政表、政算、国势、形势等
中国: ,,,,,,,,,,统计(钮永建、林卓南于1903译)
13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相关推荐2.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
三、具体编排1.例1说明从信息表达比较模糊的统计图中无法得到准确客观的结论。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在分析统计图时,不要被数据模糊的统计图误导。
2.例2说明利用统计图进行统计分析时,不能仅仅关注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教学时,可先呈现这两幅统计图,让学生说说:A、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认识到:在运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判。
四、教学建议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应引导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正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
2.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单元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阐明以下两点:(1)统计图在表述统计结果时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故统计活动中常用统计图来描述统计信息,展示统计结果。
(2)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实际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得出正确结论。
小学数学《统计》教案篇2学情分析: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和象形统计图,对已经分好类的事物进行计数,填写统计表不太困难,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和整理数据,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决定,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体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让学生通过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重点复习题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机考重点复习题 201206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2(√)总体的同质性和总体单位的变异性是进行统计核算的条件。
3(√)某工业企业作为总体单位时,该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数量标志,若该企业作为总体,则企业的工业增加值是统计指标。
4(×)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是根据调查结果所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
5(×)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经常性调查方式。
6(×)统计报表是按国家有关法规颁布的,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故各级领导部门需要统计资料时, 都可以通过颁布统计报表来搜集。
7(×)要想通过非全面调查来取得全面资料,应选用典型调查方法。
8(×)根据数量标志下的各变量值,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现象性质上的差异。
9(√)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就是复合分组。
10(×)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11(×)对连续变量数列,既可以编制成单项式变量数列, 也可以编制成组距式变量数列。
[只能组距式分组] 12(√)统计分布是指总体中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13(×)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值通常称为频数。
[比重,频率]14(√)在统计分组中,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 用以权衡各组作用的大小。
15(×)质量指标通常以绝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16(×)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每个单位在某个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 以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
17(×)平均指标就是数值平均数。
18(√)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变量值大小的影响,二是受权数的影响。
19(×)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大, 因而平均数的代表性愈大。
20(×)在实际统计工作中,为消除长期趋势的影响, 常计算年距增长量, 年距发展速度和年距增长速度。
统计 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1、统计的三个含义及其关系是什么?答:统计是指对大量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总结计算或综合汇总的意思。
一般泛指三方面的内容,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关于依据研究目的对调配项目的设计,进行数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推论过程的总称。
统计资料是指在统计工作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存在联系的文字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科学总结,它阐明科学的统计方法。
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重要成果;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科学总结,并指导统计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2、统计的三点职能是什么?最基本的职能是什么?答: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个职能。
搜集和提供统计信息是统计最基本的职能。
3、统计工作过程分为哪几个阶段?答:统计工作过程是指统计部门进行统计实践活动的过程,一般说来,统计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4、什么是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举例说明答:总是指在某一相同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也称统计总体。
例如:研究某地区工业企业情况,给地区的全部工业企业就是一个总体。
总体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个别事物,简称为个体。
例如:某地区的每个工业企业,他们组成整体时,构成全部工业企业这个总体,而每个工业企业即是总体单位。
5、什么是标志?分为几种?举例说明答:标志是指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
每个总体单位都有它自身的特征,从而区别于其他单位。
例如:每个职工都有性别、年龄、工龄、工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特征,这些特征都是标志的名称。
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属性的特征,只能用文字表示,不能用数值表示。
如每个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特征。
数量标志是表明总体单位数量的特征,是用数值表示的。
如每个职工的年龄、工龄、工资等特征。
6、什么是统计指标?有哪些构成要素?分成几种?举例说明答:指标是综合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范畴和数值。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学生的统计知识如何提高?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学生的统计知识如何提高??数学统计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小学二年级阶段,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术语和方法,以便能够准确地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描述。
如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统计知识,不仅可以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可以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统计知识呢?一、培养好奇心和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烈的年龄,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假期里安排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活动,如品尝不同种类的水果或蔬菜,考察班级中谁喜欢哪些水果和蔬菜,制作“水果与蔬菜最爱排行榜”等等。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事物,并将统计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通过分组练习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自己设计问卷,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并根据自己的数据进行分组分析。
比如,让学生计一个小调查,询问同学们最喜欢的游戏,然后将结果汇总到一起,按照游戏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哪种类型的游戏更受欢迎等。
三、利用游戏提高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游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统计方法。
比如,让学生玩一些统计相关的游戏,如“找茬”、“猜数”等,通过练习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和描述能力。
四、鼓励多方面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一些与统计相关的任务,如制作某品牌零食的销售数据柱状图、完成班级人数、班干部比例等统计表格并进行分析等等。
通过合作完成不同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总体而言,提高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统计知识,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在愉悦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合作精神。
只有真正让学生喜欢和理解统计学,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发挥统计方法的作用。
统计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
统计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总19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第一章概述测试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l、统计学是一门( )A、方法论的社会科学B、方法论的自然科学C、实质性科学D、方法论的工具性科学2、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
A、2000名学生B、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C、每一名学生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3、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A、该市国有的全部工业企业B、该市国有的每一个工业企业c、该市国有的某一台设备 D、该市国有制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4、变量是( )A、可变的质量指标B、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C、可变的品质标志D、可变的数量标志5、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标志B、总体单位 c、指标 D、总体6、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A、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B、数量性、大量性、差异性、C、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D、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7、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A、工人年龄B、工人性别C、工人体重D、工人工资等级8、标志是说明( )A、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B、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C、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名称D、总体特征的名称9、在职工生活状况的研究中,“职工的收入”是( )A、连续变量B、离散变量C、随机变量值D、连续变量值lO、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A、中等学校数B、国营企业数C、国民生产总值D、学生人数ll、下列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A、全国的人口总数B、水塘中所养的鱼C、城市流动人口数D、工业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12、某人月工资500元,则“工资”是( )A、数量标志B、品质标志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13、某单位有500名工人,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A、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B、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c、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14、要了解全国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 )A、每个省的人口B、每一户C、每个人D、全国总人口15、已知某种商品每件的价格是25元,这里的“商品价格”是( )A、指标B、变量 c、品质标志 D、数量标志16、某地区四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分别为20万元、50万元、65万元和100万元,这里的“工业总产值”是( )A、变量B、变量值C、数量标志D、品质标志17、有四名工人的月工资额分别为125元、140元、165元、200元,这四个数字是( )A、数量指标B、变量C、变量值D、品质标志18、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A、标志B、变量 c、指标 D、标志值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值有两大类: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B、品质标志才有标志值C、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有标志值20、对某地区某日的气温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使用的计量方式是( ) ,A、测量值数据B、计数值数据 c、排序数据 D、分类数据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l、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可分为( )A、确定性变量 B、随机变量 C、连续变量 D、离散变量2、某企业是总体单位,则数量标志有( )A、所有制B、职工人数C、月平均工资D、产品合格率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B、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C、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D、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
二轮07财会第二章第一部分《统计调查》训练题一、填空1、按调查对象包括范围的不同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和(),其中,大多数统计报表一般是()。
2、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统计调查可分为()和()。
其中,职工家庭收支变化调查一般是()单位产品成本变动调查是()耕地面积调查(),人口出生数()现有人口数(),产品生产量()机器设备台数(),生产流动资金()固定资金(),生产用流动资金()3、统计调查按采集数据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其中,人口普查采用()法,工业普查、经济普查采用()法,商品盘点采用()法。
4、零售食品价格的调查单位是(),填报单位是()全国工业企业设备普查调查单位是(),填报单位是()5、在下列各小题中选择A、B、C、D(A、普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1)乡镇企业局为了总结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选择几个先进的乡镇企业调查()(2)某市工商银行要了解第四季度全市储蓄金额的基本情况,调查了储蓄金额最高的几个储蓄所()(3)拟对日光灯管的使用寿命调查()(4)为了解某省棉花产量的基本情况,对几个棉花产量高的县市进行调查()(5)有意识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位作为调查单位()(6)某地对占该地区化肥产量占3/4的几个化肥厂调查()(7)某烟花厂对其产品质量进行一次性质量调查()(8)调查几个重要铁路枢纽,了解我国铁路货运量的基本情况()二、单项选择1、人口普查规定统一的标准时间是为了()A、避免登记的重复和遗漏B、统一调查时间,一齐行动C、确定调查对象范围D、具体确定调查单位2、统计报表的资料主要来源于()A、统计台账B、企业内部报表C、原始记录D、基层统计报表3、根据需要研究对象数720人,回收率90%,有效率80%,则调查对象为()A、800人B、900人C、1000人D、以上都不对4、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计量科学依据的方式是()A、重点调查B、典型调查C、抽样调查D、非全面统计报表5、产品入库单属于()A、原始记录B、统计台账C、企业内部报表D、以上均不对6、在统计调查中,标志的承担者是()A、调查对象B、调查单位C、填报单位D、调查总体7、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提问,根据被调查者回答问题而取得调查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称为()A、直接观察法B、报告法C、问卷法D、询问法8、在人口普查中()A、既有登记误差,也有代表性误差B、没有登记误差,只有代表性误差C、只有登记误差,没有代表性误差D、既没有登记误差,也没有代表性误差9、区别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标志是()A、调查单位数目不同B、搜集资料方法不同C、确定调查单位标准不同D、确定调查单位目的不同10、某市工业企业2000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时间规定在2001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是()A、1日B、1个月C、1年D、1年零1个月11、某市工业企业2000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时间规定在2001年1月31日,则调查时间是()A、1日B、1个月C、1年D、1年零1个月12、在我国统计报表制度中,大多数报表属于()A、经常性的全面调查B、一次性的全面调查C、一次性的非全面调查D、经常性的非全面调查13、规定普查标准时点旨在保证调查的()(规定调查期限呢?)A、准确性B、时效性C、周期性D、可比性14、要对构成要素为无限多的总体进行观察与分析,最适宜的分析方法是()A、大量观察法B、统计分组法C、抽样推断法D、综合指标法15、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是()A、选择调查的方式B、明确调查的单位和对象C、确定调查的任务和目的D、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16、某灯泡厂为了掌握该厂的产品质量,在全厂进行了质量大检查,这种检查应当选择()A、重点调查B、统计报表C、全面调查D、抽样调查17、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普查的调查对象是()A、所有国有工业企业B、每个国有工业企业C、所有国有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D、所有国有工业企业的每台生产设备18、在统计调查阶段所运用的基本方法是()A、综合指标法B、对比分析法C、经济模型法D、大量观察法19、统计数据质量的核心是()A、准确性B、及时性C、全面性D、系统性20、代表性误差是()所特有A、全面调查B、非全面调查C、经常性调查D、一次性调查21、问卷调查的效果,关键在于()A、提出问题的质量B、问卷发放对象C、问卷的回收率D、问卷发放数量22、一般来说,问卷调查中问卷回收率应高于()才能使问卷调查结论具有可信度A、50%B、60%C、70%D、90%23、选择调查单位具有较强主观性的调查是()A、抽样调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24、调查单位就是()A、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B、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C、某项调查中登记其具体特征的单位D、城乡基层企事业单位25、对全国各水运枢纽的货物运输量、货物类型等进行调查,以了解全国水运情况,这种调查属于()A、全面调查B、重点调查C、典型调查D、抽样调查三、多项选择1、“利润总额”在统计设计时,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还缺少哪些构成要素()A、时空限制B、计量单位C、指标数值D、计算方法E、指标名称2、登记性误差存在于()A、全面报表中B、普查中C、抽样调查中D、重点调查中E、典型调查中3、代表性误差存在于()A、全面报表中B、普查中C、抽样调查中D、重点调查中E、典型调查中4、重点调查的重点单位是()A、这些单位数量占总体单位的很小比例B、这些单位标志值总量占总体标志值总量的很大比重C、这些单位工作突出D、这些单位是先进单位5、非全面调查形式有()A、重点调查B、抽样调查C、典型调查D、普查E、统计报表6、关于调查单位,下列正确的是()A、需调查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B、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C、调查项目的承担者D、与填报单位有时一致E、负责向上报告调查内容的单位7、重点调查是()A、专门调查B、非全面调查C、重点单位需要随着所调查的对象的改变而改变D、其主要目的是要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E、重点单位的选择带有主观因素8、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包括()A、确定调查目的与任务B、确定调查项目与调查表C、确定调查单位与调查对象D、编制填表说明E、确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9、假定调查目的是全面掌握某市国有企业月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调查方案中()A、调查对象是该市全部国有企业B、调查单位是该市每一个国有企业C、调查项目是产值、销售收入、利润、创汇等D、调查时间为1个月E、调查表使用单一表10、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报告单位一致的有()A、职工出勤率调查B、工业企业普查C、企业设备调查D、商业网点调查E、人口普查F、农产量调查11、某工业局为了了解钢材积压情况,向各单位颁发调查表要求填报,此调查属于()A、普查B、统计报表C、一次性调查D、经常性调查E、重点调查12、全面统计报表是一种()A、全面调查B、经常性调查C、一次性调查D、快速调查方法E、按报告法搜集资料的方法。
统计基础知识第2章试题及答案
第2章统计设计与统计调查练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⒈统计设计⒉指标体系⒊普查⒋典型调查⒌调查对象二.填空题(0.5×40=20分)⒈统计设计按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和;按其所包含的工作阶段不同可分为和;按其所包含的时期不同可分为、、。
⒉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按其数据依据不同分为和按其反映总体特征的不同可分为、。
统计指标体系按其反映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按指标体系反映内容的范围不同可分为、;按指标体系的作用不同可分为、。
⒊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环节,它的基本要求是、。
⒋统计调查按组织方式不同分为和;案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可分为和;按调查登记的时间连续与否分为、、。
⒌搜集统计数据的具体方法有、、、、等。
⒍统计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⑴确定和⑵确定和⑶拟定和⑷确定、和;⑸确定和;⑹拟定等。
⒎统计调查的“调查时间”是以为标准来选取的。
⒏统计专门调查包括、、和等。
⒐重点调查中的“重点单位”是以为标准来选取的。
⒑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包括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等重要国情国力的调查,其中、、、每隔10年进行一次,分别在逢0、3、5、7的年份进行,2007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普查;普查每隔5年进行一次,且每逢1、6的年份进行。
⒒抽样调查的特点有、和等。
其有、、和等优势。
⒓典型调查的方式有和等;其搜集统计资料的方法较多,一般有、、等。
⒔问卷总体结构及的内容包括、、。
⒕问卷问题排列顺序的规则是、、、。
⒖封闭型提问是在问卷上同时列出问题和各种备选答案,由被调查者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项或几项作答。
备选答案的类型可以归纳为、、。
⒗有机问卷的送交和回收方式很多,如通过,或通过,或由等。
三.单项选择题(1×8=8分)⒈调查我国公民银行储蓄存款情况所采用的调查方法是()①统计报表②抽样调查③重点调查④普查⑤典型调查⒉统计设计按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①前阶段设计、中间阶段设计和末阶段设计②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③长期设计、中期设计和短期设计④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⒊下列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是()①工人出勤率②工业产品总成本③职工平均工资④产品合格率⑤产品单位成本⑥劳动生产率⒋我国对市场的产品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的调查方式是()①统计报表②普查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⑤典型调查⒌我国目前搜集重要的统计资料的主要形式是()①统计报表②专门调查③全面调查④抽样调查⒍划分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依据是()①调查单位的多少②调查项目的多少③调查资料是否齐全④受否包括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⒎统计调查中的一次性调查是()①至调查一次②对时点现象的非连续登记③按固定周期进行的调查④对时期现象进行的连续登记⒏统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指()①已确定进行调查登记的全部单位的整体②被研究现象的全部单位组成的整体③在全面调查重视所研究现象的全部单位组成的整体,在非全面调查中是决定要调查登记的部分单位组成整体④所要调查的全部项目组成整体⒐一个调查单位()。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五章
第 ×× 次课 2学时本次课教学重点:常用的统计量 本次课教学难点:总体,简单随机样本,统计量的概念。
本次课教学内容:第五章 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组织: 一、引言在前五章中我们学习了概率论的基本内容,因为随机变量及其所伴随的概率分布全面描述了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所以在概率论的许多问题中,概率分布通常都是已知的,或者假设是已知的,而一切计算与推理都是在此基础上得出来的。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一个随机现象所服从的分布概型可能完全不知道,或者只知道其概型而不知其分布函数中所含的参数。
例如,某工厂生产的灯泡的寿命服从什么分布是不知道的。
再如,某厂生产的一件产品是合格品还是不合格品,我们知道它服从两点分布,但其参数p 却不知道。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一个随机现象的分布或其参数呢?这就是数理统计所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
为了获得灯泡的寿命分布,我们从所有的灯泡中抽出一部分进行观察与测试以取得相关信息,从而做出推断。
由于观察和测试是随机现象,依据有限个观察与测试对整体所做出的推断不可能绝对准确,这个不确定性我们用概率来表达。
数理统计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依据观测或试验所取得的有限信息对整体做出推断,每个推断必须伴有一定的概率来表明其可靠程度。
这种伴有一定概率的推断称为统计推断。
二、总体与随机样本 1、总体在数理统计中,我们往往研究有关对象的某一数量指标(如灯泡的寿命这一数量指标)。
为此,考虑与这一数量指标相联系的随机试验,对这一数量指标进行试验或观察。
我们把研究对象的全体所构成的一个集合称为总体,总体中的每个对象称为个体。
总体中所包含的个体的个数称为总体的容量。
容量有限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容量无限的总体称为无限总体。
例如,考察某批灯泡的质量,如这一批灯泡共有5000只,每个灯泡的寿命是一个可能的观察值,是一个个体。
所有5000只灯泡的寿命是一个有限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
彭飞
《统计基础知识》是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专业的重要选修课。
但是在职业学校中统计课教学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统计学比较抽象,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理解能力不强,以前又没有上过专业课,难以适应,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
本文就统计学教学中几个难度较大、容易混淆的问题谈谈己的看法,试图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一点帮助。
•、统计基础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
统计基础知识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五个阶段来讲的,即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提供与管理。
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因为理论性较强,教材中未提及。
因此,实际上职业学校统计基础只讲三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方法:统计调查和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本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领域很少采用。
但是在国外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应用于社会科学,很多自然学科也普遍采用统计方法。
因此将实验的方法借鉴到统计学中。
但我国的统计中目前还很少采用实验的方法。
因此,这一•部分可作简单介绍,主要讲统计调查。
数据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教材的主要部分是讲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指标,抽样估计,统计指数, 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分析。
在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框架结构讲清楚,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二、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平均数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大多学过一些。
学习平均数首先要搞清分类。
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
按照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很容易混淆。
其分类标准教材中讲了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应该把握:静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总体单位(平均每个人,平均每个企业,平均每个学校,…)的水平。
动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时间单位(平均每天,月、季、学期、年…)的水平。
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在计算时首先要看资料,根据资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四个公式:
1、基本公式
总体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二
总体单位总量
例如:某班级有50名同学,统计学考试总成绩为4000分,其平均成绩为:
--"
斜。
(分)
50 =75 (分)
平均成绩=-^-=80 (分)
2、简单平均数
是针对未分组资料,且每个标志值(数值)基本只出现一次。
例如:某班级有50人,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65、89、74、96、53、42、 68、87……91, 50个同学成绩基本没有相同的,总分4000分。
则平均成绩计算 如下:
65 + 89 + 74 + 96 + 53 +42 +68 + 87+ •••+ 91 50
3、加权平均数
是针对分组资料,且标志值出现的次数基本不相同 例如:某班级50名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
- £歹 55x5 + 65x10 + 75x20 + 85x10 + 95x5 3750 八、
X = W — = ----------------------------------------- = ----- =75 (分)
50 50
4、调和平均数
*分母资料未知时,采用调和平均数
例如:某班级50名同学,统计学考试成绩如下:
275 + 650 + 1500 + 850 + 475
寸〃z 275 650
1500 850 475 f 55 65
75
85
95
=2. 16 (厘
米)
三、标准差
标准差可以说是统计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也是最难学的一个指标。
标准差 可以直接地、概括地、平均地描述变量的离散程度,是衡量变量分布中各变量值
(X )距离它们的平均数(1)远近的一•种尺度,表示各变量值(X )与其平均数G )平
均相差的程度。
标准差(6 )指出了数列中的数离开它们的平均数有多远。
数列中大多数项 离开平均数大约1个6左右,极少数项离开2个或3个6以上。
例如:有6名妇女身高分别为:157, 158, 159, 161, 162, 163 (厘米), 则平均身高为
X
n
=160 (厘米)
离差:157
158 159 161 162 163 (X — x ): 一3
-2
-1
1
2
3
这个数字表示六名妇女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160厘 米,与160
厘米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有大有小,有正有负,平均相差2. 16厘米。
通过前面的资料我们知道,在与平均数160厘米相差±2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 四名妇女,而一-个标准差是 2. 16 (厘米),这样,我们粗略地估计,在一个标准 差6的范围内分布着4. 1名妇女,占总体的比重为:4. 14-6^0. 68即将68%。
—般的,在一个正态分布的数列中:
粗略地,数列中68%的数值在离平均数1个6范围内,其余的32%离得较远;
粗略地,数列中95%的数值在离平均数2个6范围内,其余的5%离得较远; 粗略地,数列中99%的数值在离平均数3个6范围内,其余的1%离得较远。
68%
平均数T 个6 平均数 平均数+1个6
95%
平均数-2个6 平均数 平均数+2个6
四、区间估计
区间估计是抽样估计的-•种主要方法。
它是以样本指标和抽样误差对总体 指标推
算一个范围,这个范围也叫区问,所以叫区间估计。
但是这个范围只是一个可能的范围,而不是一个绝对可靠的范围。
换句话说,总体指标在这个范围内只有一定的可靠性,这个可靠性的大小就是概率。
如前所述,由于标志值(X)
与其平均数(】)之间相差1个6的有68%,准确的是68. 27%,即概率为68. 27%;
相差2个6的概率是95. 45%,相差3个6的概率是99. 73%。
在抽样估计中,所有
可能样本平均数的平均数(I)等于总体平均数(歹),抽样平均误差(u)就是样
本平均数(1)的标准差•因此样本平均数的概率分布与前所述的标志值的分布是一致的。
用公式表示:
P ( I x-X I Wu) =68.27%
P ( | x-X I W2u) =95. 45%
P ( I x-X I W3u) =99. 73%
换一种形式表达,即:
X- u W X W 尤+u P=68.27%
x- 2u W歹wl+2u P=95. 45%
x~3 u P=99. 73%
相应地,成数的区间估计也是如此.
例如:某地种植3万亩农作物,抽取1000亩进行调查的结果,平均亩产量为I=450千克,抽样平均误差u=14千克,在概率为0. 9973的保证下,试推算这3万亩小麦平均亩产量.
N=30000 n=1000 1=450 u=14 F(t)=0.9973 t=3 30000亩小麦平均亩产量的可能范围是:
x~3 u W X W x+3u
450-3X 14 W.W450+3X14
408 W 灭W492
五、指数分析
进行指数分析首先要把所研究的总体划分为简单现象总体和复杂现象总体。
前者,
指构成现象总体的单位可以直接加以总计的总体,亦称可加总体,例如,某一种产品的产量,同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工厂的职工人数。
后者,指构成总体的单位不能加以总计的总体,也称不可加总体,如使用价值不同的产品产量,商品销售量等等。
广义指数的应用范围,包括以上两类现象总体,但是通常所说的指数是狭义概念的指数,即把不能直接相加的多种产品或多种商品的数量关系过渡到可以综合比较,来反映它的总变动。
统计指数虽然主要研究复杂现象总体,但也研究简单现象总体,而且是先从复杂现象总体研究开始推广到简单现象总体。
所以,从“复杂”到“简单”的研究是指数分析的特征。
初学者往往区分不清这两类总体,导致选择错误的方法来进行指数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说明之。
例1:某企业基期、报告期生产经营情况如下: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复杂现象总体的资料。
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是不同类的产品产量,不能直接加以总计,出厂价格更不能总计。
统计指数产要研究这一•类型的现象总体,通过综合指数归纳指数编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例2:某公司所属两个工厂生产A产品的产量和成本资料:
这是一个很容易与例1混淆的简单现象总体,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是同类的
某一产品产量,可以直接加以总计(报告期40万件,基期25万件)。
它把总体划分为各个部分(甲厂和乙厂),就是通常所说的“简单现象总体在分组(或分成各个部分)条件”下的资料,是用来编制平均指标指数的。
初学者要真正理解它与例1不同的地方,避免用这种资料编制综合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