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优质学案: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重点难点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

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三大政策及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认识新中国初期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2)国内:新中国诞生,国家独立自主。

2.三大外交政策

政策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

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

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

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

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巩固新

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然后再考虑与西

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

交关系奠定基础

“一边倒”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

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

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易混易错“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边倒”是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但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一边倒”不仅不与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相悖,相反,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新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深化理解

1.《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三大政策”的区别

“三大政策”的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概况: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召开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4)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

誉。

2.参加万隆会议

(1)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

(2)议题: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3)概况:1955年,亚非29国在印尼的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4)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概念辨析“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历史上被殖民侵略的命运,面临的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的未来任务;“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图解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及成就

深化理解新中国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

(1)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并存,以双边外交为主。

(2)外交的指导思想呈现从“革命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向利益外交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转变。

(3)出现两次外交高潮:第一次是1949年~20世纪50年代初,以中苏建交为起点,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第二次是1955年万隆会议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

(4)立足点: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归纳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面对当时阵垒分明、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政府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分三步走出了国门,走向世界:第一步,清理自身,通过“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清除了自身沉疴、轻装上阵;第二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冲破了外交孤立;第三步,积极争取同周边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知识结构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解读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两极格局的世界态势,人民政府提出了“一边倒”的方针,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20世纪50年代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

应用(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 A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结合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故A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并未放弃冷战,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并且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C项错误;朝鲜半岛并未统一,故D项错误。

1.印证教材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