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
2、逐渐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是公共选择学派逐渐 形成的时期。 1962年布坎南和塔洛克合作发表了《一致 同意的计算:宪法民主的逻辑基础》杠
主
动
容
介
经
物物
钞
济
交换
市
(商品)
票
场
政
认可的
选
治
公共
市
产品 成本
票
场
杆
体
力
价
个体
之间
个
格
简单
人
交易
利
益
规
个体或
最
集体间的
大
则
复杂交易
化
3、政治市场与公共选择
政治市场有三类主体或参与者:选民、政治家和官员。 选民是手中握有选票并可以自由选择的需求者,政治家和
官员是供给者,供给各种政策、法制秩序、公共物品等等。 选民(voters)是政治过程结果的消费者。政治市场上选 民有三种方法来进行活动:投票、直接参与某项政治活动、 通过能够影响立法机构的活动、集团来影响立法。 政治家(politicians)是政府中被选举出来的官员,包括 各级政府主要官员以及立法机构成员。 官员(bureaucrats)是在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被选举出 来的政治家直接或间接任命的人员。 政治市场的均衡:选民、政治家和官员按一定的规则就公 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成本分摊(税收)达成协议。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Alan Peacock)皮科克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阿罗五原则
3、帕累托原则:指对现有状态的改善。 具体而言,公共选择的结果至少使一个人认为对他的福利有所增 加,而没有损失其他任何人的福利条件。 4、非限制原则: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不设禁区。 具体而言,应允许集体成员持有任何可以想得到的偏好顺序,不 能拒绝那些具有特殊偏好的个人参与决策,不能剥夺他们的投票 权。 5、非独裁原则:指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全社会的可能性。 具体而言,不应该有任何人完全控制集体选择的过程。
政治的市场化隐喻
政治家 (企业家)
委托(选票)
选民 (消费者)
政策(产品)
英国经济学家皮科克(Alan Peacock)的政治市场三级结构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政策供给市场
官员向当选政治家提供政策选项和实施政策的手段 政治家向官员提供预算
选民(投票者)参加投票的原因是期望通过投票来改善 其处境或提高其福利水平。(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承诺) 所以,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 对个人偏好的研究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和切入点。
个人偏好(对投票者而言)
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对成本—收益的考虑,个人偏好往往出现偏差,不能真实地反 映居民的真实偏好。表现: 1、隐瞒偏好。出于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的恐惧。即如果人们将要承担的公共产品成 本取决于自己所显示的对公共产品的评价,人们可能会隐瞒或者从低申报自己的偏好。 2、扭曲偏好。有时采取策略性投票方式(例如投票交易)会取得更有利于自己的选 举结果,人们也不会显示自己的真实偏好。 3、放弃偏好,即无意参与投票。在实际生活中,对于个人来讲,投票与否对最后选举 结果影响不大。虽然投票的成本并不高,但投票的收益更小,两相比较,可能使人们 参与投票的积极性很低,不愿意显示自己的偏好。 4、偏好强度差异。即使人们有机会充分显示自己的偏好,但不同个人或者集团偏好 的强度不同,这样,投票的政治程序的结果很可能不是反映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更 多反映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
第五讲公共选择
4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
5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布坎南)
个人主义
公共选择注重于分析个人行为,如投票人、政 治家和官员等的行为,分析个人行为如何通过政 治过程而对整个经济产生影响。
18
五、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1958年邓肯·布莱克的《委员会和选举理论》提出, 通过适当限制个人偏好以适应某种特殊模式,则 多数票规则很可能会产生一种均衡的投票结果。 解决投票悖论的方法是限制投票偏好,即将多峰 偏好改为单峰偏好。
单峰偏好:指投票者最偏好某一方案。若离开该 方案向其他方案变化时,偏好程度会下降(递 减)。 多峰偏好: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这类偏好 的曲线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峰值,当从最为偏好 的方案游离开,其偏好程度或效用会下降,但之 后会再上升。
1)政府的“无意创租” 指政府由于干预方法不当,造成了协调失灵。 2)政府的“被动创租” 指政府受到利益集团的左右,成了某些利益集团
谋取私利的工具。
40
3)政府的“主动创租” 指政府官员利用行政干预的办法人为地制
造租金,诱使寻租企业向他们进贡。这实 际上是一种权钱交易。
41
四、寻利与寻租区别
该方案才能通过。
14
二、循环投票现象
当存在两种被选方案时,多数投票原则是非常有效 的。但如果方案有三个或更多时,多数投票原则就 不是那么有效,出现循环投票(即投票悖论现象)。 投票结果具有任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均衡性。 假定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对ABC三个议案进行 表决。
15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政治家的行为 选票最大化 行政体系的行为 利益集团
公共选择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失败 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 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渊源
(一)最初产生于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是关于政府收入和支出的理论。 税收和政府支出是政府或集体的经济活动,而不 是单个人的个人经济行为。必须研究税收和支出 选择的政治决策机制,而政治决策则是公共选择 理论研究的主题 传统的公共财政理论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个学科 之间树立了一道壁墙,同一个人会按照两种不同 的行为方式活动:在一般经济领域(经济市场), 个人是按照利己之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 公共经济领域(政治市场),个人则是超利益的, 奉行利他主义的。
二、 直接民主制
一致性规则 多数票规则 互投赞成票
投票中的个人偏好
隐瞒个人偏好(对公共产品成本负担 的恐惧) 策略性投票 无意参加投票 偏好显示程度差异
投票规则的原则 肯尼斯· 阿罗 (K.J .Arrow)
理性原则:备选项的可比性和可逆性 帕累托原则: 对现有状态的改善 独立原则:不受不列入选项的影响 非限制原则:按个人意愿自由选择,不 设禁区 非独裁原则:排除某一个人偏好强加于 社会的可能性
非市场环境
价格反映偏好 企业提供私人产品
投票反映偏好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企业
个人
政府
选民
市场决策与非市场决策的联系与区别
内容 媒体 杠杆 主体 动力
经济 市场
物物交换 (商品)
价格 个人之间可进 钞票 (等价交换、 行的简单交易 平等自愿) (个人、厂商) 个人利益 最大化
政治 市场
参与者公共承 规则 认的公共产品 (不平等性 的成本 选票 和强制性服 (政策、法律 从与统治) 制度)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的理论。
它将个人的决策模型应用于政府机构,以探讨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问题。
该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往往受到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而这些利益相关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人和群体在做出决策时是理性的,并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理性行为不仅仅适用于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也适用于政府机构和公共决策的制定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是一个集体行为,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投票、游说等方式来影响政策制定过程。
在公共选择理论中,政府决策的效率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效率指的是政府是否能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做出最好的决策,以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决策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利益冲突等问题,导致决策效果不佳。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提倡市场机制的引入,通过竞争和市场约束来提高决策的效率。
公共选择理论还关注政府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公正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平等对待不同利益相关方,不偏袒特定人群或利益集团。
合理性指的是政策制定是否符合经济学原理和社会价值观。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应该通过公开、透明的过程来制定决策,避免偏见和不合理性。
在实践中,公共选择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框架。
它强调政府决策的经济学基础和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套制度设计的原则,以确保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用于研究政府和公共机构如何做出决策。
该理论着重考虑个人和群体的理性行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政府决策的效率、公正和合理性,对于政府决策的改进和优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府经济学精品课课件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内 容
政府规制的内容
政府规制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政府规制与规制理论
一、规制的由来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来,政府 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规制 规制成为发达国家政府管 (经济性规制)始于19世纪 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一种特 70年代的美国。一般说 殊形式和重要手段,多数 来,通过考察美国的经济 典型国家经历了从“规制 性规制的实践情况,大体 建立”到“规制放松”乃至 上可以了解国外规制制度 “规制改革”的发展途径. 的演变历史。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公共选择学派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 期的美国,它作为当代经济学的一个分 支,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现代政治 学研究领域。公共选择学派,就是以现 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 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 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选 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流派。
第一节 公共选择学派概述
一、公共选择的起因
将政治过程作为某种特殊的“经济活 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 “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 “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等同于“市场 制度”。由于它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 决策的过程和结构,并从中探索问题的深 层原因,其理论涉及政治过程的各个方 面。
第二节 官僚与寻租理论
一、官僚理论
官僚机构效率分析的内容
(1)效率缺失的原因 (2)自我扩张性 (3)官僚机构的改进
第二节 官僚与寻租理论
二、寻租理论
寻租的内涵 布坎南:寻租是指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
行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 是人们在某种制度环境下的行为。
塔洛克:寻租是指凭借政府准许的特许 权取得垄断地位并获得垄断租的一种努力, 即为了获得垄断或取得政府其他庇护而从事 的活动。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王)
替代市场机制 的政治程序
偏好揭示与 公共选择
公共产品偏好揭示的四种公共选择的机制: 通过投票表达---“以手投票" 通过进退表达---“以足投票” 通过发言表达---上书有关部门或游行请愿 通过反叛表达 ---政变或革命
【案例】价格听证会何以能减负300万元
2001年8月,某市举行了管道煤气价格改 革听证会 。 在听证会上,对管道煤气公司上半年的 经营成本进行认定,结果从经营成本中 挤去“水分”331万元。原来,煤气公司 呈报的总成本为2112万元;经认证后总 成本为l78l万元。 为何成本相差如此之大? 主要是煤气公司的工资较高。该市社会 平均工资为每人每月l070元,煤气公司 员工的平均工资则是每月l805元,超过 社会平均工资735元。按此计算,煤气公 司工资总成本应减掉38.7%。此外,以 工资为基础的福利、保险等费用也从 219.6万元减为216.4万元。所以,这个 价格听证会为居民减负300多万元。
非 市 场
政 府
选 民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经济与政治的认知
经济市场
活动主体
政治市场
需求方:选民、利益集团 供给方:政治家、官员 公共产品 选 票
需求方:消费者
供给方:厂商
交易对象
选择媒介
私人产品 货 币
决策行为 动力
经济决策
政治决策 个人利益最大化
政治市场的三级结构
初级政治市场
政治家出售政策给选民 选民为购买合意的政策支付选票
三峡工程的供电范围
枢纽工程施工控制期安排为:施工准备期3年,一期 工程3年,二期工程6年,三期工 程6年。第一批机组 发电自施工准备期算起12年,全部工程完工为17年,
五、公共选择理论[共3页]
微观经济学264共物品。
小提示资助的方式有:补贴、津贴、优惠贷款、无偿赠款、减免税。
高精尖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超前研究以及教育是政府资助的主要领域。
(4)政府参股。
主要适用于初始投入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桥梁、道路、发电站、高速公路等。
政府参股又分为政府控股和政府入股。
政府控股针对那些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项目,政府入股主要是向私人企业提供资本和分散私人投资风险。
五、公共选择理论对公共物品(以及外部影响)的处理涉及与政府行为有关的“集体选择”。
集体选择就是所有的参加者依据一定的规则通过相互协商来确定集体行动方案的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特别注重研究那些与政府行为有关的集体选择问题。
(一)集体选择的规则(1)一致同意规则。
一致同意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加者都认可的情况下才能够实施。
这里的“认可”意味着赞成或者至少不反对。
换句话说,在一致同意规则下,每一个参加者都对将要达成的集体决策拥有否决权。
一致同意规则的优点是:第一,能够充分地保证每一个参加者的利益;第二,可以避免发生“免费乘车”的行为;第三,如果能够达成协议,则协议将是帕累托最优的。
小提示一致同意规则的缺点是达成协议的成本常常太大,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根本就无法达成协议。
(2)多数规则。
多数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必须得到所有参加者中的多数认可才能够实施。
这里的多数,可以是简单多数,既超过总数的一半,也可以是比例多数,如达到总数的2/3以上。
小提示多数规则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它忽略了少数派的利益,由多数派赞成通过的集体协议强迫少数派也要服从;第二,可能出现“收买选票”的现象;第三,在多数规则下,最终的集体选择结果可能不是唯一的。
(3)加权规则。
加权规则是按实际得到的赞成票数(而非人数)的多少来决定集体行动方案。
一个集体行动方案对不同的参加者会有不同的重要性。
于是,可以按照重要性的不同,给参加者的意愿“加权”,即分配选举的票数。
相对重要的,拥有的票数就较多,否则就较少。
05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
05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第五章公共选择理论第一节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第二节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集体选择或社会抉择)—非市场的集体选择—政府选择指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公共选择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原理和方法来研究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的决策行为私人决策:价格机制,货币选票,自愿原则公共选择:政治程序,投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公共决策的两大问题–偏好显示问题:集体成员对公共产品有何评价?如何表现出来?——投票–偏好加总问题:不同的观点如何权衡,形成最后的决定?投票规则是什么?第一节直接民主制度下的公共选择机制直接民主:如果在公共事务的决定中,所有公民都可以表达意见,又称全民公决。
间接民主:是指公民个人投票选举代表,再由这些代表对公共事务进行表决,又称代议制。
直接民主的两种规则一致同意规则(P48)—例如,原则上所有社会成员都会同意需要公共物品多数投票规则(P49)一、一致同意规则一致同意规则:指的是一项决策或议案,须经全体投票人一致赞同才能通过的一种投票规则。
实质上实行的是一票否决能够实现政治市场上的帕累托效率林达尔均衡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设计一种机制,通过一致同意规则决定公共产品的提供。
¤两个社会成员,张三和李四¤购置公共垃圾桶(公共品)¤对任一给定的纳税份额,张三和李四有一定的需求量,用需求曲线表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纳税份额下降时,消费更多的垃圾桶林达尔均衡的形成林达尔均衡在某个公共产品产量水平,两人愿意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比例相加等于1,这时就达到了均衡的成本分配比例和均衡的公共产品规模,即为林达尔均衡(见教材第84页)。
该均衡点的产生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相似,是帕累托最优点。
符合一致同意原则。
林达尔均衡如何实现?设想一个拍卖者,宣布每个人的纳税份额,在这个份额下,如果张三和李四选择相同的公共品数量,则达到均衡。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单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只有一个对于这个惟一的最理想 的目标偏离,无论是正的方向,还是负的方向,都是坏事情。。 多峰偏好意味着人们最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最初,当人们偏离其最 偏好的选择目标时,境况会因此而变坏,若继续沿着这个方向运 动,其境况会最终变好。。
净 效 益 单峰 净 效 益 多峰 净 效 益 单峰
多数规则下政治均衡的实证分析
例:现假定投票者必须就某种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 产量作出选择该种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既定;税收 份额的分布状况已经公布,每一个人将为每单位的公 共物品或服务缴纳相同数额的税收。这样,如果该种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平均成本 AC 固定不变,并且该社 会的人数为 n ,那么,每个人为每单位公共物品或服 务所需缴纳的税收份额就为 AC/n 。。 假定共有 7 个投票者就保安雇用数量的提案进行投票。
B'的偏好峰中间偏好峰
的偏好峰
0
1
2
3
结论: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是单峰形的,多数规则下的投票结果就只有 一个,即中间偏好峰,反映中间投票者最偏好的结果提案获胜。 进一步:只要所有投票者的偏好都呈单峰形,不论他们所承担的税收份额如 何,中间投票者定理均可成立。
多峰偏好的存在 例:公立学校预算规模的提案。
• 向小型电视和电影制作公司提供1000万的减税, 这正是洛杉矶的众议员所期待的结果。 • 新方案将对阿拉斯加因石油污染导致损失的渔 民提供巨额减税,阿拉斯加州共和党议员唐· 扬 先生决定重新考虑自己的决定。 • 新方案削减财产税,大部分起初投下反对票的 非裔民主党人找到了赞同的立场。
• 新救市方案已经从财长保尔森先前提交 的3页建议书发展到了目前的450多页方 案。先前对救市方案说“不”的众议员 们受到明显的诱惑:如果投赞成票,和 新方案捆绑在一起的项目一定能取悦自 己的目标选民和特定利益集团。浪费公 共资源来换取赞成票,这也是“救市” 的代价。
第五讲 公共选择理论
自然运行,结果降低了市场效率,造
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是产生政府腐败
的重要原因。
(一)从制度上约束政治过程中的“经 济人”趋向。 建立完善的制约监督机制; 推进市场化改革,用市场的力量改造 政府权力。
(二)更新观念,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
改革的信念。
(三)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
府。
全能政府的外在特征: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特 别是政府失败说,弥补了传统经济理论缺 乏独立的政治决策分析的缺陷,有助于解 释预算赤字为何难以消除的原因,指出了 政府行为存在着缺陷,其中的许多思想对 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 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 美国,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背景 与我们的国情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
2、基本假设
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 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 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 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经济人假定: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 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 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基本动 机,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的特点。
为什么有些公共行动对社会作用是 “负效应”而不是“正效应”?
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是有缺陷的部门? 我们应该怎样在制度的确定上弥补这
些缺陷?
美国政府政策在理论上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拟定方案,最后由选 民投票确定的政策。像重大税收政策的调整, 对国家前途影响较大的对外政策的制定等。 二类是由政府的高级领导层拟定方案。如联 邦政府或地方政府州政府拟定的方案。 三类是由政府部门全权独立制定与实施的政 策。这种政策的合理性通常是由宪法等法规 来保障的,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照章办事。
第五章公共选择
在弗吉尼亚大学创立了 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促成了新政治经济学的 形成和公共选择理论的 诞生;促成公共选择学 派国际化;促成公共选 择理论迅猛发展
2019/9/9
5
布坎南
布坎南 James M. Buchanan.
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将政治决策
2019/9/9
3
主要特点
将政治过程作为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 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 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则 可等同于“市场制度”。
由于它主要研究集体决策或政治决策的过程和 结构,并从中探索问题的深层原因,其理论涉及 政治过程的各个方面。
公共经济行为应当由公共选择决定。
即: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交易政治构成了 其研究方法论的三要素。
2019/9/9
7
1.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个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起因,应从个人的角 度来分析一切社会行为和现象,将个人的偏好和 决策作为经济学和政治学分析的出发点和基石。
个人是决策的基本单位,集体行动由单个个人 行动组成,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和偏好的汇总和 表达。因此公共选择最终分析基点,必须落实在 政治过程中单个个体的决策分析上。这些单个个 体是:投票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
的分析同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
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主要成果是
发展了经济学的“公共选择论”,开启了考察政治家的自利
和影响政府经济政策的非经济力量之窗。1948年在芝加哥大
学获博士学位,曾在弗吉尼亚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乔
治·梅森大学和弗吉尼亚理工学院任教。他和塔洛克
(Gordon Tullock )合著有《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
公共选择
1、偏好强度---打分投票制
市场是价格投票,价格 投票是可分的 政治投票是一人一票, 是不可分的 如果政治决策也模拟市 场价格投票,采用打分 投票,以显示偏好强度, 则可以避免投票悖论。
17
2016/2/2
偏好强度---打分投票
X A B C 合计 50 10 20 80 Y 30 60 10 100 Z 20 30 70 150 小计 100 100 100
第三种选法 A 红 √ √ 蓝 √ 蓝 √ √ √
13
B √
B
C √
√
红色胜出 √ √ 蓝色胜出 √ 红
蓝色胜出 黄 √
√
√
红色胜出
黄色胜出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认为:要寻找这样 一种决策机制,即它所 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程 序的影响,同时又不限 制投票人的偏好以及进 行的独立决策,并能最 终将所有个人的偏好转 换成一种社会的偏好, 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著 名的阿罗不可能定理。
15
2016/2/2
(四)“投票之谜”之解
塔洛克的研究表明,“投票之谜”产生 的可能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投票的人数和可 选方案的个数。这两个数越大, “投票之谜” 产生可能性也越大。但在现实中,这两个数 有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即出现“投票悖 论”的可能性很小。 即使出现“投票之谜”这种小概率事件, 也可通过偏好强度的充分显示来破解——阿 罗悖论的摆脱。包括: (1) “打分投票制”来显示投票者的偏好 强度 。 (2)允许进行“投票交易”来显示投票者 16 2016/2/2 的偏好强度 。
spoils ball games. That’s why people don’t like smokers!” 2016/2/2
【学习课件】第5章公共选择理论
非市场决策的分析思路:
(1) 作出与一般经济学相同的行为假设, 即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个人;
(2) 通常把偏好显示过程描述为类似于市 场,即选民从事交换活动,个人通过投 票行为来显示他们的需求;
(3) 提出与传统价格理论相同的问题,即 均衡存在吗?它们是否稳定?是否具有 帕累托效率?它们是如何达成的?
第五节 政治行为的分析
一、投票者的行为:投票与不投票 取决于其参加投票的效益和成本、其投票对 公共选择发生影响的可能性。 讨论:投票者的成本和收益有哪些? 当MB-MC>=0时,投票者才会乐于参加投票.
二、政治家(政党)的行为:选票最大化 政党要赢得选举,必须选票最大化。
要想选票最大化,则要使自己的竞选方案 符合中间投票者的意愿。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所研究的是个人偏好与政府公共 选择的关系,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就是研究 消费者作为投票者如何对公共品的决定表达意 愿。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与非市场决策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的诞生 由维克塞尔首创,布坎南发展。 布坎南认为公共选择是一种对政治的看法,是 把对市场决策的经济分析扩展到了非市场决策 中。
一、简单多数投票制
多数投票规则又称作表决制,是根据待表决的各 备选方案的重要程度和对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分析, 来确定决策所需要的决策者总数或其占总人数的 百分比。
一致同意规则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优点:改善 了整个社会的福利;缺点:决策时间太长,决策 成本太高,缺乏决策效率,无法排除个别参与者 利用一票否决权进行利己活动。
二、非市场决策
针对市场决策而言。
市场是有效配置各种资源的手段,其借助于价 格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 在市场环境中,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消费者要获取的是最大效用。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引言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用来分析和解释在政府决策中人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行为也是由个人理性选择所决定的,旨在解释政府失灵以及通过经济激励措施优化公共政策的可能性。
理论基础1.个体理性选择: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体在政府决策中也像在市场中一样作出理性的选择。
个体会根据个人的利益和期望来评估政府提供的不同政策选项,并选择对个人利益最有利的选项。
2.理性忽视:公共选择理论指出,个体在政府决策中更关注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因素,而忽视了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理性忽视可能导致政府决策的偏离理想状态。
3.政府行为的经济激励: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由于政府官员也是个体,他们的行为受到经济激励的影响。
政府官员会根据自身的个人利益来选择决策,比如争取选票、提升政治地位等,而不一定是为了实现最优的公共利益。
政府失灵公共选择理论通过分析个体理性选择和政府官员的经济激励,解释了政府失灵的原因和机制。
1. 政策失效:个体的理性忽视以及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可能导致政策的偏离理论上最优的状态。
政府官员出于个人利益考虑可能推动不符合公共利益的政策制定,导致政策失效。
2. 肯定的外部性: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会倾向于提供产生正面外部性的公共物品,因为这样政府官员可以通过提供公共物品来争取选民支持。
然而,政府官员更可能过度提供公共物品,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扭曲。
3. 负面外部性:同样地,政府官员也可能忽视负面外部性,因为他们对个人利益更感兴趣。
这可能导致政府对环境保护等问题的不足关注。
优化公共政策公共选择理论也提醒我们,通过适当的经济激励措施,可以优化公共政策。
1. 激励约束:政府可以通过激励约束来改变政府官员的行为。
例如,引入绩效奖励制度可以使政府官员更倾向于追求公共利益而非个人利益。
2. 市场机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引入市场机制可以促使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减少政府官员追求个人利益和资源浪费的倾向。
《财政学》精品课件教案PPT 05 公共选择理论
• 3.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 单峰偏好(single-peaked preferences)是指个
人在一组按某种标准排列的备选议案中,对其 中的一个议案偏好程度最高,对其他议案的偏 好程度都低于对这个议案的偏好程度,即离开 这个议案后,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其偏好程 度是递减的。
• 多峰偏好(multi-peaked preferences)指的是 当个人偏离其最偏好的议案之后,开始时其偏 好程度会下降,但当沿着同一方向持续移动下 去时,其偏好程度会逐渐上升。
• 三、官僚
• 政府的建立也就意味着官僚的建立,在此, 官僚是一个被人格化了机构,尽管它不是 微观具体的个体官员,但它同个体一样具 有动机和目标,其行为特征也会对社会经 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 四、寻租
• “租”与“租金”是一个较为古老的概念, 它是指超过资源所有者的机会成本的报酬, 它既包括价格机制中自然产生的租,也包 括人为创造的租。我们所指的租及寻租指 的是后一种情况,即人为创造情况。
• 4.中间投票人定理
• 只要投票者的偏好是单峰的,那么在多数 票规则下就必定会出现唯一的均衡结果, 而且这个均衡结果与中间投票人的第一偏 好正好相等
• 5.投票交易
第四节 政党、利益集团、官僚及寻 租
• 一、政党与选民 • (一)选民行为特点 • 选民参加选举其直接的判断是算计成本和收益,
因为在参与过程中,其必然要耗费收集信息等 成本,只有将来收益大于目前的成本,他投票 才是合算的。 • 现实中会出现大量投票方面的“免费搭车者”, 因为他们认为选举不会对自己产生任何影响或 者认为自己的投票不可能对选举产生任何影响, 他们就没有足够动力去搜寻有关投票的信息并 据此投票,从而拒绝此类政治参与活动。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Q1
Q2
Q3
投票结果:第二个消费者的方案被选中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 3 阿罗不可能定理
第一选择
第二选择
第三选择
个人1 个人2 个人3
A B C
B C A
C A B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 配对投票:就其中的任意两个方案进行投票 • 结果:出现循环结果
• 结论: 如果排除个人效用比较的可能性,那 么要求在大范围的个人顺序内把个人偏好 转化为社会偏好的方法,不是强制的就是 个人独断的。
•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行为不能增进效率或政府把收入 再分配给那些不应当获得这种收入的人。
– 政府失灵的表现
• ①政府决策失灵 (财政决策规则导致的无效率、财 政决策过程的无效率、决策特殊性造成的无效率) • ②政府工作效率低下 • ③政府的腐败行为(寻租行为) • ④政府提供的信息不及时或失真 • ⑤政府职能的越位或缺位
– 1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供给
• • • • (1) 缺乏竞争激励 (2) 目标函数为预算最大化 (3)对公共物品/服务的评价不依赖于价格 结果:公共物品供给量的过剩
– 2 利益集团:“院外集团”
• 手段:投票反对的威胁;提供竞选资金 • 结果:损害其他集团的利益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 3 政府失灵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选择的含义 • 公共选择的机制、规则与方式 • 简单多数票原则 • 官僚主义、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第五章 公共选择理论
• 一 公共选择的定义
– 1 帕雷托效率水平的缺陷:
• 搜集个人信息成本过高 • 无法处理免费搭车问题
– 2 公共选择:人们通过政治过程把个人偏好转 化为集体行动的过程
5公共选择理论
The LindahlEquilibrium问题是:政府不了解个人的边际收益曲线;个人没有必要、也可能没有意愿真实地披露自己的边际收益信息。
The LindahlEquilibrium问题是:政府不了解个人的边际收益曲线;个人没有必要、也可能没有意愿真实地披露自己的边际收益信息。
平均分担税收多数票决定的保安的均衡雇佣量是4名投票结果最有利于中间投票人纳税人(投票人)M是中间投票人(Median Voter)•通常假设,纯公共产品边际收益递减。
•这意味着偏好呈单峰型•Y>X,Y>Z,Z>X;∴Y>Z>X,结果确定。
C为中间投票人。
Y>Z,Z>X;∴X>Y>Z>X 出现了循环,投票结果不确定。
投票程序决定着投票结果。
官僚均衡产出决定:效率评价:公共产品的过度供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E=F预算拨款产品供给的总成本官僚均衡产出的决定:预算规模最大(效率评价:官僚部门运行缺乏内部生产效率预算拨款产品供给的总成本官僚均衡产出的决定:预算规模最大(效率评价:官僚部门运行缺乏内部生产效率地方(以足投票)中央(评议机制)•竞争结果如果官僚的产出受预算约束,那么,评议委员会的选择结果与垄断环境下官僚的行为结果一致,官僚间的竞争即没有提高供给效率,也没有减少过度供给。
如果官僚的产出受需求约束,那么,将迫使各个官僚部门减少成本开支和预算拨款要求。
总支出减少了,官僚经过政治过程综合的总需求反映的是中间投票人的偏好当产出为一揽子公共产品时,连中间投票人的偏好也不反映与利益集团、政治家和官僚构成的比,分散的选民影响力微弱很难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进行科学的投入产出分析,官僚部门面临的操作性较强的实际目标仅是次优目选民的消费偏好具有多样性,致使官僚面临多重目标要求,无所适从。
较高的交易成本、低效率的信息传递→官僚内部的监控、管理、调整、协调。
程序上,支出决策与收入决策分离公共预算的决策方面,各项提案分散、单独表决简单多数投票规则→受益小于成本但成本分散而收益集中的无效率提案通过“间接税收结构下的财政幻觉甄别和遴选契约设计监管制度上的平衡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坎南把经济分析用于政治领域的成果表明, 在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目前所掌握的全部工具 中,经济工具可能是最有效的工具。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
1、选择与公共选择 选择:挑拣、择取,对方案的一种选择。 公共选择:就是决策,是从众多方案中挑选 大部分人能接受的方案。公共选择就是研究 公共物品的种类、数量、质量、供给、规模 等问题。 研究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 选择,实际上就是研究政府选择。公共选择 是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政府的管理活动及 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自然运行,结果降低了市场效率,造
成了资源的浪费,这是产生政府腐败
的重要原因。
(一)从制度上约束政治过程中的“经 济人”趋向。 建立完善的制约监督机制; 推进市场化改革,用市场的力量改造 政府权力。
(二)更新观念,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
改革的信念。
(三)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
府。
全能政府的外在特征:
(2)在公共部门恢复自由竞争,改善 官僚体制的运转效率 在行政管理体制内部重新建立竞争结 构。
在最高行政级别恢复发挥个人积极性
的激励制度。
(3)改革赋税制度,约束政府权力
政府活动依赖于赋税,赋税制度是表明政 治框架的永久性特点之一。 改革税制的基本思路不是在某种效率和平 等的伦理规范约束下选择政府最优的赋税 量,而是通过公民寻求施加于政府的某种 制度性约束,把它的征税数量限制在某个 既定的水平上,即以税基和税率结构为特 征的税赋制度的公共选择先决地提供了对 政府无限权力的宪法约束的可能性。
第五讲 公共选择理论 对中国政府行政价值的冲击与启示
主讲人 兰 德 刚
公 共 管 理 教 研 部
内 容 提 要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
二、政府的失败及其根源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传统行政 价值的冲击
布坎南(1919——)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
士。1986年因把经济方法运用于政治过程的研究所 取得的杰出成就,填补经济学研究领域空缺所作出 的重大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政府的失败是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重点。 分析政府行为的效率以及寻找使政府最有效 率工作的规则制约体系,是公共选择理论的 最高目标。 所谓政府失败,是指国家或政府的活动并不 总是像应该那样有效或像理论上所说的那样 有效。在布坎南看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 保证人,其作用是弥补市场的不足,并使各 经济人员所做决定的社会效应比政府干预以 前更高。
总之,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认 为,一旦发生公共生产低效率的问题,
就应该从现行体制上寻找原因,从制
度创新上去寻找对策,以便从根本上 减少政府的失败。
三、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传统行政价 值的冲击 (一)中国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难题 1、满足需求与成本约束
2、动力与危机 3、政治民主与行政集权
(二)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传统价值取 向的冲击 1、“经济人”假设对政治家、官僚 “大公无私”理想的冲击 2、“政府失败论”对“一切靠政府” 观念的冲击 3、“有限政府”对“全能政府”的冲 击
必须从一方面是利已主义和狭隘个人利益 所驱使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
国家这一逻辑虚构中摆脱出来。将调查市
场经济的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和
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
分析的出发点:经济人——当人们必须在
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
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
二、政府的失败及其根源
经济人假设:人有两个基本特点即自利 和理性 人的自利性表现为: 1、人是自私的——个人利益 2、人的目的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人的理性表现为: 1、人有行动时必然进行成本——收益 分析 2、知识的完备性、个人偏好的稳定性、 个人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
假设行为的局限性:
1、与经济活动相比,政治活动有更大
四、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 示
公共选择理论的出现和被人们日益接受是社会 自我调整的结果。 一种理论能够顺应产生它的社会环境,并且能 够推动它的发展,就应该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作为凝结着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公共选择理 论决非资本主义的专利品,它对于社会主义中 国的政府管理无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特 别是政府失败说,弥补了传统经济理论缺 乏独立的政治决策分析的缺陷,有助于解 释预算赤字为何难以消除的原因,指出了 政府行为存在着缺陷,其中的许多思想对 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 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 美国,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背景 与我们的国情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
1、全能政府下的社会萎缩;社会中介组织 官僚化;社会自我约束力下降;社会对政 府的约束力不足。 2、政府职能过度膨胀,权力范围的无限性 和社会的消极服从。 3、政府职能结构不合理。经济职能过强, 社会职能过弱,对社会的管理功能过强, 服务职能过弱。
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指导思想:
(1)减少政府干预的范围。凡是市场调节能 较好发生作用的领域,政府不应干预;凡是市 场力所不及或力不从心的事,则以政府干预为 补充。同时,应对政府干预行为进行收益—成 本对比分析。 (2)优化政府的干预行为。市场经济要求某 些必要的政府干预行为,而政策又可能失效, 因而唯一的出路在于尽力改善决策行为,建立 相应的制度,约束政府的不合理行为。
为什么有些公共行动对社会作用是 “负效应”而不是“正效应”?
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哪些是有缺陷的部门? 我们应该怎样在制度的确定上弥补这
些缺陷?
美国政府政策在理论上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由政府有关部门拟定方案,最后由选 民投票确定的政策。像重大税收政策的调整, 对国家前途影响较大的对外政策的制定等。 二类是由政府的高级领导层拟定方案。如联 邦政府或地方政府州政府拟定的方案。 三类是由政府部门全权独立制定与实施的政 策。这种政策的合理性通常是由宪法等法规 来保障的,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照章办事。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选举规则和个人 的多元目标追求决定政府行为不一定 以社会公众利益为行动目标,加上政 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必然存在的信 息障碍、认识局限、管理成本及政策 时滞等一系列问题,都可使政府行为 无效甚至产生负效应。
(3)“寻租行为”依然存在。
特殊的利益集团谋求政府保护,实现
自己利益,往往进行寻租活动。 它可能导致政府想方设法干预市场的
政府机构工作低效率的原因:
(1)缺乏竞争机制。
(2)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3)政府机构自我膨胀。
(4)监督信息不完备。
(5)政府的寻租行为。
2、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
(1)创立一种新政治技术,提高社会 民主程度 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失败的分析,其 逻辑的结果是必须通过社会制度的改 革,约束和限制政府权力。重要的是 选择生产结果的程序和规则,而不是 结果本身。
2、基本假设
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 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 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 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经济人假定: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 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 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基本动 机,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的特点。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官员与其
他社会成员一样都是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追逐者。
承认市场经济就是承认人的个人目标效用最 大化的合理性,承认个人具有充分的选择权利的
合理性。实际上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内生要求,因
为个人充分的经济选择自由是市场经济充满生机
活力的基本保证。
(2)政府的认知、行为能力是有 限的。
的不确定性,很难做到理性化; 2、与经济活动相比,人们在政治活动
中对活动结果承担的责任要轻的多,选择结构特征的基本预测:
国家(政府)仍不是神的造物,它并
没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
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问题
便陷入了难以解决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