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课件
合集下载
药理学 抗恶性肿瘤药ppt课件
![药理学 抗恶性肿瘤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e1cc0c647d27284b735194.png)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特点
选择性低 不良反应多 全身毒性大
肿瘤细胞特点
肿瘤细胞群包括增殖细胞群、非增殖细胞 群 【 静止细胞群(G0期)、无增殖能力细胞 群】 肿瘤增殖细胞群
生长比率= (GF) 总肿瘤细胞群
GF大:对化疗药物敏感
GF小:对化疗药物不敏感
增殖期细胞
增殖细胞群:不断按指数分裂增殖的细 胞。 细胞周期:肿瘤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 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增殖期细胞
包括四个时期,DNA合成前期(G1期)
DNA合成期(S期) DNA合成后期(G2期) 有丝分裂期(M期)
细胞增殖周期分为四期
肿瘤细胞的增殖动力学
S DNA合成期
G2 分裂前期
M 分裂期
G1 DNA合成前期 G0 静止期 无增殖 力细胞
非增殖期细胞
1.G0期细胞(静止期细胞)
具有增殖能力,暂时不进行分裂,当增殖 细胞群被药物杀灭后,静止期的细胞进入 增殖状态。静止期细胞对药物不太敏感, 是肿瘤复发根源。 2.无增殖力细胞
什么是肿瘤??
1.肿瘤的概念 ①肿瘤是机体在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细胞发生 质的改变,导致异常增生形成的新生物。 ②肿瘤细胞基因突变,并伴有分化和调控障碍, 其形态、代谢和功能与正常细胞不同。 ③瘤细胞形成后,致瘤因素停止作用,肿瘤细胞 仍可继续分裂生长。肿瘤生长与机体不相协调, 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2.肿瘤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
二、常用的抗恶性肿瘤药
抗肿瘤药的分类
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和来源分
1. 2.
1.
2.
3. 4.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 抗代谢药: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羟基脲,阿糖胞苷 抗肿瘤抗生素:阿霉素,丝裂霉素 抗肿瘤植物成分药:长春新碱,喜树碱 激素类药:地塞米松,他莫昔芬 其它药物:顺铂,门冬酰胺酶,干扰素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 ppt课件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a5437c77232f60ddcca1ff.png)
三、耐药性机制
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多药耐药性 (MDR)
药物外排泵P-糖蛋白(P-gp)
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 蛋白激酶C(PKC) 拓扑异构酶Ⅱ
是指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构不同、 作用机制各异的其它抗恶性肿瘤药的耐药性。
基因突变 肿瘤细胞分裂次数越多,耐药瘤株出现的机会越大
ppt课件 13
氮芥 是最早应用的烷化剂,选择性低,局部刺激性强,必 须静脉注射。目前主要利用其速效的特点,作为纵隔压 迫症状明显的恶性淋巴瘤的化学治疗。可有恶心、呕吐、 昡晕、视力减退、脱发、黄疸、月经失调和皮疹等不良 反应。 环磷酰胺(CTX) 为氮芥与磷酰胺基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药理作用】环磷酰胺在体外无活性,在体内经肝细胞色素 P-450氧化、裂环生成中间产物醛磷酰胺,它在肿瘤细 胞内,分解出有强效的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 【临床应用】抗瘤谱较广,应用广泛。对恶性淋巴瘤疗效显 著。对多发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卵巢癌、 乳腺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应】常见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等,大剂量 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
ppt课件 8
2、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药 氟尿嘧啶 (5-FU)
【药理作用】在细胞内转变为5-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而抑制脱 氧胸苷酸合成酶,阻止脱氧尿苷酸(dUMP)甲基化为脱氧胸 苷酸(dTMP),从而影响DNA的合成。此外,5-FU在体 内转化为5-氟尿嘧啶核苷后,也能掺入RNA 中干扰蛋白质 合成,故对其他各期细胞也有作用。 【体内过程】口服吸收不规则,常静脉给药。分布于全身体液, 肿瘤组织中的浓度较高,易进入脑脊液内。由肝代谢灭活, 变为CO2和尿素分别由肺和尿排出。 【临床应用】对消化道癌症和乳腺癌疗效较好;对卵巢癌、宫 颈癌、绒毛膜上皮癌、膀胱癌等也有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消化道毒性较大,重者血性腹泻而死; 可引起脱发、皮肤色素沉着;偶见肝、肾功能损害。
药理抗恶性肿瘤药PPT课件
![药理抗恶性肿瘤药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03ed3f76a20029bc642d75.png)
关于肿瘤
❖ 肿瘤是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在外来和内在有害 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过度增 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neoplasm)
❖ 这种新生物与受累器官的生理需要无关,不按 正常器官的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的功能, 低分化,高增长。
1
第1页/共39页
2
第2页/共39页
肿瘤流行病学
❖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发生于几乎全身 所有的组织器官,对机体危害极大。
24
第24页/共39页
(二)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顺铂与卡铂 作用原理:与DNA上的碱基鸟嘌呤、腺嘌呤和胞 嘧啶形成交叉联结 不良反应:有肾毒性,呕吐、恶心的发生率较高, 还能致听力减退及神经症状
25
第25页/共39页
(三)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博来霉素(bleomycin,BLM) 作用特点 在A-T配对处与DNA结合,引起DNA断裂 作用于G2及M期 肺及鳞癌分布较多 鳞状上皮癌(头颈、口腔、食管等) 不良反应 1.肺纤维化,与剂量有关 2.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17
第17页/共39页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18
第18页/共39页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代谢药,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属细胞周期特异 性药物。
1.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二氢叶酸还 原酶抑制剂
作用原理: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 5,10甲撑四氢叶酸不足,dTMP合成受阻
G0期细胞:指暂不增殖的后备细胞,它是肿瘤 复发的根源,对药物不敏感。
14
第14页/共39页
15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 对增殖周期各期,甚至对G0期都有作用,这 类药物多能与细胞现成的DNA结合,阻碍其 功能,其量效曲线呈指数性。
❖ 肿瘤是人体器官组织的细胞在外来和内在有害 因素的长期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以细胞过度增 殖为主要特点的新生物 (neoplasm)
❖ 这种新生物与受累器官的生理需要无关,不按 正常器官的规律生长,丧失正常细胞的功能, 低分化,高增长。
1
第1页/共39页
2
第2页/共39页
肿瘤流行病学
❖ 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可以发生于几乎全身 所有的组织器官,对机体危害极大。
24
第24页/共39页
(二)破坏DNA的铂类配合物
顺铂与卡铂 作用原理:与DNA上的碱基鸟嘌呤、腺嘌呤和胞 嘧啶形成交叉联结 不良反应:有肾毒性,呕吐、恶心的发生率较高, 还能致听力减退及神经症状
25
第25页/共39页
(三)破坏DNA的抗生素类
博来霉素(bleomycin,BLM) 作用特点 在A-T配对处与DNA结合,引起DNA断裂 作用于G2及M期 肺及鳞癌分布较多 鳞状上皮癌(头颈、口腔、食管等) 不良反应 1.肺纤维化,与剂量有关 2.过敏性休克样反应
17
第17页/共39页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18
第18页/共39页
一、影响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抗代谢药,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属细胞周期特异 性药物。
1.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二氢叶酸还 原酶抑制剂
作用原理: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 5,10甲撑四氢叶酸不足,dTMP合成受阻
G0期细胞:指暂不增殖的后备细胞,它是肿瘤 复发的根源,对药物不敏感。
14
第14页/共39页
15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 对增殖周期各期,甚至对G0期都有作用,这 类药物多能与细胞现成的DNA结合,阻碍其 功能,其量效曲线呈指数性。
抗恶性肿瘤药物药理学课件
![抗恶性肿瘤药物药理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5cd14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9.png)
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恶心呕吐
给予止吐药、镇吐药等缓解症状,同时注 意调整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过敏反应
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抗 过敏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 激素等。
骨髓抑制
定期监测血常规,如出现白细胞、血小板 减少等情况,及时给予升白细胞、升血小 板等治疗措施。
心脏毒性
对于具有心脏毒性的抗恶性肿瘤药物,应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如出现心脏毒性, 及时停药或使用保护心脏的药物。
排泄
抗恶性肿瘤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其次是通过胆汁排泄, 药物的排泄速度和程度与药物的清除率有关。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效应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治疗作用主要是抑制肿瘤细胞 的生长和扩散,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可能产生一定 的毒性作用。
耐药性
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是导致耐药性的主 要原因,耐药性的产生与肿瘤组织的基因突变、 细胞内药物代谢酶的表达异常等因素有关。
长和增殖。
分类
烷化剂包括氮芥类、乙烯 亚胺类、烷基磺酸酯类、
亚硝脲类等。
药理学特点
烷化剂对多种肿瘤有效, 但毒性较大,可导致骨髓 抑制、消化道反应、免疫
抑制等。
抗代谢物
作用机制
抗代谢物通过与正常代谢物结构 相似,竞争性抑制肿瘤细胞所需 的酶或酶的底物,阻断肿瘤细胞 的代谢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
的生长和增殖。
分类
根据起源细胞类型,分为癌和肉瘤。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直接作用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间接作用
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扩散,诱导细胞凋亡。
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分类与特点
分类
烷化剂、抗代谢类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其他抗肿瘤药。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课件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b730a41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7.png)
鬼臼毒素类 • 肾和膀胱毒性:CTX、顺铂 • 神经毒性:长春新碱、紫杉醇、门冬酰胺酶 • 过敏反应:博来霉素、门冬酰胺酶、紫杉醇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41
(三)远期毒性
不育、致突变、致畸、致癌:第 二原发性肿瘤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42
七、抗恶性肿瘤药的用药原则
一般原则: 1.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
药物作用机制: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死亡
6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肿瘤细胞的组成:
GF (growth fraction)
生长比率: 增殖细胞群在全
细胞群中的比率。
1.增殖细胞群---治疗靶向 增长迅速的肿瘤,其GF较大接近1,对药物敏感。
2.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G0)期细胞 (复发的根源) ◆无增殖力或已分化的细胞 ◆死亡细胞
39
六、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一)近期毒性之一
共有的毒性反应
1.骨髓毒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特殊:激素,博来霉素,门冬酰氨酶
2.胃肠毒性 —恶心、呕吐(尤其是烷化剂,抗代谢药多见) 3.毛囊毒性——皮肤及毛发损害,脱发
40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二)近期毒性之二
特有的毒性反应
• 心脏毒性:素、白消安、CTX • 肝脏毒性:甲氨蝶呤(MTX)、羟基脲、CTX、
58
肿瘤的生物治疗
五.基因治疗 一类为替代或添加技术。即将治疗基因用各种方法送入肿瘤 或正常细胞。可以是抑癌基因或诱使肿瘤死亡的基因。也可 以是各种细胞因子或免疫原性基因。如将多种抑癌基因或凋 亡诱导基因导入细胞原可以抑制肿瘤生长或凋亡。
另一类为基因或其它物的封闭技术。如反义基因技术,核酸 技术,RNA干涉技术,可以封闭或降解基因或其产物以达到 治疗目的,目前常用的有利用以上技术封闭过度表达的癌基 因及其产物。肿瘤耐药基因,细胞周期基因等。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41
(三)远期毒性
不育、致突变、致畸、致癌:第 二原发性肿瘤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42
七、抗恶性肿瘤药的用药原则
一般原则: 1.根据细胞增殖动力学规律
药物作用机制: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死亡
6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肿瘤细胞的组成:
GF (growth fraction)
生长比率: 增殖细胞群在全
细胞群中的比率。
1.增殖细胞群---治疗靶向 增长迅速的肿瘤,其GF较大接近1,对药物敏感。
2.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G0)期细胞 (复发的根源) ◆无增殖力或已分化的细胞 ◆死亡细胞
39
六、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一)近期毒性之一
共有的毒性反应
1.骨髓毒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特殊:激素,博来霉素,门冬酰氨酶
2.胃肠毒性 —恶心、呕吐(尤其是烷化剂,抗代谢药多见) 3.毛囊毒性——皮肤及毛发损害,脱发
40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二)近期毒性之二
特有的毒性反应
• 心脏毒性:素、白消安、CTX • 肝脏毒性:甲氨蝶呤(MTX)、羟基脲、CTX、
58
肿瘤的生物治疗
五.基因治疗 一类为替代或添加技术。即将治疗基因用各种方法送入肿瘤 或正常细胞。可以是抑癌基因或诱使肿瘤死亡的基因。也可 以是各种细胞因子或免疫原性基因。如将多种抑癌基因或凋 亡诱导基因导入细胞原可以抑制肿瘤生长或凋亡。
另一类为基因或其它物的封闭技术。如反义基因技术,核酸 技术,RNA干涉技术,可以封闭或降解基因或其产物以达到 治疗目的,目前常用的有利用以上技术封闭过度表达的癌基 因及其产物。肿瘤耐药基因,细胞周期基因等。
药理学 抗恶性肿瘤药抗恶性肿瘤药药理学基础护理课件
![药理学 抗恶性肿瘤药抗恶性肿瘤药药理学基础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d8da6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f.png)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恶心和呕吐
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导致恶心和 呕吐,这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不
良反应。
腹泻和便秘
部分抗恶性肿瘤药可能导致腹泻或 便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肝功能异常
长期使用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对肝 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
抗恶性肿瘤药物对骨髓有抑制作 用,可能导致白细胞数量减少,
影响免疫功能。
血小板减少
部分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导致血 小板数量减少,增加出血风险。
贫血
长期使用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引 起贫血,导致乏力、头晕等症状
。
心脏毒性
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
某些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心律失 常,甚至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部分抗恶性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心肌缺 血,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控制药物剂量、加强营养支持等。
不良反应的处理
对于已发生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停药、减量、对症 治疗等。
04
抗恶性肿瘤药的合理使用与注意事项
药物的合理选择与使用
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选择合适的抗恶性肿瘤药物
每种抗恶性肿瘤药物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应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和分期进行选择。
预后评估与生活质量改善
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和康复计划,提高生活质量 。
联合治疗策略
化学治疗联合靶向治疗
利用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并降低毒 副作用。
免疫治疗联合放疗
通过放疗增强免疫细胞的浸润和活化,提高免疫治疗的疗 效。
局部治疗联合全身治疗
将局部的手术、放疗与全身的药物疗法相结合,全面控制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衡,从而抑制某些激素依赖性肿瘤。
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他莫昔芬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28
29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二、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根据作用周期或时相分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增殖周期各期,选择特异性不强,其量效曲线呈指 数直线型,如烷化剂、抗生素、铂类等。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21
22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4.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药物可干扰微管装配和纺锤丝形成,干扰 核蛋白体功能,影响氨基酸供应。
24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25
药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5.调节体内激素平衡 药物可通过补充或拮抗调节体内激素平
2.胃肠毒性 —恶心、呕吐(尤其是烷化剂,抗代谢药多见) 3.毛囊毒性——皮肤及毛发损害,脱发
(二)近期毒性之二
特有的毒性反应
• 心脏毒性:柔红霉素、多柔比星、三尖杉酯碱 • 呼吸系统毒性:博来霉素、白消安、CTX • 肝脏毒性:甲氨蝶呤(MTX)、羟基脲、CTX、
4
抗肿瘤药物发展历史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盐酸氮芥治疗淋巴瘤 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顺铂、阿霉素 紫衫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5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化疗药物
传统化疗药物 细胞毒类药物 新型药物 生物反应调节药(如干扰素) 肿瘤细胞诱导分化药(如维A酸) 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药(亚砷酸) 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物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药(Avastin)阿瓦斯丁(贝伐单抗) 肿瘤耐药性逆转药 纳米药物(抗体包衣、高分子包裹、磁性)
五、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天然耐药性(natural resistance):对药物 一开始就不敏感现象,如:处于非增殖的G0期 肿瘤细胞一般对多数抗恶性肿瘤药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有的 肿瘤细胞对于原来敏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 后才产生不敏感现象。
五、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体外无效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15
16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三代产品:奥沙利铂 结肠直肠癌具有显著活性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17
18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19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20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药物可嵌 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 形成。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6
一、抗肿瘤药作用机制
(一)抗肿瘤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肿瘤细胞的特点:
--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 --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 药物作用机制: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死亡
肿瘤细胞的组成:
GF (growth fraction)
多药耐药性/多向耐药性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
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后,产生
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它抗恶性
肿瘤药的耐药性。多出现在天然来源的抗肿瘤药
物,如长春碱、放线菌素D等。
耐药机制:
1、改变跨膜转运机制: 2、产生特殊的膜蛋白
抗恶性肿瘤药物 Antineoplastic Agents
学习目标: 1.熟悉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抗癌药物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与生化
机制及共同的不良反应。 3.了解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 4.熟悉各类抗癌药的主要适应症及用药原则。
ANTINEOPLASTIC DRUGS cancer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生长比率: 增殖细胞群在全
细胞群中的比率。
1.增殖细胞群---治疗靶向 增长迅速的肿瘤,其GF较大接近1,对药物敏感。
2.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G0)期细胞 (复发的根源) ◆无增殖力或已分化的细胞 ◆死亡细胞
增殖周期中的细胞分期
G1---S---G2---M
1.DNA合成前期(G1期):DNA的合成准备时期 2.DNA合成期(S期):DNA复制的时期 3.DNA合成后期(G2期):为有丝分裂作准备 4.丝状分裂期(M期):细胞一分为二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哌 抗癌抗生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柔红霉素、多柔比星、 博莱霉素 。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31
周期特异性药物
• 特异性地作用于增殖周期中某一时相的 肿瘤细胞, 量效曲线呈渐进线型。
作用于S期药物:羟基脲、阿糖胞苷、甲氨喋呤 作用于M 期的药物:长春碱、长春新碱 作用于G2期和M期的药物:紫杉醇
主要方法:手术 放疗 化疗 生物治疗 基因治疗
化疗药对癌细胞选择性低、毒性大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3
抗恶性肿瘤药的三大发展趋势
从单一治疗-------综合治疗 从单一药物-------联合用药
从姑息治疗-------根治治疗 从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多环节新型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如P-糖蛋白,加速药物从细胞内泵出细胞外。
耐药机制:
3.改变代谢途径:使药物作用靶点发生变化,失 去抗代谢作用。
4.产生耐药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修复药物损伤的 DNA,阻碍肿瘤细胞凋亡。
六、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一)近期毒性之一
共有的毒性反应
1.骨髓毒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特殊:激素,博来霉素,门冬酰氨酶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32
其它
三、抗肿瘤药的适应征
⒈ 全身性肿瘤 如: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淋巴瘤
2.某些化疗效果好的实体瘤: 皮肤癌、绒癌、恶性葡萄胎、 睾丸癌、小细胞肺癌。
3.作为放疗和手术后的巩固和辅助治疗 4.晚期、广泛转移、复发性肿瘤姑息疗法
四、化疗的存在的问题 •耐药性 •毒性反应大
细 胞 增 殖 动 力 学
11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二)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阻止DNA合成,抑制细 胞分裂增殖,而使肿瘤细胞死亡。
2.直接影响DNA的结构与功能:破坏DNA结构或抑 制拓扑异构酶活性,影响DNA的复制和修复功 能。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13
14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药----他莫昔芬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28
29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二、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根据作用周期或时相分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对增殖周期各期,选择特异性不强,其量效曲线呈指 数直线型,如烷化剂、抗生素、铂类等。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21
22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4.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
药物可干扰微管装配和纺锤丝形成,干扰 核蛋白体功能,影响氨基酸供应。
24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25
药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5.调节体内激素平衡 药物可通过补充或拮抗调节体内激素平
2.胃肠毒性 —恶心、呕吐(尤其是烷化剂,抗代谢药多见) 3.毛囊毒性——皮肤及毛发损害,脱发
(二)近期毒性之二
特有的毒性反应
• 心脏毒性:柔红霉素、多柔比星、三尖杉酯碱 • 呼吸系统毒性:博来霉素、白消安、CTX • 肝脏毒性:甲氨蝶呤(MTX)、羟基脲、CTX、
4
抗肿瘤药物发展历史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21世纪初
盐酸氮芥治疗淋巴瘤 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顺铂、阿霉素 紫衫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靶向治疗
5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化疗药物
传统化疗药物 细胞毒类药物 新型药物 生物反应调节药(如干扰素) 肿瘤细胞诱导分化药(如维A酸) 肿瘤细胞凋亡诱导药(亚砷酸) 抗肿瘤侵袭及转移药物 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药(Avastin)阿瓦斯丁(贝伐单抗) 肿瘤耐药性逆转药 纳米药物(抗体包衣、高分子包裹、磁性)
五、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天然耐药性(natural resistance):对药物 一开始就不敏感现象,如:处于非增殖的G0期 肿瘤细胞一般对多数抗恶性肿瘤药不敏感。
获得性耐药性(acquired resistance):有的 肿瘤细胞对于原来敏感的药物,治疗一段时间 后才产生不敏感现象。
五、耐药性及耐药机制
体外无效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15
16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三代产品:奥沙利铂 结肠直肠癌具有显著活性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17
18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19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20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3.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药物可嵌 入DNA碱基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 形成。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6
一、抗肿瘤药作用机制
(一)抗肿瘤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肿瘤细胞的特点:
--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 --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 药物作用机制:
诱导肿瘤细胞分化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死亡
肿瘤细胞的组成:
GF (growth fraction)
多药耐药性/多向耐药性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
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后,产生
了对多种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它抗恶性
肿瘤药的耐药性。多出现在天然来源的抗肿瘤药
物,如长春碱、放线菌素D等。
耐药机制:
1、改变跨膜转运机制: 2、产生特殊的膜蛋白
抗恶性肿瘤药物 Antineoplastic Agents
学习目标: 1.熟悉肿瘤细胞增殖周期动力学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抗癌药物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与生化
机制及共同的不良反应。 3.了解肿瘤细胞的耐药机制。 4.熟悉各类抗癌药的主要适应症及用药原则。
ANTINEOPLASTIC DRUGS cancer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生长比率: 增殖细胞群在全
细胞群中的比率。
1.增殖细胞群---治疗靶向 增长迅速的肿瘤,其GF较大接近1,对药物敏感。
2.非增殖细胞群
◆静止(G0)期细胞 (复发的根源) ◆无增殖力或已分化的细胞 ◆死亡细胞
增殖周期中的细胞分期
G1---S---G2---M
1.DNA合成前期(G1期):DNA的合成准备时期 2.DNA合成期(S期):DNA复制的时期 3.DNA合成后期(G2期):为有丝分裂作准备 4.丝状分裂期(M期):细胞一分为二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噻替哌 抗癌抗生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
柔红霉素、多柔比星、 博莱霉素 。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31
周期特异性药物
• 特异性地作用于增殖周期中某一时相的 肿瘤细胞, 量效曲线呈渐进线型。
作用于S期药物:羟基脲、阿糖胞苷、甲氨喋呤 作用于M 期的药物:长春碱、长春新碱 作用于G2期和M期的药物:紫杉醇
主要方法:手术 放疗 化疗 生物治疗 基因治疗
化疗药对癌细胞选择性低、毒性大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3
抗恶性肿瘤药的三大发展趋势
从单一治疗-------综合治疗 从单一药物-------联合用药
从姑息治疗-------根治治疗 从细胞毒性药物向针对机制多环节新型药物 靶向治疗药物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如P-糖蛋白,加速药物从细胞内泵出细胞外。
耐药机制:
3.改变代谢途径:使药物作用靶点发生变化,失 去抗代谢作用。
4.产生耐药基因:其表达产物可修复药物损伤的 DNA,阻碍肿瘤细胞凋亡。
六、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
(一)近期毒性之一
共有的毒性反应
1.骨髓毒性——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特殊:激素,博来霉素,门冬酰氨酶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32
其它
三、抗肿瘤药的适应征
⒈ 全身性肿瘤 如: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 恶性淋巴瘤
2.某些化疗效果好的实体瘤: 皮肤癌、绒癌、恶性葡萄胎、 睾丸癌、小细胞肺癌。
3.作为放疗和手术后的巩固和辅助治疗 4.晚期、广泛转移、复发性肿瘤姑息疗法
四、化疗的存在的问题 •耐药性 •毒性反应大
细 胞 增 殖 动 力 学
11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二)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
1.干扰核酸的生物合成:阻止DNA合成,抑制细 胞分裂增殖,而使肿瘤细胞死亡。
2.直接影响DNA的结构与功能:破坏DNA结构或抑 制拓扑异构酶活性,影响DNA的复制和修复功 能。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
13
14
药理学抗恶性肿瘤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