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资料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5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2.5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和甲骨文。

青铜器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甲骨文则是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能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演进和特点。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部分青铜器和甲骨文相关的知识,对两者的认知有一定的基础。

但他们的认知较浅,主要停留在青铜器的种类和甲骨文的形状上。

因此,本课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涵和价值,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1.唯物史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是长期积累和演进的结果,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

2.史料实证: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考古发掘等实证材料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能力。

3.时空观念:通过具体的历史时空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明确青铜器和甲骨文所处的历史阶段,理解其出现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观念。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通过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研究,理解和解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意义。

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维护。

让学生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特点;(2)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3)通过学习青铜器和甲骨文,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内涵和价值;(2)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提升他们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3)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5课 青铜文明与甲骨文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第5课  青铜文明与甲骨文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历史
年级/册
七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人教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难点名称
青铜文明的含义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节知识点属于文化史的部分,文化史课的形象性特点难以把握,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大难点。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在科技水平落后的奴隶社会,人们如何掌握了铸造青铜器的技术难以理解。文明如何解说。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发展历程
青铜文明 商周---灿烂时期
基本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湛、分布广
小结
灿烂的青铜文明歌:
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
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
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
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2、依据司母戊鼎解说为什么叫青铜,青铜时代如何到来,文明如何解说?
3、依据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对四羊方尊及三星堆青铜器图片的观看探讨青铜文明的特点。
4、用简单的思维导图小结概述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一步加深理解。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让学生概括铸造青铜器的过程从而理解智慧的古代中国人民创造的青铜文明。
难点教学方法
1.观看图片,了解铸造青铜器的过程及此时青铜器的特点。
2.情景解说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司母戊鼎”图片,解说其结构特征,然后问题引入:1)我国何时开始使用青铜器?2)青铜器在夏商周呈现怎样的特点?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可以通过如下这些青铜器的用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文表格式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青铜器和甲骨文表格式教学设计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授课人:授课班级:初一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题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所在单元
第二单元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能力。
(3)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记事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通过制作工艺感受先民的智慧,实现情感目标。
可链拉视频及图片来掌握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司母戊大方鼎。
读图直观感受青铜器的艺术价值。
依据视文的造字特点,并猜字辨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汉字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的意义:
①对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价值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2)、军事:(兵器)刀剑
3)、贵族生活用具:(乐器、食器)身份地位
4)、极少用于农业生产
铜昂贵
只供贵族享用显示
其身份权威
2制作工艺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
看图归纳此时期的青铜器的特点
青铜文明时期的还有一个文明成果是什么?以前我们了解历史只是通过实物资料,这一文明成果出现后,我们了解历史又增加了一个途径,那是文字资料。
二.甲骨文
1、含义:商周时期刻在龟骨和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地点: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3、内容: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4、影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设计、学案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它的制作是以什么为范本吗?这一范本的制作在什么时候达到鼎盛?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5 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出现地点
用途
功能
特点
工艺
代表

主要用于饮

黄河流域
由食器等发 种类丰富、
工艺
代表
青铜器
原始社会 后期
主要用于 饮食、祭 祀及军事

2. (1)规模大。
由食器 等发展 到礼器
种类丰 富、数量 泥范铸造法
众多
司母戊鼎
(2)品种多。古代青铜器的类别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
农器与工具、货币、玺印与符节、度量衡器、铜镜、杂器十二大类,其下又可
细分为若干小类。其中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这五类是最主要、最
基本的。
(3)用途广。
(4)工艺精美。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个器物用
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四、随堂演练
1.D 2.C 3.D 4.A 5.B
6.(1)错误:夏朝,改正:商朝;
(2)错误:甲骨文,改正:金文或铭文;
(3)错误:司母戊鼎,改正:青铜立人像
4.下图是 2010 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中
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出土于我国河南,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
鼎是( )
A.司母戊鼎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名师学案 新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名师学案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引言:同学们,人们要了解历史,往往离不开前人的文字记载。

你知道我国有文字记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那时的文字记载了什么内容?你知道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看题目,知大意)(2分钟)二:明确目标(1分钟)自学目标:1了解甲骨文、金文等字体。

2以司戊母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制造情况及用途工艺的成就。

互学目标:1、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之间的关系。

2、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什么作用?3、你认为青铜艺术的价值在什么地方?三、引导自主学习(20分钟)(一)请同学们浏览全文,了解本节课要解决的几个问题(1分钟)(看标题知层次)1、同学们找出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并解决以下问题(看句段知含义)(1)、商朝时把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叫 ,它主要记载的是商王的和商朝的因此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开始的。

(学生自学完成)(2)、我们把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之为,也叫。

(学生自学完成)(3)、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吗?(学生互学完成)学生展示:教师点评:(4)、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什么作用?(学生互学完成)学生展示:教师点评:2、阅读第二个标题“闻名于世的青铜器”下的三段大字,解决以下内容(3分钟)(1)、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青铜器是由、、、三种金属根据器物不同用途不同要求,调配铜和锡比例铸造而成的。

(学生自学完成)(2)、你认为青铜艺术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学生互学完成)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四:教师精讲点拨(3分钟)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夏商西周时期的艺术成就,文字和青铜艺术,我们今天的汉字的渊源就是商朝的甲骨文,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就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可考的史料。

同时,青铜艺术代表了夏商西周时期高超的手工业水平,代表着我国在这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明。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青铜器和甲骨文,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资料等多种方式,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

2.难点:青铜器和甲骨文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美。

2.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内容。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演示。

2.提前让学生预习教材,了解基本知识。

3.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授青铜器和甲骨文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2.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文字的演变。

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枣子特点又是什么呢?一、导入新课利用甲骨文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情况。

2.总结甲骨文、金文、大篆的演变趋势。

3.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是红铜与铅、锡的合金。

由青铜的合金铸造的器具,因颜色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器。

出现时期: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乃至权力的代表性器物。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_商_朝的代表作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立人像,反映商代巴蜀文化。

2. 甲骨文__商朝__时出现的刻在__龟甲__和_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和反映了_商_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设计

2023-2024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教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多媒体、启发、讨论、直观法等教学方法附1:学案(10分钟)一、独立自学【温馨提示:1.历史阅读方法指导:抓住时间(时期)、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影响(意义、作用)。

2.学习要求:在课文划出相关答案,不会的问题标出记号,10分钟)】(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距今4000多年的出土了铜镜。

2.商朝以后的青铜器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乃至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与数量反映了和。

3.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4.⑴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⑵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什么?⑶到了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特点?P23——245.你知道青铜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6.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23-24(二)甲骨文记事1.⑴什么是甲骨文?⑵在哪里出土的?⑶是怎样被发现的?⑷记载了什么内容?⑸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什么时候?P24—252⑴甲骨文已经具备了哪些造字方法?⑵什么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⑶什么是最为进步的造字方法?⑷甲骨文对汉字的发展有什么意义?P25二、合作探究(5分钟)(要求:前后桌4人为一组讨论,时间5分钟)司母戊鼎,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

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在商朝时期能成功铸造这样硕大的器物,这说明了什么?(提示:从高、大、重、花纹、规模去分析)附2: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高度发达的时期,其精品代表作是()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青铜立人像 D.牛尊2.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是:()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青铜立人象 D.司母戊鼎3、下列关于甲骨文说法正确的是()①是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的②甲骨文记载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丰富的内容等。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2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过程与
方法
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照片、实物和有关资料,并进行展览、讲解和想象,以加深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甲骨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商朝青铜器是上古文明世界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成就之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潮流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从而自发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根据六个“同时”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即司母戊鼎铸造的每一道工序都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聪明才智与协作劳动,同样对于今天的我们,无论是一个班级体,一所学校,还是我们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去打造。
小结本课。。。。。。
作业。同步导练第5课,1--6题课堂练习。。7--13题课后练习。
要求:A同学不能说话,不能用肢体语言聪明的同学,请问:
A同学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导入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等字体的区别,了解汉字的演变;
2、知道司母戊鼎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3、理解甲骨文和汉字的渊源关系,认识商朝青铜铸造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三,自学提示:阅读课本46页---47页相关内容。(5分钟)
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怎样才能保证70个坩埚的铜液同时达到指定温度?
在没有任何起重机械辅助的情况下,怎样通过人力搬动滚烫的坩埚?
怎样才能做到70个坩埚同时进行浇铸?
设计说明:这六项工程难题设置的意图并不是在于真正要求学生能够找到解决方案,而是学生通过思考并试着解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司母戊鼎铸造的复杂,由此对商朝的工匠们能够铸造出如此宏伟的青铜器感到钦佩,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案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以司母戊鼎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通过了解汉字的演变,培养学生从点到线寻找历史规律的能力;通过对司母戊鼎等青铜器的铸造过程或用途的想象,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甲骨文——汉字,汉字——甲骨文”的正反两方面的推理论证活动,增强对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的认识;积极开展收集青铜器相关图片及有关资料的活动,通过展览、讲解、想像,加强对青铜艺术这一中华文化瑰宝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真实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高度智慧的”,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振兴中华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与甲骨文难点:从青铜器与甲骨文认识夏商西周的灿烂文明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定又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青铜器: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合铸而成的器具,颜色为青绿,故称“青铜”。

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用途:饮食,祭祀,军事2、我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的阶段:(1)、出现:原始社会后期地点:我国的甘肃、青海、陕西、河南、山西、山东、辽宁、安徽等地出现了铜器。

代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

礼器是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食器:乐器:兵器酒器生产工具繁荣丰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识读《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导入新课】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吗?它就是我国商朝制作的司母戊鼎。

它高1.33米,长1.1米,重达832.84千克,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劳动,分工协作,由此可见商朝青铜铸造工业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夏商西周的青铜器展示了怎样的高超工艺呢?同一时期的甲骨文又展现了怎样的文明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解答上面的疑问吧!【内容探究】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师:阅读课本第25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一段内容,概括出青铜器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生:原始社会后期出现,商朝以后数量增加,种类逐渐丰富,制作工艺高超。

[多媒体展示《四羊方尊》《司母戊鼎》等众多青铜器的图片]师:结合课本第26页青铜器的高超工艺一目中第二段内容归纳总结出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回答: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

师:猜一猜图中两个青铜器的用途是什么?生:饮食、祭祀、军事等。

师:青铜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贵族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比如天子是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师过渡: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显示了夏、商、西周时期人民的智慧,而同一时期灿烂文明的代表之一甲骨文更是影响深远。

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2019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备课资料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铸造业(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相关链接我国在新石器晚期已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

自然界的铜通常呈赤红色,所以又称为红铜。

如果在红铜中加入少量铅或锡,制造的工具则更加锋利和适用。

这种锡或铅与铜的合金本来是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所以叫青铜。

青铜的熔点低,硬度大,远比红铜优越,很快就代替了红铜。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相关链接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思维拓展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此观点错误。

要想弄清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了解“青铜时代”的内涵,青铜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为“青铜文明”。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①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②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相关链接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田地中掘获的。

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铭文,故而得名。

鼎腹为长方形,上有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32.84千克。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主要内容是商朝的青铜文明以及甲骨文的出现。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展示了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两个概念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同时,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商朝的地位,掌握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和史料实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明的灿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铜器的种类、特点及其在商朝的地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史价值。

2.难点:甲骨文的结构和书法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相关知识。

2.展示法:教师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实物,引导学生直观认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4.实践法:学生动手操作,模仿甲骨文书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实物或模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提问:“你们对这些物品有什么了解?”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展示青铜器和甲骨文的实物图片,详细讲解它们的种类、特点及历史价值。

同时,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它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青铜器和甲骨文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案【课标要求】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道青铜器精品的代表并能识别其图片。

2.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3.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高度发达的文明,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和甲骨文。

难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

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探寻中国的早期文明成果。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1. 青铜器的发展历程请学生阅读课本第23页的第一段,概括出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

(2)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

2.青铜制造业的特点(1)课件展示各类青铜器的图片。

猜一猜,图中的青铜器的实用性是什么?鼎——烹饪器;觚——盛酒器;簋——盛饭器;甗——蒸饭器;盨——盛饭器;爵——饮酒器。

青铜不仅仅用于制造生活用具,还广泛用于礼器、乐器、兵器、农具等工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

从中可看出青铜制造业有哪些特点?规模大,工艺精美,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

(2)材料研读材料一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礼记?礼器》材料二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问: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历史信息?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铸造业(1)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铜器。

相关链接我国在新石器晚期已发明了铜器,铜是人类历史上认识的第一种金属。

自然界的铜通常呈赤红色,所以又称为红铜。

如果在红铜中加入少量铅或锡,制造的工具则更加锋利和适用。

这种锡或铅与铜的合金本来是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绿色,所以叫青铜。

青铜的熔点低,硬度大,远比红铜优越,很快就代替了红铜。

(2)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相关链接根据人们使用工具的不同,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可划分为石器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是指主要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而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思维拓展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的关系是一回事吗?为什么?此观点错误。

要想弄清青铜时代与青铜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先了解“青铜时代”的内涵,青铜时代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为“青铜文明”。

2.青铜器的制作工艺(1)成分组成: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

(2)铸造技术①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②到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能够铸造出大型器物。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这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相关链接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现存最重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田地中掘获的。

因为在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铭文,故而得名。

鼎腹为长方形,上有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鼎高1.33米,长1.1米,宽0.78米,重832.84千克。

据推算,该鼎需要250人左右同时行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

司母戊鼎的铸造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商代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思维拓展我国青铜器的用途及成就取得的重大意义或作用。

1.用途中国青铜器始于原始社会末期,经历夏、商、周几个朝代,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领域,被当时封建礼制视为显示身份、地位的器物,当时祭神享祖,礼仪交往、宴请宾客等活动中的青铜器称为礼器,不同身份的贵族拥有与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

2.意义或作用(1)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标志,青铜铭文记载了三四千年前的中华历史,青铜器文化蕴含了时代的理想、追求和信念。

(2)中国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铸造技术,将绘画、雕塑、造型艺术和工艺美术融于一体,大量的记事花纹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1.含义: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2.记载内容:包括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内容。

3.意义: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相关链接文字产生之前,古人曾采用结绳记事。

传说黄帝时期的仓颉创造了文字,但至今没有任何出土文物可以证明。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半坡人在陶器上刻画的一些符号,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文字的萌芽,但对这些符号的定性、识别和解读,至今仍存在异议。

直到发现甲骨文,人们认为它与今天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思维拓展甲骨文发现的意义甲骨文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社会生产状况、阶级关系,记录了商朝后期大量的史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演变而来的。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1)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

(2)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2.甲骨文与汉字的关系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思维拓展对甲骨文的评价以及它的发现有何重大历史意义?评价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意义(1)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研究汉字的形成和演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所使用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至今仍是汉字的重要造字方式,甲骨文中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

(2)甲骨文中的信息为我们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商朝的时事与生活,为中国商文化史提供了最好的佐证,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最宝贵、最真实的资料。

例1 下面对我国古代青铜器成就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早出现在夏朝B.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C.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D.青铜器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点拨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意在考查青铜器的相关知识点,是识记和辨析能力的考查。

结合教材逐一分析选项,可知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

故选A。

答案 A例2 21世纪来临之时,我国政府将司母戊鼎的复制品命名为“中华世纪鼎”,把它作为中国人民迎接21世纪到来的珍贵礼物送给了联合国。

你知道司母戊鼎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吗()A.夏朝B.商朝C.西汉D.唐朝点拨本题考查识图能力。

图中所示为司母戊鼎,它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也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不仅代表了商代冶铸技术的高度发展,也说明了商代的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它是商代青铜冶铸工艺的杰作,同时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

故本题选B。

答案 B例3 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甲骨文,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故选择B项。

答案 B例4 见下图,下列对图片的介绍正确的一项是()A.体系不完整的文字B.铸刻在青铜器上C.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D.夏朝的文字点拨此题为图片型选择题,意在考查甲骨文的相关知识点,为识图以及识记能力的考查。

从图片来看,是一块兽骨,上面刻写着文字,由此可联想到是甲骨文,再逐一分析选项可知,这一文字体系较完整,铸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是商朝的文字,所以只有C项是正确答案,故选C。

答案 C司母戊鼎的发现2009年3月19日,庆祝司母戊鼎出土70周年纪念活动在安阳武官村吴家大院举行。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

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地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

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

到了第三天夜里,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方鼎出土的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

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别的出土文物。

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得以保存下来。

1946年6月,司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

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岁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寿礼,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

而国民政府终究因重量问题没有把其运往台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