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ppt课件
合集下载
预算管理体制第二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促进经济发展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稳定的税收来源,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自主性,促进了 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规范预算管理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推动了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加强了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提 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问题
地区间财力不平衡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虽然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比重,但同时也加大了地 区间财力不平衡的矛盾,导致部分地区财政困难,需要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支持。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 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财力 差异,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 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 事权与支出责任
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政府的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合理确定 各级政府的税收管辖权,实现事 权与支出责任的匹配。
完善税收立法与执法 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税收立法程 序,提高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稳 定性。同时加强税收执法体系建 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 支付制度
改革方向
优化税收结构
调整税收政策,完善税收体系, 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以适应 经济发展需求。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 付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各级 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
改革
加强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完善预 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程序,提 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完善措施
加强税收征管
共享税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征收,按一定比例分成。
税收返还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
中央政府将部分税收返还给地方政府, 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
税收返还的计算方法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使得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稳定的税收来源,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自主性,促进了 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
规范预算管理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推动了预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加强了对财政收支的监督和管理,提 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问题
地区间财力不平衡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虽然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比重,但同时也加大了地 区间财力不平衡的矛盾,导致部分地区财政困难,需要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支持。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 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间财力 差异,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 化。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 事权与支出责任
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级政府的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合理确定 各级政府的税收管辖权,实现事 权与支出责任的匹配。
完善税收立法与执法 体系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税收立法程 序,提高税收法律的权威性和稳 定性。同时加强税收执法体系建 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 支付制度
改革方向
优化税收结构
调整税收政策,完善税收体系, 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以适应 经济发展需求。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 付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各级 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
改革
加强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完善预 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程序,提 高预算的执行效率。
完善措施
加强税收征管
共享税
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征收,按一定比例分成。
税收返还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
中央政府将部分税收返还给地方政府, 以弥补地方财政收入不足。
税收返还的计算方法
14.第五章预算管理体制第二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地方财政支出—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 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地 方企业的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地方安排的农 业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 、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以及其他支出。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按照收入的内在属性 ,将税基流动性较强、地区间分布不均衡、收 入变化具有周期性或波动性,以及税负易转嫁 的税种划为中央收入。
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在划分中央与地方 事权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 责任,并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收入 的财政管理体制。
特征:规范性、层次性和法制性。
分税制体制内容
改革内容:“三分一返一转移” ,即划分事权 与支出、划分税收、分设税务机构,实行税收返 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包含三层含义:“分事”,即在明确政府 职能边界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范围和支 出责任;“分税”,按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 ,在央地间划分税种,划定央地收入来源;“分 管”,实现分级财政管理,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消费税税收返还基数 = 2014年消费税返还数 以后年度消费税税收返还数额=消费税税收返还基
数
改革意义:为下一步消费税征收转环节和调整中央 地方分享比例做准备。对于消费税增幅超增值税增 幅的地方,返还增量将有所减少。
所得税基数返还
从 2002 年 1 月 1日 起 , 实 施所得 税收入 分 享改革,改革现行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 所得税收入的办法,对企业所得税和个 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的按比例 分享。
2015年 预算数
5153.29
2016年 预算数 5088.57
所得税 返还
3705 910.19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按照收入的内在属性 ,将税基流动性较强、地区间分布不均衡、收 入变化具有周期性或波动性,以及税负易转嫁 的税种划为中央收入。
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在划分中央与地方 事权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 责任,并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收入 的财政管理体制。
特征:规范性、层次性和法制性。
分税制体制内容
改革内容:“三分一返一转移” ,即划分事权 与支出、划分税收、分设税务机构,实行税收返 还和转移支付制度。
分税制包含三层含义:“分事”,即在明确政府 职能边界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范围和支 出责任;“分税”,按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 ,在央地间划分税种,划定央地收入来源;“分 管”,实现分级财政管理,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
消费税税收返还基数 = 2014年消费税返还数 以后年度消费税税收返还数额=消费税税收返还基
数
改革意义:为下一步消费税征收转环节和调整中央 地方分享比例做准备。对于消费税增幅超增值税增 幅的地方,返还增量将有所减少。
所得税基数返还
从 2002 年 1 月 1日 起 , 实 施所得 税收入 分 享改革,改革现行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 所得税收入的办法,对企业所得税和个 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和地方的按比例 分享。
2015年 预算数
5153.29
2016年 预算数 5088.57
所得税 返还
3705 910.19
14.第五章 预算管理体制 第二节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中央固定财政收入: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 ,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 收入(包括营业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未纳入共享 范围的中央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上交的利润。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中央分享50%,地方分享50%; 纳入共享范围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 方分享40%;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海洋石油资源 税为中央收入,其余资源税为地方收入;证券交易印花税中 央分享97%,上海、深圳分享3%。 地方固定收入:地方企业上交利润,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 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公司总公司 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税(不含证券交 易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烟叶税,土地增值税,国 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目前中央财政集中收入比例尚未达到1994年分税 制财政体制改革设定的60%的目标,在国际上也 是偏低的。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 2010),2009年,全球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单一制 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保持在 60%以上,如英国、法国、西班牙,分别为 90.1%、83.6%和65.6%。在实行联邦制的澳大利 亚、德国、美国,这一比重依次为73.7%、66.6% 、51.5%。在俄罗斯和南非,这一比重分别为 69.7%、81.2%。 中央保持一定的财力集中度,既有利于建立和完 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科学发展,又有 利于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推动地区间基本公共服 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3.中央对地方的税收增量返还政策
税收返还——1994年分税制改革、2002年所得税收入分享改 革和2009年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后,为保证地方既得利益 ,对原属于地方的收入划为中央收入部分,给予地方的补偿 。 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以及成品油价格 和税费改革税收返还。 从2009年起,为简化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结构, 将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专项上解等地方上解收入也 纳入税收返还(冲抵返还额)。 2011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决算数5039.88亿元。 2012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决算数5128.04亿元。 2013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决算数5046.74亿元。 2014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决算数5081.55亿元。 2015年税收返还预算数5153.29亿元。 2016年税收返还预算数5088.57亿元。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课件
9
陈共 主编
2、复式预算是在单式预算的 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 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 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 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分 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10
陈共 主编
11
10.12.2020 陈共 主编
11
12
10.12.2020 陈共 主编
从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上看,国家预算分为增 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看,国家预算分为 正式预算和临时预算。
从预算内容的分合看,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 分预算。
8
陈共 主编
(一)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组
织形式,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 部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汇集编入 一个预算,形成一个收支项目 对照表。
3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及其类别
(the concept and the types)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the budget levels and their authorities)
三、国家预算原则
(the principles)
4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
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enhanc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under the law)
二、编制部门预算 (the department budget the purchasing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the purchasing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陈共 主编
2、复式预算是在单式预算的 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是 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 收入和支出按经济性质汇集 分别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收支对照表,从而编成两个 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分 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10
陈共 主编
11
10.12.2020 陈共 主编
11
12
10.12.2020 陈共 主编
从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上看,国家预算分为增 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从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看,国家预算分为 正式预算和临时预算。
从预算内容的分合看,国家预算分为总预算和 分预算。
8
陈共 主编
(一)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1、单式预算是传统的预算组
织形式,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 部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汇集编入 一个预算,形成一个收支项目 对照表。
3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国家预算
一、国家预算及其类别
(the concept and the types)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the budget levels and their authorities)
三、国家预算原则
(the principles)
4
陈共 主编
第一节 政府和市场
一、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enhanc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under the law)
二、编制部门预算 (the department budget the purchasing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三、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the purchasing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ppt 31页)
第二节 预算管理体制
(二)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的层次性 全国性公共产品、区域性公共产品、地方 性公共产品。 2、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框架
责任归属
中央 中央、地方
地方、中央 地方
支出项目
国防、外交、外贸、金融和货币政 策、管制地区间贸易 个人福利补贴、失业保险、全国性 交通
纵向财政缺口、横向财政缺口 (3)外部效应 (4)实现中央政府特殊目的,如支持落 后地区经济发展。
2、转移支付方式
(1)无条件的均衡拨款(一般转移支付)
某地区应得的转移支付拨款 =该地区标准支出-该地区标准收入
标准收入=该地区的经济税基×标准税率 标准支出=该地区人口数×全国人均标准支出水 平×该地区的服务成本差异系数
第一节 国家预算
(二)国家预算的类别
按预算形式分 单式预算 复式预算
第一节 国家预算
按收支项目测算方法分: 增量预算 零基预算
第一节 国家预算
▪ 按预算支出分类汇总依据分: 功能预算 部门预算
二、国家预算级次及预算管理权限 国家预算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省、市、县、乡 我国预算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 的原则建立的。
谢谢大家!
▪
每天都是美好的一天,新的一天开启 。20.12.2920.12.2904:4304:43:1704:43:17Dec-20
▪
相信命运,让自己成长,慢慢的长大 。2020年12月29日星 期二4时 43分17秒Tuesday, December 29, 2020
▪
爱情,亲情,友情,让人无法割舍。20.12.292020年 12月29日星期 二4时43分17秒20.12.29
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 (ppt 46页)
地方财政为了短期利益,纷纷上马高税收项目,造成了我国第一次的 投资过热.
1994年以前的财政收入,中央占3成,地方拿7成
两个比重”变动情况
年度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 (%)
1978 31.1 15.5 1980 25.5 24.5 1985 22.2 38.4 1989 15.7 30.9 1990 15.7 33.8 1991 14.5 29.8 1992 12.9 28.1 1993 12.3 22.0
财权的划分
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特征:
地方1993年应得的财力不变(以1993年为基期) 中央拿大头(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
分划归中央),地方拿小头,地方缺口由转移支付 弥补 只限于中央和各省之间,不涉及到省以下
征收机关
征收税种
国税局系统
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铁路、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
1994 10.8 55.7 1995 10.3 52.2 1996 10.4 49.4 1997 11.0 48.9 1998 11.7 49.5 1999 12.8 51.1 2000 13.5 52.2 2001 14.9 52.4 2002 15.7 55.0 2003 16.0 54.6 2004 16.5 54.9 2005 17.2 52.3 2006 18.5 52.8
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政策实验的成本远低于中央政府,多样化 得实验方案有助于推动公共政策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增值税转型、燃油税、房 产税
另外:政治人才的输送地
财政三大职能在政府间的划分
1994年以前的财政收入,中央占3成,地方拿7成
两个比重”变动情况
年度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的比重 (%)
1978 31.1 15.5 1980 25.5 24.5 1985 22.2 38.4 1989 15.7 30.9 1990 15.7 33.8 1991 14.5 29.8 1992 12.9 28.1 1993 12.3 22.0
财权的划分
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特征:
地方1993年应得的财力不变(以1993年为基期) 中央拿大头(税源稳定、税基广、易征收的税种大部
分划归中央),地方拿小头,地方缺口由转移支付 弥补 只限于中央和各省之间,不涉及到省以下
征收机关
征收税种
国税局系统
增值税、消费税、车辆购置税、铁路、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营业
1994 10.8 55.7 1995 10.3 52.2 1996 10.4 49.4 1997 11.0 48.9 1998 11.7 49.5 1999 12.8 51.1 2000 13.5 52.2 2001 14.9 52.4 2002 15.7 55.0 2003 16.0 54.6 2004 16.5 54.9 2005 17.2 52.3 2006 18.5 52.8
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政策实验的成本远低于中央政府,多样化 得实验方案有助于推动公共政策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村税费改革、增值税转型、燃油税、房 产税
另外:政治人才的输送地
财政三大职能在政府间的划分
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PPT 58页)
三是财政设立专门的国库现金管理和支付执行 机构,对国库进行专职管理。
2019/12/26
22
(二)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 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 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收入收缴程序、规 范支出拨付程序。
7
增量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财政 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 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
我国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 优缺点:编制方法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
存在编制方法的不科学、不规范、欠公平、 造成预算约束软化。
2019/12/26
8
零基预算
1.含义: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 定,以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依据,不考 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所以有人称之人“不 连续的预算”。
2019/12/26
13
4.地方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地方各级政府的财 政收支计划的统称,负有组织大部分国家预算收 入和相当部分预算支出的重要任务,是地方政府 职能实施的财力保证,在国家预算管理体系中居 于基础性地位。
2019/12/26
14
(二)预算管理权限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3.各级政府的职权 4.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 5.监督与法律责任的规定
联邦主义) 1.主体确定: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相
对独立,自求平衡。 2.事权和财权划分。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2019/12/26
38
(二)分税制的一般内容 1.分税制就是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主体的收入
2019/12/26
22
(二)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主要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预算资金分配、资金 使用、银行清算及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 户的全过程集中进行全面的监控制度。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收入收缴程序、规 范支出拨付程序。
7
增量预算
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财政 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 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
我国预算编制基本上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 优缺点:编制方法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但
存在编制方法的不科学、不规范、欠公平、 造成预算约束软化。
2019/12/26
8
零基预算
1.含义: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 定,以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依据,不考 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所以有人称之人“不 连续的预算”。
2019/12/26
13
4.地方预算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地方各级政府的财 政收支计划的统称,负有组织大部分国家预算收 入和相当部分预算支出的重要任务,是地方政府 职能实施的财力保证,在国家预算管理体系中居 于基础性地位。
2019/12/26
14
(二)预算管理权限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职权 3.各级政府的职权 4.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责 5.监督与法律责任的规定
联邦主义) 1.主体确定: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相
对独立,自求平衡。 2.事权和财权划分。 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
4.预算调节制度:转移支付制度。
2019/12/26
38
(二)分税制的一般内容 1.分税制就是按税种划分各级财政主体的收入
14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
(3)中央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但有地方政府 负责提供更为高效的事项(如基础教育、计划 生育、公共卫生等),主要应由中央中央财政 通过转移支付把相应的财力提供给地方来完成;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适度分权型预算管理体制
1、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适度分权预算管理 体制是各国预算管理体制实践的理性选择, 同时也是体现了预算管理体制的规范性要 求。
2、从财政职能角度分析,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二者优势互补、 有机结合应是正确选择。
2020/8/29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
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资金在不同层级政府
之间(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无偿转移,主要表 现形式为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一系列补助拨款。 纵向(主体)、横向(补充) 其特征: (1)公式化 (2)弹性化 (3)法制化
实现。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的类型
1、无条件转移支付:平ຫໍສະໝຸດ 各地财政收入 水平差异(均等化功能)--税收返还、 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
2、有条件转移支付:确保地方政府提供 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水平--专项拨款 (发展项目补助、自然灾害补助)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四)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经济标准)
公共产品层次性 中央与地方职能和事 权划分 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
(1)中央直接负责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和事 项(如国防、外交),由中央财政负责;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兼有全国性和地方 性公共产品特征的事项(如跨地区大型基础设 施、环保等),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并按具体项目确定分担的比例;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适度分权型预算管理体制
1、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适度分权预算管理 体制是各国预算管理体制实践的理性选择, 同时也是体现了预算管理体制的规范性要 求。
2、从财政职能角度分析,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二者优势互补、 有机结合应是正确选择。
2020/8/29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
1、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资金在不同层级政府
之间(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无偿转移,主要表 现形式为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一系列补助拨款。 纵向(主体)、横向(补充) 其特征: (1)公式化 (2)弹性化 (3)法制化
实现。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的类型
1、无条件转移支付:平ຫໍສະໝຸດ 各地财政收入 水平差异(均等化功能)--税收返还、 体制补助和结算补助
2、有条件转移支付:确保地方政府提供 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水平--专项拨款 (发展项目补助、自然灾害补助)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四)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
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 (经济标准)
公共产品层次性 中央与地方职能和事 权划分 中央和地方财力分配:
(1)中央直接负责的全国性公共产品和事 项(如国防、外交),由中央财政负责;
2020/8/29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2)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的兼有全国性和地方 性公共产品特征的事项(如跨地区大型基础设 施、环保等),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并按具体项目确定分担的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分税的基本原则 • 中央固定收入 :关税、消费税等 •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 :增值税
(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 等 • 地方税 :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 税、个人所得税 等
.
12
二、中央对地方实行的税收返还制度
(一)税收返还制度的基本内容
是一种年年 都有的经常 性收入返还。
1994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
17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2)凡未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增长 目标,也没有达到1993年考核基数的,除 按公式三扣减基数外,当年还要扣减未达 到增长目标影响中央的数额。公式如下:
1返 9年 9还 4当扣 年 1 增 减 9税 年 9 "长 两 数 4 收 " 目 税 1考 9年 标 9 "两 核 3数 " 税 基 0.7 数
• (3)若该省1994年“两税”完成115亿元,计算当年税收 返还扣减数
•
.
19
(三)税收返还的特点
采取基数法,保护 地方既得利益的分 配方法。
地方在增量分配中 所占比重下降速度 过快。
.
20
三、保留原体制上解与补助办法, 并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照顾政策
分税制保留原体制的 上解与补助办法,延续 了对民族 地区以往的 照顾政策,实行新旧 制度双轨并行,并1995 年建立了过渡期转移 支付制度。
非银行金融 199年 3 非银1行99年 4 非银行 企业所得税金 未融企业 金融企业所得 达基数扣减所 数得税基数税完成数
.
14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 1994
"未 两"收 达 税入 基 1 "两 9年 数 "9税 3"1 两 9年 "考 9 税 41 "两 9年 "9税 3"两 19 "实 年 税 94 际 减 核免 定 税 的 扣减数 考核核 基完 数考 成核 数基 完数 成复 数征 收
中央
地方
中央高度集权
1953~1978年
逐步下放财权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4
(二)高度集中财政体制的特点
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 了历史性的贡献。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 下。
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运行失灵, 管理失范。
公社食堂大锅饭
.
5
二、转轨初期的财政体制:“分 灶吃饭”的预算包干制体制
.
6
.
21
四 、中央对地方资金调度比例的核定
.
22
(一)核定各地区资金调度比例的原则 高效率。 科学性。 制度化。
.
23
(二)资金调度比例的确定
中央对该 该省 省原 某省资金 税收返 体 还制 额上解数 调度比 该例 省上"划 两中 "税 收央 入任1务 0% 0数
核定资金调度比例具体步骤 :
定性。 地方控制权扭曲 降低中央发挥调节地区收
入分配的作用
.
9
三、1994年后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 1994年分税制财政 体制改革的内容
• 1995年的过渡期转 移支付
• 2002年所得税分享 改革
.
10
第二节 我国分税财政体制的框架
国家 地方
企业和个人 缴纳各项税收
.
11
一、分税: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
第八章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
1
第一节 我国预算体制的改革历程
实行高度 集权的计 划型财政
体制
实行“分 灶吃饭” 的预算包 干制体制
实行分税 制财政体
制
1980年
1994年
.
时间
2
一、高度集权的计划型财政体制
计划经济时 代,排队是 一道不绝的 风景。
.
3
(一)统收统支体制的调整历程
1949~1952年
.
18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例8-1]假设:某省1993年税收返还基数为90亿元,考
核基数为100亿元,增长目标为115亿元;核定的减免税恢复 征
收数5亿元。
• (1)若1994年该省“两税”收入实际完成130亿元,计算 当年税收返还基数和奖励数
• (2)若1994年该省“两税”收入实际完成99亿元,计算当 年税收返还基数和扣减数
.
16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确定未完成增长目标当年扣减数
(1)凡未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增长目标, 但超过1993年考核基数的,只扣减当年税收 返还数,不扣减税收返还基数。公式如下:
1返 9年 9还 4当扣 年 1 增 减 9年 税 9 "长 两 数 4收 " 目 税 "两 完 "标 考 税 成 数 核 0.数 7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财政体制的的调整历程
1980年
1985年 干
1988年
划分收入、分级包干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
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
.
7
(二)财政包干体制的历史功效
打破了长期以来财政统 收统支的局面
支出安排以“块块”为 主,较好地处理了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
分成比例和补助额由一 年一变,改为一定5年不 变
确定采用的“两税”收入任务数。 确定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数。 确定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净额。 计算1997年各地区资金调度比例。
1 "两 9年 9 "税 4"两 19"税 实 年 94 际 1 "两 9年 9 "税 3 1 "两 9年 9 "税 3 10% 0 增长率 完成额 考核基 考数 核基数
注:增长率为负数的视为零增长。
.
15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 1994
确定超增长目标奖励数
1返 9年 9还 4当奖 年 1考 励 9税 年 9 "核 两 数 4收 " 完 税 1增 9年 成 9 "两 长 3数 " 税 目 0.3 标
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在1994年基数上实 行逐年递增返还的方法。
.
13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计算1994年税收返还基数
1 税 9 年 9 收 ( 核 4 年 返 1定 9 税 9企 非 3 收业 银 所 行 "未 两 "得 金 收 达 税 ) 税 融 入 1 基 " 本 两 数 " 地 税 0.3 区 还基 返 数 还 未额 达基 扣 数 减 扣 数 增 减长 数 率
支持其他领域的体制改 革。
1978年后 吴波历任财政 部顾问,财政 部部长、党组 书记,财政部 顾问、党组成 员。
20世纪50年代初吴波在财政部大楼前
.
8
(三)财政包干体制存在的问题
束缚企业活力的发挥。 强化地方“诸侯经济 中央调控能力弱化。 打破“统收” 却未打破
“统支 分配方法缺乏规范性和稳
(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 等 • 地方税 :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 税、个人所得税 等
.
12
二、中央对地方实行的税收返还制度
(一)税收返还制度的基本内容
是一种年年 都有的经常 性收入返还。
1994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
17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2)凡未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增长 目标,也没有达到1993年考核基数的,除 按公式三扣减基数外,当年还要扣减未达 到增长目标影响中央的数额。公式如下:
1返 9年 9还 4当扣 年 1 增 减 9税 年 9 "长 两 数 4 收 " 目 税 1考 9年 标 9 "两 核 3数 " 税 基 0.7 数
• (3)若该省1994年“两税”完成115亿元,计算当年税收 返还扣减数
•
.
19
(三)税收返还的特点
采取基数法,保护 地方既得利益的分 配方法。
地方在增量分配中 所占比重下降速度 过快。
.
20
三、保留原体制上解与补助办法, 并对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照顾政策
分税制保留原体制的 上解与补助办法,延续 了对民族 地区以往的 照顾政策,实行新旧 制度双轨并行,并1995 年建立了过渡期转移 支付制度。
非银行金融 199年 3 非银1行99年 4 非银行 企业所得税金 未融企业 金融企业所得 达基数扣减所 数得税基数税完成数
.
14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 1994
"未 两"收 达 税入 基 1 "两 9年 数 "9税 3"1 两 9年 "考 9 税 41 "两 9年 "9税 3"两 19 "实 年 税 94 际 减 核免 定 税 的 扣减数 考核核 基完 数考 成核 数基 完数 成复 数征 收
中央
地方
中央高度集权
1953~1978年
逐步下放财权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
4
(二)高度集中财政体制的特点
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 了历史性的贡献。
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 下。
不利于调动各方面的 积极性,运行失灵, 管理失范。
公社食堂大锅饭
.
5
二、转轨初期的财政体制:“分 灶吃饭”的预算包干制体制
.
6
.
21
四 、中央对地方资金调度比例的核定
.
22
(一)核定各地区资金调度比例的原则 高效率。 科学性。 制度化。
.
23
(二)资金调度比例的确定
中央对该 该省 省原 某省资金 税收返 体 还制 额上解数 调度比 该例 省上"划 两中 "税 收央 入任1务 0% 0数
核定资金调度比例具体步骤 :
定性。 地方控制权扭曲 降低中央发挥调节地区收
入分配的作用
.
9
三、1994年后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 1994年分税制财政 体制改革的内容
• 1995年的过渡期转 移支付
• 2002年所得税分享 改革
.
10
第二节 我国分税财政体制的框架
国家 地方
企业和个人 缴纳各项税收
.
11
一、分税: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
第八章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
1
第一节 我国预算体制的改革历程
实行高度 集权的计 划型财政
体制
实行“分 灶吃饭” 的预算包 干制体制
实行分税 制财政体
制
1980年
1994年
.
时间
2
一、高度集权的计划型财政体制
计划经济时 代,排队是 一道不绝的 风景。
.
3
(一)统收统支体制的调整历程
1949~1952年
.
18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例8-1]假设:某省1993年税收返还基数为90亿元,考
核基数为100亿元,增长目标为115亿元;核定的减免税恢复 征
收数5亿元。
• (1)若1994年该省“两税”收入实际完成130亿元,计算 当年税收返还基数和奖励数
• (2)若1994年该省“两税”收入实际完成99亿元,计算当 年税收返还基数和扣减数
.
16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确定未完成增长目标当年扣减数
(1)凡未完成中央下达的“两税”增长目标, 但超过1993年考核基数的,只扣减当年税收 返还数,不扣减税收返还基数。公式如下:
1返 9年 9还 4当扣 年 1 增 减 9年 税 9 "长 两 数 4收 " 目 税 "两 完 "标 考 税 成 数 核 0.数 7
(一)“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财政体制的的调整历程
1980年
1985年 干
1988年
划分收入、分级包干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
6种形式的财政包干。
.
7
(二)财政包干体制的历史功效
打破了长期以来财政统 收统支的局面
支出安排以“块块”为 主,较好地处理了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
分成比例和补助额由一 年一变,改为一定5年不 变
确定采用的“两税”收入任务数。 确定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数。 确定1997年中央税收返还净额。 计算1997年各地区资金调度比例。
1 "两 9年 9 "税 4"两 19"税 实 年 94 际 1 "两 9年 9 "税 3 1 "两 9年 9 "税 3 10% 0 增长率 完成额 考核基 考数 核基数
注:增长率为负数的视为零增长。
.
15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 1994
确定超增长目标奖励数
1返 9年 9还 4当奖 年 1考 励 9税 年 9 "核 两 数 4收 " 完 税 1增 9年 成 9 "两 长 3数 " 税 目 0.3 标
1994年后税收返还额在1994年基数上实 行逐年递增返还的方法。
.
13
(二)税收返还计算的具体操作办法:1994
计算1994年税收返还基数
1 税 9 年 9 收 ( 核 4 年 返 1定 9 税 9企 非 3 收业 银 所 行 "未 两 "得 金 收 达 税 ) 税 融 入 1 基 " 本 两 数 " 地 税 0.3 区 还基 返 数 还 未额 达基 扣 数 减 扣 数 增 减长 数 率
支持其他领域的体制改 革。
1978年后 吴波历任财政 部顾问,财政 部部长、党组 书记,财政部 顾问、党组成 员。
20世纪50年代初吴波在财政部大楼前
.
8
(三)财政包干体制存在的问题
束缚企业活力的发挥。 强化地方“诸侯经济 中央调控能力弱化。 打破“统收” 却未打破
“统支 分配方法缺乏规范性和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