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睡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发作性睡病科普宣传PPT课件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临床评估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症状评估进行 初步诊断。
可能需要填写睡眠日志,记录睡眠模式。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多导睡眠监测
通过睡眠监测设备记录睡眠阶段,分析睡眠 质量。
该测试通常在专门的睡眠实验室进行。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其他检查
可能需要排除其他睡眠障碍或相关疾病。
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心理支持
心理咨询和支持小组可以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压力 。
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对患者恢复有积极作用。
谢谢观看
男性和女性受到的影响程度相似,但男性患 者可能更为常见。
谁会受到影响? 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遗传倾向可 能存在。
如果有亲属患病,建议定期检查。
谁会受到影响? 生活方式
不规律的作息和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可能加重 症状。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缓解病情有帮助。
何时寻求帮助?
何时寻求尽早诊断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何时寻求帮助?
影响生活
如果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或工作,建议寻求 专业帮助。
医生可以通过详细的病史和检查进行诊断。
何时寻求帮助?
相关疾病
如伴随有其他睡眠障碍,需进一步评估。
合并症可能导致更复杂的治疗需求。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科普宣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寻求帮助? 4. 如何诊断发作性睡病? 5. 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什么是发作性睡病? 定义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突发性、不可抗拒的睡眠发 作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
这种疾病通常发生在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中。
发作性睡病演示ppt课件
加事故风险。
情绪障碍
发作性睡病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不 稳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
碍,影响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下降
长期睡眠不足和频繁的睡眠发作 可能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下降。
预防措施建议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和不足的睡 眠时间。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过度饮酒和吸烟等可 能诱发睡眠发作的因素。
认识和理解。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 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疾病 带来的挑战。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意外事故
由于不可预测的睡眠发作,患者 可能在驾驶、操作机器或进行其 他危险活动时突然入睡,从而增
对于疑似家族性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基因 检测可能有助于确诊。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中枢兴奋剂
如哌甲酯、莫达非尼等, 可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 提高觉醒度,改善日间嗜 睡症状。
抗抑郁药
如文拉法辛、氟西汀等, 可改善猝倒、睡眠瘫痪和 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其他药物
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 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 定的疗效。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该疾病可能导致白天嗜睡,但其主要症状为夜间打鼾、呼吸暂停 和睡眠质量下降。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发作性嗜睡和食 欲亢进。
特发性过度睡眠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过度睡眠,患者可能没有其他发作性睡病的症 状。
情绪障碍
发作性睡病可能导致患者情绪不 稳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
碍,影响生活质量。
认知功能下降
长期睡眠不足和频繁的睡眠发作 可能导致患者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下降。
预防措施建议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避免熬夜和不足的睡 眠时间。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过度饮酒和吸烟等可 能诱发睡眠发作的因素。
认识和理解。
心理疏导
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 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治疗过程,提 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共同应对疾病 带来的挑战。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常见并发症类型及危害
意外事故
由于不可预测的睡眠发作,患者 可能在驾驶、操作机器或进行其 他危险活动时突然入睡,从而增
对于疑似家族性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基因 检测可能有助于确诊。
03
治疗原则与策略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
01
02
03
中枢兴奋剂
如哌甲酯、莫达非尼等, 可激活下丘脑觉醒中枢, 提高觉醒度,改善日间嗜 睡症状。
抗抑郁药
如文拉法辛、氟西汀等, 可改善猝倒、睡眠瘫痪和 入睡前幻觉等症状。
其他药物
如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等, 也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一 定的疗效。
鉴别诊断相关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该疾病可能导致白天嗜睡,但其主要症状为夜间打鼾、呼吸暂停 和睡眠质量下降。
发作性嗜睡强食综合征
这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发作性嗜睡和食 欲亢进。
特发性过度睡眠
这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过度睡眠,患者可能没有其他发作性睡病的症 状。
(精选课件)发作性睡病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1
• 发作性睡病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elineau在 1880年首次提出。发作性睡病的主要临床 表现主要包括日间不可抗拒的睡意、猝倒 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该病的特征性病理 改变是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1(Hcrt-1)神 经元特异性丧失。
2
• 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的含 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将该病分为两型: 1.发作性睡病1型,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 重要指标; 2.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非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 降。
b.免疫反应法检测脑脊液中Hcrt-1 浓度《=110pg/ml或小于正常参考值1/3.
16
(二)发作性睡病2型的诊断标准:需同时满 足(5条): (1)患者存在白天不可抗拒的困倦和睡 眠发作,症状持续至持续3个月以上。 (2)标准MA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 《=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 眠现象; (3)无猝倒发作;
5
• (一)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的3个主要临床表现为:
日间过度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 碍。此外还可伴肥胖、性早熟、睡眠呼 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
6
• 1.日间过度睡眠(EDS)。 绝大多数患者均有日间过度睡眠,这是最重
要的主诉.EDS的主要表现: a.日间无法控制的睡眠欲望睡眠; b.白天小睡可缓解睡意并可保持一段时间清
3
• 由于本病发作时患者的警觉性与肌张力下 降,严重影响学习、生活与作业能力,常 备误诊为癫痫、TIA、或精神、心理障碍。 本病从发病到确诊一般经历2-10年。现有 证据表明多基因易患性、环境因素、和免 疫反应共同参与本病的发病机制。
4
1
• 发作性睡病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elineau在 1880年首次提出。发作性睡病的主要临床 表现主要包括日间不可抗拒的睡意、猝倒 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该病的特征性病理 改变是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1(Hcrt-1)神 经元特异性丧失。
2
• 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的含 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将该病分为两型: 1.发作性睡病1型,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 重要指标; 2.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非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 降。
b.免疫反应法检测脑脊液中Hcrt-1 浓度《=110pg/ml或小于正常参考值1/3.
16
(二)发作性睡病2型的诊断标准:需同时满 足(5条): (1)患者存在白天不可抗拒的困倦和睡 眠发作,症状持续至持续3个月以上。 (2)标准MA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期 《=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 眠现象; (3)无猝倒发作;
5
• (一)临床表现 发作性睡病的3个主要临床表现为:
日间过度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 碍。此外还可伴肥胖、性早熟、睡眠呼 吸暂停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等。
6
• 1.日间过度睡眠(EDS)。 绝大多数患者均有日间过度睡眠,这是最重
要的主诉.EDS的主要表现: a.日间无法控制的睡眠欲望睡眠; b.白天小睡可缓解睡意并可保持一段时间清
3
• 由于本病发作时患者的警觉性与肌张力下 降,严重影响学习、生活与作业能力,常 备误诊为癫痫、TIA、或精神、心理障碍。 本病从发病到确诊一般经历2-10年。现有 证据表明多基因易患性、环境因素、和免 疫反应共同参与本病的发病机制。
4
发作性睡病医学课件
多学科联合治疗及效果评估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针对发作性睡病患者,可选用增加脑内清醒 物质的药物,如苯丙胺、咖啡因等。
对于发作性睡病患者,可选用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疏导等心理治疗方法,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
睡眠卫生指导
疗效评估
针对发作性睡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睡眠环 境,避免过度疲劳、应激等诱发因素。
06
发作性睡病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与分析
病例一
年轻男性,因嗜睡、发作性猝倒 就诊。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确 诊为发作性睡病。
病例二
中年女性,夜间睡眠紊乱,有生 动的梦境,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 。确诊为发作性睡病。
病例三
青少年女性,因夜间发作性睡眠 持续时间不足8小时,且伴有幻 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就诊。神经 电生理检查异常。确诊为发作性 睡病。
诊断标准与分类
诊断标准
根据国际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发作性睡病的诊断需满足一系列特定条件,如 症状表现、睡眠研究结果等。
分类
发作性睡病可分为伴有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和无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 碍两种类型。
02
发作性睡病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
发病率与分布特征
发病率
发作性睡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数患者在青少年时期开始出现症状。发病 率存在地区差异,亚洲发病率较高,而欧洲和北美地区的发病率较低。
患者教育与康复指导
患者教育
让患者了解发作性睡病的基本知识、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的 调整。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进行定期锻炼、避免过度 劳累等。
05
发作性睡病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
基础研究进展
神经细胞生物学
01
发作性睡病医学PPT
近来研究表明: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减少 与此病有关
发作性睡病四联征
病理性 睡眠
猝倒发作 睡眠瘫痪
睡眠幻觉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PSG)
日间睡眠次数增多(≥3次),每次持续5-120min 不等,午睡时间特别长;
睡眠潜伏期缩短(≤8min),并伴有持续数秒至数 分钟的“微睡眠”;
REM潜伏期缩短,或者出现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过度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疾病、药物 滥用或依赖来解释。
鉴别诊断
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Kleine-Levin综合征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其他:低血糖反应性发作性睡病
脑干肿瘤等
病史 多导睡眠图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眠,定 时安排小睡
初步诊断
1.发作性睡病?
支持点: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意识清楚,数秒钟后缓解
2.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支持点:睡眠过多 不支持点:睡眠过多呈不可抗拒
3.癫痫发作?
支持点:病情呈发作性,突然猝倒,数秒钟后缓解 不支持点:不可抗拒的睡眠,意识清楚;无家族遗传史,无外伤史;颅
脑MRI未见明显异常
4.Kleine-Levin综合征?
诊断标准(ICSD-2 2005)
继发性发作性睡病
几乎每天存在的日间过度嗜睡至少持续三个月;
至少能观察到下述一项: 有明确的猝倒发作史; 若无猝倒或发作不典型,应有MSLT的睡眠潜伏
期≤8min,且经过充足的睡眠(≥6h)后,次日 MSLT可见≥两次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脑脊液的食欲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有明确的基础疾病或神经疾病可解释日间过度睡眠
发作性睡病四联征
病理性 睡眠
猝倒发作 睡眠瘫痪
睡眠幻觉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PSG)
日间睡眠次数增多(≥3次),每次持续5-120min 不等,午睡时间特别长;
睡眠潜伏期缩短(≤8min),并伴有持续数秒至数 分钟的“微睡眠”;
REM潜伏期缩短,或者出现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过度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疾病、药物 滥用或依赖来解释。
鉴别诊断
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Kleine-Levin综合征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其他:低血糖反应性发作性睡病
脑干肿瘤等
病史 多导睡眠图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眠,定 时安排小睡
初步诊断
1.发作性睡病?
支持点: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意识清楚,数秒钟后缓解
2.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支持点:睡眠过多 不支持点:睡眠过多呈不可抗拒
3.癫痫发作?
支持点:病情呈发作性,突然猝倒,数秒钟后缓解 不支持点:不可抗拒的睡眠,意识清楚;无家族遗传史,无外伤史;颅
脑MRI未见明显异常
4.Kleine-Levin综合征?
诊断标准(ICSD-2 2005)
继发性发作性睡病
几乎每天存在的日间过度嗜睡至少持续三个月;
至少能观察到下述一项: 有明确的猝倒发作史; 若无猝倒或发作不典型,应有MSLT的睡眠潜伏
期≤8min,且经过充足的睡眠(≥6h)后,次日 MSLT可见≥两次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脑脊液的食欲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有明确的基础疾病或神经疾病可解释日间过度睡眠
发作性睡病 ppt课件
14
行为心理疗法
• • • • 规律性日间小睡 睡眠卫生 社会支持 心理支持
15
药物治疗
• 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 • 抗抑郁剂改善猝倒症状 • 镇静催眠药治疗夜间睡眠障碍
16
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
• • • • 治疗日间嗜睡首选药物是莫达非尼 苯丙胺类精神振奋剂: 哌甲酯、 安非他明 非苯丙胺类精神振奋剂:马吲哚、司来吉兰、咖啡因 难治性嗜睡患者可在莫达非尼200~300 mg/d的基础上 加用5~10mg快速起效的哌甲酯,亦可在莫达非尼使用的 基础上加用马吲哚
5
伴随疾病
• • • • • 向心型肥胖 性早熟 7.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4.8% REM睡眠期行为障碍 36%~61% 焦虑或抑郁:25%惊恐发作或社交恐惧;18%~57%的发 作性睡病患者伴有情绪抑郁、兴趣低下、快感缺乏。 • 偏头痛 20%~45%
6
诊断标准(I型)
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以上。 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 ①有猝倒发作(符合定义的基本特征)。MSLT:平均睡眠 潜伏期≤8 ra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 ②免疫反应法(immunoreactivity)检测脑脊液中Hcrt一1浓度 ≤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发作性睡病
1
发作性睡病
概念: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白天反复发作的无法遏 制的睡眠、猝倒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
2
分型
发作性睡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神经 元特异性丧失。
1型,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err1水平 显著下降为重要指标。 2型,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err1水平无显 著下降。
发作性睡病ppt医学课件
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1
• 发作性睡病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elineau在 1880年首次提出。发作性睡病的主要临床 表现主要包括日间不可抗拒的睡意、猝倒 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该病的特征性病理 改变是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1(Hcrt-1)神 经元特异性丧失。
2
• 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的含 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将该病分为两型: 1.发作性睡病1型,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 重要指标; 2.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非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 降。
12
•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 中本病的发病率超过24.8%,显著高于普通 人。
• 4.REM睡眠期行为障碍(RED):本病在 发作性睡病人群中发病率为36-61%
13
• 5.焦虑或抑郁:25%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有惊 恐发作或社交恐惧等症状;18-57%的发作 性睡病患者伴有情绪抑郁、兴趣低下等。 主要原因为日间睡眠过多、社会功能损害、 认知缺陷等。
14
• 6.偏头痛:有报道称猝倒性发作性睡病患者 中偏头痛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为20-45%, 女性略多。
15
• 二、诊断标准。 (一)发作性睡病1型的诊断标准: (1)白天不可抗拒的困倦和睡眠发作,
症状持续至持续3个月以上。 (2)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 a.有猝倒发作。经过标准的多次小
睡潜伏期试验(MA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 期《=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 睡眠现象。
35
• (三)社会支持 日问嗜睡是发作性睡病患者生活质量下
降的主要原因,猝倒发作是限制患者发挥 正常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发作性睡 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贯穿求学和 个性发展时期,临床症状对患者学习和生 活的影响十分严重。本病还可导致就业困 难、收入降低、失去升职机会等。发作性 睡病的药物治疗具有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口干和勃起障碍等潜在风险,亦显著影响 患者的生活
1
• 发作性睡病的概念由法国医生Gelineau在 1880年首次提出。发作性睡病的主要临床 表现主要包括日间不可抗拒的睡意、猝倒 发作和夜间睡眠障碍。该病的特征性病理 改变是下丘脑外侧区分泌素-1(Hcrt-1)神 经元特异性丧失。
2
• 根据临床表现及脑脊液下丘脑分泌素的含 量,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将该病分为两型: 1.发作性睡病1型,既往称为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以脑脊液中Hcrt-1水平显著下降为 重要指标; 2.发作性睡病2型,既往称非猝倒型发作 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crt-1水平无显著下 降。
12
• 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发作性睡病 中本病的发病率超过24.8%,显著高于普通 人。
• 4.REM睡眠期行为障碍(RED):本病在 发作性睡病人群中发病率为36-61%
13
• 5.焦虑或抑郁:25%的发作性睡病患者有惊 恐发作或社交恐惧等症状;18-57%的发作 性睡病患者伴有情绪抑郁、兴趣低下等。 主要原因为日间睡眠过多、社会功能损害、 认知缺陷等。
14
• 6.偏头痛:有报道称猝倒性发作性睡病患者 中偏头痛的发病率显著增高,为20-45%, 女性略多。
15
• 二、诊断标准。 (一)发作性睡病1型的诊断标准: (1)白天不可抗拒的困倦和睡眠发作,
症状持续至持续3个月以上。 (2)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 a.有猝倒发作。经过标准的多次小
睡潜伏期试验(MALT)检查平均睡眠潜伏 期《=8m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 睡眠现象。
35
• (三)社会支持 日问嗜睡是发作性睡病患者生活质量下
降的主要原因,猝倒发作是限制患者发挥 正常社会功能的重要因素。由于发作性睡 病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小,病程贯穿求学和 个性发展时期,临床症状对患者学习和生 活的影响十分严重。本病还可导致就业困 难、收入降低、失去升职机会等。发作性 睡病的药物治疗具有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口干和勃起障碍等潜在风险,亦显著影响 患者的生活
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PPT
总结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生活 方式调整、心理治疗等
预后:发作性睡病通常无法 治愈,但通过治疗可以改善
症状
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 睡眠监测、实验室检查等
展望:未来可能通过基因治 疗、免疫治疗等方法改善发
作性睡病患者的预后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与技术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通过编辑基因, 改变发作性睡 病的遗传因素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避免过度 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体检, 及时发现并治疗 相关疾病
护理建议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量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过量饮酒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扫描:检查脑部结构,发现病变 脑部MRI扫描:检查脑部结构,发现病变 脑部PET扫描:检查脑部功能,发现病变
脑部SPECT扫描:检查脑部功能,发现病 变
脑部DSA扫描:检查脑部血管,发现病变
脑部EEG检查:检查脑部电活动,发现病 变
其他辅助检查
睡眠监测:通过睡眠监测仪记录睡眠过程中的脑电波、呼吸、心率等数据, 分析睡眠质量
血液检查:检查血液中的激素水平,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以判 断是否存在内分泌紊乱
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检查脑部结构是否异常,如脑肿瘤、脑梗塞 等
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如 PRKAR1A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护理查房PPT课件
发作性睡病护 理查房PPT课件
目录 介绍 护理方法 查房记录 总结
介绍
介绍
睡眠障碍概述:介绍睡眠障碍 和发作性睡病的相关知识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细致 地描述发作性睡患 者的要点
护理方法
护理方法
药物治疗方法:介绍目前主流 的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习惯的改善:从健康的生 活习惯入手,对发作性睡病患 者的生活进行指导
护理方法
其他辅助治疗:介绍其他一些辅助治疗 方法,如行为矫正、自我控制等
查房记录
查房记录
查房概述:对查房的目的和原 则进行概述 查房注意事项:介绍查房时需 要注意的细节
查房记录
查房记录:通过具体的病例介绍查房记 录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总结
总结
发作性睡病的护理宣传:宣传 护理发作性睡病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介绍护 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应该注意 的自我保护措施
总结
经验分享和展望:分享成功护理发作性 睡病患者的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前景。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目录 介绍 护理方法 查房记录 总结
介绍
介绍
睡眠障碍概述:介绍睡眠障碍 和发作性睡病的相关知识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表现:细致 地描述发作性睡患 者的要点
护理方法
护理方法
药物治疗方法:介绍目前主流 的药物治疗方法 生活习惯的改善:从健康的生 活习惯入手,对发作性睡病患 者的生活进行指导
护理方法
其他辅助治疗:介绍其他一些辅助治疗 方法,如行为矫正、自我控制等
查房记录
查房记录
查房概述:对查房的目的和原 则进行概述 查房注意事项:介绍查房时需 要注意的细节
查房记录
查房记录:通过具体的病例介绍查房记 录的格式和注意事项
总结
总结
发作性睡病的护理宣传:宣传 护理发作性睡病的重要性 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介绍护 理人员在执行工作时应该注意 的自我保护措施
总结
经验分享和展望:分享成功护理发作性 睡病患者的经验,并展望未来的前景。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发作性睡病医学课件
发作性睡病的神经通路异常
下丘脑-脑干-皮质回路异常
在发作性睡病中,该神经通路的功能障碍可导致睡眠发作和 日间过度嗜睡。
食欲素受体异常
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患者的食欲素受体功能异常,可能导 致睡眠发作和日间过度嗜睡。
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遗传因素
发作性睡病具有家族聚集性,涉及多个基因变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食欲 素受体基因变异。
04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和管理
药物治疗
针对发作性睡病,药物治疗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之 一。
首选药物为抗抑郁药和兴奋剂,如莫达非尼、哌甲酯 等。
药物可以调节患者的神经递质,增加觉醒程度,减少 嗜睡程度。
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是通 过调整生活方式和环 境来缓解发作性睡病 的症状。
环境因素
如创伤、感染、免疫等环境因素可能在发作性睡病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03
发作性睡病临床诊断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睡眠障碍、突然入睡、失去肌肉张力或意识丧失等 症状。患者或其家属提供详细的病史,包括症状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 状等,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体格检查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 ,保证充足的睡眠, 尽量避免熬夜。
避免长时间静坐和卧 床,多进行身体活动 和锻炼。
控制饮食,避免过度 进食和高糖食物,增 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 依赖和滥用药物。
患者教育和支持
患者教育是治疗发作性睡病的重要部分 ,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控制能 力。
定期随访患者,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 整治疗方案。
发作性睡病医学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录
发作性睡病护理查房PPT
观察患者睡眠状况:包括睡眠时 间、睡眠质量、睡眠姿势等
分析患者睡眠状况:包括分析患 者睡眠障碍的原因、类型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记录患者睡眠状况:包括记录患 者入睡时间、觉醒次数、觉醒时 间等
制定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睡眠状 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调性睡病护理查房
• 护理目标:通过护理查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情况,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 护理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治疗等方面的护理措施,以及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护理。 • 护理效果评估: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 注意事项: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安全和隐私,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刺激,同时也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增强患者的
信心和配合度。
03
护理评估与观察
患者一般情况评估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性别、职业等 病史及家族史: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等 症状表现:评估患者的睡眠障碍、猝倒等症状表现 日常生活影响: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是否受到发作性睡病的影响 心理状况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如焦虑、抑郁等
睡眠状况观察与记录
其他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感染: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感染 者接触,加强个人卫生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 摩擦和压迫,预防皮肤破损和感染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 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
营养管理: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营养均 衡,增强身体免疫力
心理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安慰, 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 发作性睡病概述
• 定义:发作性睡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白天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伴有猝倒、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等症状。 • 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有关。 • 临床表现:白天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猝倒、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等症状。 • 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治疗等方法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发作性睡病护理查房
发作性睡病鉴别诊断及治疗优质ppt
• 夜间睡眠障碍: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与梦境相关的入睡前幻觉、
睡眠瘫痪(33%~80%)
第五页,共二十一页。
伴随 疾病 (Sui)
• 向心型肥胖 • 性早熟 7.4% • 阻塞性睡眠呼吸(Xi)暂停综合征 24.8%
• REM睡眠期行为障碍 36%~61%
• 焦虑或抑郁:25%惊恐发作或社交恐惧;18%~57%的发作性睡病
• 治疗日间嗜睡首选药物是莫达非尼 • 苯丙胺类精神振奋剂: 哌甲酯、 安非他明(Ming)
• 非苯丙胺类精神振奋剂:马吲哚、司来吉兰、咖啡因
• 难治性嗜睡患者可在莫达非尼200~300 mg/d的基础上加用 5~10mg快速起效的哌甲酯,亦可在莫达非尼使用的基础上加用马
吲哚
第十七页,共二十一页。
抗 猝倒药物 (Kang)
嗜睡症状和(或)MSLT结果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不足、
OSAS、睡眠时相延迟障碍、药物使用或撤药所解释
第八页,共二十一页。
诱因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 发作时候状态 猝倒、幻觉、睡瘫 PSG、MLST
鉴别诊 断 (Zhen)
周期性嗜睡
发作性睡病
心身疲劳
不明显
1月~2年发作一次
一日1~3次
大部分5~10天
患者伴有情绪抑郁、兴趣低下、快感缺乏。
• 偏头痛 20%~45%
第六页,共二十一页。
诊(Zhen)断标准(I型)
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
(Shang)。
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
①有猝倒发作(符合定义的基本特征)。MSLT:平均睡眠 潜伏期 ≤8 ra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 ②免疫反应法(immunoreactivity)检测脑脊液中Hcrt一1浓度≤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睡眠瘫痪(33%~80%)
第五页,共二十一页。
伴随 疾病 (Sui)
• 向心型肥胖 • 性早熟 7.4% • 阻塞性睡眠呼吸(Xi)暂停综合征 24.8%
• REM睡眠期行为障碍 36%~61%
• 焦虑或抑郁:25%惊恐发作或社交恐惧;18%~57%的发作性睡病
• 治疗日间嗜睡首选药物是莫达非尼 • 苯丙胺类精神振奋剂: 哌甲酯、 安非他明(Ming)
• 非苯丙胺类精神振奋剂:马吲哚、司来吉兰、咖啡因
• 难治性嗜睡患者可在莫达非尼200~300 mg/d的基础上加用 5~10mg快速起效的哌甲酯,亦可在莫达非尼使用的基础上加用马
吲哚
第十七页,共二十一页。
抗 猝倒药物 (Kang)
嗜睡症状和(或)MSLT结果无法用其他睡眠障碍如睡眠不足、
OSAS、睡眠时相延迟障碍、药物使用或撤药所解释
第八页,共二十一页。
诱因 发作频率 持续时间 发作时候状态 猝倒、幻觉、睡瘫 PSG、MLST
鉴别诊 断 (Zhen)
周期性嗜睡
发作性睡病
心身疲劳
不明显
1月~2年发作一次
一日1~3次
大部分5~10天
患者伴有情绪抑郁、兴趣低下、快感缺乏。
• 偏头痛 20%~45%
第六页,共二十一页。
诊(Zhen)断标准(I型)
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
(Shang)。
满足以下1项或2项条件:
①有猝倒发作(符合定义的基本特征)。MSLT:平均睡眠 潜伏期 ≤8 ra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 ②免疫反应法(immunoreactivity)检测脑脊液中Hcrt一1浓度≤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发作性睡病鉴别诊断及治疗流程ppt
• 猝倒发作(<2 min):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型,通常由大笑、高兴等
积极的情绪诱发。 • 夜间睡眠障碍: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与梦境相关的入睡前幻觉、
睡眠瘫(Tan)痪(33%~80%)
第五页,共二十一页。
伴随疾(Ji)病
• 向心型(Xing)肥胖
• 性早熟 7.4%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4.8%
• DQB1+0501和DQB1+0601等基因亚型则表现为保护作用。
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
实(Shi)验室检查
• 嗜睡(Shui)量表 :0—8分为正常;9~12 分为轻度异常;13~16分为中度异常;>16分为重度异常。
第十三页,共二十一页。
治 疗目标 (Zhi)
• 减少白天过度睡眠、控制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
①有猝倒发作(符合定义的基本特征)。MSLT:平均睡眠 潜伏期 ≤8 ra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 ②免疫反应法(immunoreactivity)检测脑脊液中Hcrt一1浓度≤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第七页,共二十一页。
(II ) 型(Xing)
患者存在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
r-1羟丁(Ding)酸钠
• 无论(Lun)主观评估(ESS)或客观评估(MSLT或MWT),GHB治疗嗜 睡的单药疗效优于单用400 mg的莫达非尼。
• 由于其生物半衰期为30min,药效可持续2~4 h,通常需要夜 间多次服药。成年人每晚需要量为6~9 g,起始剂量通常为 4.5g,分2次在睡前和半夜服用(每次2.25g),此后每3—7天增
• 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
• 抗抑郁剂改善猝(Cu)倒症状
积极的情绪诱发。 • 夜间睡眠障碍:其中最具特征性的是与梦境相关的入睡前幻觉、
睡眠瘫(Tan)痪(33%~80%)
第五页,共二十一页。
伴随疾(Ji)病
• 向心型(Xing)肥胖
• 性早熟 7.4%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24.8%
• DQB1+0501和DQB1+0601等基因亚型则表现为保护作用。
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
实(Shi)验室检查
• 嗜睡(Shui)量表 :0—8分为正常;9~12 分为轻度异常;13~16分为中度异常;>16分为重度异常。
第十三页,共二十一页。
治 疗目标 (Zhi)
• 减少白天过度睡眠、控制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
①有猝倒发作(符合定义的基本特征)。MSLT:平均睡眠 潜伏期 ≤8 rain,且出现>2次睡眠始发REM睡眠现象。 ②免疫反应法(immunoreactivity)检测脑脊液中Hcrt一1浓度≤110 pg/ml或<正常参考值的1/3。
第七页,共二十一页。
(II ) 型(Xing)
患者存在白天难以遏制的困倦和睡眠发作,症状持续至少3个
r-1羟丁(Ding)酸钠
• 无论(Lun)主观评估(ESS)或客观评估(MSLT或MWT),GHB治疗嗜 睡的单药疗效优于单用400 mg的莫达非尼。
• 由于其生物半衰期为30min,药效可持续2~4 h,通常需要夜 间多次服药。成年人每晚需要量为6~9 g,起始剂量通常为 4.5g,分2次在睡前和半夜服用(每次2.25g),此后每3—7天增
• 精神振奋剂治疗日间嗜睡
• 抗抑郁剂改善猝(Cu)倒症状
发作性睡病鉴别诊断及治疗思路ppt
• 嗜睡量表 :0—8分(Fen)为正常;9~12 分为轻度异常;13~16分为中度异常;>16分为重度异常。
第十三页,共二十一页。
治疗目(Mu)标
• 减少白天过度睡眠、控制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 • 调适心理行为,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Chang)生活和社会功能; • 尽可能减少发作性睡病伴随的症状或疾病;
下降为重要指标。 2型,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err1水平无显著下降。
第三页,共二十一页。
流行 病学 (Xing)
全球患病(Bing)率为0.02%~0.18%, 中国:患病率约为0.033%
高峰年龄为8~12岁, 男>女
第四页,共二十一页。
临床 表现 (Chuang)
• 日间过度睡眠:单调(Diao)、无刺激的环境中更容易入睡;行走、 吃饭、说话时突然睡眠发作
第十一页,共二十一页。
实(Shi)验室检查
• 大量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Bl+0602阳性 率高达98%,而普(Pu)通人群DQBl 4 0602的检出率为12%~38%。
• DQB1+0501和DQB1+0601等基因亚型则表现为保护作用。
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
实验室(Shi)检查
第十七页,共二十一页。
抗 猝倒药物 (Kang)
• TCAs:对(Dui)睡眠瘫痪和入睡幻觉均有效。氯米帕明、去甲 阿米替林、丙咪嗪。
• 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和西酞普兰 • SNRIs:SNRIs主要包括:文拉法辛、去甲基文拉法辛和度
洛西汀(duloxetine)
第十八页,共二十一页。
发作(Zuo)性睡病
第一页,共二十一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一页。
治疗目(Mu)标
• 减少白天过度睡眠、控制猝倒发作、改善夜间睡眠; • 调适心理行为,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日常(Chang)生活和社会功能; • 尽可能减少发作性睡病伴随的症状或疾病;
下降为重要指标。 2型,非猝倒型发作性睡病,通常脑脊液中Herr1水平无显著下降。
第三页,共二十一页。
流行 病学 (Xing)
全球患病(Bing)率为0.02%~0.18%, 中国:患病率约为0.033%
高峰年龄为8~12岁, 男>女
第四页,共二十一页。
临床 表现 (Chuang)
• 日间过度睡眠:单调(Diao)、无刺激的环境中更容易入睡;行走、 吃饭、说话时突然睡眠发作
第十一页,共二十一页。
实(Shi)验室检查
• 大量研究发现发作性睡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DQBl+0602阳性 率高达98%,而普(Pu)通人群DQBl 4 0602的检出率为12%~38%。
• DQB1+0501和DQB1+0601等基因亚型则表现为保护作用。
第十二页,共二十一页。
实验室(Shi)检查
第十七页,共二十一页。
抗 猝倒药物 (Kang)
• TCAs:对(Dui)睡眠瘫痪和入睡幻觉均有效。氯米帕明、去甲 阿米替林、丙咪嗪。
• SSRIs: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和西酞普兰 • SNRIs:SNRIs主要包括:文拉法辛、去甲基文拉法辛和度
洛西汀(duloxetine)
第十八页,共二十一页。
发作(Zuo)性睡病
第一页,共二十一页。
预防发作性睡病PPT课件
预防发作性睡 病PPT课件
目录 背景介绍 常见预防措施 医疗干预 生活调整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导致
突发睡意和不可抗拒的入睡发 作的神经系统疾病,极易出现 在日常生活中,严重影响生活 质量。
**预防重要性**:发作性睡病 的发作不可控制,对患者和周 围人不安全,因此预防发作性 睡病至关重要。
常见预防措施
**保持精神放松**:学习一些放松技巧 ,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
医疗干预
医疗干预
**就医检查**:如果出现疑似 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应及时就 医找专科医生进行检查与诊断 。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 议,可能需要对发作性睡病进 行药物治疗,如使用兴奋剂和 抗焦虑药物来控制症状。
医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预
常见预防措施
常见预防措施
**建立规律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睡 眠习惯,每天固定规律的睡眠时间,不 过度熬夜或打岔睡眠。
**避免诱因**:避免过度疲劳、长时间 开车或进行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常见预防措施
**减少咖啡因摄入**:控制咖 啡、茶、可乐等含咖啡因饮料 的摄入量,尤其是在睡眠前。
**定期运动**:适度的锻炼有 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睡眠质量 。
**就业调整**: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 整工作岗位,避免从事对安全要求较高 的工作。
**安全措施**:在可能发作的场合,如 开车、操作机器等,应采取相应的安全 措施,确保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定期复诊**: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定 期复诊,医生将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 疗方案。
生活调整
生活调整
**交流沟通**:对于患有发作 性睡病的人来说,及时与家人 、朋友等进行沟通,增加他们 的理解和支持。
目录 背景介绍 常见预防措施 医疗干预 生活调整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导致
突发睡意和不可抗拒的入睡发 作的神经系统疾病,极易出现 在日常生活中,严重影响生活 质量。
**预防重要性**:发作性睡病 的发作不可控制,对患者和周 围人不安全,因此预防发作性 睡病至关重要。
常见预防措施
**保持精神放松**:学习一些放松技巧 ,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
医疗干预
医疗干预
**就医检查**:如果出现疑似 发作性睡病的症状,应及时就 医找专科医生进行检查与诊断 。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 议,可能需要对发作性睡病进 行药物治疗,如使用兴奋剂和 抗焦虑药物来控制症状。
医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预
常见预防措施
常见预防措施
**建立规律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睡 眠习惯,每天固定规律的睡眠时间,不 过度熬夜或打岔睡眠。
**避免诱因**:避免过度疲劳、长时间 开车或进行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
常见预防措施
**减少咖啡因摄入**:控制咖 啡、茶、可乐等含咖啡因饮料 的摄入量,尤其是在睡眠前。
**定期运动**:适度的锻炼有 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和睡眠质量 。
**就业调整**: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 整工作岗位,避免从事对安全要求较高 的工作。
**安全措施**:在可能发作的场合,如 开车、操作机器等,应采取相应的安全 措施,确保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定期复诊**: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定 期复诊,医生将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 疗方案。
生活调整
生活调整
**交流沟通**:对于患有发作 性睡病的人来说,及时与家人 、朋友等进行沟通,增加他们 的理解和支持。
发作性睡病护理查房课件
发作性睡病的 饮食保健
发作性睡病的饮食保健
注意事项:避免长时间过饥饿、避免暴 饮暴食、避免吸烟、少喝或不喝酒精 合理膳食:饮食应均衡、清淡、多样化 、规律、不限时、控制卡路里、多吃含 B族维生素等营养食品
发作性睡病的 运动及作息
发作性睡病的运动及作息
运动建议:小运动、少量有氧 、不突然增加运动量、避免长 时间运动、规律固定时间运动 作息建议:按时起床、固定睡 觉时间、避免白天长时间睡觉 、维持良好的作息规律
发作性睡病护理查房课件
目录 发作性睡病概述 发作性睡病护理 发作性睡病患者心理护理 发作性睡病的饮食保健 发作性睡病的运动及作息 发作性睡病并发症及应对
发作性睡病概 述
发作性睡病概述
睡眠概述:睡眠循环、睡眠类别 发作性睡病定义:发作性睡病的病 因、发病机制、分类
发作性睡病概述
主要症状:突发睡意、发作性入睡、猝 倒发作、睡眠麻痹 诊断:MWT、MSLT、EPWORTH嗜睡量表、 体征及辅助检查
发作性睡病护 理
发作性睡病护理
护理目标:安全、减少影响、 保持睡眠效果 护理重点:保持安静、控制环 境、安排休息、协助治疗
发作性睡病护理
护理要点:睡眠麻痹高危、遵医嘱用药 、生活规律、定期复查
发作性睡病患 者心理护理
发作性睡病患者心理护理
护理目标:减轻病人焦虑、提高治 疗效果、增强治疗信心 护理内容:关注患者情绪、倾听患 者发泄、建立稳定信任关系、指导 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发作性睡病并 发症及应对
发作性睡病并发症及应对
呼吸道感染: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 畅清洁、定期检查 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心理治疗、合理 用药、营造良好氛围
发作性睡病并发症及应对
继发症:机会卡症、多汗症、失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虑症、抑郁症、认知功能障碍 等,应根据病情调整治疗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诱发因素:情绪、压力、疲劳、过饱等
发病机制
正常睡眠周期:先进入NREMⅠ-Ⅳ期(NREM60-90min);然后回到
Ⅱ期;再进入REM(REM15-20min);睡眠周期90-110min,每夜5-6周期
发作性睡病:REM睡眠异常
发病机制
研究表明: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开)和中缝核的5-羟色胺能神经元(关)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夜间充足睡眠,定 时安排小睡
发作性睡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注意:用药从小剂量开始,增至出现疗效或最高剂量为止;下午4时
后不服用上述药物,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原发病治疗
预后
发作性睡病:通常持续终生,约1/3病人的病
情随年龄增长而改善,但睡眠深度很难改变;患 此病者最好不要从事高空、水下作业以及驾驶车 辆,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长程脑电监测
具有发作性突然入睡和猝倒,EEG可排除癫 痫发作;
病人常处于思睡状态,造成背景的α解体, 慢波活动增多。
发作性睡病的国际分类
(ICSD-2 2005)
伴猝倒发作性睡病 无伴猝倒发作性睡病 继发性发作性睡病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2005
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
失眠
(ICSD-2 2005)
呼吸相关睡眠障碍
非呼吸障碍性白天过度嗜睡:发作性睡病
昼夜节律紊乱所致的睡眠障碍
异态睡眠
睡眠相关性运动障碍
孤立性症状,正常变异和尚未定义的问题
其他睡眠障碍
定义
发作性睡病:
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 睡眠障碍,临床上以 不可控制的病理性睡 眠、猝倒发作、睡眠 瘫痪和睡眠幻觉四大 主征为特点。
诊断标准(ICSD-2 2005)
诊断标准(ICSD-2 2005)
继发性发作性睡病
几乎每天存在的日间过度嗜睡至少持续三个月;
至少能观察到下述一项: 有明确的猝倒发作史; 若无猝倒或发作不典型,应有MSLT的睡眠潜伏
期≤8min,且经过充足的睡眠(≥6h)后,次日 MSLT可见≥两次的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发作性睡病
(narcolepsy)
发作性睡病
病例 发病概况 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和预后
病例
初步诊断
1.发作性பைடு நூலகம்病?
支持点: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猝倒发作,意识清楚,数秒钟后缓解
2.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支持点:睡眠过多 不支持点:睡眠过多呈不可抗拒
3.癫痫发作?
支持点:病情呈发作性,突然猝倒,数秒钟后缓解 不支持点:不可抗拒的睡眠,意识清楚;无家族遗传史,无外伤史;颅
流行病学
发病年龄:10-30岁; 人群患病率:0.02-0.18%,男≈女; 持续终生,随年龄增长病情可减轻
Clinical and Neurobiological Aspects of Narcolepsy
病因
目前尚未明 ※ 基因:DQB1*0602、HLA-DR2 ※ 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头部外伤、 多发性硬化、下丘脑肿瘤 ※ 环境因素
脑脊液的食欲素≤110pg/ml或正常值的1/3; 有明确的基础疾病或神经疾病可解释日间过度睡眠
过度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疾病、药物 滥用或依赖来解释。
鉴别诊断
➢特发性睡眠过多症 ➢Kleine-Levin综合征 ➢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 ➢其他:低血糖反应性发作性睡病
脑干肿瘤等
病史 多导睡眠图
诊断标准(ICSD-2 2005)
伴猝倒发作性睡病
几乎每天存在的日间过度嗜睡至少持续三个月; 有明确的猝倒发作史; MSLT的睡眠潜伏期≤8min,且经过充足的睡眠
(≥6h)后,次日MSLT可见≥两次的睡眠始发的 REM睡眠;或脑脊液的食欲素≤110pg/ml或正常值 的1/3; 过度嗜睡难以通过其他睡眠障碍、精神疾病、药 物滥用或依赖来解释
脑MRI未见明显异常
4.Kleine-Levin综合征?
支持点:白天不可抗拒的睡眠 不支持点:饮食正常
PSG+MLST试验
MLST试验
潜伏期5次分别为:0.m,0.m,0.5m,0.m,0.5m,平均值 是0.2m;
5次潜伏期试验里均出现了REM期睡眠。 PSG提示轻度周期性腿动。
MLST试验结果支持发作性睡病
近来研究表明:下丘脑分泌的食欲素减少 与此病有关
发作性睡病四联征
病理性 睡眠
猝倒发作 睡眠瘫痪
睡眠幻觉
视频多导睡眠监测(PSG)
日间睡眠次数增多(≥3次),每次持续5-120min 不等,午睡时间特别长;
睡眠潜伏期缩短(≤8min),并伴有持续数秒至数 分钟的“微睡眠”;
REM潜伏期缩短,或者出现睡眠始发的REM睡眠;
1880年Gelineau将这种不可克制的反复睡眠称作发 作性睡病,并提到睡眠发作时偶可伴有跌倒;
1902年Loewenfold认识到睡眠发作与发笑、生气等 情感状态下的躯体肌肉麻痹有关,Henneberg称之 为猝倒性抑制,后来Adie定义为猝倒症。
Drugs Aging,2003,20( 5):361-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