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态度和态度的改变
经典常谈第11章,读后感
经典常谈第11章,读后感
首先,第十一童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书中提到了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而不是追逐虚荣和物质。
这让我深刻反思了当代社会对功利和物质追求的过度强调,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其次,书中还强调了人生中的团境和挑战是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沮丧和放弃,而是要学会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这样才能更好地成长和前进。
这让我意识到,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并不是坏事,而是锻炼自己意志和智慧的机会。
另外,第十一章还提到了人际关系和情感的重要性。
书中强调了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幸福是至关重要的,而且真挚的情感和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这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亲情和友情,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第十一章还探讨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责。
书中提到了珍惜当下,珍惜生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纷争和争斗中。
这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享,以及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总的来说,经典常谈第十一童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些观点和思考都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的生活。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间。
组织行为学第11章领导力
3.2 变革型领导如何发挥作用?
创造力 鼓励下属更具创新能力目标 下属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并有更多的个人承诺愿景 激发下属的责任感和更大的信任
3.2 变革型领导评价
有效地应用于各种层次的工作和职位在小规模的公司中更有效一些管理者与下属关系越密切,发挥的作用越大在高权力距离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群体中效能更高变革型领导能够产生积极的结果,比如较低的人员流失率和更低的缺勤率
在线领导
网络沟通渠道的力量非常强大面临的挑战包括基于身份的信任在许多网络环境中,领导力是有效的并且很多理论是适用的电子沟通和写作技能应成为人际技能的外延
全球领导与组织行为有效性研究(GLOBE)的研究结果:巴西–领导者是参与型的和人性化的法国–官僚主义的、以任务为导向、专制的埃及–参与式的,但注重地位的中国–创建结构和关心同样重要:承认地位差异但有参与价值魅力领导和变革型领导在所有文化中都很重要
2.1 领导的特质理论
11-
特质理论能够预测领导力适用于区分谁会成为领导者,不太适用于区分领导的高效与低效
பைடு நூலகம்
2.2 领导力的传统理论:行为理论
11-
行为可以教,但行为特征不可以领导者是被培育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2.2 行为理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
对工作、工作关系和目标制定规划
关注下属的舒适度、福利、地位和工作满意度
变革型领导与魅力型领导
两者对激励、工作满意度、绩效、效能和盈利能力等都具有正向的影响变革型领导是比魅力型领导更宽泛的一个概念变革型领导更鼓励下属质疑领导者本人的世界观,魅力型领导则不会
4 真诚领导:道德与信任是领导力的基础
真诚领导了解自己的角色是什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并且会坦率地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采取行动创造信任鼓励开放的沟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1章读后感(精选10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11章读后感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已经成为众多读者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是俄国作家阿列克谢·托尔斯泰于1932年出版的,以描写富农家庭的崛起和工人阶级的觉醒为主线,生动地展现了俄国近现代史上的许多典型事件和人物,如1905年革命、世界大战、民主革命的失败等等。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这部小说的第11章读后感。
当阅读到第11章的时候,感觉这一章营造出了一种很强烈的对矛盾冲突的描写。
这一章主要描写了厂长克雷斯琴宣布要加班加点,工人们不满,于是组织起罢工,但是罢工并没有糟糕的影响,相反的,因罢工规模太大,甚至弥补了他们之前注重生产而忽视的劳动时间,导致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结果令厂长很尴尬。
这里就凸显出文中的一个主要矛盾,即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对抗。
这个矛盾也是贯穿全书的主要矛盾之一,是通向革命的道路上所必不可少的。
在这一章里,工人诉求的权利得到了表达,但用最平和的方式表达,甚至还有些有趣。
而在以后的章节里,工人们的斗争会更加激烈,但在这一章里,读者能够了解到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工人们如何通过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很多章节都带有浓烈的社会主义色彩。
作者以细致入微的笔触描写了俄国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通过表现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对现状的不满来抨击封建贵族和资本家阶级,展现出无产阶级的力量和社会主义的理念。
而在这些描写中,读者很难不被这些边缘化的人所遭受的苦难所感动,更加理解他们要走上夺权、反抗的道路。
此外,在这一章和整个作品中,阿列克谢·托尔斯泰还强调了集体行动和对工人阶级的自我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反对资本主义外,本书还主张团结一致,让工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以共同的目标和精神支持一起前进。
这样的观点能够让读者产生对俄国工人运动、社会主义思想等深刻的认识,而这些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对21世纪的社会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完整版)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一)认识自己(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四)认识生活的价值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群体过程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产生阶段(1895-1934)2、起步阶段(1935-1945)3、发展阶段(1946-1969)4、危机阶段(70年代)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1、社会层面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一)如何提出问题(二)如何阅读文献(三)研究方法选择1、相关研究2、实验研究(四)收集数据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档案研究法5、元分析方法(五)研究的设计(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论文的撰写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二)学习理论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2、学习理论的特点(三)诱因理论1、理性决策论2、交换理论3、需求满足论(四)认知理论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自我概念一、关于自我研究的历史二、和自我有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觉知、自尊、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自我效能、自我表演、自我障碍、自我检控、自证预言、体像三、自我偏差(一)焦点效应(二)自利偏差(三)盲目乐观(四)虚假一致性和虚假独特性四、自我与文化(一)独立型自我与依赖型自我(二)东西方文化下自我概念的差异性(三)自我的三成分模型(四)华人自我四元论第四章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一)分类(二)图式分类:个人图式、自我图式、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作用:三方面(三)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3、基础比例信息4、锚定与调整法则(四)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五)社会认知研究中的内隐联想测验二、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象1、第一印象评定人或事物时的三个基本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1)平均模型(2)累加模型(3)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知觉中的偏差(1)晕轮效应(2)正性偏差(二)个人知觉的线索1、情绪2、非言语线索(1)人际距离(2)身体姿态(3)目光接触三、归因(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2、Weiner的归因理论3、归因风格理论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5、对应推论理论(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态度的归因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基本归因错误第五章社会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遗传与环境的作用(二)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生物学理论的观点2、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1、家庭环境2、文化环境(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3、概率渐成论二、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考虑三方面、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2、侵犯行为的生理基础3、文化与侵犯行为4、愤怒与侵犯行为(1)遭到他人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5、对侵犯行为的学习(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2、兴奋转移3、侵犯性线索4、去个性化5、饮酒6、社会赞许与模仿(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1、利用惩罚2、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电子游戏对人的五点影响三、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利他与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进化心理学2、社会进化论3、学习理论4、社会交换理论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文化差异(2)他人的存在(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3)环境条件因素(4)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6)性别影响3、求助者的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欢(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3)性别的影响(三)增加助人行为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1)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通过做出具体的帮助行为来学习 (3)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3、积极心理学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态度与偏见一、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和功能1、什么是态度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3、态度的心理功能效用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二)从态度预测行为的影响因素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2、时间因素3、自我意识4、态度强度5、态度的可接近性6、行为的主动性水平7、心境的影响8、情境的作用(三)态度的测量1、直接测量(1)利克特量表 (2)瑟斯顿量表(3)语义区分量表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态度的形成(一)态度形成与学习(二)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三、态度改变(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1、Heider的平衡理论2、认知失调理论(二)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证据1、不充足理由与认知失调2、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3、努力与认知失调4、决策后失调5、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三)对认知失调理论的批评四、说服模型(一)Hovland的说服模型(二)说服的中心和外周路径模型(三)Sears的说服模型(四)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因素(1)专家资格(2)可靠性(3)受欢迎程度2、说服信息的因素(1)说服信息所倡导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有态度之间的差距(2)信息唤起的恐惧感(3)信息的呈现方式(4)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3、被说服者的因素(1)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2)被说服者的心情(3)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4)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5)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6)个体差异(7)综合因素(8)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4、情境因素(1)预先警告(2)分散注意(五)从双加工模型到单加工模型五、偏见(一)偏见概述1、偏见定义2、偏见产生的理论(1)团体冲突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认知理论(4)心理动力理(5)人格理论(二)偏见的影响与克制1、偏见的影响(1)对知觉的影响(2)对自身和他人行为的影响2、消除偏见的方法(1)社会化(2)受教育(3)直接接触第七章人际关系一、人际吸引(一)人们相互吸引的两个原因1、人类天生就具有亲和动机2、克服寂寞(二)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原则3、联结原则(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个人特质(1)个人的温暖(2)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2、相似性(1)人口特征的相似性(2)态度的相似性(3)外表相似性(4)伴侣与自己理想自我的相似性3、互补性4、熟悉性5、接近性二、亲密关系(一)亲密关系概述1、亲密关系的定义2、亲密关系与自我概念3、亲密关系中的依恋(二)自我展露与亲密关系的发展1、友谊关系2、自我展露3、自我展露的文化差异(三)亲密关系的维持1、平等2、归因3、沟通4、嫉妒(四)亲密关系的终结1、对待不满的策略(1)真诚(2)忽视(3)退出(4)表达2、关系破裂所造成的情感伤害3、利用社会支持三、爱情(一)什么是爱情(二)爱情的分类与测量1、爱情的分类2、爱情的测量(三)爱情行为与感受(四)文化与爱情四、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一)中国人人际关系的形成与特点1、关系的建立拉关系、认关系、钻关系、袭关系2、中国人人际关系的特点(1)自我中心(2)讲人情(3)强调人际信任(二)中国人人际关系社会取向的特征1、家族取向2、关系取向关系角色化、关系互赖性、关系的和谐性、关系决定论3、权威取向(1)权威敏感(2)权威崇拜(3)权威依赖4、他人取向(1)顾虑他人(2)顺从他人(3)关注规范(4)重视名誉第八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理论基础1、功利主义经济学2、行为主义心理学(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2、交换结果的评价方式(1)绝对比较标准(2)相对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1)均等原则(2)各取所需原则(3)平等原则(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二、社会影响(一)社会影响的定义奖赏权、强制权、参照权、法定权、专家权、信息权(二)社会影响理论(1)他人的重要性(2)他人的数量(3)他人的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1、社会促进简单在场、恐惧评价理论、分心冲突理论2、社会懈怠3、去个体化(1)匿名性(2)自我意识降低三、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1)Sherif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2)Asch的线段判断实验2、影响从众的因素(1)情境因素(2)个人因素(3)文化(二)顺从1、顺从以及影响因素(1)积极的情绪(2)顺从行为的互惠性(3)合理原因2、增加顺从的技巧(1)脚在门槛内技巧(2)门前技巧(3)折扣技巧(4)滚雪球(三)服从1、服从的定义与研究2、服从的原因(1)规范性社会影响的作用(2)信息性社会影响的作用(3)服从的其他原因:先诱导再转变(4)自我辩解第九章团体心理与行为一、团体概述(一)团体1、团体定义2、团体的心理功能(1)归属感(2)认同感(3)社会支持(二)团体规范1、什么是团体规范2、团体规范的作用(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规范的惰性作用(三)团体凝聚力1、定义与影响因素(1)需要的满足(2)团体目标(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2、凝聚力的作用3、凝聚力的测量二、团体领导(一)领导定义(二)有关领导的理论1、特质理论(1)Gibb的领导特质(2)Stogdill的领导特质(3)交易型与改变型领导(4)魅力领导(魅力、激发动机、智力激发、个人化的考虑)2、领导与下属交换理论3、权变领导模型4、路径-目标理论5、成就动机理论(1)成就需要(2)权力需要(3)亲和需要(三)影响领导效能的其他因素(1)性别与领导方式(2)文化与领导方式三、团体内部沟通(一)团体沟通的特性1、成员发言的不平等性2、领导的主导作用(二)团体沟通1、沟通的网络型态圆型、链型、Y型、轮型2、沟通对团体士气与效率的影响(三)冲突解决1、Thomas的冲突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2、协商式沟通(1)协商中最有利的最初立场(2)在协商中怎样让步(3)采用逐渐回报策略3、利用中间人沟通(四)沟通的性别差异和跨文化差异1、沟通的性别差异2、沟通的跨文化差异(1)价值观念(2)思维方式(3)沟通风格(4)角色期望四、团体决策(一)团体决策的一般问题1、两类决策问题2、多数人与少数人影响3、领导在决策中的作用4、团体决策规则一致性规则、优势取胜规则、多数取胜规则5、团体决策中的投机行为(二)团体极化1、团体极化的定义2、团体极化产生的原因社会比较理论、说服性辩论(三)团体思维1、团体思维的定义2、团体思维产生的条件3、团体思维的症状与后果4、克服团体思维的方法(四)团体决策方法1、头脑风暴2、德尔菲法3、具名群里技术4、阶梯技术5、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十章健康心理学一、与健康有关的概念(一)健康、心理健康与健康心理学(二)健康模式的变迁1、生物医学模式2、心身医学模式3、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三)心身疾病1、什么是心身疾病2、心身疾病及其致病因素分析(1)生理因素(2)心理因素(3)社会文化因素二、压力(一)生活事件(二)对压力的知觉(三)控制感(四)自我效能感(五)习得性无助稳定型归因、内在型归因、整体型归因三、应对方式(一)应对与应对方式(二)性别与应对方式(三)人格与应对方式1、乐观与悲观2、A型人格与B型人格(1)易发怒和具有敌意(2)情绪压抑(3)失望感强烈(4)悲观与宿命3、压力易感性人格(1)从行为倾向讲(2)从期望与信念上讲(3)从个人特征上讲(四)积极的应对方式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增加积极的情绪和控制好自己3.敞开心胸,倾吐心事4.寻求社会支持(五)健康行为的塑造1、说服中的信息策略2、增强健康行为的HAPA模式(1)风险意识(2)行为信念(3)自我效能第十一章文化心理学一、文化心理学概述(一)文化与文化心理学1、什么是文化?2、什么是文化心理学?(二)文化心理学的范畴1、文化人类学2、跨文化心理学3、文化心理学(三)文化心理学的发展1、20世纪70年代前2、20世纪70-80年代中期3、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文化对生理活动的影响(2)文化与信息加工机制(3)文化与符号表征(4)文化与社会化(5)文化多元性的影响(4)文化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五)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文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途径价值途径、自我途径、情境途径、理论途径2、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六)文化的维度四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的规避、男性化/女性化五维度: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中性与感性、特定文化、成就与归属二、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1、基本概念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测量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二)文化与自我1、独立型自我2、依赖型质自我(三)文化与归因1、文化与基本归因偏差2、文化与其他的归因偏差(四)文化与思维方式1、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2、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文化来源3、理解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三、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一)研究中国文化的意义(二)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路1、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分析(1)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2)以家庭为主体的家族主义盛行(3)封闭性的经济基础(4)政治制度中的专制主义2、近代化理论的思路3、世界体系理论4、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展望第十二章积极心理学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二)积极心理学要澄清的几个问题1、研究对象2、积极心理学不是常识3、积极心理学的目的4、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5、积极心理学的本质6、积极心理学的分支7、积极心理学的支柱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一)积极的主观体验1、快乐2、福流(二)积极的个人特质1、积极的个人特质-乐观2、积极的人格(三)积极的价值观1、价值观的概念2、价值观的分类(四)积极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1、积极的人际关系2、积极的社会关系三、积极心理学与人类幸福(一)幸福的含义及研究(二)幸福与生活满意度(三)影响幸福的因素1、幸福的影响因素2、如何提升。
教育社会学基础11第十一章——群体的认同:接纳、排斥与青少年亚文化
第二节 青少年亚文化与群体认同
文化是特定人类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生活于同一地域 形成的生存习惯的积淀。在相似的生理期内,由于共同的 生理经历,青少年对成年文化不完全学习模仿,也进行反 叛,形成了特有的价值观、思维特征、语言风格和行为方 式。这种文化常常构成对社会主流文化的对抗,被称为 “青少年亚文化”,认同并接受亚文化的青少年往往能够 被同辈群体所接纳,而被拒绝和排斥的人往往成为群体偏 见的被孤立者。
当青少年认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并认 识到自己作为群体成员所带来的情感和价值意义或是意识 到这种群体成员的资格对自身具有情感的和价值的重要意 义时,青少年的群体认同也就随之产生。此时,群体认同 成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其本质是个体对其群体资格或范 畴资格(membership)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或价值承诺, 促成了青少年不断进行自我身份的确认。因为在生命成长 历程中,个体不断演化,也就不断具备多元的群体资格, 在此之上,青少年会建构多元的群体认同。
一、何为群体
有关群体的早期研究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和德国社会 学家齐美尔开始的。
库利区分了“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初级群体” 是自然形成的,担负着基本社会化和满足人们感情需求的 任务,而次级群体一般指社会组织。在他看来,学校中的 初级群体主要指班级和学生同辈群体。
学者约翰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群体的概念进行了 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群体的定义:群 体就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体面对面地交往,每个人意识到自 己的群体成员身份,意识到群体的其他成员,意识到为了 共同的目标,群体成员需要相互依赖。他们强调对群体成 员身份的认知,也就是确定哪些人归属于某一群体;还强 调了群体目标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并且指出群体内 的交往形式就是面对面地交往。
大学生心理健康第11章生命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危机往往是突发的,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果不能得到及 时控制和缓解,就会导致人们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 出现功能失调。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和类别
(二)危机的类别
1.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 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的异常反应。例如, 迁居、升学、孩子出世等,都可以导致发展性危机。
2.情境性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 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例如,交通意外、被 强奸、突然的疾病和死亡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
危机反应程度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个体的个 性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有关、社会支持状况、 以前的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 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危机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 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反应。
三、危机的表现、反应阶段及后果
(一)心理危机的表现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不仅对学生本人的学习、 生活和人生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也对学校的正常生活 和教学秩序、管理秩序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
(二)认知表现
知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反映客观事物的特 性与联系,并揭露客观事物对人的意义和作用的心理活 动。认知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 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三、危机的表现、反应阶段及后果
(三)行为表现
心理危机中的行为表现是大学生为减轻和排解痛苦而采 取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中的大学生往往 会表现出否认、攻击、放纵、逃避、退缩等消极的行为反 应。
第11章 态度和态度的改变 中山大学吴柏林教授“消费心理与营.
双面信息( Two-sided message) 功能诉求(Utilitarian appeals) 价值表现诉求( Value-expressive
appeals)
33
谢谢收看!
34
发策略
3
11.1 态度的构成
如图11-1所示,态度包括三个组成成分 认知成分(信念) 情感成分(感觉) 行为成分(反应倾向)
4
图11-1 态度的组成成分及其表现(P370)
5
11.1.1认知成分 11.1.2情感成分 11.1.3行为成分 11.1.4各成分间的一致性 11.1.5态度各构成成分的测量
1. 经典性的条件反射 2. 激发对广告本身的情感 3. 更多接触
15
11.2.2 改变行为成分
行为可以先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也可以以与 认知和情感相对立的形式发生。
证据显示,试用产品后所形成的态度会更持久 和强烈。
行为能直接导致情感或认知的形成在改变情感 或认知之前改变行为。
1. 单面信息和双面信息 营销者往往只展现产品好的一面,却一点不涉
及产品可能具有的负面特征或某个竞争产品可 能具有的优势。这类信息就是单面信息。 提供双面信息同时展现出产品好的和不好的方 面。 2. 非语言成分 图片、音乐、超现实主义的作品,以及其他一 些非语言的符号都能有效地改变态度。
21
2. 名人信息源 名人信息源有助于态度改变的原因有多种: (1)名人也许能吸引人们更多的注意,或者,人们更
信赖他们。 (2)消费者也许愿意将自己与名人相提并论或效法名
人。 (3)消费者也许把名人的特征与产品的某些属性联系
起来,而这些属性恰好是他们所需要或渴望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1章《三角形》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之后,进一步深入研究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本章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和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知识,对平面几何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学会使用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三角形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三角形的学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解决存在的问题。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5.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管理学原理 第11章 沟通与协调
4、沟通渠道
沟通渠道是指由信息源选择和确立 的传送信息的媒介物,即信息传播 者传递信息的途径。 沟通方式按沟通渠道分为三种:口 头沟通、书面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5、口头沟通
口头沟通指采用口头语言进行的信息沟通。最常用的 口头沟通方式包括:谈话、会议、讨论、演讲、电话 等。 其优点是:信息传递快;能观察信息接受者的反应, 立刻得到回馈;能确定沟通是否成功,有机会补充阐 述及举例说明;可以用声音和姿势来加强;有助于建 立共识与共鸣,有亲切感等。 其缺点是:除非录音,通常是口说无凭;效率较低、 不能与太多人双向沟通;有时因情绪或者措词不当而 说错话,言多必失,信息失真可能性大;对拙于言词 者不利,大多数人不会言简意赅。
6、 口头交流信息的来源
词汇 7%
语调 38%
面部表情和 身体姿态 55%
7、书面沟通
书面沟通是以文字为媒体的信息传递,形式主 要包括文件、报告、信件、电子邮件、书面合 同等。 书面沟通的优点包括:便于保存,可以核实; 沟通的时间一般不长,不受场地的限制,沟通 成本比较低;比口头沟通显得内容更加全面和 周到而形式比较正式。 缺点是效率低下;接受者可能收不到信息;缺 乏及时反馈。
在本章我们将学习:
沟通的概念和过程 沟通渠道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沟通的障碍 各种沟通技巧 协调的概念及其与沟通的区别 协调的类型 冲突管理
1、 沟通的含义
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 良好的沟通不是使对方接受我们 的观点 良好的沟通不是使双方意见一致 良好的沟通是使双方都充分理解 对方的观点和看法。
管理学原理 第11章
沟通与协调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
二、人际交往过程分析
(一)信息沟通的要素与模式 1、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 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七个因素构成。
2、沟通过程要素:
信息源—信息发送者;
信息—传递的具体内容;
通道—信息载体或媒介,发音器官、电波、报纸
信息接受者—接受信息、理解符号、作出反应的人
交往也是重要的 。
(四)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
这是按是否通过一定的中间环节来划 分,直接交往即没有经过任何中间环节的 面对面的交往,间接交往是指通过某些中
间环节的交往,如书信、电话、网络等。
(五)现实交往与虚拟交往
现实交往是交往双方的身份和角色都有比 较清楚的把握的交往,面对面的交往是最普遍 的现实交往方式,电话交往也属于现实交往。
(二)相似性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似 性包括: 1.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 2.吸引力的相似。
3.社会地位的相似。
4.年龄的相似。
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双 方感知到的相似性。
(三)互补
互补对于喜欢也是重要的,互补可视为相似
性的特殊形式。有三种互补:
1、需要的互补。
2. 社会角色的互补。
二、人际交往的条件
(一)交往双方运用的符号系统必须是双 方共同理解的
(二)交往中的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干 扰 提高语言清晰度、消除环境干扰、减小 信息传递过程的中间环节等
(三)信息接受者要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三、人际交往的形式
(一)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 (二)单向交往与双向交往 (三)口头交往与书面交往 (四) (五)现实交往与虚拟交往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第六至十一章
第六章学习的迁移、保持和遗忘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2、学习迁移的促进★( 1)合理的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3、克服遗忘的传统策略:①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②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③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④复习,是学习保持和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
⑤过度学西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
⑥记忆术:它是通过表象化、结构化和组块化的方法来提高记忆能力的特殊方法.1、迁移]★ ★★★最初来源于桑代克。
他把迁移定义为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理解的局限性,而认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而,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学习迁移^_ 现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在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影响方面。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广类化。
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2、学习迁移的种类:(1)根据迁移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①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②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2)根据迁移发生的前后方向,又可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①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②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3)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可以以把迁移分为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关于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的分类主张最初是由加涅★提出的①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②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3、学习迁移现象的理论解释(1)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第11章 劣势谈判技巧
(五)反威胁的技巧
面对威胁,有效的应对手法是无视 威胁,对其不予理睬。
二、常见的阴谋诡计及其应对技巧
(六)反虚假出价的技巧
一是要求对方预付大量的定金 二是要注意随时保持两三个其他交易 对象 三是必要时提出一个截止日期 四是对对方提出 的优厚条件,在 几个 关键问题上试探对方,摸清其底细。
试述对付“阴谋型”谈判作风的技巧。
P235采购苹果的案例
三、吹毛求疵技巧的破解
1.必须要有耐心。那些虚张声势的问题及要求,自然会
渐渐地露出马脚来,并且失去影响力。
2.遇到了实际问题,要能直攻腹地、开门见山地和买主 私人商谈。
3.对于某些问题和要求,要能避重就轻或视若无睹地一
笔带过。 4.当对方在浪费时间、节外生枝,或做无谓的挑剔或无
种手段,必须对商谈的内容
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学会 察言观色。
二、常见的阴谋诡计及其应对技巧
(二)反车轮战的技巧
1.你不必重复已做过的争 论,这只会使你精疲力竭。
2.如果新对手一口否认过
去的协定,你要耐心等待,他 可能会回心转意。
二、常见的阴谋诡计及其应对技巧
(二)反车轮战的技巧
3.你可以用很好的借口使
一、权力有限技巧的原理
权力有限技巧是指当谈判人员发觉自己正在被迫做出不 能接受的让步时,申明没有被授予这种承诺的权力,以促使
对方放弃所坚持的条件的
一种技巧。这种技巧通常 是实力较弱一方的谈判人
员,抵抗到最后时刻而使
出的一张“王牌”。
二、权力有限技巧的运用
金额的限制 条件的限制 程序和公司政策的限制 定和保险的限制
3.买方让卖方根据自己提供的样品和产品数量开工生产,
然后减少订货,造成对方产品生产出来后人为积压卖不出去 的假象。
11: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2.魔弹论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魔弹论的核心观点: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就像威力 无比的子弹,而软弱的受众则恰似射击场的靶子,只能 消极被动地等待和接受媒介所灌输的各种思想、感情、 知识或动机,并做出大致相同的反应。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洛厄里和德弗勒将魔弹论的主要观点归结为:
①生活在大众社会的人过着相互隔绝的生活。 ②人类生下来就具有一样的本能。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潘恩基金会研究发现已不足以揭示现代媒介的影响, 仅具有历史价值,但它确是实证的传播研究发展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在当时所有可能的科学的研究方法都派上 了派场,包括精密的实验室实验法、内容分析法、问卷 调查法、自然环境实验法等,扭转了早期宣传策略的研 究,并引导出态度变迁、睡眠效果、使用与满足、模仿 的影响和媒介建构社会事实等理论。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2.李和李的“宣传的七种技巧”
①辱骂法 ②光辉泛化法 ③转移法 ④证词法 ⑤平民法 ⑥洗牌作弊法 ⑦乐队花车法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3.潘恩基金会研究
1928年,美国电影研究评议会在民间慈善机构——潘 恩基金会的协助下,邀请一群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教 育学家共同研究电影对儿童的影响。研究从13个不同的 角度出发,探讨电影内容及其对不同组成的受众产生的 效果。结果表明,电影对儿童有巨大影响,可以直接改 变人的态度,而流行的观点默认为,态度的变化即等于 行为的变化。
第十一章 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第二节 有限效果论
第三节 适度效果论
第四节 强大效果论 第五节 当代效果分析的变革与反思
第一节 早期强效果论
什么是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 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态度
第十三章社会行为中的态度JAMES M. OLSON AND GREGORY R. MAIO第一节什么是态度第二节态度的结构一、态度的内容二、态度的维度三、态度的测量方法四、内隐态度第三节态度的功能一、目标评价二、工具性和符号性态度第四节态度和高级观念一、态度的交互结构Interattitude Structure二、态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第五节态度的特征一、极端性Extremity二、直接-间接经验Direct-Indirect Experience三、可获得性Accessibility四、嵌入性五、评价一致性六、正反情感并存/矛盾性Ambivalence七、强度:整合概念?Strength: An Integrative Concept?第六节态度的形成一、认知过程二、情感过程三、行为过程四、生理过程第七节、态度和信息加工一、选择性注意二、选择性知觉三、选择性记忆四、态度极化第七节态度和行为一、态度和行为测量的相容性/一致性Compatibility of Attitude and BehaviorMeasures二、行为的特征Nature of the Behavior三、态度的特征Nature of the Attitude四、人格变量Personality Variables五、态度行为一致性的合成模型Composite Model of Attitude-Behavior Consistency六、社会行为中的应用Applications to Social Behavior结论参考文献普遍的文化似乎对态度的概念很困惑。
在搜索引擎中键入“态度”一词,得到的是“态度的艺术”、“动物和态度”等。
态度的重要性总是被宣传媒体所利用,如自助书籍,甚至大型商业会议。
所有的这些例子支持了Allport的主张,他认为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章,我们综述了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态度的研究和理论。
《经典常谈》第11 12章读后感悟
《经典常谈》第11 12章读后感悟《经典常谈》第11、12章读后感悟在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中,第11、12章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孟子》和《大学》、《中庸》这两部儒家经典。
读完这两章,我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朱先生所持的学术态度和其文字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孟子》作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思想与孔子的学说一脉相承,但也有其独特的观点和发挥。
朱先生在介绍《孟子》时,不仅提到了孟子的性善论等核心思想,还特别强调了孟子对于“仁政”的倡导和实践。
这让我深感,孟子不仅是一个哲学家,更是一个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他对于社会公正和人性的洞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启示。
在介绍《大学》、《中庸》这两部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的经典时,朱先生特别强调了它们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他指出,《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伦理思想,而《中庸》则深入探讨了人性与天道的关系。
通过朱先生的解读,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两部经典所蕴含的智慧,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指引。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朱先生的学术态度所折服。
他用平实、简洁的语言,将高深的儒家经典娓娓道来,既不故弄玄虚,也不随意解读。
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深感朱先生对于中华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同时,他的文字也充满了魅力,读来如饮甘泉,让人心旷神怡。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迷失在各种纷繁复杂的观点和信息中。
《经典常谈》为我提供了一个回归经典的途径,让我重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不仅对儒家经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学会了如何以一种敬畏和谦虚的态度面对传统文化。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研读《经典常谈》中的其他篇章,以及更多的中华文化经典。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童年第11章读后感
童年第11章读后感读完第十一章,我看到了外祖父的改变“他和母亲说话时,态度温和多了。
说话也少了”,他们一家变得和睦起来,他们家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和许多人一起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圣诞节。
舅舅再婚了,因此萨沙很可怜的被赶了出来,被外祖母收留,然而他却想逃学,想去做强盗,好吧,你一个人去就算了,还想让“我”也和你一样逃学!不过看到阿廖沙学校所教的东西,我瞬间觉得,原来我们学校还走在教育的前端(……)从外祖母讲的那个故事中,我知道了外祖母是多么的信仰上帝,他对上帝是仁慈、公正的这一点深信不疑。
她也是仁慈、友善的,在“我”感染天花之时,只有她来照顾“我”。
后来,因为外祖母对“我”讲了父亲的事,于是“我”便常常梦想……看完这一章,我感到了我的家是多么的美好,没有家暴等种种打击……读完《童年》的第十一章后,我深有感触,我发现,我们的童年与阿廖沙相比,我们真的幸福。
这一章讲了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其次是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
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
最后,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听完后,“我”为父亲感到悲哀。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一直以为我们总是生活在被打被骂的世界里,可是,现在看来,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
(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
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源的可靠性
当目标市场的消费者认为营销信息的来源 是高度可靠时,营销活动就比较容易影响 消费者的态度。 可信度
信息源的可靠性
专长性
信息源的可靠性在不同情境中影响 说服
首先,一个可靠的信息源可以在消费者缺 乏能力和动机对产品做出直接判断是强化 其正面态度; 其次,可靠的信息源可以增加信息的接受 度。
另一个可以区别信息源可靠性的因素是, 消费者是否相信公司的代言人。
名人信息源
名人作为信息源有助于态度改变的原因有 多种:
注意力 可信性 权威 渴望 意义转移
除了使用名人做形象代言外,许多企业正 创造角色代言人。
名人信息源风险
过度曝光:同一个人充当过多产品的形象代表, 消费者对其以及他所做的广告的好感就会降低。 负面个人行为:代言人的某些负面个人行为会影 响消费者对其所代言的企业的信赖度。 除了名人做形象代言之外,许多企业正创造角色 代言人。使用角色代言人的一个主要优点是企业 完全可以控制、减少用真人可能带来的麻烦,而 且这种角色能成为品牌的象征,使其获得竞争对 手无法轻易模仿的身份。 赞助赛事
多属性态度模型
Ab
i 1
n
X
ib
Ab—消费者对于某特定 品牌b的态度 Xib—消费者对于品牌b 的属性i表现的信念
Ab
W
i 1 n
n
i
X
ib
n—所考虑的属性的数目 Wi—消费者赋予属性i的 权重
ib
Ab
W
i 1
i
Ii X
Ii—消费者所认为的属 性的理想表现水平
案例:健怡可乐属性表现
设计被用来改变消费者情感的广告不一定要包括 认知信息(无论是事实的还是属性上的〕。 经典性条件反射原理用来指导上面所讲的这类营 销活动。 消费者对于广告本身的态度,即喜欢还是不喜欢, 是这类营销活动成败的关键(除非能使消费者更 多地接触广告)。 重复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营销活动的关键所在。 对广告效果的传统测量注重认知成分,而这些测 量对于以情感为基础的营销是不适用的。 经典条件反射、更多接触会在低介入的情境中出 现。
THE END
11.2.3 改变行为成分
消费行为可以先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也 可以以与认知和情感相对立的形式发生。 行为能直接导致情感或认知的形成。 因此,营销的关键任务是促使消费者试用 或购买产品,并同时确保消费者的购买和 消费是值得的。
11.3 影响态度改变的个体与情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性别、认知需求、消费者知 识和种族划分;
消费者认可的相关性也会随着产品和情景 的不同而变化。
除此之外,竞争性情境同样能在高介入度 下增强边缘线索的作用。
11.3.2 消费者对说服的抵制
消费者对说服是被动的,相反,消费者往 往固执并且拒绝被说服。而且,消费者经 常推断广告者的意图并据此作出反应。
大多数营销管理者并不试图从那些对于竞 争品牌忠诚的顾客中抢生意。相反,他们 关注那些并不很忠诚的消费者,因为这些 消费者更容易对信息作出反应。
11.1.2 情感成分
人们对于某个事物的感情或情绪性反应就 是态度的情感成分。 为了更好的理解态度,营销者越来越多的 关注态度的情感成分而不是只把目光注释 在认知成分上。
SAM和adSAM
教材341页
11.1.3 行为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是指个体对于某事物或某 项活动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 直接方法对间接方法:
11.2.2 改变情感成分
经典性的条件反射:运用某个刺激和反应 之间的既定关系,使人学会对于另外的刺 激做出相同反应的过程。 对广告本身的情感:喜欢一则广告能导致 对产品的喜爱倾向。
更多接触:尽管存在着争议,但有证据表 明,更多的接触也能导致情感的产生。
改变情感成分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意义
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
信息表现方式指的是通过正面或负面方式 展示两个价值等同的结果。 目标表述指广告信息是强调行为所带来的 正面结果还是不作为是所带来的负面结果。
11.5 以态度为基础的市场细分和产 品开发策略
市场细分
根据最重要的产品属性来划分市场的方法 被称作利益细分。 产品开发 (教材P355)
11.4.3 信息的结构特征
在广告和销售展示中,营销者往往只展现 产品好的一面,却一点不涉及产品可能具 有的负面特征或某个竞争产品可能具有的 优势。这类信息就是单面信息,因为它们 只表现了一个方面的看法。
而提供双面信息同时展现出产品好的和不 好的方面,是一种反直觉的作法,大多数 营销者都不愿意尝试这种做法。
(1) (2) (3) (4) (5) (6) (7)
价格低
___
___
I
X
___
___
___
价格高
口味甜
___
I
___
___
___
X
___
口味苦
地位高
___
___
I
___
X
___
___
地位低
热量低
IX
___
___
___
___
___
___
热量高
软饮料属性权重
属 性 价格 口味 地位 热量 总计 重 要 性 10 30 20 40 100
11.4 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营销传播 特点
信息源的特征
传播的诉求特征 信息的结构特征
1. 信息源的特征
信息源或传播源可以是一个可资识别的个 体,不具名字的人、公司或组织,也可以 是一个不具备生命的虚拟人物如卡通明星。 同样的信息经由不同的信息源传递,效果 不大相同,因此,信息源十分重要。
一般地讲,在高介入情境下,传播中应提 供更具体、更具有逻辑性和事实性的信息。 而对于低介入状态的个体,需要先给予有 限的信息,如图片性广告,以使消费者迅 速地知悉该产品的关键属性。
11.3.1 线索相关和竞争性情境
一般来说,相对于“边缘路径”形成的态 度,由“中央通道”形成的态度更强烈, 更不易被说服,在记忆中更容易提取,能 更好地预测行为。 然而,意识到“中央通道”包含着决策相 关的信息和线索很重要。
对产品属性和使用结果进行有意识的 思考;大量的评价活动
低的或者非有意识的信息处理活动; 很少或者低的评价活动
劝说消费者改变信念,从而影响品牌 态度进而影响购买意向
劝说经由经典性反射发挥作用;情感 改变,对广告态度的改变和无意识的 信念改变导致行为和态度的改变
ELM模型
对高介入度和低介入度的 消费者应该采取完全不同的传播策略。
情境因素包括内容、受众分心程度和购买 情境。 ELM理论:品牌介入程度是决定信息如何 被加工处理以及态度如何改变的关键因素。
中央通道
营销信息展露
边缘通道
对产品、信息和决策的高介入
对产品、信息和决策的低介入
强烈关注中心属性、与产品相关的特 性和实事信息
对外围的、与产品无关的特征的提问方 式衡量的; 间接的询问方式如通过别人的行为来暗示,可 以减少偏差
11.1.4 各成分之间的一致性
情感成分 (感觉) 认知成分 (信念)
整体态度
行为成分 (反应倾向)
营销者可以通过提供信息、音乐或其他刺激来间 接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或感情,前提是使三 个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致。
11.4.2 传播的诉求特征
恐惧诉求
恐惧诉求强调态度和行为如果不做改变将会导致一系 列令人不快的后果。 基于幽默诉求的广告视为了吸引注意力,是观众更喜 欢该广告。 比较广告直接将两个或更多品牌的特性和利益进行比 较。
幽默诉求
比较广告
情感性诉求 价值表现诉求与功能诉求
价值表现诉求试图为产品建立一种个性或为产品使用 者创造一种形象。
影响测量出的三个成分不一致的因素
1. 2. 3. 4.
5.
6.
需求缺乏 能力缺乏 未能考虑相关态度 所持的信念和情感成分并不强烈 没有考虑人际影响 没有考虑情境因素
合理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建立在对于 特定行为的态度,对于行为是否恰当和是否 合乎社会规范的信念,并且遵循这些规范性 信念动机的基础之上。
7.
测量问题
11.2 改变态度的策略
提问:如何规劝你的朋友、爱人戒
掉不良生活习惯或嗜好?
11.2.1 改变认知成分
改变信念:该策略是改变对于品牌或产品 一个或多个属性的信念。 转变权重:消费者认为产品的某些属性比 其他一些属性更重要。 增加新信念:另一种改变态度中的认知成 分的方法是在消费者的认知结构中添加新 的信念。 改变理想点:最后一种改变认知成分的策 略是改变消费者对于理想品牌的概念。
第11章 态度和态度的 改变
前言
态度是我们对于所处环境的某些方面的动 机、情感、知觉和认识过程的持久体系, 是对给定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倾向。 对个体而言态度有4项关键功能: 知识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功用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11.1 态度的构成
11.1.1 认知成分
认知成分由消费者关于某个事物的信念所 构成。 一个品牌与越多的正面信念相联系,每种 信念的正面程度越高,则整个认识成分就 越正面积极。而且,由于某一态度的三个 组成成分总体来说具有内在一致性,因而 整个态度也会越正面积极。